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立法方式包括哪些
A. 法定的社會保險有哪些
您好!社會保險是根據立法,由勞動者,勞動者所在的工作單位或社區以及國家三方面共同籌資,幫助勞動者及其親屬在遭遇年老、疾病、工傷、生育、失業等風險時,防止收入的中斷、減少和喪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險的概念包括了4層含義:
參加社會保險制度的成員資格是通過立法確定的,也就是說,在立法指定范圍內的每一個勞動者都必須參加社會保險。因此,社會保險帶有一定的立法強制性。
社會保險強調個人繳費。這種捐款在形式上與商業保險的保險費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是,社會保險的繳費是完全建立在自助自保和互助互濟基礎上的。參加社會保險制度的勞動者通過繳費,獲得成員資格,因此有"先盡義務,後享權利"一說。同時,這種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指的是機會上的均等,在遭遇法定范圍內的各種風險時,參加社會保險制度的成員都可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津貼。
社會保險強調勞動者、勞動者所在工作單位以及國家三方共同籌資。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勞動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責任。勞動者所在工作單位的繳費,使社會保險資金來源避免了單一渠道,增加了社會保險制度本身的保險系數。而國家的參與,更使社會保險制度有了強大的後盾。
社會保險的"保險"具有積極預防的含義,對法定范圍之內的風險起到了未雨綢繆的作用,使參加社會保險制度的成員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體現了社會保障的穩定機制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概括出社會保險的6個特點:①組織形式上的強制性:立法限定,強制參加;②個人意義上的自助性:先盡義務,後享權利;③集體意義上的互助性:互助互濟,滿足急需;④資金來源上的多源性:三方籌資,來源可靠;⑤資金使用上的預防性:預防風險,安全感強;⑥資金管理上的儲備性:積蓄增殖,源遠流長。
"五險一金",具體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一金即:住房公積金.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B. 社會保險立法方式包括
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現狀
中國當前面臨的又是一個社會風險持續擴張,失業率增長,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迫切需要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化解社會風險,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社會保險制度是以立法形式建立的向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的重要制度,它對保障市場需求基本穩定、產業結構升級正常進行,社會資本安全增值具有重要意義。立法是實現社會保險制度規范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證。本文旨在考察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現狀,分析其立法特點和不足,以期對社會保險立法的發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現狀
1.《憲法》、《勞動法》和《勞動保險條例》中基礎性、綜合性社會保險立法
(1)《憲法》
《憲法》是社會保險立法的總依據。該法第44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第4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憲法的這些規定,是中國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依據。
(2)《勞動保險條例》
1951年政務院(後稱國務院)頒布、1953年修正後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中國第一部綜合性社會保險法規。該條例規定了職工除失業外在生、老、病,死、傷、殘等各種風險下的保障收入標准,這在當時條件下,對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調動廣大職工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難以適應中國社會保險事業發展的需要。
(3)《勞動法》
《勞動法》「社會保險和福利」一章明確了社會保險的基本目標:「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第70條),規定了中國社會保險體制的新框架:1)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險制度(即國家建立基本保險、用人單位建立補充保險、個人建立儲蓄性保險);2)優化社會保險基金籌集、使用制度;3)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監督機構。
2.社會保險各險種的立法
(1)養老保險
在城鎮,國務院20世紀90年代先後頒布的《關於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指導著中國城鎮養老保險改革的實踐;原勞動部《關於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鼓勵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民政部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並就農村養老保險改革的具體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規則,初步規范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業務、財務、基金和檔案管理。
(2)醫療保險
1998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此外,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和有關部委還就醫療保險改革的具體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規則。
(3)失業保險
1999年1月國務院頒布《失業保險條例》,該條例是社會保險方面重要的單行法規之一。之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實施了《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使失業保險金的發放工作規范化。至此,中國初步建立起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失業保險制度。
(4)工傷保險
在對《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調整和完善的基礎上,國務院於2003年4月27日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並於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的頒布和施行,標志著中國工傷保險立法長期滯後的狀況得到改善,勞動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勞動者的職業安全將得到有力保護。
(5)生育保險
1988年7月21日國務院頒發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統一了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生育保險制度,《婦女權益保障法》也對婦女孕、產期保護作了相應規定。1994年,《勞動法》的出台,使中國生育保險法制建設上了一個新台階,同年,原勞動部頒布了《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規定生育保險的對象和范圍包括城鎮各類企業及其職工。
3.社會保險基金立法
目前,中國有關社會保險基金的專門立法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單獨或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暫行辦法》、《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會計核算暫行辦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舉報工作管理辦法》、《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信息產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郵政局共同發布的《關於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4.調整社會保險爭議的立法
社會保險爭議在理論研究和立法方面目前均尚未獨立,暫被列入勞動爭議范疇,因此,目前社會保險爭議的處理通過勞動爭議處理法律制度予以解決。
二、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的特點
1.在立法形式上,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法規為主
目前,中國社會保險領域主要是由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法規來規范,這是由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積累不足所決定,此外,也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各地社會保險的實際情況存在很大差異,為充分照顧各個局部的利益和具體情況,充分發揮各地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社會保險立法走的是「中央試點指導、地方立法為主」的路子。
2.從立法內容看,社會保險立法與勞動法交叉、重合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而社會保障法的核心內容——社會保險法就是在勞動法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產生的。因而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把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看做是勞動法這個部門法的構成部分之一,社會保險立法在中國還未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社會保險立法的適用范圍中涉及工資勞動者的部分,同時又是勞動法所包含的內容,二者對這部分內容的調整出現重合和交叉。
3.在立法思路上,依城鄉屬性對社會保險分別立法
由於中國二元經濟結構顯著,城鄉差別大,考慮到農村的社會保險制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不同於城鎮,建立與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法律制度的條件尚不成熟,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沒有照搬國外模式,也沒有套用中國城鎮的做法,而是試圖走一條符合中國農村特點、符合農民心理特點的道路。如在進行城市醫療保險改革的同時,中國政府也企圖通過重建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來解決農村醫療問題,具體說來是在農村地區,通過集體和個人集資籌集醫療經費,為農村居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4.在立法技術上,按社會保險項目分類立法
1951年政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中就按社會保險項目分別對養老、工傷、醫療、疾病、傷殘、遺屬、生育七個項目作了具體規定。這種做法充分地考慮了不同種類社會保險的區別和同類保險的共性,有利於在社會保險種類上更合理地確定繳費標准和相關待遇,使依據這種分類形成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摒棄了原有制度的封閉性和受益者的身份限制性,體現了新制度的社會性與平等性,為今後社會保險項目的單項立法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的不足
1.缺乏合理的立法理念和明確的價值取向
社會保險立法是以維護社會穩定與社會公正為立法理念,還是吸收發達國家長期協調發展的戰略觀,在中國社會保險立法中還未能真正清晰地體現出來。醫療保險制度應追求費用控制還是國民健康?在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的情況下,失業保險是單純的事後救助還是向擴大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結構、增強和改善勞動者能力素質與實施失業救助相結合的方向轉變?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在檢討中進行再選擇。
2.法律法規數量少、層次低,立法分散,難以形成體系
首先,養老、醫療、生育保險方面尚無專門法;其次,由於立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積累不足,法制建設滯後,造成立法分散、不成體系,欠缺系統性、全面性、穩定性,更未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險法體系。
3.缺乏綜合性社會保險基本法
由於缺乏一個全國性的、綜合性的制度安排來規范和調整社會保險,保險問題只能由一些地方性法規及文件加以規定,這就造成對企事業單位履行繳納保險費義務缺乏應有的強制約束力。綜合性社會保險基本法的缺失,使社會保險工作無法全面納入法制軌道,法律對社會保險體系的支持作用難以很好地發揮出來。
4.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問題尚無統一的全面規定
隨著中國就業形式的多樣化,靈活就業群體涉及的行業和職業門類十分廣泛:一是企業下崗、離崗、失業人員,主要受雇於小規模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或從事臨時工、季節工等勞務活動或從事個體經營;二是知識階層和大學畢業生等城市新增經濟活動人口的部分人員,一般具有較高知識水平或特殊技能,多為自由職業者;三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主要從事建築、裝修、安裝勞動,或保安、保潔、綠地管理、飲食攤點、家政服務及其他服務性行業。這些就業人員就業形式多樣,大多工作地點和時間不固定。現行社會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傳統正規就業方式設計的,而對上述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關系如何建立、繳費基數如何確定等問題,尚無明確規定。
5.法律實施機制較弱
社會保險的實施機制包括籌資機制、支付機制、管理機制、投資運營機制、監督機制等。盡管有關的社會保險立法都對各自的實施機製做出了一定的規定,但是由於規定分散、協調性低、立法空白點多而缺乏法律效力。如因目前的立法未明確規定社會保險待遇不支付的法律責任以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屬事業單位,致使投保人在社會保險待遇的權利缺損時難以通過行政復議或訴訟途徑予以補救;在基金的管理方面,當前實行的「財政專戶」的管理辦法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措施,規范的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在基金的投資運營上,考慮到當前社會保險財務賬戶上資金數額雖然大,但支付額也大,加上國內資本市場不完善、投資渠道少、實業投資風險大、運營監管手段落後、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弱等,有關政策法規對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渠道一直限定為專戶存儲和購買政府債券,這種限制性規定有其現實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畢竟是一種被動的防禦策略;在基金的監督上,還主要停留在監督社會保險費是否及時繳入財政專戶,以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核撥的社保資金後,是否及時足額發放保險待遇。這些狀況的存在,使得社會保險基金收支運營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
總的來看,中國的社會保險制度設計思想並不落後,其現有的社會保險立法對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勞動力再生產順利進行,促進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進步、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正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建設畢竟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與其他法律部門相比,社會保險立法還相對滯後,隨著國家經濟結構不斷調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現行的社會保險立法還在諸多缺陷,為了使中國的社會保險事業進一步健康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立法進程,完善社會保險法制。
文章來源:中顧法律網(免費法律咨詢,就上中顧法律網)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C. 《社會保障法》包含哪些內容
《社會保障法》包括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障制度和對盲童、孤兒和其他殘廢兒童的資助。社會保障法尚不是推行於全國的法律,除養老金外,社會保障均由各州管理,而大多數州只為社會福利提供少量的資金。
D. 社會保險立法有哪些
1.《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991年6月6月26日發布)
2.《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995年3月1日發布)
3.《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7年7月16日發布)
4.《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勞動保障部2004年1月6日發布)
5.《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005年12月發布)
6.《國務院關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2008年3月14日發布)
7.《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2009年9月發布)
8.《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2009年12月發布)
9《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8第44號)
10《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勞社部發1999第14號)
11《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葯店管理暫行辦法》(勞社部發1999第16號)
12《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葯范圍管理暫行辦法》(勞社部發1999第15號)
13《關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管理的意見》(勞社部發1999第22號)
14《關於確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和支付標準的意見》(勞社部發1999第22號)
15《關於加強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結算管理的意見》(勞社部發1999第23號)
16《關於城鎮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00第16號)
17《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2009年3月17日)
18《失業保險條例》(1999年1月國務院發布)
19《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2000年10月勞社部發布)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年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2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八屆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通過)
22《工傷保險條例》(2003年4月16日國務院第五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23《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1994年12月14日勞動部發布)
24《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1999年1月22日國務院發布)
25.《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2001年12月財政部、勞社部發布)
26《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1994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
2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1999年9月國務院發布)
28《軍人撫恤條例》(1988年7月18日國務院發布)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於2001年10月27日通過)
30《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於2002年6月29如通過)
31.《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七屆人大常委會第5次會議通過)
32.《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88年7月21日國務院發布)
33.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2003年6月國務院發布)
34 .《法律援助條例》(2003年7月國務院發布)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9月4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36.《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996年8月29日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37《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0年12月28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38《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84年5月31日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
E. 社會保險法的立法原則及適用范圍有哪些
立法原則就是保障社會勞動保險,依法征繳、依法繳納、保障投保者各項權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適用范圍就是針對「社保勞動保險」(社保)。
F. 社會保險包括哪些
1、社會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能夠獲得國家和社會補償和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險是國家根據憲法所制定的基本社會政策,社會保險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濟性、福利性、社會性。社會保險不以盈利為目的。
2、社會保險包括以下五項內容(五險):
——養老保險:即勞動者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在養老期間發給生活費,以及生活方面給以照顧。
——失業保險:即勞動者在失業期間的生活費、醫療費的給付以及轉業培訓、生產自救及職業介紹等保障措施。
——工傷保險:即勞動者因工負傷,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後的工資收入補償,也是對因工負傷勞動者的醫療護理和生活照顧措施。
——醫療保險:即勞動者在患病期間的收入補助和在醫療護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生育保險:即女職工在生育期間的收入補助和保障措施。
3、社會保險的作用有以下五項:
——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安定社會。
——保護勞動者身體健康,增進勞動者體質。
——促進生產發展,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為社會、為基層服務,方便群眾生活。
——實行收入再分配,適當調節勞動分配,保護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G. 現有的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有哪些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二、行政法規
1、《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2、《關於修改〈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
3、《失業保險條例》
4、《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5、《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6、《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7、《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
8、《工傷保險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10、《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三、行政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2、《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3、《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工教育的決定》
4、《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
5、《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6、《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7)社會保險立法方式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四、部門規章
1、《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2、《〈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若干具體范圍的解釋》
3、《關於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4、《勞動部關於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的通知》
5、《勞動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的通知〉》
6、《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7、《關於印發〈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的通知〉》
8、《關於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
9、《關於頒布〈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的通知》
10、《勞動部職業培訓實體管理規定》
11、《勞動部關於印發〈就業訓練規定〉的通知》
12、《〈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實施辦法》
13、《關於印發《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的通知》
14、《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5、《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
16、《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17、《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
18、《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
19、《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貫徹實施〈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
20、《境外就業中介管理規定》
21、《關於貫徹落實〈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通知》
22、《社會保險稽核辦法》
23、《最低工資規定》
24、《關於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做好民辦職業培訓工作的通知》
25、《集體合同規定》
26、《勞動保障部、建設部關於印發〈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27、《勞動保障部關於貫徹落實〈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通知》
28、《關於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若干規定》
29、《勞動保障部、建設部、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的通知》
30、《勞動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31、《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五、司法解釋
1、《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H. 請問社會保險尤其是醫療保險方面的立法有哪些除了社會保險法還有什麼法
相關的法律只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方面只有一個大的原則,國發【1998】 44號
新農合方面是根據國辦發【2003】3號開始的
城鎮居民是根據國發【2007】20號開始的
I. 我國現行保險法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現行保險法包括調整保險關系的內容。
因為,保險法是指調整保險關系的一切法律規范的總稱。凡有關保險的組織、保險對象以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等法律規范幸均屬保險法。是調整保險關系的准則。它不僅包括專門以保險關系為規范對象的法律、法規,而且還包括其他法律、法規中涉及保險活動的有關法律條文。保險立法的目的是加強對保險活動的管理和監督,維護保險雙方的合法權益,保證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
所以,保險法包保險業法,保險合同法,保險施行法,社會保險法等內容。
最後,祝你開心快樂,一切順利!
J. 保險法採用的立法方式
摘要:中國社會保險法經歷了初創與調整、破壞、重建、全面建設和發展等階段。社會保險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保險概念的界定達成共識,制度框架已經明確;制度轉型的任務基本完成,國家立法具備了較好的基礎;社會保險立法有了憲法依據;社會保險法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立法開始提速。但社會保險立法存在理念落後,基本法律缺失,法律規范不統一甚至混亂,法律實施機制偏弱,缺乏法律救濟制度等問題。。加快和完善社會保險立法必須樹立科學的立法理念,制定高位階的社會保險法律,強化社會保險法律的實施機制,健全社會保險權利救濟制度。
關鍵詞: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權,立法,社會保險法律
社會保險權是社會保障權的核心內容,是一國公民的基本人權。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規定:「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客觀上,只有完善的立法,才能使公民的社會保險權從應然的權利轉化為法定權利進而轉化為現實權利。制定並出台《社會保險法》,關繫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實現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法》已經被列入立法規劃,在此背景下,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保險法制建設的現狀,總結其利弊得失並對其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有利於為《社會保險法》的制定提供理論指導。
一、中國社會保險法制建設之歷程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等不同形式的規范性文件和相關的政策構成的社會保險法制體系。社會保險法制在相當程度上指引和規范了社會保險制度建設,成為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和發展的指南。經過多年的改革和試點,中國特色社會保險體系框架開始形成,初步建立了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已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家負責、單位包辦、封閉運行的制度安排,轉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責任共擔、社會共濟的保險體制。社會保險的基金來源改變了過去國家包攬的狀況,實行了國家、單位和職工個人三方合理負擔,並在主要項目上實行了社會統籌。我國公民的社會保險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即從完全依附國家、單位轉向責任共擔,這表明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轉型過程中的艱難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社會保險方面的大量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已經成為國家立法的寶貴資源,社會保險國家立法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實踐基礎。
(三)社會保險立法有了憲法依據
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對社會保險的相關問題作了兩個重要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該憲法修正案對社會保險立法的意義在於:一方面從根本大法的高度規定了社會保障制度,昭示著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責無旁貸的責任,從以往的黨和政府的決定、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另一方面把包括社會保險權在內的人權人憲,使得社會保險法的立法根基得以確立。「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和「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條款使得我國的社會保險立法有了憲法原則依據以及憲法規范依據。
社會保險法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社會保險立法開始提速
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險法一直被認為是勞動法的一部分,而勞動法盡管歷史悠久,但在我國卻是一個長期不被重視的、遭受「冷遇」的法律部門,至於包括社會保險法在內的社會法更是不在人們的視野中。然而,作為與經濟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也需要法律加以調整,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社會權利也需要法律加以保護,於是社會法應運而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問題的增多而逐漸受到重視。2001年,九屆人大第四次會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該包括社會法在內的7個主要的法律部門。自此,社會法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門,它承載著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尤其是公民社會保障權的功能,引起了法學界和社會保障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曾經擱置多年的《社會保險法》,又被提到立法議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把制定《社會保險法》列入立法規劃,社會保險立法開始走上快車道。
三、中國社會保險法制建設之反思
由於社會轉型、東西部差距和城鄉二元結構等原因,我國在社會保險法制建設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為今後的社會保險立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也存在著現實的迫切需要與立法相對滯後的矛盾。
(一)社會保險立法理念落後
當今社會,社會保險(保障)權利已成為人權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和保障人權,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合理性,是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社會保險立法的起點和歸宿。從法理方面看,社會保險法無非是公民社會保險權的確立和實現問題,社會保險法是權利保障法,即社會保險立法的首要任務是規定社會保險權利的享有和保障。權利是目標與基礎,權利處於基本的主導地位。然而,目前,社會保險權利保障的理念遠未被學界和立法者所認同,社會保險立法更多地定位於事本位而非人本位。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是因為國有企業改革使得原有的單位保障功能弱化而逐漸受到人們重視的,社會保險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多是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自己的邏輯基礎和理論定位。缺乏先進的立法理念,必然導致在社會保險法的基本價值、原則、適用范圍等重要問題上無法形成共識,導致社會保險立法基點不當,缺乏前瞻性、主動性和回應性,阻礙了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建設。
(二)社會保險基本法律缺失,社會保險法治化程度較低
立法先行、制定高位階的社會保險法律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本經驗。在社會保險制度建構方面,我國雖頒布了大量的規范性和非規范性文件,但非常遺憾的是,在名目繁多的法律文件中,卻沒有一部專門調整社會保險關系的基本法律——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對其進行規范的社會保險制度理應是基本法律制度,根據憲法理論和我國《立法法》的規定,涉及社會保險的重要事項的立法應該由法律規定。盡管,早在1994年,全國人大就把《社會保險法》列入當屆人大必須制定的115部法律規劃中,其中排列第41位的《勞動法》已於1995年出台,而位列第39位的《社會保險法》至今仍處於千呼萬喚之中。社會保險基本法暫付闕如,對社會保險的規范主要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各部門的規章。在現行的社會保險的各項單行制度中,也鮮有專門的法律。社會保險基本法的缺位,導致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缺乏權威性、公平性、透明性、穩定性和可操作性,難以定型;導致社會保險法律規范的效力層次偏低,體系功能弱化,與社會保險法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的法律地位極不相稱;導致遵從社會保險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的相關法律制度無法及時建立起來,一些本應由法律來調整的社會保險關系一直游離於法治之外。社會保險基本法的缺位使得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長期處於非法治化的、政府單方面主導而難以兼顧責任主體各方利益的不合理狀態。這種不合理狀態,既阻礙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也與現代法治國家的「法律之治」的基本要求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相去甚遠
(三)社會保險法律體系內容存在局限性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法律體系中,社會保險法規或政策的適用范圍明顯過窄,享有社會保險的對象是非常有限的,社會保險僅僅是一部分社會群體的「專利」,覆蓋全體公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真正建立。第一,廣大農村的社會保險制度僅處於起步階段,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幾乎被排除在社會保險制度之外。盡管我國開始探索農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但制度尚未定型,大量的農民還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險制度內,無法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險權益。第二,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也比較窄。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是針對正規用人單位「固定」的就業形式而設計的,沒有充分考慮到勞動關系多樣化、復雜化和就業方式靈活化等因素。大量的農民工、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等靈活就業人員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險制度,他們很難享有社會保險利益。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險開始打破長期以來只覆蓋城鎮固定職工的格局,以不同的方式向農民工延伸,但總體上看,城鎮社會保險體系基本上沒有覆蓋農民工,如大多數農民工沒有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參保率低,傷殘得不到經濟賠償和治療。」大量的非正規就業的職工不能享受到社會保險待遇,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險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情況大大地破壞了社會保險制度的公平原則。
(四)社會保險法律規范的不統一和混亂
我國在保險法制建設方面,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少,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法規和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多,立法主體多元,層級無序,規范分散。如關於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國務院統一發布了通知,確定了兩個試點方案,允許地、市以上的政府根據本地情況自主選擇,結果是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選擇不同的實施方案,造成這項本應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處於不統一的混亂局面。近年來,還有一些省市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制定《養老保險條例》,進一步固定了養老保險地方化的格局。立法主體的多元直接造成全國社會保險制度的不統一,制度定型難度加大。立法層級的無序導致社會保險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等存在法出多門,互不統轄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這給社會保險法的實施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現了社會保險「有法難依」的困境。例如,農業部等五部委頒布的《減輕農民負擔條例》中,把「合作醫療」列為農民負擔不許徵收,有些地方也將社會養老保險的開展視為增加農民負擔。這些行政法規或政策性規定與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缺乏協調,嚴重影響了社會保險制度的威信和可持續性。
(五)社會保險法律實施機制薄弱,缺乏合理約法律救濟制度
法律責任制度是法律規范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法律強制力的直接體現。我國社會保險法在立法技術方面,缺少對違法行為進行制裁和對不作為行為進行追究的法律責任制度。法律責任制度的缺失導致法律實施機制薄弱,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失靈,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指引、激勵、規范、制裁和保護功能。現有的社會保險法規不具有法律的權威,社會保險領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突出。
有權利必有救濟,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權利。社會保險權需要法律救濟措施。許多發達國家都建立有專門處理社會保險糾紛的機構,使社會保險方面的爭議能夠得到便捷、高效、合理的解決,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的社會保險權。我國不僅沒有建立專門處理社會保險糾紛的機構,沒有便捷、高效的解決爭議的程序,甚至還出現過由某市社會保險局和市高級法院「協商—致」,下發文件規定勞動者依法要求用人單位補繳養老金案件不屬於法院管轄范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也不能受理的怪現象o。這剝奪了勞動者提起仲裁和訴訟的權利,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成為紙上的權利。
四、中國社會保險法制建設之展望
根據上文分析,我國社會保險法制建設既有成就也存在不足。這些不足讓我們看到了加快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險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樹立科學、先進的立法理念
社會保險(保障)權是一項基本人權的思想已經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和構建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依據。從法理上講,社會保險權屬於生存權這一人權的基本范疇,其核心內容是公民在遭遇社會風險(年老、傷害、疾病、失業、生育等)時,可以請求國家和社會提供物質幫助,以確保每一個公民有尊嚴地、體面地生活,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社會保險法本質上是國家對公民社會保險權的保障和救濟,社會保險立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是公民的社會保險權。社會保險法是權利保障法並非僅是社會保險事務管理法,更不是社會保險管理的權力分配法。這是現代文明和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對公民權利的漠視、忽視甚至權利的被剝奪。2004年我國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因此,保障公民的社會保險權,維護社會公平,讓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地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應該是我國社會保險立法的基本理念。
(二)加快制定高位階的社會保險法律
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險制度建設或變革的普遍規律。自19世紀末以來,德、英、美、日等發達國家大都通過社會保險(保障)立法,從法律上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只有通過社會保險立法,公民的社會保險權利才能從應然的權利向法定權利轉化,再從法定權利向現實權利轉化,公民的社會保險權才能真正實現。考察西方的社會保險立法,我們可以發現,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在社會保障立法方面存在分歧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社會保險制度安捧涉及政府、企業與個人的責任分擔和不同社會群體或利益集團的利益調整。許多社會保障立法事實上是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相互博弈與妥協的結果。對社會保險來說,立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權威規范,更在於實現社會保障責任與權益的合理配置。出台由全國人大——民意機構審議的(社會保險法》,能有效避免政府單方面主導社會保險政策而難以兼顧責任主體各方利益的缺陷,從而確保社會保險的各項制度更為公平合理。此外,社會保險權屬於公民的基本人權,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社會保障(險)的主要事項應該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還有,制定《社會保險法》可以使社會保險主體權利義務和職責明晰化,有利於社會保險制度的定型,形成社會公眾確定的心理預期,維系社會誠信。基於法律的國家強制力和巨大的權威性,可以使社會保險糾紛依法解決,社會保險制度有效運作並持續發展。總之,加快社會保險立法步伐,制定高位階的社會保險法律不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任務之一,而且已經成為完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條件及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
(三)在立法技術上應當制定綜合的、統一的社會保險法
社會保險的立法模式有以英國、法國等為代表的多部社會保險單項法律並存,相互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的分散立法模式和以美國為代表的集多項社會保險項目為一體的綜合立法模式。我國1994年在社會保險法的立法規劃中,採用的是綜合立法即制定綜合的、統一的社會保險法模式。目前,關於社會保險的立法模式存在較大爭議,如有學者認為我國的社會保險立法應該採取化整為零的分散立法模式,即針對社會保險的不同項目(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等)分別立法,條件成熟時再制定社會保險基本法②。
本文認為,社會保險分散立法的觀點值得商榷。第一,分散立法固然有比較靈活、便於修訂等優點,但是,分散立法由於缺乏統攝全局的社會保險基本法的制約,非常容易產生社會保險各單行法律之間的重復、矛盾和沖突。因此,國際勞工局專家組在《展望21世紀:社會保障的發展》的研究報告中主張「分散的社會保障法律應綜合並盡可能匯集起來,法律應當用最清晰的合理的語言來起草」的建議,值得我們在選擇立法模式時予以重視。第二,從國外的經驗看,固然大多數國家的社會保險立法都經歷了從某一項社會保險制度開始,立法內容逐漸擴展,從單一到綜合的過程,但綜合立法不是沒有成功的先例。美國就基本上是以其綜合性的立法即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而著稱的。智利也在1924年制定了綜合性的社會保險法。而原先採用分散立法的國家如德國,為了使社會保險立法系統化和明朗化,於1970年進行了《社會法》的法典編纂。美國、智利綜合性立法模式和德國的《社會法》法典編纂的經驗,充分說明社會保險制度是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的,這也是我們選擇《社會保險法》立法模式時需要參考的因素。第三,在我國目前社會保險制度零亂、立法層次低、立法內容粗疏的情況下,必須制定一部綜合的、統一的社會保險法,以規范社會保險各項目所具有共性的內容,解決當前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中急需解決的若干突出問題,為社會保險制度定型確立法律框架。實際上,即使採取分散立法,也不可能對社會保險的具體制度和事項做出特別詳細的規定,反而會造成立法的分散、重復和立法資源的浪費。而制定綜合、統一的社會保險法,規定社會保險的基本原則和重要制度,至於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具體模式、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的計算辦法等具體事項,可以留待行政法規或者法律解釋等作規定,為社會保險具體制度的發展留出空間,這是目前非常現實、經濟、有效的選擇。
我國的社會保險法應該以建立全國統一的法律體系為目標,制度框架應該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公務員退休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臉、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項目。社會保險法還應對政府的社會保險職責、社會保險費徵收體制、社會保險待遇、社會保險經辦、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法律責任等重要問題做出規定。
(四)強化社會保險法律的實施機制,健全社會保險權利救濟制度
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功能和效用的發揮需要有強有力的法律責任制度和權利救濟措施做後盾。一方面,社會保險法要加強法律規範本身的強制性,建立相關的法律責任制度,對拒絕繳納法定的社會保險費,拒不履行社會保險支付義務的,挪用、侵佔、貪污社會保險基金的等行為,依法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關於刑事責任,考慮到需要和刑事立法相協調,可以在社會保險法里作一概括規定,然後由立法機關通過刑法修正案或刑法解釋的方式,對社會保險方面的刑事犯罪做出規定,從刑法方面為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權利救濟制度是社會保險法實施的另一條保障線。國際勞工局在《展望21世紀:社會保險的發展》中明確指出:「人們對他受到任何社會保障機構的對待方式應有提出控訴的明確權利。假如此種控訴在社會保障機構本身范圍內的控訴程序不能滿意的話,應提交給一個獨立的主管機構處理。」這充分說明,社會保險權利的救濟,除了需要社會保障系統內部的行政救濟外,還需要相應的司法機構。按照我國1994年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爭議屬於勞動爭議的一部分,爭議解決必須在勞動爭議的框架內,依據勞動爭議的解決機制進行。2001年5月7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社會保險行政爭議處理辦法》,改變了過去在勞動爭議的框架內,依據《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解決社會保險爭議的具體規定,擴大了社會保險當事人權利救濟的渠道,是我國社會保險權利救濟制度的重大發展。社會保險是涉及面廣,與社會成員利益密切的制度安排,由此產生的爭議帶有特殊權益爭議的性質,爭議能否得到合理快速的解決,直接關繫到公民權利的實現和社會秩序的維護。為了保障人們社會保險權的實現,維護社會秩序,社會保險法需要規定社會保險爭議的解決程序,借鑒國外普遍實行的專門法院審判方式,設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審判機構,專門從事社會保險爭議案件的審理,使公民的社會保險權在遭到侵害時獲得及時、便捷、有力的司法救濟。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