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層次
⑴ 急求!道德內在結構是由哪三個層次組成
我們實際上把古代傳統道德理念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是「本體」層次,實際上是對倫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認識,包括道、德、王、聖四個最基本的范疇。無論道家還是儒家或佛家,「道」無疑是最高的范疇,天道、天理成了萬有的根源和原則。「德者,得也。」「德」即是「性」,即是「心」,都根源於天道或天理,因此「道」、「德」二者構成了中國倫理道德的根據本體。「王」和「聖」分別指向目標本體的內聖境界和外王境界。在政治哲學和倫理上,國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就是實行「王道」而非「霸道」,而作為個體的道德人格理想自然便是成為「聖人」。
第二是「工夫」層次,是對社會禮教和個人德性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包括「禮」和「仁」這兩個最基本的范疇,其各自又分別在知行兩個方面涵括諸多具體的德行概念。《禮記》雲:「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宋代李覯講得更為明確:「夫禮,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他,一於禮而已矣。」(《禮論·第一》)「禮」可以說是整個古代社會治理的最高准則和群體生活的最高原則,是古人對維持群體秩序與人際和諧的文化創造。至於忠孝、廉潔、謙讓、直恕、正義等等,都只是對「禮」的原則和精神的一種遵循和具體體現。而「仁」則是立足於個體的道德完善和境界超越。「克己復禮曰仁」,自孔子第一次把「仁」從「禮樂」文化中獨立出來,它就成為人的道德踐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到宋明理學家更把「仁」提升為人格的最高標准。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因此,「仁」就是個人融貫宇宙萬物、天下國家於自我的最高原則和理想境界。
第三是「本體-工夫」層次,這是對由工夫實現本體過程中的基本原則的把握。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之間的關系,通常認為,仁為至德,而其餘四德是對仁德的體現。正如程顥所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顯然,他把五者看做同一層面或同一維度的道德范疇,這一看法一直延續至今。事實上,從上面的結構圖示來看,「智」和「信」並不是什麼具體的德行或一般的倫理原則,因為它們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道德內容,然而卻是所有具體的道德認識和行為之所以能夠成為道德的必要條件,而其自身卻是無條件的。「智」或者「明」就是道德主體對道德情境的認識與判斷,是對道德行為的選擇,簡單說就是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和選擇。沒有這種能力就無法實現道德;沒有這種判斷和選擇,任何行為都不能構成道德行為。而「信」或者「誠」則是道德主體對道德認識與實踐的一種確信,表現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始終如一;沒有這種「誠」與「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種偽道德,一種最大的惡。這一點在《中庸》里說得非常明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以說,「誠」、「信」是一切原則的原則,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原則,相當於康德意義上的絕對命令;從本體之天道的角度看,是「誠」是「明」,從工夫之人德的角度看,是「信」是「智」;歸結起來說,就是「中庸」的原則,「中和」的原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的這幾句話充分揭示了以「誠明信智」為內容的中和中庸原則之體之用: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則,又是一切德性的最終根據和最高理想,更是一切道德實踐工夫的最基本的原則和衡量一切德行真偽的最終標准。
⑵ 哪位現代倫理學家將儒家傳統道德分為三個層次
羅國傑將儒家傳統道德分為三個層次。
羅國傑從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將人們的道德境界分為三個類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後私的境界、大公無私的境界。屬於自私自利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徵是,一切都以是否有利於自己的私利為轉移。他們的行為的出發點、目的和歸宿,唯一的要求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屬於先公後私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徵是,他們不論做什麼事,都能注意考慮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他們有自己正當的利益,但又總是以集體利益為重,為社會而誠實地、積極地、忘我地勞動,同時也要從社會領取應得的報酬。屬於大公無私境界上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徵是,他們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於集體為唯一準則,一事當前,總是先為集體著想,對同志極端熱忱,對人民極端負責,概而言之,他們的整個言行,都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集體第一。
⑶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可分為哪幾個層次
1、是無私奉獻、一心為公.這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是共產黨員、先進分子版應努力達到的道德目權標。
2、是先公後私、先人後己。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們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
3、是公私兼顧。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道德建設的核心,即道德建設的靈魂,它決定並體現著社會道德建設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規定並制約著道德領域中的種種道德現象。
(3)道德層次擴展閱讀: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所維系的一類社會現象。這樣的道德定義及其展開闡釋,把經濟關系置於起決定作用的地位,並從經濟關系中引申出道德關系,從道德關系中引申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道德現象。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集體主義原則是指導人們行為選擇的主導性原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
⑷ 中國社會的道德體系包括什麼
中國社會的道德體系包括一個核心,即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一個原則,即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五個基本要求,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三個建設領域,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一個總目標,即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指社會主義道德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行為規范有機結合起來的整體。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指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它由各方面的道德規范構成,如政治道德、商業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具體的規范、具體的內容,各種規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另一方面是指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體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低到高存在著四個層次的道德要求。處於最低層次的、也就是最簡單、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是社會主義起碼道德要求,它包括社會公德和家庭道德兩大部分。處於第二層次的是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具體概括為「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處於第三層次的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要求。
社會主義道德
處於第四層次的是共產主義道德。這是社會主義時期的最高道德要求。以上這四個層次的道德要求有機結合,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體系。
社會主義道德存在層次體系,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由於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基礎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利益主體並存,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是多種層次並存。就所有制形式而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全民(國家)所有制、集體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必然出現多種利益主體,包括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私人利益、個人利益等等。私人利益也是個人利益,但這不是一般的個人利益,而是對社會財富佔有量相對較大的人的個人利益。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40%以上的財富集中在1%的人的手裡。這1%的人的個人利益與一般的個人利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由於存在著多重經濟成分和多重利益主體,決定了不能只有一種道德要求,必須要有適應多重利益主體的道德要求。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著封建道德糟粕殘余的影響,還存在著西方資產階級道德中腐朽成分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覺悟還沒有達到足以完全抵制和消除這些影響的程度,這也決定了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只有一種道德要求,而要有適應不同覺悟程度的人的道德要求。在「極左」時期,我們曾經企圖用一種美好的、理想化的道德去要求每個人,結果造成道德要求與道德現實脫節,道德承諾與道德行為背離,並沒有也不可能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局面。
⑸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包括哪幾個層次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具體道德要求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無私奉獻、一心為公,這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是共產黨員、先進分子應努力達到的道德目標。
二是先公後私、先人後己,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們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
三是公私兼顧。
從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強調無產階級的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5)道德層次擴展閱讀:
集體主義原則是與個人主義原則根本對立的。集體主義原則反對並譴責把個人利益凌駕在國家、集體利益之上,更不允許用個人利益否定國家和集體利益。
在實際生活中,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一致,並不等於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三者的利益都完全相同。三者之間在利益上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集體主義作為一種道德原則,一方面,要求國家和集體不斷調整各種政策和措施,關心勞動者的個人利益,盡量使他們的個人利益得到發展;另一方面,也引導人們自覺地以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必要時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保護集體和國家的利益。
⑹ 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包括哪三個層次
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體系也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它由忠於共產主義事業的集版體主義道德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權民服務、共產主義勞動態度、愛護公共財物、熱愛科學和堅持真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五條道德規范,義務、良心、榮譽、幸福四個道德范疇及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三個特殊領域的道德要求所構成。
⑺ 道德層次包括哪些道德
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基本五戒都做到了,才能稱為善人。
⑻ 社會道德體系分為哪些層次
堅持馬克思主義來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源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