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權49
1. 地方立法權的適用地區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49個地級市(22個省會、5個自治區首府、4個經濟特專區、18個經國務院批準的地級屬市)。
國務院批準的18個較大的市: 批准批次 批准時間 城市第一批 1984年12月15日 唐山市 大同市 包頭市 大連市 鞍山市 撫順市 吉林市 齊齊哈爾市 青島市無錫市 淮南市 洛陽市 重慶市(1997年3月升為直轄市)第二批 1988年3月5日 寧波市 第三批 1992年7月25日 淄博市 邯鄲市 本溪市 第四批 1993年4月22日 蘇州市 徐州市 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作出修改:地方立法權擴至所有設區的市。
2. 什麼是地方立法權
地方立法權,是相對於國家立法權而言的,是指有關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憲法、法律的規定或授權,依照一定程度制定、修改或廢止地方性法規的職權。
3. 《立法法》修改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有49個市,沒有地方立法權的235個市
縣級市沒有地方立法權
4. 新疆烏魯木齊有地方立法權嗎
新疆烏魯木齊有地方立法權。依據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版出,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權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目前全國設區的市284個,按照現行立法法規定,享有地方立法權的有49個【包括27個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4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18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尚沒有地方立法權的235個。為落實好黨中央的精神,既要依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以適應地方的實際需要,又要相應明確其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避免重復立法,維護國家法制統一,
舉例說明:烏魯木齊首次立法保護濕地
參考鏈接:http://www.xjkunlun.cn/xinwen/szyw/jiangneixw/2015/3588315.htm
5. 立法法修改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有49個是沒有地方立法權的235個是沒有地方立法權的市
有什麼用
6. 賦予地方立法權,有什麼歷史和現實的意義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
今年8月25日,旨在規范國家立法活動的重要法律——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該法是自2000年頒布施行14年來的首次修改,擬將過去49個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權擴大至全部282個設區的市,這些設區的市可就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在法學界看來,放開地方立法權早就具備了現實可行性。一些發達地區,人口都在百萬以上規模,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普遍較高,法制機構建設普遍較好,加之立法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地方立法體系,對地方立法許可權、程序等都做出了十分明確的規定。與此同時,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備案制度也在不斷完善,放開地方立法權的條件已經較成熟。
7. 國務院批准18個較大城市具有立法權,是哪幾個
分別為:吉林市、唐山市、大同市、包頭市、大連市、鞍山市、邯鄲市、本溪市、撫順市、齊齊哈爾市、青島市、無錫市、淮南市、洛陽市、寧波市、淄博市、蘇州市、徐州市。
「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地級市立法權而創設的。一旦獲得「較大的市」地位,就擁有了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權。
國務院共四次審批了共19個「較大的市」。其中,重慶因升格為直轄市而不再是「較大的市」,所以目前國內實際存在的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只有以上18個。
(7)地方立法權49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2、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2014年8月25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出,除省會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外,其他設區的市均享有較大的市地方立法權。
草案對地方立法權的范圍限製作出規定: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
8. 青海省哪些城市享有立法權
分別是:吉林、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邯鄲、本溪、撫順、齊齊哈爾、青島、無錫、淮南、洛陽、寧波、淄博、蘇州、徐州。「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地級市的立法權而產生的。一旦獲得了「大城市」的地位,就擁有了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權。國務院四次共批准19個「大城市」。其中,重慶因為升級為直轄市而不再是「大城市」,所以目前全國只有上述18個被批準的「大城市」。信息:地方性法規可以規定以下事項:1。對於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2、屬於地方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2014年8月25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立法修正案草案提出,除省會城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外,其他所有設區的市都享有較大的地方立法權。草案規定了地方立法權范圍的界限: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限於城市建設、市容環衛、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事項。來源:網路-大城市
是18個大城市。擁有立法權的18個大城市是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無錫、淮南、青島、洛陽、寧波、邯鄲、本溪、淄博、蘇州、徐州。其中,重慶於1997年被全國人大批准為直轄市。截至2021年1月11日,全國282個設區的市中,有49個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包括27個省會城市、18個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其中重慶於1997年被全國人大批准為直轄市)和4個經濟特區所在的市,而233個沒有地方立法權。延伸資料: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解釋,1984年至1993年,根據地方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批准19個設區的市享有較大的地方立法權。其中,重慶於1997年被全國人大批准為直轄市。李世石表示,目前,設區的市普遍有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法規的需求。這個草案提出,除省會城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享有較大的地方立法權。草案規定了地方立法權范圍的界限:「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限於城市建設、市容環境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事項。」來源:人民網-中國282個設區市將被賦予立法權。
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青島、無錫、淮南、洛陽、重慶、寧波、淄博、邯鄲、本溪、蘇州、徐州
八大城市分別是吉林、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邯鄲、本溪、撫順、齊齊哈爾、青島、無錫、淮南、洛陽、寧波、淄博、蘇州、徐州。「較大的市」是一個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地級市的立法權而產生的。一旦獲得了「大城市」的地位,就擁有了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權。國務院四次共批准19個「大城市」。其中,重慶因為升級為直轄市而不再是「大城市」,所以目前全國只有上述18個被批準的「大城市」。
9. 中國有多少個城市是獨立立法權具體數字!~城市名稱
49個,分別是:抄
1)18個共四批公襲布的城市:
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無錫、淮南、青島、洛陽(1984年10月批准,重慶市是在這一批公布的,已經升格為直轄市)
寧波(1988年3月批准)
淄博、邯鄲、本溪(1992年7月批准)
徐州、蘇州(1993年4月批准)
2)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喀什(這里談論的是經濟特區中屬於較大的市的那些經濟特區。海南是省,不是城市。)
3)27個省級政府所在地=22個省會(大陸上的省份)+5個自治區首府
目前共有50個「較大的市」=18+5+27。
在中國282個地級市中,僅僅這49個「較大的市」具有地方立法權,喀什市是縣級市。
10. 有哪些地方立法權造成了地方保護主義
首先,地方立法權擴容謹防「法盲立法」。當前大多數設區的市,不論是組織機構還是人員素質皆難以擔當地方立法的重任。目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49個城市,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經濟特區所在地城市等等,其一般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人大常委會的組織機構比較健全,常委會委員或人大代表的素質相對較高。而此次擬新擴容的設區的市,其不僅大多沒有專司立法的專門委員會或者是工作機構,常委會組成人員中法律背景出身的比例極低,熟悉立法理論與實踐的人才幾乎缺乏儲備,在此種情況下,未經任何試錯即輕率打開地方立法之門,其後果委實難以想像,此種後果在實踐中最突出的體現可能便是地方性法律簡單拼湊乃至直接抄襲上位法。
其次,地方立法權擴容提防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賦予更多的城市以地方立法權,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積極性得以發揮,但地方黨委、政府藉助地方立法權以加強其地方保護主義和地方利益的擔憂亦絕非杞人憂天。立法是一項妥協的藝術,也是權力配置合理下的利益表達、意志設定過程。享有立法權主體的行政層級越低,其與具體公民、企業、社會組織的利益糾葛越緊,對公民和社會權益的損害就越大,因此享有地方立法權主體過多過濫,定會助長地方保護主義、本位保護主義的盛行。通俗地講,便是所謂的「屁股決定腦袋」,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難免不將自身的利益「塞進」地方性立法當中,使其地方保護主義在「法律化」的掩飾下顯得「名正言順」,尤其是在地方立法公眾參與制度、地方立法監督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形下,此種擔憂表現得更為突出。
再次,地方立法權擴容避免危及法制統一。我國作為單一制國家,法制統一的意義尤為重大,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更是作為一項憲法原則。又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之間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差距較大,為此形成了多層次的立法體制,除國家層面的立法外,部分地方亦可進行立法。但地方立法權的迅速擴容,在一定程度上會挑戰我國法制的統一。具體有二:一是某些地方在立法之時,有意或者無意地突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立法許可權,或是地方在國家立法已有規定的情況下制定與之相悖的地方性立法。如轟動一時的「洛陽種子案」所涉及的《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便被認為違反了作為上位法的《種子法》。二是地方立法原本符合上位法的規定,但由於上位法立、改、廢活動較為頻繁,而地方性立法由於諸方面的緣由未能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此一來便出現了地方性立法與上位法相抵牾的情形。尤其在活化的違憲審查制度和司法審查制度闕如的情況下,地方性法規依法又是司法裁判必須援引的依據,地方立法權主體的率爾擴容弄不好會顯在或潛在地助長司法的地方化。
誠如上述,地方立法權擴容背後的原因諸多。賦予更多的設區的市以地方立法權,即便有諸多積極效應和客觀需要,但真得如《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那般急劇增加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數量?答案應是否定的。其中最關鍵的理由便是:探索型改革基於降低試錯風險和改革成本的需要,往往趨向於「分步走」的改革路徑。於此層面而言,分批賦予設區的市以地方立法權或許更為穩妥與合理,當然賦予地方立法權的條件可不如批准「較大的市」那般苛刻,《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對此所做的制度設計可謂合理,其規定:「前款規定的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等因素確定」。
地方立法權的擴容除選擇「分步走」的路徑之外,尚須確保地方性立法的科學性,具體而言,以下舉措值得考慮:
第一,委託第三方起草地方性立法草案。在現有的體制之下,法律草案往往由行政機關或是人大有關機構直接起草,此種作法自有其優勢,但由此導致的後果有二:一是由行政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立法草案難免不受部門利益的影響。試舉一例,在交通管理領域的地方立法過程中,實踐中通常是由政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起草法律草案,如此一來,交通管理部門既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亦是游戲的參與者,這不僅直接造成了立法的不公,並間接導致了執法的不公。基於此,委託中立的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部門利益對立法的挾持與干涉。二是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可以避免「法盲立法」的窘境。因為受委託的第三方大多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其通常具有立法所需的專業性知識。十八屆四中全會亦提出:「探索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草案」,在過去的地方立法實踐中類似的舉措亦不在少,1993年通過的《廣東省經紀人管理條例》即為我國首次委託專家學者起草的法律草案。但此項制度的建立尚存諸多問題有待明確與解決,譬如第三方選擇的方式,是直接委託還是公開招標抑或是其他方式;如何確保第三方不受相關機關的牽制,如何實現第三方不偏不倚地起草法律草案;如何避免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制度步法律草案徵求意見制度的後塵,即使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不至於流於形式,法律草案符合立法者的利益時就採納,不符合其利益時便棄之一旁。
第二,健全對地方立法權的監督機制。為了避免地方立法權的濫用,有效的監督勢不可缺。此種監督無外乎事前與事後兩種主要形式,前者主要指的是地方性立法生效的前置程序,譬如我國《立法法》要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方可施行。後者則是對既已施行的地方性立法進行合憲性、合法性審查,並對其中違憲、違法的地方立法予以撤銷,我國《憲法》、《立法法》對此均有所規定,但該制度設計在實踐中並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現如今,隨著地方立法權的擴容,地方立法的數量勢必增加,違背上位法的地方立法的數量同樣會隨之增加,在此情形下,若上述審查、撤銷制度依舊處於「冰凍」狀態,其後果不言自明。於此層面而言,欲使地方立法權擴容不至於遭到濫用,對地方性立法的審查與撤銷制度無疑需要「解凍」。
第三,劃定設區的市在進行地方性立法中的許可權。在立法體制中,許可權劃分的方式有二:一是負面清單的模式,即只要不屬於國家立法權的專屬范圍,地方皆可進行立法;二是正面清單的模式,即唯有明確授權的事項,地方始可進行立法。二者各有優劣,我國現行《立法法》便是第一種模式,即《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為國家立法權所專屬,除特別授權外,不容許由法規、規章等進行規定,其中諸如犯罪和刑罰等內容甚至不允許進行特別授權。為防止擴容後的地方立法權出現尚難以預期的濫用,對設區的市的地方立法權可通過正面清單的方式予以限制,即在保障這些地方擁有城市發展所需的立法許可權的同時,又不至於為地方性立法僭越國家立法創造「條件」。《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對其許可權的規定為:「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對立法許可權的限制是否溯及過去已享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如何使立法法有關較大市的規定與憲法相關規定對接?此外,尚需要指出的是此許可權並非一成不變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