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淺談道德

淺談道德

發布時間: 2020-12-23 09:11:55

❶ 淺談思想道德與人生境界

淺談思想道德與人生境界
在現在浮躁功利的社會里,在今天薄弱落後的學校中,我們僅靠上級領導的鼓勵難於平靜心靈,僅靠社會的扶持難於擺脫薄弱落後,我們只有加強自我修養,改善心智模式,進補精神養料,平復浮躁心靈,和諧自我生活,提升人生境界,改善生活態度,促進學校發展。
內容:
一、什麼是修養
什麼是修養?簡單地說,修養就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思想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進行的自我修煉和自我培養,強調的是「自我」,重點的是「修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個人修養,古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最初出自於被譽為「四書」之首的《大學》,二千多年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直把修身、養性作為求學、為人、做事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點。中國共產黨人同樣把黨性修養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193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劉少奇在延安馬列學院作了一篇題為《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著名演講,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共產黨員的修養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它以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由此可見,「修養」並非一個專業范疇的概念,而是一個人生的話題,因此,今天把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召集在一起,共同聊一聊關於自我修養的一些問題。
二、為什麼要加強自我修養
《贈賢廣文》里有一句話,叫做「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筍只有脫落了筍殼,才能長大成竹,魚只有在江河湖海里奔波,才能演化成龍。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組織的培養和群眾的支持,但這是外在條件,而自身的努力,則是內在條件。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內因起決定作用。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修養之於身心,猶如食物之於身體。人們常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物質「進補」固然重要,但是,精神「進補」同樣為人之不可缺少,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比物質「進補」更為重要。作為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尤其需要精神「進補」,提升修養境界。無論是誰,如果放鬆了自身修養,那麼,他的成長,將會大打折扣。
三、怎樣加強自我修養
第一、政治修養,這是自身修養的核心。
「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加強政治修養,就是要樹立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我們都知道,周恩來在學生時代就立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終成一代偉人。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堅屋固。信念坍塌,就像茫茫大海上失去航標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觸礁沉船的危險。古人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個「志」就是志向,就是理想信念。於丹在她的《論語心得》里,講了一個被廣為引用的故事:說的是十五世紀歐洲一位宗教改革家,講述過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影響了他的一生。
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的工地,工人們在汗流浹背地搬磚。他問其中一個人:「你們在干什麼呢?」那個人沒好聲氣地說:「你看不見嗎?,我在搬磚,在服苦役啊!」他又把同樣的問題去問另一個人。這個人看了看他說,我在搬磚,在砌堵牆啊!然後,他又去問了第三個人。那個人放下手中的磚,抬頭擦了一把汗,很驕傲地回答:「你是在問我嗎?我在搬磚,在蓋一座教堂啊!」 他說這話的時候,臉上有一種祥和的光彩。大家看一看,這三個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釋卻是三個層次:
第一種人是悲觀主義者。他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他的一份苦役,他看不到更遠,計較的只是眼前的辛苦。
第二種人是現實主義者。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牆,但這堵牆僅僅是一個局部成品,是一個眼前目標。
第三種人是理想主義者。在他眼裡,每一塊磚,每一滴汗都是在通往一座教堂,因為有了教堂這個夢想的籠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神聖而快樂的。
我們現在是教師,我們的信念不是一座教堂,而是一個個孩子燦爛的未來。我們千萬別把教育孩子當成苦差事,當成麻煩事,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在為孩子塑造未來,為國家培養棟梁,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這是我們在座每個人的理想信念。
第二、道德修養,這是自身修養的基礎。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陳毅同志曾講述這樣一段話,一個空軍飛行員,如果開不好飛機,那總不好吧;然而,飛機開得再好,開到敵人那邊去了,反過來打自己的國家,那就更糟了。《世說新語》里有一句話:「百行以德為首」。德才兼備德為先。小學的思想品德課,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要在三個兒子中選一個王位繼承人。他給三兄弟每人發了一顆瓜子,看誰種的好就選誰。
瓜子拿回去,三個人都種上了。到了約定的時間,三兄弟端著自己的花盆去見國王。國王看見老大、老二的瓜苗都長得很好,只有老三的盆里什麼也沒長出來。
但國王把王位傳給了老三。
為什麼?答案很簡單,三顆瓜子都是炒熟的!國王要考驗他們的不是本事,而是品德。古人說:「君子憂道不憂貧」。道德修養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道德積累的過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要使自己的道德思想達到較高層次,往往需要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從日常小事逐步做起,正如荀子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終有所成。
作為黨員教師和入黨積極分子教師,我覺得要達到三個層次:積極參與做事,主動提出做事,熱情幫助做事,做到第一個層次是小有成就,做到第二個層次是有較大成功;做到第三個層次就是有很大成就了。
第三、能力修養,這是自身修養的關鍵。
能力修養是我們自身修養的外在體現。能力修養高,學生和同事才會信賴和敬佩,能力修養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才會提高。
一是自我學習的能力。要有學習的良好習慣,還要有自我學習的一些良好方法。有些人他能抓緊時間學習,每天他總能擠出時間學習一會兒,有些人他很善於學習,只要看見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內容便會記下來,並在實際的工作中運用。
二是自我協調的能力。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學校與家裡,理想與現實,安全與質量,個人與集體有時候都會產生矛盾,只要我們善於協調,這些矛盾都能溶為一體,變成前進的動力。就拿我們上個星期給學生發課外書籍吧,「保護書和讓學生學」就成了一對矛盾,這對矛盾困擾了很對班主任,但是 老師處理得非常好。
三是自我調控的能力。人都是有惰性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自己的惰性半途而費,想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有過自己的行動計劃,有些人實現了計劃,有些人沒有實現,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有多差,而主要因為自己的惰性在做崇,所有一個人的自我調控能力非常重要,一個人的惰性靠別人是無法完全消除了,只有靠自己的控制能力來及時清除它。所以,我說我們學校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我們進行的各項管理檢查,如果沒有你自己的自控能力控制,這些都不可能觸及你的靈魂,都不可能改變你,能改變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第四、作風修養,這是自身修養的保證。
作風就是形象,作風就是導向,作風就是效率,作風更是生產力。每個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要養成求真務實、誠實守信、公道正派、寬宏大量、清正廉潔的作風現象。在這里特別講一下寬宏大量。孔子72個學生中有個叫子貢的,問孔子,你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孔子說,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所謂「恕」,就是寬恕,就是寬以待人,就是以德報怨。有人說:以德報德是正常現象,以怨報怨是平常現象,以怨報德是反常現象,以德報怨是超常現象。宰相肚裡能撐船,能忍他人所不能忍,方能為他人所不能為。
第五、心理修養,這是自身修養的補充。
1、什麼是幸福。
吃苦是幸福。
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的《圍爐夜話》(清朝咸豐時人王永彬撰寫,與明人洪應明撰寫的《菜根譚》、陳繼儒撰寫的《小窗幽記》一起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中講:「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他認為:兩眉為草字頭,眼為一橫,鼻為一豎,嘴為口,合起來為一個「苦」字。這形象地揭示了人生難免困苦憂患,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人說:最完美的產品在廣告里,最完美的人生在悼詞里,最完美的愛情在小說里,最完美的婚姻在夢境里。蘇東坡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之所能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它形象而詩意地揭示了一條普遍規律:不圓滿是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慣常現象。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慶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就能漸入淡泊之鏡。你見過化蝶的過程嗎?蝴蝶在蛹殼里掙扎,它要破蛹而出,蛹殼上出現了裂縫,蝴蝶掙扎了許久,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好心的人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可是,這只蝴蝶身軀臃腫,翅膀平扁,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蝴蝶失去了成長的必然過程。蝴蝶的成長,須經過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扎,直到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這是一個曲折的、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法國偉大作家羅曼.羅蘭在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寫道:「痛苦是一把犁刀,一方面犁破了你的心,另一方面,卻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人民教育》21期上讀到蔡校長的「吃苦是福」時,我心更是一驚,原來吃苦還很幸福。細細品讀,慢慢反思,的確令人敬仰的蔡校長現在的幸福是他過去不斷吃苦換來的,吃苦才能換來幸福。「吃苦是福」是蔡校長用一輩子人生經歷總結的人生哲理,我雖然沒有蔡校長年歲高,閱歷豐,但回想自己的人生歷程,也是吃了不少苦頭才換來現在的幸福。少年吃苦讀書才幸福地跳出龍門考上大學,青年吃苦學習才幸福地從農村調到城市,中年吃苦工作才幸福地成為一名管理者;當女兒吃苦幸福地獲得了父母的誇獎,當母親吃苦幸福地培養了一個健康女兒,當妻子吃苦幸福地營造了溫馨家庭。現在回想起來,如果不是吃苦,可能我永遠不能品味到幸福的味道。如果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有「吃苦是福」的人生的樂觀境界,我們都會品嘗到幸福的滋味。
2、自足是福
這是一個永恆的命題,既簡單又復雜。英國思想家羅素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文中說了這樣一件事,上世紀20年代,羅素來到中國四川,意在幫助民眾解除痛苦、獲得幸福。在乘竹轎上峨嵋山時,他發現累得滿頭大汗的轎夫們絲毫沒有怨氣和煩惱,反而很樂觀和風趣。羅素徒然心生一絲慚愧和自責,我憑什麼去寬慰他們,憑什麼認為他們不幸福?坐轎子的人未必就是幸福的,抬轎子的人未必就是不幸福的。人生之幸福,在每個人的心中。和自認為聰明的人相反,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是愚蠢的,認為自己幸福的人就是幸福的。其實每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可以找到自己幸福的理由。就如現在,我們能健康地坐在這里,能有機會傾聽別人的心聲,這都是很幸福的。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人即便生活得很好,仍然心存不足不平之念,一山望著一山高,看別人這也好,那也好,看自己反倒這也不順眼,那也不入眼。這種人就算擁有他所希冀得到的一切,仍舊難以感到快樂,因為他的欲求是永無止境的。還有一種人,即便自己的生存狀態差一些,仍舊不會為此而鬱郁寡歡、悶悶不樂,這種人不論生活在何種環境里,都會隨遇而安、自得其樂地生活。舉個很普通的例子,同樣是半杯水,送到第一種人那裡,他會因水未加滿而心生不滿:「怎麼才半杯水,那半杯到哪兒去了?」而第二種人拿到這杯水,一定會驚喜地說:「太好了,杯子里居然還有半杯水!」 老話說得好:知足者常樂。我想,做一個樂觀而知足的人,某種意義上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這種幸運甚至並不亞於「洞房花燭,金榜題名」之類的人生大喜,因為任何喜事,往往都只能讓人高興一時,而性格中的樂觀與知足,卻可以讓人受益一生。與那些心存不平不滿之念的人比起來,知足常樂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幸福,心中的幸福感也更長久。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再平淡的生活也可以過得有滋有味,而一個人如果對什麼事都心存不滿之念,再幸福的日子也會過得味如嚼蠟。
3、平和是福。
面對喧囂紛雜的社會生活,你能借來一雙慧眼去認清自己的心靈嗎?你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嗎?有一個故事能給我們以啟迪。有一個木匠在幹活的時候,手一甩,把手腕上的手錶給撣了。他到處找,但是遍地都是刨花木屑,怎麼也找不到。徒弟們都來幫著找,人多眼雜,四處翻遍,可是房間太亂,地上雜物太多了,怎麼都沒有找到,這時候天黑了,大家說,等明天天亮再找吧。
木匠的小兒子一個人在木工房裡玩耍。晚上,他回去對父親說:「爸爸,我把你的手錶找回來了。」木匠大吃一驚,問:「天都黑了,你怎麼找到的呢?」孩子說:「你們大家都走了,我一個人坐在那兒,就聽見滴答滴答的聲音。我走過去,翻開刨花,就看見手錶躺在那兒了。」這是生活中發生的一件小事,但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當我們身處世間的喧囂嘈雜,紛紛擾擾地追求,忙忙亂亂地尋找,往往一無所得。而一顆童真的心,安靜天真的傾聽,就能聽到最細微的聲音。所以,我們要常讓自己一顆紛擾的心平靜下來,與自我心靈對話:我究竟需要什麼?別讓世俗的流言掩埋了自己的靈魂。平淡是真,平和是福。
四、自我修養的具體過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個「磨礪」 和「苦寒」就是修養。這是一個永恆的,動態的,沒有止境的過程,是一個與時俱進、艱辛探索、不斷磨練的過程。如何加強自身修養,有四句話可供參考:在勤學中加強,在實踐中鍛煉,在總結中提高,在律己中升華。
一是在勤學中加強。修養來源於知識,有修養的人,一定是重視學習的人。恩格斯45歲時開始學微積分,毛澤東晚年還自學英語,偉人尚且如此,何況吾輩乎?但學習並不僅僅在於獲取知識,還在於學習的過程。也是培根,在他的《論求知》一書中,還有一個經典的闡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史使人明智,因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讀詩使人聰慧,因為詩是最精簡美麗的語言。演算使人精密,因為心會和數字一樣細微如發。哲理使人深刻,因為看問題的角度更多元化。倫理學使人有修養,因為道德是每個人心中的准則。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因為出口成章靠的是邏輯。其實我們的天賦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在做事的勤勞程度不一樣,做事的效果就不樣。人們常說,勤能補拙,態度決定一切,都是這個道理。所以,無論是黨員,還是入黨積極分子,都要端正工作態度,勤奮工作,加強學習,每個人每學期都應該有自己的讀書計劃。
二是在實踐中鍛煉。實踐是生動的課堂,讀萬卷書,行千里路。不管你是學富五車,還是才高八斗,不實踐就一切等於零。任何修養都要在實踐中培養,也要在實踐中驗證。其實,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不斷實踐,因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最終的目的,而在於它所走過的每一步。所以,實踐既是過程也是目的。對於我們,實踐就是教好書育好人,特別是敢於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探索適合我們萬小學生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張曾老師就探索出了一套適合農民工孩子的教學方法,她給我們在座的做出了榜樣,我相信只要敢於實驗,用心探索,每個人都能探究出一套來,每個人的課堂都可以高效。
三是在總結中提高。總結,就是把實踐中零散的東西系統化,把感性的東西理性化,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總結經驗,既是終點,也是起點。一個善於總結的人,能在失敗中認真分析得失,及時調整自我,將失敗改造成一筆財富,在總結中贏得事業的成功。一個月完後,我們要靜下心來好好小總結一下,一學期完後,更要靜下來大總結一下,我們要養成及時總結的好習慣。
四是在律己中升華。
何為「律己」?「 律」作為名詞解釋為「規則」,作為動詞表達為「約束」。律己就是用法律、紀律、規則、准則和道德規范,自覺地進行自我約束。
要律己先要認識自己。古希臘悲劇名著《俄狄浦斯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他每天都在問過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它在早晨的時候四條腿,在中午的時候兩條腿,在晚上的時候三條腿,那麼這個動物是什麼呢?」過往的人答不上來,就被獅身人面獸吃掉了。年輕的俄狄浦斯在路過的時候,說出了最終的答案:「這個動物就是人。」斯芬克斯大叫一聲,就跑到懸崖邊跳下去了。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說明距離我們最近的東西,往往是最難認識的;只有認識了自己,才可以生存。我們每一個人只有正確對待自己,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辨證地看待自己的長與短、得與失、成與敗,才有可能學會做人,做事、做官,才有可能取得政治上的進步和事業上的成功。
要律己更要反省自己。魯迅先生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自己的問題如果不能自己反省,也許永遠沒有人會告訴你,所以我們必須:「三省吾身」。不少人年輕時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後來工作忙了,就省略了。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忙,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不願、不能或者不敢正視自我,因為寫日記並不僅僅在於記下每天發生的事,你還要靜下心來,正視自己,進行思考和反省。也許是面對自己比面對別人更需要勇氣,所以大家對學校提出的撰寫反思總是不夠大膽,不夠完善。其實,只有敢於發現自己的問題,才會不斷去改進問題,自己成長得才會更快。
「自我修養」四個字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它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經歷和一輩子的時間去體會。我希望我們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把「自我修養」作為改變自己工作處境、提高生活質量、追求幸福指數的一個必走之路。

❷ 淺談職業道德

該做的就不多說了,不該做的有以下三類錯誤不可以犯:
第一、相同的錯誤反內復容犯。反復犯相同的錯誤,不是能力問題,是態度問題。在一塊石頭上跌倒一次,是能力問題;跌倒兩次,是運氣問題;跌倒四次五次,是態度問題;
第二、是弄虛作假。包括業績作假、數據作假、誇大隱瞞業務狀況;
第三、是營私舞弊。包括吃回扣、挪用、貪污。
職業口碑很重要,一次職業操守的錯誤,可以讓你失去在一個圈子裡發展的機會。為目前一點點蠅頭小利,賭上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機會,多麼賠本和愚蠢!

❸ 淺談你對道德與職業道德的理解和認識

道德的范圍比較廣泛,體現在多方面.職業道德也是由道德演變而成的,只是職業道德講的更精準,更明確.因為它是局限於某一職業范圍內!

❹ 淺談黨員幹部如何加強道德修養

培養職業的義務感,培養職業的良心黨培養職業的榮譽感和職業的幸福感。是,履行職業責任及義務,獲得職業榮譽後所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和愉悅的體驗。它是從事職業活動,最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根本目的。在指社會主義社會。我把參加只有活動,履行職業責任和義務,是為自己,生存發展的首要條件。並以此獲得職業幸福。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
釘釘告上法院 發布:2025-01-27 11:27:45 瀏覽:142
減肥店老闆走了該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7 10:49:37 瀏覽:530
行政法上的行政就是指 發布:2025-01-27 10:04:10 瀏覽:109
撫遠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7 08:59:48 瀏覽:152
法學方法論與法理學 發布:2025-01-27 08:50:39 瀏覽:859
合同法上的欺詐 發布:2025-01-27 08:25:33 瀏覽:463
法院與商會 發布:2025-01-27 08:20:23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