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古詩詞網
Ⅰ 道德經是誰寫的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內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容,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竹簡《文子》稱《上經》、《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漢景帝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Ⅱ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的詩詞注釋
1、雄:比喻來剛勁、躁進、強大。自
2、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
3、溪:溝溪。
4、嬰兒:象徵純真、稚氣。
5、栻:楷模、範式。
6、忒:過失、差錯。
7、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
8、榮:榮譽,寵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峽谷,喻胸懷廣闊。
11、朴:樸素。指純朴的原始狀態。
12、器:器物。指萬事萬物。
13、官長:百官的首長,領導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製作器物,引申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Ⅲ 有關道德經的硬筆書法作品
推薦《感悟人生——硬筆書法古詩文集錦》一書,其中有《老子內(道德經)》的第二章、容第八張、第四十四章、第八十一章的硬筆書法,以及原文、譯文和解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836821.html
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意思是: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出處是《道德經》--第九章
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4)道德經古詩詞網擴展閱讀: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
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系,否則便會招致災禍。
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屍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Ⅳ 道德經算不算中華傳統美德古詩文
當然不算。
道教典籍,算不得詩文吧,更跟美德沾不上多大關系----當然了如果被「磚家」解釋的話,一切皆有可能。
Ⅵ 道德經初中還是高中的詩詞
未出現在中學課本里。
對《道德經》的理解,性格、職業、角度、經驗、閱歷等方面的不同,百家爭鳴,沒有標准答案,這個特性就決定了它不適合放在價值觀依舊需要塑造的學生的課本里,尤其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課本里。
課本中只有部分名句節選。
Ⅶ 幫忙找一下關於自省自律腳踏實地做人的弟子規、道德經等裡面的古詩文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內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容,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章告訴我們做事不可急躁,冒進,一定要腳踏實地,靜中察動,才能超然物外。
參考一下,我的理解。
Ⅷ 《道德經·道生之》的「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譯文是什麼
1,句意:道生復成萬事萬制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
2,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