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化水平

法治化水平

發布時間: 2020-12-23 09:59:51

Ⅰ 淺談如何積極推進基層治理法治

《決定》規定: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建設,強化基層法治隊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改善基層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推進法治幹部下基層活動。
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決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是《決定》提出的「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體化。《決定》指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從我國目前政權結構組織形式來看,我國基層社會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這兩種組織形式。現行憲法第111條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該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並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並行的還有各種基層社團組織、各種形式的自治組織以及行業協會、社區組織等等。
這些基層組織擔負著維護基層社會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層組織所制定的自治章程、鄉規民約、行業規范等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國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別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等領域,國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層治理的過程中,因為部分群眾或少數人的利益侵犯了社會公眾的利益,或者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特權而侵犯了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因此,基層人民政府必須依法對基層社會進行嚴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執法渠道,注重基層政府與基層組織之間的溝通協同,要盡量使基層政權的執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進社區、進課堂、進居民家中,真正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法治工作落地實處,不留死角,通過基層依法治理,夯實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維護基層繁榮和穩定。

Ⅱ 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什麼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內大問題的決定》容(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強調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扎實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Ⅲ 如何提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法治化水平

一、建立健全應急組織:
1、建立應急指揮機構,明確相關人員、部門事故處臵工作職責;
2、建立應急管理機構,實現機構、編制、職責、人員、經費「五落實」;
3、健全相關的工作機制、程序。
4、各級政府:在安委會框架內有關部門之間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協調機制。
5、各級安監部門:與氣象、海洋等部門建立的自然災害預警工作機制,與環保部門機制。
相關周邊地區之間機制。
各類企業: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及部門之間機制。
單位內部的工作程序。
二、完善預案體系。
預案編制:
1、隱患、危險源排查、評估,事故分類,預案分類,形成預案框架;
2、編制各級各類應急預案,橫向覆蓋各部門、各類事故,縱向覆蓋各級單位直至作業崗位;
3、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實現科學、嚴密、簡明、有針對性、可操作;
4、維護應急預案;
5、開展預案評審和備案管理,搞好預案銜接,形成體系;
幾點注意事項:
1、預案是針對不確定的事故,制定的盡可能確定的工作方案。不同於工程設計,不同於管理規定和要求。
2、總體預案管全局、定原則,專項預案管某類事故的全局,部門、崗位預案管本部門、本崗位,處臵方案管具體事故的處臵。
3、預案銜接:預案規定的目標、行動具有一致性,職責一致、不留空當,程序相互銜接。
4、預案中載明的應當是現有的、確定的、落實的,而不是將要建設的,要求購臵的。
5、制定預案的過程,就是落實責任、建立機制、配備資源的過程。
三、落實應急資源。
1、隊伍:建立專職隊伍,建立兼職隊伍,與相鄰專業隊伍簽訂協議;
2、裝備、物資:配臵裝備、儲備物資,協議落實裝備、物資;
3、專家:內部建立專家組,與外部專家建立關系;
4、與相關部門、單位、隊伍建立應急協調機制;
5、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保障預案內容、涉及的資源的有效性。
四、建立應急平台。
1、通訊調度網路;
2、危險源、重要部位監控系統及資料庫;
3、應急資源、預案等資料庫;
4、單位地理信息系統;
5、輔助決策系統。
五、加強應急值守。
1、事故接報、信息處理;
2、事故分析、研判、跟蹤;
3、災害預警信息發布;
4、事故救援現場指導。
六、開展培訓演練宣教工作。
1、開展預案培訓、演練,相關人員明確自身職責、行動;
2、培養專業應急管理人員;
3、全面開展崗位應急知識教育;
4、面向全社會普及應急知識。
七、其他基礎工作。
1、掌握應急資源,包括相關的社會資源,建立應急資源資料庫。
2、對每起重特大事故救援分析評估,定期開展應急管理工作評估,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工作,統計上報應急管理信息。
3、組織開展救援隊伍質量標准化建設,開展資質認定,組織隊伍開展預防性檢查、訓練,促進救援隊伍業務建設。
4、積累救援音像、視頻、文字資料,組織剖析典型事故應急救援成功經驗和教訓,開展救援技戰術研究,不斷提高救援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5、健全應急管理制度,加大應急投入。把應急管理納入安全生產工作,納入發展規劃,納入年度總體工作計劃,安全生產各項工作中都要納入應急管理的相關內容。包括法規標准制定、各類督查檢查、安全許可、事故調查處理等方面。

Ⅳ 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和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轉變,是"四五"普法確定和實現的重要目標。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建設法治江蘇,推進依法治國實踐的重要基礎。只有全民法律素質

的大大提高,法律才能成為人們內在的自我表現需要和自我要求,"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法治化的重要基礎
所謂公民法律素質,是指人們對法和法律現象的心理因素和思想觀念形態的全部精神生活現象的總概括,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包括理念層面的,如法律的信仰、意識、知識等,行為層面的,如法律的習慣、行為等。簡單地講,法律素質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以及運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綜合構成。公民法律素質是法治化建設的基礎。在法治化進程中,公民法律素質的問題滲透到依法治國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方面,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群眾正確而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而人民權力的有效行使,必須在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下才能做到,因為行使權利有一個如何正確行使,如何行使到位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不斷提高法律素質,才能保障人民群眾正確而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在依法治國中,人民群眾是主體,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化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彌補我國"政府推進型"法治的不足和缺失,也有賴於法律素質的極大提高。
第二,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不斷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質量。
《法治江蘇建設綱要》中指出:"加強地方立法工作,使地方立法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需要相適應"。立法質量是法律體系的生命線。而立法質量的提高,關鍵立法者的素質、尤其是法律素質及其對該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的把握。只有具有較高法律素質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創制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的高質量的"良法"。此外,立法工作涉及到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只有廣大公民主動參與,在民主基礎上高度集中,才能保證"良法"的制定,而公民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則是人民群眾關心立法、參與立法的前提。
第三,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做到公正司法、准確執法、嚴格依法辦事。
司法、執法活動是帶有專職性和有序性的,它要求司法、執法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法律知識,強烈的法律意識,較高的法律素質,否則難以正確而忠實地履行好神聖的職責。同時,司法、執法活動也是多方面的,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是錯綜復雜的,還要求司法、執法人員在具備良好法律素質條件下,有從實際出發,正確地理解法律的良好素質和能力。這樣,在法律和客觀實際之間,實際上則是由法律素質來起決定因素的。如果說是在有了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律素質要發揮作用,那麼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或沒有法律規定時,法律素質的作用就更加顯得重要和突出。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說,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的代表,而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所產生的榜樣力量。因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高度的法律素質,不僅可以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水平和辦案質量,它也是全體公民提高法律素質重要的條件和基礎。
第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真正行使法律監督,消除司法腐敗,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
在我國法制建設中,從嚴格意義上講,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監督還很不得力,所以出現"有監無督,雖監難督"的狀況。法律監督不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法律素質不高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從監督者來說,由於法律素質不高,監督往往是被動性的而非自覺性的,是滯後性的而非超前性的,是報復性的而非責任性的;從被監督者來說,由於法律素質不高,對監督往往是逆反性的,視監督為形式,視監督為麻煩。
要改變目前存在的"權力大、監督權力的力量小;權力多,制約權力的力量少"的狀況,充分發揮監督主體的作用,不斷提高其法律素質,從而提高其法律監督意識和監督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人民群眾普遍具備了較高的法律素質,懂得了自己作為法律主體的地位,了解了自己的監督權利,就會以較強的積極性、主動性行使監督權,及時有效地揭露和制止各種違法行為,形成一種強大的嚴格執法、違法必究的社會壓力和輿論氛圍,並長期堅持下去,形成習慣和傳統,這樣,就能夠自覺地監督違法行為和執法不嚴等不良現象。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
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乃是當務之急。如何切實而有效地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呢?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法制宣傳教育的實踐,不僅表現在國家對公民進行法制思想的灌輸,也同時表現為法律自身的教育作用(立法效果),司法實踐活動中具體案例的教育(司法效果)和人們自身意識及其他教育影響(守法效果)等。
一是增加和豐富公民的現代法律知識,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供必要的基礎手段。
法律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對一定的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就不可能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如前所述,提高法律素質是法治化的基礎,如果人們普遍法律知識,法律素質不高,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會因為得不到普遍理解和遵守執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虛設。法律知識也是守法的基礎,是養成守法品質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相應的法律知識,才有可能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才能談到提高法律素質。
法制宣傳教育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廣泛傳播宣傳,使公民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框架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逐步全面的把握,使之知道什麼是可為的、什麼是應為的、什麼是不可為的。因此,對於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來說,通過系統的、長期的、有針對性的法制學習教育,仍不失為一個比較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和措施。
二是培養和鞏固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信賴和理性守法的精神,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通過法制宣傳加強對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教育,可以促進全民形成科學的和現代的法律價值觀,使之在理性上認識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從而為公民評價法律、遵守法律、尋求法律保護創造條件。這也有利於拉近法律與公民社會生活的距離,使公民認識到法律與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公民科學的法律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的情感,堅定法律信仰,從而影響公民的法律思想感情和行為模式,促使公民逐漸走向依法辦事的理性自覺。
三是引導全社會養成普遍學法、守法、用法的行為習慣,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營造廣泛的社會基礎。
法制宣傳教育作為一項政府主導的社會工程,可以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發揮各專業部門在法制宣傳中的職能作用,開展深入持久的專業法宣傳普及,並與專業法的執行活動緊密結合,使各項法律的執行實施被人們所認知認同,同時,法制宣傳還能將法制宣傳教育與動員公民參與相結合,加強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教育,調公民運用法律、參與法律實踐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全社會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促進公民形成學法、守法,依法辦法、依法維權和表達自利益訴求的行為習慣。
三、堅持法制宣傳教育創新是實現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目標的關鍵
普法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偉大創舉。20年普法,對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毋庸諱言,其作用僅是啟蒙式的、初步的。就目前公民法律素質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
一是法律素質總體上還比較薄弱,缺乏尚法的精神和對法律的信仰,自覺守法和護法的社會風氣尚待形成,"法律工具論"的觀念在整個社會尤其是黨政官員中很普遍。
二是普法教育與法治制度運作差距較大,在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督不力和濫用職權、以權代法、以權亂法的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又影響了公民法律意識的養成,也直接阻礙了公民法律素質的提升。三是普法教育的受眾面不平衡。特別是對流動人口、下崗職工的法制教育還存在一定的死角。工作半徑大、普法覆蓋面達不到要求,不同區域之間、不同群體和職業者之間所具備的法律素質存在較大差距。
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思維創新為前提,以拓寬內容為基點,以改進方法為手段,增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立足多元化地進行研究和探索,尋求普法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上的有效發展途徑。
(一)創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為公眾的內在需求,推動普法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要樹立"大普法"的理念。普法是全民普法、不只是普法職能部門和普法工作者的"專利",其主體是全民。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各級組織、行政機關和司法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更是最具說服力的普法。普法的客體也是全民,普法教育對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實施。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加強學習,提高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文化素質,是每個公民必須面對和努力適應的現實。所以,要樹立一種嶄新的普法傳播理念。即:普法不僅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情,每一個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普法不單獨是由一群人灌輸給另一群人,而應是一種互動,一種雙向交流和感染。公眾在學法的過程中,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逐漸確立了法治觀念,提升了法律素質。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與民本精神。我國普法對象眾多,內容廣泛。普法教育要承認和重視不同對象人群的個性特徵,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立足點,滿足和服務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需要,一切以適於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求、提升法律素質為標准。普法只有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時,才能持之以恆和深化發展。從人的心理角度來說,當普法符合個人需要時,它就會產生親和力、認同感,從而引導積極的態度,從而贏得廣大民眾的主動參與,使普法有機地融入公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為了普法而普法。
(二)拓展普法內容,重視對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的教育,提升普法工作的層次和水平
在教育內容上,除了進行具體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外,應主要進行現代法律觀念的教育。在現代法律觀念的教育中,尤應強調現代法律價值觀的教育。現行實體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現代法律精神的要素,但這種隱藏於法律條文背後的法律精神往往難以系統地為人們所掌握。法制宣傳教育必須立足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法律生活之上,開展對法律價值、權利本位、法律至上、自由平等等等觀念的傳播和滲透,使廣大社會公眾通過對法律制度文化內容和法治精神文化內容的學習,消除過去認識上偏差,認識到只有通過法律和法律生活才能有效實現自身對秩序、安全、正義、自由、平等的追求,認識到法治的理想在於制約權力、保護權利、實現利益,認識到法律應當是最高權威的規范標准和價值尺度。換言之,只有認真對待義務,才能確保權利;只有履行義務,才能實現權利。
(三)豐富普法形式,講究載體的多樣性,切實增強普法教育的實效
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同於建設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設主 要依靠人們的理性思維,而法律素質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感性。所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僅僅是一種理念、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圍繞提高公民法律素質這個中心,不拘一格的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在培養公民內心自覺的、理性的法律權威和觀念上下功夫。要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形式,培養公民對法律的興趣,對法律知識、法律文化、法律思維的探索欲。 這其中,要注重普法教育與傳統優秀文化的結合。在普及社會主 義法律的同時,也要倚重對這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宣傳,將其 傳統道德文明,健康向上的東西融入到普法教育中,形成與中國 傳統優秀文化相融合的現代法治文化,發揮其在提高公民法律素 質中應有的效應。要注重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的結合。法治實踐 是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最佳途徑。要將法律運用到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中去,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踐行法治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 提高法律素質的過程。應特別重視對廣播、電視傳媒的利用,這 些媒介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具有其他途徑無法比擬的優勢。 應充分利用媒介的這些優勢,引導他們以開展法制教育,提高公 民法律素質為己任,充分發揮其法制宣傳教育功能。

Ⅳ 如何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法治化水平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面臨諸多挑戰。解決好這些問題,關鍵在黨。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加強制度化建設,要不斷提高法治化水平,要增強專業化能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這對加強黨對新階段經濟工作的領導、提高領導的能力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面臨諸多挑戰。解決好這些問題,關鍵在黨。在多年的治國理政中,我們黨積累了豐富經驗,攻難關、涉險灘,牢牢把握著國家行進的方向,實現了長達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新常態下,要實現經濟「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我們黨要一如既往履行好領導經濟工作的職能,進一步強化科學決策能力和全球戰略思維,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斷提高能力水平,促進新舊增長動力轉換接替、防範各類隱性風險。
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加強制度化建設。適應並且引領好新常態,要求我們黨必須在施政、決策、考核、追責等各個方面建立健全與之相協調的體制機制,建立和鞏固一整套管用、便利的制度體系。做事有章可循、程序有條不紊、考核標准規范,有利於增強黨自身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提高黨對經濟工作領導、管理和監督的質量效率。
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水平,要不斷提高法治化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用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既符合經濟運行規律,又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為此,應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建設,針對一些重點領域法律法規的「空白」發力,對部分明顯滯後、難以執行的現行法規及時調整,有效應對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出現的新情況。相關部門也需自覺守法、依法行政,牢牢把握「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不在法外設定權力,消除尋租設租的空間,杜絕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
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增強專業化能力。新常態中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風險新挑戰,能不能實現財政政策的有效引導和貨幣政策的精準調控?能不能激發各領域的創新熱情形成新的增長引擎?能不能成功化解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對經濟的沖擊?都需要政策制定和經濟管理部門以更專業、更科學的手段來應對。這就要加強學習、吃透精神,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要求上來,更好把握和運用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不斷提升宏觀定調、中觀調控、微觀調整的能力,將領導經濟工作的立足點轉到提質增效、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上來。要轉變心態,摒棄對經濟數據的追逐,保持平常心和定力,努力換取未來更有質量有效率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向更高水平大步邁進。

Ⅵ 如何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

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依法治軍的核心和根本要求。緊緊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眼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創新發展依法治軍理論和實踐,構建完善的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化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力量結構、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快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健全適應現代軍隊建設和作戰要求的軍事法規制度體系,嚴格規范軍事法規制度的制定許可權和程序,將所有軍事規范性文件納入審查范圍,完善審查制度,增強軍事法規制度科學性、針對性、適用性。
堅持從嚴治軍鐵律,加大軍事法規執行力度,明確執法責任,完善執法制度,健全執法監督機制,嚴格責任追究,推動依法治軍落到實處。
健全軍事法制工作體制,建立完善領導機關法制工作機構。改革軍事司法體制機制,完善統一領導的軍事審判、檢察制度,維護國防利益,保障軍人合法權益,防範打擊違法犯罪。建立軍事法律顧問制度,在各級領導機關設立軍事法律顧問,完善重大決策和軍事行動法律咨詢保障制度。改革軍隊紀檢監察體制。
強化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素養,把法律知識學習納入軍隊院校教育體系、幹部理論學習和部隊教育訓練體系,列為軍隊院校學員必修課和部隊官兵必學必訓內容。完善軍事法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軍事法治理論研究。

Ⅶ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法治化的水平 建立以法治為主要內容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一、領導幹部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和現代法治觀念
當前,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存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情代法、搞「土政策」的現象,關鍵在於依法指導和開展工作的觀念樹得不牢。各級領導幹部要充分認清依法辦事的極端重要性,使依法辦事成為自覺行動和行為准則。依法辦事是崗位職責所系。領導幹部的職責是法規賦予的,其許可權與職責緊密相連。領導幹部作為黨委決策的謀劃者,其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繫到單位的建設和發展。領導幹部必須著力強化依法決策、依法指導、依法辦事的意識。
在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程中,領導幹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雙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樹立與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與其自身所處法律地位相稱的法律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意識必然成為與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生理心理素質等諸多基本素質同等重要的必備的基本素質。
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律意識從內容上看,包括諸多方面、諸多層次。領導幹部主要應具備的就是現代法治觀念。因為現代法治觀念是法律意識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觀念。現代法治觀念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與歷史上的法治觀念有嚴格的區別,而且與人治、德治觀念的本質區別有嚴格的界定。若我國的領導幹部真正具備了以現代法治觀念為核心的法律意識,則領導幹部基本素質的內容就更加完整,結構也更趨於合理。反之,不僅領導幹部基本素質的內容不完整,結構不合理,而且我黨確立的依法治國目標也難以實現。
現代法治觀念是包括領導幹部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而依法辦事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因其具有國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現為依法行政。黨的十五大以後,全國的執法工作者和法學理論界經過研討,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這一觀點達成共識。依法行政是依法辦事這一現代法治的核心,也是在包括領導幹部在內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范中的具體表現。
現代法治最終表現為一種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法律規范施行和適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樹立現代法治觀念的基礎上,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即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使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狀態,即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律秩序。在此過程中,領導幹部還必須同時具備依法為國家服務的法律意識。因為按現代法治的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責任的承擔,必須有依法制約公共權力的法律秩序。因此,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在職務行為中行使的公共權力,是凝結著全體人民公意的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領導幹部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也必須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無限的,更不能公權私用,以權壓法,以言代法。領導幹部必須明確自己手中執掌的公共權力,不僅僅是治理國家,調控社會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務社會,保護每個社會成員享有自己權利的手段之一。領導幹部不僅是依法行使公共權力的國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辦事的社會服務者,和與其職權相應的法律責任的承擔者。我國的各級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與上述現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識,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二、加強學習,切實提高依法辦事的本領,推進依法行政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面對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實際工作的需要,必須努力提高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和領導水平。
我國確立依法治國方略、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已有多年,公民的法制意識、維權意識大為提升,與之相比,一些領導幹部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卻停滯不前,反而落在了群眾的後面。現在這種情況已不少見:某個部門作出了一項決定,但民意普遍反對,媒體也提出不同聲音,最後倒逼政府不得不改變原先的決定。究其原因,是少數領導幹部在思想觀念上、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差距,不習慣依法辦事,感到憑法規辦事不如憑習慣辦事方便,遇事查法律法規不如憑老經驗順手,所以出現了以言代法、以情代法的現象;有的抓工作隨意性大,管理沒有嚴格的章法,甚至把脫離實際的一些規定視為所謂「嚴要求」、「高標准」。顯然,學好法律法規的確是擺在各級領導幹部面前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如何提高黨員幹部依法辦事能力,關鍵在於領導帶頭。一個單位能否堅持依法行政,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環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幹部。各級黨委要把領導幹部法律法規的學習擺上議事日程,納入理論學習和專業學習之中,形成制度,抓好落實,把對法規制度的學習作為幹部知識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成考核使用幹部的一個條件來衡量,把依法指導和開展工作作為幹部能力素質的重要方面來對待,使領導幹部不斷增強法制學習的自覺性、責任感、緊迫感,努力提高法律素質,學會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對領導幹部個人而言,要帶頭學法,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持之以恆,以自己的模範行動營造濃厚的學習風氣,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形成群眾性學習法律法規的良好局面;要帶頭依法辦事,始終牢記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懂得自己手中的權力越大,肩上的擔子越重,要慎用手中權力,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依法辦事;要帶頭嚴格守法,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自覺接受法律規范的約束,以法律法規為標准規范自己的行為。
推進依法行政,責任在黨,關鍵在領導幹部。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掌握大量執政資源的「一把手」,恪守依法治國的理念,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是提高執政能力、促進依法行政、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切入點在於樹立法治理念。推進依法行政,既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現實過程,但首先是一個觀念上的革新過程。因此,領導幹部要樹立堅定的法治理念,以信念上的堅定帶動行為上的自覺,以行為上的自覺維護法治的尊嚴。要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游離於法紀之外,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以及如何做,杜絕領導行為「缺位」、「錯位」和「不到位」。
第二,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的關鍵點在於嚴格依法辦事。對領導幹部而言,依法行政並不是簡單地要求在工作生活中遵紀守法,更重要的是要求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依法辦事。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時候,領導幹部都要想一想是否存有法律依據、是否合乎法定程序。無論在何時、何地、何人,都不因位高權重而無視法律,不因人情干預而踐踏法律,不因一知半解而曲解法律,確保一切領導行為都符合法律的規定。對不依法辦事、不依法行政的行為,也要旗幟鮮明地予以堅決制止,嚴肅處理,營造良好的行政環境和執法氛圍
第三,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的突破點在於自覺接受監督。領導幹部要充分認識到監督對防止權力濫用、遏制腐敗滋生的重要作用,努力克服台上講台下不講、人前講人後不講、對下講對上不講、對人講對己不講等種種弊端,自覺接受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的監督。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掌權思源,用權為民,置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於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對群眾的批評意見,要歡迎而不能反對,要鼓勵而不能打擊,要親近而不能疏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防患於未然。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辦事,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尊重其他同志的意見,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履行自己的職責。

Ⅷ 76,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正確答案:ABCD
解析: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熱點內容
經濟法第一章教材總論 發布:2025-01-28 02:40:58 瀏覽:229
合同法197條 發布:2025-01-28 02:34:56 瀏覽:419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28 02:34:54 瀏覽:199
國家版權條例 發布:2025-01-28 02:17:39 瀏覽:245
合同法違約金定金上限 發布:2025-01-28 01:42:00 瀏覽:182
勞動法司機工資多少 發布:2025-01-28 01:37:49 瀏覽:360
注會經濟法偏 發布:2025-01-28 01:17:30 瀏覽:508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