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學轉移
⑴ 怎麼轉移注意力到學習上
注意力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於這種指向和集中,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周圍的一切事物,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數事物。例如,在課堂上,學生只能感知老師講授的問題而不能感知課堂以外的其它事物,一旦走神,就會去注意課堂以外的事物,而不能感知老師講授的內容。 如何積極地培養注意力,提高全方位的效率呢? 一、明確行為目的,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對行為目的理解越深刻,完成行為的願望也就越強烈,因此,對學習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明確以後,就會自覺地、長時間地、穩定地去指導自己的注意。在思維形式上,思想要集中專一,大腦要清除容易分散注意力而影響學習的東西,如清除進「兩室一廳」、交「狐朋狗友」或其它想人非非與學習無關而影響上課作業等思維過程的雜念,在表面形式上,要事先准備整理好學慣用品、參考書籍等,做到有條不紊。改善學習上不良環境,支開影響學習而分散注意力的人和物。這樣,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和保持在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上。 二、培養興趣,增強毅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心理興趣是注意力集中的內部驅動力,它對人的注意力的分配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科不感興趣,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會對這門學科產生厭惡感。相反,如果對某一學科興趣很濃,就會全神貫注甚至廢寢忘食地去努力。另外,要講究學習方法,根據自己的現有實際水平,掌握學習的速度,要事先准備整理好學習和難度,注意平衡發展,強調持之以恆,加強毅力。注意避免影響注意力的外界突發性的事情,如身體疲勞、疾病纏身等。 同時,要培養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遵紀守法,養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如果個性太強、組織紀律性較差,同樣會影響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 學習時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原因有很多,先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一是學習目的不夠明確。 二是學習內容太難,學習負擔過重,心理壓力太大。 三是學習內容太易,你已爛熟於心了,因重復學習而厭煩。 四是疲勞過度,大腦未得到充分休息。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只要你試試以下辦法,就多少都會有一些「療效」: 一、早睡早起,自我減壓。盡量利用白天學習,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不要貪黑熬夜,累得頭腦昏昏沉沉而一整天打不起精神。同時,別把考試成績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相信自己只要平日做出努力了,必然會有好的回報。這樣,學習時就能心裡輕松、心情愉快,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二、明確目標,用好方法。從大的方面說,我們要認識到,今天努力學習是為了創造美好的明天,成為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小的方面說,這一年,這一學期甚至這一天,我應該完成哪些學習任務。目標明確了,學習的動力就足了,注意力就不易分散了。誠然,我們要注意用一些較好的方法來訓練自己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放鬆訓練法。舒適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向身體的各個部位傳遞休息的信息。從左腳開始,使腿部肌肉綳緊,然後鬆弛,同時暗示它休息,然後,從右腳到軀干,再從左右手放鬆到軀干。這時,再從軀干到頸部、頭部、臉部全部放鬆。只需短短的幾分鍾,你就能進入輕松、平和的狀態。 2.難易適度法。對於那些已能熟練解答的習題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去演算,要找一些這方面經典性的題目去攻克。對於難度大的題目,先是獨立思考,再求助老師、同學或家長。對於不感興趣難度又比較大的內容,自己首先訂好計劃,限定時間去學習,就不會鬆懈拖沓。拿下學習中的一個「山頭」,就給自己一個獎賞,讓成就感來激勵自己,從而集中注意力。 3.感官同用法。調動多種運動器官來協同活動,在大腦皮層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如耳聽錄音帶,嘴裡讀單詞,眼睛看課本,手在紙上寫單詞。這樣,注意力就當不了「逃兵」了。 4.排除干擾法。先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背誦一段200~400字的文章看需要多少時間,然後在旁邊有干擾時背這段文章,看需要多長時間,直到在兩種環境中時間相同為止。
⑵ 談談怎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改下的學習觀:
(1)自主學習: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學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
(2)探究學習:也叫發現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依託的學習,是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
(3)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的方式。
⑶ 科學方法論論文(急用
【內容提要】本文著重分析了科學方法論的五種困境:對歸納邏輯的反對、反對方法、當代科學方法論 家的自悖、元方法論的困境以及對評價規則的質疑,指出認清這些困境的目的在於尋求科學 哲 學更深層的理論變革和發展機遇。
【關鍵詞】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反歸納/逆歸納/自悖/元方法論標准/無合理性原則
【正文】
綜觀整個20世紀科學哲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方面,許多不斷涌現的新觀念和新理論 ,尤其是以波普爾的否證論、庫恩的範式理論為代表的一些科學方法論既為科學哲學本身帶 來 勃勃生機,同時又表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成功地應用於數學、經濟學、管理學、社 會學、法理學、接受美學、語言學、歷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領域,使這些研究展示出全新 的分析與境或視野;而另一方面,從整體上看,自20世紀80年代末,科學哲學卻開始走入低 谷,成就平平,反響一般,往日的輝煌似乎已不存在。科學哲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蕭條的情 況?這已成為當今科學哲學家十分關注的論題之一。
在筆者看來,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科學哲學在20世紀後期的發展中陷入了重重困境,一 時難以擺脫。然而,正是對這些困境的深入分析,有可能孕育科學哲學理論變革和發展的新 契機,就象19世紀末的物理學危機引發了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一樣。因此,目前關鍵的問 題 是,困境在哪裡?我們應如何認識這些困境?本文即意在對當代科學方法論的五種重要困境加 以討論,(註:鑒於學界對困境1、困境2、困境5的一些內容比較熟悉,在此僅對這三種困境只作簡要的 補充性說明。)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科學家的信念不是武斷的信念,而是嘗試性的信念,它不依據權威,不依據直觀,而建 立在證據的基礎上。」[1]伯特蘭·羅素的這一精闢論斷道出了標準的科學方法論的核心所 在。作為一種科學方法論構想,標準的科學方法論,一是含有正統的意思,最符合人們思想 中科學方法的「本來面目」或經典模型;二是這種構想往往能把其它方法論吸引過來,並成 為這些方法論所仿效的對象。該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堅持唯科學方法之用方顯科學本色,科學 方法是科學活動的標志,是科學合理性的保證。憑借科學方法,科學家的認識活動就可取得 成功。這里的科學方法是具有程式性或規范性的實證法,尤其是歸納推理,在科學發展與科 學 證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標準的科學方法論(產生於20世紀初)擁有眾多的信奉者(包括像羅素在內的邏輯原子主義者、邏輯實證主義者、邏輯經驗主義者、一些科學家及社會科學家等),並統治了人們的思想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受到挑戰。許多的 方法論之爭都是針對這種標準的科學方法論而發的。
困境1:對歸納邏輯的反對與辯護
繼20世紀初「劍橋發明」(註:「劍橋發明」一詞是拉卡托斯用來指在經典的歸納主義之後發展起來的「或然性歸納邏輯」。它始於W.E.Johnson,後來C.D.Broad與J.M.Keynes出席Johnson舉辦的講座,並發展了他的思想。)之後,卡爾納普等邏輯經驗主義者進一步闡發歸納原理對科學方法的重要性。賴欣巴赫說:「這個原理決定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從科學中排除這個原理就等於剝奪了科學決定其理論的真偽的能力。顯然,沒有這個原理,科學就不再有權利將它的 理論和詩人的幻想的、任意的創作區別開來了。」[2]自20世紀初至50年代,他們建立的概 率主義歸納邏輯成為了眾多科學哲學家努力探究的核心。
對邏輯經驗主義的歸納邏輯,波普爾首先立足於他的否證哲學進行有力的批評,力圖重新 解決「休謨問題」(歸納問題)與「康德問題」(劃界問題)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按拉卡托斯 的看法,「波普爾的名聲就在於它對歸納法的批判」,但波普爾竟對什麼是歸納都從未明晰 地說明過,並且前期與後期哲學在歸納問題上很不一致。拉卡托斯認為,歸納邏輯的原始目 的是「從懷疑論中拯救科學知識」,存在著某種歸納原則或擬歸納原理可以把「實在論的形 而上學與方法論的評價、逼真性與確認性聯系起來」。[3]
自稱是反歸納隊伍中「一名上尉」的沃特金斯(J.W.Watkins)認為拉卡托斯的歸納進步觀站 不住腳,因為確認評價只報道過去業績,而逼真評價僅包含將來業績,我們無法從確認評價 推進到逼真評價。他拒絕所有的非演繹推理,認為一切非演繹推理都具有非轉化性。科學知 識可分為多個層次——層次0(感覺報告)、層次1(簡單陳述)、層次2(經驗概括)、層次3(精確的經驗規律)、層次4(科學理論),其中不存在任何合法的從低級層次到較高層次的「歸納 上升」。但從層次0到層次1將包含一個「跳躍」。艾耶爾曾提出,這種「跳躍」可由某種非 歸納性的並能為人們接受的推理來實現。沃特金斯把艾耶爾的這種推理稱為「某種擬歸納推 理」[4],並認為波普爾令人遺憾地走向「徹底的」或極端的懷疑論[5]。對於歸納問題,沃 特金斯試圖提供一種實用主義的解決方案,並宣稱這種方案要比他在《科學與懷疑論》中提 出的論點更為簡單和更好。[6]
為擺脫歸納邏輯的困境,(1)赫斯(Mary Hesse)、亨迪卡(Jaakko Hintikka)等自20世紀80 年代對卡爾納普傳統進行修正和完善,赫斯提倡以枚舉邏輯作為科學推理最基本的形式,用 它來重新闡釋其它形式的歸納邏輯(如科恩的消去式歸納邏輯)。她堅持一種比卡爾納普允許 更多隨條件變化的並處於有限形式中的歸納邏輯,「歸納的核心在於它是一種對綜合性理論 系統的研究沒有保證獲得實用主義知識的最佳途徑。」[7](2)科恩(Jonathan Cohen)提出了 非概率主義歸納邏輯。他認為,許多科學哲學家只注意培根歸納的方法論意義,卻忽視了它 的邏輯方面——證據的性質及命題之間歸納支持的邏輯關系,他力圖用一種成熟的現代邏輯 形式重建培根的歸納。這種新培根式歸納邏輯包含了兩個主要因素:(A)相關變數的方法, 該方法表明歸納支持因不同的證據而有不同的等級;(B)一般模態邏輯,「它可以達到對非 外延性的多個等級的形式化」,[8]因為二值等級形式捕獲不到非外延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這種模態邏輯可把歸納支持的等級表示為通向「近律性」(Legisimilitude)的階梯。
赫斯、科恩等人還試圖為歸納邏輯提供廣泛的成功應用,如科恩出色地將自己的新歸納論 應用到如醫學、心理學等一些領域中去,並得出結論:非標准形式的歸納推理也具有與其它 歸納相同的結構([8],P.26)。
對上述爭論,牛頓-史密斯(W.H.Newton-Smith)指出:「完全拋棄歸納的波普爾與勉強使用 歸納的拉卡托斯都不能建立起他們各自的方法論與科學目的之間的紐帶」[9],在波普爾的 體系中存在著一種否證法與逼真性之間的二難困境。牛頓-史密斯著重闡述了包含「在最終 檢驗中所需要的其它特殊因素」的「元歸納」(meta-inction)觀。([9],pp.224~225)
困境2:反對方法和方法論危機
科學歷史主義的興起促成了這樣一種新觀念:科學哲學家必須正確對待科學的歷史。這種 觀念挑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前兩個最有影響的方法論鋼領(即歸納主義和波普爾綱領)。庫恩 本人雖然提出幾種評價標准(精確性、簡單性及有效性等),但他把這些標准「比喻為像『深 思熟慮而後行』之類簡單而無用的格言」[10],在相互競爭的理論之間的選擇取決於主觀因 素與客觀因素的混合,取決於共同標准和個人標準的混合。
費耶阿本德質疑以往的科學方法研究在實際科學中的可行性,認為探求一種指導科學家從 事理論選擇的規則系統的努力雖然具有悠久的傳統,但卻是失敗的。他展示了一幅比庫恩更 為激進的圖景:(1)「逆歸納」,他認為邏輯經驗論的「證明」式歸納與波普的「證偽」式 歸納是歸納這一枚硬幣的兩面,提出了「逆歸納」(counter-inction)的概念,其中count er-意指在與歸納相對立的方向上行進,在此歸納僅是一個參照物而已。「我們可以通過逆 歸 納法來推進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做兩件事:一是提出與公認的並得到高度確證的理論不一 致的新理論(註: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堅持,新假說必須與公認的理論相一致。費耶阿本德反對這種一致性條件,譬如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並不一致:重力加速度對前者來說是一個變數,而對後者則是常數。一個科學家要想使自己的觀點包含更多的經驗內容,就必須引進其它的理論觀點,採取理論多元論的立場。),反駁一個理論的證據往往不是藉助於事實,而在於提出新理論。理論的進步 並不是一個一致理論的系列,而是一個「日益增長的互不相容的各種可取理論的海洋」。他 認為,專家和外行業余愛好者、誠實者與說謊者一起參與爭論會促進科學的進步和文化的繁 榮。二是提出與充分確鑿的事實不一致的假說。一個理論所以與證據相沖突,不是因為它不 正確,而是因為證據被污染。要批判這種證據就應當發明一種新的觀念體系。「第一步跨出 這一循環,或者創造一種新的概念體系,如一個新理論,它與極小心確立的觀察結果相沖突 ,並挫敗了最合情合理的理論原則,或從科學之外,從宗教、從神話、從不勝任者的思想, 或從瘋子的思想漫遊中引入這樣一個體系。這一步又是逆歸納的,可見,逆歸納既是一個事 實——離開它科學不能生存,又是科學游戲中一種合法的且又非常需要的行動。」[11](2) 說服人的技巧。庫恩曾以「常規科學」意指知識發展中平穩的和邏輯的間歇。費耶阿本德則 乾脆否定這種「常規科學」的存在,認為科學決定的作出、理論的接受是一種說服人的事情 ,包括理論支持者的威望、年齡、及參與爭論的技巧等(註:在費耶阿本德看來,伽利略的成功並不在於他的觀察和實驗(在《恆星的使者》中對月球的描述自相矛盾,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的演示是失敗的),而在於他宣傳自己學說的技巧,他說:「伽利略這個善於耍滑頭的人比起我們通常對這位肅然起敬的、執著的『真理探索者』來說是一個遠為有趣的人物」。([11],p.68))。因此,費耶阿本德的反對方法實際上是反對科學方法的唯一合法性,並不是取消方法。他堅持各種方法平等的多元方法論。
此外,奎因、普特南、羅蒂、哈金(I.Hacking)等人根據各自的理由堅持,人們所能做的只 不過是描述自然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他們認為,根本不存在容許我們去發掘具有規范性特 征的方法論的餘地。在這一系列質疑之下,標準的科學方法淪陷於危機。
困境3:當代科學方法論家的自悖
科學方法論危機「令人沮喪,但要取消方法論還為時早了點」[12],科學方法論者們試圖 拯救和重建科學方法論,但結果處於自悖的困境中,這里僅以其中三位為例來說明(參見[19 ],pp.344-351)。
1.拉卡托斯的自悖
拉卡托斯(A) 拉卡托斯力勸科學家作出新穎的預見:如果預見正確,就認為你的理論是進 步的;如果錯誤,就進行拯救理論硬核的活動;如果不能作出長時間跨度的任何成功預見, 那麼你的研究綱領是退化的,應當拋棄。如何知道哪一種方法論是進步的呢?拉卡托斯認為 ,一種方法論應說明「偉大科學家的價值判斷」,而要滿足這種說明就必須對方法論作出某 種合理的重建。他指出:「在撰寫一種歷史性案例研究時,一個人應採用下列程序(1)給出 一種理性重建,(2)盡力將這種合理性重建與實際歷史相比較,並批判缺乏歷史性的合理性 重建及缺少合理性的實際歷史。」[13]人們不必關心特殊反常的價值判斷,拉卡托斯更「強 調科學研究綱領與方法論研究綱領之間深遠的類比,並且強調像『經驗陳述』可被推翻一樣 ,規范的『基礎論斷』也可被方法論推翻。」[14]即通過規范的方法論來重建科學史,以便 使科學史盡可能合乎理性的目的。這里,拉卡托斯強調的是方法論的規范性、重要性和優先 性。
拉卡托斯(B) 拉卡托斯曾對波普爾的試錯法不屑一顧,但他對研究觀領中硬核的解釋卻是 「實際上硬核並不是一出現就是全副武裝的……它通過長期的預備性的試錯過程而緩慢地發 展。」([13],p.26)這樣,我們如何通過襁褓中的硬核來確立研究綱領的存在?如何理解硬 核的無 錯的硬性?又如何通過硬核來形成對其它因素或成分的規范力量?對於一個研究綱領 比另一個研究綱領更進步的情形,拉卡托斯認為我們無法接受其中一個研究綱領,進步並不 意味 著 接受;相應地,我們無法憑借方法論來得知科學家接受或拋棄哪個理論,因此拉卡托斯的方 法論已失去了它的規范能力。
2.勞丹的自悖
勞丹(A) 在《進步及其問題》(1977)中,拉里·勞丹提出了與吉爾(A)不同的觀點。當在 闡明歷史與方法論的相互關系時,勞丹採取了一種直覺主義的方式:「(1)到了譬如1800年 ,接受牛頓力學、拒斥亞里士多德力學是合理的;……(6)在1925年之後接受廣義相對論是 合理的;……我將要主張的是存在著一組廣泛的人們所堅持並相似於上述情形的規范判 斷,這組判斷構成了我將稱之為我們偏愛的關於科學合理性的前分析直覺(PI)。我們關於這 類情形的直覺可用作評價不同的規范的合理性模型的試金石。」在勞丹那裡,這種前分析知 覺的標準是固定不變的,它成為方法論的一種根基。
勞丹(B) 前分析直覺本身畢竟是變化的,受制於一些歷史條件。勞丹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開始拋棄他的前分析直覺標准,宣稱我們必須完全擺脫對直覺的任何依賴;而致力於建構一 種聯結規范性與描述性的規范自然主義(normative naturalism)。
3.吉爾的自悖
吉爾(A) 自20世紀60年代歷史學派興起以來,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在衰退,但仍有其忠實的 鬥士。吉爾就是突出的一位。他堅持科學的哲學與科學史之間的關系不是緊密的,而是一種 基 於利害關系的結合(a marriage of convenience)。他提出了許多反對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密 切相連的觀點,譬如,他認為循環性問題對理論選擇標準的任何歷史途徑而言都帶有尖銳 的挑戰性。他說:「設想……歷史對理論的理性選擇提供經驗證據。在這一情形中,這一說 明本身就是一種經驗的結論,或廣泛地說是一種理論。但要在歷史證據的基礎上選擇一種關 於理論選擇的理論,一個人就必須總是具有某些理論選擇的標准。」[15]這里,吉爾堅持從 歷史中獲取准則就是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論證,結果只能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吉爾(B)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自然主義激流勇進,吉爾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起初作為 歷史反對者的吉爾現在卻是歷史的一位知心朋友。吉爾在《走向一種統一的科學理論》(198 4)一文中明確指出,方法論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就是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之間的這種標准關 系」[16]。按吉爾的自然主義,科學對經驗世界建構理論,哲學則對科學世界進行理論化。 這兩種理論化遵從相同的方式,都具有歷史性的特徵。
對上述的自悖,科學哲學家大多採取了批評的態度。拉卡托斯在(A)中對歷史的理性重建無 疑受到許多科學歷史主義者的反對,如霍爾頓(Gerald Holton)認為拉卡托斯的這種觀點令 人難以接受。庫恩則稱這種觀點「一點也不是歷史,而是製作實例的哲學。」而拉卡托斯在 (B)中對方法論規范能力的取消無疑是較(A)更加遠離科學方法論。
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認為,勞丹、吉爾提出的自然主義經不起推敲,因為自然不 會欺騙,不會犯錯誤。而科學家卻不然,他完全可能這么做。再如,引力理論不允許一個真 實的逆實例的存在,但在合理性的正確理論之下卻可以存在大量不合理行為,正如在我們 正 確的道德信念(即謀殺是錯的)之下仍存在著謀殺者的謀殺活動一樣。吉爾從(A)到(B)的轉變 表明他從對科學方法論的堅持變為對歷史因素的側重。與吉爾相反,勞丹從(A)到(B)的轉變 則說明他進一步疏遠歷史而親近(方法論的)規范性。
困境4:元方法論層次上的困境與無合理性原則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方法論的重心開始向元方法論轉移。
什麼有資格構成科學方法的標准?這一問題是促成科學方法論重心轉移的核心問題之一。西 格爾認為,要為科學方法尋求一種確定的唯一程序是錯誤的,不存在確保科學合理性的程序 ,而只有對證據的承諾。[17]多數當代科學方法論者對元方法論研究的必要性確信無疑。但 出人意料的是,勞丹否定元方法論存在的價值。他認為,歷史主義學派的元方法論是,對一 種科學方法的評價要依據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把過去科學家的選擇再現為合理的,而這種元方 法論沒有正確對待這樣的事實:科學家的目的和背景信念都因人而異,尤其在不同於我們的 科學時期時就更是如此。如果科學家的目的在某些重大方面隨時間發生變化,我們就沒有理 由 希望用我們的方法去衍涵關於具有不同目的的活動者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任何東西。無論 合理性是什麼,它都具有特定的活動者與特定與境。勞丹認為,元方法論就是方法論的認識 論,它如果存在則不應視為絕對命令,而應看作假言命令,我們在競爭的方法論中進行選擇 的方式與我們在競爭的經驗理論中選擇的方式完全相同。因此,我們不需要關於方法論的一 種 特殊認識論。([12],pp.19-31)勞丹雖然宣稱否定元方法論,但事實上仍建立了自己的元方 法論(註:對此許多科學哲學家都給予了肯定。西格爾(1990)、沃勒爾(1988)、多普爾特(Gerald Dopplet)(1990)、列普林(J.Leplin)(1990)等對勞丹的元方法論作出了各自的評論。)。勞丹建立的網狀模型理論本身就是對一種元方法論理論的建構,並引起了元方法論 層次上的一系列爭論。沃勒爾尖銳地指出,勞丹的網狀模型不可避免地導致一種二難困境: 「或者存在著一個方法論原則的不變的核心M[*],或者一切都是變動的。有這樣的一介M[*] ,網狀模型則是舊的塔式模型的一種精緻論述或注釋性變換;若沒有這樣一個M[*],該模型 陷入相對主義。無論那一種方式,勞丹的『第三』選擇都作為一種獨立的、具有競爭性的立 場而被排除。」[18]
羅伯特·布朗認為元方法論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內容:「(1)公正地對待歷史,(2)公正地對 待概念性東西。」[19]他認為,勞丹與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都試圖對(1)給出必要而充分的 條件;加伯(D.Garber)及其他先驗的方法論者集中於(2)。他們都是片面的。基於科學的實 際 歷史,布朗提出了如下的一種規范的元方法論標准(R):「若(其他方面都相等)某方法論使 其理論性重建與規范性重建符合最多的科學史片段,同時與相關的獨立的社會理論相諧調, 那麼該方法論是最好的。」([19],p.355)
布朗認為,上述標准作為評價相互競爭的方法論提供了一種元標准。這種標准具有許多值 得我們贊賞的優點:首先,這一元標准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即科學史必須在某種意義上被 認為是理性的。該標准使科學史中的合理性擴大到最大的程度。其次,布朗宣稱該標准(R) 克服了勞丹的前直覺觀點的所有弱點,如,非比較性、基礎主義、對直覺的依賴性、歷史在 檢驗中的無地位性。第三,這種元標准在形式上相似於寬容性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 。寬容性原則試圖最大程度地擴大真理性,而(R)則試圖最大程度地擴大合理性。第四,這 種 元標准被一種無合理性原則所支持。
無合理性原則(arationality principle)是一種類似於寬容性原則的方法論原則,即從人 類活動的可能選擇性解釋中選擇一個更好的解釋。無合理性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 當面臨在一項活動的合理解釋與其它解釋(如心理學與社會學說明)之間進行選擇時,我們應 選擇合理性的解釋。好的解釋就是一種活動原因,是一種好的理由,譬如,對為何愛因斯坦 在1905年拋棄牛頓的理論,我們有兩種相互競爭的解釋:一是認為愛因斯坦這樣做是因為他 的狹義相對論更好的符合有效的證據;二是認為愛因斯坦拋棄牛頓理論是因為他要反叛他的 前 輩,並推翻其最基本的概念,即父子之間、代代之間沖突的情景。對這兩種解釋,無合理 性原則告訴我們應選擇理性的那一種,即愛因斯坦依據第一種理由去活動。第二層,無合理 性原則並非堅持惟有心理——社會因素在起作用,而是說人們通常對一定活動找不到理性的 解釋,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必須訴諸於心理——社會(或其它「外在的」)的原因。
在布朗看來,元標准(R)與無合理性原則都試圖最大程度地增大合理性,這是兩者的共同之 處。因此,元標准(R)可以從無合理性那裡得到支持。但兩者又不能完全等同;元標准(R)是 一 種在相互競爭的方法論之間進行選擇的標准,無合理性原則卻假設了一種特定的合理性。
困境5:質疑「評價規則的恆定性論題」
就像弗雷格等人建立演繹邏輯的有效不變的通則一樣,20世紀初卡爾納普等邏輯經驗主義 者及迪昂、鼓加勒等法國約定論者都極力尋求歸納邏輯的不變原理或統治科學理論評價的恆 定規則。這種規則不包含任何容易引起爭論的關於世界本體的形而上學假設,同時又必須是 普遍存在的、抽象的、理論性的。無論是歸納推理還是演繹推理,都可能有時是無效的,科 學評價有時也是錯誤的,甚至某種不正確的評價可能貫穿於整個歷史過程之中。但這些無效 的推理過程卻不能危及到推理規則本身的合理性,同樣這些不正確的評價過程也不能危及評 價規則的正確性。評價理論的方法論規則是先驗的,並不因經驗的不同、過程的不同、時間 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這就是在標準的科學方法論構架之下的理論評價規則的恆定性論題。
針對這一恆定性論題,亨普爾(C.Hempel)提出質疑。他認為,某些方法論規則在時間上是 相對的。譬如,正如已擯棄宇稱守恆定理一樣,我們也應拋棄麥克斯韋關於時空定位缺少因 果效用的原理,這些准則及其時間相對性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亨普爾得出結論:「必須拋 棄合理性理論選擇的一切標准都無時間的觀念。」[20]勞丹在《科學與假設》(1981)中通過 追溯假說方法的歷史演進,批評了科學方法永恆不變性觀念,他既堅持科學方法的共時性, 又堅持科學方法的歷時性(即可變性、歷史性)。
綜上所述,上述科學方法論的五種困境都在各自不同的層面或在不同的理論進程中與科學 合理性的「二難困境」[23]發生著某種關聯。譬如,困境1是科學合理性的「二難困境」呈 現的必要前奏,困境5則是這種「二難困境」在科學的理論規則與歷史之間關繫上的一種反 映,沒有困境1和困境5的出現就沒有科學合理性對歷史因素的內在要求;而困境2、困境3、困境4都是這種科學合理性的「二難困境」在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內在邏輯與歷史之間 關系(不諧調的、矛盾的)上的一種體現。以上概述的五種困境僅僅是對科學哲學困境的初步 探討,有待於更為深入的研究。
論點摘編
科學的「真」與生活的智慧/柳延延/《中國社會科學》/2002.1
以西方現代理性精神為基礎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尤其是發展到20世紀,這 已成為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全球性現象。這表明,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確立的現代理性主義 思想方式,向人類敞開了對人類生存極具意義的一個方面,即科學的「真」是人類能夠更好 地生活於世的基本保證,體現出可貴的生活智慧。但是,科學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的全部 智慧,它雖然給人類帶來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卻不能為人類提供這種生活何以值得過下 去的理由。從這一意義上說,啟蒙運動的任務尚未完成。今天人類面臨的困境表明,一方面 ,科學技術已不可抗拒、無可避免地成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啟蒙之光的核心也有 一片黑暗,當代文化批判的重要任務就是不懈地揭示這片黑暗。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6頁。
[2]波珀:《科學發現的邏輯》,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3]I.Lakatos,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J.Worra nd G. Curre(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156.
[4]J.Watkins,Science and Sceptic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1984.
[5]J.Watkins,"Hume,Carnap and Popper",in Lakatos(ed.)The Problem of Inctive Logic,Amsterdam:North Holland,1968,pp.277-278.
[6]J.Watkins,"A Neo-Popperian Advance on popper?",in W.H.Newton-Smith & Jiang Tianji(eds.)Popper in China.London:Routledge,1992,pp.138-157.
[7]M.Hesse,Revolu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Harvest er Press,Sussex,1980,p.184.
[8]L.J.Cohen,"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in Poznan Studies in the Philo soph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Nol.21,1991,p.25.
[9]W.H.Newton-Smith,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London:Routledge,1981,p.268.
[10]Larry Laudan,Science and Values.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na Press,198 4,p.30.
[11]P.Feyerabend,Against Method.London:New Left Books,1975,p.68.
[12]Larry Laudan,"Progress or Rationality?The Prospects for Normative Naturali sm",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4,1987,p.19.
[13]I.Lakatos,"Falsific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in Lakatos and Musgrave(eds.),Criticism and Growth of Knowledge.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38.
⑷ 學習不努力,那怕就發呆也好,請問有什麼方法將思緒轉移到學習上
逼著自己學,把能轉移自己注意力的東西拿走,或者定一個時間,跟在學校一樣,學一會玩一會
⑸ 行測學習遇到困難了,該如何轉換學習方法
想要轉變學習的方式的話,就需要根據你的性格去轉變,你可以多嘗試幾種方式,然後選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⑹ 科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
科學方法論看成是從問題到問題而進步的,隨著這種進步,問題的深度也隨之加深。科學從問題開始,並通過問題的轉移而進步的模式給人以啟迪,從而發現新的理論。可以說,問題就是科學的血液,就是科學的生命。即使我們已經證明某問題為不可能,對科學的發展照樣有益,如永動機的否定導致了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就是明證。有時我們對舊問題有了更好的理解時,新的問題往往隨之而生。問題的邏輯告訴我們,只有提出問題才能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有些人茫然無知或者對現象熟視無睹,是不可能提出問題來的,分析與解決問題也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正如愛因斯坦說過的那樣:「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新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這種見解是何等的深刻!提問題的本身就意味著創新性思維的開端。問題提的不好,說明認識還不夠完善;問題提得好,則意味著已確定了一個正確思維的方向,剩下的問題就是結合有關知識如何分析與解決問題了。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有關背景知識,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各個序列進行正確的銜接和結合,並且要決定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使用怎樣的推理和論證。
為使對問題的研究更合乎邏輯,還要談及問題的分類及其解釋。問題的類型不同,其解釋程序也就有所不同。問題是科學知識的助產婆。不管是哪類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都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科學知識寶庫。科學應被看成是從問題到問題而進步的。隨著這種進步,問題的深度也在不斷增加。
科學方法論是關於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論,探索方法的一般結構,闡述它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以及科學研究中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問題。
科學方法論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僅指自然科學方法論即研究自然科學中的一般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數學方法等。廣義的則指所有正確的方法論,即科學的方法論。20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方法,如控制論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等,同時科學方法論的重心開始向元方法論轉移。促進了方法論研究的高度發展。
科學方法論愈來愈顯示出它在科學認識中確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門的新生長點、提示科學思維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辯證法是從人類的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正確的哲學方法,是科學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論。它對自然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導作用,並將隨著科學
⑺ 求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首先,你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它的本質,你意識到它的神秘和美麗。你要提醒自己不要急於完成這個對觀察目標的全部本質內容的冥想。然後,密切注意以下細節:它的顏色的深淺、形狀和形式,以及它與周圍其他物體的關系等等。下一步,自己全神貫注於這個目標,同時,你仍然緩慢呼吸並使你全身放鬆。接著,自己運用古代佛教徒「變成客體」這一概念進行冥想,這是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的一種生動的方式。 你無須對這個過程做理性的探究,也不要試圖理解它,但允許自己體驗凝神觀察這個目標的過程對自己的意義,並且把你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這個目標上,逐漸延長時間,直至它出現在自己的想像中,彷彿你已與它融為一體,這時你的生命就會得到升華。 這個心理練習你至少應該做三次,你將注意到它在充分集中你的精神方面的作用。當你的心靈經過精神集中的練習而變得堅強起來後,你就會發現生命的問題不再困擾你。事實上,只有當你認為一個問題是問題時,它才成為問題。一旦你體驗了這種對一枝鮮花或一支點燃的蠟燭在知覺上的變化,就能夠將這種知覺態度應用到其他事情上,從個人生活到工作領域,從讀書到閱讀艱深的報告或在重要會議上獲取各種資訊。
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好情緒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消極的情緒。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處理情緒的辦法有很多,保持觀照是最重要也最關鍵。大部份人的困惑和痛苦都是沒有覺知,看不清自己,摸不透別人,所以迷亂不安。但觀照自己也是最難做到的,因為自我比天大,你難於放下,變得謙虛。也因為我們不懂收心養性,尋找能靜下來的方法。
負面情緒的源頭可以是負面經驗,同樣也可以說是負面的慣性,勾起你負面經驗的事端只是借來的催化劑而已。若情緒超越了自己能控制的范圍,最好的方法不是釋放或是壓抑,而是無為而為,學習先定心,因為,負面能量太大時,胡亂釋放出來的話可能連自己也承受不起,也容易影響別人。壓抑是萬萬不能,因為問題的源頭正是壓抑所致。心亂須先定心,看護情緒,不認同,不判斷,讓它出現,把感覺放在心的位置,管它眼還有淚,呼吸還很亂。
心是最大的情緒控制中心,要穩定情緒必須從心開始,學習定心的方法。至於方法,每個人得靠自己尋找。法門有很多很多,關鍵不在法,而在你的用心,和意願。相信自己有能力豁出去,海闊天空。我們要做回情緒的主人,拒絕受控。情緒並不等同事件。是情緒動了和壞了,並不是事件的本身。我們就是搞不清楚,認同了我就是那個情緒狀態的全部,自討苦吃,討好情緒和沖動,卻失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