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立法的概況
❶ 科學立法的基本概念
所謂科學立法是指立法過程中必須以符合法律所調整事態的客觀規律作為價值判內斷,並使法律規范容嚴格地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諧,法律的制定過程盡可能滿足法律賴以存在的內外在條件。此定義表明科學立法要符合它的內在條件,即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契合,立法要與外在條件保持一致,是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科學立法科學性涵義的進一步細化可以採取肯定法和否定法兩種不同的方法,由於肯定法在目前情況下還難以合理全面地概括其科學性之涵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規定:「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規定非常明確地將科學立法作為完善中國法律體系的一個價值判斷標准。那麼,究竟應當如何解讀科學立法就成為法治實踐和理論界不能迴避的問題。
❷ 簡述科學立法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極為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一條重要經驗。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我們要求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更加註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我們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❸ 法理學我國科學立法原則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科學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是人類對相對真理結論的高度概括。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和行為規則,它要為國家、社會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規范的行為模式、正確的價值選擇。因此,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原則的基礎之上。
立法的科學原則包括以下三種含義:
1、立法必須尊重客觀實際,根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
2、立法應合理地吸收、借鑒歷史的和外國的經驗。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定歷史發展的產物。
3、有關科技法律的立法中應當特別注意增強科學性。
❹ 我國目前的科技狀況
一、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的環境狀況
1.研發經費狀況。我國的R&D總經費2003年已增至1539.6億元,經費規模繼2001年超過義大利之後,2002年又超過了加拿大而位居世界第六。僅就R&D的規模而言,與已經跨入後工業化時代的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是十分巨大的。在R&D總經費的強度對比中,高於印度、巴西而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2001年~2003年,我國R&D總經費保持著年均18.6%的高增長速度,遠高於同期GDP年均8.4 %的增長速度,已經進入R&D總經費高速增長國家的行列。2003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87.7億元,應用研究經費為311.4億元,試驗發展經費為1140.5億元。三者佔R&D總經費的比重分別為5.7%、20.2%和74.1%。其中,基礎與應用研究經費在R&D總經費中所佔比重僅為 25.9%,而很多發達國家都在40%左右。可見,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在R&D總經費中的比重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從R&D資金投入結構上看,投入主體已經開始從政府主導型向政府企業雙主導型過渡。在政府R&D資金投入中,中央政府的主導型地位突出。企業在R&D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形成,政府R&D 資金進一步向研發機構和高校傾斜。地區R&D資金投入總量不均衡,除了區域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外,還有一個客觀因素,即R&D活動的集群分布的不均衡,形成的在爭取政府R&D資金上的區域優勢。
2.科技人才流動狀況。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度留學人員情況統計結果指出:從1978年~2003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70.0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17.28萬人。回國人員只佔24.7%,超過75%留學人員尚未回國。科技人才從科研機構和國有企業流向外資企業是流失的另一方面。據北京市經貿委對工業系統的150戶大型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調查顯示,這些國有企業自1982年以後引進的、具有大學以上學歷人員的流失率高達64%,大多數流向外資、合資企業。
近些年來中國流失的人才迴流的也逐漸增多,這同國際上出現的人才迴流趨勢是一致的,且中國留學回國創業人數穩步增長。2003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1.73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01萬人,比2002年增長12.3%。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度留學回國人數首次突破2萬人。此外,中國近些年吸引的來華留學生人數也明顯上升。
3.教育環境狀況。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為5480.03億元,比上年的4637.66億元增長18.16%。但教育支出量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卻不高,低於相同經濟發展條件下3.8%的平均值,投入強度仍不足。在高等學校研發經費的投入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是近十餘年來世界上高等學校R&D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特別是2000年~2002年期間,R&D經費的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30%。但我國高等學校R&D經費占本國R&D總經費的比例卻僅略高於10%,佔GDP 的比例為0.14%(2003),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表明我國對高等學校R&D活動的投資力度與我國經濟規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調。
在科技人才培養方面,高等學校每年都培養出大量的科技後備人才,已經有效地緩解了目前我國一般性科技人才短缺的狀況。但高層次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仍然十分短缺,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同時還存在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的相對不足,能力結構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創新教育薄弱,導致我國高素質科技人才與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差距十分明顯。
4.科技活動環境狀況。就現狀來看,我國科技人才的人均勞務費偏低,科技人才的預期壽命低於全國平均預期壽命。就科研評價體系來看,尚存在一定短視行為。就我國科技創新法律制度而言,一是沒有科技創新的基本法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法律位階不高。二是科技創新法律體系不完整,存在立法空白。三是法律規定操作性不強。四是法律實施的力度不足,監督機制不健全。
在肯定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提高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從總體上講,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總量雖然不斷增長,但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不管是投入的總量,還是投入強度都還很低。而且不論是企業平均投入強度、項目平均投入強度,還是技術開發人員的平均投入強度,都還處於非常低的水平。從這個角度講我國企業還不是真正的技術創新的主體,甚至地位還有下降趨勢。
二、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發經費投入的強度及配置有待提高和完善。雖然我國R&D總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已增至1539.6億元,但與GDP之比仍低於1.6%的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基礎研究活動的投入力度還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基礎研究在整個研發經費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上下。而從大部分OECD成員國家及其他6個觀察員國家的數據看,基礎研究經費在R&D經費總額的比重最低也在10%以上,大多數國家在20%左右。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在研發活動中的比重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這將制約我國實現
❺ 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立法發現的特點
根據材料並來結合所學自知識,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立法發展的特點,並加以評價。(16分)
答案
特點:政府態度由不重視到重視;立法范圍不斷擴大,內容主要集中在應用科學領域;由單純模仿引進到強調獨立研發;由官僚壟斷轉向支持和鼓勵民族資本分享科技成果;借鑒西方的法律,與西方接軌;立法逐步體系化完備化;與實際需要緊密結合(七選四)(8分)
評價:有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利於民族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愛國救亡運動展開;有利於中國法律體系的近代化和規范化;沒有確定科技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過分強調和全力發展應用科學,忽視基礎理論科學研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科技的落後局面。(8分)(積極方面答出三點共6分,消極方面答出一點共2分)
❻ 科學立法的內涵
科學立法的內涵包括:科學立法科學性的構成要件、科學立法科學性的組織因素、科學立法科學性的實現路徑等作了較為系統的探討。認為科學立法科學性的主體要件是立法權的專屬性、主觀要件是立法過程的有準備性、客體要件是立法事實的法調整性、客觀要件是立法行為的程序性;要實現科學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對吸納化、立法邏輯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視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專業化、立法效果的社會反饋化都是不可缺少的。
科學立法是指立法過程中必須以符合法律所調整事態的客觀規律作為價值判斷,並使法律規范嚴格地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諧,法律的制定過程盡可能滿足法律賴以存在的內外在條件。此定義表明科學立法要符合它的內在條件,即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契合,立法要與外在條件保持一致,是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科學立法科學性涵義的進一步細化可以採取肯定法和否定法兩種不同的方法,由於肯定法在情況下還難以合理全面地概括其科學性之涵義。
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是對經驗立法的否定。法律與自然的和諧是立法必須予以注意的,而能夠使立法與自然和諧的便是立法中的科學性。法律既是一種人文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立法在非科學運行的情況下所倡導的是法律與人文現象的契合,而不倡導或者沒有意識到法律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五條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
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❼ 說明我國是如何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彰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
1.加強來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源織協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等。
2.更多地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通過密切聯系群眾、行使提案權等,促進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
3.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
5.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機構。
6.健全公開徵集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反饋機制
❽ 科技政策與法律法規的介紹
《科技進步法》明確抄規定了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確定了中國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並確定了推進科技進步的主要制度。同時,它還比較全面地規定了中國科技發展的目標、作用、資金來源、科技獎勵制度等,從而成為指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大法。
❾ 我國科學立法原則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科學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是人類對相對真理結論的高度概括內。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容和行為規則,它要為國家、社會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規范的行為模式、正確的價值選擇。因此,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原則的基礎之上。
立法的科學原則包括以下三種含義:
1、立法必須尊重客觀實際,根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
2、立法應合理地吸收、借鑒歷史的和外國的經驗。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定歷史發展的產物。
3、有關科技法律的立法中應當特別注意增強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