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河上公

道德經河上公

發布時間: 2020-12-17 08:53:04

❶ 河上公此人

河上公的最主要貢獻是為老子的《道德經》作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回至有幾位皇帝都為答其作注,但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

❷ 評價韓非子/河上公/王弼注《道德經》

韓非子《解老》、《喻老》是借老子的話來支撐他的思想觀點,版沒有尊重老子《權道德經》的本意來解釋。王弼注《道德經》是按他的玄學思想來玄化了《道德經》,即把《道德經》神化、復雜化、更加難懂了,本來,直接讀《道德經》原文,還能讀懂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看了王弼的註解,你可能這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卻減少了,總之,幫助少阻礙大;2000多年來,採用王弼註解的最多,而受他阻礙的也最多,許多明顯不合情理的解釋也跟著照樣解釋,比如《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恆)道」,跟著王弼說(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道不可說;什麼樣永恆的道不可道不可說,只有我們沒有搞清楚的永恆道不可說,凡是搞清楚了的永恆道都可說;如果硬要說老子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說,這也是睜著眼說瞎話嘛,老子明明對它進行了很描寫描述嘛!

❸ 求翻譯河上公《道德經》第八章註解

你好。
易性第八
上善復若水。制
【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源泉也。】
處眾人之所惡,
【眾人惡卑濕垢濁,水獨靜流居之也。】
故幾於道。
【水性幾於道同。】
居善地,
【水性善喜於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
心善淵,
【水深空虛,淵深清明。】
與善仁,
【萬物得水以生。】
【與,虛不與盈也。】
言善信,
【水內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
【無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
【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動善時。
【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
夫唯不爭,
【壅之則止,決之則流,聽從人也。】
故無尤。
【水性如是,故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

註:【 】內為河上公之譯文。

❹ 道德經河上公:夫唯世人之無知者,是我德之暗,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這段話怎麼理解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❺ 河上公 道德經章句

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專文帝屬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一說出於東漢。
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

❻ 河上公的傳說故事

文廣通是辰溪縣滕村人。這個縣歸屬辰州。從辰州乘船逆流而上約一百里處,在河的北岸有個叫滕村的地方,廣通家就住在那兒。辰溪縣在漢朝時叫辰陵縣。
《武陵記》中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24-454年),文廣通看見有野豬吃他家地里的莊稼,就舉箭射野豬。野豬中箭後,流血而逃。文廣通循著血跡追了十幾里地,進到一個洞中,在洞中行走了三百多步,豁然開朗,眼前忽然出現了幾百家房舍,卻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再看看他射中的豬,已經跑進村裡人的豬圈中去了。過了一會,有個老翁從屋裡出來,問他:「是不是你用箭射了我的豬?」文廣通答道:「我並不是有意射它,是它吃我的莊稼,我才射它的。」老翁說:「牽著牛踩了人家田裡的莊稼是不對,可因為這樣就得把人家的牛搶走,就更不對了。」文廣通忙走向老翁叩頭賠禮道歉。老翁說:「知錯就改,就沒有過錯了。因這豬命前世的罪過,今世該得這樣的報應,你也就不必謝罪了。」
老翁請文廣通到廳里坐,只見屋裡有十幾個書生,都戴著章甫冠,穿著寬袖單衣,有位博士獨自坐在一個卧榻上,面朝南談論著《老子》。又見西屋有十幾個人相對而坐,彈著琴,音律優美動聽。這時有位童子上來斟酒,招呼著廣通飲酒。文廣通喝得半醉半醒,身體十分舒坦,就辭謝不再喝了。他走出屋子,仔細觀察路上的行人和物事,其與外界並無兩樣,但是覺得這里遠離塵世,清靜虛空,是個難得的勝地,不願離去。 可老翁不肯收留廣通,就遣派了一個小孩為他領路,送他出去,並囑咐小孩關緊大門以防外人再進來。在回去的路上,文廣通問那孩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小孩說:「屋裡的那些人都是聖賢,他們當年為躲避夏朝的國君桀的暴虐無道來到這里,因學道而得道成了神仙。那位獨坐卧榻談《老子》的博士,就是河上公。我是漢朝時山陽人王輔嗣,到這里來向河上公請教《老子》中的一些疑義。我在他門下當了十紀(十二年為一紀)的掃地僕人,才作上這守門人,至今我還沒有領會道經的要訣,只能在此守門。」說話間,他們已走到來時的洞口,二人依依不捨地告別,皆知從今以後後會無期。
文廣通到了洞的入口處,發現射野豬的弓箭都已腐朽斷裂。他在洞中只呆了那麼一會,世上已過了十二年。文廣通家中以為他早已逝去,已為他辦過喪事,如今見他又回來了,全村上下大吃一驚,深感疑惑。第二天他和村裡人找到那個洞口,只見一巨石已將洞口堵住,怎麼燒鑿也鑿不開那洞口了,巨石與山已融為一體。

❼ 道德經王弼和河上公兩個版本之間的區別很大嗎,求下載

推薦中華書局《直排繁體-老子帛書校注》裡面有,馬王堆(甲,乙)本,通行(王弼)本,即歷代諸本

❽ 呂祖注道德經與河上公注道德經是一回事嗎

1923年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 但各寫了一篇散文 都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而呂祖跟河上公都讀了《道德經》 但各寫了一份註解 都叫《道德經解》

❾ 關於中《道德經》河上公給的注釋的一些問題

兩者來都不矛盾,無形源的道是根本,因為它可以生化萬物,所以它就要有變化一切的可能,所以必須無形無相,從而加以別的規定才會定形下來。為本的東西如果是有既定形象,那麼就被老子認為是有,而有生於無。

老子是在宇宙觀的層面說有欲和無欲,無欲時人與自然合一,可以感受到變化的妙處。而限於有欲,縱然可以觀察到表象,但是從個人修養角度來說,慾望會導致沉溺於慾望中不可自拔,忘卻了自然無欲的根本,終而導致亡身,所以河上公注的針對角度是人的自身養身,老子是說人與天地自然的變化相通或相違。

樓主sorry,我的見解不一定對,我所閱讀的版本註解欲乃是欲求,不知解釋為「實有」從何而來,因為原文說二者同出於心,如果解釋為實有出於心的話,似乎和老子哲學不符。中國哲學裡面只有慾望出於心的傳統,心卻不是存在的根源。有疑問可以繼續提問,相互切磋。
再補充一個,該段有兩種斷句法,一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二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因為有的學者認為帛書本」欲「字後面有」也「字,故應該第二種讀法為是。僅供參考哦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
司法考試超難 發布:2024-09-20 06:50:01 瀏覽: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為 發布:2024-09-20 06:45:48 瀏覽:427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