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治建設
『壹』 法治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1、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2、要求: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3、任務: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強調: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中國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
中國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貳』 法治社會建設是什麼
法治社會建設特色社會主義。
『叄』 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1、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2、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要嚴格執法資質、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
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權被濫用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把決策、執行等環節的權力全部納入監督制約機制之中,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運行,防止行政權力的異化,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
三、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3)社會法治建設擴展閱讀:
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肆』 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民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公民當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一問題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社會的法制化進程。在人民群眾當中,公民的法律意識、權益意識、民主意識、義務意識普遍缺失。在領導幹部中,一定程度存在著知法犯法、腐敗等問題。更有一些司法幹部在執法的過程當中忽視了法律的公正意識和效率要求。這些問題都極大的限制了我國社會法制建設。
1、權利意識的淡薄
權利意識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意識從古至今都比較單薄,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傳統及風氣所造成的。在我國古代,人們長期受到宗法制、集權制和自然經濟這三個方面的影響,自由、平等觀念的培養幾乎沒有。另外,人們主觀上普遍對儒家思想中的重義輕利思想比較推崇,長期以來受到了深究長遠的影響,很多公民仍然以打官司為羞,即使他們的利益受損,居然誤以為打官司就是不光彩的事,就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利益,這就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
2、公民法律教育的滯後
當代社會對公民的法律教育不是十分重視,另一方面,公民對法律的學習也不是很重視。尤其是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國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沒有得到發展,法律教育至今還是沿用較為傳統的模式,這也是導致公民法律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法律法規不健全
法律運行機制不完備我國正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在制度建設方便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有的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補償,有的罪犯卻因法律漏洞逍遙法外。由於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健全,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社會公平、國家發展都起到了不良影響。
首先,法律體系不完備。
其次,以前所制定的一些有關的法律法規已經不能滿足新情況新形勢的需要了。
再次,一些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很差,就使部門的利益化不同程度的傾向。
此外,我國當前的許多法律沒有相應的保障機制。一個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幾個有關的管理部門就可以組成執法隊伍,這就造成了行政執法機構粗製濫造。而且執法部門間的職責界限劃分模糊,這就分散了執法的力量。現在有很多單位都努力爭取成立執法隊伍,以便在執法的過程中通過罰款和收費的方式來解決工作人員的獎金、工資、福利等問題,通常執法單位以部門的利益為目的去執法,以罰款的方式處理違法行為。並且,執法的程序規定也不健全,執法的責任制、獎勵制度和考核也不完備,執法只是一種形式。這使執法的嚴肅性、公正性受到嚴重的影響。
(三)法律監督不到位
我國法律監督不到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監督主體缺位的問題導致的。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在例行公事時監督比較多,但是在解決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有效的監督。在我國之所以一些腐敗現象頻繁出現,這與我國法律監督不到位有很大的聯系。
1、以言代法,以權壓法。
這一現象在我國領導幹部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發生,由於忽視了法律的嚴肅性,常常出現我國公職人員濫用職權的現象。例如在我國征地用地的問題上,毫不顧忌法律的嚴肅性與權威性。
2、執法不嚴、違法辦案。
我國司法機關當中經常出現違反程序、按人情辦案等嚴重侵害公民權益的問題。甚至出現了案件審判完畢之後無法操作和執行的現象,以至於出現了官了民不了的一系列問題。
3、以罰代法,重罰輕管。
在我國社會法制建設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以罰代法的現象。比如執法部門在處理諸如假冒偽劣產品的時候,僅僅作出較大的經濟處罰,但沒有進一步的追究銷售商和生產商的法律責任。這種處理辦法所帶來的結果也就直接導致了售假販假的問題得不到遏制的問題,以至於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還是在在市面上銷售流通,給我國消費者帶來不利的損害。
4、以權謀私,徇私枉法。
由於法制體系的不完善,執法部門執法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了權錢交易的現象。這樣不僅僅玷污了我國司法機關的形象,而且對執法機關的聲譽構成了直接的損害。在少數領導幹部中,對下級執法人員尋思枉法、玩忽職守的問題放任不管,一度竟成為了這些腐敗分子的保護傘。
『伍』 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建立法治社會的意義(一)建立法治社會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二)建立法治社會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三)建立法治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5)社會法治建設擴展閱讀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
『陸』 誰可以幫我列舉我國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舉措
我國推動社會主復義法制建設的制重大舉措有如下幾條:
1、2014年10月20號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會議主題。
2、2014年11月1號,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每年的12月4號定為國家憲法日。
3、2015年3月15號,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
『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權益。
『捌』 你怎麼看待當今社會的法治建設水平應該怎麼推進我國法治建設
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
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良法善治有著具體的表現:
所謂良法,就是法律體現了人民的要求。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但法律必須保護人民、造福人民。我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基本政治權利是否得到保障?法條是否公正、平等,體現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等等。能夠保證和實現這些方面的法律,自然就是良法。最近,人們熱議的房產稅是否開征,網約車可否保障客戶的權利,崑山事件後正當防衛是否修法,民法典修改能否滿足人民的期望等等,正是表達了人們對良法的期待。
所謂善治,就是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使國家的治理能夠充分保障人民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國家的治理能否促進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能否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能否推進社會和諧穩定,又能否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等等。能夠實現這方面的治理,自然就是善治。新中國成立很快就70周年了,我們黨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推進了社會制度的成熟與穩定。
總之,用現代法治理論的話講,良法善治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用完備、科學、有效的法律體系達到管理國家、治理社會的現代化,滿足人民的意願,獲得人民的擁護,確保國家的發展壯大。
『玖』 法制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實現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部納入法治軌道,各項事業法治化水平明顯提升。
法制建設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在我們偉大的黨領導人對我國三十年民主法制建設中存在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後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保證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
法制建設注意事項
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就是要求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切實把黨的思想領導、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貫穿於工作的全過程,把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有機結合起來,使各項工作都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維護黨和國家權威、維護黨和國家的團結統一。
各級黨組織要發揮好貫徹落實黨的決策部署的組織保證作用和領導核心作用,健全重要會議、重大事項、重點工作向黨委請示報告制度。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法治建設的關鍵所在、網路-法治建設
『拾』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形成五個體系。
1、建立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在具體表述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又新增了依法立法這一新的要求。
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首先要依憲立法;其次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使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通過法定程序統一起來;最後要規范立法,促進立法內在協調。
2、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包括加強憲法實施,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一直就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甚至被認為是依法治國的突破點。司法改革一直是國家最高層面關注的改革重點。
3、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法治監督體系的重心是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行政權力具有管理事務領域寬、自由裁量權大等特點,法治監督的重點之一就是規范和約束行政權力。
為了確保國家監察全覆蓋落到實處,十九大報告要求深化監察體制改革,成立監察委員會,制定國家監察法,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國家監察委員會就是中國特色的國家反腐敗機構,國家監察法就是反腐敗國家立法。」
4、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以此來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統一領導。這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也是黨中央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最根本的舉措。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是對未來全面依法治國最大的組織保障。新時代在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的頂層設計為依據。
5、建立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確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強調「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
新時代要求從黨內法規的制定、備案、解釋、執行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要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理順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關系;同時,對黨內法規在從嚴治黨、管黨方面的效用進行評估,為修改完善黨內法規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