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版權立法
⑴ 1790年,英國女王安娜頒布希么,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
安娜法令安娜法令:也稱安娜女王法令。法的原名為《為鼓勵知識創作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的法》,1709年由英國議會頒布,1710年生效,是世界上第一部保護作者權益的法律。該法規定,作品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其作者享有14年的版權保護期,期滿作者尚未去世,可以順延14年。《安娜法令》在世界上首次承認作者是著作權保護的主體,確立了近代意義的著作權思想,對世界各國後來的著作權立法產生了生大影響。1709年《安娜女王法令》頒布時,作品的表現形式僅限於印刷和手寫方式,因此該法所保護的作品禁止文字作品及以書面形式出現的美術、音樂作品。
⑵ 現在版權意識很高,你知道第一部版權法誕生於什麼時間嗎
世界上第一部現代版權法於17世紀10年代在英國誕生。當時在位的英國國王是安妮一世,斯圖爾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安妮女王。這項法律也被稱為安妮女王法。安妮法》關於保護、權利期限、樣品登記和付款制度以及侵權處罰的規定影響並啟發了後來的版權立法
從比較法和國際法的角度來看。符合版權國際化的趨勢。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學術和理論品位,吸收著作權法領域最新理論研究成果,高度重視國內外典型著作權案件,以及我國著作權的司法解釋和典型糾紛的解決英國議會於1709年批准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該法賦予作者和購買者在一定時間內訪問其印刷書籍的權利(即安娜法)。它代表著現代法律以成文法的形式對著作權進行了充分的保護,而且這一制度正在日益完善。
⑶ 世界版權公約規定的版權保護期是
法律分析:作者生前及死後25年。如果任何成員國在公約對該國生效日前已經將某些種類作品的保護期限於自作品首次出版以後的某一段時間,則該成員國有權保持其規定,並可將這些規定擴大應用於其他種類的作品。對所有這些種類的作品,其版權保護期自首次出版之日起,不得少於25年。
法律依據:《世界版權公約》 第四條 (一)根據第二條和本條規定,某作品的版權保護期限,應由該作品要求給予版權保護所在地的締約國的法律來規定。
(二)甲、受本公約保護的作品,其保護期限不得少於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後的二十五年。但是,如果任何締約國在本公約對該國生效之日,已將某些種類作品的保護期限規定為自該作品首次出版以後的某一段時間,則該締約國有權保持其規定,並可將這些規定擴大應用於其他種類的作品。對所有這些種類的作品,其版權保護期限自首次出版之日起,不得少於二十五年。
乙、任何締約國如在本公約對該國生效之日尚未根據作者有生之年確定保護期限,則有權根據情況,從作品首次出版之日或從出版前的登記之日起計算版權保護期,只要根據情況從作品首次出版之日或出版前的登記之日算起,版權保護期限不少於二十五年。
丙、如果某締約國的法律准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續保護期限,則第一個保護期限不得短於本款甲、乙兩項所規定的最短期限之一。
(三)本條第(二)款的規定不適用於攝影作品或實用美術作品;但這些締約國對攝影作品或實用美術作品作為藝術品給予保護時,對上述每一類作品規定期限不得少於十年。
(四)甲、任何締約國對某一作品給予的保護期限,均不長於有關締約國(如果是未出版的作品,則指作家所屬的締約國;如果是已出版的作品,則指首先出版作品的締約國)的法律對該作品所屬的同類作品規定的保護期限。
乙、為實施本款甲項,如果某締約國的法律准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續保護期限,該國的保護期限應視為是這些期限的總和。但是,如果上述國家對某一特定作品在第二或任何後續的期限內,因某種原因不給予版權保護,則其他各締約國無義務在第二或任何後續的期限內給予保護。
(五)為實施本條第(四)款,某締約國國民在非締約國首次出版的作品應按照在該作者所屬的締約國首先出版來處理。
(六)為實施本條第(四)款,如果某作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締約國內同時出版,該作品應視為在保護期限最短的締約國內首先出版。任何作品如在首次出版三十日內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締約國內出版,則應視為在上述締約國內同時出版。
⑷ 世界上最早的版權法《安娜法》是___頒布的.(3分) A, B, C, D, A,德國 B,法國 C,英國 D,美國
C,英國
安娜法令是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的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其名稱是後人為簡便而冠之以當時—在位的英國女王安娜之名,非該法的原名。
該法規定,當時已經出版的圖書,自法律公布之日起,其作者擁有為期21年的重印獨占權,當時尚未出版的作品,版權保護期為14年,如果14年期滿後作者尚未去世,可以順延14年。
《安娜法令》廢除了皇家頒發許可證制度,承認作者是版權保護的主體,對作者實行有限制的保護,這在版權史上是一次飛躍,是版權概念近代化的一個突出標志,對世界各國後來的版權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4)世界版權立法擴展閱讀
1710 年 4 月 14 日,英國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安娜法令》。
《安娜法令》原名《為鼓勵知識創作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的法》。由於該法在議會通過後,由安娜女王批准實施,故稱《安娜法令》。
頒布於 1709 年、並於 1710 年生效的《安娜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保護著作權的法律。該法首次承認作者是著作權保護的主體,確立了近代意義的著作權思想,對世界各國後來的著作權立法和著作權法律保護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安娜法令》頒布時,作品的表現形式僅限於印刷和手寫方式,因此該法所保護的作品僅限文字作品及以書面形式出現的美術、音樂作品。
《安娜法令》規定,作品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其作者享有 14 年的版權保護期,期滿作者尚未去世,可以順延 14 年。
當十九世紀末大清王朝還援用《大清律例》來壓制出版事業之時,世界上第一部保護版權的法律《安娜法令》卻早於十八世紀初就在英國議會獲得通過。法律作為上層建築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⑸ 什麼是版權問題
版權就是著作權,著作權指的是作者、著作權人依法對作品享有的權利。
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的規定,著作權包括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人身權包括(1)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2)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3)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4)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財產權包括(5)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6)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7)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8)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9)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10)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11)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12)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13)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14)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15)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16)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17)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世界版權公約》是著作權國際保護的重要規則,中國於1992年加入。
版權問題指的就是作品的著作權出現的相關問題,比如歸屬問題(誰擁有這個作品的著作權)、侵權問題等等
⑹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的內容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
(本條約於1996年12月20日由關於版權和鄰接權若干問題外交會議在日內瓦通過) 序 言
第1條:與《伯爾尼公約》的關系
第2條:版權保護的范圍
第3條:對《伯爾尼公約》第2至6條的適用
第4條:計算機程序
第5條:數據匯編(資料庫)
第6條:發行權
第7條:出租權
第8條:向公眾傳播的權利
第9條:攝影作品的保護期限
第10條:限制與例外
第11條:關於技術措施的義務
第12條:關於權利管理信息的義務
第13條:適用的時限
第14條:關於權利行使的條款
第15條:大會
第16條:國際局
第17條: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資格
第18條:本條約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第19條:本條約的簽署第20條:本條約的生效
第21條: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生效日期
第22條:本條約不得有保留
第23條:退約
第24條:本條約的語文
第25條:保存人 (1)對於屬《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所建聯盟之成員國的締約方而言,本條約系該公約第20條意義下的專門協定。本條約不得與除《伯爾尼公約》以外的條約有任何關聯,亦不得損害依任何其他條約的任何權利和義務。
(2)本條約的任何內容均不得減損締約方相互之間依照《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已承擔的現有義務。
(3)「《伯爾尼公約》」以下系指《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71年7月24日的巴黎文本。
(4)締約各方應遵守《伯爾尼公約》第1至21條和附件的規定。
關於第1條第(4)款的議定聲明:《伯爾尼公約》第9條所規定的復制權及其所允許的例外,完全適用於數字環境,尤其是以數字形式使用作品的情況。不言而喻,在電子媒體中以數字形式存儲受保護的作品,構成《伯爾尼公約》第9條意義下的復制。 締約各方對於本條約所規定的保護應比照適用《伯爾尼公約》第2至6條的規定。
關於第3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在適用本條約第3條時,《伯爾尼公約》第2至6條中的「本聯盟成員國」,在把《伯爾尼公約》的這些條款適用於本條約所規定的保護中,將被視為如同系指本條約的締約方。另外,不言而喻,《伯爾尼公約》這些條款中的「非本聯盟成員國」,在同樣的情況下,應被視為如同系指非本條約締約方的國家,《伯爾尼公約》第2條第(8)款、第2條之二第(2)款、第3、4和5條中的「本公約」,將被視為如同系指《伯爾尼公約》和本條約。最後,不言而喻,《伯爾尼公約》第3至6條中所指的「本聯盟成員國之一的國民」,在把這些條款適用於本條約時,對於系本條約締約方的政府間組織,指系該組織成員的國家之一的國民。 計算機程序作為《伯爾尼公約》第2條意義下的文學作品受到保護。此種保護適用於各計算機程序,而無論其表達方式或表達形式如何。
關於第4條的議定聲明:按第2條的解釋,依本條約第4條規定的計算機程序保護的范圍,與《伯爾尼公約》第2條的規定一致,並與TRIPS協定的有關規定相同。 數據或其他資料的匯編,無論採用任何形式,只要由於其內容的選擇或排列構成智力創作,其本身即受到保護。這種保護不延及數據或資料本身,亦不損害匯編中的數據或資料已存在的任何版權。
關於第5條的議定聲明:按第2條的解釋,依本條約第5條規定的數據匯編(資料庫)保護的范圍,與《伯爾尼公約》第2條的規定一致,並與TRIPS協定的有關規定相同。 (1)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應享有授權通過銷售或其他所有權轉讓形式向公眾提供其作品原件或復製品的專有權。
(2)對於在作品的原件或復製品經作者授權被首次銷售或其他所有權轉讓之後適用本條第(1)款中權利的用盡所依據的條件(如有此種條件),本條約的任何內容均不得影響締約各方確定該條件的自由。
關於第6和7條的議定聲明:該兩條中的用語「復製品」和「原件和復製品」,受該兩條中發行權和出租權的約束,專指可作為有形物品投放流通的固定的復製品。 (1)(Ⅰ)計算機程序、
(Ⅱ)電影作品、和
(Ⅲ)按締約各方國內法的規定,以錄音製品體現的作品的作者,應享有授權將其作品的原件或復製品向公眾進行商業性出租的專有權。
(2)本條第(1)款不得適用於:
(Ⅰ)程序本身並非出租主要對象的計算機程序;和
(Ⅱ)電影作品,除非此種商業性出租已導致對此種作品的廣泛復制,從而嚴重地損害了復制專有權。
(3)盡管有本條第(1)款的規定,任何締約方如在1994年4月15日已有且現仍實行作者出租其以錄音製品體現的作品的復製品獲得合理報酬的制度,只要以錄音製品體現的作品的商業性出租沒有引起對作者復制專有權的嚴重損害,即可保留這一制度。
關於第6和7條的議定聲明:該兩條中的用語「復製品」和「原件和復製品」,受該兩條中發行權和出租權的約束,專指可作為有形物品投放流通的固定的復製品。
關於第7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第7條第(1)款規定的義務不要求締約方對依照該締約方法律未授予其對錄音製品權利的作者規定商業性出租的專有權。這一義務應被理解為與TRIPS協定第14條第(4)款相一致。 在不損害《伯爾尼公約》第11條第(1)款第(Ⅱ)目、第11條之二第(1)款第(Ⅰ)和(Ⅱ)目、第11條之三第(1)款第(Ⅱ)目、第14條第(1)款第(Ⅱ)目和第14條之二第(1)款的規定的情況下,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應享有專有權,以授權將其作品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傳播,包括將其作品向公眾提供,使公眾中的成員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可獲得這些作品。
關於第8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僅僅為促成或進行傳播提供實物設施不致構成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意義下的傳播。並且,第8條中的任何內容均不得理解為阻止締約方適用第11條之二第(2)款。 (1)締約各方在某些不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觸、也不無理地損害作者合法利益的特殊情況下,可在其國內立法中對依本條約授予文學和藝術作品作者的權利規定限制或例外。
(2)締約各方在適用《伯爾尼公約》時,應將對該公約所規定權利的任何限制或例外限於某些不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觸、也不無理地損害作者合法利益的特殊情況。
關於第10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第10條的規定允許締約各方將其國內法中依《伯爾尼公約》被認為可接受的限制與例外繼續適用並適當地延伸到數字環境中。同樣,這些規定應被理解為允許締約方制定對數字網路環境適宜的新的例外與限制。
另外,不言而喻,第10條第(2)款既不縮小也不延伸由《伯爾尼公約》所允許的限制與例外的可適用性范圍。 (1)締約各方應規定適當和有效的法律補救辦法,制止任何人明知、或就民事補救而言有合理根據知道其行為會誘使、促成、便利或包庇對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所涵蓋的任何權利的侵犯而故意從事以下行為:
(Ⅰ)未經許可去除或改變任何權利管理的電子信息;
(Ⅱ)未經許可發行、為發行目的進口、廣播、或向公眾傳播明知已被未經許可去除或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作品或作品的復製品。
(2)本條中的用語「權利管理信息」系指識別作品、作品的作者、對作品擁有任何權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關作品使用的條款和條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種信息的任何數字或代碼,各該項信息均附於作品的每件復製品上或在作品向公眾進行傳播時出現。
關於第12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對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所涵蓋的任何權利的侵犯」的提法既包括專有權,也包括獲得報酬的權利。
此外,不言而喻,締約各方不會依賴本條來制定或實施要求履行為《伯爾尼公約》或本條約所不允許的手續的權利管理制度,從而阻止商品的自由流通或妨礙享有依本條約規定的權利。 (1)締約各方承諾根據其法律制度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本條約的適用。
(2)締約各方應確保依照其法律可以提供執法程序,以便能採取制止對本條約所涵蓋權利的任何侵犯行為的有效行動,包括防止侵權的快速補救和為遏制進一步侵權的補救。 (1)(a)締約方應設大會。
(b)每一締約方應有一名代表,該代表可由副代表、顧問和專家協助。
(c)各代表團的費用應由指派它的締約方負擔。大會可要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下稱為「本組織」)提供財政援助,以便利按照聯合國大會既定慣例認為是發展中國家或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的締約方代表團參加。
(2)(a)大會應處理涉及維護和發展本條約及適用和實施本條約的事項。
(b)大會應履行依第17條第(2)款向其指定的關於接納某些政府間組織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職能。
(c)大會應對召開任何修訂本條約的外交會議作出決定,並給予本組織總幹事籌備此種外交會議的必要指示。
(3)(a)凡屬國家的每一締約方應有一票,並應只能以其自己的名義表決。
(b)凡屬政府間組織的締約方可代替其成員國參加表決,其票數與其屬本條約締約方的成員國數目相等。如果此種政府間組織的任何一個成員國行使其表決權,則該組織不得參加表決,反之亦然。
(4)大會應每兩年召開一次例會,由本組織總幹事召集。
(5)大會應制定其本身的議事規則,其中包括特別會議的召集、法定人數的要求及在不違反本條約規定的前提下作出各種決定所需的多數。 (1)本組織的任何成員國均可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
(2)如果任何政府間組織聲明其對於本條約涵蓋的事項具有許可權和具有約束其所有成員國的立法,並聲明其根據其內部程序被正式授權要求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大會可決定接納該政府間組織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
(3)歐洲共同體在通過本條約的外交會議上做出上款提及的聲明後,可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 本條約應自下列日期起具有約束力:
(Ⅰ)對第20條提到的30個國家,自本條約生效之日起;
(Ⅱ)對其他各國,自該國向本組織總幹事交存文書之日滿三個月起;
(Ⅲ)對歐洲共同體,如果其在本條約根據第20條生效後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則自交存此種文書後滿三個月起,或如果其在本條約生效前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則自本條約生效後滿三個月起;
(Ⅳ)對被接納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任何其他政府間組織,自該組織交存加入書後滿三個月起。 (1)本條約的簽字原件應為一份,以英文、阿拉伯文、中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簽署,各該文種的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2)除本條第(1)款提到的語文外,任何其他語文的正式文本須由總幹事應有關當事方請求,在與所有有關當事方磋商之後制定。在本款中,「有關當事方」系指涉及到其正式語文或正式語文之一的本組織任何成員國,並且如果涉及到其正式語文之一,亦指歐洲共同體和可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任何其他政府間組織。 保存人本組織總幹事為本條約的保存人。
⑺ 世界第一個版權法是哪部
1709年,英國的安娜女王頒布了一個法案,以保護出版商和作者的利益,後來的人們就將這部法律命名為《安娜女王法》.該法全稱為:《為鼓勵知識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的法》.
這部法律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法,也算是最早的知識產權法律.
⑻ 作品的版權保護是作者死後50年嗎
著作權的保護期為50年,從作者死後開始計算,到作者死亡後第50年的12月31日為止。作者生前著作權受合法保護。
在我國,著作權是從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的,人身權利中除了發表權外沒有期限限制,發表權一經行使即窮竭,如果在作者死後50年內不發表,就不再保護。財產權利的保護期限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如果作品創作完成後50年未發表的,不再保護;
另外,法人和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作品以及電影、電視、錄像作品和攝影作品和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保護期都是作品首次發表之日起50年,創作完成50年內不發表就不再保護。軟體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為25年,截止於軟體首次發表後第25年的12月31日。保護期滿前,軟體著作權人可以向軟體登記管理機構申請續展25年,但保護期最長不超過50年。
(8)世界版權立法擴展閱讀:
版權保護期限的分類:
(1)一般作品,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共同作品應以共同作者中最後去世的作者為准。
(2)電影作品,自公映後50年。如攝制完成後50年內未公映,自作品攝制完成後50年期滿。
(3)匿名或假名作品,為其合法向公眾發表之日起50年。如公眾知道作者身份,適用一般作品。
(4)攝影作品及實用藝術品,為自該作品完成時算起25年。
上述保護期限,是各國應保護的最短期限。可規定更長的保護期限。
⑼ 誰來講一下版權法的問題
著作權的內容是指著作權具體包括哪些權利。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包括人身權(又稱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又稱經濟權利)。
從著作權的概念來看,它是由"創作作品"而獲得的權利,這種權利是由作品產生的,而諸如鄰接權等權利是基於對作品的傳播而產生的權利,這種傳播行為不能認為是"著作"行為。因此,在著作權的內容中沒有考慮鄰接權。
一、人身權
1、概述
著作權法中的人身權不同於民法概念上的人身權。這種權利是與作者人身密不可分的。從人身權的起源看,十八世紀末,在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思想的影響下,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等人提出了作品是人格權、人身權的一種延伸權利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大陸法系的國家立法所採用,主張保護作者的人身權。縱觀各國的立法,著作權的人身權大致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收回已發表的作品權等。
對於人身權的保護,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國家立法對其採取完全不同的立場。大陸法系的國家都主張承認和保護作者的人身權,例如德國版權法一開始便有保護作者人身權的條款,並規定人身權不得轉讓。英美法系的國家開始都不承認作者的人身權,後來才將此內容列入版權法。
對於著作權法中的人身權內容,目前在理論與實踐中尚存在下列幾個問題有待探討:�
(1)法人能否享有人身權。
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可以成為著作權的主體,這自然也就承認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可以享有人身權。但這個問題在世界各國的版權法中存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數保護作者人身權的國家,在版權法中規定只有自然人才能成為作者,也就是只有自然人才能享有人身權。因為人身權是作者人格的一種反映,而承認法人有意志則是近些年的事情。上面提到人身權來源於"天賦人權"理論。這里顯然指的是天賦自然人之權,而非法人。對這個問題,國際作家、作曲家聯盟在其制定的《作者權憲章》第六條中指出:只有自然人才成其為作者,也才能享有人身權。隨著社會的發展,法人成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規定越來越廣泛,這可謂是一個發展趨勢,既然承認它是一種擬制的人,那麼在著作權法中法人享有自然人的人身權利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擬制的人身權。盡管在此方面仍有許多不盡人意的解釋,法人享有著作權的現實則是不容否認的,這一點有待於在理論上進一步加以完善。
(2)人身權能否轉讓和繼承。
一般來講,人身權是人格權。由這里可以否定人身權的轉讓和繼承。大多數國家版權法都規定人身權不可剝奪,不可強制許可,不可轉讓等。但在理論和實踐中,一部分人身權的轉讓和繼承似乎又有其不可否認的理由和事實。 我們說人身權和作者的人身是不可分割的,但人身權中的某些權利與財產權也是密不可分的,如發表權與獲得報酬權,要想獲得報酬就需要發表,而作品發表一般都會獲得報酬。一般情況下,發表權只有作者(著作權人)才有權行使,而且大部分都是一次性使用,但有一個現實問題,有些作品在作者有生之年因種種原因未能發表,作者死後的發表權由誰來享有?根據財產權繼承的原則,要想取得財產權,就必然要發表作品, 因此應推定繼承人有權發表作品。如果繼承人決定不發表,那麼其他任何人更無權發表作品,這豈不造成作品與作者一起入葬的結果?這與作品創作的社會意義和作者本人的創作目的都是相違背的。如果作者在有生之年就已經對作品的發表與否已有定論,那麼該作品的發表權只能遵從作者的遺囑。
再看我國著作權法關於修改權的規定,所謂修改權是指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這里的授權他人修改指的就是修改權可以轉移,是與作者人身權的分離。
關於人身權的轉移問題,法國版權法第六條規定:版權中的人身權在作者死後可以作為遺產轉移給他的繼承人,也可以依其遺囑將人身權的行使權轉移給非繼承人的第三方。德國的版權法規定也是如此。當然,人身權無論怎樣轉移,其中的署名權是不能轉移的。
(3)著作權中的人身權與民法中人身權的區別。
民法中的人身權主要是指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人格權、肖像權等。由此可見, 民法中的人身權是人的本身所固有的權利,它與著作權中人身權的區別在於:第一,從權利產生的基礎來看,民法的人身權的產生是基於人的出生,人一旦出生便具有了生命,也就具有了人身權。而著作權中的人身權則是基於作品的創作而產生,亦即以作品的誕生為條件。這是二者區別的根本所在。也是由此產生下述幾個不同點的根本原因。第二,民法上的人身權是人生而有之,人人具有,著作權所稱的人身權只限於作者,即創作作品的人才有資格享有。第三,民法上的人身權只限於自然人,而著作權法上所稱的人身權利根據著作權法規定,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第四,民法上的人身權就大部分權利而言是伴隨著人的生命的死亡而消亡(有的人身權其權利人死後也不可侵犯,如肖像權)。著作權法上的人身權即使主體死亡,也可單獨存在,如署名權。第五,民法上的人身權不能繼承和轉讓,著作權法上的人身權中的部分權利可以轉讓和繼承。第六,民法上侵犯人身權大多是直接侵犯主體本身, 而侵犯著作權中的人身權則表現為對作品的非法使用上。
2、發表權
發表權是指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決定發表,二是決定不發表。
發表權具體有下列內容:何時發表;以什麼形式發表,如以書籍形式、連載形式、廣播形式等;何地發表。發表的作品應當是尚未公開的作品原件或復製件,如果說作品已經出版或展覽過,便不再有發表的問題。什麼是公之於眾呢?主要是指在公眾場合,向不特定的多數人宣講或展覽,被多數人所知。如果說作品只是在作者的朋友之間傳閱,則不算是發表。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發表權是與使用權相結合的,作者發表作品也就是使用作品。而且,作者在轉讓未發表作品的財產權時,也常常伴隨著發表權的轉移。
作品的發表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表明了作品發表的時間、地點,對於適用著作權保護期限的規定具有重要作用。
對於發表權,世界各國對此規定不一,許多國家並不承認發表權,因為對於作者死後尚未發表的作品,權利繼承人無論發表還是不發表,都可能違背作者的意願。在伯爾尼公約中,也沒有保護發表權的條款。
3、署名權
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通過署名可以對作者的身份予以確認。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為作者。署名權是著作權的核心,有了署名權,著作權的權利主體才能確認。
一般來講,作者的署名權是不能轉移的,無論作品以什麼方式使用或者作品的其他權利以什麼方式轉移,署名權是不能變更的。在這里有一個問題是,著作權法關於委託作品的著作權歸屬規定中,若合同規定著作權歸委託方享有,這時作為受託方的作者有無署名權的問題。法律沒有作出特別規定,只能認為受託方無署名權,而由委託方署名。在這里,作品的署名者就不是作者,這也是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的"相反證明"的一種情況。
署名權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署假名和不署名。署假名多數是署筆名,這一點在作品中是比較常見的。這樣對作者身份權的確認帶來了一定難度,在有些國家如日本、德國等實行了作者身份注冊制度,否則,在發生糾紛時,不利於法庭取證。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署他人名字。有些作者出於種種原因,將自己創作的作品署上他人(一般為名人)的名字發表。這一點則不屬於行使作者的署名權,而是對他人姓名權的一種使用或者是侵害。
4、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
修改權和保護作品的完整權實質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面,作者有權修改作品,另一方面,有權禁止他人篡改、歪曲作品。
修改權是指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圖書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進行修改、刪節"。該條第二款又規定,"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這里實際上規定的是作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情況。圖書由於體現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作者以外的其他人難以吃透其意圖,因此不能隨便修改,以免歪曲作品。對於報紙、期刊所刊文章的文字性修改可以不徵得原作者的同意,因為報紙、期刊受版面大小的限制,對一些作品作適當的修改和調整是允許的,但不能涉及內容的改動。
修改權中一個比較難辦的問題是對已售出的美術作品的修改問題。作者要想修改已售出的畫,必須徵得畫的所有人的同意,事實上,作者的修改權已隨著作品的轉移而受到了限制,因為買者購買作品時看中的就是原作品。
保護作品完整權是指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與上述權利有所不同,上述權利作者可以直接行使,而保護作品完整權則須依靠司法機關予以保護,可稱為間接行使權利。
二、財產權
著作權中的財產權是指能夠給著作權人帶來經濟利益的權利。
這種經濟利益的實現,要依靠著作權人對作品使用才能獲得。由此可以看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與民法中的財產權是不同的,主要表現在:
(1)權利的表現形式不同。
民法中的財產權直接表現為所有者對物的佔有處分權。而著作權的財產權則是以創作作品為前提,通過對作品的使用而使作者獲得經濟利益,可以稱其為一種期待權。當然,有時也可將作品一次性賣出而獲得經濟利益。我國不主張將作品一次性賣絕。
(2)民法中的財產權法律予以永久保護,即便所有人死後仍受法律保護,可以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的保護是有期限的,在我國,作者是公民個人的,其權利保護期限是在作者有生之年加上死後50年;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的作品,其權利保護期是作品首次發表後50年。超過了上述保護期,作品便進入公有領域,不再有獲得報酬的權利。
(3)法律對物權的行使沒有作過多的限制,而對於著作權的財產權的行使則作了較多的限制,如合理使用不支付報酬等。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的財產權是指著作權人通過復制、發行、出租、展覽、表演、放映、廣播、信息網路傳播、攝制或者改編、翻譯、匯編等方式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因此說,作品的使用可以是自己使用,也可以是許可他人使用。著作權人自行使用可以獲取報酬,也可以不獲取報酬。這種使用基於作者具有親自處分作品權利的基礎之上,就上述使用方式而言,由於受現實條件的限制,作者的使用權也會受到限制,並不是著作權人想以什麼方式使用就以什麼方式使用。就法律規定而言,對於作者自己行使權利並未作過多地限制,只要不影響公共利益,便可使用。對於許可他人使用作品,這是在現實中比較常見的使用方式。由於受經濟條件和作者本人精力的限制,作者往往不能親自去行使這些財產權,而是藉助於他人(包括法人)的有利條件,以便能夠充分地使用作品。當然,這種使用是在法律范圍內使用,應當遵照法律的有關規定, 如向作者支付報酬等。
1、復制權
復制權就是版權所有人決定實施或不實施上述復制行為或者禁止他人復制其受保護作品的權利,是著作權財產權中最重要、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權利。
復制是指以印刷、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多份的行為。
復制的特點是復制的作品與原作品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沒有任何變化。這里所講的形式沒變化指的是作品的表現形式沒變化,如同為小說或同為詩歌等,而不是指作品載體的形式沒變化,比如同一部小說印成三十二開本是復制,印成十六開本也是復制,在報刊上連載也屬復制。對於復制手段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機器的。
依《伯爾尼公約》,復制包括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不過,我國著作權並沒有明確規定從平面到立體或者從立體到平面的復制。1991年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於本法所稱的復制。"但2001年著作權法刪除了這一條款。因此,這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2、發行權
發行權是指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發行是傳播作品和實現著作權人經濟權利的重要渠道。只有通過發行,才能使公眾接受。復制和發行相結合就是出版。出版權由著作權人享有,可授權他人進行出版,因此發行權也自然成為著作權人的一項經濟權利。
發行權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但要體現發行的公眾性,亦即不是向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人提供作品,而是向不特定多數人公眾提供作品。
3、出租權
出租權是指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
出租權是著作權法修改後單列出來的一項權利,原來《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將其規定為發行的方式之一。
出租權的客體僅限於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而且,當計算機軟體隨著其他設備一起出租,而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時,軟體著作權人不能主張出租權。
著作權人可以自己行使出租權,也可以授權他人行使出租權。不過,更多時候,著作權人會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行使其出租權。
4、展覽權
展覽權是指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能夠展覽的作品一般限於美術作品和攝影作品,因為這兩類作品都是一種視覺作品,除此以外的傳播方式其作品內容不易被人們所了解,展覽則是一條最佳的渠道。
關於展出地點,可以在展覽館,也可在其他公共場所,如大街、商店的櫥窗。展覽應該體現公共性特點。展覽可以是營利性的,也可以是非營利性的。
對於人物攝影問題,攝影師(即作者)對所攝的人物肖像有無展覽權呢?這個問題法律未作明文規定,根據法律精神理解,肖像權是民法中規定的人身權,也是人身的基本權利,因此, 不允許以任何方式侵犯肖像權。 因此, 應當遵從人身權的法律保護,所以展覽權應歸被攝人物所有。
對於美術作品原件轉移後的展覽權,法律已作了明文規定,它隨作品原件的轉移而轉移,不再由原著作權人享有, 而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
5、表演權
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表演可以分為活表演和機械表演。前者指通過人體的形體、動作直接演示作品;後者指藉助機械設備來重復再現對某些作品的表演行為,例如通過錄音、錄像等設備播放視聽作品。
表演權的內容包括著作權人自己公開表演自己的作品,授權他人公開表演其作品,禁止他人未經同意公開表演其作品,以及控制公開播送其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對於表演權,由於演出次數的不確定性,若每次須徵得作者同意,勢必造成麻煩。我國著作權法對其進行了限制,規定若使用他人未發表的作品,需要徵得著作權人的同意,這是由著作權的發表權決定的; 如果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就無須徵得著作權人的同意, 但著作權人聲明不準使用的除外。而且,上述兩種使用方式中,使用人使用作品必須是善意的,不能歪曲作品,不能用於某些不良目的,並得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6、放映權
放映權,指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這是著作權法修改後新增的一種權利。
不過,從理論上將,它與上述表演權中的機械表演權存在著競合關系。
7、廣播權
廣播權,指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廣播權的行使在技術上得通過電台、電視台進行,而且,廣播行為受到國家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范,因此,常常存在授權廣播的事實。
8、信息網路傳播權
信息網路傳播權,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這是因應信息網路的發展,在著作權法修改時新增加的一項權利。在此之前,對將他人作品上傳網路的行為,法院多通過將其認定為非法復制(也即擴大解釋復制權)來保護著作權人。不過,復制難以恰當全面的反映出網路中作品傳播的動態特徵,因此,立法將其獨立出來。
9、攝制權
攝制權,指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攝制權可以自己行使,也可以授權他人行使。
不過,授權他人行使攝制權的情況為多。因為著作權人慾將其作品攝製成電影或者類似作品時,迫於電影或者類似作品為一種典型的復合作品因而無法單獨完成的事實,往往必須求助於製片人。正因為這樣,攝制權又被稱為"製片權"。
10、改編權
改編權是指改變原有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作品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比較好理解。對於形式變化不大的,如長篇小說變為短篇小說的改編,就不易分清。改編必須包含改編者的創造性勞動,這種創造性勞動在於在表現形式上應有所創新或改動,而不是重復原作品內容。改編後形成的作品構成"演繹作品"。
改編權可以自己行使,也可以允許他人行使。作品之所以要改編就是為了適應不同傳播手段的要求。
11、翻譯權
翻譯權指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除作者自己翻譯外,他人也可翻譯, 但須徵得原作者同意。關於翻譯, 著作權法規定了兩種無須徵得原作者同意的例外情況: 一是對外國人的作品,當由政府頒布強制許可,便可不經外國作者的同意。二是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視為合理使用。這是為了向少數民族傳播漢族文化,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素質,因此,無須徵得原作者的同意,也不需向其支付報酬。
12、匯編權
匯編權,指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匯編權的行使,如果在材料的選擇和編排上具有獨創性,則形成匯編作品。
除了上述列舉十二種權利外,為避免立法的滯後,《著作權法》還規定了一個兜底條款,即"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對這些財產權利,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或者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應當注意,並非每種作品上,著作權人都享有上述所有的財產權利。例如,出租對象僅限於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其他作品的著作權人不能行使出租權。
此外,國外一些國家還規定了其他權利等。例如,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十幾個國家規定了追續權。它一般是指美術(包括藝術)作品售出後,如果購買人又轉售給他人並獲得了高於購買時支付的金額,則作品的原作者有權要求分取這個數額中的一定比例。無論作品轉賣幾次,只要售價比購買價高,原作者就有權分取其中的一部分。又如,德國著作權法還規定了接觸權。它指的是作者為復制或改編其作品時,有必要並且在不妨礙擁有者的合法權益的條件下,可以向作品的擁有者要求接觸作品的權利。如對他人手中保存的手稿、美術作品,原作者有接觸權。我國著作權的內容中不包括追續權和接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