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學什麼

依法治學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04 19:37:37

A. 依法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依法治國的概念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
治國方略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
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七、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概念區別
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區別:依法治國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個尺子。以法治國,用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
依法治國的政策特點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項戰略方針和戰略目標,具有以下特點:
全局性
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那種認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法治有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總是代表著先進的階級、階層以及開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願望,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當時的統治者往往把法律當做治民的工具。
現代法治與此則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為雖然也要受法律的約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專制政治所決定的。憲法出現在近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憲法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設定和約束國家的權力,使其不被濫用。同時,那種認為法治只是一項具體工作而不是一項影響和決定全局的方針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針和政策,其中有四項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遠戰略意義,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行計劃經濟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從實行閉關鎖國轉變為實行對外開放;從人治向法治過渡,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整體性
依法治國是一項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行業,從立法到執法、司法、護法、守法、學法的系統工程。應上下呼應,左右協調,前後銜接。那種認為依法治國只是中央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學、措施無意義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實行依法治國,首先是中央的事情,首先要從中央機關及其領導成員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從中央一級的層次上實施,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實行這一治國方略成敗的關鍵也在中央一級。不強調這一點也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不應低估從1985年開始的、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和深入開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依法治理包括區域治理(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市、縣)、行業治理和基層治理,內容涉及立法(還有行業與基層的建章立制)、執法、司法、護法(法律監督)、普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它已經超越「學法必須用法」的視角和把依法治理僅僅當做普法的一個環節的眼界,發展成為一個把依法治國方針和措施從中央推向各級地方、各行各業和所有基層單位的宏偉局面。
目的性
戰略目標是相對於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國家作為現代一種最進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標模式,其基本標志和要求是豐富的、具體的、確定的、可預測的。它不應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的「法治國家」概念,在以往黨和政府的文件和領導人的講話中從未出現過,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當然,學者早已提出過)。我們強調狹義上「依法治國」是方針,「法治國家」是目標,主要意義是說明「法治國家」有其具體的豐富的內涵,是一種國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類型與模式,它應具有一系列現代法治原則,不應簡單地將它理解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它應有中國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備現代法治國家的各種共同特徵;它應有自身的性質和客觀規律可循,又可以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予以創新。研究、發展、設計和明確其基本標志及具體內容,以作為前進的目標、努力的方向和行動的向導,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長期性
法治國家的建成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內容與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與發展,而必然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具體條件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也須要有一個過程。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復雜,歷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其達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國大約還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一長期性決定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歷史性進程具有漸進性、持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不顧主客觀條件而操之過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實現在觀念更新尤其是制度變革上的持續性,以始終保持這一歷史性進程的發展勢頭;如何在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上選擇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響和推動全局的進展,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B.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是什麼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現實生活中,有的習慣於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對不同身份的人給予差別待遇。這種思想和做法實際上是封建等級觀念的殘余。

其次,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將自己凌駕於黨、國家和人民之上。那種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別人,不管自己,將自己視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從根本上背離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我國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者必須受到追究是法律尊嚴的重要體現,也是法律權威的重要保障。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人違了法卻能逍遙法外,那麼,法律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不可能樹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規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范等等,都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作用的准則。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法律、法規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同全國性法律相抵觸。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是法律權威的重要標志。當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從保護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一些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和法治原則的「土政策」、「土辦法」,搞「你有法律、我有對策」,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也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必須堅決反對和有效制止。

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著法律權威與尊嚴。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只要有理怎麼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切實解決執法和司法不公的問題,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

(三)嚴格依法辦事

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重要標志。對於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意味著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職權由法定。職權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職權法定原則要求,執法機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具體而明確授予,執法機關必須在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內履行職責。

有權必有責。即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有權必有責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後果負責,法律授予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賦予了責任;二是被法律賦予了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職、不作為,就是失職瀆職,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政法幹警都必須堅決克服那種權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既要慎用手中權力,還要用好手中權力。

用權受監督。權力必須受到監督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國憲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都要受到監督的原則。政法機關掌握著與公民人身、財產以及其他權利密切相關的執法大權,這種重要權力一旦被腐蝕濫用,將直接損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政法機關的權力必須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整個行使過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督和制約。

違法受追究。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權威與尊嚴的重要體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執法者的違法行為依法追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建立起對執法犯法者的嚴厲追究機制。只有執法者的違法行為都毫無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懲罰,才能給整個社會樹立依法辦事的良好示範。

C. 我國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⑴堅持教育社會主義方向的原則 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是我國教育工作必須始終不渝地貫徹實施的一項根本性原則。
⑵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原則指公民有受教育方面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不因公民的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或差別而受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⑶教育活動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教育法》第八條關於「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定,確立了我國教育的公共性原則。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徵,也是國家對教育活動的基本要求。應當做到:①在中國境內實施教育活動必須對國家和人民負責,而不是對是對個人或者小團體負責。 ②我國的教育事業屬於公益事業。辦學應該堅持公益性,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辦學。③教育活動必須接受國家和社會的依法進行的管理和監督。④教育的公共性原則還體現在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⑷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既要依法行使其教育權或者受教育權,又要依法履行相應的義務,不能把權力和義務對立起來,片面地強調權利的享有或者義務的履行。其體現在,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是統一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行使權利的同時。應當履行相應的義務。
教育領域中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體現在:首先,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是統一的。接受義務教育既是適齡兒童少年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其次,權利和義務的相互依存。權利人權利的享受依賴於義務人履行其義務,義務人如果不履行義務,權利人就不可能享受權利。再次,行使權利的同時,應當履行相應的義務。
⑸教育法制統一的原則教育法制統一是指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由國家機關統一制定,統一實施,對全體公民和法人組織具有普遍約束力。教育法制統一的原則,體現為教育法律法規制定權只能由國家機關在各自的職責許可權范圍內行使;教育法律法規的執行權只能由國家機關或有關機構依法行使,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均無權行使;教育法律法規的效力按發布機關,調整對象及適用范圍,形成層次有序,協調統一的整體,以維護教育法制的統一和權威。

D. 什麼是依法治教

依法治復教,即全部的教制育活動都應當符合教育法律的有關規定,所有的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從事各類教育活動時都應當遵守或不違背教育法律的規定和精神。
1、對依法治教基本內涵的理解所謂依法治教是指運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事業它既包括國家和國家機關對教育事務的管理也包括學校的內部管理
2、依法治教是指依照法律管理教育事業,學校應當符合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劃,這其中既包括國家及國家機關對教育事務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得以贏利為目的管理,也包括學校的內部管理
3、所謂依法治教,是指依據法律來管理教育,即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無論國外的法律還是我國的法律,均對保證人的條件作出了規定
4、依法治教是指通過法律的調整使教育管理和教育,要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依法治活動向規范化、制度化及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E. 如何理解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學的重要意義和實踐方法

依 法 治校、以德治教是「依 法治 國」、「以德治國」思想在教育、教專學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和具體體現屬。在民族教育工作中貫徹實踐依 法治校、以德治教的思想 ,必須從「依 法治國」、「以德 治國」的有中國特色的 社 會主 義治 國觀出發 ,從民 族教育的實際出發 ,注意四個問題 :
一 ,依據教育法律、法規和教學規律辦事 ;
二 ,加強育「德」工作 ;
三 ,建構有中國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 ;
四 ,加強以世界 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觀、宗 教觀和祖國 觀教育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師德建設

F. 論述依法治校的原則及條件

依法治校是來每位基礎教育工作者在源從事中小學教育或教育
管理中必須恪守的一項重要准則。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是依據
合法標准治理學校或依據合法標准治理或處理學校事務。依法
治校的基本要求作為中小學辦學的底線是不容突破的。鑒於依
法治校的基本要求的核心,是依據合法標准治理或處理學校事
務。因之,有必要將所謂的合法標准予以准確地界定。

G. 依法治校是黨的幾大提出來的內容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路線圖。法治中國建設涵蓋各個領域,具體到學校,就是要全面推進依法治校。

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建立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基礎上的規范。依法治校是學校治理的基本理念,也是學校管理的基本方式,更是加快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關鍵一招。

(7)依法治學什麼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學校管理者應進一步增強法治思維,從三個維度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一、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首要遵循。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關鍵,是在黨的領導下完善學校治理體系,提升學校治理能力,促進學校治理更加有序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二、遵循教育規律。依法治校是在法治框架內,用制度化手段確保辦學行為遵循教育規律。按照教育規律辦事,一方面要求制度與法律建設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另一方面要求嚴格按照體現教育規律的制度與法律辦學。

三、營造法治氛圍。學校作為優秀文化傳承創新的主渠道、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的主陣地,在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精神弘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H. 依法治學是什麼意思

依法治學,即依法治教,即全部的教育活動都應當符合教育法律的有關規定,所有的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從事各類教育活動時都應當遵守或不違背教育法律的規定和精神。

I. 「依法治學」指的是什麼

治理中國現在的教育亂法

熱點內容
合同法翻譯中的錯誤 發布:2025-01-20 16:23:15 瀏覽:688
B站講刑法 發布:2025-01-20 15:53:42 瀏覽:328
法院強制執行的影響 發布:2025-01-20 15:27:19 瀏覽:106
行政法思維pdf 發布:2025-01-20 15:03:16 瀏覽:718
西林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20 15:02:14 瀏覽:742
東城法院主審法官 發布:2025-01-20 14:58:43 瀏覽: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1-20 14:48:53 瀏覽:362
銀行法治課件 發布:2025-01-20 14:45:44 瀏覽:378
廊坊市法院 發布:2025-01-20 14:30:41 瀏覽:693
書面協議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0 14:10:18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