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實法治
Ⅰ 厲行法治的原因和要求是什麼
原因: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公布後,引起強烈反響,法治、依法治國、法治中國版再次成為熱詞。人權們相信,同全面深化改革一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將為國家發展注入新動力、給社會生活帶來新變化。
要求:加強憲法實施,維護憲法尊嚴。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注重和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1)天實法治擴展閱讀:
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厲行法治意味著依法辦事能力必須提高,特權思想必須克服,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必須改變。應認識到,法律是高壓線,也是安全閥;只有在法治軌道上行使權力、推進工作,才能經得起各種考驗。
厲行法治,需要每一個人努力摒棄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在自覺守法的同時積極用法,改變凡事都去拉關系、託人情、找門子的行為方式,養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習慣。
Ⅱ 我在天涯社區法治論壇實話實說發帖被封殺是怎麼回事,了解詳情百度輸
論壇封殺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評價的方向,人犯了錯誤,不能歸罪與機構,就像傷人者有罪,榔頭無罪一樣,只要客觀報到,才會有機會解決,否則,只能被看作笑談。
Ⅲ 天津市行政執法投訴辦法(201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行政執法工作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執法中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有權依照本辦法向市、區、縣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投訴解決。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條市、區、縣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投訴制度,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政執法投訴。第四條市、區、縣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的法制機構(以下簡稱政府法制機構),是行政執法投訴的主管部門,具體負責行政執法投訴工作。第五條處理行政執法投訴應當堅持便民、高效和有錯必糾的原則。第六條任何行政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不得對投訴人進行打擊報復。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行政執法投訴干擾和阻撓行政執法機關的正常執法活動。第二章投訴的方式和范圍第八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執法機關或行政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以通過投訴電話或寫信、來訪等方式向政府法制機構投訴:
(一)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實施的行政處罰行為不合法的;
(三)實施的行政強制措施不合法的;
(四)實施行政許可不合法的;
(五)實施行政收費不合法的;
(六)行政執法人員執法時不依法出示執法證件的;
(七)行政執法機關或者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中有其他違法行為的。第九條對不屬於本辦法第八條規定范圍的投訴,政府法制機構應告知投訴人向有關部門反映。第三章投訴的受理和辦理第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區、縣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有本辦法第八條規定行為之一的,向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投訴。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有本辦法第八條規定行為之一的,向區、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投訴。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市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的直屬單位和派出機構有本辦法第八條規定行為之一的,向市屬委、辦、局法制機構投訴。第十三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區、縣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有本辦法第八條規定行為之一的,可向區、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投訴,也可以向市人民政府所屬有關委、辦、局法制機構投訴。第十四條投訴人沒按本辦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和第十三條的規定投訴的,接到投訴的政府法制機構應先受理,再移交有管轄權的政府法制機構辦理。第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投訴屬於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受理范圍內的,政府法制機構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未經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而實施行政執法投訴的,可予受理。
(二)尚在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期限內的,應當告知投訴人依照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程序解決。投訴人表示放棄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權利堅持投訴的,可予受理。
(三)已進入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程序,當事人又投訴的,不予受理,但應向投訴人說明情況。
(四)對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處理結果不服而投訴的,不予受理。告知投訴人按照起訴、上訴或申訴的程序解決。第十六條各級政府法制機構對受理或移交的投訴應當及時辦理,辦理時應當責成兩名以上人員調查取證,詢問投訴人。必要時向有關行政執法機關調閱案卷,詢問辦案人,了解案情,有關機關應予配合。第十七條政府法制機構經調查核實,投訴反映情況屬實的,應責令有關部門立即改正。對拒不改正的,由市、區、縣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予以糾正。
經調查核實,投訴反映情況不實的,向投訴人說明情況並做好解釋工作。第十八條政府法制機構辦理行政執法投訴的期限為15天;情況復雜需延長時間的,經政府法制機構負責人批准可適當延長,但一般不超過30天。案件辦結後,應於7日之內將辦理的結果告之投訴人。第十九條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辦理行政執法投訴的各項工作制度。區、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和市人民政府所屬委、辦、局法制機構每半年應向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報告一次辦理行政執法投訴案件的綜合情況。
Ⅳ 民主法治是什麼
民主(或譯民主制、民主主義)從其字面上來看(源於希臘文;人民;;統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上,而沒有如民主政治一般由廣大人民控制。民主一詞經常被使用於描述國家的政治,但民主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有著統治行為存在的領域。
民主的形式
直接民主—又稱為純粹民主,是一種人們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的制度,例如決定是否接受或廢除某種法案。之所以稱為直接是因為決策的權力直接由人們所行使,而不經過任何媒介或代表。在歷史上,這種形式的政府相當少見,因為在實踐上要將人們全部聚集起來投票相當困難,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非常高昂。所有直接民主都屬於較小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雅典民主。
代議民主則是較常被採用的制度,之所以稱為代議制是因為人們並非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而是選出民意代表來參與政府實體或議會。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體選民選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依據地理劃分的選舉區),一些制度則混合了這兩種方式。許多代議民主制也結合了一些直接民主的成分,例如公民投票。
許多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聲稱擁有民主,例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他們明顯的將政治權力給予統治階層的共產黨成員,稱之為民主集中制。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認為民主應是由無產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的統一,即「無產階級專政」,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治體制。
在今天,民主通常用以稱呼代議民主制的其中一種形式—自由民主制,在自由民主制里被選出的民意代表、以及多數人的民意在行使決策權力時必須受到法治的限制,通常是用一套憲法加以管制,以強調對於個人和少數派的自由和權利的保護。這種形式的政府在近年來越來越常見,目前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自由民主制政權之下
相反的,非自由民主制則用以形容那些「有民主」、卻沒有保障自由的制度。這在許多後蘇聯的國家相當常見,不過這種現象並非最近才出現的。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法律由人民制定,統治者嚴格依據法律進行統治,形式上統治者只對法律負責,統治者通過對法律負責來間接對人民負責。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治的重要性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Ⅳ 法治是什麼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家提倡的「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無論在理論上如何高瞻遠矚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是,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可以表訴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應當說,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並不少見。行政機關往往藉助手中的「立法權」,紛紛行使行政權力擴張法律化,也藉助於手中執法權力及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法家「垂法而治」的再版。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5]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
Ⅵ 天實投資是還是屬於詐騙,只能投進不能提現
是啊我的也是提現不了
Ⅶ 厲行法治的主體是什麼
厲行法治的主體是;
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際上勾勒了法治的總體輪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後,有法可依問題基本解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問題凸顯出來。然而,目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這表明,對「不」說不、變「不」為「必」,將是厲行法治的重點所在。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樣人人有責,但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更是責無旁貸。所有執法者和司法者都應當牢記天職、挺直腰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通過保障法律實施體現自己的價值,通過維護法律尊嚴贏得自己的尊嚴。
注重和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是領導幹部的重大責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內在地要求領導幹部注重和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領導幹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組織者、推動者,在各方面都應當帶好頭、作表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黨全社會的責任,但首先是領導幹部的責任。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厲行法治意味著依法辦事能力必須提高,特權思想必須克服,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必須改變。應認識到,法律是高壓線,也是安全閥;只有在法治軌道上行使權力、推進工作,才能經得起各種考驗。
Ⅷ 法治始於哪個朝代,代表是什麼
在我國依法治來國的主張,最早是由源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家管仲、慎到、商鞅、韓非等人提出的,尤以韓非為代表。韓非著有《韓非子》一本,他主張「霸道」和「以法治國」。秦統一天下後,全面推廣法家思想,依法治國。但是過於嚴峻,忽視了人情和道德因素,摒棄了以人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