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與節氣

道德經與節氣

發布時間: 2022-06-09 15:05:27

道德經的宇宙觀

《道德經》的宇宙觀:北極軸心說

風行九天中華九鼎

主 題 詞:道德經 宇宙觀 帝 太一 北極星 軸心說
內容摘要:宇宙觀,尤其是自然科學,是影響一個思想體系及社會制度的重要因素。離開了表徵自然規律的宇宙觀背景,人類就會因誤入錯誤觀念的陷阱,而使人類社會遭受不應有的災難和傷害。《道德經》是建立在中華古文明的宇宙觀——北極軸心說之上的,一個和諧的自然哲學理論體系;它在21世紀必然會放射出無與倫比的光芒,照耀人類文明發展的道路!

梯利、伍德在《西方哲學史•序論》中聲稱:「每一種思想體系或多或少地有賴於其所由興起的文明、以前各種思想體系的性質、及其創始者的個性;它反過來對當代和後代的思想和制度發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哲學史必須力求把每一種宇宙觀放在它適當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把它同它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因素聯系起來。」
但是,我們在「西方哲學史」希臘哲學中看到的卻是,不管是對元素論、原子論、物活論;還是對於心靈論。「智者對所有這些理論都抱否定態度,斷定解決宇宙問題的嘗試是徒勞無益的。其理由是,在這個領域里不可能取得確實的知識。」⑴
於是,蘇格拉底「以對話的形式引申出真理的藝術」⑵、柏拉圖的「理念論」遂成為西方哲學的中流砥柱,而「宇宙觀」則被交給了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上帝去掌握。因此,也就出現了近現代科學上牛頓的皈依之舉和霍金、溫伯格面對「大爆炸之前」問題追問的精神「顫抖」。
同樣,在馮達文、郭齊勇主編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緒論——「三皇」傳說提供的文化意蘊中載:「中國古史又有伏羲氏的傳說。大概成書於戰國年間的《周易•系辭下》稱: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這表明,伏羲氏的故事,與有巢氏、隧人氏、神農氏的故事一樣,透露出的主要是作為中國文化源頭的先秦時期的觀念走向與西方和印度傳統不同的、濃重的『人間性』。」⑶
在這里我們無意辨析中國哲學史中所表現出的概念隨意性、名詞混淆性和學術內在規范的缺失。我們所要指出的是通過上面兩段引述,所證明的自先秦之後、古希臘開始,中、西哲學的一個共同的認識論轉向:從對自然的探索轉向了對社會統治理念的尋求。以至20世紀末,在東西文化之間差異的加深和加劇的歷史現實中,出現了越來越強烈的「文明沖突論」。
從而,我們發現,西方宗教觀念產生的來源不是人類對於自然原理的追索,而是對社會統治的期待。更為可悲的是由此帶來的思想混亂,即統治者對「宇宙觀」的漠視和宗教對上帝、真主、神的固守。至此,我們也將更加清楚伽利略被監禁前嘟嚷「反正地球在那兒轉呢」時的內心痛苦,以及布魯諾在火堆上依然堅貞不屈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他們所堅持的是:無論上帝交給宗教裁判所什麼樣的權力,雖然人身可滅,但是宇宙的自然法則卻是永世長存的。
與此相反,我們本土的道教,其宗教觀念,卻一直未有對「宇宙觀」的離異和屏棄。甚至,紫陽真人對那些游離了「宇宙觀」本象而誤求金丹大道的方術學者直斥為:「迷迷相引,無有出期。」⑷
而其承繼的正是天台真人張伯端悟真詩篇《西江月》:不辨五行四象,哪分朱汞鉛銀。抽添火候未曾聞,早便稱呼居隱。不解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誤他永世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⑸
並論曰:「惟於有形質之中,而得其無形質之用。則自粗造精,超凡入聖,始得鉛汞之秘矣。」⑷
從這一問題出發,我們深深感到一直被眾多注家忽略和輕視,被沈善增先生特別關注而又錯解的,關於《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⑹一句中的「帝」字的解釋,日益緊迫地被提高到《道德經》注釋的規范確認上來。
因為這一「帝」字,在《道德經》中雖然只出現一次,但是,它卻不僅關繫到作為一個思想體系的《道德經》之宇宙觀的背景,而且更直接涉及到《道德經》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證明。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宇宙觀。
「我國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完整地建立起北斗極星、四象、九宮、二十八宿體系。四象即指春天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看到的星象。(古人)形象地命之曰蒼龍、朱雀、白虎、玄武。每一象又分七舍,月亮大約每天經過一舍。這四象又分別稱為東宮、南宮、西宮和北宮,再加上北斗極星所居之中宮,共為五宮。中宮以北極星(太一星)為中央,包括北斗七星所在的拱極區。北極星有帝星之稱,居中不動,眾星拱衛,形成巍峨的紫微宮。北極星是紫微垣中最明亮的一顆星,位於天極之中,成為定向的中心坐標。⑺
「《靈樞•衛氣行》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為緯,虛張為經。』以上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古人已經有了『天球』概念。就是說,以觀測者為圓心,以無限長為半徑,南北為經,東西為緯,以周天二十八宿為標記。這個天球,以北極星(又稱太一、天心)為軸心,北斗七星為樞機,自東向西不停地旋轉著。⑻
「古人以春天的天象為觀察起點,《說卦》曰:『帝出乎震,震東方也』即為佐證。每年春,『龍星』出現於東方地平線上,為春耕之始。」⑼
譚結實在其《千古絕唱璇璣圖》中則解釋為:「古人把『北斗七星』稱為『璇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旋轉的機械。據《星經•北斗》的解釋,北斗七星俗稱『七星杓』,七顆星的名稱分別是:一曰天樞;二曰天璇;三曰天璣;四曰天權;五曰玉衡;六曰開陽;七曰搖光。從天璇、天樞間的距離,延長約五倍遠的天空,有一顆亮度為二級的星就是『北極星』。
古人認為: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隻無形的大手,搖動把柄,使力天權,推動機械,轉動天樞,從而使滿天星斗都圍繞天心(即北極)旋轉不停。
正如孔穎達為《書經•舜典》作疏時所說:『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是王者正天文之器』。因為在渾天儀(璇璣)上有一個圓盤,安在一個光滑的玉軸上,可透明的圓盤上刻有360度,可以觀察天象。同樣地把360度劃分為每15度一格,就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的時間和二十八宿在星空的位置及七十二候象。」⑽
為了簡化稱呼,同時也為了與「地心說」、「日心說」宇宙觀通約,我們將中華古文明的宇宙觀定義為:北極軸心說。
其次,在道教方面。
北京白雲觀三清閣、四御殿內供奉的4位大帝,其中之一就是執掌天經地緯和日月星辰四時氣候運行的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其三,關於郭店考古文獻《太一生水》與《道德經》的內在關聯。
安樂哲、郝大維在《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著作中闡述道: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說《太一生水》在其演化這一方面不屬於《道德經》的一部分,那麼,它起碼也應該是第64章修訂改進本的一個詮釋性評著。
文本問題之外,更大范圍來看,《太一生水》的重要性在於這對於我們如何理解道家宇宙觀給予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說明。該文獻簡直就是我們所知的中國宇宙論的最早記錄。這不僅非常重要地使我們看到了《道德經》其他篇章中那些簡約、隱含的宇宙論意向(比如25、38、42、51和52章),而且還相當明確地與這些章節的語言相呼應。」⑾
其四,更為驚奇的是:北極星是「一顆」聚星。
W•C•丹皮爾在當代學術研究繞不過去的科學史經典名著《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中,論及『變星』時,曾舉例說:「我們熟悉的『北極星』,由分光測量,知其含有每四日互相繞轉一周的兩星,還有一個以12年為周期的第三星,以及一個大約20000年為周期的第四星。」⑿
「雙星繞轉徹底澄清了直觀上靜止不動而又獨一而尊的『太一』『帝』星觀念,它使陰陽原理在宇宙觀的層面上又得到了更深刻地確證。」⒀
綜而觀之,在「象帝之先」一句中,無論是單字「帝」,還是單詞「象帝」,其准確的所指無疑應該是「帝星」之帝,也就是被稱為『太一』的北極星,而非其它。
何況,作為史官,又精通百家的大學問家老子,對「帝」的思考和運用,除了「帝星」的含義之外,是形成不了他的自然哲學思想體系的。
正因為如此,才有尹志華的下述觀點「邵雍認為,『老子知《易》之體者也』。王安石認為,『老子之言可謂協於《易》矣!』」⒁
我們之所以提出「北極軸心說」,並不是要復古倒退到兩千年前的認識水平。而是試圖說明像大爆炸理論的形成,並不能抹殺「地心說」、「日心說」的歷史一樣,只為著確切地描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一軸心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的科學成就和破解《道德經》的大門。
尤其是意在表明,由於現象世界的誤導和欺騙性,使得人們一旦離開了科學發展的觀念,一意固守習慣的成見給人帶來的災難和不良後果。很顯然,如果周文王和周公旦若是清楚「太一」「帝星」是「聚星」,又有著雙星環繞的事實的話,也許就不會出現以「乾」為首的《周易》思想體系和「周禮」的確立。孔子、司馬遷對待老子的態度,也勢將更加清楚和明確,而不會再做「猶龍」和「隱士」之言。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之論也就不會神乎其神地「獨尊儒術」,而能夠進入科學的領域,為中華民族造福了。

㈡ 《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怎麼理解,

法是約束,限制.上面的話加上個於就好理解了。人法於地,地法於天,天法於道,道法於自然。
人活在世上,受大地地球的約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地心引力,大地又受我們抬頭看見的天(日月系)的約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海的海潮,四時節氣等;天這個環境又受道的約束。什麼是道呢,可以理解為一個宇宙的、普遍的、總的運行法則。如電子圍著質子轉是一個原子,地球圍著太陽轉,是太陽系,太陽隨著銀河轉,是銀河系,能量守恆,生滅壞轉,因果律等。道法自然,宇宙所有的一切遵循的最高法則就是自然,自者,本來的意思,然者,就是這樣。自然是圓滿,沒有縫隙的。如同圖形外理中,把一個圖象放大很大倍,看到像素,顏色的變化,光線的明暗,有人想修改一下,始終是有痕跡,無法圓滿。

㈢ <<道德經>>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 文

規律是無所不在的,規律是環環相連的,規律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所以,規律是可以用文字表達;用語言來解答;用事實來證實的。因為規律它會進入「等同時代」(大同時代),又會在大同時代形成規律,然後進行演變,演變的結果並不是相同的。也就是「大同與大不同」的關系。因此,規律有它的規律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和不正常性。所以在解釋,解答規律時,就一定要為規律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定性(即取名),定性是為了更好地區別規律的相同於不同性。

因為天地形成是在瞬間形成的。所以,第一定性點把它放在天地形成前和天地形成的交融處,定性為無和有。

所以,站在不了解規律的角度去看待無的目的,只能感覺規律的奧妙所在,站在了規律產生的結果去觀察規律,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結果。

所以,有和無,有名和無名,常有欲和常無欲,妙和徼都是同時從規律中出現的,同時運動,運動不斷的運動,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凡是有生命的物種,都會區別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很自然地排斥不喜歡事物。都會知道,可以為已所用的東西是可以利用的,把無法利用的東西放在一邊。

所以,美與惡,善與不善和有與無都屬於同一性質,是同時出現,同時完成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雖然是同時出現的對應關系,但它們也會變化的,比如一隻饅頭和一塊石頭,飢餓的人肯定會選擇饅頭,排斥石頭,如果是一隻燒雞和一隻饅頭,有人就會選擇燒雞而排斥饅頭。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就因為就了這種微妙,才形成了有和無,產生了萬物。難到易發明、創造了東西,形成了長和短的比例,了解了從上而下的一種力量,才能用心聲和諧音樂,用事實追隨。

所以一個真正的,能發明創造的人,往往會不斷地應用萬物,去造就一個真正屬於人類世界的事業。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而不是用語言來教訓人們。而是象萬物永遠在工作也不會貪懶,因為他們認為事物生來就不是為自己,所以他們永遠不會滿足自己的工作始終在努力,即使成功了,他們也不會休息、享受。

夫是一個既能了解天地形成之本,又能做人間事業的人。他的唯一追求就是去作那些屬於人類的事業,用事實去淘汰錯誤的存在,這樣的人哪會想到或有時間享受、休息呢?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譯文

既要把事情做好,又不顯示自己的水平,一切歸功於規律,這樣的人只能引導老百姓的努力,有誰會爭奪他做事能力的地位呢?因為夫只能顯示工作能力,而不顯示權利地位,就象一個沒有貴重物品的家庭,人們怎麼會想去佔有他呢?

一個一心一意為人類工作的人,一個一生努力踏踏實實做事的,一個永無止境用行動來證明人類智慧的人,把所以的成功歸結於規律的人,這樣的人,對人們來講,誰知道他有生命自私的企圖和目的呢、人們見了他除了向他學習以外,還有什麼理由想入非非?

因此,一個真正知天地,會做事,能發明創造的人,他治理的理年和結果是一致的:一,可以把所所有埋藏在心中的錯誤思想自己感到沒有用而改變做人方式。二,用最簡單,最實際,最佳食品去提供人們的飲食。三,這樣就能最好地消除所有想弄虛作假的人的僥幸心理。四,這一系列的措施,是為了人們懂得是非,增強體質,保持做人的人格。五,當老百姓具備了這些條件。再告訴他們天地形成的知識,傳授他們規律中的規律,徹底了解大自然無中生有的目的。六,只有這樣的百姓才能清楚地了解天的知識和做事的能力,同樣,夫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胡作非為嗎?

當所有人都知道無中生有的目的,當人人都有作為而自覺努力,勤奮時,天下之事還有什麼不能把它做好嗎?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譯文

規律所產生的能量在瞬間釋放,想利用它,它怎麼會滿足你的想法呢,想把它接收,又有什麼器物呢?只有順從它去該去的地方存放,因為它會變化成另外一種能量進行釋放,在釋放時使萬物都能得到利益。道沖好比打雷,雖然大家都知道一次雷電的能量可供人們使用多少時間,但是無法接住它,只好讓它去該去的地方,對於人們而言,只能想想而已,但對大地,這些能量的充實,會改變物理動態結構,只有在物質不斷改變動態結果的情況下,植物才能得到很好的生長。

知道了物質形成的規律,可以用規律產生的物質造福人類,改造世界。那些胡說八道的是非,那些強權式的管理還有什麼可用的呢?強權和壓迫都不存在了,那些恩恩怨怨都自然解開了。沒有強權,沒有恩怨,人們都能很好的生活,共去創造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這么簡單,這么好的治理方案,好像早就存在了,雖然我不知道是從什麼時代產生的,可我卻知道,它產生與黃帝,炎帝之前。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大自然創造天地萬物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為了自己能量守恆,演繹了周而復始的天地萬物。所有,它會創造你,也會消滅你,這就是大自然的自私所在。而有些所謂的知天懂地不會做事的聖人,往往會借口順天者昌的口號,愚弄,魚肉百姓,把百姓當成一種可供觀賞,玩弄又可食用的狗。

這種所謂的聖人,這種常借口順天者昌的聖人,他們哪裡知道,天地間還有一種可用使生命永恆,反之還能糾正大自然自私的規律,這種規律一旦啟動,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智慧。

這種智慧型的規律,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消滅它的。但是,它一旦啟動,就能突破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等等。總而言之,要把它一一證明是有很大難度的,同時也會干擾別人的正常思維,於其說不明白,倒不如把中心思想,中心內容先行公布。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能量是造就一切的根本,能量是永生的,是不滅的,因為它產生了運動。運動會不斷地產生能量,運動是怎麼產生的呢?運動是依靠一個很大的自然空間,這個空間區域大到可以產生「對等」關系。所以,天地之根,就是大,大大的大自然。

大自然大到產生對等關系,對等產生了運動,運動產生了能量,這種能量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要使用它是永遠使用不完的。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因為用不完,所以可以使星系,星球寄生在這個充滿能量的世界裡,也因為有了用之不竭的能量,加上規律創造的星系、星球的運動。形成了運動的規律性。因此說,天地長而久之,有次序,有規律的運動,並不是依靠天地自己解決能量問題。因此,一個知天地,能幹事的人並不是以開始就有如此水平的,而是一開始拚命的努力、創先、發明,等人們看到了好的成果才知道是有這么一個人,才知道他的水平。

難道聖人就沒有私心嗎?有的,他作了別人向做而做不成的事,做人人能做而不想做的事,這種做法,在常人眼裡感覺上有點邪門,但是他成功了,人們可以享受他的成果,在成果的作用下,又能努力,這就是他的私心。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這種別人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私心,猶如能表達最高明的善意的水一樣,水無論流到哪裡,都能為需要水的萬物而利用。這種常人無法想像的私心,居然是為了人類的真正事業而不斷的努力,創造。

這種表達的方法,猶如天上的雨水,流淌的江河,水到哪裡都能滋潤萬物,使萬物生長,而又不去爭奪名利和成果。因為,水只是流淌,萬物需要而取之,不需要水則過之。因此,水沒有使用強迫的方法,叫萬物接收,所以,它沒有感覺自己有功,所以也就不會爭功,也許這就是她作了自己應該作的事情。

非但如此,水還能處理污垢,使環境干凈整潔,所以,一個善於努力的人,在 不斷的努力過程中,以自己的有益於人類的創造來改變別人的思維,也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作為,而這些改變彼此的方法都必須符合規律,朝著人類證正面發展的。

因此,是以聖人和水一樣,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要有所作為,水在休息的地方也能哺育魚蝦、植物、鳥類、動物。(這就叫「居善地」)。因為他們行事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行為是符合規律的。所以,人們在信任他們的同時又能配合。(這就叫「言善信」)

是以聖人做事的能力是以自然和人類綜合考慮的。他的要求就象水一樣:水能利用高低落差,溝渠通暢,江河調整,湖泊囤積。蓄水,大海處理,熱源蒸發,氣流調控,均勻布局,季節分明。所以,是以聖人在處事的時候,首先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符合人類正常發展的,是能夠配合自然條件的,是不可以產生危害的,同時也漸漸的用正確方法,去替換所有的事物,真正地建立,完善屬於人類的目標和事業,使人類了解人類的真正價值。這樣:才能使人們都知道:各行其道,各行其職,分散為事,統一為是的重要性。(這就叫「政善治」)

由於前面的事做好了,今天的事情也就順利了,也能體現事物的正確性和發展性,這樣就為將來奠定了基礎。(這就叫「事善能」)

雖然了解了過去,今天順暢了,而將來的基礎也打好了,但事物的條件還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比如,中國農耕24節氣,是從農耕的總體出發的,但因各地氣候、土壤等等條件的不同,在利用天氣在耕耘時,也應該作一些正確的調整。

這和國家的制度一樣,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要有所變動,這個變動是為了更好地執行律法,而不是破壞律法。比如:中國的官員貪污,和一般職員貪污,所接受的律法,如果官員輕判了,許多當官的人就會去犯法,因為,這個賭是有價值的。如果官重判,他們就不會去犯罪,因為不值得。所以,任何事物的變動,都一定要符合時代、時機,都必須要為人類大局所思考。(這就叫「動善時」)

作為一個知天地,做人間事的統治者,只有追求到了這一層,了解了事物的規律,特殊性和可變性,用這種配合人類,結合天地的方法去管理國家的時候,還有誰敢於比高低呢?人們除了努力以外,就會服從,這樣,夫哪裡還有什麼憂慮呢?

㈣ 二十四節氣的起居要點有哪些

人的起居直接影響人的健康,而健康多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因此,人的起居應順應二十四節氣。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人的身體就會受到傷害,天賜的壽限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生活起居必須與二十四節氣相順應。

1.起居與二十四節氣的內在聯系人的五臟與四季二十四節氣是相對應的,而且都各有所用。

春位在東方,色為青,與人身的肝臟相應。肝開竅於目,精華藏在其中。因此,春天養生不當,其病變常發生在肝經,而表現多在頸項。

夏位在南,色為赤,和心相應。心開竅於耳,精華藏於其中。如果調養不當,其病變多發生在心經,而表現於胸脅。

秋位在西,色為白,與肺相應。肺開竅於鼻,精華藏在其中,如果調養不當,其病變常發生在肺經,而表現於肩背。

冬位在北,色為黑,與腎相應。。腎開竅於二陽,精華都藏在其中,如果調養不當,其病變常發生在腎經而表現於腰股。

中央色黃,與脾相應。脾開竅於口,精華藏在其中,如果調養不當,其病變常發生在脾經而表現於脊背。

《黃帝內經》指出:春天6節氣的三個月,是所謂「推陳出新」、萬物復甦的季節,草木繁榮,天地間俱顯出勃勃生機。在這個季節,人應當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頭發,舒張形體,使自己的神志隨著春天的生氣而勃發。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傷肝,到了夏天,就會得寒變之病,供給夏季盛長的物質基礎也就差了。

夏天6節氣的三個月,是所謂「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節。在這個季節,天地陰陽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果。人應當夜卧早起,不要嫌惡白天太長,讓心中不存郁怒,容色秀美,並使腠理宣通,暑氣疏泄,表現出外在之美。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心會受傷,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天6節氣的三個月,是所謂「收容平藏」、萬物成熟的季節。天氣勁急,地氣清明。在這個季節,人應當早卧早起,雞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寧,藉以舒緩三秋的肅殺。精神要內守,使秋氣得以平和。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肺就會受傷,到了冬天,就會得完谷不化的飧泄病,供給冬天潛藏之氣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天的6節氣三個月,是所謂「緊閉堅藏」、生機潛伏的季節。水結冰,地凍裂。在這個季節,人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還必須避寒就濕,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腎就會受傷,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供給春天生養的能力也就差了。

2.生活應與二十四節氣相適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養生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觀,並由此產生「順應自然」的養生學觀點,為四時養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呂氏春秋》對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而養生有了較為明確的論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使,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年壽得長之意為「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指的是人能盡其壽而頤享天年。

漢唐時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養生家,如華佗、陶弘景、孫思邈、陳希夷等。他們對四季養生的理論都有精闢的論述,並提出了許多更為具體的四時養生方法。如華佗《中藏經》提出:「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止,人能從之亦智也」的觀點,並創制五禽戲鍛煉法;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更記載了多種食養、葯養和術養的具體方法;唐末道士陳希夷編創的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功理源於四季陰陽變化,五行配屬學說,功法按一年二十四節氣的更替而編排,深合「天人合一」之理,此套功法至明清時期仍頗為流行,許多養生著作均有收載。

宋元時期,涌現了金元四大名醫和陳直、鄒鉉、丘處機、王珪等許多養生學家,著有《養老奉親書》、《攝生消息論》、《泰定養生主論》等大批養生專著,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四時養生的思想,使四季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日臻完善,尤其是在食療和葯療方面成就更為顯著。如宋代陳直所著《養老奉親書》收食養食療方162首,指出「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明確提出了飲食在四時陰陽變化中對人的調節養護作用:「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也」。他的論述推動了四時食養的普及和發展。

明清時期,是四時養生的鼎盛時期,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發展。萬全的《養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箋》、龔廷賢的《壽世保元》、曹庭棟的《老老恆言》等,比較詳盡地總結了四時養生經驗和成就,不僅理論上有所創新,而且對推動養生學的普及,促進人們的健康長壽起到了很大作用。

㈤ 下面哪部著作首次出現了二十四節氣名《水經注》、《道德經》、《淮南子》、《左傳》

淮南子

㈥ 很多人推崇《道德經》的原因是什麼

精讀七遍。道德經閱讀越覺得人類渺小,一切因循自然才是正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真正的智慧在山野村夫中,所謂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包括了怎樣的哲學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承認了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思是:
人們依據於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於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於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這個觀點中老子強調了運動和規律的重要性,要求人們尊重規律,順應自然。但是順應自然的觀點也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消極的方面,導致了後世道家人生哲學中的消極避世的生活態度。

㈧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是什麼意思那位高人解釋一下

五行旺相休囚死表

春 夏 秋 冬 四季
旺 木 火 金 水 土 當令者旺
相 火 土 水 木 金 我生者相
休 水 木 土 金 火 生我者休
囚 金 水 火 土 木 克我者囚
死 土 金 木 火 水 我克者死
首先什麼是五行?
五行就是水木火金土了,這是中國最樸素的宇宙觀認為世界是這五種元素組成的,也是現在算命的基礎。為什麼取這幾種物質?對於古人來說是最容易見到的,而這每種物質又有其特性,老子《道德經》就是崇尚水的,做人就要有水的性質,上善若水這句成語就是來自這里,利萬物而不爭。所以占卜(還是兩字字比較喜歡算命,總覺得有點……)裡面取的是五行的性質,而不是五行這五種物質。看過《周易》知道六十四卦也是取其性質,而象只是表面的東西,可以取任意的有這種性質的的物質。好比好比乾卦,乾可以代表龍也可以代表天,乾的性質是健。也就說性質唯一,表現可以是很多種。五行也一樣,火的性質唯一,但是表現可以很多種,例如微波爐,煤氣灶。可以理解吧,言歸正傳。

五行當中有生有克,生就是媽媽生孩子,克就是警察抓小偷吧(按常理理解,別給我舉特例。)

五行相生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這是一個循環,沒有頭尾之說。中國人比較相信循環,什麼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例外話,這里的否和泰是易經裡面的兩個卦象,天地否和地天泰。)

為什麼五行會相生?其實古人理解很普通,樹木需要水的滋養而存活生長,就是水生木;木頭燃燒出熊熊大火,所以稱為木生火;火生土,就是木頭燒完之後剩下的木灰;木灰成累月和其他土壤混在一起,日子久了有人采礦,哇金子,這就是土生金;金生水,這個很麻煩,一般理解成金子加熱到一定程度會變成金屬液體也就是所謂的金生水了。五行相生的論證不怎麼要嚴密,但是要理解古人有限的智慧,而正因為這有限的智慧才會產生我們占卜的無限可能。所以枝節我們就不要考究了,就這么來記。

五行相剋又是什麼呢?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個圖形是個五角星,同樣沒有頭尾之說。水克火,太好理解了,就是滅火唄;火克金,剛才不是說火能把金溶成金屬液體嗎,都不是固體金屬都成了水了,性質都變了,所以稱呼火克金;金克木這個也跟水一樣好理解,砍樹古人長乾的事情,那時候沒有煤氣的;木克土,這就有點難了,不過可以這么理解樹木有防止土壤流逝的功能,想想我們的防護林,樹木能牢牢的抓住土壤,所以就是木克土了(古人是這么想的,我也不知道對不對,還是那句話,枝節問題不考慮);土克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么,基本上是修築堤壩,一般洪水來了,不都是用沙袋來堵么。

基礎知識介紹完了,現在言歸正傳。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是什麼?

就是這句話:「當令者旺,生我者相,我生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其實這句是錯的,好多文章竟然用錯的做算命教科書,真是#¥@¥#@%¥#我都被忽悠啦!其實這句應該是「當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我又找到上句的另一半版本「當令者旺、令生者相、令克者死、克令者囚、生令者休。」這個好理解啦,令就是季節啦,語句也通順啦。當令者旺這個都能理解,還是說後四句。對照來看,簡單易用。我生者相和令生者相是一個意思,這么看我就是令就是季節,那個者就是個人屬性啦。對於回答掛面同學的問題治學嚴謹予以表揚。上句在八字里很常用,這是不可不知的理論。說起八字我感受頗深啊,我認為最應該學的就是八字,尤其是男人,女人基本上都信,不管是漂亮的還是丑的。應該是說八字是廣告宣傳做得最好的占卜了,相比較太乙啊,紫薇啊那就……,沒聽誰找算命先生說,來給我算算太乙。其實了,別說太乙就是現在鼓吹股票預測神奇的奇門遁甲,用的也少。不過奇門遁甲宣傳更高於八字,名字夠酷。只是民間用的比較少,達官顯貴也用的不多,都是開國皇帝在用,所以老百姓望而生畏,還是算算八字吧。不過要說這旺相休囚死還真是牛B啊,奇門也用,八字也用,紫薇也用,六壬也用,HOHO~不愧是基礎中的基礎。

旺相休囚死有一個小表,就是這個:
春 夏 秋 冬 四季
旺 木 火 金 水 土 當令者旺
相 火 土 水 木 金 我生者相
休 水 木 土 金 火 生我者休
囚 金 水 火 土 木 克我者囚
死 土 金 木 火 水 我克者死

誒,又要介紹基礎知識了。實話實說,我還真不知道上面那句話首先的出處在那裡,不知道是淵海子平還是李虛中命書,或者五行大義。我讀書基本上和諸葛亮一樣觀其大意,體其精髓,後而自悟。喜歡考據的同學,就自己考據吧,或者等我那天有興致了,考據之後再說給你們聽。

從上面看大家只能知道,這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是說一年四季的,其實也是說一年12個月,反正是一年了。話越說越多,不過為了理解這幾個字還真要說的更多,所以我不喜歡考據,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上表的春說的是春季,古人用寅卯月代表春季。誒,又要說寅卯月了,中國三種歷法,第一種是陽歷就是我們現在的公歷,公元2007年4月1日愚人節,也叫太陽歷了。第二種叫做陰歷,於外國人跟太陽走的陽歷不同,是我們老祖宗根據月亮走,例如陰歷五月初一就是我的生日,陰歷五月初五就是粽子節(韓國的端午祭,納悶了老外是不是瞎了眼了,這也能讓他們申請成功。)第三種就是我們算命不可不知的農歷又叫農時歷,暈又用算命的了。經常我們把農歷和陰歷搞到一起去,其實他們是不一樣的,農歷也是根據太陽的運轉規律制定的,表現在24節氣上,按照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一般是古代司天監每年會出一本官方種田指導書,這就是農歷。農歷是用60花甲記月份,例如我們八字上的甲辰月,癸卯月。看到重要性了吧,算命不可不知。

舉個三種歷法對應的例子:2007年4月4日這是陽歷,陰歷是丁亥年二月十七,農歷就是丁亥年癸卯月戊辰日,厲害吧唐代的李虛中就是用這個算命,百不失其一二啊,加上宋朝的徐子平的時辰就是大名頂頂的八字命理學。酷吧!跟孔子注釋易經的文言傳一樣,我再啰嗦一下陰歷和農歷。陽歷2007年4月5日,陰歷
是丁亥年二月十八,農歷確實丁亥年 甲辰月己巳日。看到卻別了吧,陽歷和陰歷都就過了一天,而農歷卻到了下個月,為什麼?因為這一天是清明,下面會講到。

納甲記年法和天乾地支我就不論了,放在以後那個學生有問題了,我再詳細聊。需要記住的是我們按照農歷算命就行了,別跟陰歷搞混。

回到前面說的寅卯月,其實應該是2個月份,X寅月和X卯月,X是前面的天幹了。需要注意的是X寅月是農歷第一個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月。不過不是陰歷的正月,陰歷是按照過了年之後大年初一開始算正月,而農歷的正月是X寅月,是24節氣中立春那天開始算。即是說寅月(X隱去了,理解意思),其實是立春這一天開始一直到驚蟄這一天的前一天,包含兩個節氣就是立春、雨水。驚蟄一直到清明的前一天就是就是卯月,包含兩個節氣驚蟄、春分。剩下的地支月份,自己推論一下吧。

寅月和卯月為什麼合稱寅卯月呢?這就牽著到五行的屬性了,寅月和卯月的性質就是木屬性,所以他們合在一起就是五行屬木,寅卯月還代表著春季,所以春季的屬性也是木。推而言之,夏季五行屬火,為巳午月;秋季五行屬金,為申酉月;冬季五行屬水,為亥子月。你可能奇怪了,這才8個月,一年不是12個月么?確實12個月,還有4個月份沒有說,這就是子月後面的丑月,卯月後面的辰月,午月後面的未月,酉月後面的戌月,合起來就是辰戌丑未,為什麼這么排?因為讀起來押韻好聽。辰戌丑未就是上面的所謂的四季,也叫做長季,這四個月份的五行屬土,也就是說四季的五行屬土。這里不要把四季和我們現在的四季搞混了,其實是四個季節之後的那個月,一共四個合起來稱為四季,五行屬土。

再說點題外話,其實辰戌丑未也算是春夏秋冬之中,春季其實包含寅卯辰,只不過辰不是木屬性罷了。其他也一樣,所以把這些土屬性的放在一塊稱為四季。如果以後有機會講到八字的話,還會詳細跟大家說聊這塊。

好了繼續言歸正傳,孟夫子的退而言之,總會讓我說太多。我們講到哪了?對了啊,言歸春夏秋冬和四季,別把四季忘了。那麼五行的旺相就囚死就是季節的屬性配個體的屬性所發生的雙方面的效果。記住是雙方面的不是單方面的,要不就理解不了「當令者旺,。」這句話了。當令的意思就是正當時令,就是你五行屬木又處在春季,你五行屬火又處在夏季,個體的五行和季節的五行相配吧。「當令者旺」就是,你木屬性的人處在春季里,木也旺,春季也旺。好比旺旺的廣告,你旺、我旺、大家旺。反正都旺,最牛B的時候。下面我只把春季和五行相配的詳細聊一下,其他三個季節和四季,自己推。那邊該說「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從表上看:
春 夏 秋 冬 四季
旺 木 火 金 水 土 當令者旺
相 火 土 水 木 金 我生者相
休 水 木 土 金 火 生我者休
囚 金 水 火 土 木 克我者囚
死 土 金 木 火 水 我克者死

那麼到底旺相休囚死是什麼意思呢?拋開八字不言,單論這幾個字。我們替換一下,旺就是大吉,相就是小吉,休就是小凶,囚,就是比小凶還凶一些。最後,死,就是大凶。

生代表相生的意思,克代表相剋的意思。我生和生我,我克和克我。就不能從五行上看。旺字大吉因為都能理解,就不說了。重點看後四個字,還是用春季配五行來聊。

我生者相:春季木配五行火,木能生火,木變弱了火變強了。這就是相。這里出現個強弱的問題,學過八字的朋友可能知道身旺,身弱。旺要克,弱要幫扶,強弱都不好,中庸才是道。這里我們不談八字。這個相就是季節的屬性變弱了,個人的屬性變強了。這個相字有被輔佐,幫助的意思。

生我者休:春季木配五行水,水能生木,水變弱了木變強了。休就是季節的屬性變強了,個人的屬性變弱了。這里有出現一個問題,誒,怎麼總是問題啊。論五行怎麼又出現強弱關系了?前面基礎沒有說啊?這里就又出現算命能用到的知識了,就是「泄」。好多命理的書籍都會講到這個泄,泄是什麼呢?就是五行中生後者的前者就泄,泄氣。例如水生木,水就是泄氣,木就是得氣。泄就理解為損失自己,幫助別人。舉了例子,前面不是說你五行相生就是媽媽生孩子嗎。媽媽十月懷胎本來有120斤的體重,啪,生下個你,馬上減到100斤,哇20斤的大胖小子申請吉尼斯吧,HOHO~ 對你來說你,你得氣了,變強了,從肚裡裡面出來了,對你媽媽來減了20斤不說,還貧血了,還坐月子好好補補。這就是你媽媽泄氣了,你得氣了。相和休就是你們誰做媽媽,誰做兒子的問題。休就是休息的意思,媽媽坐月子。

克我者囚:春季木配五行金,金克木,木變更弱了,金變弱了。囚就是季節的屬性變最弱了,個人的屬性也變弱了。又出問題了,怎麼我克你,我是強勢,我還變弱啊,我應該強才對。還是拿上面五行相剋,警察克小偷的例子來說明,警察抓小偷,要廢腦力,廢體力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我雖然抓到你了,你倒霉關監獄了,我也累個半死。雖說有獎金吧,但萬一我要是掛了呢(這里就是五行反克的含義,不過我們這篇不論)。所以你克別人,你也要付出,只是別人更倒霉,你倒霉一點點罷了。囚有被囚禁的意思,不過這里不是囚禁小偷而是囚禁警察或者說把警察監視起來,好比嚴打風一吹出來,知道警察開始為了年終獎奮鬥了,趕快不要頂風作案啦,等嚴打風一過,大家再開始動手--!。也就是說個人屬性比季節要厲害,所以季節要事先監視上個人屬性,免得出了問題自己倒霉,而對個人屬性來說也不是什麼還是,自己那麼厲害還被監視者,郁悶~

我克者死:春季木配五行土,木克土,木變弱了,土更弱。死就是季節屬性變弱了,個人屬性弱到極點。現在能理解我上面有一段說的用吉凶來代替旺相休囚死了吧。

㈨ 為什麼古人那麼崇尚自然

文言文是很多人的難點,死記硬背都沒有用,為啥?因為你要建立不起來對它的親近感,感受不到文言文表達的魅力,是肯定學不好的。所以我們今天就乾脆另闢蹊徑。就是結合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讓你體會古人的所思所想。

范寬的畫都是把人融入了自然當中。我把這兩幅畫的圖片都放在了文稿區里,你可以試著找一找山水間的人,看看那個人有多小。你仔細想想,對比起來,達·芬奇畫的是眼前的美人,但范寬高高遠遠地看著,看到高山深谷,看到大雪寒林,也看到了山水間微不足道的人。

同樣,咱們來看一看文學。西方文學里小說很發達,小說是什麼?是關於人的故事。而中國文學里最燦爛的是詩歌,只要你讀過一點中國古詩就會發現,詩的主角很少是人,即便是要寫人,想要抒發情感,也往往是用自然景物來烘托氣氛,比如「枯藤老樹昏鴉」。

中國跟西方文化對待自然的態度不同,這並沒有對錯或者高下之分,但不同的起點,會把不同的文明引向不同的方向。

最後,我要提醒你注意一個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里連用了四次「法」字。

平常你熟悉的「法」字,是個名詞,指的是法則、法律。而這句話里的「法」,是個動詞,意思是遵循法則。我之前說過,古文里經常一個字要擔負很多的任務,「法」就是這樣——法則是「法」,遵循法則也是「法」,而這兩個意思,名詞和動詞之間是有關聯的。

好了,文章就寫到這里,我幫你總結三個知識點: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國人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

2. 東西方對待自然的態度有很大差異,中國人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講究順應自然,西方人更喜歡把人看作自然的對立面,追求征服自然。

3. 「法」既可以是名詞,表示法則、法律,也可以是動詞,表示遵循和效法。在古文里,名詞和動詞互相轉化的用法很常見。

㈩ 《道德經》《墨子》《論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莊子》等等書籍的簡要評價和重點!

對《道德經》的評價 《道德經》作為一部文約,義豐,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從深層次對社會、人生等問題深入思考,而且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影響巨大的哲學著作。然而在高中教材里卻不見其蹤影,這可說是高中教材的最大遺憾! 《道德經》中提倡的「無為」思想、「不爭」的思想,對於遏制時下名利泛濫的現象是頗有意義的!《道德經》中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提高個人素質修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精闢的比喻更是叫人嘆為觀止。 《道德經》中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於高中生來講,能品味如此廣博的精神食糧,確實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道德經》博大精深,實為不可多得的巨著!在某些方面對《道德經》的點評未有定論,然而未有定論的著作恰恰是最好的課文!因為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文學鑒賞能力是其他任何文著所不能企及的。 另據學者研究,老子原著並無分章,後世分章純屬多餘 《墨子》一書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對他的言行記錄,也有一部分是後學者著作。 墨子的思想:主要是「兼愛」和「非攻」,另外主張「尚賢」、「節用」、「節葬」、「非樂」。 《墨子》散文特色:「三表法」注重對客觀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實論證,注意實際效用;以邏輯嚴密著稱。 《論語》主要是記述孔子言談行事的一部書。它以記言為主,是一部語錄體著作,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於戰國初編纂成書。 孔子的基本核心是講「仁」和「禮」。 《論語》散文的突出特點:吸收和靈活運用大量口語虛詞,使說話人的語氣、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現,且語言洗練、含蘊豐富,風格明快。 《莊子》一書中《內篇》是莊子自著,《外篇》《雜篇》出於門人和後學者之手。全書思想相同,風格一致。 莊子的自然哲學、人生哲學和理想境界。 《莊子》散文藝術;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詞彙豐富,描寫聲形畢肖;善於運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 評價孫子兵法: 目前,將孫子兵法與商戰相結合的著作越來越多,而很多人忽視了對原文的通讀。 合諸子百家之長啟迪企業經營管理、對個人快速成長都非常有用,啟智慧之法門,取古今之東西;吸天地之靈氣,融兵法之精髓;成卓越之精英,創商戰之輝煌的一番超值享受。 在當今社會,尤其是一個中國人,應該把孫子兵法作為基本的一項修煉,這是競爭環境所必需的,一點兵法都不懂,很難成大事。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1-24 14:31:53 瀏覽:730
合同法解釋最新版是幾 發布:2025-01-24 14:29:24 瀏覽:53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24 13:58:43 瀏覽:715
非道德化傾向 發布:2025-01-24 13:29:05 瀏覽:740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