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之根本

立法之根本

發布時間: 2022-06-05 22:22:57

立法工作的根本宗旨

立法宗旨很明確,就是條例第一條規定的三個方面: 一是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政府宗教工作部門、宗教人士和廣大的信教群眾有義務、有責任、也能夠為宗教和睦作出自己應有的

㈡ 憲法是根本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法律都必須遵從憲法。對嗎

憲法之所以為根本法,因其具有一切立法之根本的含義,故其他法律的制定必須符合憲法之規定,這是最重要的法律淵源,也就是符合憲法原則的概念。有鑒於此,一切與憲法相抵觸的法律都將是違法的。從另一層面上,如果立法的依據沒有憲法依據,那麼就必須通過法定程序增補憲法條款,或者修訂之。

㈢ 立法的三個基本原則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突出地體現為:一切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社會組織或成員以立法主體的身份進行活動,其行為應當以法為規范,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據中,憲法是最高規格的根據。堅持立法的法治原則,就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為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為立法活動的進行,提供法的根據。特別要有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與政府、與司法的關系和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關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體的法律制度。這方面的制度一般在憲法和憲法性法律中加以規定。這是各國立法的法治原則的共性方面。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立法原則是創立法律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出發點。是統治階級的立法意圖和法律意識的概括。法律只有以正確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立法原則作指導來制定,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拓展資料】
中國立法的總的原則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原則。一般原則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正確結合的原則,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原則,民主立法的原則,制定具有創建性、綱領性法律規范的原則等。這些原則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精神。
立法活動非常需要講原則,因為立法活動作為國家政權活動中尤為重要的活動,不能沒有準繩以為遵循,不能沒有內在精神品格以為支撐。立法基本原則同立法指導思想一樣,對立法的功能或作用十分突出。立法遵循一定的原則,便有助於立法者採取有效的方式把一定的意志升為國家政權意志,使所立的法有效地實現立法者的目的。立法遵循一定的原則,便有助於立法者站在一定的思想理論高度來認識和把握立法,使立法能在經過選擇的思想理論指導下,沿著有利於執政者或立法者的方向發展。立法遵循一定的原則,便有助於立法者從大局上把握立法,集中地、突出地、強調地體現立法者的某些重要意志;有助於立法者協調立法活動自身的種種關系,統一立法的主旨和精神,使各種立法活動以及立法同它所調整的對象之間,有一種一以貫之的精神品格在發揮作用。

㈣ 建築法立法的根本和意義在哪

建築法的創立的意義在於我國存在著制定建築法的必要性。這種必要性是立法之根據,也決定著立法目的和立法內容,就從下文的五個角度中進行分析。

1、建築活動需要統一的行為規則。

人類在生產、生活的廣大領域中,一定是離不開建築活動的。人人都有享有住房的權利。當然,和住房一樣,人類在生產中也不間斷的使用房屋,可以說,住房是最基本的生產條件的一種。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生產經營領域的不斷擴大,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就迫切的需要使用更多的房屋,對房屋的要求也會提高很多,從而使建築活動的范圍日趨廣泛,並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建築活動中就需要來建立統一的規則,以保證有秩序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房屋。比如,從事建築活動的條件,在建築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則,違背這些規則所應承擔的責任等,都應當有明確、具體的規定,並且這些規定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即人人必須遵守。這就需要為建築活動制定法律,將建築活動納入法制的軌道,促進建築業的健康發展。

2、建築活動中形成的社會經濟關系必須依法調整。

在建築活動中,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經濟關系,涉及的范圍也很廣,又直接與各自的權利義務相接,比如,涉及到建築活動當事人的就有建設單位、建築施工企業、勘察單位、設計單位和工程監理單位等,他們之間可以由建築工程的勘察設計、發包承包、施工建造、建築材料供給、工程監理、工程驗收等事項而形成多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相互聯結,又相互制衡,它表現在招標發包時存在著的是競爭中獲取合同,材料供應中存在著的是利益與責任不能分離,工程監理中存在著的是監理單位代表建設單位對施工的監督,等等。這種一系列的不同內容、不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都應當依據法律所確定的規則形成,對這種關系的調整也應當是依據公認的有權威的規則,而不應當是某一方當事人的意願,或者是某一個部門單方面的決定,只有這樣才能公正有效地協調建築活動中的經濟關系,保護有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築活動正常進行,所以,制定建築法是必要的,可以依法形成並調整建築活動中的經濟關系,並依法加以調整。

3、維護建築市場的秩序必須立法。

建築市場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它的秩序如何,直接關繫到建築業能否健康發展,建築活動能否正常進行,當然,更嚴重的是建築市場的秩序混亂,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甚至會造成慘重的後果。近幾年來以多種形式反映出來的:建築領域中違法、違規現象大量發生;在一些地區,司法部門受理的案件中有關建築的佔有相當比重;一大批不夠資質條件或者就根本不具備資質條件的施工隊伍進入建築市場;對建築工程項目倒手轉包,層層盤剝,嚴重損害建設單位利益,致使建築工程中問題百出;出賣證照,亂借名義,濫收費用,串通勾結,越級設計、施工,強行分包,違規指定建築材料供應商;未經許可,擅自施工,隨意違反施工管理規定的,等等。對於這些違法違規擾亂建築市場秩序的行為,必須整頓治理,其強有力的手段就是以法律形式確立市場規則,建立建築市場的法律秩序,並以嚴格執法為前提來維護建築市場的秩序,這一切都表明必須制定建築法,以建築法為基本規范,來建立一個規范有序的建築市場。這樣,對建築業自身,對人民群眾,對國家都實屬必要。

4、建築工程安全和質量必須要有法律作為保障。

建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從長遠來說是百年大計,人們特別重視,殷切地希望能獲得滿意的質量,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從事生產和進行生活;從當前情況看,人們對建築工程的質量與安全備加關注,這是由於近幾年來連續發生或者暴露出多起建築質量與安全事故,尤其是頻頻坍樓,多人傷亡,財產損失的慘象,驚醒了億萬人。比如,一九九四年六月,深圳龍崗一幢宿舍樓倒塌,十一人死亡,七人重傷;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四川德陽一幢樓房倒塌,十七人死亡,六人重傷;一九九七年三月,福建蒲田一幢宿舍樓倒塌,三十二人死亡,七十八人重傷;一九九七年七月,浙江常山一幢宿舍樓倒塌,三十六人死亡,三人重傷,這些不幸事件以及其他的一些類似事件,都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映,此外還有大量存在的質量通病也經常引起人們的不滿和憂慮,從而在社會上普遍地要求保證和提高建築工程質量,防止質量事故,保障用房者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手段是必須採用的手段,而且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所以,不但應當制定建築法,並且在立法中要把重點放在保障建築工程的質量與安全上。

5、對建築活動必須依法管理。

在國家對社會經濟事務的管理活動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中,都必須對建築活動實行依法管理,這就首先要求有法可依,要求在建築領域中有一部反映國家意志的建築法,具有普遍約束力,在管理建築活動中作為依據,包括管理的權力,管理的范圍,管理的體制,管理的條件,管理的程序等,都依法行事,凡是法律有規定的,應當盡職盡責地管好,而法律未作授權的則應防止管理上的隨意性,造成不適當的干預。應當在法律的保障之下,使建築業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向前發展。

上述五點是制定建築法的必要性,當然這只是主要之點,在現實中存在著大量的事實,可以更有力地證明,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建築活動更為重要的今天,制定建築法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它已不僅僅是建築業本身的需要,而是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人民大眾利益的迫切需要,應當將這種需要以法律形式體現出來。

㈤ 立法的本質是什麼

立法就是因為社會自由需要難以滿足,只有通過立法來規范人民的行為,形成統一,最大化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㈥ 簡述中國立法的基本原則。

1.我國立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
2.我國立法應堅持哪些指導思想 1、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2、堅持黨的領導 3、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3.我國立法現狀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立法決策和制定過程通常表現為由上而下,過多體現黨政...

㈦ 立法的基本原則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由此可以認為當代中國立法的原則為法治原則、民主原則、科學原則。
1.法治原則
立法的法治原則要求一切立法活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符合憲法的精神;立法活動都要有法律根據,立法主體、立法許可權、立法內容、立法程序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立法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范的要求行使職權,履行職責。
2.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確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應當通過法律規定,保障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應具有開放性、透明度,立法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路線。
3.科學原則
立法應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社會的客觀實際狀況,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立法工作,注意總結立法現象背後的普遍聯系,揭示立法的內在規律;應十分重視立法的技術、方法,提高立法的質量。

㈧ 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法律制定,又稱法律創制,法律創立,最通常的稱之為「立法」。它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一般也簡稱為法律的訂、修、廢活動。這種活動,是將一定的階級(階層或階級聯盟)的主張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成為規范性法律文件。

其基本原則有:

1、科學性原則。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它要為國家、社會以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一種規范的行為模式,一種正確的價值選擇,這就決定了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立法的科學性原則,首先表現為它的理性化方面。法律是一種有確定性、明確性、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它的制定是建立在人類能夠鑒別、判斷、評價和認識客觀事物真理基礎之上的一種高度自覺性的行為。

立法的科學性原則的第二個體現是合理化。同理性化相比,合理化則更進一步地體現了科學性原則,合理性是對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恰當界定。立法的科學性原則的第三個體現,就是主觀符合客觀,法律既不是一種純粹主觀的現象,也不是一種純粹客觀的事物。是一種主觀同客觀、理性和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立法的科學性原則的第三個體現是主觀符合客觀。這一特徵同前兩者有密切聯系。法律既不是一種純粹主觀的現象,也不是一種純粹客觀的事物,如同它既不是單一的經驗產物或單一的理性結果一樣,法律是一種主觀同客觀、理性和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2、適時性原則,即是指一個國家的法的創制,必須不斷地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及時地、適時地根據這種變化,去創制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法律。適時性原則建立的依據,是由法律本身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3、民主化原則。在一個國家的法的創制中,貫徹民主化的原則具有非常廣泛和深刻的意義。它除了維護民主自身的價值外,還對其他的一些法的價值諸如平等、資源、自理、自由、契約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一個基礎性的條件和保證。

4、合憲性原則,即是指在法的創制過程中,必須同憲法相符合,包括職權的合憲性,內容的合憲性,程序的合憲性等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三條 【立法原則】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法制原則】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民主原則】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實際與科學原則】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㈨ 立法的基本原則有

立法基本原則可分,有社會經濟政治原則、專門法律原則、立法方法原則等三方面。中版國社會主義立法權總的基本原則是:(1)社會經濟政治原則(2)專門法律原則(3)立法方法原則。在堅持上述總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中國各方面的具體立法還堅持各自具體的原則。

(9)立法之根本擴展閱讀

以高質量立法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實現高質量地方立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則和不斷取得新成績的基本經驗。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有關加強黨領導立法工作的文件要求,自覺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立法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堅持重大立法問題和重要法規報請省委決定,建立健全常委會黨組討論協調立法工作重大事項制度。

二、實現高質量地方立法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現良法善治,關鍵在於圍繞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實際需要開展立法。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認真做好有關重點領域立法,出台了一大批人民群眾關注、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規,為推進浙江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