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發布時間: 2022-06-09 11:07:30

Ⅰ 推進法治建設開啟保障民生的「新航標」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范,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范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系: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Ⅱ 簡述推進法冶社會建設的主要措施

建設法治社會,要注意人心、行為、秩序三個方面的系統治理。

首先,需要加強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多途徑、全方位地進行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在這一過程中,要通過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比如,可以考慮通過重新定位社區的法律地位等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解決「最後一公里」失靈現象,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其次,在規范行為方面,要通過改進制度,使規范體系更加管用。法治社會建設要積極完善社會領域的法律體系,推動構建和完善社會自治規則,合理配置實施的資源,努力創造實施的條件,保證國家法律和社會規則相互配合協調發揮作用。同時,對於當前社會領域的突出違法行為要予以重點治理,比如市場主體欺詐行為、輿論參與主體造謠誣陷誹謗行為、公權力主體侵犯基本人權的行為、越軌主體的重復違法犯罪行為、爭議主體的虛假訴訟和無理纏訟鬧訪行為,等等,贏得社會有序運行的良好格局。

最後,法治社會建設還意味著以市場和社會組織為主體的秩序建構。在簡政放權的同時,要強化對市場活動的監管和市場秩序的維護;在培育社會組織的同時,加強對社會組織外部行為的規范和內部治理的引導,通過秩序的建設和維護規范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

Ⅲ 如何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探討

知法懂法,是增強法抄治意識襲的前提和基礎。從一些違法案件來看,很多人屬於「無知者無畏」、缺乏法治觀念,受到懲罰才知道觸犯了法律。因此,法治社會建設亟須解決的「短板」是不知法、不學法、不懂法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持久深入抓好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增進人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風尚。
增強法治意識,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真正樹立法治信仰。應在立法、執法和司法各個環節把賦予和尊重人民權利、保護和實現人民權益作為頭等大事,保障人民法定權益順利兌現,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被侵犯。在規范司法行為上,進一步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舉措,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同和信任。

Ⅳ 四個全面是指哪四個全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全面深化改革;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4、全面從嚴治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的提法,最早可追溯至1979年12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的「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199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時任總書記江澤民的報告中出現「建設小康社會」的提法。

到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這一提法改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在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提法。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覆蓋的領域要全面,覆蓋的人口要全面,覆蓋的區域也要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

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被提出,即改革開放。2012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上,時任總書記胡錦濤的報告中出現「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而在2013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被簡稱為「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首次完整提出法治建設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他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被視為依法治國的開端。

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明確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從此被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而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第一次出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法。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和任務。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會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

1、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

2、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3、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

5、 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全面從嚴治黨

1956年時鄧小平就已經指出,要「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於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而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便成為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和具體實踐。

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把「從嚴治黨」作為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堅持從嚴治黨」修訂入黨章。而「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通常被認為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成形的。 全面從嚴治黨重點在這幾個方面:抓作風;抓反腐;抓幹部;抓制度。

(4)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擴展閱讀:

意義

1、 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

2、 從當代中國的現實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集中體現了時代和實踐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

3、 從事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

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求做到哪些方面

推進依法治國將加強黨的領導
全會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全會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設立憲法日。

首次提出將黨內法規納入法治體系建設
全會指出: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制定職權清單與負面清單保障公民權利
全會指出: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改革與法律同步才能避免沖突
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跨越
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全會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一些具體的制度,如最高巡迴法庭等。

治理腐敗步入法治化的「新常態」
全會指出:基本完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定不移反對腐敗。

Ⅵ 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依法治抄國的六個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另外,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Ⅶ 如何理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Ⅷ 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依法治國,是堅來持和發展中國特自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Ⅸ 誰可以幫我列舉我國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舉措

我國推動社會主復義法制建設的制重大舉措有如下幾條:
1、2014年10月20號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會議主題。
2、2014年11月1號,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每年的12月4號定為國家憲法日。
3、2015年3月15號,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

Ⅹ 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1、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2、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要嚴格執法資質、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

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權被濫用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把決策、執行等環節的權力全部納入監督制約機制之中,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運行,防止行政權力的異化,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

三、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10)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擴展閱讀:

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熱點內容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