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與經濟立法的關系
Ⅰ 從經濟和法的雙重視角,分析經濟法的作用
(一)綜合性
經濟法的綜合性表明其不限於單一的范圍,主要表現在:
1.在調整手段上,經濟法將各種法律調整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對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這主要表現在經濟法往往運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程序的、專業及技術的等手段作用於某一經濟領域,以達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目的。
2.在規范構成上,經濟法既包括若幹部門經濟法,又包括有法律、法令、條例、細則和辦法等許多規范形式的經濟法律規范;既包括實體法規范,又包括程序法規范;既包括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又包括指導性規范和誘導性規范等。
3.在調整范圍上,經濟法調整的內容既包括宏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調控關系,也包括微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協作關系,具體包括工業、農業、商貿、財政、稅收、金融、統計、審計、會計、海關、物價、環保、土地等范疇。
(二)經濟性
經濟法直接作用於經濟領域,並具有經濟目的性,故經濟法的經濟性是不言而喻的。經濟法的經濟性的重要表現是經濟法往往把經濟制度、經濟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直接規定為法律。此外,經濟法反映了經濟生活的基本經濟規律,並服務於經濟基礎,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任何經濟法律規范都不是立法者主觀意志的隨意編造,而是取決於客觀經濟條件是否成熟和客觀經濟形勢是否需要。再之,經濟法調整的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即以經濟規律和經濟現實為依據而確立的具有經濟內容的手段,這與行政、刑事手段不同。
(三)行政主導性
經濟法是國家管理、干預、從事經濟活動,參與經濟關系的產物,因此,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的過程中直接體現了國家的特殊意志。作為國家特殊意志在法律上的反映,經濟法更濃重地體現了法的強制性、授權性、指導性的色彩,並多以限制或禁止性規定來規范主體作為或不作為,以此來限制或者取締某種經濟活動和某種經濟關系的發生或者存在,還常以獎勵與懲罰並用的方法來促進主體的行為符合社會經濟利益的整體需要,藉以達到促進與支持某種經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的目的,並為處理經濟糾紛提供相應的依據。這與民法規范不同。
(四)政策性
經濟法是國家自覺參與和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因此,其重要任務是實現一定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要求,這就使得經濟法具有顯著的政策性特徵。這主要表現在經濟法隨時根據國家意志的需要賦予政策以法的效力,並根據政策的變化而變化,在經濟法的執法和司法力度方面,也無不受政策的影響。
Ⅱ 如何把握好政策與法律的關系
把握好政策與法律的關系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政策與法律的含義與特徵
(一)政策的概念與特徵
政策是國家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目標任務而確定的行動指導原則與准則。[1]通過制定政策,以確定行動的目的、方針和措施。政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社會的產物,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作為社會權力和倫理政治的應用,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普遍性。政策的普遍性指的是其調整社會關系內容的廣泛性。政黨政治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基於社會權力的政策影響力可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方便與法律的比較,我們簡單地將社會關系內容分為思想和行為兩類。不同的利益要求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行為,「如果一個社會不在政治取向上獲得最低限度的一致,那麼它的良性運作與正常發展便是根本不可能的」。[2]這就是政策對思想的統一與整合的過程。政策對行為的調整則相當廣泛,無論是涉己的還是涉他的,都受它指導,這里不再贅述。
(2)指導性。政策是社會權力的應用,具有指導性。首先,它表現為內容的原則性與宏觀性,較為概括與凝練;其次,它表現為一種號召性與期盼性,明確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最後,政策的指導性就其效力而言,不具國家強制力,僅是一種社會影響力,它代表的是政黨意志而非國家意志,其效力只及於黨組和黨員,而且這種效力也只是一種紀律約束力,沒有法律約束力。違反紀律規定,可受黨紀處分,但不受法律制裁(違法除外)。其效力不能自然及於其它組織及黨外人士,只能通過民眾的信賴來自覺實現。[3]當然,如果某方面的政策經過法定途徑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法律,則具有法律效力,這是政策向法律轉化的問題。政策能夠宏觀指導,但相伴而生的則是其微觀操作的缺乏,這就為其因人性的多重道德而被善意或惡意歪曲提供了可能,也為人治的隨意性提供了可能(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3)靈活性。政策的靈活性是就其環境適應能力而言的。政策最大的優點就是環境適應能力強,易隨環境的變化而作相應的調整。其對環境的適應與相關調整有兩種情況:一是已有的政策調整關系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二是新發現的社會關系還沒有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在這兩種情況下,政策都可能作出較為靈活的反應。與政策的靈活性相伴生的則是其隨意性。因缺少應有的規范,政策隨意性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建國以來的經歷已足以證實這一點。
(二)法律的含義與特徵
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為規范體系。其目的在於維護、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法律作為國家權力及法理政治的應用,其特徵相對於政策而言,體現在:
(1)普適性。法律的普適性是就其在特定的調整關系下,適用范圍的廣泛程度而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了法的正義性追求,各國憲法對這一點都給予了確認。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黨章中也明確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這說明了法律適用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體現了司法適用性,而黨的政策如果沒有上升為國家法律,則不具司法適用性,這也是我們依法治國的起點。
(2)規范性。法律的規范性是法律區別於政策的最主要特徵。首先,表現為內容規定的具體性,對權利與義務,法律都進行了相對詳盡的說明;其次,表現為程序的規定性,它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在於,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制定法律,都有必要加以程序上的規定;最後,也是規范性最具實質性意義的,無論是內容還是程序的規定,都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法律的規范性有其范圍,它對思想意識及私領域行為則無能為力,譬如不能用法律手段強行統一人們的思想與信仰。
(3)穩定性。法律的穩定性是基於法律「保守性及側重過去的特點,保證了某種程度的連續性、可預見性」。法律的穩定性主要側重社會影響和社會秩序方面,如果法律朝令夕改,就會影響它作為行為參照座標的權威性,喪失了權威地位,也就喪失了人們對法律的認同感,沒有了認同感,也就意味著法律的無效。當然,這種穩定也是一種相對穩定,法律必須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且這種調整必須依法定程序去辦,這也是保證其權威性與嚴肅性的必要前提。法律的規范性與穩定性又產生了相關的「時滯」性與僵化性,柏拉圖在其政治作品中對法律觀點所表達的反感,就植根於法律的規范性特性。
二、政策與法律的區別
政策與法律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政治現象,雖然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制定主體和程序、表現形式、調整和適用范圍以及穩定性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它們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意志屬性不同。法律是由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加以制定的,它是國家意志和公共意志,是全體公民之間的契約性文件。而政策有所不同,黨的政策是黨的領導機關依黨章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是全黨意志的集中,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2)規范形式不同。法律必須具有高度的明確性,每一部法典或單行法律和法規,都必須以規則為主,而不能僅限於原則性的規定,否則就難以對權利義務關系加以有效的調整。而政策則不同,有些政策文件主要或完全由原則性規定組成,只規定行為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
(3)實施方式不同。法律具有鮮明的強制性和懲罰性,它依靠其強制力使人們普遍遵從。政策不一定都以強制力為後盾,政黨的政策主要靠宣傳教育、勸導,靠人民對政策的信任、支持而貫徹執行,雖然國家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強制力,但這種強制力較弱,政府對違反政策的人只能通過行政手段予以處分。
(4)穩定程度不同。法律一般是對試行和檢驗為正確的政策定型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政策則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解決新出現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相對於法律而言,政策靈活多變,穩定性不強。
三、政策與法律的一致性
政策與法律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它們都是以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利為基礎,服務於政治權利的要求,實現維護、鞏固階級統治的目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體而言:
⑴功能的共同性。政策和法律都是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共同調整、控制和規范社會關系。政策與法律在社會調控上具有同樣性質的功能。國家通過頒布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規范,同樣,國家也通過實施政策對社會生活進行調節和管理。政策和法律共同構成了社會管理的手段。
⑵內容的一致性。在我國,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的國家的大政方針,它往往體現在憲法和法律之中,具有明顯的法律效力,是憲法和法律的核心內容,因此,國家政策往往成為法律的指導原則或法律本身。同樣,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黨的政策(除了黨務方面)一般都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上升為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它不僅對我國法律的制定和執行具有指導作用,這些政策在實踐中成熟之後大都上升為法律,因此,黨的政策和國家政策之間具有一致性,政策與法律之間在內容上也具有一致性。
⑶適用的互補性。政策與法律雖然在功能的性質上相同,但是二者的適用范圍並不完全相同,只在自己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領域內發生作用。政策比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更加廣泛,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政策的調整和規范,而法律則並不可能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宗教、道德、民族等領域的許多問題就只能適用政策調整,而不能用法律進行硬性約束。
四、正確處理政策與法律關系的對策建議
當前重政策輕法律的現象,反映出政府官員法治觀念淡薄,人治影響仍存在,計劃經濟的傳統仍然發揮不良的影響。同時,它也是權力腐敗的源泉之一,政府權力迴避司法審查,攫取利益,無視法律要求。改變這一局面,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法律建設,通過高質量的法律來壓倒政策優勢。首先,注重完善立法。要從提高立法質量上下功夫,不能僅僅只是依靠增加立法數量。要拋開「先以政策積累經驗,後以法律推行」的舊的立法思想,盡快使社會各個領域都有法可依。在立法技術上要注意明確、簡潔、邏輯嚴密、便於操作和執行。其次,要注意加強訴訟程序法的制定。「歷史上法制的實質性進步往往是通過程序體系的發達和合理化才落實的。」從訴訟程序方面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保證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嚴格懲處違法行為,強化公民法律意識。特別是通過程序控制來保障行政權合法、正確行使,使行政權力運作程序化、規范化,防止濫用行政權力制定政策的現象出現。最後,保證司法獨立。落實法院的憲法地位,嚴格執法,把司法審查作為監控行政權力運作的重要手段。「對政府行為是否合法的爭議應當由完全獨立於行政之外的法官裁決。」保證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使司法獨立於行政系統,才能充分發揮法律對行政機關政策制定的監督作用,真正實現依法治國。
(二)對政策運作進行規范,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合法化。在法治體系中,政策與法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應迴避這一事實。我們應著力於在政策制定與執行時,有意識減除其對抗色彩,使政策主動支持與配合法律,在法治原則的指導下健康運作。法律也可以從不良政策的危害中吸取教訓,加強法律建設的步驟,促進法律體系更新與完善。從而使政策與法律得以良性互動,加快「法治」進程。另一方面,要注重規范政策制定與執行,使之既合法又合理。「法治意味著政府的全部行為必須有規則依據,必須有法律授權。」政府制定政策必須有規則依據並限於法律授權范圍內。對於同一問題,如果已有法律的規定,就不必制定政策來重復調節,除非它是為落實法律的。法治與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密切聯系,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行為都要受到立法、行政、司法的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從而確保政策不違反規則,不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總之,要辯證地認識和處理法律與政策的關系,既不能把二者簡單等同,又不能將二者完全割裂、對立起來。在處理兩者實踐上的矛盾,我們既要堅持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又要依據新的政策精神適時地修訂法律,最終使二者在內容和原則上達成協調一致,相輔相成。
綜上所述,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們要做到把執行黨的政策和遵守我國法律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堅持依法辦事,維護法律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又要依據新的政策精神適時修訂法律,確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沿著民主與法制政策指導、法律保駕的軌道前進,確保黨的十六大精神得到全面地貫徹落實。
Ⅲ 政策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一、政策與法律的聯系:政策與法律都屬於國家的上層建築,都具有強制性、權威性,但是政策與法律又有所不同。政策經過法定的程序,由法定部門予以制定並發布,才上升為法律。
二、政策與法律的區別:
1、概念不同
(1)政策是階級、政黨或社會集團為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以權威的形式規定的,在一定時期指導、規范人們活動的行為規則。
(2)法律是由國家制度認可的並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相比較而言,政策具有階段性、靈活性和及時性,法律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成熟性。政策他們是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他們的主要區別如下:
2、制定主體不同
政策的制定主體是黨和國家機關,法律的制定主體是國家的立法機關;
3、建立的程序不同
法律具有穩定性,修改要經過嚴格的程序;政策具有靈活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4、違反的後果不同
違反法律要承擔法律責任;違反政策要受黨紀政紀處分。
(3)經濟政策與經濟立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一、法律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二、政策的特點:
1、階級性。是政策的最根本特點,在階級社會中、政策只代表特定階級的利益,從來不代表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不反映所有人的意志。
2、正誤性。任何階級及其主體的政策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3、時效性。政策是在一定時間內的歷史條件和國情條件下,推行的現實政策。
4、表述性。就表現形態而言,政策不是物質實體,而是外化為符號表達的觀念和信息。它由有權機關用語言和文字等表達手段進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網路—政策
Ⅳ 經濟政策對經濟的作用和意義
鼓勵企業,興建工程,拉動需求,刺激經濟,經濟反應,脫離衰退.
Ⅳ 經濟法的政策性特徵表明了經濟法和經濟政策的關系很緊密對嗎
經濟法的政策性特徵表明了經濟法和經濟政策的關系很緊密,這句話說的對。
Ⅵ 法與經濟、政治、政策的關系及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相互關系
法與經濟的關系
法與經濟的關系是最根本的聯系,這種聯系制約著法本身以及它與其他社會現象的聯系。經濟從廣義上來講,既包括經濟基礎和與其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又包括社會生產力。因此,法與經濟的一般關系包括法語經濟基礎的關系和法與生產力的關系兩個方面。1、經濟基礎決定法的性質,經濟基礎的發展決定著法的發展變化;法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法的發展水平。
法與政治、政策的關系
1、法與政治的關系
法受政治的制約,主要體現在:1、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是影響法的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2、政治體制的改革制約著法的內容及其發展變化3、政治活動的那日榮制約法的內容及其發展變化。
法服從於政治,主要表現在1、在階級隊里的社會,法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統治階級內部及其與同盟者的關系,從而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次序;2、打擊、制裁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特別諸如各種危害國家安全之類的嚴重犯罪活動;3、調整公共事務關系,維護公共次序,在發展政治職能的同時發揮社會職能。
2、法與政策的關系
黨的政策對社會主義法的作用:1、黨的政策指導制建設的各個環節,社會主義法是實現黨的政策,便於國家工作人員和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黨的政策,從而正確的執行和擁護黨的政策。2、法一般是在總結黨的政策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集中群眾的智慧而制定出來的,在這一過程中黨的政策日益完善,進而在實踐中產生更顯著地效果,這些又使黨制定與實施政策的目的得到全面的實現。
社會主義法制與社會主義民主的關系 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密切聯系,缺一不可。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因為1、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制定的依據。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即人民民主,就談不上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2、社會主義民主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制的性質和內容。作為治國工具的社會主義法制必須以保障和實現人民利益為自己的出發點和歸宿;3、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力量源泉。民主越發展,人民群眾的責任感越強,法制建設就越能夠得到加強。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確認和保障。因為1、社會主義法制規定了民主權利的范圍,為人民行使民主權利指明了方向;2、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和體現了對民主權利的行使和制約,為人民正確行使民主權利提供了保證;3社會主義法制規定了實現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為人民行使各項民主權利提供了有效措施;4、社會主義法制規定了對破壞民主權利行為的制裁措施,為捍衛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強大的武器
Ⅶ 國家宏觀調控中的,法律手段中的經濟立法與經濟司法,和經濟手段有什麼區別與聯系三者怎麼區分糧食最
經濟立法: 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簡單的說,說是法律的制定,包括法律的修改。
經濟司法: 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簡單的說,就是法律的執行。司法是實施法律的一種方式,對實現立法目的、發揮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藉助於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分為: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經濟手段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帶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等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比如工商局的檢查,稅務的查稅,政府的命令等等。
法律手段是通過經濟上的立法和經濟工作上的執法,對違反經濟政策的行為實施強制性的制裁,從而保證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
Ⅷ 什麼是經濟政策經濟政策與經濟法律法規
經濟政策:抄國家或政府為了達到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穩定、經濟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為增進經濟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
行政政策:也叫公共政策或國家政策,他是政策體系中的一部分。其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行政政策是指一切國家權威機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制定的基本規定和指導原則;狹義的行政政策則特指由政府機關制定的,用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行為准則。
財政政策: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 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
Ⅸ 法律和政策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以政策為指導,首先表現在立法方面,政策是法律制定的依據;其次在法律專的實屬施方面,政策對法律具有指導作用。
反過來,政策依靠法律實施。依法治國下政策的空間相應的就要縮小,但並不意味著依法治國的狀態下政策就沒有發揮作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法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但並不意味著法不能因時而變,只是法的任何變動都須遵循嚴格、固定且專業性很強的程序,程序性是法的重要特徵。
政策可應形勢變化作出較為迅速的反應和調整,其程序性約束也不及法那樣嚴格和專門化。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政策可朝令夕改或無最基本的程序要求。
(9)經濟政策與經濟立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的實施與國家強制相關,且是有組織、專門化和程序化的。政黨政策以黨的紀律保障實施,其實施不與國家強制相關,除非它已轉化為法律。
法傾向於只調整可能且必須以法定權利義務來界定的,具有交涉性和可訴性的社會關系和行為領域。
一般而言,政黨政策調整的社會關系和領域比法律為廣,對黨的組織和黨的成員的要求也比法的要求為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政黨政策可涵蓋法的調整范圍,法也有其相對獨立的調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