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文化語錄

法治文化語錄

發布時間: 2022-06-06 07:18:54

A. 格言 文學作品

兵家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代軍事家對戰爭決策、指揮、統籌及其規律方面的理性認識的總和。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學的管理觀點,它既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系等各種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並把它們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管理決策的統一整體同時又把戰爭主觀指導,即主體的決策、指揮、組織、運籌等軍事理素質(所謂的「將能 」、「將才」)作為一項基本因素,並由此而引出爭取戰爭勝利的一系列戰法。
關於計謀(戰略)的論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內容最豐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原則,是至今仍必須遵守的。許多名言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諸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先計後戰」,「遠交近攻」,「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 以眾擊寡 」,「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兵貴其和,和則一心 」,「三軍一人,勝」,「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等等。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運用的一些基本原則,與現代科學理的理論,不僅基本精神一致在語言上也有明顯的淵源關系。

農家 農家許行獨倡的「賢者(指君主)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之說固屬空想,卻體現了某種否定階級剝削和壓迫的要求。他主張「市價不貳」(《孟子·滕文公上》),是小農階層對前資本主義商業欺詐的反映。另外,先秦農學家對農業生產技術
經驗的總結與發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例如《管子》的《度地》和《地員》篇,對水、旱、風霧雹霜、癘、蟲危害農業生產的分析,對土地上、中、下三類各適宜種植粟、稷、果木等的分析,《呂氏春秋·辯土》篇記載的農業簇種法,《審時》篇對各種農作物的最適當種植時令及其成長情況的詳細記載,均為富有科學性的著作。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小說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
1、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的學說的著作,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思想各據一端,精彩紛呈。正因為它是隨著爭辯的風氣而發展起來,其基本趨向就是從簡約到繁復,從零散到嚴整。

2、先秦諸子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 《論語》:純語錄體散文。

《墨子》:語錄體中雜有質朴的議論文。

第二階段: 《孟子》:基本上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 發展,形成對話式論辯文。 《莊子》:由對話體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除少數幾篇外,幾乎完全突破 了語錄體的形式而發展為專題議論文。

第三階段: 《荀子》、《韓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發展到議論文的最高階段。

3 、各家所代表的思想學說 :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我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代表論著:《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定。)全書共二十篇。《論語》的思想學說有以下幾點:

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追求的最高理搿?

②「學習」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③「交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④「修身」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⑤「禮」:「克己復禮」。

⑥「為政」:「實行仁政」。

⑦「教育」:「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論語》在語言上的特點:含蓄雋永、簡潔生動。

孟子:先秦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

(課文中為《魚我所欲也》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篇)

主要論著:《孟子》全書共七章。中心思想是「仁義」

①主張治理國家要實行「仁政」。

②「民貴君輕」的思想。

③「反戰」思想。

④「社會分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⑤「性善說」。

孟子散文的特點:

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

②善設機巧,先縱後擒;

③善於用譬喻來陳說事理;

④語氣逼真。

(2)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後世並稱為「老莊」。主要思想:「無為而治」和「與道為一」

(課文中老子的文章兩則,莊子的節選《秋水》的最後幾段)先秦道家思想評議:

①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順應自然到天人合一;

②人性與道德的關系:從返樸歸真到回歸自然;

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清靜無為到齊一超脫;

④人與生活本身的關系:從知足貴身到執道生法。

(3)先秦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主張:兼愛、非攻、任賢、節用,反對奢侈,重視功利,否定命運。(課文中為《非攻》一文)

墨子散文的特點:辟(譬喻)、侔(類比)、援(援例)、推(推論)。

(4)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集大成者)

代表論著:《韓非子》(共五十五篇):主要談治國的法術,供君王採用。(課文中為《說難》一文)

主要思想:任法術而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

文化思想上:韓非鄙視一切藝術、美感的東西。

文章特點:鋒芒銳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

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學說的著作,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思想各據一端,精彩紛呈。正因為它是隨著爭辯的風氣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趨向,就是從簡約到繁富,從零散到嚴整。愈是後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組織愈嚴密。
就本來的意義說,諸子散文是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的論說文,不是文學作品。但同歷史散文一樣,多少不等地包涵著文學因素,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價值。再從更大的范圍,即文化史的意義來說,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研究中國文學史所不可忽視的。

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稱孔子,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丘在魯國做過官,又曾游說四方,但總的來說,一生是鬱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動是聚眾講學,由此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他還整理過許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但後代奉為聖人、當作偶像崇拜的孔子,與歷史上的原貌,並不完全相符,這裡面既利用了孔子學說對統治秩序有利的內容,又有偶像製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灌注進去的東西。
孔丘在政治上屬於改良性的人物。他對春秋時代的社會動盪深感不滿,希望藉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治制度,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也反對殘暴的政治,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剋制和禮讓的態度調和社會矛盾。他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子不語怪力亂神」,表現出對現實生活之外的冥冥之物不欲深究、冷漠淡然的態度。同樣,他對抽象的、純思辨的哲學問題也沒有興趣。「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中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數是關於現實生活和倫理道德范疇的。他教給學生的也都是些實用的知識。孔丘又是一個性格頑強的人,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奔波一生,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在後代知識分子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性格投下的影關於《論語》,《漢書·藝文志》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互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此書專門記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資料。它是用語錄體寫成的,全書比較散亂,沒有系統的組織,先後次第亦無嚴格准則。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於孔丘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並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述而》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丘安貧樂道的一面,較有感情色彩。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為人最為魯莽直率,常與孔丘發生沖突,這種對話,性格就更鮮明了。有一次,子路問孔丘,如果衛君要他執政,他將先做些什麼。孔丘說:「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訓說:「野哉由也!君子於其不知,蓋闕如也。」而後說了一通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還有一次,孔丘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丘只好發誓詛咒:「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寫出當時的語氣,顯得孔丘對這位學生有些無可奈何。《先進》章中,有較長的一節,寫孔丘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令他們各言其志,從比較、對照中顯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搶先作答,說了一通大話;冉有、公西華以謙虛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後是曾皙: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一段,不但語氣生動,而且有簡單的情節,又有場景的描寫,曾皙的回答也特別具有美感,在《論語》中,是比較特出的了。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

2、墨翟,生活時代約當於孔於與孟子之間,即春秋戰國之際。相傳他原為宋人,長期居住在魯國。《墨子》書中提到,他被人稱為「賤人」,又提到他能製作車轄,大約出身地位是比較低的。早期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木」,後來創立了與儒學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墨家不但是一個思想學派,而且是一個有嚴格紀律的民間團體。領袖稱為「鉅子」,門徒眾多,重視艱苦實踐,不避危險。
墨子主張「兼愛」,反對儒家從宗法制度出發的親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對各國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要求「節葬」、「節用」,反對奢華的生活方式以及禮樂制度;鼓吹「尚同」、「尚賢」,反對任人唯親。他還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墨子的思想代表了「農與工肆之人」的利益。墨學在戰國時曾一度盛行,與儒學同為當代的」顯學」。西漢以後,逐漸衰微。《墨子》為墨翟及其弟子、後學所著,是墨家學派的著作總匯,漢代有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
墨家的思想,就其對整個社會文化的看法來說,是提倡質朴和實用,所以對一切語言文字的表達,強調有切實的內容,以道理說服人,反對無益於實用的修飾與文采。這種觀念,對於論說文自有相當的道理,對於文學作品,就不太適宜了。《墨子》一書的風格,也正是如此。語言質朴,邏輯嚴密,善於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如《非攻》篇,先說:「今有一人,入人園囿,竊其桃李,眾聞而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以自利也。」然後再說攘人犬豕雞豚者,取人牛馬者,殺無辜人奪其衣裘者,再三說明「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的道理,最後歸結到「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條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中國古代嚴格意義上的論說文,就是從《墨子》開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國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3、孟軻(約前372—約前289),鄒(今山東鄒縣)人,生活於戰國前期。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他自稱:「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由於他景仰並弘揚了孔子的學說,成為儒家的又一名大師,後世尊為「亞聖」。他的行事也彷彿孔子,收過不少門徒,率領著他們游說各國。由於各國間都以力相爭,他卻鼓吹以德為王,言仁義而不言利,終不能被任用,於是退而著書。
孟軻的思想本於孔丘而有所發展。他主張施仁政,使人民安居樂業。他提出的理想社會,是一種黎民不飢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樂的小康景象。「民貴君輕」是他的著名論點。他對當時某些統治者虐民以逞的行為提出尖銳的批判,甚至斥責為「率獸而食人」(《梁惠王》),同時基於宗族統治集團的利益對君主的個人絕對權威表示否定:「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不聽,則易位。」(《萬章》)「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離婁》)「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梁惠王》)這樣的話,在專制強化的後代就沒有人敢說了。
《孟子》共七篇,記述孟軻的言行。此書的寫作與《論語》不同,是他本人和門徒共同完成的。從體制上說,《孟子》基本上仍屬於語錄體,但較《論語》已有很大發展。這不但是因為它的篇幅加長,議論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圍繞著一定的中心,結構完整,條理清楚,只要添上題目,就可以單獨成篇。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與《莊子》是文學性最強的。因為孟軻的為人,本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是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反映在文章里,就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文字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聘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盡心》)
《孟子》的文學性,還表現在它善於用形象幫助說理。有時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雞犬放(逃逸),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時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都成為後世常見的成語。
最精彩的是《離婁》中的一段: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人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這是一則絕妙的諷刺故事。文字雖短,但寫得精煉,情節有變化,人物有性格。尤其是故事的結尾,人物內在品格的委瑣與外貌的庄嚴自足,形成強烈的反差,達到美學上的滑稽效果,完成了尖銳的諷刺目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尖銳的性格。這種丑惡現象在社會中始終存在,因而這故事的生命力也始終未消竭。
《孟子》的散文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善於用文學手段達到實用目的,對於既主張以文載道,又重視文學的美感,喜歡在說理中包蘊個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為絕好的典範。試看韓愈的文章,雄肆而嚴整,喜用排比、博喻,與孟文關系最大。
孟軻關於個人修養以及如何理解古詩的一些看法,對後代文學批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這里「氣」指一種光明正大的意氣情感。後世的文氣說(主要討論作家才性與文章風格的關系)即由此發展而來。他又說,讀古人之詩,要「知人論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闢的見解,為後世文學批評中重要的原則。

B. 請用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作文

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周晉峰

1、 誠信是人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
2、 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量也應永恆不變。
3、 誠信像一面鏡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會出現裂痕。
4、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
5、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
6、 創起誠信校園,樹起誠信學風,成為誠信學子。
7、 誠信為本,學做真人。
8、 誠信為榮,失信可恥。
9、 誠信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善於欺騙的人,永遠到不了橋的另一端。
10、 誠信,是一股清泉,它將洗去欺詐的骯臟,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潔凈。
11、 誠信,讓心靈無瑕,讓友誼長存,讓世界美好!
12、 知識是財富,誠信也是一種財富,擁有知識能使你變得充實,擁有誠信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13、 誠信處世世界大,奸詐為人人格低。
14、沒有誠信的堅強基石,法制便猶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層建築。
15、誠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諧人間。
16、經常用誠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堅持以誠信的言行對待別人。
17、做人要誠信,做事要守法。
18、用誠信美化心靈,用法治規范社會。
19、以誠取信心靈美,依法循規事業興。
20、做誠信之人, 鑄法治之國。

誠信乃是一種和諧,正如健康、和善與神一樣。-- 畢達哥拉斯 語言猶如枝葉,行為猶如果實。 - 宏都拉斯

坦白是誠實與勇敢的產物。----馬克·吐溫 坦誠是最明智的策略. ----- 富蘭克林

守信的人是最快樂的,誠實是最天真的。----- 魯 迅 誠實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 高 爾 基

一言而適,可能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 劉 向 閃光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列 寧

當老實人,做老實事,說老實話。----- 毛 澤 東 誠實是科學家的主要美德。----- 費爾巴哈

坦白是使人心地輕松的妙葯。----- 西 塞 羅 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 魯 迅

我要求別人誠實,我自己就得誠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失去了真,同時也失去了美。----- 別林斯基

誠實人說的話,像他的抵押品那樣可靠。----- 塞萬提斯 坦白真爽,最能得人心。----- 巴爾扎克

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泰 戈 爾 誠信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福科

一切的美德都包含在自我信賴里。----- 愛 默 森 誠實人說的話,像他的抵押品那樣可靠。----塞萬提斯

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辦事。-----毛澤東 坦白真爽最得人心。-----巴爾扎克

虛假的坦白實在是一個可怕的事情。-----巴爾扎克 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泰戈爾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福科

116回答者: 好心人LJ - 主管 六級 2008-10-14 23:02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老子講誠信的名言警句 31 2009-5-23
• 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 2009-6-5
• 誠信的名言警句 17 2009-8-17
•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 2009-3-24
• 講求誠信的名言警句 2009-1-24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誠信 名言警句
其他回答 共 9 條
檢舉 1、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孔子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3、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4、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回報。 ———李嘉誠

5、誠實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 ———高爾基

6、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

7、沒有一處遺產像誠實那樣豐富的了。 ———莎士比亞

8、對自己的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 ———莎士比亞

9、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本·富蘭克林

10、 難聽的實話勝過動聽的謊言。 ———蘇尤里·郁達列夫

11、 坦白使人心地輕松的妙葯。 ———西塞羅

12、 即使開始時,懷有故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實和誠實去接觸,就一定能換來好意。

———日本 池田大作

13、 誠實是藝術的最大要素。只要我們總對自己誠實,藝術總在那裡,它決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柯尼利亞·奧提斯金約

14、 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 ———袁采

15、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康德

16、 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面目。 ———盧梭

17、 忠誠的高尚和可敬,無與倫比。 ———裴多菲

18、 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地辦事。 ———毛澤東

19、 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 ——— 鄧小平

C. 初中政治專題

要學好任何一門課程,都要有適合自己的、良好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要學好物理課,首先要重視各學科的橫向關聯作用,比如:語文的閱讀能力就直接影響物理知識的學習和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數學知識在物理課中有目的遷移應用就是物理學習中的計算能力。第二要重視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要有意識、有目標的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第三要重視在群體學習過程中樹立獨立思考、分析、歸納結論的意識,要自我培養良好的獨立作業能力。第四要重視探索自己學習道路上的未知領域,學會科學的探索,嚴謹的分析是打開未知領域之門的金鑰匙。下面就如何學好初二物理提出幾項建議。 1.學會使用物理課本 初中物理課要學習的全部內容是什麼?初二物理課要學習初中物理課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課上老師會先講些什麼、後講些什麼?對新開的一門課程,同學們的腦海中會有一連串的問號,並且很想知道答案。這並不難,隨著學習進程每個問題都會得到答案。關鍵是作為學生,是被動地等待答案,還是主動地探求去尋找答案,對!當然是做後者。 開學初,每位同學都會得到各學科的課本,初二的學生手中自然就會比初一時多出我們需要的《物理》課本。打開課本,同學們的某些淺顯問題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課本是我們學習物理的依據,是同學們學習物理的向導。同學們要學會通過課前看物理課本而了解上物理課時老師要講的內容,知道上物理課時,針對所學環節聽什麼,使學習過程是有目的的行為。通過課中隨著老師的引導看物理課本,達到認知知識、理解知識要點的目的。通過課後看物理課本,達到復習鞏固知識,學會初步應用知識解答問題的目的。 物理課本中有大量的依據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推論物理結論的課文,同學們認真閱讀後會發現,這些課文不僅能使你們淺顯地認識物理知識,還會使你們很好地組織出解答物理問題的論述語言,這是解答物理簡述題的語言之源。 在我們學習了一些可用數學表達式書寫的物理規律之後,同學們會在物理課本中閱讀到一些典型例題的解題分析、解題過程。這是解答物理計算題的範例,要很好地閱讀、細心地反復閱讀,這是分析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良好培養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使同學們對物理計算題的解題能力提高,書寫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物理課本中有一些引導同學們思考的小標題和小實驗的課題,在學習時間寬松時不妨讀一讀,它會使你們眼前一亮。同學們的物理思維會得到擴展,對知識的理解會深化。 2.明確學習目標,注重理解物理概念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預期目標和要達到的目的,否則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學習知識亦如此。青少年時期的初二學生有著廣泛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再多、再強也無法取代學習目標。每位同學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好奇情感,使之轉化為求知的慾望,然後理智地確定全學期的總體學習目標,針對物理課各章節的局部學習目標和平時各節課、各知識點的細節學習目標,使自己的學習過程是有序而行。 在物理課的學習過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學習是重要的,也是困難的。因為每一個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條物理規律的認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為理解,才能達到應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解答問題的目的,這在學習過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同學們在學習每一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時,要使自己由「機械記憶」轉為「意義記憶」,最終上升為「邏輯記憶」。俗話說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說:知識的學習中,概念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學們在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各章節中物理概念的學習,要特別注重理解每一個物理概念,每一條物理規律。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探尋好的學習方法。 在初中物理課的學習過程中,良好學習習慣的自我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自己處於主動學習狀態中,遠期作用是使自己具有自主的繼續學習能力。初中物理課的學習,同學們第一要學會「預習」,並且有意識地培養預習習慣。預習要達到的目的有:知道未來要學習的內容;明確將要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部分已基本明白,哪些知識要在上課時聆聽老師的講解。第二要學會「有目標、有重點的聽課」,這一點是跟預習密不可分的,只有預習的目的真正達到了,才能使聽課時做到「有目標、有重點」。第三要學會獨立完成作業,這里所講的獨立完成作業,不單純指不抄他人的作業,而且是指做作業時不對照課本、不對照課堂筆記寫作業。是指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是要在同學們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信。 在不斷培養自己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尋找一種優良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同學們不能忽視的。所謂好的學習方法,要有兩個適合:一適合所學的學科;二適合使用學習方法的人。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現象為基礎的學科,這就要求學習物理的同學要學會觀察物理現象,善於有目標地觀察物理現象,並學會依據物理現象,結合已有的物理知識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具體的學習方法會因人而異,每個同學要在認真的學習過程中去探求。基本原則是:學會有意識、有目標地觀察,豐富個人的感性認知;把握好學習過的「預習、聽課、作業」的三個環節;定期進行所學習知識的小結或總結。 4.加強訓練,掌握物理基本技能 在物理課的學習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兩方面,一是用物理用語表述問題和規范書寫物理公式、解題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實驗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用語是學習物理的語言工具,必須學好。物理用語中專用詞、專用符號需要一定的記憶,例如,每個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稱和表示字母;每一個物理規律或定律所有它的陳述原則。但是這些內容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每個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數都是用物理名稱的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物理規律或定律的陳述,一般都是條件式陳述或因果關系式陳述。靈活運用上述規律,正確使用物理用語,記憶物理概念,陳述物理現象或物理規律,就無需死記硬背,也不用擔心表述不自如的尷尬。同樣,物理公式的書寫、物理計算題的解題格式,都要做到規范和熟練。它們是學好物理的基礎。 物理實驗操作技能必須通過大量的親自動手做實驗才能熟練掌握,在掌握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操作技巧。實驗操作時要手腦並用,照章操作,要多向自己提問題。對每一個物理實驗,都要要求自己知道實驗原理,明確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項,這樣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實驗問題的辨析能力。逐步達到依據實驗課題,提出實驗原理、選擇實驗儀器、組裝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步驟:通過實驗操作得出實驗結論的水平。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上述學習方法啟示下,能很好地設計你們的物理學習進程,為提高你們的學習能力而努力。

如何學好初中物理

1 觀察 觀察就是充分利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對自然界的物理現象(包括實驗現象)的知覺過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認識了擺的等時性。倫福德在從事槍炮製造時,觀察到鑽孔地下的金屬碎屑具有極高的溫度,他認為這么多的熱並不是金屬提供的,並做了一系列金屬鑽孔的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倫福德斷言熱質說不足為信,應當把熱看成是一種運動形式。後來,英國的戴維做了更加嚴格的實驗,為熱是物質微粒的一種運動形式奠定了實驗基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是在反復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形成的。觀察既然如此重要,在學習物理知識時,應掌握哪些具體的觀察方法和要求呢? 1.1 觀察的方法和步驟 ①充分做好觀察前的准備工作。即准備好觀察工具和記錄的必備之物。 ②要集中注意力,不放棄偶然目標,不輕易放過那些你甚至覺得毫無關系的現象。長期訓練,使之形成一種一絲不苟的科學習慣。 ③反復觀察,找出實驗中產生某種現象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 ④作好觀察後的總結,對觀察到的現象和記錄的數據進行認真分析,以便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規律。例如,觀察凸透鏡成像實驗,首先要明確在實驗主要觀察蠟燭和屏的位置變化以及屏上像的變化。本實驗過程中,注意力應集中在蠟燭的位置、屏的位置和像的情況上。為了更准確地觀察這些現象,可進行多次實驗,最後總結出物距、像距、焦距以及像的虛實、放大、縮小等現象之間的關系。 1.2 觀察的要求 ①迅速。物理實驗中,有很多實驗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准確讀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據,這就要求有很快的觀察速度。 ②准確。就是要縮小由於觀察帶來的誤差。 ③深刻。就是要抓住那些往往是比較隱蔽的現象,而往往又是本質的物理過程。例如,浮沉子實驗中,當用手壓下瓶口的橡皮膜時,浮沉子會下沉。而下壓引起下沉的本質是下壓使浮沉子上部的空氣柱的體積減小,所受浮力減小所至。 ④仔細。有些物理現象的變化不明顯,要求仔細觀察,並能分辨出細微差別。 2 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一種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將觀察、實驗所取得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習過程就是一種思維活動,而思維活動也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2.1 物理思維的程序 物理思維是將物理現象與物理實驗所得到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並從已有的理性認識上獲得新的理性認識。物理思維的主要程序是質疑與釋疑。 ①質疑:質疑不是一般地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主要指觀察者在充分運用了自己的知識卻仍不能解釋的,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因此,正確的質疑,對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帶有方向性和啟發性。質疑的途徑很多,但質疑的深度卻與觀察者的觀察能力密切相關。例如,觀察沉浮子實驗,有的人只發現下壓與下沉的簡單關系。有的人則能發現下壓造成下沉的本質原因。 ②釋疑。釋疑的前題是質疑,已有的知識是釋疑優先考慮使用的內容,當已有的知識對質疑的解釋明顯有困難時,對困難的那一部分就要進行創造性活動。釋疑應從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出發,先分析物理現象,找出產生這些現象的本質因素,再選擇適當的物理知識來解答物理問題。 質疑:三個溫度計都指示在20℃的位置,但有一個溫度計的刻度不準確,因此肯定有一個溫度計測量到的溫度與實際溫度不符,是什麼原因導致(a)(b)(c)三個圖中的實際溫度出現偏差呢? 釋疑:在實驗室中,圖二(c)杯中的酒精與空氣相通,由於蒸發吸熱,使得它的溫度低於室溫,而圖二(b)瓶中雖然也裝滿了酒精,但不會蒸發,因此它的溫度應和室溫相同,於是可以判斷圖二(c)的溫度計刻度不準確。 2.2 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物理思維的方法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為主,建立物理規律以演繹、歸納、概括為主,而分析、綜合與比較的方法滲透到整個物理思維之中。特別是解決物理問題時,分析、綜合方法應用更為普遍,如下面介紹的順藤摸瓜法和發散思維法就是這些方法的具體體現。 ①順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從已知條件推論其結果的方法。 ②發散思維法,即從某條物理規律出發,找出規律的多種表述。這是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從歐姆定律以及串並聯電能的特點出發,推出如下結論:串聯電路的總電阻大於任何一個分電阻、並聯電路的總電阻小於任何一個分電阻;串聯電路中,阻值大的電阻兩端的電壓大,阻值小的電阻兩端的電壓小;並聯電路中,阻值大的電阻通過的電流小,阻值小的電阻通過的電流大。 3 實驗 實驗是物理科學的基礎,也是物理知識的源泉,加強實驗是物理教學的時代特徵,又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同樣,實驗也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規律的重要方法,物理學習就是通過對物理現象、過程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可以來源於學生的生活,也可以來源於實驗提供的物理事實。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來自復雜的運動形態,本質的、非本質的因素通常交融在一起,僅通過這種途徑形成概念,建立規律有相當的困難。而實驗則可提供經過簡化和純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明確的具體的認識。
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是直接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分析歸納得出的結論;聲音的發生是從實驗現象中分析歸納得出的結論;杠桿平衡條件是由大量的實驗數據,經歸納和必要的數學處理得到的結論,液體的壓強是先從實驗現象中得出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尋求嚴格的定量關系。 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學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則是影響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在物理學習時,要求做到如下幾點:①認真觀察課堂演示實驗。②獨立完成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外小實驗,勤動手、敢動手。③自己設計和製作某些簡單模型或玩具。④逐步養成用實驗解決物理問題的習慣。 4 遷移 遷移就是基本原理在其它條件下的運用。俗話說,學以致用,就是將所學知識、方法應用於社會實踐中去。其本質就是遷移。在物理學中,有許多內容體現了遷移原則。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數學知識的遷移 物理學常用數學表示物理概念、描述物理規律。例如應用數學中的比例關系描述物質的密度(ρ=m/v)。物體的運動速度(v=s/t),牛頓第二定律(a=F/m)等。應用數學中的坐標圖象方法描繪出溫度———時間圖象(表示某種物質的熔解與凝固過程),位移———時間圖象、速度———時間圖象、能量———位移圖象等。應用數學中的幾何方法表示光的傳播、折射、反射等。 4.2 物理知識的遷移 物理知識的遷移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應用物理知識解題。物理教材中,單元、章節後均有習題。其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自然現象,例如,日食和月食現象可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解釋。物態變化原因可用分子運動論來解釋。海市蜃樓奇觀可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釋。其三,應用物理知識設計製作各類產品。例如,根據熱傳遞原理製成了保溫瓶,根據電磁感應原理製成了發電機、電子測量儀表等,根據熱脹冷縮原理製成了溫度計,根據光的折射、反射原理製成了照相機、幻燈機、電影放映機等。 4.3 物理思想的遷移 物理學在形成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物質觀,即物質普遍存在於相互作用之中,普遍存在於運動之中,普遍存在於能的轉化與守恆之中。於是,研究宏觀物體的受力、運動、和機械能的規律形成了力學。研究分子的受力、運動和內能的規律形成了熱學。研究電、磁之間的受力、運動和能的規律形成了電磁學等。在物理學習時,當我們形成了這種物質觀,就會有目的去認識和理解物質的相互作用規律、運動規律和能的轉化與守恆規律,學習就會更上一個台階。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搞好學習的事半功倍的金鑰匙。然而成功的學習靠的是辛勤的勞動———觀察、思維、實驗、遷移。

物理這門自然科學課程比較比較難學,靠死記硬背是學不會的,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出個題目還是照樣不會作。那麼,如何學好物理呢?要想學好物理,應當做到不僅把物理學好,其它課程如數學、化學、語文、歷史等都要學好,也就是說學什麼,就得學好什麼。實際上在學校里,學習好的學生,哪科都學得好,學習差的學生哪科都學得差,基本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這里確實存在一個學習方法問題。

誰不想做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呢,但是要想成為一名真正學習好的學生,第一條就要好好學習,就是要敢於吃苦,就是要珍惜時間,就是要不屈不撓地去學習。樹立信心,堅信自己能夠學好任何課程,堅信「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堅信有幾份付出,就應當有幾份收獲。關於這一條,請看以下三條語錄:

我決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後天的才能,可以無需堅定的長期苦乾的品質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國文學家)

有的人能夠遠遠超過其他人,其主要原因與其說是天才,不如說他有專心致志堅持學習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頑強精神。——道爾頓(英國化學家)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忽視而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高爾基(蘇聯文學家)

以上談到的第一條應當說是學習態度,思想方法問題。第二條就是要了解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如下八個環節:制定計劃→課前預習→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總結→課外學習。這里最重要的是: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總結,這五個環節。在以上八個環節中,存在著不少的學習方法,下面就針對物理的特點,針對就「如何學好物理」,這一問題提出幾點具體的學習方法。

(一)三個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關於基本概念,舉一個例子。比如速度,它是表示物體在單位時間里通過的路程:V=s/t。關於基本規律,比如說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也是V=s/t。它適用於任何情況,例如一個百米運動員他在通過一半路程時的速度是10m/s,到達終點時的速度是8m/s,跑完整個100米化的時間是12.5秒,問該運動員在百米賽跑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規律平均速度等於V=100/12.5=8m/s。再說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問題有時也要注意選取"對象",例如,在用歐姆定律解題時,就要明確歐姆定律用到整個電路即整體上,還是用到某個電阻即離單獨的某一個電阻上。

(二)獨立做題。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過程。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特別是在解關於電路方面的題目,不畫電路圖是較難弄清電阻是串聯還是並聯的。

(四)上課。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走思或盡量少走思。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老師學習。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盡量與老師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則就等於是完全自學了。入門以後,有了一定的基礎,則允許有自己一定的活動空間,也就是說允許有一些自己的東西,學得越多,自己的東西越多。

(五)筆記本。上課以聽講為主,還要有一個筆記本,有些東西要記下來。知識結構,好的解題方法,好的例題,聽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記下來。課後還要整理筆記,一方面是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還要對筆記作好補充。筆記本不只是記上課老師講的,還要作一些讀書摘記,自己在作業中發現的好題、好的解法也要記在筆記本上,就是同學們常說的「好題本」。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筆記本要進行編號,以後要經學看,要能做到愛不釋手,終生保存。

(六)學習資料。學習資料要保存好,作好分類工作,還要作好記號。學習資料的分類包括練習題、試卷、實驗報告等等。作記號是指,比方說對練習題吧,一般題不作記號,好題、有價值的題、易錯的題,分別作不同的記號,以備今後閱讀,作記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七)時間。時間是寶貴的,沒有了時間就什麼也來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時間,而利用時間是一門非常高超的藝術。比方說,可以利用「回憶」的學習方法以節省時間,睡覺前、等車時、走在路上等這些時間,我們可以把當天講的課一節一節地回憶,這樣重復地再學一次,能達到強化的目的。物理題有的比較難,有的題可能是在散步時想到它的解法的。學習物理的人腦子里會經常有幾道做不出來的題貯存著,念念不忘,不知何時會有所突破,找到問題的答案。

(八)向別人學習。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向同學們學習,向周圍的人學習,看人家是怎樣學習的,經常與他們進行「學術上」的交流,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千萬不能自以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訴別人,這樣別人有了好方法也會告訴你。在學習方面要有幾個好朋友。

(九)知識結構。要重視知識結構,要系統地掌握好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把零散的知識系統起來。大到整個物理的知識結構,小到力學的知識結構,甚至具體到章節。

(十)數學。物理的計算要依靠數學,對學物理來說數學太重要了。沒有數學這個計算工具物理學是步難行的。大學里物理系的數學課與物理課是並重的。要學好數學,利用好數學這個強有力的工具。

(十一)體育活動。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好的保證,旺盛的精力是學習高效率的保證。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要會一種、二種鍛煉身體的方法,要終生參加體育活動,不能間斷,僅由興趣出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搞體育活動,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好處。要自覺地有意識地去鍛煉身體。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能以減少睡覺的時間去增加學習的時間,這種辦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為代價去換取一點好成績,不能動不動就講所謂「沖刺」、「拼搏」,學習也要講究規律性,也就是說總是努力,不搞突擊。

以上粗淺地談了一些學習方法,更具體地、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需要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別人的方法也要通過自己去檢驗才能變為自己的東西。

在學習初中物理時應採用哪些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1.注意觀察。在學習物理時,首先要注意觀察教師和課本中給出的物理現象,如課本中提出的問題、給出的圖片、實驗及教師的演示實驗等。觀察的主要方面有:物理現象�或事實產生的條件、表現的形式�如運動、變形、溫度變化、結果等。其次,要有意識培養自己觀察生活中物理現象的習慣和興趣。

2.要注意學習和總結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自己逐漸提高思維能力。物理教材中並沒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但,又可以說,整本教科書都在講述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教材在講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時,就是按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步驟在進行。即一般是先提出問題,再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等步驟進行的。因此,在整個物理學習過程中,在學習教材解決問題步驟的同時,還要注意思考,看自己能否想出與教材中不同的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法和步驟。這樣,就能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又能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3.要注意記憶方法。學習初中物理雖然需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但同時也要重視記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不要機械記憶。記憶時要注意找規律、找特點,要准確。要准確記住各種定義、定律的文字表達和各種物理量的「單位」。這有利於幫助我們形成物理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物理計算公式與數學計算公式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公式的每一項因子都帶有「單位」。所以,在記憶物理公式表達式時,一定要記住各項因子的物理單位。

4.要重視實驗,盡可能多動手做實驗。不會做實驗就不能說學好了物理。實驗動手能力,主要指觀察、操作和製作等動手能力。開始學習物理時,可注意觀察老師是如何做各類演示實驗的,如實驗的步驟�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實驗的方法。做實驗時,按老師要求的實驗步驟和方法認真實驗、練習。對老師和教材中給出的有關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探索性小實驗、小製作都要積極想辦法動手做。這對增強動手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還可以自己主動設計實驗。如對教材中插圖、習題里隱含的實驗內容,就可以自己動手動腦設計實驗步驟和方法,進行實驗。這能培養你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定要有信心呦!祝你成功

D. 弘揚傳統文化名言警句

弘揚傳統文化名言警句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卜居》
2、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3、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傳》
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6、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7、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8、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策林》
9、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0、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1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1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1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1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1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17、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18、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19、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20、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孟子·公孫丑上》
21、改過不吝。――《尚書·仲虺之誥》
2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2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6、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破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
27、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28、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29、記己有恥。――《論語·子路》
30、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3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3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33、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
34、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35、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管子·五輔》
3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37、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3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39、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40、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1、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4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4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4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46、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4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48、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49、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50、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5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52、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
5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54、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55、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5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57、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勸孝歌》
58、見善則遷,見過則改。——《周易》
59、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60、百聞不如一見。——《後漢書》
61、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荀子·性惡》

E.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哪些體現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F.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哪些體現(名言名句)

1、命運的尿性,就是公平公正公開地坑害世間萬物。

2、在政府事務中,公正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力量。作者:拿破崙

3、基督徒如果生時虔誠,死後一定能進天堂嗎,這個問題自我們無神論者看是不能回答的。其實如果能夠回答的話,問題恐怕便多了。誰能保證死後的審判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呢?萬一我們竟發現人間的黑暗也被帶入天堂,而死後面臨的審判是不公平的,竟然有託人情、走後門、拉關系這種情形發生,那麼虔誠的教徒會作何感想呢?作者:李零 出處:鳥兒歌唱

4、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美德,而這些傳統的美德深深地熔鑄在我們的心中。廉潔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美德。廉潔,公正廉潔,公平的對待每一件事,不貪贓,不腐敗。這就意味著我們從小就要學習廉潔文化,這就意味著廉潔文化即將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身邊的每一件小事。

5、讓我們記住,公正的原則必須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作者:西塞羅

6、正直無私公平公正方顯法律威嚴,情系百姓民情民心民生是法援本色。

7、公正是賞罰公明者的美德。作者:亞里士多德

8、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不管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都會公平的分配給你大好的時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八萬六千四百秒,不多不少,就看你如何合理安排了,也許有人會在一天里創造出一項偉大的發明或是研究探討出一種新的元素,也許有人會在一天里碌碌無為、虛度時光。

9、心中常有公平在,手下自有公正書。

10、以愛之名做錯事並不少見。愛經常會使人失去理智及正常的判斷能力,讓我們對所愛之人要麼溺愛有加,要麼過於苛刻,就是不能公平公正的對待,因此愛給我們帶 ......

G.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句話怎麼翻譯

「為」在翻譯中做「替」解。

葉公告欣孔子:「我們這里有一個能行直道的人,他父親竊人羊,他出來證明了。」孔子說:「我們的直道和此相異。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直道便在其中了。」〔《論語.子路》今譯〕

葉公說的「直」是坦白。他從法理的關系來看,父親偷了羊,兒子便去告發他。葉公認為這是正直的行為,因為偷羊毫無疑問是犯法的事。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要維護社會公義,有人犯法,便應不理親疏地加以指證。

孔子則從人倫關系去解釋。他認為「直」是率直的性情。兒子不肯作證,是不忍心見到父親受到懲罰,指證父親偷羊是違背親情的行為,因此隱瞞此事。這是親情的流露,是合乎「直」的品德。孔子並不同意葉公的說法,因為從孔子及儒家的立場,那位坦白的兒子太不近人情了。

余英時在《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提到三點。英國、歐美的法律也規定幾等親之間不能夠相互為證。這並不是怕他們串通,而是不希望父子之間的親情受到摧殘。因為父子之間倫常親情崩潰,人間溫暖消失,法制再嚴明也沒有意義,此其一。儒家所推廣的人倫秩序、價值自覺,是發自內心而非從外強加的。和這個推廣程序相應的原則便是禮。以禮來調節法,強調個人內省,既可使犯事者被恥心引發而不再犯,又可便有意犯罪的人益生羞恥之心而不敢觸犯法紀,此其二。社會不能沒有法律,但法律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人不犯法,全憑那人的自覺,此其三。所以孔子以為父之之間互相替對方隱滿,方才合於道義,,是有一定道理的。

林行止〈為「程」所累?為「情」所困!〉一文則指出在舊式農業社會結構簡單,但憑人情禮教已足以維系社會的秩序運作。現今人類文明工業化發展,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大家接受不尚人情的法律規章約束。法治精神是「義不容情」,「父為子隱」已不合時宜。華人社會還把特殊人情放在社會性的人際公義上,是中國法治意識尚嫌落後的一大原因。

我以為一個人的價值自覺是十分重要的,這是由一個人的心中自然推廣出來而不是外面強加的。通過禮的調節,可使犯罪者知恥而不再犯,又可使有意犯罪者知恥而不敢去犯。以前農業社會較簡單,單靠人情禮教足以維系社會秩序。現今社會較復雜,須要以法律保障大眾的利益。但法律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法律只是在事發後懲罰犯罪者。而只顧親情不顧法律是中國法制未能建立的原因,這個說法也不太恰當。法理與人情之間必須取得平衡。因為法制的基礎建基於人性,親情則是人的價值本性之一。若果法制有違人性就是不健全,不能保障人們。

再者,「子為父隱」的「隱」並不是知道父親有錯縱容姑息,而是子女忠於自己的感情。舉報、頂證的行為不應出自父子之間。子女可以以勸告的方式令父親明白自己的過錯。人與人之間互相監視、告發只會破壞人倫關系。換一個角度說,家庭就是一個簡單的小社會,為何家庭之間不能以人情禮教來調節呢?我相信失去情的人生甚無意義可言。

H. 下面這個圖片,是南昌法治文化公園的一個成語典故,請譯成白話文

碑文:
審殺人賊
摘自《涑水記聞》
(北宋)張詠知益州時,有僧行止不明,有司執之以張【「張」應為「白」字,稟告的意思】詠。詠熟視,判其牒曰:「勘殺人賊。」既而案問,果一民也。與僧同行,於道中殺僧,取其祠部戒牒、三衣,因自披剃為僧。僚屬問詠何以知之?詠曰:「吾見其額上猶有系巾痕也。」
為你翻譯如下:
(北宋)張詠任益州知州時,有一個僧人行為舉止可疑,負責治安的將這個僧人抓來向張詠匯報。張詠仔細察看後,在公文上批示:「審問殺人犯。」接下來的審問結果證明,這人果然不是僧人。這人與一個真的僧人同行,在半路上殺了僧人,竊取了僧人的由尚書省祠部頒發的僧人資格證書、袈裟等物品,於是自己剃頭冒充為僧人。張詠的同事屬下問張詠根據什麼知道的?張詠說:「我發現他額頭上仍然有戴頭巾的痕跡。」(註:宋代老百姓戴頭巾,被頭巾遮住的額頭曬不著太陽,摘下頭巾會顯出額頭皮膚白一些)

熱點內容
刑法教學法規 發布:2025-01-21 11:26:37 瀏覽:155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發布:2025-01-21 11:25:40 瀏覽:724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
80歲以上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1 10:01:41 瀏覽:827
行政法控權理論 發布:2025-01-21 10:01:33 瀏覽:74
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1-21 09:59:22 瀏覽:917
宅基地清理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9:43:54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