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化五常
㈠ 國學當中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指的是什麼
五倫是父子、君臣以及夫婦、兄弟以及朋友。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四維就是禮、義、廉、恥,八德就是忠、孝以及仁、愛和信、義、和以及平。
我們都知道道德這個詞,但要提到道德的實際意義和理解,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答案。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道是自然法則,指宇宙運行中的規律,世界無論怎麼變化,天道運行的規律是永遠不會發生變化的。德指順從自然的規則,人們按照此種運行的規律去做,你就能得道。古人理解德的方式和理解得的方式一樣,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就會逆天而亡,必有禍患。禮,就是自己彎腰,則別人就會比自己高,對他人這樣就是禮。因此敬人就是禮。只有結滿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的要點在於曲這個字。智就是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東西。把平時的東西研究透了,了解宇宙之中運行的規律,了解人人之間的關系,這就叫做智。信就是人說的話,因為在遠古時期沒有紙的原因,經驗技能都要依靠言傳身教,別人用生命等極高的代價才換來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不信大人的教會,早晚要吃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是這個道理。
四維就是禮、義、廉、恥,八德就是忠、孝以及仁、愛和信、義、和以及平。
㈡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他們具體內容是什麼
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義』者,事之宜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智」者,知也。「信」者,誠實也。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北京為迎奧運正大力開展禮儀教育。「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
㈢ 「五常」是什麼意思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
五常含義: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萬物而成仁,秋剛正利收而為義,禮是形式,智為思想,信是保證。
五常與三綱並稱即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其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
(3)道德化五常擴展閱讀: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五常是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被用於教化天下、維護社會倫理。
三綱、五常兩詞,出自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網路-三綱五常
㈣ 什麼是五倫、五常和 五德
五倫:五倫是指古代中國的五種人倫關系和言行准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德:溫、良、恭、儉、讓。
㈤ 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思想史上,「五常」倫理是哪「五常」是指
五常是指仁
義
禮
智
信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㈥ 儒家五常貫穿於中國倫理的發展中那麼五常指的是什麼
儒家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作為推動文化思想前進的存在,它裡面推崇的「五常」給後世帶來的影響力也是非同凡響的。那麼大家知道「儒家五常」指的是什麼嗎?「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現如今已經是是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義和仁是道德的代表,「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即正義,公平;而「仁」是「五常」之核心,即仁慈、仁愛之心;「禮」是為了約束和規范道德而制定的基本的生活禮儀和准則,即遵禮,循禮;「智」就是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結合統一起來,即明辨是非,知善知惡;「信」是立國、立人之本,即守信用,不背言。這條是我們中華民族公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五常」至今仍然是中國人民崇高道德的體現。「三綱五常」出處:《論語·為政》,「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常是一種社會、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㈦ 五常是古代封建倫理道德的規范化教條,那麼三綱呢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如果五常是規范人的倫理道德的話,三綱就是劃分了社會的等級,使人有了貧賤尊卑之分,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
㈧ 五常之道指的是什麼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8)道德化五常擴展閱讀:
五常,指木、火、土、金、水五類自然事物及其運動。中國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上述五類事物來說明自然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這種哲學思想早見於《左傳》、《國語》和《尚書·洪範》等書中。
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相生意味著相互滋生或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勝又稱相剋,意味著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相生和相剋的協調,所謂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大自然才會運行不息,相反相成。這些觀點,具有自發的辯證法因素,它的合理成份一直被保存下來,在實際應用中對中國古代天文、歷數、醫學等起了一定作用,在醫學應用上成為中醫的五行學說。
㈨ 儒家所認為的道德,即五常包含哪些方面,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哪兩點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准則,出自《孟子·告子上》。
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儒家「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是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中文名
仁義禮智信
延伸人
孟子、董仲舒
提出人
儒家「五常」,孔子
擴充
「仁、義、禮、智、信」
目
錄
1基本概況
1基本概況
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性善說」,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