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聚焦法治服務

聚焦法治服務

發布時間: 2022-06-05 20:33:32

① 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的作文怎麼寫

12月4日是全國法制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宣傳法制日主題,深入開展「法律九進」活動,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擺在當前各級各部門面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就是要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大局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堅持以服務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中心,制定工作思路,強化工作舉措,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法律法規、與「三農」、環境保護等方面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加大宣傳力度,為經濟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為科學發展營造法治氛圍。
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在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的職能作用,依法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依法及時解決各種矛盾糾紛,不斷減少不和諧因素,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就是要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熱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普法活動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要強化對農民工、流動人口和下崗失業人員的法律服務,強化對全社會的法律宣傳和教育,引導他們合理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就是要緊緊圍繞重點普法對象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要以各級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者、農民為重點普法對象,認真學習憲法、基本法律和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增強法治意識。
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法制宣傳的領導,加大對法宣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充分發揮市司法局在法宣工作中的職能作用,構建大普法格局。

② 如何踐行群眾路線,增強民主,法治,服務意識

第一是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業務能力。
要進一步學好《論群眾路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等文件規定,全面正確把握中央精神,同時多向人民群眾學習。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知道「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弘揚黨的優良作風,保持清廉本色,使服務人民群眾成為我們組工幹部的自覺追求。要加強道德修養,養成清正廉潔的作風。使自身思想進一步提高、作風進一步轉變,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組工幹部形象。
目前幹部工作任務重,工作難度高,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刻苦鑽研,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努力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要加強對《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及其他新規定的學習,深化對工作的了解。除此之外,在工作上還要不斷找問題,用嚴格的尺子衡量自己,進行深入的自我剖析,深挖根源,分清是非,總結經驗教訓,才能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是要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真正做到「紅紅臉、出出汗、治治病」。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的優良作風。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有缺點毛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以致「小疾」拖成「大病」,甚至病入膏肓,不可救葯。「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只有經常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虛心地接受批評,才能不斷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不僅要充分聽取本單位同事的意見,而且要廣泛聽取下級單位和服務對象的意見,特別是聽取老同志的意見,聽取普通群眾的意見。
要正視查擺出來的問題,重視自己身上的毛病,不躲避矛盾,真正拿出改的誠意和決心,以改進作風的實際行動和成效來提高自己。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黨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指導,以優秀共產黨員為鏡子,緊密聯系當前工作,認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三是要堅決反對「四風」,發揮組織部門模範帶頭作用。
組工幹部要在反「四風」上起示範作用。一是不搞「形式主義」,以求實、務實、落實的精神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把求真務實的精神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多到基層單位,多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力求全面、准確、深透地了解實際情況。真正把心思用到幹事業上來,做到工作符合實際、措施務實管用、辦法切實可行。
二是不搞「官僚主義」。都說組工幹部要「高看一眼」,我們自身要時刻保持清醒,要擺的正位置,放得下架子,積極主動地傾聽各單位及幹部的意見、解決單位及幹部實際困難;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甘當鋪路石,願為渡人梯。正確對待權利,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要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切實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用務實的態度樹立組工幹部的良好形象。
三是不搞「享樂主義」。艱苦奮斗是我黨光榮傳統和政治本色。組工幹部擔負著對全體黨員幹部的培養、教育和選拔的重任,要自覺在艱苦奮斗的實踐中增強黨性,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增長才幹,在工作實踐中大力培育和弘揚艱苦樸素的良好作風。要不怕吃苦,吃得起苦,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抵制特權思想和及時行樂思想的腐蝕,爭當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示範者、實踐者,真正做到一言一行讓群眾滿意。
四是不搞「奢靡之風」。組工幹部要以身作則,厲行節約不鋪張浪費,倡導簡朴不搞排場,要時刻警醒自己,防微杜漸,做勤儉節約的排頭兵。只有以身作則,才能帶動廣大黨員幹部共同抵制浪費,切實將厲行節儉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的自覺行動。

第四是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切實提高組工質量。組織部是「黨員之家、幹部之家、人才之家」,組織部不應成為一個「神秘部門」,而是應當積極走出去,成為面向廣大黨員群眾的服務窗口。在工作中,要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要以誠相待、熱情服務。一是要增強服務群眾的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組織工作的根本價值取向。樹立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就要求我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組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問題,做到心為民所系,情為民所用,才能更好地密切干群關系,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
二是要增強服務基層的意識。基層是社會的重心,基層組織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個重要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在安排計劃、部署工作時,要多考慮基層的需求,多想基層的難處,多幫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切實做到想基層之所想,急基層之所急,解基層之所難,多傾聽基層幹部的呼聲,真正使各項工作更加貼近基層、更加貼近實際。
三是要增強服務黨員的意識。黨員是黨的主體,更是我們服務的重點對象。要結合我們當前的工作實際和上級組織部門有關工作的安排,做好服務黨員工作。作為組工幹部,要強化服務意識,滿含「真情」去工作,做到不敷衍、不冷漠、不厭煩,能辦的事盡力辦,辦不了的事耐心解釋清楚,讓他們滿意而回。要盡心盡力地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構建一個和諧溫暖的「大家庭」。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③ 如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加強新農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十一五」規劃勾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藍圖。農村普法教育是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如何圍繞「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切實加強宣傳教育的持久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維護農村基層穩定,尤顯重要。中宣部、司法部「五五」普法工作規劃已把農民確定為「五五」普法工作的重點對象。各級各部門就如何加強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都出台了一系列方針措施。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所佔人口比例大,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普法工作的重心放在農村,為打造全縣平安和諧新農村注入生機和活力。
一要進一步鞏固農村普法陣地,確保持久性。農村普法工作任重道遠,非一朝一夕之功,貴在常抓不懈,持之以恆。為此,要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以鞏固農村普法陣地為突破口,不斷推動普法教育在農村的深入持久開展。首先是要完善農村普法網路。層層成立組織領導機構,加強組織領導。鞏固鄉鎮(區)法制分校、村(居)委會法制夜校、村組法律學習室、十戶法制宣傳員四級普法網路。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每個網路安排專人負責,並落實工作經費。加強工作的檢查與監督,使普法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要加強鄉鎮司法所建設,充分發揮鄉鎮司法所在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的「橋頭堡」、「排頭兵」作用。把農村普法納入各級綜治、文明建設的考核內容,使農村普法工作滲透到農村工作的每一環節,每一個層面。其次是要調整 充實農村普法隊伍。組建法律志願者隊伍。充分利用現有的人才資源,組建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熱心公益事業的離退休幹部、法律工作者、法學院學生為主體的法制宣傳志願者隊伍。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服務的整體優勢,協調聯系農村,支持志願者擔任村法制夜校教師,開展經常性的「送法下鄉」活動,為農民提供法制宣傳教育、法律咨詢、調解民間糾紛等各類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務。以鄉鎮幹部為骨幹組成普法講師團,按照分片包乾的原則,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實際,進村入戶講授法律知識。明確村「兩委」成員、人民調解員為法制宣傳骨幹,牽頭組織農民學法。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生產生活中帶頭學法、用法、守法。第三是要加強普法設施建設。在人口較集中、經濟較活躍的農村墟場等中心區域設立普法宣傳欄,堅持定期更新普法內容,面向農民宣傳與農業、農村密切相關的應知應會的法律基本知識。每個村均應開辟至少一個以上的法制宣傳專欄,讓農民隨時學習和掌握政策、法律知識。要加強村組法律學習室的建設,充實法律書籍,為農民學法提供方便。同時,普法職能部門應抓住各個時期的一些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選取典型案例,編印普法宣傳資料或收集整理一些法制節目的音像資料,及時發到農村進行普法宣傳。
二要抓住農村普法重點,突出針對性。圍繞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突出普法重點,有的放矢地開展普法教育,增強農村普法的針對性。首先是要抓住農村普法的重點對象。「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員和幹部」。就農村而言,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應是村民中的黨員和村、組幹部,他們的法律意識,依法辦事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農村法制氛圍。因此,應針對重點對象,組織切實有效的法制宣傳教育。其次是要明確農村普法的重點內容。大力加強與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土地承包、產品交易、勞動者權益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結合農村中心工作和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普法活動,宣傳普及相關法律法規,使農民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要從農民的需要出發,從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將用法律教育群眾與服務群眾結合起來,將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和解決農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工作做到農民的心坎上,力求取得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普法效果,進一步激發農民參與農村法制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三是要圍繞維護農村穩定開展普法。農村穩則全局穩,要針對影響農村穩定的苗頭,在不同時段,選擇不同的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民進行普法教育,依法排查和調處農村矛盾糾紛。結合嚴打、禁賭、禁毒等工作,大力開展「嚴打」法制宣傳,禁毒、禁賭法制宣傳,反邪教法制宣傳等活動,教育和引導農民樹立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依法規范言行,依法解決農村的熱點問題,幫助農民依法化解紛爭,依法處理事務,依法維護權益,預防違法犯罪,促進和維護農村穩定。第四是要圍繞民主法治建設開展普法。以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活動為載體,以貫徹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主線,認真落實「四民主,兩公開」制度,切實保障村民的民主權利,讓村民切身體會到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現由「要我學法」到「我要學法」的轉變。
三要創新農村普法方式,增強實效性。農村普法工作要適應農民生產生活的特點,盡量避開農忙季節,努力做到生產、普法兩不誤。首先是要進一步發揮傳統方式方法的作用。把電影普法、文藝普法、法律咨詢、普法一條街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普法方式綜合在一起。通過以案說法、圖片解法、旁聽審判、現身說法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條文變成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牆頭詩」、「快板書」、「順口溜」,使農民群眾聽得懂、學得進、記得住、用得上。其次是要充分發揮現代傳媒在農村法制宣傳中的作用。利用網路、電視、手機簡訊等現代化傳媒手段,充分發揮其覆蓋面廣、傳播快、生動形象、影響大的優勢開展農村普法,增加宣傳的科技含量,擴大宣傳效果。第三是要認真組織開展好主題法制宣傳教育系列活動。抓住「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月」、「青少年法制宣傳周」、「12•4法制宣傳日」等一系列主題開展普法活動。同時利用專業法、部門法頒布實施紀念日的有利時機,聯合稅務、安監、交通、國土等職能部門開展專業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為農村普法營造濃厚的氛圍。第四是要結合人民調解法律服務職能的發揮,搞好農村普法。在防調農村民間糾紛時,結合農村實際,深入透徹地宣講有關法律法規,達到「調處一起,教育一片 」的最佳效果。要為農村當事人提供優質法律服務,把法律服務與法制宣傳有機結合起來,擴大覆蓋面。

④ 如何進一步深化法制宣傳教育,推進全民守法

1.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全面實施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把憲法法律和重要法規規章列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定期舉辦法治專題班,開展領導幹部法治知識培訓輪訓。搞好面向青少年的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加強黨委和政府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在普法教育中的職能作用。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者隊伍建設,注重運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開展普法。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城鄉社區廣泛開展案例普法和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辦好法治宣傳教育欄目,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把法治宣傳有效融入法律服務之中,探索建立集法治宣傳、法律咨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職能於一體的法律服務平台。
2.繁榮法學研究和法治文化。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加強法學專業學科建設,不斷提高法學教育水平。加強法學研究,支持法學研究機構和陣地建設,加快建設法學方面的自治區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組織開展重大課題研究特別是民族工作法治理論研究。
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活動場所法治宣傳教育設施,支持和鼓勵法治文學、藝術、影視創作,引導各級各類宣傳文化單位、文化藝術表演團體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作品,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3.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堅持把法治和德治結合起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德潤草原·文明之行」等主題實踐活動,加大先進典型評比選樹宣傳力度,深化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修身立德,自覺做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的表率。
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社會徵信體系和工作機制,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各族幹部群眾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⑤ 山西聚焦法治時訊中心怎麼樣

很好的,傳播正能量

⑥ 誰能幫我整理出20個關於法律的節目名字

今日說法、法律講堂、道德觀察、 法治視界、大家看法、懺悔錄、第一線(回停播了答)、經濟與法、天網、庭審現場、平安365、法治在線,福建台《與法同行》、北京台 法治進行時、東方衛視 回頭釋案,山東衛視 道德與法制,青海衛視《法制經緯》,江蘇衛視法律援助節目《甲方乙方》,重慶《拍案說法》,哈爾濱電視台法制節目方圓,天津台濱海頻道《今日開庭》,吉林電視台法制頻道《法制全方位》

⑦ 如何進一步發揮法治服務的功能和作用

■ 無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還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都需要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法治的生命線。要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付出更大努力,讓人民群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 法治文化是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作用的重要支撐。要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 法治體系是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加強這五大體系建設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制度支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鮮明提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這「四個更好」,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闡明了法治對於提高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意義(+微信關注求是網)。

一、全面准確理解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引領和規范是法治發揮作用、顯示價值的兩種重要形式。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指引國家發展方向。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規定了國家的國體、政體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動准則,規定了黨和國家發展的根本任務和奮斗目標,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憲法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是一個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基本原則、基本方針、基本政策在法制上的體現。因此,法治的作用首先體現在保持國家制度穩定,引領和確保國家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二是確立行為規則。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國家的最大規矩,規定了每個公民、法人、政黨、社團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賦予國家管理的權力並明確其邊界。法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明確告知人們,國家希望社會成員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行為是允許並受到保護的,哪些行為是禁止並將受到懲罰的,並要求所有社會成員必須遵守這些行為規則。

三是整合社會利益。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法律是社會關系和人的行為的調節器和平衡器,通過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能夠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利益訴求,最大限度達成共識;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平等,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功能在於平等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以法律為准繩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利於在尊重個人權益基礎上構築全社會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踐證明,法治是整合社會利益的最有效機制,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社會利益的整合過程。

四是化解社會矛盾。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任何時候都會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關鍵在於怎麼去解決。法律是定分止爭的最有效手段。這是因為,法律明確規定了社會成員的行為和利益邊界,是社會利益關系的最大公約數,能夠被全體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遵守。以法律為依據構建沖突解決機制,在法治軌道上解決矛盾和糾紛,可以避免或減少矛盾激化和社會沖突,確保社會正常秩序。

五是凝聚社會力量。寶劍和天平作為法律的象徵,向人們昭示了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懲惡,就是對違法行為進行懲處,防止違法行為造成更大危害,同時也警示人們不能逾越法律紅線、觸碰法律底線,從而維護社會公正、弘揚社會正氣。揚善,就是清晰告知人們法律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只要遵守法律,就能在法律保護下實現自身利益、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犯。充分發揮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有利於在全社會樹立守法者得利、違法者吃虧、犯罪者必懲的價值導向,扶正祛邪,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

六是保障經濟發展。引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既靠政策又靠法律。法律和政策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相輔相成、互聯互動,都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都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營造環境、提供保障。但相對於政策而言,法律更具穩定性、長期性,成熟的政策可以上升為法律,使之發揮更為長遠的指導作用。同時,法律和政策一樣,也要與時俱進,只有適時制定新的法律,及時修改和完善現行法律,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此,健全的法治能規范經濟行為,創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社會環境,提供穩定的社會預期,引領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⑧ 為什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聚焦法治

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文/《瞭望》記者)

參考:《瞭望》--聚焦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什麼如此重視依法治國
http://news.jwb.com.cn/art/2014/10/22/art_189_4961511.html

⑨ 中國在建設法治國家中的進程有哪些舉措

法治中國建設是當前及未來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官方文件還是學術論著,都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反反復復的論述。從相互聯系的認識論出發,筆者認為,要理性地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還需要認真地處理多個方面的關系。通過比較與提煉,可以發現,法治建設與中國建設的關系、普適法治與具體法治的關系、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的關系以及傳統資源與外來資源的關系,是法治中國建設應當重點考慮的基本關系。處理好這五大關系有助於法治中國建設更加順利地展開,亦有助於對法治中國建設形成更加全面的、更加立體的認知。

一、法治建設與中國建設的關系

這並不是一個虛假的關系,而是一個真實的關系。應當看到,法治中國建設既是法治建設,但同時也是中國建設或國家建設。那麼,法治建設與國家建設的關系是什麼?站在法學、法律、法治的專業立場上,容易過分凸顯法治的價值與意義。法治建設當然極其重要,中國憲法規定了要依法治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建設可以說是法學理論的生命線,是法律人的核心追求;但是,如果從中國建設或國家建設的角度來看,法治建設就只是國家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國家建設的一個維度。那麼,應該怎麼看待法治建設與國家建設的關系呢?

國家建設需要從各個方面展開。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一個世界體系中的國家,首先要有強大的軍事。在中國古代,在「華夏—蠻夷」的格局中,軍事是否強大雖然也很重要,但並不是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譬如,趙宋王朝的軍事就比較弱,以朱熹為代表的思想文化照樣很發達,社會生活也比較繁榮,《清明上河圖》就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繁榮的寫照。傳統中國王朝的滅亡大多不是由於外國軍事力量的入侵,而是人民的造反。但是,在現代的國際格局中,軍事實力對於國家建設的意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軍事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在世界體系中的真實地位。一個國家所擁有話語權的多少、在全球資源分配中能夠占據的份額,從根本上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因此,國家建設首先是軍事建設。軍事建設當然需要法律與法治,因為軍事建設也需要規則,需要在規則之下有序展開。但是,軍事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關系是:法治建設應當服務於軍事建設。無論是軍事領域的法治建設,還是軍事法律對於軍事行為的治理,都應當服務於強軍這一目標。傳統中國盛行的「兵刑同義」,關於「兵刑同義」,《國語·魯語·上》的說法是:「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在當代中國當然不足為訓,但軍事法治建設以強軍作為目標卻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國家建設的第二個支撐點是經濟建設。即使是軍事建設,也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支撐。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就難以為繼。因此,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國家建設的另一個核心內容。在現代世界體系中,強大的經濟既包括生產、也包括交易。至於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關系,多年來,法學理論界已有很多的論證,主導性的觀點是「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1]。盡管這樣的說法不夠細致,但法治說到底是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在經濟與法治之間,經濟建設是目的,法治是手段。法治服務於經濟的基本方式就是提供規則並讓規則得到有效的執行,讓生產和交易持續地、有序地展開。

對於軍事與經濟作為國家建設的重心,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所認知。法家學派對「耕戰」的獎勵,就是對於軍事與經濟的獎勵。法家學派重視法律的價值,強調「以法治國」[2],法家「法治」的具體指向就是「耕戰」,就是要為國家的軍事與經濟服務。當然,那個時代的軍事與經濟都相對簡單,無論是軍事能力的提升,還是經濟實力的增長,主要都依賴於人力的投入。但是,即使是這樣,通過「法治」獎勵「耕戰」的秦國依然在列國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強國。

今日的世界體系已經不同於兩千年前的列國體系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是:國家建設除了軍事與經濟,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科技。在冷兵器時代,軍事實力跟科技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在當代,軍事實力主要依靠科技實力來支撐、來體現。有沒有戰略性武器、信息能力的高低,對於軍事實力具有根本性的決定作用。同樣,經濟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科技建設問題。科學技術為什麼是第一生產力?原因就在於:經濟的競爭已經轉化為科技的競爭,無論是生產還是交易,科技含量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最近幾百年來,為什麼西方領先於中國,就是因為西方率先發生了工業革命、科學革命,在現代科技方面已經走在了中國的前面。因此,國家建設的第三個核心任務就是科技建設。就科技與法治的關系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樣需要法治、法律的保障。

如果把軍事、經濟、科技看作國家建設的物質層面,那麼,國家建設還有一個精神性的層面,即主要體現在文化教育領域,或者說是精神文明領域。從歷史經驗來看,秦王朝的短暫潰敗就體現在文化建設的落後上。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建設不能不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當今世界,一流的國家無不有一流的文化教育。高水平的大學與研究機構是文化強國的集中體現。而且文化建設還是塑造優秀國民的根本渠道,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會有什麼樣的國家,國家建設依賴於國民,國民的塑造則取決於文化教育。所以,百年大計,樹人為本。從文化教育與法律、法治的關系來看,同樣是法律、法治服務於文化教育。

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之外,國家建設當然還包括其他方面的內容,但是,這四個方面是國家建設的核心。法治與國家的軍事、經濟、科技、文化建設的關系主要是,前者服務於後者,前者是後者的手段、工具。這就是法治建設與中國建設或國家建設的關系。那麼,相對於國家建設來說,法治建設有沒有獨立的價值與意義呢?當然也有。譬如,法治可以成為一種文化財富、精神財富,成為文化、精神的一個因子,但是歸根結底,法治建設是為國家建設服務的,這是主線,是無法扭轉的。

二、普適法治與具體法治的關系

2014年春天,有一個從挪威奧斯陸大學歸國的法學同行問我:你承認自由、民主、人權的普適性嗎?我說我當然承認。自由、民主、人權,抽象地說,它們都是好東西。這些東西都像善良、德性、友誼等好東西一樣,是人人都需要的。但是,自由是什麼呢?讓小孩子在街頭便溺是自由嗎?把私家車停在城市道路的兩側是自由嗎?在小區廣場上放著喇叭跳健身舞是人權嗎?對今日泰國的民主又該如何評估呢?問題就在這里。抽象地說,自由、民主、人權都是積極的。但是,只要一落到實處,問題就出來了。「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這句話是18世紀法國政治家羅蘭夫人於1793年臨刑之前留下的名言。這句充滿悖論的名言指出了在自由的理想與自由的實踐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法治也是這樣。有沒有普適性的法治?當然是有的。法律規則的治理就是一種普適性的法治。有法律,並按照法律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政府,就是法治的普適形態。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指出,作為法治之依據的法律應當是普遍的、公開的、明確的、穩定的。這些要求都具有普適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存在普適法治,應當確認、接受這樣的普適法治。

但是,我們用這種普適法治提供的標准來衡量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會很麻煩。譬如,已經被廢棄的勞動教養條例,按照這部出自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來進行勞動教養,從形式上看,完全符合「法律之治」的要求,而且這部行政法規也是普遍的、公開的、明確的,在50多年的時間里也是穩定的。按照普適法治的要求,勞動教養條例及其實踐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普遍都認為這部行政法規不能繼續適用,應當予以終止。再放眼看看當代中國成千上萬部法律、法規、規章,哪一部法律、法規、規章與普適法治的要求構成了明顯的沖突呢?幾乎沒有。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就處於這些法律、法規、規章的治理之下。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法治水平並不高、甚至較低?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普適的法治標准跟自由、人權一樣,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個「大詞」。這個「大詞」是有意義的,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對法治的認知僅僅止步於這樣一個「大詞」,其實是無濟於事的。誰都知道法治很好,應當實行法治,但怎麼實行呢?這就是具體的法治。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應當著眼於具體法治建設,法治中國建設應當著眼於具體法治的研究。

所謂具體法治及其建設就是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來推動法治建設。一切應從時間、地點、條件出發來討論法治,語境化地討論具體的法治。譬如,法院管理體制的改革、勞動教養制度的廢存、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去留等,就屬於具體法治問題。公眾普遍關心的房價太高、就醫太難之類的問題,如果從法律、法治的角度來觀察,就是現實性極強的具體法治問題。從實踐的層面來看,法治建設只能針對具體問題,建設具體法治不是去建設一個抽象的法治,亦不可能建設一個普適的法治。

從理論上看,普適法治與具體法治的關系就相當於自然法與實在法的關系,甚至是傳統中國所謂的天理與王法的關系。應當追求普適法治,它就像自然法、天理一樣,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普適法治就像自然法、天理一樣,只能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大致的方向。普適法治就像一面旗幟一樣,必須把它懸掛在那裡,但革命的成功不能僅僅依靠那一面旗幟。作為一個「大詞」的普適法治也是這樣。我們必須要有這樣一個總體方向,但同時也要清楚:實踐中的法治只能是具體法治,只能是以有效解決具體問題為追求的具體法治,只能是把事情辦好、辦妥、辦成的具體法治。這樣的具體法治才是法治研究應當聚焦的對象。

對於當下的法治研究來說,不必在普適法治的概念與理念上過多地糾纏。應當把研究的重心放置於具體的法治問題上,套用胡適所說的「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的名言[3],我們也可以說,少談些普適法治,多研究、解決些具體法治。在實踐中,嚴格地說只有具體的法治,而沒有普適的法治。

經典作家馬克思出身於法律專業,在他的眾多著述中討論了大量的法律、法治問題。但是,馬克思幾乎沒有專門論述過法治的概念,尤其沒有對普適的法治進行討論。馬克思對法治問題的論述都是具體的法治問題。譬如,關於書報檢查制度的討論、關於普魯士林木盜竊法的討論,還有恩格斯關於英國憲法的討論等等[4]。應當學習經典作家關於具體法治的研究路徑,更好地推進當代中國的具體法治建設。

三、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

在法治中國建設中,還存在著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二元劃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式法治以程序正義的名義得到了廣泛的學術認同。譬如,有學者認為,公正的程序是促進現代化的社會變革的基本杠桿之一,法律程序的價值與特徵主要體現在:對恣意的限制、理性選擇的保證、「作繭自縛」的效應和反思性整合[5]。這種對法律程序的強調體現了形式法治的精神實質。按照這樣的學術觀點,法治主要是一個程序性的問題。

在形式法治理論之外,還有實質法治理論。有學者研究後發現,形式法治理論存在著不同的版本,其中比較薄弱的觀點主要強調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的工具;而相對濃厚的形式法治觀點主要強調形式合法性,強調法律規則應當是普遍的、面向未來的、明晰的、確定的;更加濃厚的形式法治觀點強調民主與合法性,要求由合意來決定法律的內容等等。與形式法治理論相對應的實質法治理論同樣存在著不同的版本:比較薄弱的實質法治理論主要強調個人權利,特別是個人的財產權、隱私權、個人自治;相對濃厚的實質法治理論強調尊嚴或正義;更加濃厚的實質法治理論強調社會福利,包括實質平等、福利以及共同體的發展等等[6]。

如果這樣的二元劃分可以成立,那麼,該如何處理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呢?筆者認為,法治建設的這兩個方面都不可偏廢。如果沒有形式法治,實質法治就沒有外衣,就處於裸露狀態;但如果沒有實質法治,形式法治就像是一件外衣,卻沒有身軀。這就是說,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都是必不可少的。就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而言,形式法治是一個初級目標,較之於形式法治,實質法治才是高級目標。因為形式法治的形式性,其總是容易做到的。有一種觀點認為,「重實體,輕程序」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們都『重實體,輕程序』,而西方則有程序優先的傳統。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受中國漫長的封建法制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長期的農耕文化的影響。」[7]這樣的觀念盡管很流行,但卻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傳統中國的「程序法」已經很發達了。傳統中國的禮儀已經發展到堪稱煩瑣的程度,這些禮儀本質上就是程序法。喪禮、婚禮、祭祀之禮,以及其他種種禮儀,以現代的規則分類標准來看,都是程序性的法律規范。當然,現代意義上的訴訟程序(尤其是刑事訴訟程序)在傳統中國確實不夠細密,但這種狀況與傳統中國對審判的固有觀念是聯系在一起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孔子的意思是,司法、審判都是不得已的惡,是道德教化不成功的產物。換言之,訴訟最好不要發生,即使不可避免,也不宜濃墨重彩去渲染。因此,傳統中國由於固有的法律觀念,沒有發展出細密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成熟的程序法。從某個角度來看,傳統中國的程序法是相當成熟的。

遷延至當代,經過幾十年的法治建設,當代中國的程序性法律已經比較發達了。訴訟程序法自不必說,行政程序法、監督程序法已經到了疊床架屋的程度了[8]。但是,公眾還是在抱怨法治不健全,有學者甚至認為,法治呈現出倒退的趨勢[9]。問題出在哪裡?就在於:僅僅強調形式法治,並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法治說到底還是要滿足社會公眾的實質性的需要。因此,在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間,在形式法治的基礎上,實質法治是一個更值得追求的高級目標。

實質法治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有學者認為,「法治的永恆主題」是自由權利[10]。對此,本文持有不同的看法。自由權利雖然很重要,但法治與權利自由沒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法治的核心指向就是法律的統治。在法律規則的統治下,人類能夠收獲的只能是法律秩序。法律秩序與個體的自由權利雖有某些聯系,但絕不能完全等同;人們在法律規則之下行事,固然享有一定的自由權利,但沒有法律人們同樣可以享有另一種自由權利。譬如,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既沒有統一的、全國性的中央政府,也沒有統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這種遠離「法律統治」的狀況恰恰為很多人提供了自由行動的巨大空間。可見,在「有法律的自由」與「沒有法律的自由」之間,到底孰高孰低,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否則,一生尋求自由的莊子為什麼要強調「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莊子·胠篋》)?

⑩ 談談法律志願者們的志願服務工作對你做好基層一線執法工作有怎樣的啟示

摘要 一、主題選取:聚法治之力 築人民之基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