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道德論核心思想
❶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使國家給百姓安居樂業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孟子》的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❷ 孟子主張什麼思想
孟子的主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主張,二是經濟主張,總括起來叫做「王道」或「仁政」。在他的這套主張中,處處都閃爍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
一、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的政治思想很豐富,其中包括保民而王、與民同樂、民貴君輕、天與民歸等內容。
(一)、保民而王
(二)與民同樂
「與民同樂」是忠恕之道的擴展和延伸,講的是國君與百姓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同情,並不是說讓一國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樣的快樂。
(三)、民貴君輕
孟子對百姓的同情和重視是真誠的。
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乾旱水溢,則變置社稷。
(四)、天與民歸
「天與」即君權神授。「民歸」即百姓認可。自孔子以來,儒家即選擇了一條遠神近民的思想路線,但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殘余。孟子也是這樣,他認為天子是由天選擇的,並認為天所選擇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
二、孟子的經濟主張
和孔子一樣,孟子認為,所謂「仁政」,就必須讓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能夠生活的衣食無憂、幸福安寧。為實現這個目標,他提出了以下幾點經濟主張:
(一)、正經界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二)、制民之產
「制民之產」就是讓人們具有一定的財產,這實際上是井田制的內容之一。孟子說: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三)、管理原則
孟子還講到了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管理。他說: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四)、取民有制
這是孟子提出的稅收政策。其主要內容為:
1、「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對於商人在市場上儲存的貨物不征稅,如果出現了滯銷,政府則按照政策的規定進行征購,避免積壓。
2、「關,譏而不征」。關卡對於來往的旅客只稽查,不征稅。
3、「耕者,助而不稅」。實行井田制,農民只需助耕公田,不需納稅。
4、「廛,無夫里之布」。
以上所說的政治主張和經濟主張,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些主張在中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❸ 孟子的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一、孟子作為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對我國的道德生活實踐和民主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內容:以"人性本善"為基礎的道德本原說,以"善教得民"為目的的道德作用論,以"居仁由義"為核心的道德價值觀,以"仁義禮智"為主體的道德范疇論,以"反省內求"為特徵的道德修養論。
二、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❹ 求孟子的思想核心、哲學思想核心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❺ 孟子道德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❻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6)孟子的道德論核心思想擴展閱讀:
孟子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❼ 孟子的思想是什麼
❽ 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之間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