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的代表

法學的代表

發布時間: 2022-06-04 04:50:52

⑴ 當代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中國當代法學流派
(一)紅派
所謂紅派法學家,就是學術上走紅,學術理論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政治上得到寬容,三十來歲就能當上博導的一批法學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趙秉志、陳興良,北京大學的武樹臣,武漢大學的黃進,等等。
(二)黃派
所謂黃派法學家,就是能將法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極有價值的改革建議,從而有力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司法體制改革的的法學家。他們善於聯系實際,善於運用法學原理進行現實批判,關注民生,力主改革。他們不僅著述豐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們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黃金般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主要主張。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政法大學的江平,《中國法學》雜志社的郭道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
所謂紫派法學家,是指那些比紅派法學家更多一層紅色的法學家。
紫派法學家的特點是,參與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對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論常從較正統的角度進行解釋、論證和宣傳。在他們身上往往環繞著一層紫色光環。他們在政治上頗受重視,經常參與重要法律的起草;他們在學術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導、會長、理事長等等的學術職務,全國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們主持編寫。 紫派法學家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們對於別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評態度,而他們的批評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評為主,以學術批評為輔。一九九六年的所謂「曉南風波」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學家是張光博。 張光博是大連海事大學經濟法律學院教授,主攻憲法學和法理學。
(四)灰派(經院派)
所謂灰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埋頭於學術研究,不太關心現實生活,較少進行現實批判,不提具體改革建議的法學家。他們在法學界很出名,但在法學界之外的知名度明顯不如黃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藍派和綠派。 灰派法學家學術功底深厚,著述甚豐。他們雖然迴避現實政治問題,但他們的學術成果往往成為紅派人物和黃派人物的學術依據。 北京大學的龔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較憲法和行政法》一書中,就認真地論述過法治和法制的區別,但由於他沒有聯系中國的實際進行現實批判,所以就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灰派與黃派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此。 灰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學的龔祥瑞,張國華,沈宗靈,趙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藍派 所謂藍派法學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張充分開放、充分借鑒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學的法學家。走向藍天和大海是藍派的基本特點。
藍派法學家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躍,思路開闊。他們傾心於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研究,對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們大多出生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與紅派法學家是同齡人。與紅派不同的是,他們一般不考慮在學術界的社會地位問題,不重視博士、博導等頭銜。與紅派相同的是,他們一般也不進行太多的現實批判。
藍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學的張中秋,蘇州大學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張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法律與經濟 1
1/2頁
——傳統中國經濟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釋》,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同時具有多種色彩的法學家。 彩派法學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師范大學的公丕祥,吉林大學的張文顯,南京大學的范建,華東政法學院的曹建明,蘇州大學的楊海坤,杭州大學的胡建淼,中共中央黨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學家不僅學術成果豐富,而且學術組織能力十分突出,社會交往面十分寬廣。他們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所有的學派皆能寬容,也為所有的學派所寬容。因此,他們總是五彩繽紛的。在他們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紅派可以看到紅,紫派可以看到紫,藍派可以看到藍,灰派可以看到灰,黃派可以看到黃,白派可以看到白,霧派可以看到霧,綠派可以看到綠。 彩派與紅派大體上也是同齡人,學術地位略次於紅派,政治地位卻強於紅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領導職務,不是校長,就是院長,至少也是個副院長什麼的。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認為是主張全盤西化,在法學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政治上犯過嚴重錯誤的法學家。近年來,他們很少發表論文或出版論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眾出版社的於浩成,北京大學的袁紅兵,中國政法大學的陳小平,等等。
(八)白派
法學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點有二:其一是頭腦一片空白,在他們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任何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和理論,更沒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見和主張;其二是以**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銀子不賺白不賺,賺了不白賺,學術、學位、職稱等等,無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論,白派法學家在普及法律知識方面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九)霧派(變色派) 所謂變色派,就是無一定色彩,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法學家流派。
該派就象水蒸汽一樣,一會兒灰色,一會兒白色,一會兒黑色,一會兒藍色,一會兒發

⑵ 英國古典自然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洛克 B.傑斐遜 C.盧梭 D.霍布斯 E.邊沁

AD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一種以強調自然法為特徵的法學流派。產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格老秀斯、斯賓諾沙,英國的霍布斯和洛克,義大利的貝卡利亞,法國的孟德斯鳩等。強調人的理性.人性,人的權利,主張依據自然法制定法典,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原則。認為人類一直在追求享樂主義、功利主義,追求快樂,避免痛苦

⑶ 中國歷史法學代表人物

中國歷史法學代表人物
一、古代法律人物都有誰春秋時期的管仲,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被譽為「法「家先驅」。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在魏國魏文侯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
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並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施行了變法,是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
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家人物還有申不害、慎到等。西漢時的董仲舒,首倡法律儒家化,以《春秋》經義決獄為司法原則,對傳統的司法和審判做了補充。
唐代的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
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
二、古代有哪些法律人物春秋時期的管仲,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
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在魏國魏文侯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並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施行了變法,是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
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家人物還有申不害、慎到等。
西漢時的董仲舒,首倡法律儒家化,以《春秋》經義決獄為司法原則,對傳統的司法和審判做了補充。
唐代的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
三、中國古代法家的具體代表人物們的代表作和中心思想是什麼希望對你有幫助法家及其主要思想家法家,在春秋時期是比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們主張法治,喜歡社會在維護私有制的觀念中向前發展,他們以為,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為社會就必須要有嚴厲的法律,違法必糾,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即今天的人們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同時,因為法家的思想觀念是維護私有制已經形成的社會,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維護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這樣,就必然已經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心理需要,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喜歡,法家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占具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喜歡講儒家思想的「仁政」,以達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維護他們的統治和利益的同時,更喜歡法治,因此,實際上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以法律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實際上,法制從來就是階級社會的有效統治工具,奴隸社會如此,封建社會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更如此。
可見,法律是階級社會的必然產物,是階級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目的就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商鞅:商鞅原名衛鞅,春秋衛國人;應該說,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觀念的思想家,奴隸社會雖然進行法制,但從來不向人民解釋為什麼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現,向人們闡述了法家為什麼要提倡法制;當時,商鞅在衛國並不得志,因此,他最終離開了衛國而到秦國,在一些機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闡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商鞅執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用簡單的事例向人們灌輸他的思想,並逐漸健全了秦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軍隊管理體制,其保甲制使秦國達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國的農民平時作農業,戰時則成為士兵,實際就是現在的義務兵役制,所以,秦國得到了強大的機會,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門賞金的事例就相當簡單,為了顯示秦國國君和他的誠信,他在城門立了一木,任誰只要移卻了此木到另一城門,就賞千金,終於有人嘗試,他就真賞了千金,從此,商鞅的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贏得了秦國人的尊重。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遠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韓非本是韓國的王族貴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偏偏無法在當時的韓國實現,其中的原因當然復雜,韓非在流落到秦國時,向秦國國君闡述了他的法制理念,並詳細地為秦國制訂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秦國國君雖然沒有重用韓非子,但是,卻採納了他的思想和觀念;因為,秦國自商鞅以來,歷代都重視法制手段,比如,范睢,呂不韋、李斯等,他們都順勢而為,尊重了秦國的實際,都推崇法制觀念的。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的一環,正是李斯的出現,使得法家思想真正開始走上統治地位;李斯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思想家,他原是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的幫助下,漸漸走到了秦國國君秦贏政的面前,成為宰相,在他的影響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體系,最後,秦始皇終於完全了秦國吞滅六國的壯舉。
應該說,法家思想在社會的進步中有一些積極影響,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法家思想消極負面的一面,法家思想雖然提倡社會的有序性,但是,更注重的是階級統治,是徹底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律更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當前,我國的社會,同樣是法制的社會,有些人也喜歡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法律最重要的不是法律本身,而在於法律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為人民服務,我們常常看到,我國的法律幾乎是形同虛設的,許多領導幹部根本是沒有法制觀念和意識的,他們常常把自己與法律對立起來,以為自己應該在法律的約束外,他們常常以權代法,無視於法律的重要,比如,有些人的兒子,搞官倒,把國家、社會和人民的財產偷跑到國外去了,法律對他們有效嗎?難道,社會主義中國社會主義法律也是官僚資產階級的附屬品嗎?所以,法律在當代社會雖然是必要的,但是,一個國家真正要搞好,還不在於法律,恰恰在於人們的思想,只有用先進思想的引導人們,使人民真正有正確的是非曲直觀念,才會有良好的社會風氣,使得法律真正能夠執行起來。
說到底,法律只是強制手段,而思想的先進,才是一個社會的最終根本。
四、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法學家1、史尚寬
史尚寬,安徽安慶桐城南鄉,民國著名法學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人,作為迄今為止獨立完成"民法全書"的第一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和勞動法等。
2、肖蔚雲
肖蔚雲,1924年10月生生於湖南省祁陽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獲國家法副博士學位。
3、張釋之
漢文帝時,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十年未得升遷,後經袁盎推薦,任為謁者,因向文帝陳說秦漢興亡之道,而補任為謁者僕射,累遷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等職。後升任廷尉,嚴於執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抵觸時,仍能執意守法,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
時人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漢景帝即位後,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為太子的景帝「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為淮南國的國相。
4、商鞅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5、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五、請簡述法學的歷史發展和重要貢獻的人物歷史法學派的特徵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德國形成了以胡果和薩維尼等為首的歷史法學派,該學派誕生之初代表了德國封建貴族的利益,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步演變成為資產階級的重要法學流派之一,並統治歐洲法學界長達近一個世紀。
在19世紀,歷史法學派基本上代表了法學思想發展的主流。胡果:胡果最先將歷史性的實用主義批判引入法學領域,他在對「歷史性的」自然法理論表示贊同的同時,反對純理論的自然法學和法典化了的自然法思想。
他在《作為實定法哲學的自然法》中認為,由於法學家從事的是文科研究,並不進行任何實驗,所以他們的一般性的思索對立法沒有價值。他指出,一定民族的各種法規、法律,不會顧及一般性的自然法,如同醫生在開處方時,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不會顧及醫學的一般原則一樣。
因此,歷史主義的個別化的觀察方法與一般化的認識方法是對立的。基於上述理由,胡果批判了啟蒙主義立法者對法發展的僭越。
他指出,「將自己的意見提供給統治者的法學家,一般而言,並不比同時代的其他人賢明多少。」他們試圖將法納入各種法律之中的努力,完全是荒謬的,法的本質之源是習慣法。
從現存的歷史和比較觀察中,必然導致出將來應發生的事情。而與此相對,自然法並不是追求正確的、合目的的事物的標准。
當然,在這一點上,胡果還不是站在民族精神的意識上,而只是站在由孟德斯鳩在繼承法國道德論過程中確立起來的經驗主義立場上對自然法理論進行了批判。薩維尼:系統論述歷史法學派之基本觀點的是薩維尼。
他通過對法的產生、法的本質和法的基礎三個問題的闡述,表達了該學派的代表性理論。薩維尼認為,「法律只能是土生土長和幾乎是盲目地發展,不能通過正式理性的立法手段來創建。」
他指出:「一個民族的法律制度,象藝術和音樂一樣,都是他們的文化的自然體現,不能從外部強加給他們」。「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內部的力量推動的,而不是由立法者的專斷意志推動。」
法律如同語言一樣,沒有絕對停息的時候,它同其他的民族意識一樣,總是在運動和發展中。「法律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隨著民族的壯大而壯大,當這一民族喪失其個性時,法便趨於消逝。」
薩維尼認為,法的發展呈現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法直接存在於民族的共同意識之中,並表現為習慣法。第二階段,法表現在法學家的意識中,出現了學術法。
此時,法具有兩重性質:一方面是民族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是法學家手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當然,能夠促使該階段法發展的法學家,必須是那種具有敏銳的歷史眼光,又有淵博知識的人,而這樣的法學家現在在德國還很少,所以,在德國還未具備開展統一立法的條件。
第三階段就是編纂法典。但即使是到了此階段,也要謹慎立法。
對法的本質,薩維尼認為,法並不是立法者有意創制的,而是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只有「民族精神」或「民族共同意識」,才是實在法的真正創造者。在《現代羅馬法的體系》中,薩維尼指出,法律的存在與民族的存在以及民族的特徵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
在人類的早期階段,法就已經有了其固有的特徵,就如同他們的語言、風俗和建築有自己的特徵一樣。「在所有每個人中同樣地、生氣勃勃地活動著的民族精神,是產生實定法的土壤。
因此,對各個人的意識而言,實定法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一種同一的法。」這種同一的法,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意識和信念。
因此,立法者不能修改法律,正如他們不能修改語言和文法一樣。立法者的任務只是幫助人們揭示了「民族精神」,幫助發現了「民族意識」中已經存在的東西。
最後,薩維尼對法的基礎作了闡述。他指出,法的最好來源不是立法,而是習慣,只有在人民中活著的法才是唯一合理的法;習慣法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地位遠遠超過立法;只有習慣法最容易達到法律規范的固定性和明確性。
它是體現民族意識的最好的法律。在薩維尼看來,法律不是「理性」的產物,而是和語言、風俗一樣,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意識」的體現。
法律是民族意識的有機產物,是自然而然逐漸形成的。法律起源於習慣,習慣是法律最初的不成熟的表現形式。
法律是自發地漸進地演化而成的,而不是立法者有意識創造的產物。薩維尼這種法律觀的哲學淵源是進化理性主義。
進化理性主義認為,社會、語言和法律都是按照演化的方式自然發展而成的,而不是由任何人依憑理性設計出來的,因而社會、經濟、法律制度都不可能以演繹推理的方式加以重構。而建構理性主義基於對人類理性具有無限能力的盲目自信,主張一切社會、經濟、法律制度都是由人類偉大的理性創造出來的,既然人類自身創造了各種制度和文明,那麼人類也就能夠按照理性設計隨心所欲地對它們進行重構和改造。
薩維尼表面上主張一種消極立法論,認為法律猶如原野之草木,可以無需任何辛勞而生長,實質上其主旨在於反對古典自然法學派的那種急功近利式的立法觀念,強調制度設計之前的成熟的理論探討。在立法方面,薩維尼始終對人類僭妄的理性持高度的戒心。
薩維。

⑷ 英國古典自然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英國古典自然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

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英國政治家、哲學家。早年就學於牛津大學,後做過貴族家庭教師,游歷歐洲大陸。他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指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他提出「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指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反對君權神授,主張君主專制。他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僧侶比作群鬼,但主張利用「國教」來管束人民,維護「秩序」。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托馬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他的著作也大為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許多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勛。

⑸ 三大法學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新自然法學的啟示意義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學是西方自然法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識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斷翻新,內容不斷完善。產生於20世紀特殊社會環境的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里旦、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等。他們的新自然法學說(或價值論學說)各有側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卻共同的體現出自然法觀念的思維形式。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法律應當關注某種應然性,法律的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並體現一定的價值要求。無論是馬里旦的神學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還羅爾斯的正義論或德沃金的權利論,無不"注重研究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礎,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法應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們的手中都有一份"價值表",為應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評價提供了所依據的標准。新自然法學派強調法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必然反映一定的價值關系,極為重視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們通過總結、抽象和思考,為法律的建構鑄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啟示意義

分析法學在現代主要以凱爾森和哈特為代表,它基本上繼承了傳統的分析法學的理論,嚴格地區分"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著重對實在法進行邏輯分析而不作有關的價值判斷,否認價值和道德的必然聯系。 凱爾森指出,價值判斷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只能是相對的;人們不能用理性認識來回答有關法的普遍和最高價值這一命題;對於自然法學中的絕對正義,他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或者等於一種意識形態"。④ 既然對正義持道德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態度,⑤ 於是凱爾森認為,正義只能是一種"合法性",應當建立與價值無關的純粹研究法律結構的法律科學(即所謂"純粹法學"),"就其對象實際上是什麼來加以敘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價值判斷的觀點來規定它應該如何或不應該如何"。⑥ 哈特給法下的定義是"法律是

一種特殊的規則",這是他的"語義分析法學"的基本原理,他以奧斯丁的分析實證法學作為重要的理論淵源,主張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但"並無必然聯系",法律應當採用"廣義的概念",即將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區分開來,以體現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復雜的特徵。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在對法律形式的邏輯分析上運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繼承了傳統分析法學對實定法的重視和研究,也吸收採納了其它法學流派的合理成分,內容豐富,頗具影響。

三、社會學法學的啟示意義

社會學法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它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研究法律問題"⑦ 社會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驥、埃利希和龐德。狄驥提出了"社會連帶主義"學說,體現出社會本位的價值觀,關注社會的整體利益,強調社會義務。埃利希則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觀點而聞名於世。他認為,這種"支配社會本身的法律",盡管並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條文,但"即可預防糾紛的出現,在糾紛出現後,也可以籍以解決而毋需求助於國家的法律機構"。⑧ 他讓人們注意到國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為准則(如習慣、職業道德、行業規定等等)對於社會秩序的意義,擺脫了"純粹"法律規范分析僵化的法學研究視角和方法,將法律分析的重點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理論。他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他還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強調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法律,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總之,社會法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打破'法律關門主義'禁錮的歷史重任",⑨ 它社會本位的立場,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於法律的發展和一定社會的變革,其重大的啟示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四、綜述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

如上所述,論及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無庸置疑,其最大的意義正是他們本身--眾多的法學家們通過對前人的承繼和自身敏銳的思考,開創出一片浩瀚的法理學思想的海洋,它們雖然不是真理,但卻是人們永恆探索真理之路的台階。無論是宏觀的構築還是微觀的探索,都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寶藏和無窮無盡的啟示。具體來看,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如下:

(一)讓我們從多個角度窺探到法律的本質、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三大法學流派被美國法學家霍爾(Jerome Hall)

總結為法律中三個不可分的因素,他們分別代表著法律的價值、概念和事實。不僅在實質性的內容上,更寶貴的,三大法學流派為後人認識、研究和發展法律,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和方法。新自然法學 提示人們注重的法的價值支柱和道德性,在法制建構時必以某種准則為依據,從而避免了法律喪失實質的正義,也避免了法學墮落為純技術性的學科。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注重對"實定法"的研究,對於法律規范、法律結構、法律秩序及法律體系內部各要素的統一等等命題均有深入的探討和卓越的貢獻。他們所採用的邏輯分析和實證主義的方法,更是後人研習法律的必要工具。社會法學派則倡導"社會本位"的理念,注重法律的實際效果,重視法律與社會生活及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如此,他們所採用的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實用主義的態度,更是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法學的發展趨勢。當然,無論三大法學流派的貢獻有多麼卓絕,他們都不可能是大寫的真理,都只是局部的、相對的。然而,站在歷史的尾頁,以"事後諸葛"的口吻批評他們的局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謙恭的弄清他們給了些什麼?我們得到些什麼?應當怎樣利用?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大的價值了。

(二)三大法學流派適應了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狀況的要求,具有歷史現實意義

任何事物的產生總是由於某種需要;而它產生之後,也必然首先服務於這種需要。西方三大法學流派正是應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需求而產生的;而論及它們的意義,首當其沖也正是滿足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19世紀中葉,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古典自然法學"自由、平等、權利"的抽象口號已不能滿足他們鞏固既得利益、加強社會控制的要求,因此,歷史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應運而生,他們帶來了具體明確的法律觀念、嚴謹的邏輯體系從而維持了現實的法律秩序。二次大戰中,法西斯勢力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這喚醒了人們法律不能沒有正義的標准和相對普遍的價值准則,⑩ "無論善惡"的法律只會助紂為虐,戕害人民。在這背景之下,新自然法學得以出現,重新正視和評價法律的道德性、正義、權利這些"古老的話題",確保了法的價值依託。而社會法學派的歷史背景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陷入了"瓶頸",經濟危機連續爆發,百業蕭條,人心浮動,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放任主義和"法律關門主義"均受到社會現實的質疑和轟擊,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打破"法律系統獨立論"的束縛成為必然的趨勢。法社會學"對症下葯",倡導社會本位,注重法與社會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主張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因而出現伊始便受到變革者們的熱切歡迎。在"需求"最為迫切的美國,更是成為長期主導法學界的學派。由此可見,思想領域的任何發展和運動均產生於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同時也為這個時期提供了一種"自持之勢"⑾

,也就是產生著歷史的現實意義。

(三)三大法學流派繼承並發展了西方法哲學的傳統學說,使這些思想以更合理的形式得以流傳

三大法學流派除了法社會學派產生較晚,無所謂"新"、"舊"之分外,其餘二者都可以冠以"新"的名號。新自然法學派自不必說,凱爾森、哈特的分析法學也是在奧斯丁"舊"分析法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當代西方的法學流派,既繼承了各自"祖傳"的學說,又互相吸收對方的某些合理因素,呈現出相互靠攏的趨勢。如新自然法學較古典自然法學,少了一些"形而上"而多了一些"操作性",迎合了社會實證主義潮流的要求;而新分析法學則批判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並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法的價值即"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內容"之存在,顯現出對自然法學說的吸納。正是這種"修補"和相互的借鑒,使得西方的傳統法律學說沒有因為歷史的發展和自身的缺陷而遭受淘汰的厄運。而是以一種相對當代社會經濟生活來說更合理的新形式得以傳承。西方法學,正是在這種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中發展至今,它們對傳統--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內在秩序承繼與遵從,同時又緊扣發展中的社會狀況而自我更新,因而產生和完備出一套與西方社會相適配的法律體系。在市場經濟的現代社會,具有某種普適性而為其他民族所競相學習和借鑒。

(五)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意義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人類社會步入"現代"的殿堂已五百年有餘。上世紀初葉,隨著西風東漸,中國社會開始由"古代的、傳統的社會體制向近現代文明過渡"⑿ 盡管中西法律文化的底蘊和發展的路徑大相徑庭;盡管"外國的經驗不可能代替中國的經驗"⒀ 但誰也無法否認人類社會和法律科學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無法否認市場經濟社會關系的共同性,也無法否認西方法律文化發展至現代的先進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適性。建立健全的、符合現代精神的法律文明體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而在借鑒的過程中,我們必需首先關注西方的法哲學思想,因為它是法律文化首要的組成部分,思想代表著"知",而制度代表著"行",不知者,無以為行。⒁ 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法律思想,正是對幾千年來西方法學理論的承繼和發展,蘊涵著諸多西方法哲學思想的精髓。在我們虛心"求道"於西方,幾從"虛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今天,研究現代西方法學流派絕不是奢侈的娛樂;它"實體性"的思想、它對法學的研究方法乃至學術的精神,都當為我們所重視和學習。對待西方法律,盲目的排外自大或者"只求其用,不問其體"的盲目移植,都是不可取的。盡心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及法哲學的"本真",以及這些法哲學思想與社會歷史條件的相互關系,從而發掘出西方法律"活的靈魂"為我所用,才是我們應當做的事情。

⑹ 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

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格勞秀斯和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和洛克、德國的普芬多夫和沃爾夫、法國的孟德斯鳩和盧梭。 格勞秀斯是近代西方啟蒙思想家中第一個比較系統地論述理性自然法理論的人。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自然法的本質
1.自然法是一種道義原則。格老秀斯指出,自然法是正當的理性准則,它指示任何與我們理性和社會性相一致的行為就是道義上公正的行為;反之,就是道義上罪惡的行為。
2.自然法是對人的自然權利的保護。人的自然權利包括人的生命、軀體、自由、平等之類,自然法就是對這些權利的一種防護。人們在自然權利遭到侵犯時進行自衛是合乎自然法規定的。
二、自然法的內容
1.他人之物,不得妄取;
2.誤取他人之物,應該以原物和原物所生之收益歸還物主;
3.有約必踐;
4.有害必償;
5.有罪必罰。
三、自然法的分類
自然法有純粹自然法和有限自然法兩類,前者存在於原始狀態中,後者則存在於文明社會中。
四、國際法理論在格老秀斯的法律思想當中佔有重要地位。
格勞秀斯認為,國際法是「支配國與國相互交際的法律」,是維護各個國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於保障國際社會的集體安全,正如「一國的法律,目的在於謀求一國的利益,所以國與國之間,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謀取的非任何國家的利益,而是各國共同的利益。這種法,我們稱之為國際法」。
國際法存在的前提是國家主權。所謂國家主權是指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即主權者行為不受別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權力就是主權。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統一的道德能力,它的最初來源是基於社會契約,但當人們訂立社會契約以後就應該絕對地服從主權者。在格老秀斯看來,國家主權屬於一個人為好,因此,他反對人民主權,而主張君主主權。主權是國家存在的基礎,也是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的條件。
此外,必須遵循的國際法原則包括:堅持宣戰的原則,反對不宣而戰的狡猾行為;堅持戰爭中的人道主義原則,反對殺害婦女、兒童等非參戰人員,反對殺害放下武器的戰斗人員;堅持公海自由通行的原則,任何國家和個人阻止非武裝船隻在公海上自由通過都是國際法准則所不允許的。此外,還要堅持遵循保護交戰雙方外交代表安全的原則。 斯賓諾莎首先是個大哲學家,在法哲學方面,他與霍布斯有著一致的進路,即人性→自然狀態與自然權利→社會契約→國家與法的起源。但他之所以屬於民權主義自然法一派,是因為他認為:
第一,在訂立社會契約時,人們讓渡的僅僅是判斷善惡和實施懲罰權利而非全部權利,在人們保留的權利中,最重要的是自由權(尤其是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和重新締約的權利;
第二,在政府的目的方面,霍布斯認為首先是維護和平與安全,而斯賓諾莎提出自由乃是政府旨在實現的最高目標,一個好政府會賦予公民以言論自由,而且不會試圖控制他們的意見和思想;
第三,主權者受自然法限制,其權力范圍有限。 霍布斯的出發點是「自然人」的觀念,自然人是一種自然物體,他完全服從自然律。自然律原是中世紀的概念,指神聖的道德律。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自然界失去了宗教的和倫理的屬性,自然律也由道德律變為關於趨利避害的人的自然本能的規律。霍布斯認為,人類在進入社會之前,生活在自然狀態,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他總結出兩條自然律: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時放棄別人也同意放棄的權利。
霍布斯進行論證的第一步,是提出「自然狀態」學說。他把自然狀態解說為國家出現以前的人類社會發展時期。在這種狀態中,各人只顧滿足個人的需要,凡是為了滿足個人生存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占為已有。這被稱之為「自然權利」。而「自然權利」的運用,勢必使得自然狀態成為一種「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爭」,或「人對人象狼一樣「的狀態。他提出,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敵視的戰爭狀態極其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他指出,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就必須改變這種狀態。於是霍布斯又提出了他的杜會契約論學說。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的特點是:把「元首」排斥於訂契約的范圍以外。他提出,統治者(「元首」)不屬於訂契約的一方,因此其行動自由,不受任何約束,享有絕對權力,臣民對之則要絕對服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試圖推翻和殺害「元首」是最大逆不道的罪行,是對社會契約的背叛。這樣一來,通過他的社會契約論就論證了專制制度的合理性。 在霍布斯等人的影響下,洛克對自已的社會政治思想的闡述,同樣以自然狀態說和社會契約論為其出發點和理論形式。但他的說法,與霍布斯有所不同。霍布斯提出自然狀態是「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洛克則把它說成是「和平、自由、平等」和個人擁有自己財產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天生地享有自由、平等和對財產的佔有等「自然權利」,「沒有一個人享有多於別人的權力。……不存在從屬或受制關系。」
洛克提出,在自然狀態個,人人必須遵守「自然法」,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違法者應當受到審判和處罰。人類為確保自己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和更好地解決相互之間的糾紛,只有相互協議,「各自放棄他們單獨行使的懲罰權力」,把它交給公眾一致指定的人「來專門加以行使」,這即是公民社會的出現和國家的建立。 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反映了當時德國的現狀,一方面英國、荷蘭等國已經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另一方面德國仍處於分裂之中,因此,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吸收了格老秀斯、霍布斯的法學思想,成為具有過渡性質的自然法學。
他贊同霍布斯的自愛自利的人性觀,也同意格勞秀斯的渴求社會生活的人性觀,並把從這兩種人性觀所推演出來的兩種自然法原則整合成一條自然法則: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地維護自己以使人類社會不受紛擾,為此,他還強調法律上的平等原則。普芬道夫同樣是社會契約論者,與眾不同的是,他的契約有兩個:第一個是人們之間為了保護自身安全而締結一個永久共同體的契約;之後還需訂立第二個契約,即公民與政府間的契約,據此,統治者宣誓滿足公共安全的需要,而公民則承諾服從統治者。比霍布斯有進步的是,普芬道夫指出,對主權者而言,自然法是真正的法律,而非道德指南。但他終究畏縮不前,認為統治者遵守自然法的義務只是一種不完全的義務,只有上帝才是自然法的復仇者,因此在通常情況下,人民無權反抗違反自然法的君主。 所以,普芬道夫也屬國權主義自然法一派。

⑺ 古希臘時期法學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西方法律思想史簡述題

1.簡述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正義論的法律觀及法制觀點的核心。(10分)

答:(一)、關於正義論的法律觀:

一、關於人、城邦的論述。「人類自然是趨向於城邦生活的動物」,城邦是正義的產物,是實現正義的手段;二、正義與善德。人應該有善、美德和正義這三種品質;三、關於什麼是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學上的善就是正義,法律來源於正義、體現正義並以實現正義為根本目的,這是他法律思想核心的所在。他將正義分為「自然的政治正義」和「習慣的政治正義」,前者各個城邦都相同,後者則因國而異;正義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分為普遍(守法)正義和個別正義,個別的正義又可分為分配的正義和矯正的(平均的)正義兩種。以及中庸之道及其標准,就是「取其中」。

總而言之,亞里士多德的法律觀就是正義的法律觀,法律離不開正義,離不開美德,因為法律本身是從社會的政治正義演化而來的,正義的原則必須寓於法律之中。

(二)關於法治觀點的核心:

一、主張法治,反對人治。從法治的理論基礎角度,亞里士多德論述了人性論的基礎和認識論的基礎。人性論的基礎是人類普遍存在惡性,「法治優於一人之治」;認識論的基礎是「眾人智慧優於一人智慧」;二、關於法治的內涵。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制定的良好和普遍的服從」,法治還應該是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以上兩種理論被稱作亞里士多德的法治公式,對於西方法治未來發展的價值定向有深遠意義。

2.簡述自然法學發展歷程、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觀點。(10分)

答:自然法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早期的自然法學、基督教神學自然法學、古典自然法學和現代新自然法學四個發展階段。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早期的自然法學。代表人物:赫拉克里克、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智者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等。核心觀點:從世界同一性出發,認為人作為世界的一部分有著與自然界同一的規律,人類社會的規律是自然法,以自然法為基礎的法律才是正義的。

(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自然法學。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核心思想:一、推崇上帝之法,追求幸福生活;二、遵循永恆之法,神化自然法則。

(三)、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古典自然法學。代表人物:格勞秀斯、霍布斯、斯賓諾莎、普芬道夫、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核心觀點:用理性主義替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辯護,強調人的理性是自然法的基礎;採用自然狀態、天賦人權、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觀點分析國家的起源和目的;系統地提出民主、自由、法治、分權、人民主權等理論;多數思想家傾向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反對教會。 (四)、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現代新自然法學。代表人物:富勒、羅爾斯、德沃金。核心觀點:把法律、道德、人類社會和政治生活聯系起來,既強調高於法律的自然法原則,又把自然法實體化,使自然法與實體規則緊密結合,息息相

⑻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法碩專業課的備考中,需要大家掌握的專業知識點內容是比較多的。這也是考試的難點所在。那麼具體的這些備考知識是什麼?小編為考生整理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
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法學流派。這個時期的自然法學充分體現了自然法、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等人本主義法律觀,崇尚自由平等,主張天賦人權。主張法是人的理性,強調自然法普遍永恆,且高於人定法,人定法符合自然法時才是真正的法律。近代自然法學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現代的新自然法學代表人物則有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
分析法學派。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產生的學派,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反對形而上學的思辨方式和尋求終極原理的做法,反對超越現行法律制度的任何企圖,主張惡法亦法,它試圖將價值考慮排除在法理學科學研究的范圍之外,並把法理學的任務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實在法律制度的范圍內。早期代表人物有邊沁、奧斯丁;20世紀分析法學派代表則有凱爾森、哈特等。
社會法學派。社會法學派起源於19世紀後半期的德國,盛於20世紀西方各國。該學派在德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艾爾利希,系統地在美國闡述這一學派觀點的是霍姆斯和龐德。社會法學派強調研究「現實的法學」,研究法律現實的各個方面,反對分析法學派僅僅對法律進行形式邏輯上的研究,但他們對其的批判是從反科學的立場出發的。他們對於法律的來源、性質和作用的論述,著重於宣揚法的社會性。
其他法學流派中,影響較大的有19世紀的歷史法學派、哲理法學派;20世紀的經濟分析法學派、女權主義法學派等。到20世紀末,還出現了以批判法學、法與文學運動為代表的後現代法學思潮。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法碩備考: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頻道的持續更新!

⑼ 法學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紹!

1、江平: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家名錄。
2、陳光中
浙江永嘉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2001年,被中國政法大學授予終身教授稱號。
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他長期致力於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中國司法制度史和國際刑事人權法的研究,為培養法學高級人才,發展訴訟法學特別是刑事訴訟法學,改革和健全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加強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開展國內外訴訟法學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賀衛方
賀衛方無疑是中國當今法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東省牟平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5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並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編輯工作。1995年調至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任教。1992年被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為教授。1993年6-7月美國密執安大學、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原副校長(兼)王利明接任常務副校長。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擔任職務: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合同法》起草委員會組長、《物權法》、《侵權法》、《民法通則》起草組核心成員。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起擔任第四屆及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屆特邀咨詢員、公安部第二屆特邀監督員,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物權法》專題講座主講人。主要著作包括:獨著:《民法》、《民法總論》、《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裁判的方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中國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從書》等。

⑽ 自然法學,社會法學,分析法學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比較多,有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內斐遜。法國A.孔德容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分析法學派則以邊沁、奧斯汀為主要代表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