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指導法治
❶ 什麼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
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
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措施。法律是法治的前提與基礎。究法律之本質,它同政治一樣是從人們的「經濟生活條件、從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中引導出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法治與政治存在共生性。法治意為法律的統治,核心是通過良法實現善治,實現權力的有效制約與權利的可靠保障。政治是權力主體在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中,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政治為法治提供依託和環境。法治總是同一定的政治制度相聯系,沒有脫離國家和政治制度的法治。法律存在的重要實體依託是國家及其組織機構,是對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關系規范化、法治化的表達,政治變化會引起法律的相應調整。
政治為法治提供方向。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相應地,法治同國家的制度屬性相聯系。
黨和法的關系
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是我們黨正確把握政治和法治關系得出的規律性認識。
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本質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要通過法治的形式將黨的執政地位、執政主張和人民當家作主地位通過法律加以確定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離開人民主體地位,依法治國就無法落實。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法治與政治辯證統一
❷ 在審判實踐中如何把講政治和講法治
在審判實踐當中。應該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法官在刑事審判權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公平正義依據法律。
人民法治網訊2020年6月15日,河南省靈寶市人民法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兩個堅持」教育專題學習研討會。黨組書記、院長白旭春主持研討會並作總結講話。全體黨組成員參加學習,辦公室、政治部等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
會議集體學習了《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關於加強人民法院黨的政治建設的實施意見》。黨組成員對照兩個堅持」專題教育有關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圍繞「如何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在審判實踐中如何把講政治和講法治有機統一起來等十個方面,逐一談了如何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能力,自覺抵制司法領域西方錯誤思潮影響,始終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確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
(2)政治指導法治擴展閱讀:
我們黨提出全面依法治國以來,人們愈來愈關注法治建設並紛紛為之點贊。但也有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模糊認識,比如認為提倡法治就要弱化政治,講政治與講法治是矛盾的。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理論和現實都表明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法治與政治是辯證統一的。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措施。法律是法治的前提與基礎。究法律之本質同政治一樣是從人們的經濟生活條件、從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中引導出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需要以法律的形式表達和貫徹自己的意志、維護和實現自己的利益。
法治與政治存在共生性。法治意為法律的統治,核心是通過良法實現善治,實現權力的有效制約與權利的可靠保障。政治是權力主體在管理國家公共事務中,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現代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民主政治,強調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其主要途徑就是實行法治。因此,就法治與政治的實質而言,二者存在共生性。法治存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保證民主政治順利運轉。
❸ 法律與政治的關系
一、政治與法律的內在邏輯
從形式上看,法律與政治並沒有什麼聯系,但從本質上講,法律和政治都是上層建築,都要決定於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的性質又決定了上層建築的性質,因此,無論是在專制社會還是法治社會,法律的性質都是有經濟基礎決定的,同樣的道理,法學作為研究法律應用規律的學科也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其性質也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政治以權力為核心,而法律又以權利為核心,而權力的使用則是為了保障權利,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法律本身就是政治,它只不過是政治的一種手段和措施。
西方社會極力主張法律和政治的平等地位,即政治與法律的分立,但是無論是在什麼社會,只要存在國家,就會存在執政黨。法律在本質上講仍然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執政黨執政理念的體現,雖然在西方社會法律有其自主性,但這種自主性的存在並不是要讓法律凌駕於政治之上,而是要讓法律在協調社會管理中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法律本身就是政治高度發展的產物,在內在邏輯上法律與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作為法學,尤其是法學為法律提供理論支撐,從某種程度上講,法學與政治的關系甚至比法律還要更加親密。
二、法學來源於政治
1、法學的階級性
作為統治階級進行社會管理的手段,法律本身就是具有階級性的,法律服務於政治,因此法學也必然帶有階級性,因為法學所包含的任何理論都是在為政治做理論服務,政治大於法律,而法律衍生法學,法律與法學只是一套體系中的兩種方式而已,而且在不同的制度中,法學的研究也僅僅是限於在本制度內讓法律能更好的促進本制度的穩定。因此,法律和法學都是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因為任何一種政權的確立,首先都需要用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社會規范來協調社會秩序,因此如何制定社會規範本身就是一種理論論證,而隨著這種理論論證的不斷深入發展,具體如何制定、制定原則、適用原則和辦法等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就形成了法學,因此,從本質上講,法學是具有階級性的。
2、法學與政治的價值目的相同
法律的價值就在於在社會管理和協調中充分發揮其作用,比如對人權、物權以及公民權利與自由的保護,而政治的價值在於通過政治主張、政治決策、政治實施等一系列政治活動來達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目的,因此政治的目的是滿足公眾需求和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而法律的目的在於保護公眾已經獲得的需求和權力自由,而法學則是在理論上來論證如何保護才更合理,因此,法學和政治在價值目的上是相一致的。
三、法學服務於政治
1、法學與法律的相互關系
法學作為研究法律理論以及法律實際應用規律的學科,為法律發揮調節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提供了理論支撐,法學作為一門學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通過結合法律發展狀況而適時地進行理論論證,因此,要保證法律合理的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節奏,就必須要保證法學在理論上要與時俱進。
根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依據,法學與法律之間是一種理論與實踐上的互補關系,這種關系首先表現在,在法學的研究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新的法律應用理論,而這些理論的合理與否則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操作進行實踐上的論證,從而通過實踐以進一步豐富法學理論;其次,法學的發展不可能涵蓋所有法律操作中出現的問題,而在法律操作實踐中又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會成為法學研究的新課題,從而又進一步豐富了法學理論,然後法學再通過基於實踐的論證在理論上不斷豐富,進而為法律實踐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2、法學要受到政治的制約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是國家通過一定程序制定的,法律一旦得到國家的認可,就具有了普遍的社會約束力,成為人們使用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行為准則,但是,法律的執行則是通過國家的強制來實施的,因此,法律作為統治階級進行社會協調的一個手段,必然會成為統治階級實現政治目的的一個措施,因此,法律的實施必須要受到政治的制約,而法學作為法律的理論依據,理論的制定不能盲目地超越政治范圍,因此法學同樣也要受到政治的制約。
3、法學促進政治對法律的制約
法律作為統治階級進行社會協調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如果說法律是在實踐上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那麼法學作為研究法律應用規律的一門學科,則是在理論上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因此,作為理論,法學從本質上講是服務於政治的,因為,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往往首先體現為理論依據,只有在理論上有其可行性,在實踐上才能體現可行性,因此,只有在法學為政治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後,政治才能有效地制約法律。
四、法學的發展間接地促進政治體制改革
1、政治改革以法學為理論保障
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的改革勢必會帶動固有制度的變革,而法律作為一個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勢必也會發生變革,因此作為法律實際應用的理論支撐,法學首先要在理論上體現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主張,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發揮作用時能夠有理論依據,才能保證法律為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提供製度保障。
2、政治改革明確法學發展方向
法學的發展方向與政治改革的主導思路是相適應的,法學的發展本身就是要服務於政治,法學與政治有著共同的價值目標,但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相關政策制定就必須要對已有法律進行改革,通過改革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適應政策主張的法律,這就要求法學也必須在理論上進行更新,而這種更新首先就要體現法律的修改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適應性,同時還要在理論上體現執政黨的執政理念,這就為法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❹ 什麼是法治,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與民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法治與民主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民主促進法治,法治保障民主。法治強調用法律治理國家,而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超然於政治體系之外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需要民主以保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與此同時,法治通過規范政治行為、協調政治關系、解決政治問題等方式,保障民主在政治中的參與性以及民主權利的實現,促進民主政治生活的良性運行。
(二)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由之路。
法治,對於限制政府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4)政治指導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
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
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
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
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❺ 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指導方針
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指導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法治建設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大力普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治國方略,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5)政治指導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建設成就
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
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確立。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
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
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❻ 政治和法律的關系與區別
關系;
第一,政治和法律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但政治比法律涉及的范圍廣泛。在一國中,法律體系是單一的,而政治力量卻是多樣的。法律直接反映統治階級的政治要求,為統治階級政治服務,反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
第二,法律是統治階級進行政治斗爭的有力手段之一,法律和統治階級的政治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法律必然以政治為指導,沿著政治的方向來發揮自己的作用。
區別:
第一,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明文規定,政治責任則比較籠統,不可能完全精確地由法律明文規定。
第二,政治責任的實現相對於法律責任特別是刑事法律責任的實現而言具有優先性。
第三,法律責任有其專門的評價機關,政治責任則不必也不能僅以專門機關來評價。
第四,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不一樣。政治責任的基本承擔方式是政治上受信任的程度降低,具體方式隨失去信任程度的不同而不一樣,最嚴厲的形式就是失去行使政治權力的資格。第五,法律責任是不連帶的,政治責任是可以連帶的。政治責任的連帶性體現在,政治責任主體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政治責任,而且可能因為其下屬的機構和人員的行為而承擔政治責任。
(6)政治指導法治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①、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②、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③、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❼ 法治決定政治,政治服務法治。對嗎
不對,政治決定法治,法治服務於政治。
政治決定法治,有什麼樣的政治就有什麼樣的法治,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必然反映在以憲法為統領的法律制度體繫上,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實踐之中,同時,法治服務於政治,服務於一定的政治立場、政治邏輯。
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必須把講政治和講法治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三個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努力實現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
❽ 政治與法制的關系是什麼
政治有力支持法治.法治有效控制政治,這是政治文明與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法治意識孕育於前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憲政國家是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法治理論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理論基石.法治制度是現代政治制度的基石,法治話語是維護政治文明的有生力量。
❾ 思想政治教育怎麼輔助依法治國的完善
個人見解:依法治國的完善,主要需要兩點,一是法律法規的不斷建設完善,二是公民法律道德意識的不斷提高。
就第一點來說,我國法律法規目前正在不斷調整完善中,如12年修訂刑訴法,中央最近考慮要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就第二點來說,公民法律道德意識的不斷提高,需要以教育為基礎,加強先進文化的引導。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類。
至於如何輔助,主要是通過對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青年人,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從而在前進中不會迷失方向。然後,在步入社會後,能夠以自己所學為法治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實踐,讓學生多接觸社會,體會社會民生,了解社會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就思想政治本身而言,它也能促進被教育者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他們做一個遵紀守法、愛國愛民的優秀公民。
❿ 我國法治建設的指導方針
第一,鄧小平同志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我們黨的基本方針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鄧小平同志把社會主義民主提到了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備條件的高度來認識。他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等許多精闢的論斷,深刻揭示了民主同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聯系。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切實的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是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要始終不渝地堅決貫徹下去,決不允許有任何動搖。我們要按照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要求,進一步加深對民主法制建設重大戰略意義的認識,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