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專家翔

法學專家翔

發布時間: 2022-06-05 15:16:29

① 我國著名的法學家都有誰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商法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② 西北政法大學的學校領導

侯欣一: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天津市委副主委,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孫憲忠: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社科院民法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新中國首屆民法學博士
肖國興:原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能源法起草者
葛洪義: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法理學學者
周作斌:西安財經學院副院長
王允武:西南民族學院院長
施天濤: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陳忠槐:原西北大學法學院院長、陝西省司法廳副廳長
楊小軍: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主任教授,行政法學者
牛建華: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
關保英:華東師范大學法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行政法專家
劉作翔: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理學研究室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小龍:原西安體育學院黨委書記,陝西省教工委常務副書記
謝 暉: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
肖周錄:西北工業大學法學系主任
雷興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楊宗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安學院院長
田龍海:西安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軍事法學研究所所長,軍事法學科帶頭人,曾任解放軍某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某軍事法院院長
劉丹冰:西北大學法學院院長
曾 加:西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王保民: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陳金釗: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曾月英: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石東坡: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法學院副院長
白呈明:西安財經學院文法學院副院長,法學專業學科帶頭人
董和平:青島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國際憲法學協會理事
張漢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西安武警工程學院法律研究室主任
喻 中: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理學學者 魯智勇: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傳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孫衍超:寧夏寶塔石化集團管理委員會主任、總裁,銀川大學董事長兼校長,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劉家新:澳柯瑪集團空調器事業部總經理,曾獲得「中國品牌建設十大傑出企業家」
郭小明: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總監、法務部部長、首席律師,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專家組成員,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協會副會長
張 軍:陝西省投資集團副總經理 田文昌:中國律師協會刑事專業委員會主任,在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設立了田文昌獎學金
崔峰:一級律師、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
王建平:一級律師、山東省十佳律師、山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
朱占平: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員、西安仲裁委員會會員
尚倫生:甘肅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東方人律師事務所律師,被譽為「甘肅刑辯第一人」 藺安穩: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高級編輯,曾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
白 冰:英皇簽約藝人、演員
張 婷:江蘇衛視2007年度絕對唱響全國女生12強選手
劉汝君:天津電視台《案與法》欄目主持人
江 雪:《華商報》首席記者
郭 敏:《雲南信息報》首席記者
楊海鵬:上海《財經》雜志高級記者

③ 福州三坊七巷都出過哪些名人

黃 璞(867-?)唐昭宗大順二年進士,詩人,官至崇文閣校書郎,故居現黃巷36號;
余 深(生卒不詳)宋神宗元豐五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封衛國 公,曾居安民巷內,門號不詳;
陸 蘊(約1071-1120)宋宣和年間人,官至御史中丞,後任福州知州,曾居衣錦坊;
陸 藻(?-1129)宋宣和年間人,陸蘊之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曾居衣錦坊;
陳 烈(1012-1087)宋著名學者,曾任福州州學教授,故居在郎官巷內,門號不詳;
陳 襄(1017-1080)宋慶歷二年進士,理學家,曾任開封府推官、刑部郎中、提舉司天監等職。故居在塔巷內,門號不詳;
鄭 穆(1018-1092)宋皇佑五年進士甲科,曾任國子監直講、汾州通判、楊王府贊善等職。故居在文儒坊內,門號不詳;
鄭性之(1172-1255)宋嘉定元年狀元,朱熹學生,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兼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長官)。故居在吉庇巷(今吉庇路),現無存;
林 瀚(1434-1519)明成化二年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府第現文儒坊42號;
張 經(1492-1555)明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故居現文儒坊尚書里;
林 泮(?-約1524)明成化八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其兄清源、弟浚淵皆進士,時稱「閩中三鳳」。曾居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廷玉(?-約1530)明成化二十年進士,官至都御史。曾在衣錦坊內居住,門號不詳;
許 友(1615-1663)清順治年間人,不仕,以諸生終。工書、善畫、能詩,時稱「三絕」。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 帙(生卒不詳)林則徐之母,故居現文儒坊19號;
林 佶(1660-?)康熙三十八年舉人,五十一年欽賜進士,書法家,官至內閣中書,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林 侗(1628-1716)清康熙年間貢生,林佶之兄,工隸書,研究金石,著作頗豐。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李 馥(1662-1745)清康熙年間官至浙江巡撫,曾在內黃巷居過,門號不詳;
黃莘田(1683-1768)康熙四十一年舉人,詩人,官至廣東四會縣知縣,故居現光祿坊早題巷4號;
林枝春(1699-1762)乾隆二年榜眼及第,歷任武英殿纂修官、翰林院侍講學士、江西學政等,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甘國寶(1709-1776)清雍正十一年武進士,歷任福建提督、台灣總兵、九門提督等,故居現文儒坊51號;
沈紹安(1767-1835)福州脫胎漆器創始人。漆器店曾開在楊橋巷雙拋橋附近;
張際亮(1799-1843)道光十五年舉人,詩人。曾居郎官巷,門號不詳;
郭階三(生卒不詳)清嘉慶二十一年舉人,曾任連城、同安縣教諭,所生的五個兒子皆登科第,盛及一時,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蔭(1805-1884)清道光十二年進士,郭階三之子,歷任廣西巡撫、湖北巡撫、署理湖廣總督等職,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蒼(1815-1890)清道光二十一年舉人,郭階三之子,一生大都致力於福州的水利建設和研究整理地方文獻,故居現黃巷4號;
郭化若(1904-1995)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郭階三之重孫,解放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員兼政委、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為一代儒將,故居現黃巷4號;
趙 新(1802-1876)清咸豐二年進士,官至陝西督糧道。故居在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昌彝(1803-約1854)道光十九年舉人,文學家,曾在建寧、邵武、廣州等地講學,一生著作頗豐。故居在宮巷內,門號不詳;
劉齊銜(1815-1877),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長婿,官至河南巡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齊衢(1813-1860)道光二十一進士,劉齊銜兄,歷知四川興文、榮縣、江津等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劉崇佑(1877-1942)清光緒二十年舉人,劉齊銜之孫,著名律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偉(1878-1958)劉齊銜之孫,著名工商企業家,福州電氣公司和電話公司創始人之一,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傑(1880-1956)劉齊銜之孫,著名外交家,民國時期曾任外部部常務次和、駐德意志兼奧地利特命全權公使等職。故居現宮巷14號;
陳壽祺(1771-1834)清嘉慶四年進士,學者、教育家,.官至記名御史,故居現黃巷36號;
梁章鉅(1775-1849)清嘉慶七年進士,文學家,官至廣西巡撫、江蘇巡撫,故居現黃巷36號
沈葆禎(1820-1879)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次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等職,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居現宮巷26號;
沈瑜慶(1858-1918)清光緒十一年舉人,沈葆禎之子,官至貴州巡撫。故居現宮巷26號;
沈覲壽(1907-1995)沈葆禎曾孫,著名書法家,曾任福州書畫院副院長、福建省書法協會副主席、福州市書法篆刻研究會會長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林聰彝(1824-1878)林則徐之子,歷任內閣中書、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補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備道等職。故居現宮巷24號;
林炳章(1875-1923)光緒二十年進士,林聰彝之孫,陳寶琛長婿,曾任福建省財政廳長、閩海關監督等職,故居為現宮巷24號;
林 翔(1881-1935)日本明治大學法學博士,林聰彝孫,歷任民國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特別刑事審判所所長、最高法院院長、考試院銓敘部部長等職。故居現宮巷26號;
林恩溥(1893-1933)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林聰彝孫,民國時間任福建省建設廳正兼福州務局局,主持拓寬改建鼓樓至萬壽橋主幹道(今八一七路)、在台江興建6座碼頭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梁鳴謙(1826-1877)清咸豐九年進士,被聘入福建船政局幕府,此後一直追隨沈葆禎,成為得力助手。後回福州鰲江書院任教。故居在文儒坊閩山巷,門號不詳;
陳承裘(1827-1885)清咸豐元年進士,清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陳若霖之孫,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之父,故居現文儒坊47號;
羅豐祿(1850-1901)福建船政學堂駕駛專業畢業,曾任李鴻章幕僚,從事外交翻譯工作,後出使英國並兼任駐義大利、比利時兩國大使。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嚴復(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故居現郎官巷20號;
嚴叔夏(1897-1962)嚴復三子,解放前曾任福建協和學院(福州大學前身之一)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曾任福州市副市長。故居現郎官巷20號。
藍建樞(約1856-?)福建船政學堂第三期畢業生,留學美國。清末曾任「海鎮」巡洋艦管帶、海軍管理部部長,民國初任海軍總司令部左司令(後改稱第一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等職。故居在吉庇巷內,門號不詳;
陳衍(1856-1937),清光緒八年舉人,《福建通志》總纂,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8號;
林葆懌(1863-1927),清光緒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後赴英留學,民國7年任海軍總長。故居現衣錦坊酒庫弄,門號不詳;
鄭孝胥(1860-1938)清光緒八年舉人,曾由陳寶琛推薦任溥儀老師,後又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故居現衣錦坊洗銀營14號;
劉冠雄(1857-?)民國海軍總長,故居現宮巷11號;
陳元凱(生卒不詳)清光緒十五年舉人,曾任粵東縣令,林覺民岳父。故居現大光里23號;
何振岱 (1867-1952)清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詩人,書法家,曾受聘重修《福州西湖志》,任總纂。一生詩作頗豐。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21號
林白水(1874-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報人,教育家,曾在文儒坊創辦福建省第一所具有進步色彩的中小學「福州蒙學堂」,舊址在今文儒坊36號福州第九塑料廠內;
林 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曾在郎官巷居住,門號不詳;
陳 籙(1877-1939)福建船政學堂學生,後獲巴黎法律大學法學學位,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司司長、駐墨西哥特命全權公使、駐法國全權公使、外交總長、南京日偽「維新政府」外交部長等職。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季良(1883-1945)江南水師學堂駕駛班畢業,原名「陳世英」,轟動中外的中日「廟街事件」主角,民國時期曾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兼任廈門警備司令,後又任海軍陸戰隊總指揮等職。故居現文儒坊 號;
林覺民(1887-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葆璋(1865-1940)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駕駛班首屆學生,冰心之父,曾任煙台海軍練營管帶、民國海軍部次長、海道測量局少將局長等職。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冰心(1900-1999)著名女作家,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王冷齋(1892-1960)曾就讀福建陸軍小學堂,為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生,民國26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與日軍正面交鋒,親歷「蘆溝橋事變」。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郁達夫(1896-1945)著名作家,1936年至1938年間出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公報室主任,曾客居光祿坊10-13號劉家大院內;
劉攻芸(1900-1973)英國倫敦大學經濟院畢業,獲博士學位,民國時期曾任中央銀行總裁,又任財政部部長。1948年建議蔣介石再發銀圓券,並為蔣介石秘密運送黃金去台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高拜石(1901-1969)民國時曾任《福建民報》、《建國日報》總編輯,後赴台,任台灣省新聞處主任秘書。1958年起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上開設專欄,前後達十年之久。故居在楊橋巷口,今無存;
王 助(1914-1941)革命先烈,1931年入黨,曾任XXXXX福建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部長,1939年5月受新四軍委派,與範式人一起在安民巷53號設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
範式人(1909-1986)1932年入黨,曾任紅軍閩東獨立師政治部主任、XXXXX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等職,解放後任江西省委副書記,中央人民政府糧食部副部長、郵電部副部長,XXXXX福建省委第二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等職,1939年在安民巷53號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工作;
沈幼蘭(1890-1964)福州「蘭記」漆器店創辦者,曾是全市最大的漆器店。民國15年在美國費城建一百五十周年展覽會上,「蘭記」產品獲一等執照獎,三年後以菲律賓召開的工商業交易會上其產品又獲特等金牌獎。故居在今楊橋路,門號不詳;
陳體誠(1896-1942)工程師,畢業於美國加基鋼鐵學院橋梁工程專業,民國七年被選為首屆中國工程學會會長,後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兼財政廳長、西北公路特派員兼甘肅省建設廳廳長等職。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廬 隱.(1899-1934)著名女作家,出生於南後街,具體地址不詳。
翁良毓(1905-1926)省立福州師范學校畢業,曾在上海受到李大釗的教導,民國十四年當選為福建學生聯合會副理事長,後開設「福州書店」,銷售進步書刊,該店也成為團組織地下交通聯絡點,後被特務殺害。故居在衣錦坊雅道巷內,門號不詳。

④ 劉作翔的主要成就

1 翟妹華一案之法律反思 劉作翔 檢察風雲 2006/01
2 標本兼治群體性事件 劉作翔 人民論壇 2005/11
3 憲法關系和憲法性法律關系 劉作翔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4
4 研討會發言摘要 萬鄂湘 團結 2004/06
5 信息公開、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以新聞采訪中的「暗拍」為案例而展開分析 劉作翔 學習與探索 2004/04
6 奧斯丁、凱爾森、拉茲的法律體系理論——根據拉茲的《法律體系的概念》一書 劉作翔 金陵法律評論 2004/01
7 法律與「原罪」問題座談會 吳玉章 環球法律評論 2004/02
8 反恐與個人權利保護——以「9·11」後美國反恐法案和措施為例 劉作翔 法學 2004/03
9 尋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關於「非典」的一點思考 劉作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3/04
10 具體的「民間法」——一個法律社會學視野的考察 劉作翔 浙江社會科學 2003/04
11 中國法制: 回望方知行漸遠 信春鷹 時事報告 2003/03
12 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條有效途徑 劉作翔 求是 2003/12
13 中國司法地方保護主義之批判——兼論「司法權國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劉作翔 法學研究 2003/01
14 權利沖突:一個值得重視的法律問題——權利沖突典型案例研究 劉作翔 浙江社會科學 2002/03
15 入世與改變觀念 劉作翔 中國供銷合作經濟 2002/04
16 刑訊逼供·沉默權·實驗取證——一起「實驗取證」與「刑訊逼供」交鋒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劉作翔 學海 2002/06
17 法理學視野中的法的適用 劉作翔 法律適用 2002/07
18 權利沖突的幾個理論問題 劉作翔 中國法學 2002/02
19 權利沖突:一個應該重視的法律現象 劉作翔 法學 2002/03
20 「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思考 劉作翔 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5
21 完善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體系的設想 劉作翔 法學雜志 2001/06
22 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下) 劉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3
23 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上) 劉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2
24 中國法制現代化歷史道路 劉作翔 西江大學學報 1999/02
25 法制現代化概念、釋義和實現目標 劉作翔 寧夏社會科學 1999/03
26 世紀之交中國法學研究問題前瞻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9/04
27 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9/03
28 法律與道德:中國法治進程中的難解之題——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再追問和再思考 劉作翔 法制與社會發展 1998/01
29 作為方法論意義的法律文化——關於「法律文化」的一個釋義 劉作翔 法學 1998/06
30 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及其模式選擇——兼對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論點的學術介評 劉作翔 法學評論 1998/05
31 作為對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釋義之一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8/04
32 從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個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8/02
33 法治化:中國企業集團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中國企業集團法治化的幾點思考 劉作翔 當代經濟科學 1998/03
34 論法律解釋的客觀性 陳金釗 學習與探索 1997/03
35 法律責任的概念分析 劉作翔 法學 1997/10
36 論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劉作翔 法制與社會發展 1996/02
37 實現法治:我們的理想和追求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6/05
38 現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設環境要素分析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6/05
39 法治社會中的權力和權利定位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6/04
40 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學應當重視法學學問題的研究——兼論法學學科的功能 劉作翔 法學 1996/04
41 神聖的憲法權利與「社會公德」的沖突——對浙江醫大一則決定的法律思考 劉作翔 法學 1996/03
42 法理學研究的一般特點及其功能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6/06
43 論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權結構與特徵 劉作翔 當代經濟科學-陝西財經學院學報 1996/01
44 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恆價值──法與公平研究論綱 劉作翔 天津社會科學 1995/05
45 多元化發展是法理學的必由之路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5/06
46 法律的理想與理想的法律 劉作翔 政治與法律 1995/01
47 關於幾個法學問題的思考 劉作翔 中國法學 1995/06
4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鄧小平「民主法治」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劉作翔 中國法學 1995/02
49 試論司法公平的實現 劉作翔 政法論壇 1995/03
50 多元的時代與多元的法學──邁向21世紀的中國法學走向 劉作翔 學習與探索 1995/03
51 法學的意義探究——《法制及其意義》讀後 劉作翔 法學 1995/11
52 行政執法公平實現的基本條件 劉作翔 法學 1995/06
53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形式要件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2
54 我國法理學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3
55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構之內容要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5/02
56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幾個問題──兼議政府職能的法制化 劉作翔 政法論壇 1994/01
57 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法律教育 劉作翔 中外法學 1994/05
58 法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4/06
59 法律的理想 劉作翔 法學研究 1994/06
6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理學——比較·借鑒·革新 劉作翔 法學 1994/08
61 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構原則 劉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4/06
62 法律的理想與相關法學概念關系的法理學分析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4/04
63 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動力及其轉換機制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3/03
64 法律文化沖突的原因和形式 劉作翔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1992/04
65 關於建立責任制約機制的思考 劉作翔 人文雜志 1991/02
66 中國現代化建設與法制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1/03
67 怎樣認識民主問題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90/Z1
68 民主乎?集權乎?——理論界關於「新權威主義」的論爭 劉作翔 理論導刊 1989/04 1. 法理學是一門關於法的一般理論的思維性科學和學科,法理學的這一性質決定了法理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學科特徵: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論性。21世紀的中國法理學,應深刻把握法理學的性質和特點,並在此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反對對法理學一味的實用功利之要求,是法理學真正成為一門有獨立知識內涵和思維的理性之學。
2. 法律文化是一個宏觀的法學新思維,它滲透在人類的法律實踐活動之中。法律文化論體現作為隱性的法律意識形態之中,也體現在作為顯性的法律秩序結構之中。法律文化既是歷史文化的遺留,也是現實的人類創造。過去人們創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們仍在發展著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上一種集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靜態與動態,觀念與制度在內的宏觀整體性文化。
3. 20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體現著中國社會的轉型,也經歷了一個由傳統向現代,由封閉向開放,由一元向多元的歷史轉型和發展時期,正在向現代化邁進。21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將在世界法律文化體系中居於重要的地位,成為多元並存的世界法律文化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具有光彩的一支重要文化。
4. 法律作為一種人造物,是有自身的理想的。法律的思想就是指作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最終目標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法律的理想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中,而是體現在人類所創制的實在法體系之中。法律的理想的具體內容有,追求正義的實現,追求秩序的實現,誅求人類生活的幸福,追求法治的實現。法律有自身的理想,法學有自身的理想,法學家更應有自身的理想。理想有多種多樣,但追求法治應成為法學家所有的理想中之最高的理想。
5. 法治社會應對公權利和私權利確立兩個法治原則,這兩個法治原則是:對公權利,法無明文規定(授權),不得行之;對私權利,法無明文禁止(限制),不得恕之。這兩個原則應作為我們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重要原則滲入到我國的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法治建設的諸環節中去,並將它們作為判斷公權利行為和私權利行為的重要依據。
6.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一種既相互適應,相互吻合,又相互沖突,相對保持距離的特性。法律在總體上同道德相適應,但在某些方面它又相對獨立於道德要求,在法治領域,道德問題應主要在立法環節加以解決,立法是對公認的社會道德因素的法定化過程。立法一旦確立,司法環節就應以法律為標准,盡量排除道德因素的介入,因為一旦引入道德因素,就會破壞立法中已經確認的道德因素,對法治帶來破壞和沖擊。這正是司法中堅持法律標準的實質所在。
7. 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形態呈現為一種極為復雜的情況,我將之概括為由'法治秩?quot;與'禮治秩序','道治秩序','人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這是一種'實質社會秩序',它同國家所確立的'法治秩序'這一'應然社會秩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實現由'實質社會秩序'向'應然社會秩序'結構的轉變,是中國在實現法治國家目標和進程中要面臨的並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這是在在分析和比較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民主思想上的異同之後,所得出的一個結論,這一結論內含了民主和法治之間的難以分割的'孿生'關系,也是在分析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之後,所得出的一個理論觀點。 劉作翔教授先後主持和完成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執政能力建設和依法執政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課題《中國的案例指導制度研究》、中國法學會委託項目《群體性事件的防治》等10餘項課題。現正在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重大課題「中國法治進程中的權利沖突及其立法司法解決機制研究」。
1985年以來,劉作翔教授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求是》、《法律科學》、《法學》、《法制日報》、《檢察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21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4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要」摘登2篇,目錄索引16條。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法理學?法史學》、《訴訟法學?司法制度》、《中國政治》、《毛澤東思想研究》、《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社會主義研究》等全文復印轉載40多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雜志轉摘5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1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論點摘要」摘登2篇,被其他報刊轉摘10多篇。?
劉作翔教授出版個人學術專著7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治的路徑——項目研究報告(2001-2006)》(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主編學術專著《法與公平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多向度的法理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主編法律碩士教材《法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後論叢》(第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法理學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參編教育部、司法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法理學》統編教材6部,參編其他法學著作、教材、工具書、論文集等60多項。 1992年至2000年2月,劉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學院工作期間,擔任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給法理學專業、刑法專業、法律史專業等研究生講授過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西方法學原著選讀等課程。在導師組共同指導過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負責指導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這8位研究生已全部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2009年期間,劉作翔教授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政治學院等院校約100多位法學博士生評議審閱博士論文和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等。受邀參加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吉林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管理學院3名博士後出站答辯。指導訪問學者3名。
2002年5月,劉作翔教授被批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03年9月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8名,正在指導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間,指導9名法律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並獲得法律碩士學位的5名,正在指導的法律碩士研究生4名。 2002年至2009年,劉作翔教授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指導12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現已有8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出站,正在指導的有4名。1992年至2000年2月,劉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學院工作期間,擔任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給法理學專業、刑法專業、法律史專業等研究生講授過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西方法學原著選讀等課程。在導師組共同指導過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負責指導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這8位研究生已全部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2009年期間,劉作翔教授受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政治學院等院校約100多位法學博士生評議審閱博士論文和參加博士論文答辯等。受邀參加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吉林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管理學院3名博士後出站答辯。指導訪問學者3名。
2002年5月,劉作翔教授被批准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2003年9月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8名,正在指導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間,指導9名法律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並獲得法律碩士學位的5名,正在指導的法律碩士研究生4名。2002年至2009年,劉作翔教授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指導12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現已有8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出站,正在指導的有4名。

⑤ 中國最著名的法理學家有哪些

付子堂 葛洪義 郭道暉 郝鐵川 賀衛方 李步雲 李林 李龍 劉瀚

劉作翔 呂世倫 沈宗版靈 石泰峰權 舒國瀅 孫國華 孫笑俠 王晨光 謝 暉

信春鷹 張文顯 朱景文 卓澤淵

季衛東 朱蘇力 梁治平 張志銘 夏勇 鄭成良 鄧正來 劉星 江山 高其才

周旺生

1.周旺生
2.孫國華
3.季衛東
4.付子堂
5.葛洪義

⑥ 劉作翔的學術活動

從1994年起,劉作翔教授先後應邀在國內 120多所大學法學院系和部分省市區的法院等政法機關訪問講學和學術演講,聽講者為法學院教師、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法官、檢察官、律師等。
2000年以來,劉作翔教授先後應邀參加全國政協、民盟中央、民革中央、中組部、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法學會、國家體改委、司法部、民政部、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法官學院、法律適用雜志社、人民司法雜志、人民法院報社、中國審判雜志社、民主與法制雜志社、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騰州市人民法院、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環翠區人民法院、乳山市人民法院、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沭陽縣人民法院、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成都市高新開發區人民法院、重慶市榮昌縣人民法院、赤峰市元寶山區政法系統、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牡丹江市人民檢察院、山東省法理學研究會、江蘇省法理學研究會等部門和單位召開的各種類型學術研討會及座談會。2008年,受邀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和歐盟、聯合國開發署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合作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課題組專家顧問。2007年9月3日-14日,參加由中組部等4部委組織的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舉辦的「高級專家理論研究班(第2期)」 。
1996年11月,應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邀請赴香港大學講學訪問半個月。2002年11-12月,應法國埃克斯-馬賽法律、經濟與科技大學之邀,在該大學歐亞研究所訪問講學1個月。2009年2月-3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比較法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交流1個月。2010年5-8月,在瑞士弗萊堡大學聯邦研究所做訪問學者3個月。
2001年以來,先後赴丹麥哥本哈根、香港、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日本北海道、斯洛維尼亞、澳門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人權司法對話活動等。
1986年以來,參加中國國內全國性及地區性各類國際國內法學學術研討會上百次。

⑦ 請問一下中國現在法學界的權威和領軍人都有那些

中國著名法學家大全——《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學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民商法學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學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學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世紀之交的中國法學家流派
(一)紅派 所謂紅派法學家,就是學術上走紅,學術理論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政治上得到寬容,三十來歲就能當上博導的一批法學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趙秉志、陳興良,北京大學的武樹臣,武漢大學的黃進,等等。
(二)黃派 所謂黃派法學家,就是能將法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極有價值的改革建議,從而有力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司法體制改革的的法學家。他們善於聯系實際,善於運用法學原理進行現實批判,關注民生,力主改革。他們不僅著述豐富,而且分量沉重。在他們的代表作中,往往以黃金般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主要主張。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政法大學的江平,《中國法學》雜志社的郭道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梁慧星,等等。
(三)紫派 所謂紫派法學家,是指那些比紅派法學家更多一層紅色的法學家。
紫派法學家的特點是,參與改革但不首倡改革,對已有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理論常從較正統的角度進行解釋、論證和宣傳。在他們身上往往環繞著一層紫色光環。他們在政治上頗受重視,經常參與重要法律的起草;他們在學術上也很有地位,大多有博導、會長、理事長等等的學術職務,全國性的教材也常常由他們主持編寫。 紫派法學家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們對於別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探索常持批評態度,而他們的批評往往又是以政治批評為主,以學術批評為輔。一九九六年的所謂「曉南風波」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② 最有代表性的紫派法學家是張光博。 張光博是大連海事大學經濟法律學院教授,主攻憲法學和法理學。
(四)灰派(經院派) 所謂灰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埋頭於學術研究,不太關心現實生活,較少進行現實批判,不提具體改革建議的法學家。他們在法學界很出名,但在法學界之外的知名度明顯不如黃派和彩派,甚至也不如藍派和綠派。 灰派法學家學術功底深厚,著述甚豐。他們雖然迴避現實政治問題,但他們的學術成果往往成為紅派人物和黃派人物的學術依據。 北京大學的龔祥瑞早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比較憲法和行政法》一書中,就認真地論述過法治和法制的區別,但由於他沒有聯系中國的實際進行現實批判,所以就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灰派與黃派的主要區別就在於此。 灰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學的龔祥瑞,張國華,沈宗靈,趙震江,姜明安,等等。
(五)藍派 所謂藍派法學家是指那些竭力主張充分開放、充分借鑒和移植西方法律和西方法學的法學家。走向藍天和大海是藍派的基本特點。

藍派法學家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活躍,思路開闊。他們傾心於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研究,對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他們大多出生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與紅派法學家是同齡人。與紅派不同的是,他們一般不考慮在學術界的社會地位問題,不重視博士、博導等頭銜。與紅派相同的是,他們一般也不進行太多的現實批判。

藍派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大學的張中秋,蘇州大學的周永坤,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梁治平,等等。 張中秋的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法律與經濟——傳統中國經濟的法律分析》,等等。梁治平的代表作有《新波斯人信札》,《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釋》,等等。

(六)彩派 彩派法學家是指那些同時具有多種色彩的法學家。 彩派法學家的代表人物有:南京師范大學的公丕祥,吉林大學的張文顯,南京大學的范建,華東政法學院的曹建明,蘇州大學的楊海坤,杭州大學的胡建淼,中共中央黨校的石泰峰,等等。彩派法學家不僅學術成果豐富,而且學術組織能力十分突出,社會交往面十分寬廣。他們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對所有的學派皆能寬容,也為所有的學派所寬容。因此,他們總是五彩繽紛的。在他們身上,黑派可以看到黑,紅派可以看到紅,紫派可以看到紫,藍派可以看到藍,灰派可以看到灰,黃派可以看到黃,白派可以看到白,霧派可以看到霧,綠派可以看到綠。 彩派與紅派大體上也是同齡人,學術地位略次於紅派,政治地位卻強於紅派,大多兼任高等院校的行政領導職務,不是校長,就是院長,至少也是個副院長什麼的。
(七)黑派 黑派是指那些被認為是主張全盤西化,在法學界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政治上犯過嚴重錯誤的法學家。近年來,他們很少發表論文或出版論著。主要代表人物有群眾出版社的於浩成,北京大學的袁紅兵,中國政法大學的陳小平,等等。
(八)白派 法學界的白派人物的主要特點有二:其一是頭腦一片空白,在他們的著作和文章中,以及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任何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和理論,更沒有改革或不改革的意見和主張;其二是以**為主要目的,白花花的銀子不賺白不賺,賺了不白賺,學術、學位、職稱等等,無非是**的手段而已。 但平心而論,白派法學家在普及法律知識方面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九)霧派(變色派) 所謂變色派,就是無一定色彩,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法學家流派。該派就象水蒸汽一樣,一會兒灰色,一會兒白色,一會兒黑色,一會兒藍色,一會兒發紅光,一會兒五彩繽紛,什麼時髦他們就變成什麼。他們和彩派的區別是,彩派在任何時候都是五彩繽紛的,霧派只在極少的時候才是多彩的。霧派除了在不同的時候製造不同的聲勢以外,對法學研究和改革事業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理論貢獻。 霧派和白派在外表上有些相似,但始終有實質性區別。白派的目的是經濟,霧派的目的在於政治。

(十)綠派 綠派,也可以叫做草派。該派法學家就象綠草一樣,一方面生機盎然,另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不被法學界重視。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山大學的劉星(一正),江蘇省行政學院的劉大生,等等。

草派的特點是,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一律採取超越的態度,不屑於參加各種「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討論和爭論。

他們在學術上的追求是:哪裡有荒漠,就向哪裡挺進;哪裡有廢墟,就在哪裡紮根。他們的文章在政治上不受器重,但也不受批判;在法學界很受冷遇,被認為無足輕重。中國權威的法學刊物從來不發表他們的文章。

⑧ 劉作翔的人物經歷

劉作翔,男,1956年9月生,甘肅省平涼市人。1983、1987年先後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法律本科(法學學士)和法理學專業研究生(法學碩士)。199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學位。1995年起先後擔任西北政法學院教授、法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法律科學》雜志主編等。2000年2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法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法理學研究室主任。現擔任法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教授,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法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環球法律評論》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特殊學科「法社會學學科」主持人。獲國家人事部「1996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國務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國家七部委「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層次人選稱號等。2004年被中組部確定為中央聯系專家。2004年入選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劉作翔教授擔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期刊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等。劉作翔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有法理學、法律文化理論、法社會學、民主法治理論、法學發展問題等。
從1985年起,劉作翔教授發表學術文章 300餘篇,有60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和轉摘。出版個人學術著作10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已重印7次,達2.1萬冊),《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記錄——劉作翔法學演講選》(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劉作翔法學演講與對話選》(方誌出版社2014年出版),《權利沖突:案例、理論與解決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出版),《權利與規范理論——劉作翔法學文章與讀書筆記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法治的路徑——項目研究報告(2001-2006)》(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主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材《法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後論叢》第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主編、參編其它著作、教材、辭書等110多部。獲各級、各類學術獎3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10多項。

⑨ 劉作翔的法理學定位讀後感

法理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學學科,它有其自己的知識體系及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多少年來,法理學被賦予了同它的學科性質不太相符的學科定位,使它遭到很多誤解與責難。本文試從以下幾層關系來看看法理學應該如何准確定位。
一法理學與部門法學的關系
多少年來,在法理學的研究以及法理學教科書中,我們給法理學這門學科賦予了一個不恰當的定位,總是認為法理學與部門法學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樣的定位使我們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也是法理學者自己給自己下了一個「套」,使中國的法理學研究一直受到部門法學的責難,成為部門法學經常「攻擊」的口實。其中一個最大的且經常性的責難是「法理學無用論」,認為法理學對部門法學乃至法律實踐提供不了什麼可指導性的理論和學說。其實,這樣一種責難根源於對法理學學科性質和學科特點的認識上。
法理學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學科?它有哪些研究特點?在這些問題上至今仍有爭議。在總體上,國家教育部學科目錄表上將法學學科定位為「應用學科」,也可叫實踐性學科。這樣的定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法律及其法律現象,而法律及其法律現象是實踐性極強的社會規范和制度體系。但具體到法學學科體系內部,它又有不同的屬性和特點,宏觀上可以分為「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一分類)。法理學則屬於「理論法學」中的牽頭性學科。理論法學屬於思想性、思維性學科,它相對區別於法學中的直接以具體法律制度為研究對象的部門法學。當然,這樣講並不意味著部門法學不需要理論性,而是就其主要特點和功能而言。法理學中的「理」字,本身就標明了這門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學科。這里的「理論性」,主要是指它的「思維性」,說明它是一門思維性學科。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它具有哲學的特點。法理學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案件如何審理,程序如何進行,引用何種法律,適用何種制裁等等,它所關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問題,而對這些原理性問題的分析說明,則必然是理論性的和思維性的。
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我過去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以及概而言之的理論性是這門學科的應有屬性和特色」。[1]對於法理學的研究特點,國外一些著名的法理學家也有論述,如在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教授的法理學觀點中,就用十分肯定的語氣指出:「法律的一般理論肯定是抽象的,因為它們旨在闡釋法律實踐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結構而不是法律實踐的某一具體方面或具體部分。」[2]抽象性是「法律的一般理論」即法理學的顯著特點,這種抽象性是同法律實踐的具體性相對而言的。法律實踐一般而言是具體的,它或者涉及某一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或者涉及某類具體的案件或某一具體的個案。而法理學所關涉的則是對整個法律現象、法律實踐的闡釋,這種闡釋也可能是對制度本身的抽象思考,也可能是對制度之外、制度背後因素的抽象思考。
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把握法理學這門法學基礎學科的一些本質屬性或規定性。這些年來,在實用功利主義學術思潮的影響下,加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以致用」的深厚積淀,一切都追求「有用性」,而將這種「有用性」又具體地闡釋為對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具體的實際的功效上面,有時甚至就等同於經濟效用。這種思潮不加區別地要求一切學問、學術、學科都要為實踐服務,要求產生一種「立竿見影」的直接效用,而忽略了各種學問、學術、學科性質間的差別。比如忽略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差別,在社會科學中又忽略了基礎性理論科學和實用性應用科學之間的差別。並且,在「有用性」的追求上,也嚴重忽略了「直接有用」、「直接效用」和「間接有用」、「間接效用」的區別,用一把尺子來度量所有的學問和學術的價值,自然會導致對理論學科的非難和無端指責。所謂「理論無用論」、「法理學無用論」等正是這種學術思潮影響下的當然產物。似乎一切抽象的、不能為實踐帶來直接效用的學問、學術和學科都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它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但法理學的抽象性並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靈之物,而是有其堅實的基礎,這個堅實的基礎便是豐富的法律實踐;法理學正是在對大量豐富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現象考察的基礎上,抽象出其帶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理論來。因此,任何對法理學的指責和非難,要麼是對法理學抽象性特點的不甚了解,要麼是從實用功利主義思潮角度對法理學的苛刻要求,而這種苛刻要求無助於發展這一具抽象性思維性特徵的學科,同時也反映了對法理學學科性質認識上的盲區。
而法理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概括性。法理學的概括性是指它將許許多多個別的、具體的法律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概括出一些帶有共性的、普遍性的結論,這種結論對那些具體的、個別的法律現象具有普遍性的闡釋作用。概括性在法理學學科和研究中處處體現出來。比如,關於權力學說,法律實踐中所呈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個別的權力形態,如立法權力、司法權力、行政權力、監督權力等等;而法理學則在這種多樣性的具體的權力形態基礎上,概括出、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特徵的一般權力理論,而對許多具體權力形態的研究則分屬於具體法學。再比如關於權利學說,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權利形態有許多種類,僅公民基本權利形態就自成為一個龐大的權利體系,如財產權利,選舉權利和被選舉權利,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權利,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人身自由權利,人格尊嚴權利,住宅不受侵犯權利,通信自由權利,勞動權利,休息權利,受教育權利,科學研究和創作自由權利,男女平等權利,婚姻家庭自由權利,等等。再比如關於法律關系理論,在法律實踐中有憲法法律關系、民法法律關系、刑法法律關系、行政法法律關系等等,而法理學范疇中的法律關系理論,既要建立在這些具體的法律關系理論基礎之上,又要從其中抽象出帶有共性的,能夠說明、闡釋各具體法律關系形態的一般法律關系理論,這才真正稱得上是法理學的法律關系理論。
不僅僅上述一些具體的法理學問題具有概括性,法理學所使用的概念、命題均具有概括性。如法律、法律的起源、法律的本質、法律的作用、法律的價值、法律的發展規律等等,這些概念和命題都是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和命題。比如,法理學在研究「法律的作用」時,並不具體地去闡釋刑法的作用、民法的作用、憲法的作用等,而是研究作為整體的法律的作用。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價值時,也並不研究具體的法律諸如刑法、民法、憲法、商法等法律價值,而是研究作為整體形態的法律價值。

⑩ 劉作翔的介紹

劉作翔,男,1956年9月生,甘肅省平涼市人。1983、1987年先後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法律本科(法學學士)和法理學專業研究生(法學碩士)。199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博士學位。1995年起先後擔任西北政法學院教授、法理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法律科學》雜志主編等。2000年2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法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法理學研究室主任。現擔任法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教授,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法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環球法律評論》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特殊學科「法社會學學科」主持人。

熱點內容
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0 21:35:58 瀏覽:697
法律責任的特點是 發布:2025-01-20 21:13:14 瀏覽:172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