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他律性

道德的他律性

發布時間: 2022-06-02 21:46:15

道德和法律一樣具有他律性質嗎

道德是自律的, 而法律是他律的。自律的道德要求人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我版道德水平。正因為道德是自權律的,所以道德的作用主要通過人的自我內省來規范人的行為。而法律是以暴力以後盾強制執行的,即個人無法確定法律的內容,可能是與自己的設想一致,也可能是完全沖突的,但法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違反法律將受到制裁。當然,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並不完全清楚,這也是法律與道德雙向共同作用人類社會的原因。當一些普通的道德上升為法的時候,法律本身也具有道德的內容,而當守法成為一種公共道德時,道德也富含法律的真義。

Ⅱ 道德是他律的行為規范是對的嗎

對的
道德是一種自律性的規范,而法律則是一種他律性的行為規范。

Ⅲ 道德他律性最集中的表現形式

德規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集中表現為個體意志對於情感和慾望的合理調控。在道德規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過程中,良心是最集中的表現形式。

Ⅳ 道德不僅具有很強的自律性而且也具有很強的他律性這句話對嗎

要是有他律性,這世界就不需要警察了,呵呵,假的

Ⅳ 道德規范的自律性和他律性區別在哪裡,現在還沒弄清楚,舉個例子,謝謝

所謂他律道德水平,這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理論,兒童在3~7歲時,處於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皮亞傑認為兒童大約在7~12歲期間進入道德主觀論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兒童已認識到規則是由人們根據相互之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加以改變的。規則不再被當作存在於自身之外的強加的東西。 第二,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考慮行為的動機。研究表明,12歲的兒童都認為,那些由積極和動機支配但損失較大的兒童,比起懷有不良動機而只造成小損失的兒童要好些。由於考慮到行為的動機,因而在懲罰時能注意照顧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與權威和同伴處於相互尊重的關系,兒童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並能較現實地判斷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判斷不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 第五,提出的懲罰較溫和,更為直接地針對所犯的錯誤,帶有補償性,而且把錯誤看作是對過失者的一種教訓。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進行判斷,他們只注意行動的外部結果,不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的是非標准取決於是否服從面人的命令或規定。這是一種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後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准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於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Ⅵ 會計職業道德具有一定的他律性和自律性嗎

會計職業道德具有很強的自律性和客觀性,選A/C。

會計職業道德,指版在會計職業活動權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各種經濟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
會計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公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會計人員與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
它貫穿於會計工作的所有領域和整個過程,體現了社會要求與個性發展的統一,著眼於人際關系的調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與惡為評價標准,並以社會評價(榮譽)和個人評價(良心)為主要制約手段,則一種通過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非強制性規范。

Ⅶ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1、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學用語。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純由自己的理性所決定,而不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與此相反,他律即支配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決定。

2、康德認為,在他以前的倫理學都是從行為主體的意志之外如從上帝或神,從感官慾望、情感、利益、世俗權威等中引出道德和道德准則,都是他律倫理學。這種他律道德論不能使意志自成法則,是不科學的;他要在倫理學領域實現「哥白尼式革命」,建立自律倫理學。

3、這種倫理學認為,在道德領域,人人遵守理性規律或絕對命令,但這種道德律不是由道德主體之外的某個存在為其制定、迫使其執行的,而是主體「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制訂道德准則又要求自己遵守。

4、康德堅持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源泉,只有自律的行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為。康德通過自律原則肯定了人的自由;但他把自律與他律對立起來,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既表明他未能把握道德現象的最後根據,也表明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立場。

Ⅷ 什麼是他律性

他律性


釋義:

  1. 狹義來說,指非自願地執行涵蓋道德標准、法律體系和其他社會規范。
    2.廣義來說,為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
    與他律性相對的是自律性。


適用對象:未成年人

Ⅸ 什麼是道德定律

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和智力是並行發展的,屬於認識發展的一個階段和一個方面。他把兒童的道德發展分成他律性道德階段和自律性道德階段。

皮亞傑為了了解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設計了一系列有關小孩的笨拙行為和偷竊事件的兩難故事,要求小孩判斷故事主角的好壞程度,並說明理由。

其中有這樣兩個故事:有個叫傑思的孩子,他媽媽叫他去吃飯。他進飯廳時,不知道他媽媽在飯廳門後的椅子上放有一個盤子,所以他推門時把盤子里的15個杯子全部打碎了。另有一個叫思瑞的孩子,當他媽媽不在時,他想吃放在碗櫃里的果醬。由於果醬放得高,他沒有辦法拿到。他就試了很多次,在這個過程中,他把一個杯子碰落在地打碎了。

講完上述兩個故事後,他就問受測驗的小孩:上述的兩個男孩哪一個比較壞?

結果是,一般說來年齡小的孩子會認為,打碎15個杯子的男孩比較壞。這是因為他們對行為的道德判斷,只看結果,不看動機,只看打碎杯子的多少,而不看為什麼會打碎杯子。這說明他們的道德觀念還處在他律階段,屬於客觀取向。

而7~8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有的開始認為打碎一個杯子的男孩比較壞。他認識到第二個小孩雖然只打碎了一隻杯子,但他是因偷果醬吃打破的。這就開始把行為的後果和行為動機及意圖結合起來考慮了。這說明他的道德觀念已發展到自律階段,也就是道德評價轉為主觀取向。

而對錯誤行為的處罰,孩子們是怎樣看待的呢?

處在他律性道德階段的幼童,一般會認為:一個人犯了錯誤應該給予處罰,而任何可以使他痛苦的方式都可以,比如打罵、不給玩具、取消零用錢等等;並且這些處罰方式可以和所犯錯誤的類型和程度無關。

但進入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年齡比較大點的孩子,則認為處罰方式應該結合錯誤的性質和程度,以便使受罰者能清楚地認識到他的錯誤所在。如打碎鄰居的玻璃,他應該挪用自己的零用錢去賠償,游戲時毆打他人,就該不允許他繼續玩。

那些天真無邪的幼童,一看見新奇的玩具就要,想吃東西就動手去抓,他才不在乎該不該要呢。平時,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兒童作游戲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雖然表面上在一起玩,但實質上卻沒有游戲規則和合作精神,而是隨心所欲,各行其是。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兒童就會變得文質彬彬,知道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玩彈子,跳皮筋都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了。因此,兒童從「無法無天」到「循規蹈矩」。從自我中心到有道德觀念的社會人的過程,就叫道德社會化。

總之,無論是從道德的判斷和對處罰的看法,都證明道德的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級的階段。這在成人世界裡也是如此。一個不敢去做壞事的人,和被動去做好事的人,只能算作普通人;而一個自覺不違犯道德、主動去做好事的人,才算是一個好人。

Ⅹ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強調一下道德建設問題。梁啟超說:「國之見重於人也,亦不視其國土之大小,人口之眾寡,而視其國民之品格。」如果我們國內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所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強制性地懲罰違法行為,但不能代替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的問題。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並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熱點內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發布:2025-01-18 18:31:50 瀏覽:787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