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立法健全三大機制
㈠ 如何完善立法體制
(一)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是憲法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是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應有之義。立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人大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法律法規的立項、起草、審議、修改、表決等各個環節。《決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一是,通過每屆任期的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人大常委會在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時,應當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力通過立法推動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強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領域立法,廣泛徵求意見,科學論證評估,對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進行通盤考慮、總體設計,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和系統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積極督促、推動有關方面落實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二是,加強和改進法律起草機制。《決定》指出,對涉及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並建立相應的機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機關主導,有關部門參加,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的工作機制,有利於使各方面的意見和關切得到充分表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防止部門利益,也有利於加快立法進度、提高立法質量。同時,由有關部門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國人大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可以提前參與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對專業性較強的法律,還可以探索委託有關專業單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隊伍。《決定》對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包括立法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項政治性、實踐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高素質的立法工作隊伍是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要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下大氣力在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等方面加強立法工作隊伍建設,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選拔任用、激勵保障等機制,積極推進幹部交流,為優秀立法工作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制度環境。
《決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這是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組織舉措,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的客觀要求。《決定》還提出,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這也是加強立法隊伍建設、增強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國人大組織法對此作了專門規定,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任命了若干專門委員會的顧問,對專門委員會更好地履行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還要增加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次數,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職能,要創新和完善各級人大代表參與立法工作的機制,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
一是,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參與政府立法機制。行政法規、規章是保證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方面。我國立法法對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和程序作了原則性規定,國務院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要按照《決定》要求,不斷完善有關程序。要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一般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導和協調作用,涉及重大意見分歧、達不成一致意見的,要及時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積極探索開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風險評估、實施情況後評估工作。二是,建立由專門的法制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決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起草過程中,應當把握和處理好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的權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責任,防止部門爭權推責,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促使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門利益法制化、地方保護法律化的問題,《決定》提出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起草制定,要嚴格依照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進行,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機關的權力和責任。下一步,還要通過立法法的修改。進一步明確不同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國務院部門制定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不得擴大本部門的權力、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還要完善授權立法制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的方式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四)完善立法協調溝通機制
立法涉及權利利益關系的調整,立法過程也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博弈過程,不同部門、行業、群體都會以不同方式參與和影響立法。因此,必須加強立法協調溝通,理順各部門、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關系,及時解決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項、起草和審議的各環節,起草單位和立法機關要廣泛聽取並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對於立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部門間分歧意見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牽頭起草單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強與有關方面的協商溝通,共同研究解決,努力取得共識;必要時,由決策機關邀請有關專家或者委託社會機構對有關問題進行第三方評估,也可以對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提出若干解決方案,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及時作出決定,不能為部門之間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決。
(五)加強法律解釋工作
《決定》要求,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解釋法律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權,也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保證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內容。制定、修改、解釋、廢止法律,是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釋具有針對性強、反應及時、便於操作的特點,可以根據改革要求和法律實施的實際情況,及時對法律規定的含義和適用予以明確,保證重大改革依法有序進行。例如,201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司法實踐中的情況和改革的需要,通過了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7個法律解釋,對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予以明確。法律解釋出台後,各方面普遍給予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六)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
立法許可權劃分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內容。對立法許可權進行劃分,明確立法權力邊界,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地確定立法事項的范圍及不同歸屬,明確各立法主體在立法體制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以及各自製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我國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規定,有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具體包括: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屬於地方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國家專屬立法權之外的事項,在法律、行政法規尚未制定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規。同時,我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製法對地方立法的相關設定權也作了規定。近年來,一些地方提出賦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權。對此,要總結經驗,認真研究。總的精神是,要進一步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地方立法要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本地區的有效實施,加強對本地區事務的統籌協調,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做好面向基層和群眾的服務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七)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隨著各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設區的市在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客觀需求。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議案、建議,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一些設區的市向國務院提出申請,要求批准為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除了立法法規定的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己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還有233個其他設區的市沒有地方立法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原則,通過修改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同時,這項工作政治性強,涉及面廣,需要積極穩妥推進。可以考慮在界定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加強立法監督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實施。具體步驟和時間可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根據所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其立法工作機構能力等因素確定。
㈡ 如何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版專門委員會、常權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方面參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2、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採納。
3、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
6、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㈢ 怎樣建立健全立法協商的公開公平公正機制
一、立法前的規劃、調研與參與機制。
1、制定政協開展立法協商的規劃,對立法協商的項目、重點等作出具體規定,提前明確對哪些法規開展協商。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的法規,應優先納入協商立法范圍。例如食品安全、環境治理、勞動者權益、醫療改革、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立法。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2、立法調研是立法機關或者其委託的機構圍繞其立法項目開展的調查研究的一系列活動,是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的重要立法准備活動。
人大因其人員或者專業限制,或者因其立法任務繁重,可以委託專家學者代為調研,也可以委託政協進行調研。後者依託政協組織,具有權威性,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考慮依據立法規劃建立政協或者政協專門委員會的專題調研工作機制,也可考慮建立與人大法制委員會的聯合調研機制。通過立法調研可以很好地把政協的界別優勢發揮出來,調研報告對人大立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3、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反饋的制度。
嚴格規范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程序,確保公眾參與環境立法途徑的合法化。行政主管部門公開徵求公眾意見的期限、參與方式及程序的規定,可通過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對公眾關注的問題進行討論,將公眾利益表達與立法機關視角相結合,為立法提供基礎的前期信息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
二、立法過程中的政治協商機制 。
1、確立正式的立法聽證制度。
在相當大程度上而言,在當代民主政治理論與實踐中,立法聽證制度的確立和實施有助於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價值與原則,對於我國現階段建構民主政治和建設法治國家,均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立法聽證制度是立法主體作出立法決定前,將草案內容通告相對人,並告知聽證權利,相對人隨之向立法機關表達意見,提供證據進行辯論和質證,以及立法主體聽取意見,根據聽證的記錄作出裁決的一系列程序總和。
公民有參與立法的權利,是其負有守法之義務所然。立法協商聽證程序的使用條件、聽證程序的參加人的選擇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以保證聽取意見的全面性;同時還要對聽證的步驟、時限、聽證筆錄的效力、聽證決定的作出程序加以明確的規定。
2、確立立法協商的主體。
由於各項法規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只有整合政協內部的力量,充分發揮政協委員的主體作用和政協人才密集、位置超脫的優勢,確保立法協商的質量和水平。加強各專委會之間的協調和配合,才能更好地取得成效。在收到市人大和政府年度立法計劃後,根據具體的協商項目和內容,按專業對口的原則,在組織立法協商小組徵求意見的同時,再由相關專委會在相應的單位和界別委員中徵求意見,立法過程中,人大及法制委員會可以對立法草案或者其中某一事項,委託政協委員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或者通過召開座談會協商,由政協或者其專門委員會或者政協委員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最後由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負責對意見和建議進行整理。
三、立法後評估與反饋機制。
立法後的效能評估或者其質量評估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界一般認為評估主體有三種選擇:
1、由立法機關制定評估內容、標准、程序等規范性文件後,委託或招標委託中立的組織進行評估。
2、採取一體多元主體來開展立法後評估,即由立法機關掌握評估的主導權,但將評估內容分割發包交由多個第三方去辦,也可以由立法機關組成課題組或通過課題立項的辦法委託其他組織去完成。受委託方可以是評估機構、科研院所等機構。
3、由人民政協作為評估主體,也採取一體多元的方式進行。
而由政協作為第三方主體對立法效能進行評估既能克服高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體權威性不足、組織力不強、社會資源匱乏的弱點;又能因其身份超然,增強作出評估客觀公正的可能性。政協參與立法後評估屬於立法協商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值得研究和嘗試。
通過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能總結執法經驗和分析評估客體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立法工作的不足,完善制度設計和應對措施。可以由政協相關專委會計劃每年組織政協委員選擇部分立法項目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的視察調研,並將意見建議反饋給政府有關部門。
㈣ 我國立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憲法原則、法治原則、民主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三條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四條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條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㈤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措施有哪些
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內議機制,健全向下級人大征容詢立法意見機制,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起草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會會議人數,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探索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草案。
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
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對重要條款可以單獨表決。
㈥ 如何建立健全立法協商的公開公平公正機制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把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㈦ 要完善什麼樣的立法工作格局
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人大主導的立法工作格局。
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黨中央領導全國立法工作、研究決定國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有立法權地方的黨委按照黨中央大政方針領導本地區立法工作。
完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審議把關作用。健全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牽頭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更好發揮人大代表在起草和修改法律法規中的作用,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一般都應當安排審議法律法規案。
完善立法體制機制要求
第一,健全黨對立法工作領導的體制。堅持和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
第二,完善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的體制機制。立法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
第三,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應認真落實立法法關於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程序的原則要求,完善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程序。
第四,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機制和程序。應健全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完善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第五,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抓緊制定、及時修改。
並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做到以良法保障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