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對法律與道德的認識

對法律與道德的認識

發布時間: 2022-06-08 15:28:01

1. 論述如何正確認識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正確認識道德和法律的關系,需要從根本上面認識到道德和法律的各自優點和各自缺陷,具體如下: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1)對法律與道德的認識擴展閱讀:

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

2.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1、道德是法律的理論基礎。
道德理論、理念、觀點、學說是法律理論、理念、觀點、學說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沒有道德理念、思想的更新和發展,沒有道德理念、原則、信條不斷地轉化為 法律理念、原則、規定和規范,就沒有法律理論、法律規定、法律制度的更新和發展,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大廈的堅實地基。
2、道德是法律的價值基礎,是判斷、評價法律的價值尺度。
道德是衡量良法與惡法的標准, 是引導人們進行法律制度、 法律秩序建設和改革的指針。沒有道德及價值觀念體系作為基礎,法律就缺乏內在支柱,它的合法性將最終失去。
3、道德是法律運作的社會基礎。
法律權威、力量、合法性的發揮和實現是建立在道德這一基石之上的。法治的形成和實現都離不開道德信念的支持,人們的道德水平越高,守法的程度也 越高,選擇法律所認可的合法行為的程度也越高。
在具體的法律運作過程中,人們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特別是法官律師、檢察官、警察的道德信念、原則、水平的狀態, 直接影響法律的實施和實現。
4、道德是法律的補充,它具有彌補法律漏洞的作用。

3. 如何看待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 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 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兩者 相輔相成、相互促益。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 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 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 覺遵守的。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 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 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 2.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 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 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 道德的培養,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 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 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 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 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 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 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 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二)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調整的對象不同。法調整的是人們 的外部行為,即意志的外在表現,因為法定首 要任務是要建立一種外在秩序。道德則不 同,它同時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和內在動機 都符合道德准則。它給人們提出並要求解 決的不僅是舉止行動,還包括動機和世界觀 問題,而且更注重後者。 2.表現形式不同。法是以「國家意志」形 式出現的,表現在政權機關所制定的憲法、 法律、法規、決議、條例、指示等規范性 文件中。道德則是以「社會意志」形式出現 的,作為「社會意志」,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 式,如醫務道德、政治道德、商業道德、社 會輿論、社會公約等。 3.調節人們行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 過為人們確定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 通過建立法律關系來調節人們之間的關 系。而道德則主要是通過為人們指出在社 會生活中的義務,在人們中間建立起以義務 為紐帶的道德關系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 系。

4.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和聯系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和聯系具體如下:
區別:
1、產生時間,法律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 ,法產生於階級社會道需是社會牛活自發演變而形成的,在原始社會就存在相應的道德.例如上古時期的神讓制。因此法律的產生時間晚於道德;
2、結構不同。法律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體系性,具體表現為法律制度、 法律條文、法律部門等等而道德比較零散,沒有完整的體系;
3、內容不同。法律的內容強調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 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道德的內容往往只強調義務。如道德要求拾金不昧、救死扶傷、尊老愛幼等等都是給人設定的義務;
4、保障手段不同。法律的保障力量主要依靠國家強制力,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手段道德的保障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遵守和社會輿論的評價,是一種內心的約束。因此法律的保障於段強於道德;
5、調整范圍不同。道德的調整范圍遠遠大於法律。道德要求人們內心善良、與人為善,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這樣的要求而法律只是對人最低限度的要求,調整范圍小於道德。
聯系:
1、兩者都屬於上層建築都由定的經濟基礎決定。 法律和道德都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兩者都離不開特定的物質生活條件,都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
2、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最低的要求。 違反道德不定違反法律,例如見死不救違反道德 ,但是不違背法律。反過來行違反法律也不一定違反道德,比如「民告官」行政訴訟的起訴期是6個月當事人過了起訴期才起訴違反法律制度,但和道德沒有關系;
3、兩者在社會治理中都發揮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說成「法律是萬能的」或者說「法律中心論」,兩者地位同等重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二)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5. 談談你對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認識。

對道德與法律關系的認識

一道德對法律的作用:

1.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任何制定法總是基於對道德的考慮而形成的。以刑法為例,理論上,犯罪分為自然犯與法定犯。自然犯在性質上違反倫理,很明顯對這類犯罪的規定是在道德基礎上形成的。法定犯雖不違反社會倫理,但有關法定犯的規定是不能違背道德的(原則上不能違背,而如果有關規定違背了道德的情形將在下文予以討論)。因此,無論是自然犯還是法定犯,均是在考慮道德的基礎上產生的。

2.道德是區分良法與惡法的標准。這涉及到法律違背道德時怎麼辦的問題。應該視法律違背道德的程度採取相應的措施。法律尚未與正義相悖過甚……在實質上仍比無法更優,則應從維護法律威嚴的角度保留與道德違背的法律。而法律與正義相悖過甚,已惡於無法,則應予以廢止。

3.道德增強法律對現實社會的適應性。法律的穩定性與社會的發展存在著緊張的關系,尤其是法律規則。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法律中確定了不少原則,而這些原則正是道德性原則。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原則即是典型。

4.道德是法律的價值追求。在一定時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樣,由人制定的法律必然不能完全反映自然法,即我所定義的道德。越來越趨近於道德的實然道德永遠是法律的價值追求,引導著法律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使法律不僅僅是「一種必要的惡」,越來越趨近於正義。

二法律對道德的作用:

1.法律賦予道德以力量。道德本身是沒有強制力的,而在道德基礎上產生的法律有強制力。法律將一些道德規范納入自己的范疇,這時,這些規范依然是道德,但已經具有了強制性的特徵。

2.法律使道德得以具體化。道德是抽象的人類規范,法律則是一種明確而具體的人類規范。法律通過將一些道德規范納入其中,從而使道德具體化。

3.法律為道德的遵守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只有當法律得以遵守,才能為道德的遵守提供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

總的來說,作為人類規范,二者各有不足,因而二者缺一不可,互相彌補不足,共同向著道德的方向努力,從而為人類構建一個良好的秩序。

6. 法律與道德修養的認識是什麼

指對法律與道德修的理解,看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認識是主體發現客體對主體有所作用和影響後,感知組織在思維組織產生的認識意識的指揮下,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收集目標客體的屬性和規定知識,發現主體生存和發展面臨的現實危機、矛盾和問題,探索通過主體行為解決主體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的意向、方法、路線、和方案的行為。
所以對法律與道德修養的認識即對法律與道德修養的的認知看法及觀點

7. 法律和道德的本質,動能和作用分別是什麼

法律和道德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主要功能:

1、認識功能—一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2、調節功能—一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3、教育功能—一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一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5、平衡功能—一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道德對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其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三,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進行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

第四,道德通過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第五,道德對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維護和保證作用。

道德反作用於社會經濟關系是普遍的現象,但它所起的能動作用卻具有不同的性質,存在著革命與反動、進步與保守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充分肯定道德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能動作用,但並不把它看作是變革階級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性力量。



(7)對法律與道德的認識擴展閱讀: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8.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一、法律與道德的辯證統一關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有兩者並立互補,協調發展,才能使社會、國家得以有效的維系和保障。

(一)法律與道德的內涵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一般來說,法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廣義的法律則是指一切有權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這里說的一切國家機關包括了各自、自治區、直轄市的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法律有四個特徵。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嚴謹的社會規范。二是法律必須國家制定和認為的。三是法律規定的權利與義務是國家認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關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規范。道德一般有四個特性。第一是規范性。它是一種行為規范,是人們行為的一種標准。第二是滲透性。道德規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第三是穩定性。道德規范的穩定性比法律還要強。一種道德觀念形成的道德規范上百年、上千年不會變的。最後它與法律的最大區別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調節的社會關系領域來分類,一般可分為三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婚姻與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質是社會成員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現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質的就是人和人的關系,是人類誕生、進化和成長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種尺度或一個標志。

(二)法律與道德的區別

道德與法律兩者相輔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需要法律的輔佐,但是兩者也有區別:

一是兩者調整的對象不同。道德和法律在調整對象方面的區別主要體現為:道德主要是通過對人們內心的信念和思想動機的調整來影響人們的外部行為;法律主要指向人們的外部行為,要求人們外部行為的合法性。具體來講,道德命令是內在的、自覺的,法律史外在的、強制的。道德包含動機方面的考慮,要求人們根據倫理責任的意識行動,法律則不考慮潛在的動機,主要以行為的外在方面作為依據。

二是調整的手段不同。道德調整主要建立在社會主體的倫理認同和道德評價基礎上,它通過社會輿論的批評與譴責及主體的自我反省促成主體遵守道德。法律調整主要通過有組織的國家強制力保證法律得到實施。法律對違法行為規定了強制制裁措施,在主體違法時國家機關就應當對違法者實施制裁。可見,道德的主要調整手段是社會輿論的壓力,法律調整的主要手段是國家強制力。前者比較分散,後者則是有組織的。

三是調整的范圍不同。道德調整的范圍大於法律。許多行為受到道德的調整,但沒有被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不為法律禁止也不為法律所保護。相反,違法行為基本上都是道德所譴責的行為。

四是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首先,法律主要是以憲法、法律等確定性和規范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道德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信念和社會輿論當中。其次,法律規范則是條文化的、比較具體,明確具體地規定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因此能夠為主體提供明確性的指引。道德一般比較抽象、原則,沒有具體規定行為模式及其法律後果。因此,法律體系的存在與范圍可以通過權威性法律資料加以確定,可以為法律的實施提供明確而確定的依據,這是道德所不具備的品質。

(三)法律與道德的聯系

法律與道德具有緊密的聯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者有共同的起源。無論是倫理學界還是法律史學界最終都找到了一個共同根源──禁忌。倫理學界根據人種志學的研究認為,道德形成的標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關於禁止通婚的規則。在原始人那裡,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種生產的禁忌和性交禁忌的形式出現的。同樣是原始社會的禁忌,作為禁止性規范(勿為性規范),在法學家那裡則被認為是「法律的源頭」。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禁止性規范。

第二,兩者的目的相通。法律與道德都包含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目的。義務的道德是對人類社會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規定,願望的道德表達了人類的道德理想,如善良、公正、誠實等。在法律發展史上,在法理學發展的各個時期,法律思想家們都強調良法與惡法之分,每個人都追求和嚮往良法治理環境下的國家,離開了道德,關於良法的理論思考與立法實踐就失去了依據。

第三,兩者的內容有重合之處。道德一直是法律的重要來源,法律吸收了道德准則的內容,將許多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這就克服了道德規范的不確定性和道德制裁的相對無效性,使道德規范能夠獲得社會有組織的強制力的保障。將道德轉化為法律的,即「道德的法律化」現象存在於任何國家的立法之中,這就使兩者在許多行為要求上展現出一致性。

第四,兩者在功能上互為補充。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需要法律的輔佐。由於法律的他律性和道德的自律性特點,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通常由道德進行調整,兩者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作用空間,因此兩者相互補充,共同維護著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二、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在新時期的特點

法律與道德關系在不同時期顯示不同的特點,在新的時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出現了新的特點。

(一)法律與道德是變化著的、發展著的

法律與道德隨著政治、經濟的不斷變化以及社會的巨大變遷而不斷變化和發展,這既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同時也要求我們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要正確理解和適用。因為在一段時期內,也許某一行為是符合道德的,但是到另一段時期後就變成了不道德的了;同理,曾經合乎法律的行為換到了另一個時間空間也許就是不合乎法律的;甚至有的行為曾經不合乎法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成合乎法律的,如婦女的墮胎行為。

(二)法律與道德互相滲透,逐漸融合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思想素質也隨之提高,道德與法律的互相滲透和融合,即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的趨勢愈發明顯,法律與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轉化,基本道德原則可轉化為法律,長期存在的法律也可能成為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法律與道德的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符合法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規律。

(三)法律中越來越具備道德基礎與人性內容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使得兩者之間的配合更加緊密,加上人權觀念已深入人心,使得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廣泛的道德基礎,法律為了為了更好滴保護人權,在內容上也更加註重人性化的規定,以體現對人權、正義、效益與秩序等的追求,這是法制不斷進步和完善的表現,同時也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啟示

(一)法律與道德建設應同時進行

由於法律與道德之間的滲透與融合已經越來越明顯,必然要求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兩者要同步進行,才能使得法律與道德之間不脫節。在法制的建設中要注重發掘法律中內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以及情感成分,發揮法律的教育功能以實現綜合治理;同時在道德的建設中要注重結合法律的教育功能,使得人們在內心更加富有理性,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從而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二)立法活動要更加體現法治與德治的融合

法律是治理國家的有效工具,而立法活動則是打造這一工具的重要前提。在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今天,法律的制定更應該體現與道德的融合。一是立法活動要將一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原則,使道德規范具有法律屬性和法律效力。二是立法活動要將某種道德規范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即通過義務性規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規范,如《婚姻法》中關於子女贍養父母、父母撫養子女並不得遺棄的義務性規定就是如此。三是立法規定準用性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國家立法的有效補充。例如,我國民事司法實踐中不乏依習慣或道德規范認定特定行為合法與否的做法。

(三)進一步提高司法人員思想道德素質

「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人員是實施法律的主體之一,其思想道德素質深刻影響到法律實施所取得的效果,因此,提高司法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對於法律的道德化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強調的「司法人性化」是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法律與道德逐步融合的結果。法律的實施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司法隊伍踐行法律的精神,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崇尚法律,尊敬法律。「道德平庸的審判人員是對一國法律的嘲笑,而道德敗壞的審判人員就是對國家法治的公開的踐踏,因為每一個不公正的判決就是對人們法律熱情與信仰的最為深刻的傷害。」 由此可見,司法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對於實現法律的公平和正義息息相關,同時也對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實現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結語

法律與道德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在當今的社會,法律與道德逐漸出現融合的趨勢,法律道德化與道德法律化正是這種融合趨勢最為明顯的特徵。研究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使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在各自的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共同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服務。同時,我國要注重法治與德治的緊密結合,在立法、司法等方面要充分結合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在這些環節中注入更加人性化的內容,以更好地體現人文關懷,這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篇2
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法律與道德又相互交叉與滲透,其兩個重要表現為: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系,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

互包容。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法律只能規定人們不許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篇3
進入大學前,對大學的生活是極其憧憬,可是等我踏進大學的那天起,一切都變了,與想像中的大學不是完全不一樣,但也是90% 不一樣。

隨著大學生活的逐漸深入,自己發現自己對大學是那麼迷茫,整天碌碌無為。不是拿著手機聊天,就是這玩玩,那玩玩,毫無鬥志。感覺對什麼都無所謂了,更不用說學習了,人雖然每節課都在教室,可是也聽不進,腦子老亂想,我想這就是對大學不適應的具體表現。

可是自從接觸《思想政治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均稱《思.法》)後,自己逐漸在改變,一點點的適應了大學生活。記得《思.法》第一課就講到了適應人生新階段——大學生活。通過對這一課程的學習,使我認識了大學生活的特點,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只有當自己真正了解了大學生活的特點,那麼我就會有相應的策略和方法來適應其特點,有時也可能改變一些自己不適應的大學生活特點。

大學生活即使個集體生活,也是個獨立的生活。大學提供了我單獨生活的環境,而《思想政治修養與法律基礎》則教會了我怎樣去獨立生活以及如何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大一是高中向大學轉換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思.法》卻是轉換的一個重要工具。它不僅教會我生活,還教我樹立全新的學習理念,大學學習全在自己,老師只能是個暫時的引路人,他們只能站在原地向你指明前進的方向,腳下的路還得自己一步步走,可是《思.法》卻伴隨著我的整個學習生涯,不是這本書伴著我,而是他教給我的內容,其傳遞的精神一直在跟隨著我,鼓勵著我。

《思.法》就向遠方的燈塔,會一直用光明照亮我腳下的路,我記得大學初期是我茫然得很,但《思.法》有一課叫「追求理想與堅定崇高信念」,從中我學會了好多,比如對於理想,我又進一步得到了了解,更加明白了自己以後的理想是什麼,至少有個很清晰的方向,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理想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何其的重要,特別是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道路上。是她再次給了我人生的理想,再就是信念,信念一直被那些成功人士所青睞,因為它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沒有它,人們就永遠癱瘓在這個社會面前,《思.法》不僅給了我建立信念的方法,還給了我建立信念的勇氣。

中學時代不知何為人生,感覺上了大學那就是人生最終目標,可是我錯了,人生的真諦遠不止這些,這才剛剛開始,人生目標還很遠,還需要你一步步去走近。在學習過程中我不僅了解了人生觀,甚至對世界觀的認識也上升了一個台階,人生目標是遠大高尚的,所以我們要將目標放遠大一點,不要局限於眼前。一旦我們確定了人生目標,就要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去應對它,去追求它,這也是《思.法》傳遞給我的。另外就是關於人生價值,以前真的不明白何謂人生價值,可是自從學習《思.法》後,多少也明白了一點,盡管不是太懂,但也是一個進步啊!人生價值是指工作生活中對自己及社會所貢獻出的物質和精神,是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誰都不想一生碌碌無為吧!那麼就好好體現你的人生價值,這也是《思.法》給我以及所有大學生的禮物。但是我們得明白人生一定要用高尚的人生觀去指引,否則會迷路的。在這同時《思.法》還會教我如何尋去找人生價值,而且還會教我如何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不再讓自己不知為何而活,同時《思.法》中還講到了自我促使身心和諧,還有要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更重要的是與自然和諧,以前我只顧自己,從未想過會對他人、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更不用說對自然。

道德是這個社會的輿論,是當代的主題,可我卻不太注意這方面的修養,一直以來,還以為自己得道德算好,可是自從學了《思.法》後,才發現我的道德觀是多麼的狹隘,《思.法》讓我明白了道德的本質以及其功能和作用,以前只認為到的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可是現在才發祥,他更多的是針對這個社會,乃至全人類,只要是你能接觸到的不管是人、物,這都會是道德的最大體現,同時我也明白了作為當代大學所所需要的道德,及我們的使命——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這不僅對個人有益,更是對我們所處的社會、國家有益。特別是民族道德傳統對我們、我們國家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就要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這就需要我們先去了解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要內容,而《思.法》恰好給了我這個好機會,可謂是雪中送炭,這么一個大的方面我都學會了,那麼自身的道德修養又怎可能學不到呢?道德是一個最基本素質的體現,其中誠信是最為重要的一方面,以前認為守信也不是太重要,可通過學習了《思.法》才知道守信是何其的重要,誠信是作為一名大學生最基本的道德,這也是你以後步入社會和工作崗位時,應該牢記於心的,而且要時刻用行動證明你的銘記。

說到社會,我就想到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曾經認為我跟社會沒有多大關系,可是到了大學,才知道社會與我有多大關系?再通過《思.法》有明白了公德的基本內容,也明白了作為一名公民,我有義務也有責任去為這個社會公德獻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至於公共秩序,更應該加以維護和遵守,這是我們社會——這個群體生活的共同原則。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其中所涉及到的相關法律。這也是《思.法》教給我的。

想到大學一定會想到職業,是的`,這是每個大學生必須所考慮的問題,當然我也不例外了,以前總認為有了職業會很好,比如上下班的樂趣,同事間的交流。可是我卻從未想過怎樣培育職業精神,這是《思.法》給我的一大提示,她告訴我職業與道德和法律及職業道德的要求和職業活動中法律的要求。這些已經讓我在以後得職業道路上少走了許多彎路和那些坎坷路。

談到職業,那麼一定要想到擇業,我是這么想的,而在《思.法》教程中也有這么個內容。她讓我認識到了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雖然這讓我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正因為有了壓力,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才會有努力學習的動力,。同時她也教我怎樣樹立擇業觀和創業觀,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怎樣在艱苦中得到鍛煉,以及在實踐中成才,這讓獲益匪淺啊!

剛也談到了法律,就這一點談談《思.法》給了我那些知識,以前我可以說是個法盲,可當我學了《思.法》後,我真的對法律感興趣了,我首先是學到了法律的由來,再就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內涵,這讓我明白了社會主義的好處,因為法律是我們的終身保護傘。最為讓我高興的是我終於明白了何謂真正的憲法,包括從它的由來和產生,到最後的實施。這也讓我樹立了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其中我就明白了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觀念,不要小看這一點,這對大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項權利和義務,而權力和義務觀念更是我們大學生應該學習的,因為我們時刻都在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同時最重要的是《思.法》在教我們如何以法官的身份去認識身邊的各種案件,這樣我們就能好好地去維護我及我們身邊人的權利不受侵害。

當然法律中也包括《婚姻法》,這就有必要談到愛情了,《思.法》告訴我愛情是神聖的,如果你沒有把對方當作是終身伴侶,那麼請你不要去玷污愛情這塊聖土,青春短暫,找個值得珍惜的人,一起認真走一程,不要給自己的愛留下遺憾!《婚姻法》也告訴我以後應該怎樣處理好以後在婚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想這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收獲,因為婚姻是件很大的事,是一個人人生中最大的事,也是兩個人人生中最大的事,也可以說是兩個家族中最大的事。所以我認為這一課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意義很重大。

通過對《婚姻法》的學習,對人生的總體結構我又來一定的把握,這也是自己最大的收獲,因為她不僅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學習以及如何擇業,還告訴我在社會上要怎樣以一個公民的身份去生活,《思.法》可以說是我大學的啟蒙老師,我會銘記於心。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篇4
現代社會中,規范與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除了法律規范以外,還存在道德規范和諸如習俗之類的其他社會規范。本文簡單談談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關系。

法律規范,是指由具有法律、法規制定權、解釋權的機關或者組織,按照一定的程序所制定並在一定區域內公開實施的規范。具有制定的限定性、程序性、公開性、廣泛、貫徹的強制性等特徵。從應然的層面看,法律規范應該是政府需要、社會需要和民眾需要,應當具有人性和理性,應當符合人文要求,應當是有用、可用、能用、管用和好用的。

道德規范,是指由一定的組織和行業加以制定、確認,或者自然形成的社會規范。就其來源,可以分類為既定的道德規范和自然的道德規范兩種。前者是指由某些組織、行業對國家、行業、民眾的道德狀況進行綜合評估之後所制定的道德規范;後者是指得到了社會各界普遍公認的、善良的風俗習慣和道德評判標准。

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有所不同。一是法律規范通過調整人的言語和行為來達到提高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觀念,而道德規范則是通過約束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觀念來達到促使人自覺地做或者不做某種活動;二是法律規范的貫徹所仰仗的是外在的強力(通常所說的國家強制力),而道德規范的貫徹則主要是基於人的良知和自覺,是帶著輕松和愉快的心情去遵守和維護的;三是法律規范調整和約束的重心是人的言語和行為,而道德規范調整和約束的卻是人的思想和心靈。應當說,道德規范具有法律規范所沒有的許多優點,同樣是社會生活中所要遵守的社會規范。

法律規范在治國安邦中雖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法律規范卻不是萬能的,正確地理解道德內省、法律外束的辯證關系和各自的作用,意義重大。從調整的范圍來看,並非所有的社會關系或者活動都由法律規范進行調整,法律規范不可能全部取代其他社會規范的功能;從實際情況來看,無法可依的時期早已過去,制定、修改、解釋法律的工作固然必要和重要,但培養立法、執法和解釋法律規范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尊重法律、維護法律、善待法律、忠誠法律的法律觀,和以良心和良知為內心動力,按照公平、公正和正義的要求去執行法律和解釋法律的道德的工作更顯得必要和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當代的中國司法環境中,最為缺乏的不是法律規范,而是一大批具有法律觀和道德觀的執法機構及其執法人員。「有法不依,甚於無法」,但同樣,不尊重、濫用和曲解法律將會導致全社會對法律產生信任危機,並最終導致依法治國的方略落空。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忽略法律規范或者將法律規范作為道德規范的輔助手段,將會導致人治的泛濫,對治國是不利的;但也告訴我們,忽略道德規范或者把道德規范從治國方略的手段中抹去,同樣不利於治國。

正如康德曾說過的那樣:這個世界有兩樣東西讓我敬畏: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人類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庭。當道德成為了我們內心的法律,每一個人都自覺接受道德法庭的審判時,道德與法律終將合二為一,社會也就實現了其公平正義的目標。在現代社會里,人們不應該把自己作為單純的法律人(從事法律工作者),而應該把自己變成法律與道德的混合體,在嚴肅執法、彰顯法律威嚴的過程當中,宣傳和弘揚善良的道德風尚,做到法律與道德的結合,既做一個好的法律人,也做一個好的道德人。

9.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法律分析:1、相互制約

法律是通過立法、實施並強制執行的,以此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而道德則是通過科學、正確的評價,推動法律的廢除、修改以及實施等。制約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為,都不會超越社會基本秩序的許可范圍。

2、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相互重疊

在法律規章制度中,會存在一些道德條款,同樣的,在道德規范中,也會有一些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

法律中的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通過道德規范演變而來的,其中蘊含著道德精神;同樣的,在道德規范中,也存在著很多具有法律性質的條款。尤其是在價值層面上,兩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知,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重疊的。

3、在地位上相互轉化, 相互吸收

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體來說,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規范中所規定的,在法律中也會有所體現,這也就體現了道德法律化的結果,可見,兩者是相互吸收的。

4、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在社會的發展中,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切不可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因此,只有將法律和道德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10.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如何理解

道德本質是由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成的,人們行為應當在人們所能接受的范圍內,若超過了人們無法接受的范圍就會觸及社會道德底線,這樣會引起大多數的公憤。道德和法律一樣都具有調整和規范人們行為的社會功能,但也有一定的區別;

道德是社會的意識形態,說明道德是由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形成的,而法律往往是統治階級制定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具有國家意志性;

法律的制定應當考慮道德標准和底線,法律應當在這范圍之內,當法律的適用與道德相沖突時,往往應當遵守法律,一是為了穩定法律的權威性,二是為了保護法律的穩定性,三是法律的制定是理智的公正的,而民眾道德觀念易變化且缺乏理智,往往帶有情緒性,不利於穩定社會關系。

(10)對法律與道德的認識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熱點內容
八項司法舉措 發布:2025-01-23 13:53:57 瀏覽: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13:49:20 瀏覽:124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