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成立法學會的通知

關於成立法學會的通知

發布時間: 2022-06-07 15:46:34

❶ 中國法學會是什麼性質的機構職能是什麼如何加入

  1. 性質:人民團體;

  2. 職能是:組織推動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參與立法的起草、論證,參與執法的調查和司法的改革,參與法學教學和法制宣傳,開展多學科、多層次、寬領域的法學研究。據近20年來的統計,召開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數以百計,召開的地區性學術研討會數以千計,撰寫的學術研究論文和法律對策建議數以萬計。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實施,做了大量創造性、開拓性的工作;

  3. 會員的加入:會員分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 凡贊成大會章程,有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或法律工作實踐經驗,並有較強的法學研究能力的我國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其他各界人士,由本人提出申請,本會會員一人介紹,經本會批准,即成為大會個人會員。 地方法學會是本會團體會員。凡贊成本會章程的全國性法學、法律團體,向本會提出申請,經本會批准,即為本會團體會員,團體會員中的成員,符合本會個人會員條件的,可根據前款規定的程序申請加入本會。

❷ 中國行為法學會怎樣成立的

您好!
中國行為法學會是在原中國行為科學學會行為法專業委員會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的。80年代中期,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倡導下,首都法學界部分學者共同發起成立了行為法學專業委員會。經過七年的學術研究活動,於1994年4月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批准,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注冊登記,正式成立了中國行為法學會,現主管單位為中國法學會。

❸ 鄉鎮或者街道如何行文成立法學會

需要選舉出鄉鎮或者街道的法學會秘書長、副會長、常務副會長、會長等職位的人選即可。
法學會是黨領導的專門從事法學研究的人民團體,是政法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是黨和政府聯系和團結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推進全面依法治縣、建設法治政府起到重要作用。

❹ 中國衛生法學會的組織章程

(2006年4月1日中國衛生法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全體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學會名稱為中國衛生法學會,英文名稱China Health Law Society,縮寫為CHLS。
第二條 中國衛生法學會會徽:整個圖案為圓形,圖案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圖案中間直立的蛇杖表示中國傳統醫學的灸針;盤旋在蛇杖的蛇,是世界各國醫學通用的西方醫學代表;灸針與蛇二者的結合與不可分割,表現了當今的醫葯衛生。天平表示法律的公正、公平。長城表示捍衛法律尊嚴及人類的共同權益。橄欖枝表示和平、和諧。上述圖案均由「中國衛生法學會」會名中英文字體環繞360度,組成一個整體圖案。
第三條 中國衛生法學會是依法批准成立的社團法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切有志於衛生法學理論研究,從事衛生法教學和衛生法實際工作者以及法律工作者自願參加的非營利的群眾性的社會團體組織。
第四條 學會依據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黨的方針政策,進行衛生法學領域的理論探索、教學、研究和實際工作。
學會應為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做好服務工作、實現自主創新目標,構建和諧社會為己任。
學會應當在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導下,充分發揮中介、橋梁、紐帶作用,為促進醫學科學技術繁榮和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維護公民健康權益,開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五條 學會依法接受業務主管單位司法部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學會緊密依靠各有關衛生行政部門,取得其支持與幫助。
第六條 學會的會址在北京。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七條 學會業務范圍:
(一)開展衛生法學理論探索與實際相結合的工作研究;
(二)宣傳普及衛生法律知識、協調衛生法學教學學科建設、組織法律培訓;
(三)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加強衛生法國際民間友好往來;
(四)開展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服務
(五)加強組織建設,發展壯大學會隊伍;
(六)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委託,進行衛生法制工作的調查研究,組織衛生法學領域成果評審及資格考評,為衛生立法、司法、監督執法、人身傷害、醫療糾紛與訴訟等,提供協調、咨詢、服務;
(七)編纂、翻譯、出版與生命健康相關的科學技術與普及衛生法有關的刊物、著作、教材、案例、資料等;
(八)依法加強對辦事機構、分支機構、專業機構和經濟實體的領導和組織管理。
第三章 會員
第八條 學會的會員分為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含單位會員)。
第九條 申請加入學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自願申請加入學會;
(二)承認學會的章程;
(三)參加學會的活動;
(四)按規定交納會費。
第十條 申請加入學會的團體會員(含單位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凡與學會有關的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律師事務所、社會團體等可自願申請加入學會,成為學會的團體會員或單位會員。
(二)承認學會章程;
(三)參加學會的活動;
(四)按規定交納會費,或給予贊助。
第十一條 會員入會的程序:
(一)個人會員入會,應提交入會申請書,填寫入會登記表;
(二)由秘書處辦理入會手續,經審核批准入會後,頒發會員證;
(三)團體會員入會,向學會遞交申請報告、章程和人員組成名單,報秘書處;
(四)秘書處受理團體會員入會申請,提交會長辦公會研究討論通過,由秘書處辦理入會手續,頒發相應證書。
第十二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對學會工作有建議和批評權,接受表彰、獎勵權;
(三)優先參加學會舉辦的各類活動,享有教育、接受培訓權;
(四)優先享用學會提供的資料、出版物和各項服務,依法開展法律咨詢服務;
(五)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第十三條 會員必須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紀守法;
(二)遵守學會章程,執行學會決議;
(三)完成學會委託的調查、研究、學術交流、咨詢服務、糾紛與訴訟調處、編纂出版、教育培訓及其他工作任務;
(四)研究理論,提高素質,努力工作;
(五)反映情況、提供信息;
(六)自覺維護學會的聲譽和合法權益;
(七)按時交納會費。
第十四條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學會,並交回會員證。會員嚴重違背學會宗旨,有悖章程行為,有損學會利益和聲譽、造成較大影響者,經會長辦公會研究批准,勸其退會或予以除名。
第四章 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產生、罷免
第十五條 會員代表大會是學會最高權力機構。
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制定、修改學會章程;
(二)審議學會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三)選舉、罷免理事;
(四)討論決定學會重大事宜;
(五)決定名譽會長、名譽副會長的聘請;
(六)決定顧問的聘請;
(七)決定學會終止(須經三分之二代表通過)。
第十六條 會員代表大會由團體會員代表和個人會員代表組成,會員代表大會須有2/3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七條 會員代表大會四年召開一次,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遲,報業務主管部門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
第十八條 理事由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組成理事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第十九條 理事會的職權:
(一) 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行使會員代表大會所授予的各項權力;
(二) 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
(三) 選舉和罷免常務理事、會長、副會長、秘書長;
(四) 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專業機構和經濟實體機構;
(五) 理事會閉會期間,授權常務理事會行使理事會的各項權力。
第二十條 理事會原則上每二年召開一次,因特殊情況,可以採用通訊形式召開,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2/3以上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一條 理事每屆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
第二十二條 學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由理事會選舉產生。
第二十三條 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條 常務理事每屆任期四年。常務理事會會議原則上每年召開一次,因特殊情況,可以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常務理事會主要職權
(一)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代表大會決議;行使理事會授予的各項職權;領導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二)表彰獎勵優秀人物、先進事跡,授予榮譽稱號;
(三)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四)授權解釋章程;
(五)常務理事會閉會期間,授權會長召集會長辦公會,由會長辦公會行使常務理事會的各項職權。會長辦公會處理重大事宜,應事先徵求常務理事的意見,或事後向常務理事報告。
第二十五條 學會的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 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 在學會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
(三) 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原則上不超過70周歲,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四) 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六條 學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期四年。
第二十七條 學會法定代表人由會長辦公會推定,報經主管部門批准,學會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他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條 學會應適應發展需要,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和專業機構或經濟實體。
第二十九條 學會會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理事會、常務理事會;
(二)負責召集會長辦公會;
(三)實施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議,落實學會年度工作計劃,討論和決定學會有關重要工作事項;
(四)代表學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
第三十條 會長辦公會職權:
(一)常務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常務理事會行使的各項職權;
(二)會長辦公會可以通過組織會議方式召開,遇有特殊情況也可以用通訊方式召開,重大問題需經三分之二以上會長同意方為有效;
(三)增免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須於會議通過後,按章程規定程序辦理有關手續;
(四)決定任免學會所屬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第三十一條 學會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學會常設辦事機構為學會秘書處,秘書長主持辦事機構的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辦事機構、各分支機構、專業或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專業或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交由會長辦公會研究決定;
(四)決定學會辦事機構、專業或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和免除;
(五)負責與常務理事和各會長指派的聯絡員保持聯系,溝通信息;
(六)處理常務理事會和會長辦公會交辦的其他日常事務。
第五章 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三十二條 學會經費來源:
(一) 會費;
(二) 接受捐贈;
(三) 政府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資助和贊助;
(四) 在核准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的收入;
(五) 其他收入及利息。
第三十三條 學會經費用於自身發展和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四條 學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
第三十五條 學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
第三十六條 學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來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應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的方式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七條 學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須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三十八條 學會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九條 學會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三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住房等福利待遇,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條 章程的修改,必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後提交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審議。
第四十一條 學會修改的章程,須在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後15日內,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報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
第七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四十二條 學會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的,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動議。
第四十三條 學會終止動議須經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報業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第四十四條 學會終止前,須在業務主管單位及有關機關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四十五條 學會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四十六條 學會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社會公益事業或發展與本學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七條 本章程於2006年4月1日經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八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於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會。
第四十九條 本章程自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核准之日起生效。

❺ 有法律方面的高手請進!!!

給你一個環境法論文參考吧:這個論文對寫環境法論文有一定的邏輯化的幫助。

多元化倫理視野中的環境法

【摘 要】倫理性無疑是現代環境法的重要基本特徵之一,但以往對環境法倫理性的研究多限於在環境倫理領域內。本文在分析以往環境法研究以環境倫理為單一視野而導致的某些不足,從而試圖突破傳統的研究範式,將環境法置於更為寬廣的倫理視野之中,以多元化的倫理視角解讀環境法,經過逐一分析最後初步構建起一個比較完整的環境法的倫理體系,以期能為環境法理論的成熟與發展提供某些新的啟示。

【關鍵詞】倫理性 環境法 多元化 倫理視野 啟示

法學界普遍認為部門法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它們的調整對象與調整手段不同,但若從法哲學的視角分析,調整對象與調整手段不同其實是源自它們之間有著彼此不同的價值本位。環境法不同於傳統私法、公法以及近代興起的社會法,是以生態環境為價值本位的新興法律部門。環境倫理(或生態倫理)是環境法產生和發展最重要的起點之一,環境法領域的許多研究都是以環境倫理為基礎而展開的,因此涉及環境倫理的環境法論著也特別豐富。但「保護對象的廣泛性和保護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環境法是一個極其綜合化的法律部門」⑴。由於環境法涉及的方面眾多,決定了研究環境法的倫理視角本應是多元化的,環境倫理並非環境法理論的唯一來源;況且環境倫理本身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無法為環境法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持,某些環境倫理難以回答的環境法問題需要由倫理學的其它分支學科來完成,因此對環境法進行多元化的倫理分析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筆者在此試圖選取幾個與環境法關系較為密切的倫理學分支學科展開論述,希望能為豐富和發展環境法的理論貢獻一點綿力。

一、環境倫理⑵
「環境倫理乃是環境法治的基礎,是環境法治的價值核心」⑶。環境倫理是環境法的理論之源,在環境法中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環境倫理對環境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依次可歸納為三個方面:首先,環境倫理是環境法產生的法哲學基礎。「法學始終受著哲學的巨大影響。這突出地表現為哲學上的每一更新,每一種新的較有影響的哲學流派的出現,都會引起法學方法論的更新或法學價值定向的改變,並推動著新的法學流派的出現或既有法學流派的分化、變態或消滅」⑷。環境法的產生以環境倫理的出現為其哲學背景。環境倫理源於人們對自身與生態環境之間道德關系的深刻思考,它要求人們從哲學的深度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人對生態環境以及各種生物的道德責任。誠然,現實的環境問題是環境法產生的內在原因,但環境倫理的出現為人類保護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從而解決了環境法產生中從可能到現實的關鍵問題,因而成為環境法產生所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其次,環境倫理為環境法的獨立提供了依據。環境法之所以能構成獨立的部門法,環境倫理功不可沒。環境法以生態環境為特有價值本位,因此環境法中有著許多不同於其它部門法的特有理念、原則和制度,它們在產生和發展中無法或難以在其它部門法或其它學科中獲取太多養分。它們只能被還原到環境倫理這一哲學層次,並在其中尋找理論淵源。只有在得到環境倫理的理論支撐下,環境法才有可能擺脫傳統民法行政法以及經濟法的巢臼,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法律部門。再次,環境倫理是環境法變革的原動力。「中國環境法的革命首先是理論的革命」⑸,而這個革命首先是由其哲學基礎——環境倫理推動的。環境法的法域變遷歷經了從私法到公法再到社會法的轉型,並最終定格在生態法之上⑹,推動這一進程的強大動力就是以強調人與自然平等與和諧共處為己任的環境倫理。不僅如此,環境倫理的影響透過環境法還波及到其它部門法和法學理論,從而導致了「對各傳統部門法的揚棄和整合」和「對傳統法學理論的超越和創新」⑺。
盡管環境倫理對環境法的貢獻不可取代,但畢竟也只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環境法涉及到經濟、行政和科技等諸多方面,這就決定了環境倫理不能替代環境法理論,環境法還必須從其它學科中汲取營養。就是在倫理學的視野里,環境倫理也並非環境法理論的唯一來源,倫理學其它分支學科的理論成果對環境法的發展也具有一定影響。況且,自身不太成熟的環境倫理也無法全面支撐起環境法理論,環境倫理在某些環境法問題前顯得無能為力。因此這就需要突破範式的束縛,以多元化的倫理視角全面審視環境法,也只有如此環境法才能實現發展上的超越,而這也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

二、法律倫理
環境法中雖蘊涵著豐富的環境倫理但終歸還是一門法律部門。盡管其在幼稚期難免要靠吸收環境倫理的理論而維持存續,但它一旦發展成熟必然會形成自己獨有的理論體系,實現由「環境倫理」到「環境法理」的飛躍,從而最終回歸到法律科學的序列當中。如果說環境倫理的法律化是環境法發展的第一次飛躍,那麼環境法律的倫理化就是環境法發展的第二次飛躍,而在這兩次飛躍之間及第二次飛躍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就是法律倫理。法律倫理是「研究法的倫理蘊含和法的運作過程中的各種倫理關系和道德問題,揭示其本質和規律性,從而為法律的創制和實施過程提供價值評價的依據和標准,並對社會發展所引法的法律關系和道德水準的總體變化趨勢進行戰略分析和預測」⑻的倫理學分支學科。以法律倫理的視角研究環境法,其重要意義可以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首先,法律倫理雖在本質上側重於倫理,但其所研究的畢竟是環境法律現象中的倫理問題,而非環境倫理現象中的倫理問題,因而避免了環境倫理在邏輯上「就倫理論倫理」的循環論證模式,將對環境倫理的研究突破到法律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是環境法擺脫環境倫理束縛、實現自我回歸的必然趨勢。其次,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彌補了環境倫理的某些理論不足,解答了環境倫理的某些難解之題,從而為完善環境法的理論另闢了蹊徑;同時也使環境法理論擺脫了環境倫理的抽象性和說教性,而更能為人們所實際接受。再次,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可以為環境法律的創制和實施提供特有的價值評斷依據,對現行環境法中的不足進行法律倫理上的批判,從而避免了以往環境倫理既為立法基礎又為評價標準的種種尷尬。最後,在環境法中引入法律倫理,使環境倫理和法律倫理的價值得以同一,使保護環境既成為道德義務又成為法律要求,從而解決了環境法的實現性問題。由此可見,應當對環境法中的法律倫理予以足夠重視、加以充分研究,但這並不表明法律倫理能解決環境法中的所有問題,因此還需要將環境法置於更寬廣的倫理視野中進行研究。

三、經濟倫理
任何法都源於一定的經濟基礎,環境法亦不能例外。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長期沿襲了西方國家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著管理費用過高、經濟效率低下、科技發展緩慢、障礙公平競爭和助長不正之風等多種弊端⑼,許多有識之士因此而提出了進行市場化的環境保護並為之立法的初步構想⑽。環境問題是在經濟生活中產生的,也只有在經濟生活中才能得以真正解決,這就必然會涉及到經濟倫理問題。「經濟倫理實際上是一種以人類社會實踐中某一特殊類型的道德問題,即經濟生活中的道德倫理問題為主題對象的倫理價值研究⑾。」以經濟倫理的視角研究環境法,得到的新啟示可概括為四個方面:首先,在環境法中講求經濟倫理,反映了「德必然得」的道德理想主義,即講究環境道德並遵守環境法律的終極目標是為滿足人類需要,從而彌補了環境倫理在環境立法目的上的不切實際和虛幻。其次,在環境法中講求經濟倫理,反映了「得必須德」的道德合宜主義,即盡管經濟活動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但也必須遵守經濟道德和環境道德,或至少是作為經濟道德或環境道德的最低要求的經濟法律或環境法律。再次,「效率與公平是人類經濟生活中兩個最基本的價值原理(原則),也是經濟倫理的兩個基本的道德價值尺度或標准」⑿,因此在環境法的立法、執法和司法等環節中講求效率與公平也成為了在環境法中講求經濟倫理的題中應有之義。最後,環境法的發達必須根植在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土壤之中,而這種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實質上就是理性經濟,即講求倫理的經濟。綜上所述,環境法與經濟倫理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但盡管這種聯系是極其密切的但始終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經濟倫理同樣也不能解決環境法中所有的問題,因此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倫理視野中繼續探詢。

四、生命倫理
生命倫理可以說是環境法研究中一個獨特的倫理視角。法律意義上的生命是指法律主體始於出生、終於死亡的整個過程,而此處所稱的生命則主要是指哲學意義上的生命。恩格斯曾對生命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特徵作過精闢的論述:「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就在於這些蛋白體的化學組成部分的不斷自我更新」。生命倫理原「是以生命存在的價值為其全部理論的中心」⒀,只是當代學術界普遍將生命倫理等同於生命科學中的倫理,從而將生命倫理的內涵局限在醫學或生命科學領域。本文主要是從生命倫理的原意展開的。環境法產生的客觀基礎是現實中的環境問題。人類之所以關心生存環境,究其根本是源於人類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另類思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看法其實就是生命倫理研究內容的一部分。將對環境法的研究深化到生命倫理層次,是環境法研究中的重要突破:首先,生存是生命的首要價值也是人的第一需要,要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必須具備一定物質,而物質的供給無一不來源於環境,因此可以說保護環境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維護人的生命價值。這在無形中就提升了環境法立法目的的層次,突顯了環境法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次,運用倫理學中「推己及人」的特有方法⒁,由人類的生存需要、願望和追求推想到其它物種的生存需要、願望和追求,從而在體察和理解的基礎上自覺地調解人類和其它物種的關系。這就為以法律形式保護其它物種的生存提供了合理的倫理依據。再次,尊重生命價值的倫理理念將自然視為人有機身體的無機延伸⒂,強調要如同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自然環境,從而避免了環境倫理中「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論戰。最後,生命存在是人的最基本價值,環境法確認了維護生命存在的法律本位,提高了其在眾多部門法中的地位,同時也突出了自身存在的重要性。生命倫理本身比較抽象且容易給人以某種「玄學」的錯覺,因此生命倫理只能是環境法研究的基點,而對環境法的深入研究還需要倫理學的其它分支學科來完成。

五、科技倫理
「由於環境法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尤其是生態基本規律和環境要素的總體演化規律作為自己的立法基礎之一,因而環境法中便含有大量的反映這些規律要求的技術性規范,使環境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技術性」⒃。科學技術性是當代環境法的基本特徵之一,科學技術與環境法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無論是人類環境問題還是作為解決環境問題手段的環境法,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己任的環境法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規律一定認識的基礎上的,它必須體現自然規律特別是生態學規律的基本要求;運用科學技術將有利於環境法律規定的執行、違法行為的認定和爭議糾紛的解決⒄。科學技術在環境法中的作用如此之巨大,因此對環境法進行倫理研究時必須思考其中的科技倫理問題。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已經滲透到了環境法領域,並對傳統環境法理論提出了嚴重挑戰:首先,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在環境立法時,必須對那些需要通過法定形式和程序上升為法律的生態科學規律和環境保護技術進行道德分析,要充分考慮其道德可能性和道德現實性。其次,科學技術成果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可能一方面有利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同時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現實倫理問題,對此環境法必須進行兩難選擇。再次,環境立法應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它不僅要對現有環境問題做出應對,而且還要對未來的環境風險進行預測和評價。某些未來可能具有環境危害科技成果是否能在現今使用,這將涉及到世代的公平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因而將成為環境法和科技倫理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最後,科技在發展中可能呈現出造福於人或危害人類的兩極狀態,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調整和規范好科技發展與人類利益之間的關系,將成為環境法和科技倫理共同的任務。科學技術在環境保護中雖然作用巨大但畢竟不是萬能,因此環境法的倫理視野也不能僅局限於科技倫理范疇,而應拓展到倫理學的其它領域。

六、國際政治倫理
國際政治倫理問題主要存在於國際環境法之中。在環境法還未形成獨立的法律部門之前,國際環境法是從屬於國際公法體系之下並以其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出現的。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國際環境法的主要淵源是以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條約、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國際法學說、「公允善良」原則和國際組織的決議等國際公法性規范。「國際環境法是國際法主體,其中主要是國家在因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發生的國際交往中形成的,體現它們之間由其社會經濟結構決定的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方面的協調意志的,調整國際環境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體」⒅。有關環境事務的國家間交往、協調,是國際政治交往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在國際政治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國際政治倫理問題,因此研究國際環境法必須高度重視國際政治倫理。「國際政治倫理的研究對象為國際政治中的道德現象,其核心理論問題是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⒆。國際政治倫理的某些內容為國際環境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首先,國際環境法中的人類共同利益原則以及建立在其基礎上國際環境合作原則,要求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負有為人類的共同利益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責任和義務,都應當並有權參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國際合作行動。倫理學研究有關道德和利益關系的基本原理為以上兩原則的可行進行了最好的註解,即人類只有在具有共同的環境利益基礎上,才可能產生共同的國際環境倫理(道德),才有可能進行環境保護的環境合作,也才可能以此為基礎構建起國際環境法的體系。其次,國際環境法中的共同但有差別原則,要求在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方面所有國家都負有共同責任,但相對於發展中而言,發達國家應當承擔更大或更主要的責任。無論從歷史考察還是從現實考察,發達國家生產方式上的畸形發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樂主義是導致全球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而且它們佔有全球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最豐富的財力資源,所以發達國家理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承擔更多或主要的義務。這種義務是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的統一,而且由於國際上並沒有能真正凌駕於任何國家之上司法組織,所以認為其是一種道德責任可能比認為其是一種法律責任更加切合實際。最後,國際環境領域始終貫穿著霸權與道德的斗爭,即在經濟、政治等領域處於強權地位的部分發達國家總是試圖逃避自己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並企圖在環境問題上控制其它國家,這勢必會遭到倡導國家主權與地位平等的國際道德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反對,而國際環境法就是這種霸權與道德斗爭的產物。顯然,在國際政治倫理視野中僅能對國際環境法進行研究,而對環境法(特別是國內環境法)的研究應當有更寬的倫理視角。

七、行政倫理
在環境法領域中之所以要研究行政倫理,是由於我國的環境保護目前仍然主要採用行政管理模式。行政倫理主要研究的是在行政管理以及行政權力運用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道德問題,它存在於包括了環境管理在內的各種行政管理活動之中。我國環境現狀出現「局部地區得到控制、總體狀況仍在惡化」的局面,行政管理體制存在著種種弊端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當前我國的環境管理普遍存在著管理部門職權范圍不清、機構法律地位不明、行政執法力度不夠⒇,甚至某些地方、某些部門出現了相互推諉、相互爭利的惡性局面。這種困境的形成有環境法的自身原因,也有行政管理的體制缺陷;要擺脫這種困境不僅需要完善環境立法,而且需要改革目前的環境管理體制。並且我國的環境管理體制主要是通過環境保護的基本法——《環境保護法》加以規定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環境法與環境行政管理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環境法研究中應當重視行政倫理問題,其主要理由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環境法是環境管理機構工作的基本准則和執法依據,但完善的環境法律還需要健全的管理機構來執行,因此加強環境法制建設應當與加強管理者個人的職業道德、管理機構的行政倫理建設並重。其次,在環境管理機構中強化行政倫理,有利於改進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從而有利於充分發揮環境法的作用。最後,在環境行政管理機構中重視行政倫理、強調職業道德,與完善環境法中有關環境行政管理機構、管理人員職責的法律規定一起,同為防止和限制環境行政權力濫用機制的不同側面。但「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完善的法律和健全的機制仍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對環境法的倫理研究還應當繼續深化下去。
通過將環境法分別置於不同的倫理視野之中並對其進行了逐個分析,筆者初步勾畫出一個以生命倫理為思維原點、環境倫理為理論架構、法律倫理為基本特徵、經濟倫理為實際基礎、科技倫理為前瞻導向、行政倫理為實施保障、國際政治倫理為重要補充的比較完整的環境法倫理體系。當然筆者的論述不可能窮盡倫理學的所有領域,一些對環境法能產生重要影響的倫理領域,如個體的環境道德心理、傳統的宗教倫理、中西方傳統環境倫理思想及其比較,筆者由於學識有限和篇幅限制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本文所進行的研究還相當粗淺,僅僅是在不同倫理領域對環境法進行了簡單概述,還未深入到環境法的基本理論、原則、制度以及整個體系當中。所有這些不足都將成為筆者繼續進行深入研究的起點,同時也歡迎學界同仁不吝賜教。

❻ 中國國際法學會的組織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會的名稱為中國國際法學會。(英文譯名CHINES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縮寫CSIL)
第二條
本會由從事國際法學術研究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士組成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非營利社會組織。
第三條
本會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聯系和團結廣大國際法工作者,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風,組織我國國際法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推動國際法的傳播和發展,為我國外交實踐和斗爭服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法治做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第四條
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外交部的業務指導;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監督管理。
第五條
本會的住所為北京西城展覽路24號。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六條
本會的業務范圍和工作任務:
(一)組織各種類型的國際性、全國性、地區性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
(二)開展國際法和相關專業的法律咨詢論證工作;
(三)編輯出版國家級國際法專業學術刊物──《中國國際法年刊》和其它國際法書籍和資料;
(四)接受政府部門和司法機構委託,進行與國際法專業相關的研究工作。
第三章 會員
第七條
本會員種類為個人會員和單位會員。
第八條
申請加入本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從事國際法及相關學科和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人員,並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
(二)贊成本會的章程,並有加入本會的意願。
第九條
會員的入會的程序是:
(一)本人申請,填寫入會登記表,並由本會兩名會員介紹推薦;
(二)經常務理事會核准通過;
(三)由本會辦公室通知申請人,並登記注冊有關入會手續。
第十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享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參加本會組織的學術研究與交流以及咨詢、論證等專業事項;
(三)優先利用本會學術信息、資料;
(四)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五)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第十一條
會員應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
(二)維護本會合法權益;
(三)完成本會交辦、委託的工作,積極參與學術專業活動;
(四)按期交納會費;
(五)向本會提供有關信息資料。
第十二條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會。
會員如果一年無故不交納會費或長期不參加本會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三條
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第四章 組織機構
第十四條
本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審議本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推舉本會名譽會長及顧問;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宜;
(六)決定終止事宜。
第十五條
會員代表大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會員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六條
會員代表大會每屆四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一年。
第十七條
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本會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第十八條
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罷免會長、副會長和秘書長;
(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會員的吸收和除名;
(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七)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八)領導本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九)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十)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九條
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三分之二以上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條
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一條
本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第十八條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常務理事會由會長、副會長若幹人、秘書長和常務理事若幹人組成。
第二十二條
常務理事會須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條
常務理事會至少三個月召開一次,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四條
本會的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政治品質良好,遵紀守法,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國際法專業領域內有較大影響;
(三)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歲,秘書長為專職;
(四)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五條
本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如超過最高任職年齡的,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六條
本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期4年。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期最長不得超過兩屆,因特殊情況需延長任期的,須經會員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七條
本會會長為本會法定代表人。
本團體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條
本會會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三)代表本會簽署有關文件;
(四)實施其他常務理事會授權的行為。
第二十九條
本會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代表機構、實地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實務。
第五章 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三十條
本會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條
本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三十二條
本會經費必須用於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三條
本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
第三十四條
本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辦清交接手續。
第三十五條
本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
第三十六條
本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須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三十七條
本團體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八條
本團體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參照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九條
對本團體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審議。
第四十條
本團體修改的章程,須在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後15日內,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報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後生效。
第七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四十一條
本團體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的,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動議。
第四十二條
本團體終止動議須經會員大會(或會員達標大會)表決通過,並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第四十三條
本團體終止前,須在業務主管單位及有關機關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四十四條
本團體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四十五條
本團體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六條
本章程經2005年9月23日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七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於本會的理事會。
第四十八條
本章程自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之日起生效。

❼ 河南省法學會的介紹

河南省法學會成立於1982年3月10日, 是中共河南省委領導的人民團體,由中共河南省委政法委員會代管。2015年3月,省法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選舉產生第七屆理事會,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滿倉當選會長。河南省法學會是全省法學界、法律界的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是省委、省政府聯系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河南省政法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

❽ 中國行為法學會怎樣成立的

中國行為法學會前身是中國行為科學學會行為法專業委員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倡導下,由我國法學界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發起成立的。1994年4月,經司法部批准,並在民政部注冊,中國行為法學會正式成立,屬於國家一級學會。

學會致力於從人的行為和社會形態出發,運用行為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學及法律實施的一般規律,以推動國家的法治進程。經過多年發展,學會已成功打造「中國法律實施論壇」、「五嶽論壇」、「中國執行論壇」、「偵查論壇」等多個學術平台,並通過發布課題、出版文叢、創辦雜志社、合作共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多種方式拓寬活動領域,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決策影響力不斷擴大。

學會的現任會長為中共中央紀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同志。

學會設有專家顧問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專家顧問委員會包括近四十位領導同志和十餘位全國人大代表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學術委員會由羅豪才同志擔任主任,學術委員包括江平、陳光中、高銘暄等法學界泰斗和數十位法學界知名專家學者。

學會設有秘書處、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研究部、會員部、聯絡部、事業發展部和稽核保障部等辦事機構。同時,學會還成立了基礎理論研究會、規范制定行為研究會、行政執法行為研究會、偵查研究會、執行行為研究會、法律語言研究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財富管理研究會、醫療行為研究中心、法律心理測試與疏導研究會、法聯重大疑難案件研究中心、新聞監督研究中心、培訓合作中心和中國法治詩書畫院等二十多個下屬機構。

熱點內容
侵害姓名權法律責任股東 發布:2025-01-22 19:28:40 瀏覽:117
婚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 發布:2025-01-22 19:08:19 瀏覽:760
所謂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8:58:05 瀏覽:598
篡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2 18:48:32 瀏覽:278
國有企業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7:29:17 瀏覽:398
2017勞動法補貼 發布:2025-01-22 17:23:24 瀏覽:63
小學生道德發展 發布:2025-01-22 16:47:07 瀏覽: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歲 發布:2025-01-22 16:47:07 瀏覽:909
刑法66條 發布:2025-01-22 16:20:00 瀏覽:677
共青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5:53:24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