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功利與道德

功利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0-12-23 11:24:03

1. 按照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什麼是決定人類應該如何行動的道德標准

從人的趨樂避苦的本性中,通過將「功利主義」這一概念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哲學立場,奠定和確立了古典功利主義的地位。邊沁堅信描述性的人類學命題與規范性的倫理學命題之間的一致性,從所有的人都致力於趨樂避苦的描述性命題中、教育領域採取措施,來促進盡可能最大多數人的盡可能最大幸福。
而初級原則只是元標准,由於它在研判某一行為或規則的道德性時,不是依據其自身的性質對功利主義的理解論文
人們對倫理學的興趣,也就不在於對單一理論的研究與應用,最好的行為在於實現盡可能最大多數人的盡可能最大幸福的論點是他提出來的。而邊沁(JeremyBentham)則在其論著《道德和立法原則導論》(1789年)中通過對功利主義道德哲學的全面闡述,人類終於為自己建構和塑造出了以尊重個體權利,無論是誰的利益」。①這就體現了功利主義道德觀點的平等性。①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在與自身的野性沖動與惡質慾望的激烈抗爭之中,為自身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價值支撐與觀念指導。這就如同人們罹患疾病,可推導出趨樂避苦在道德上是正確的這一倫理學命題,從而不僅有效地規范和調節了人類的交往行為,而且也推動了社會文明進升到一種相當的成熟度,讓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人們自然生成一種慶幸與滿足感。

2. 從功利論和道義論的角度分析道德選擇的標准應該遵循哪些准則

歷史上有的倫理學家認為,道德選擇不受客觀必然性的影響,只受個人自由意志內的支配。有的則認為,人的容行為完全受必然性的支配,否認人的道德選擇能力。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反對絕對意志自由論和道德宿命論,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因而人的行為不能不受客觀必然性的制約。但是,人又有認識必然性的能力,人們只要認識了客觀必然性及其反映在道德上的客觀要求,就能在道德行為的多種可能性中自由地選擇,並承擔道德責任。因此,正確認識自由和必然以及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是解決道德選擇問題的基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提高人們道德選擇能力的關鍵,在於使人們深刻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共產主義道德要求,並在實踐中身體力行。這樣,人們就能在各種道德矛盾和道德沖突中,自覺地選擇對社會或他人有益的道德行為,抵制和批評各種不良的道德現象。

3. 怎麼理解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和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的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這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的。

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指總是按照那些同時可以成為普遍規律的規則行事。絕對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絕對命令是針對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經驗為基礎,是有條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絕對的。這一命令適用於所有人,絕對命令無須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個行動。

(3)功利與道德擴展閱讀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的意義:

1、功利主義首先是判斷一個行為對錯的標准,通過兩個要素,快樂和痛苦去判斷。邊沁: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樂。只有他們才能向我們指出應當做什麼,並決定了會做什麼。

2、人的行為是遵循一個苦樂原則的,這也是人本性的一種傾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邊沁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他的功利主義學說,他的功利主義本質就是一種快樂主義。

3、功利主義的的這個功利是一種功效,是對快樂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對痛苦功效的逃避。

4、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個人為出發點的,但歸宿是社會。


4. 解釋功利主義、權力至上、公平公正、社會契約和推己及人四種道德觀的具體內涵,

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內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學家有約容翰·史都華·米爾(John Stuart Mill)、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

權力至上:只重權,而舍其他。比如李剛之子。

公平原則
是要求招標人和投標人在集中招標采購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平等,雙方作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分別承擔義務並享有權利。
公正原則
是要求評標時按事先公布的評標標准和方法對待所有合格投標人,對所有合格投標人一視同仁,不歧視任何投標人。

社會契約: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約關系解釋社會和國家起源的政治哲學理論。又稱社會契約論。它通過把社會和國家看作人們之間訂立契約的結果,來說明政治權威、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的來源、范圍和條件等問題。一般認為,契約分兩種:社會據以成立的契約稱為社會契約,政治機構或政治權威據以確立的契約稱為政府契約。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5. 哲學引論義務論和功利主義看待行為道德性的區別表現在哪裡

功利主義,即抄效益主義,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它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功利主義是一種效果論,以此區別於義務論。義務論是根據行為是否違反道德義務來判斷一個行為的善惡,而效果論是根據行為造成的結果的好與壞來判斷一個行為的善惡

6. 什麼是道德功利觀

道德與功利是二千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先秦時代各家各派爭論不休的義利問題其實上就是道德與功利的前身。直到現在,盡管功利主義一直強調著物質要求高於一切,然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會注意到,道德事實上是無法從我們的生活中完全隔離的。這里,我將引出一個老人白芳禮,如果有些人了解他,可能很明白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如果不了解,請點解我所提供的鏈接 http://news.sohu.com/s2005/05fangli.shtml 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注意到,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輿論關注點,都將目光定位在了賺錢上,我今天想請大家靜下心來想想~關於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到底是賺錢重要,還是道德重要?請注意~我指的不是對於個人來講,而是個人在社會中的問題 (在道德范圍內賺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二千多年前,古印度有一對很著名的夫妻。提出了一個問題,妻子問:我們為什麼賺錢?丈夫回答:為了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妻子又問:那麼全世界所有的財富能使我長生不老嗎?丈夫回答:不能。於是妻子說:那麼我要這些不能使我長生不老的錢有什麼用? 賺錢固然是好,關鍵是,我們應該樹立一個怎麼樣的金錢觀!賺錢——屬於功利問題,可是,金錢觀是屬於道德范疇的問題。我們常在想,如果我有五百萬,我要去做什麼?如果有五百萬,我們將怎麼生活?相信大家最近很留意一條消息,好像是我是怎麼樣得到年薪百萬的。那裡面那個年青人我真的很佩服,可是,我卻很無奈的送他四個字:錢的奴隸。 首先應該考慮有沒有那個心理素質擁有五百萬,道德的底線讓你認為多少是夠,所以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記得我們這個市,開始往南發展的時候,南郊區的地皮一下子炒得很熱,那裡的地一下子升值很快,農民們在賣完了地後,給城裡的親戚打電話訴苦:一下子有了幾十萬,竟然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好了。當然,前題必須說明,農村中的金錢觀與城市中的金錢觀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有人算了一筆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娶老婆要多少錢才夠?養孩子要多少錢才夠?據說北京養一個孩子直到大學畢業要六十萬左右,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數字會遞增。這樣事實上只說明了一個問題:不管是一下子擁有那麼多錢的農村暴發戶,還是算這些帳的城裡人,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無把握能力導致了他們金錢觀上的無知。 對於父輩們給的生活,我們或者是聽天由命,或者是逆來順受,我們希望的,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過得比父母那一輩要好些。然而,當我們面對林林總總的生活模式的時候,我們卻迷茫了。生活圈子狹窄,造成了我們對其他人生活方式的不了解,近乎無知的狀態。這種迷茫似乎有點被動性,應該主動地去思考。人要想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就得像破繭一樣,一個一個破。 我們到底需要一種樣怎麼樣的生活?個人價值首先必須要證明的是,你到底值多少?這是無底限的。然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總讓人覺得心特寒。那麼,你是為了努力使自己的錢多而掙錢,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好些而掙錢?生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你永遠無法了解你到底想過怎麼樣的一種生活。誰知道自己到底想過怎麼樣的生活呢,只是一個階段比上一階段好一些,哪怕是持平。 讓我注意到的是,當今年輕一代的金錢觀(包括消費觀)是相當的不正常。當我們擁有年輕的時候,我們希望的是同時擁有金錢,權利,放鬆的生活。其實,我們不要過於貪婪,雖然貪婪是人的本性。,人都是慾望動物。 慾望與貪婪是不一樣的,慾望是可以控制的,而貪婪一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放縱不去控制的意識。簡單的來說,慾望一詞屬於中性;而貪婪,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什麼詞性。《奮斗》里那個陸濤他爹就一直勸告年輕的陸濤「控制」。 無論做任何事,控制,強調的還是自我的一種約束能力,而這種約束能力,恰恰就是一個具備道德自律或是在他律控制之下的人所具備的。用道德他律控制,是一種強迫式的過程。不僅僅是道德,法律上對於金錢的他律控制,也是具備很大約束力的。 很明顯的個人所得稅。西方的宗教國家,信仰基督或是天主教的,還會受到另外一種東西的控制。十一奉獻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聽說過?如果說,在一個有基督信仰的人心中,賺錢是他生存的一個重要手段,那麼信仰上帝或是基督,將每個月所得金錢的十分之一捐給教會。事實上就是在一種他律的強迫之下所做的道德自律。西方國家慈善事業做的好的一部分原因是,他們能夠在一種信仰的基礎之上,通過對那個信仰無比敬畏的情感而去自願的履行社會道德所希望他們去做的事——善。不基於一種情感基礎之上,單靠不斷的宣揚崇高的道德意識是很脆弱的。 我告訴你們一個事實:西方人慈善事業做的好,不是因為他們不認錢,也不是因為他們的道德素養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想通過這些得到一種回報。當然,這種回報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與中國相比,這裡面有文化的差異,信仰的差異。知道我在想什麼呢?最近大陸有種很新興的潮流,叫做新儒家,他們的目的是用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自律拿到現在的社會中去用。然而他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自律,並不適合當作社會普遍的道德規范。儒家講的道德自律,過於理想化,而且,也帶有很強的階級性。現在社會上不斷要求新時期的年輕人得做到這,得做到那,他律只有能夠融進每個人的心中,才能被人接受。 可是,要知道一件事:要求他人自律的人,事實上也在同時在做自律該做的事。只是道德這種帶有很明顯的理想化的東西,在現實面前幾乎所有的人永遠都無法完全達到道德所規定的要求。 其實還是那句話,我們得主動的將他律自覺的轉換成自律。不去看別人,先管好自己。同志們,道貌岸然不算虛偽知道嗎?如果一個人能夠明白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至少說明他在對於道德一詞的定義上的認識是正確的。然而,知禮和行禮是不一樣的。知道:知「道」; 行道:我們不是替天行道,我們得為自己行道。所以,我們有權利讓別人知「道」, 而行「道」,是我們自己的事。陸一鳴的道德觀察,他用道德的角度去貌似很道德的去觀察每個人 「道」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不以言的,怎樣權衡?標准不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標准。真正的「道」, 還是應該在自己與社會的交集中去找。沒有絕對標準的道德,也沒有絕對不良的功利。講功利,不應該以為恥;講道德,也不應該以為榮。道德不是讓一個人覺得光榮的東西;功利也不是一個人覺得沒有道德光榮的東西。 儒家也沒否定利的存在。如果一個有所謂道德或是有正確的功利觀的人,那麼他的這種道德和功利觀或者說是金錢觀,不會因為功利的不斷增加而改變的。道德是一個人深層的東西。 現如今的大多數人不能這樣做,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形成自己的金錢觀。金錢觀的形成,我們得要求自己有一種比較合理的功利意識,盲目的追求功利只能做金錢的奴隸。 形式是形式,道德應該屬於本質上的東西。誰說的,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為金錢而奔跑,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為生命而奔跑,你將會得到所有!!! 我知道~形而上的東西肯定會被錢所打敗。錢,是需要在一種約束下去獲得的,我所講的不是錢的重要性,而是一種約束的重要性。沒人說錢不重要,而是說我們應該怎麼樣對面對錢。 功利必須要在一種道德他律與自我約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夠在人的身上形成一種「正確的」功利意義。錢的「意義」相對錢「本身」來講,我們更關注的是前者。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錢能給我和我的家人帶來一種怎麼樣的效果,而不應該僅僅為了賺錢而賺錢。現代人盲目的賺錢觀念,正是基於他們並沒有思考錢的意義,而是過於在乎「錢的本身"。 話題總結: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物質生活的確是我們不斷向上追求的,然而,我們在努力的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在道德的荒漠中迷茫的前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我們對於金錢與權利過度貪婪而忘記了社會的存在,忘記了我們處在一個道德自律與他律共同維持的理性世界。賺錢並不是可恥的,滿足自己的慾望也不是無道德的。我們之所以為人,如康德所講,就是因為我們有著其他動物無法擁有的理性。因而慾望是本性,而理性的金錢觀和功利意識,能夠讓我們在社會中更完整的生存下去。還是那句話,我將倒過來說:沒錢雖然是萬萬不能的,然而錢絕對不是萬能的。在道德的約束下追求物質生活,會讓我們的物質生活變得更有價值!(鼓掌)

7.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這說明了什麼

馮友蘭在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提出「接著講」與「照著講」的區別,並申明他是「接著宋明理學」講的。他在晚年又重申了這一主張。於是,「接著講」就成為研究馮友蘭哲學乃至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重要話題。
那麼,馮友蘭的「接著講」是什麼意思呢?又有何意義呢?這是我們所關心的。
一、「接著講」的時代意義
顧名思義,「照著講」是哲學史的方法,「接著講」是哲學的方法。按照馮先生的「哲學觀」與「哲學史觀」,「照著講」要忠實於傳統哲學的「本來意義」,並用現代語言將其寫出來(或說出來)。雖然「寫的」的哲學史與「本來的」的哲學史並不是一回事,但是,「寫的」哲學史畢竟是照著「本來的」哲學史寫的,而「本來的」哲學史是客觀存在的。這是馮先生的一個基本信念。否則,哲學史就沒法寫。
但「接著講」就不同了。「接著講」著眼於哲學的發展、變化和創造,是有明顯的時代性的,而時代性就意味著新的東西的產生。具體地說,「新理學」是在宋明理學「之後」繼續前進的,而這個「前進」又是同社會發展分不開的,在某種程度上是由社會發展決定的。就社會發展而言,中國正經歷著有史以來的第二次(第一次是春秋戰國)巨大變革,即從古代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革。因此,中國哲學的形態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即從古代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變。這一轉變之所以具有根本性質,是因為傳統哲學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不可能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哲學。在這個問題上,馮友蘭不僅有自覺的意識,而且自覺地承擔起完成這一哲學轉變的使命。
但是,中國哲學雖然面臨著一場根本性的變革,卻又是在中國哲學自身的發展中完成的,而不是也不可能將西方哲學直接移植過來就能實現其轉變的,他所要建立的是新的「中國哲學」,而不是「哲學在中國」。科學可以直接拿來,但哲學是不能直接拿來的。這是有根本區別的,就是說,哲學的發展是有民族性的。在這個問題上,馮先生同樣有自覺的意識,即認為中國哲學的變革是有連續性的

8. 如何緩解道德理想與功利追求沖突

天理即人慾。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尋找自己的本心,弄清自己的本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念念無滯,心胸豁達,堅定不移。一般來說本心不是生理慾望,這一點要弄清楚,飯吃多了就不想吃了,愛做完後,身心疲憊,好玩的東西玩多了,也會覺得無聊。惟有本心,是你內心中深藏的最原始的慾望,是你從小受到的環境影響,教育和自身的性格等綜合因素結合形成,潛移默化影響自己所行所思,對自己存在方式進行終極詮釋,是自己最不可被否定的信念。
然後是道德,何謂道德?就是大家都承認和遵守的規則,但道德不一定是本心,有的人本心是復仇,有的人本心是慈悲,有的人本心是自在,這些都和道德無關,道德只是人在社會有意識無意識遵守的規則而已,並不影響自己本心。除非這人本心就是搞破壞,行亂倫。
功利追求本質和道德相同,人在社會要生存就要追求功利,這樣才能讓自己生活更舒服些,這和生理慾望本質相同。但一個追求本心的人,如果了解自己的本心,那麼他的追求就是讓本心得到舒展,在這樣的人眼裡,道德和功利對於他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個很容易處理和取捨的,也不會有什麼沖突。
在古語中,漢字是一字一意的「道德」就是「道」和「德」。「道」是指天地至理,大智慧大規則;「德」是指「按什麼什麼去做,取得成就、結果」的意思,另外提一下「功德」的「功」就是本心的意思,本心謂之「功」,追求本心,念念無滯,事事達理,無不遵循本心所追求,這就是「功德」
一個有真正道德理想,有大追求的人,是應該能分清生理需求和社會生存規則條件等和自身內心深處追求,本心理想的區別的。分清了,認識了自己,就不會有什麼沖突了。

9. 道義論,功利論和德性論的區別與聯系

在國內學界,道義論所講的道義往往被歸結為整體利益或「公利」,內而功利論所講的功利則每每容指個人的「私利」。正是基於這種理解,人們認為道義論與功利論的實質區別在於:前者把「公利」置於首位,而後者則把「私利」置於首位。(參見方毅)
首先,是把整體(公共、社會)利益還是個人利益置於首位,屬於功利論內部的一種爭論,而絕非道義論與功利論之別的關鍵所在。如果我們簡單地把注重社會整體利益的功利論等同於道義論,那麼,功利論與道義論的真正區別就很可能被遮蔽了。按照有些學者的理解,康德等人所強調的「道義」其實可以歸結為普遍的整體利益,康德所說的道德律令正是為了捍衛整體利益,反對立足於個體本位的利己主義。但是,情況當真如此嗎?功利論其實是幸福論的別稱。康德在闡發其道義論時,把幸福論當作其道義論的對立面來加以闡釋。在《實踐理性批判》第一卷第一章闡釋「純粹實踐理性的諸原理」時,康德把實踐的原理分為主觀的准則與客觀的法則,前者只對某個主體有效,而後者則對所有理性存在者普遍、必然地有效。

10. 什麼是道德上的功利主義

即絕復對道德主義的反面制。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要為宗旨,使最大多數人得到最大幸福。而不去考慮是否在乎少數人的需求和大多數人需求的正確性。
舉個例子即:一輛火車,剎車失控,前方的路上有五個人。這時你發現旁邊一條岔路上只有一個人。
如果你把火車轉向只有一個人的那條路。即功利主義

有興趣可參考哈佛大學課堂視頻:公正,該如何是好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