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聞策劃
『壹』 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宣講的新聞稿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源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貳』 如何做好新時期法制新聞報道
對於大眾傳播而言,法制新聞報道不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與推崇,也被業版界公認為「專業知權識最為密集的領域」。伴隨著媒體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大眾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法制新聞報道如何在堅持專業化道路的同時,滿足受眾和市場的要求,也逐漸成為擺在所有媒體面前的一道課題。特別是在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後,信息傳播的外部政策法律環境和內部管理、技術情況都發生了許多重要變化,要做好法制新聞報道,相關從業者必須首先做到理解新規范、適應新情形、解決新問題。
『叄』 什麼叫法治新聞
在法治新聞的采訪和傳播過程中,除了堅持一般新聞報道的原則,法治新聞寫作者還須結合法治新聞本身的特點,堅持好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肆』 法治新聞報道如何做
要做到以下幾點:來
1.確保新自聞來源的真實性,可靠性。不能盲目的聽信或者採納沒有經過自己實地核實的新聞來源;2.新聞報道中必須明確新聞記者的職責,公正客觀的進行報道;
3.報道中多方採納觀點,不能偏聽偏信。
『伍』 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問題
當代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異常迅猛,但是中國規范新聞傳播活動的法律體系卻跟不上現實的需要,急待完善。加強新聞法治的研究不僅是新聞傳播事業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迫切需要。新聞輿論監督影響面廣,反應最快,震動也大。許多久拖不決或處理不公的嚴重違法犯罪案件,一旦在新聞媒體中曝光,就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甚至全社會的關注,從而使問題能較快較好地解決。中國在監督司法方面做的很多,但新聞輿論監督是一柄雙刃劍,其潛在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對此,中國法學界一些年輕的法學家一直比較冷靜。
北京大學的朱蘇力教授就曾指出:司法執法機關的活動還是應與社會輿論保持一種恰當的距離,不能過多地強調社會輿論對審判機關的司法活動的監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理由:
(1)社會輿論反映的結論或觀點並不必然公正,歷史上曾確信為正確的、公正的社會輿論事後看來也並非那麼正確和公正。從統計學上看,「好人」和「壞人」在社會中的分布是均衡的,因此以新聞界為代表的輿論界也並不總是公正無私的。(2)法律是一門專門的知識,需要專門的技術,過多強調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是主張「外行領導內行」。(3)作為特定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的民意民心之表現的社會輿論傾向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以這種不確定的、流動的東西作為審判機關活動的基礎或准則,法律運行必然會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波動;而相對說來,法律審判機構的專門化和職業化,法律知識的積累和對人生經驗的積累,以及職業規則的要求,都使審判機構相對來說可能更冷靜一些。(4)能引起社會輿論的案件常常涉及到的是政治性的、道德性的問題,對這些案件的政治性的、道德的評價,不應指導更不應替代法律的評價。如果過分強調社會輿論對司法機關活動的監督,更有可能是給具體的審判人員造成壓力,結果將法律問題道德化、政治化,法律的運行變成隸屬於政治和道德的活動。(5)現實生活中,如果涉及司法案件,輿論界大都是依據新聞報道的事實和歷史社會背景,依據社會的道德意識以及實體法常識來評價法院的決定,並且往往是從判決的最終結果來進行評論。而司法判決所依據的必須是現行的法律,依據法律所認可的、本案的事實,不僅要考慮實體法,而且要考慮程序法,因此有些司法判決不可能令輿論界滿意。③由此可見,司法活動與新聞監督還是不能過於「親密接觸」,否則就會影響了司法活動的正常秩序。這就是新聞監督帶來的副作用。
『陸』 求有關法律維護公共秩序安全的新聞,時政新聞播報急需事件越大越好,時間越近越好,要詳細標注來源及日期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劉志敏):對於一些極端激進分子在7月1日暴力沖回擊特區立法會大答樓的行為,香港各界人士及民間團體連日來持續發聲強烈譴責暴徒惡行,要求嚴肅追究暴徒責任,重塑法治環境;並呼籲各界理性團結,重新聚焦經濟民生發展。
香港法律界100多名代表3日發起聯署,嚴厲譴責暴徒肆意破壞立法會的暴行。參與聯署的香港中小型律師行協會會長陳曼琪在接受記者采訪表示,暴徒的行為不僅超越了香港人的底線,更是觸犯法律,香港法律界絕對不能向暴力妥協,極端暴力分子必須承擔法律責任。陳曼琪說:「我強烈譴責7月1日極端暴力沖擊香港立法會違法行為,這是公然對香港法治和『一國兩制』的嚴重挑戰。我堅決反對暴力代替法律,我作為香港法律界的代表,在香港法治的公共基石和社會穩定受到傷害時,我會支持香港特區政府追究違法行為,堅決捍衛和支持特區政府和律政司獨立檢查工作,依法治港。」
『柒』 法制新聞采訪的特點
一、法制新聞報道新的特點
(一)法制新聞報道對象范圍不斷拓展、報道比例不斷上升
法制新聞就是社會生活各方面新近發生的與法制相關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報道。所謂法制,概括地講就是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現在,法制報道的對象范圍已超出了政法部門,包括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與法制有關的一切內容。
因為從我現實情況看,其范圍決不只限於國家立法、司法、法律監督這些專業部門的活動,而是涉及億萬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大到包括國家憲政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領域,市場經濟法制領域,小到家庭婚姻以及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法制問題。另一方面,法制新聞報道是我國民主建設過程中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法制報道比例的不斷上升,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結果和要求。有研究者對我國三家綜合性報刊,《羊城晚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在同一個月中的法制報道的數量及其比例進行了一次量化統計:
1995年,這三家報紙法制新聞的報道量(比例)分別105條(2.1)、95條(1.9%)和110條(2.3%);
2000年這三家報紙法制新聞的報道量(比例)分別是232條(8.2%)、202條(7.5%)和248條(8.9%)。
由此可見,法制新聞報道以其本身新奇有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成為了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
(二)法制新聞報道的宣傳和教育功能不斷強化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必須建立以法律為准繩的市場游戲規則。
但我國過去市場經濟不發達,要讓適應計劃經濟的人們來適應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應該讓「障礙——符號(法律規范)盡快和更廣泛地傳播。它們應該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們應該形成每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話語,讓所有的人用這種話語來彼此制止犯罪,讓這種真幣在民眾頭腦中取代犯罪的虛假利潤。」所以,作為大眾傳播的法制新聞在法制宣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宣傳手段無法替代的。
一、是法制新聞的傳播具有廣泛性和經常性,它擁有最為廣大的受眾群體,並且有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媒體經常性的、隨時隨地的傳播報道,它對公眾的輻射面和影響頻度都是其他宣教手段所無法企及的。
二、是法制新聞宣教目的的潛在性,它可以有效的消除受傳者接受宣傳教育的逆反心理。當然,嚴肅的法制新聞不應當僅僅滿足於給人們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且還應當承擔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幫助人們提高素質的使命,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法制報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在普法宣傳教育上,應用最多的就是以案說法或對法制報道提供相關的法律資料,這樣做,讀者就可以容易的了解案件,理解其中法律專業術語的含義。例如
2001年4月18日《羊城晚報》上的一篇報道,標題為:定罪量刑討價還價(引
題)「辯訴交易」首登我國法庭,25分鍾審結一起故意傷害案(主題)。當讀
者看到該標題時,一般人都會對「辯訴交易」產生疑問,不知其意。於是編者在
新聞旁邊用一小塊空間對「辯訴交易」進行名詞解釋,當讀者理解了它的含義
後,自然容易看明白案件事實了。
(三)法制新聞報道形式不拘一格隨著法制報道的日益普及和快速發展,它已經突破過去消息、通訊的那種傳統寫作模式,而逐漸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報道內容結構設計上追求最佳效果。
首先,報紙報道主要表現在標題的製作和篇章結構新穎安排上。如《夜裡惡狠狠搶車,白天羞答答捂面(引題)掀開「蓋頭」是歹徒(正題)》。其報道內容通過一系列疑問把讀者吸引住,使讀者帶著疑問去閱讀這篇報道。
再看下面標題:
《一本正經「抓賭」 煞有介事罰款(引題)假警察成了真囚犯(正題)》
《一女嫁三男法院做「減法」》等
這些標題的顯著特點就是給人留下懸念,新奇有趣,引人注意。因此,好的標題是文章的點睛之筆,讀者一看,或能知其要領,或能受到深刻的啟發、激勵、感染和教育,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報紙還創設讀者信箱欄目,讓讀者談自己意見看法,或讓專家解答讀者提出的法律問題。
其次,電視主要是讓受眾或法律專家共同參與到報道中來。如中央電視台的「今
日說法」節目,每一期節目都會請一位法律專家進行現場點評,以案說法。再如重慶電視台的「拍案說法」節目,用案由再現的方式向觀眾講述案情的來龍去脈,點點「暴光」懸念,然後由法律專家與現場觀眾一起討論,不知不覺中把法制觀念和法律知識灌輸給了觀眾。
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報道內容的客觀真實性,而且有利於貼近百姓,體現媒體對社會的一種人文關懷,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有的還利用現場直播或實況錄像錄音進行報道,給受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產生法律效果記憶。
復次,把法制報道滲透到其他類報道當中,但是事件本身與法律有著密切關系,從而它也能同時發揮出法制報道的功能。例如2002年3月5日北京某報的《房產周刊》專內,一篇《房產糾紛訴訟大幅增加說明了什麼》報道,其中大篇幅的是說房屋質量差,物業管理不善等問題,但最終還是點到了法律問題上,並且最後引用了法院院長的談話:「說明消費者法制觀念增強,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合法權益,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消費者日益成熟的表現」,同時也反映出涉及房地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配套等
『捌』 如何寫好法制新聞
你好,法制新聞是以法理學為基礎的,當然也要有自己的新聞價值判斷,終極目標是社會的公平正義。
選材上,遵守顯著性、沖突性、異常性、接近性。導語上,要開門見山,定好全篇的基調。寫作角度,可以以嫌犯、或者聽庭的法官細節上著手,用小故事引出大文章。寫作中,若是法院稿,可以以雙方的辯論為主,最後以法院判決為終點。
法制新聞切勿加入個人觀點,以法律事實為基礎,且不要提到未成年人等姓名,要得到當事人同意進行報道寫作。可以看看「辛普森」案,唐慧案,彭宇案的新聞報道。也可以多看法制新聞的電視與紙媒報道。
純手打,望採納!謝謝!
『玖』 如何有效推進傳統法治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從六個方面融合:
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融合發展根基。
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分別介紹:
(一)做強傳統媒體,樹立主流權威,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雖然新媒體發展迅猛,但從宣傳的實際情況看,傳統媒體不可能被新媒體取代。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傳統媒體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形成品牌優勢,以達到引領帶動新媒體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影響力輻射新媒體的目的。
一是變革觀念,強化互聯網思維,學會運用網路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不斷適應新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樹立用戶觀念,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用戶被動接受的方式,更加註重用戶體驗。
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用戶參與熱情高漲的輿情特點,深入掌握重大新聞事件的各種輿論傾向,拓寬視角,擴大自身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做大做強自身品牌,保持良好形象,從而提高新媒體在用戶心中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把握時代走向,借鑒先進經驗,進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
加快觀念轉變,深化媒介融合理念,主動作為,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首先,宣傳部門要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新媒體。加強對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務,各級宣傳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要通過教育培訓引導幹部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新媒體,促使幹部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互聯網運行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加強網路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不斷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通過融合發展創品牌、出精品、促發展。
第一,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快網站建設,整合媒體資源,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不易保存、檢索不便等缺點,不斷推動媒介內容向網路延伸。
第二,加強內容建設。一是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三是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
第三,立足大數據運用,創新采編流程。各級新聞媒體應致力於建立統一指揮調度、高效整合採編資源、融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適應多介質新聞生產的新型多功能一體化采編平台,實現新聞一次採集、新聞產品多種生成。加快建立松原市媒體數據中心,形成立足本市、輻射縣區的基礎性海量信息資源池,集數據存儲、整合、備份為一體,實現數據共享。
第四,要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為中心明確網站定位,將政策宣傳與用戶需求有機結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積極主動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有條件時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平台,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第五,凸顯個性促發展,打造新媒體品牌效應。各級媒體要在網頁設計、圖文製作、內容安排等方面做足「特色」文章,彰顯媒體氣質,增強競爭力。
最後,增強用戶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進一步加大各級新聞網站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網上投票和有獎問答等形式,引導用戶積極參與互動、發表評論,不斷提高網站活躍度。只有既滿足用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又提高用戶的參與和貢獻,才能促使網站贏得良好口碑,從而聚集人氣,不斷提高廣大用戶對本地網站的關注度。
(三)完善技術手段,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一是積極利用新技術,充分發揮4G等新一代網路的技術優勢,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二是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搶占輿論高地,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三是加強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行業隊伍綜合素質,打牢發展根基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需要一批復合型人才。一是要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通過業務培訓和參觀學習,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集采、編、攝、播於一體,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科技手段的多媒體記者隊伍;二是要大力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適當提高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為新媒體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三是重構新聞采編生產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加大新興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優化人才結構、統一調配使用;四是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探索媒體融合條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徑。
(五)增強政策支撐,拓寬資金渠道,助推新媒體良性發展
利用好新技術,推進新媒體產業化發展,不僅需要廣大運營商和主流媒體發揮好主體作用,也需要各有關部門主動跟進、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適時出台支持媒體融合發展的配套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地方網站,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要不斷拓寬新媒體發展的資金渠道,提高新聞采編人員和技術人員待遇,完善技術設備,吸引人才主動投身新媒體建設。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扶持,為新媒體平穩有序發展提供充足保障;二是新媒體要通過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加大新媒體廣告的投放比例。要改變以往集中轟炸式的廣告宣傳與投放模式,轉而建立在實證數據採集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投放。與傳統的廣告更注重內容、創意、覆蓋面相比,新媒體廣告更看重效果、渠道、目標用戶到達率。通過廣告贊助等形式籌集資金,是當前維持新媒體運營的主要渠道。
(六)加強有效監管,做好輿情防控,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方針,把正確導向貫穿到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法規,認真研究新媒體管理的科學方法,嚴格規范傳播行為,加快實現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一是加大網路監管支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互聯網管理納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將網路知識作為公務員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人才參與互聯網管理,擴大網評員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環境。二是改進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通過公開監看、數據分析、技術偵察等多種手段和方法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網路狀態,獲取網路情報信息。
『拾』 我國前十個全國法制宣傳日的主題是什麼
我國前十個全國法制宣傳日的主題是如下。
2001年: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2002年: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2003年:依法治國,執政為民。
2004年: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制觀念。
2005年: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2006年:落實『五五』普法規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007年: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
2008年: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2009年: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
在國家憲法日之際,中央有關部門將舉行關於憲法學習宣傳教育的座談會。各地、各部門行業要根據實際,組織召開學習憲法座談會、報告會,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和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宣傳憲法。
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與中央電視台舉辦國家憲法日暨全國法制宣傳日特別節目「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禮」,積極開展年度法治人物的評選和宣傳工作。
教育部組織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活動。
中宣部指導各地和媒體包括新媒體進行生動豐富的宣傳。新聞媒體開設憲法專題學習宣傳專版、專欄,製作專題節目,播放憲法宣傳主題公益廣告。
司法部、國信辦、全國普法辦組織開展「百家網站暨中國普法官方微博憲法知識競賽活動」。
各地、各部門行業結合實際,積極推動黨委(黨組)開展理論中心組憲法專題學習,認真組織各級普法講師團宣講憲法,在全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憲法學習宣傳活動。
從1986年至2000年,全國實施了三個五年普法規劃,「六五」普法在全國普遍展開。2001年12月4日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法制宣傳日,將憲法實施日定為法制宣傳日,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全國法制宣傳日在12月4日,按照黨中央關於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決議的要求,18年來,憲法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得到比較廣泛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