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鄉土中國法學

鄉土中國法學

發布時間: 2022-06-03 09:16:25

Ⅰ 鄉土中國對法理社會的解釋

普遍認為,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一個"沒有法律"的社會,雖說沒有法律,但不是說這個社會沒有秩序,秩序的生成主要是依"禮"和依"習慣"
法理社會是指在社會體系中,有完善的,全面的法律來制衡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並以法律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手段。

鄉土社會:傳統農耕文明的中國,家家戶戶實行小農經濟,一個家庭/家族能夠通過耕種來實現自給自足,所以就在土地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文明,這就包括家族/地域的內部/外部人情關系往來的人情社會,即便是已經慢慢進入工業化的今天,整個社會的主體文化氛圍也還是這種。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習慣於找關系、送禮這樣的處事方式,就是鄉土文明的特點之一(不是給小費,而是為了拉關系)。於是內部通過一系列的人情世故把幾乎所有人都緊緊的交織綁架在一起,所以中國人都很注重集體主義(有山頭意識),講究「人多力量大」。

這種文化有一點好處就是有很強的團結、凝聚力,但是特別是進入工業時代的今天壞處也很凸現,構成了種種利益集團,農業文明的時候一個小團體就是一個小團體,不會影響很大,但是工業文明時期生產力快速發展,一個集團可能控制的就是整個社會。

還有就是這樣的社會裡面一旦出現一個不利於這個集團的影響點,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歧視,可能某些少數掌握真理的人,可能真理就這樣被埋沒掉了,還有就是集團內部可能會「藏污納垢」,躲在集團內部因而能通過集團內部的影響力避開懲罰。

同時這樣的集體也不利於社會流動、發展,因為一旦需要改革牽扯到的利益集團就會很大,范圍就會很廣,不利於對於個人的提升與發展,這樣的「集體」力量,一旦吃瓜群眾被錯誤的觀點影響,就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對那部分少數掌握真理的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Ⅱ 為什麼法學要讀鄉土中國

因為《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

Ⅲ 結合鄉土中國,概括費老社會學分析法特點

前段時間上課時剛好想到要重回經典,因此花了一點時間把差序格局這個概念梳理了一下,不盡完備,但是可供參考。

費孝通於1947年出版了《鄉土中國》一書,這本書是他在多次社區實踐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對中國社會結構的理論性概括與思考。其中「差序格局」一詞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人際關系的邏輯和傳統文化的特點。差序格局這樣一種帶有前瞻性的概念,其影響力在中國社會研究領域中逐漸放大,特別是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更加顯示出了它在解釋中國社會與中國人之現象上的奠基性。到現在,「差序格局」已經成為描述中國社會結構的經典概念,在管理學、法學、政治學等研究領域中被廣泛引用。

從費孝通自己的意圖出發,從西方學成歸來後他開始專注於社會學的本土化,並為之付出了極大的精力和汗水。差序格局正是為數極少的超越了政治經濟體制而從本土社會文化角度解釋中國社會結構的理論概念之一。雖然他在自己後半生的歲月里很少提及此概念,但正如同其他所有重要思想一樣,它一旦流布開來,就不再屬於個人,而成為人類知識寶庫中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關系成為理解中國社會結構的關鍵性社會文化概念,社會關系結構也成為透視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窗口與指標。例如耳熟能詳的黃光國、楊宜音、楊中芳,翟學偉等中國學者以及一大批外國的學者對「關系」和「人情」的研究。社會關系結構既是社會結構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結構的重要表現,甚至不妨說,「社會關系格局(結構)就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結構」(徐曉軍,2009)。因此對於中國人的社會交往模式和行為邏輯可以說是學術界一直追逐的熱點話題。

差序格局之前,費孝通首先論述了鄉土的特徵,最大的特點首先就是「不流動」,「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因此在這樣一個熟悉的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是自然形成的,社會規則和習俗也是一代代傳下去的。因此「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餘的,連語言都並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徵體系」。

接著費孝通開始論述鄉土社會中社會結構,首先必須強調的是,費孝通寫「差序格局」這篇文章的本來目的,是要探討中國人為什麼那麼「自私」。「私的毛病在中國實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而要「討論私的問題就得把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提出來考慮一下了」。而考慮整個社會結構的時,費孝通採取的方法是中西比較的類型學方法。

Ⅳ 如何論證鄉土中國需要法律

之前寫的一篇讀書筆記,供參考。

一.核心概念釋義
1. 禮俗社會:沒有具體目標,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p9
2. 法理社會: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p9
3. 愚:文盲,不識字。p12
4. 面對面的社群:生活上互相合作而且天天見面的一群人。p14
5. 特殊語言:非文字性的,可以用來傳情達意的語言,如表情、肢體語言、行話等。
6. 時間阻隔:一方面是個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會的世代之隔。p18
7. 記憶:「記」帶有在當前為了將來有用而加以認取的意思;「憶」是為了當前有關而回想到過去經驗。
8. 文化: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P19
9. 私:由於缺乏對「公」的共識,而每個人對「公」與「私」劃分的伸縮性又極強,所以很難對「私」的評價做界定。
10. 團體:用捆柴來打比方,只指由團體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p24、p36
11. 團體格局:如同一捆捆、一紮扎、一把把柴火擺在一起。個人間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p24、p30
12. 親屬關系: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系。p25
13. 倫: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p26
14. 差序格局:同「倫」,即以「己」為中心,通過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聯系而構成的網路。p26
15. 個人主義: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們所願意交出的一分權力上控制個人。p27
16. 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具有相對性和伸縮性。p27
17. 道德觀念:在社會里生活的人自覺應當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信念,包括著行為規范、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制裁。內容是人和人關系的行為規范,是依著該社會的格局而決定的。p30
18. 代理者:團體格局社會中,執行團體意志的人。p31
19. 社群:一切有組織的人群,把社群來代替普通所謂團體。P36
20. 社會圈子:差序格局中的基本社群,相當於「小家族」。P36
21. 事業組織:用來形容中國鄉土社會的家族或家庭。在生育、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綿延性,主軸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夫婦是配軸,這兩軸都被事業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與紀律相對照的普通感情)。P39
22. 生活堡壘:用來形容西洋家庭團體。此類家庭里,夫婦是主軸,共同經營生育事物,兩性之間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獲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內事。

Ⅳ 鄉土中國里中國古代法律為什麼會有連坐

區別於現代社會,中國古代鄰里關系是很近的,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往往鄰居親如兄弟,再根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人犯罪,往往其鄰居也是跟著串通一氣的,所以中國古代連坐很有必要。

Ⅵ 關於《鄉土中國》中,求實際生活中論述特殊主義倫理的事例

鄉村生活中,
人們或許不知道法律規定到底是什麼,
但是人們仍然在和諧有序的生活,
這或許可以歸結於在這個小型社會中,
無形中有著制約著
每個人的行為准則,
我們可以說這是傳統,
是一代代的行為規則延續,
或許也可以說是常常
與法律相對應的道德在無形中起著作用。
費孝通老師用
「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
沒有陌生人
的社會。
」來描述這種群體,並且指出「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
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由此我們會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場景,
而我們在看待這些現象的時候沒有充分正確的認識,
更多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禁錮在所謂法律
思維的框架中。也許這正是《鄉土中國》這本書所給我們的警示和啟迪意義!

正因為鄉村社會的流動很少,
因此可以說在很長時期內,
鄉土社會是個穩定的社會,

現實生活中,每個鄉村的面積有限,人口有限,人們公用的基礎設施也有限,如水井,公路
等,這使得人們日常接觸變得頻繁,這樣的社會應該就是書中所說的「禮俗社會」是「因為
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
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承繼著先輩留下的寶貴經驗,
並在這個
一定范圍的組織體中傳播。
在遇到一些糾紛的時候,
鄉村社會中的人們習慣於告訴那些年長
或者資格老的人,
而實際上,
這樣的糾紛解決更徹底更有效,
也許從這一點上也可以批駁那
些說鄉下人「土氣」的人!

由此我們看到,
在鄉土社會中,
有著法律所不及的行為准則,
或許可以說,
鄉土社會中
有自己的一套「法律」
,這個「法律」往往是無形的,但它確實是存在的,是有效的!鄉土
社會有自己的「特殊語言」
,而這些正是那些說鄉下人「愚」的人都不通曉的。

鄉村社會的這種社會結構決定了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評判標准,
對於某些事的評判也會因
人而異,而這種文化層次的差異並不能完全的說明鄉村人的「自私」
,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
中,
會有一部分人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背叛鄉村社會慣有的秩序准則,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
種背叛常常是控制在一定限度和范圍的,
不會對鄉村的秩序造成大的破壞。
這點可以從鄉村
社會的社會結構和基礎得到答案:
因為人總是要在這個集體生活的,
沒有人希望因為自己一
時的
「私」
導致他在這個群體長時期的受到輿論壓力。
那麼這種控制在一定范圍被社會所允
許的「私」也許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私」了。話又說來,試問我們那個人敢說自己一點私
欲都沒有呢?

鄉村社會由個人的「私」
,合並同類項,形成了所謂的「公」
,或許也可以演化成我們所
說的鄉村社會存在著的無形的道德與規則!
我們法律人熱衷於探討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或許
從中國現在城市與鄉村的對比中得到詮釋。
鄉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可以說沒有法律,

個人內心的良心底線和輿論的影響規制和調整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鄉村家族得以和睦延續。
在城市生活中,
強調法治的觀念要強於鄉村,
人們在按照法律規范來調整行為生活,
法律在
本質上或許可以說是一堆被國家賦予權力的文字的組合。
在城市生活中或許法律是優於道德
或者說在二者沖突時至少法律是優先的,
但在鄉村社會中或許是相反的情形!
同樣是兩個調
整規范,同樣起著相同的調整作用,
因此從一定角度來說,二者都是相輔相成的,
只是使用
領域或者使用程度不同罷了。
喻中教授所寫的
《鄉土中國的司法圖景》
向我們很好的展示了
現實情形,他在書中提到在鄉村中如果切實的按照法律來裁決或許起不到如期的社會效果。
我們必須承認,
鄉土社會是相對穩定,不易流動的,人們還是要回到所屬的群體去生活,如
果不很好的解決鄉土社會所存在的糾紛,
那麼受影響的不僅僅是當代人,
或許下一代人都會
受到牽連。
如此,我們可以確信,在解決鄉土社會存在的糾紛問題時,
我們更應更多的考慮
解決後的社會效果問題,
如果只從法律出發,
也許到達了形式上的正義,
但這種結果或許是
在阻隔鄉村社會的秩序與和諧。而這一點往往被我們很多人所忽視!

Ⅶ 鄉土中國禮治和法治的區別

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中國》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冊,讀起來卻極有味,費老先生對鄉土中國的深深情感更是充滿字里行間。讀罷此書,受益無窮。

不過在該書關於《禮治》這一個章節,讀了後,還有稍許不同感受。

該章節首段摘錄如下: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而且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其實這個對稱的說法並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並不是說法律本身能統治,能維持社會秩序,而是說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是根據法律來維持的。法律還得靠權力來支持,還得靠人來執行,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並非沒有人的因素。

由此費老先生推論出說:

這樣說來,人治和法治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對面,意思應當是「不依法律的統治」了。統治如果是指社會秩序的維持,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社會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麼力量就可以維持,人和人的關系可以不根據什麼規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據法律,根據什麼呢?望文生義的說來,人治好象是指有權力的人任憑一己的好惡來規定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的意思。我很懷疑這種「人治」是可能發生的。

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

對於費老先生提出的禮治說法,我覺得頗有道理,以此來表述中國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也無不可。關鍵是,費老先生對於法治的理解,我認為有所偏頗了。

中國傳統社會有沒有法律?中國當代社會有沒有法律?都不能說沒有,但是中國的歷史上也好,現當代也好,能稱得上法治社會嗎?肯定不能。那麼假如承認費老先生所謂中國的傳統統治模式是禮治,那麼當代社會還是禮治可以概括么?顯然不再像費老先生所說:「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的服膺於傳統的習慣。」而能解釋了。

Ⅷ 「鄉土中國」的法學問題:為什麼嚴格按照法律會產生「法學問題」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
有問題才有爭議
法律也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
法律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法律也應當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實際變化而變化

Ⅸ 有沒有誰能給我推薦幾本法學名著啊

律人必看的十本經典著作(岳運生) 法律人必看的十本經典著作(岳運生) 2008-11-19 08:59 1、《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林達 一本美籍華人寫的關於美國社會的故事性書籍,讓人感覺在美國,法律就是身邊 發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在這本書里,作者以獨特 又敏銳的洞察力, 結合血肉豐滿的生動案例, 輔以深入淺出的語言, 向我們全面、 細致、客觀的展示了一幅美國民主政治體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畫卷,矯正 了一些人們從看電影大片中產生的想當然的常識性的錯誤,令人獲益匪淺。 2、《政法筆記》——馮象 本書可以說是馮象的「案例」隨筆,是旨在提供一種真正的「普法文章」。從孔 夫子名譽權、魯迅肖像權、婚前財產公證、取名用生僻字、性賄賂、人體寫真, 到版權、美國大選……涉及「政法」的各方面。《政法筆記》所做的,即是對現 代資本主義的一種特定社會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與批判。 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蘇力 朱蘇力的著作,往往從身邊日常慣見的「俗話、俗語或俗事」出發,分析出令人 驚嘆的學術意義來。本書亦是如此,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觀點、看法或認為想 當然的東西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盡管有時候我們不一定同意蘇力的觀點,但是他 對問題的態度、對觀點的論證過程、特別是他獨特的敘述方式,足以讓我們在閱 讀的同時感覺到知識的愉悅。 4、《法治及其本土資源》——蘇力 在傳統與變革之爭中,人們往往以外在的現象為准則判斷優劣,而忽視其本質根 源。在對西方法律的移植過程中,人們也往往只由於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榮,而 沒有看到他們的本土資源。從而使我們開始彷徨,於是我們開始反思,然而大多 反思的結果是「把『現代法制』看作一個有待於明天實現的理想, 而把本土情境 視為存在於今天的一種無可奈何的現實------從而我們面臨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實 現和現實的不甘妥協之間的兩難困境」(趙曉力言)。正是在此背景下,蘇力用 一種新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困境以期尋求最佳答案。 5、《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一書並非純粹性的學術著作,而是美國大學法學 院的法理學教材,這對我們了解西方法理學、西方的法學教育、西方的教材撰寫 編排有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 因此這本書介紹給大家其意義要比純粹性學術著作 更大,是能啟發法學思維的一本好書。 6、《正義論》——羅爾斯 正義論是一部學術內容豐富、 思辨難度頗大的著作。 它集羅爾斯思想之大成, 把羅爾斯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文中表達的思想發展成為一個嚴密的條理一貫的 體系——即一種繼承西方契約論的傳統,試圖代替現行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 本結構的正義理論。它不僅反映了西方學術界 20 年來爭論的主要問題,而且深 刻反映了西方社會的內在矛盾,為讀者思考正義問題提供了極好的文獻。 7、《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 本書雖囿於時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學著作中,可稱之 為具有獨特風格的網路全書,也是西方法學最早的古典名著。孟德斯鳩與其以前 的法律學者主要滿足於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不一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 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 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律, 並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 法律的精神實質,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8《鄉土中國》》——費孝通 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 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 讀後確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 9《論犯罪與刑罰》——貝卡利亞 《論犯罪與刑罰》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對犯罪與刑罰原則進行系統闡述的著 作,也是一部震動了全世界的經典之作。該書深刻地揭露了舊的刑事制度的蒙昧 主義本質,依據人性論和功利主義的哲學觀點分析了犯罪與刑罰的基本特徵,明 確提出了後來為現代刑法制度所確認的三大刑法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 相適應原則、和刑罰人道化原則;並且呼籲廢除刑訊和死刑,實行無罪推定。 10《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梁治平 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論文集。 作者追隨法儒孟德斯, 而力圖推陳出新, 以「用 法律去闡明文化, 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的原則, 以奠定比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礎。 這些文章曾經以其銳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風而引人矚目,不但令眾多外行一窺法 理堂奧,因得以親近法律,同時也使法律學子領略了法律寫作的另一種樣式,耳 目為之一新。 (岳運生,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市律師 協會規章制度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社會與 法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律師協會青年律師聯誼會副主席、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 員會法律咨詢專家。) 法律人值得讀的十本書(周賢日推薦) 法律人值得讀的十本書(周賢日推薦) 2008-11-19 09:00 作者: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廣東省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委員 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理事 廣東省法學會勞動關系研究會副總幹事 廣州市律師協會勞動法委員會副主任

熱點內容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點 發布:2025-01-19 16:00:50 瀏覽:801
湖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辦法 發布:2025-01-19 15:46:28 瀏覽:527
勞動法最低工資每小時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15:26:10 瀏覽:666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