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為報告
Ⅰ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中期報告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把學生的學習習慣分為一般學習習慣和特殊學習習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齡特點,在培養學生這兩種習慣時,注意符合兒童學習活動的基本規律,注意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對具體學習習慣進行指導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帶動其它習慣的養成,促進班風班貌的整體發展。愛語文網
一、 一般學習習慣的培養。愛語文網
低年級學生的一般學習習慣包括:上課習慣、課前准備習慣、 作業習慣、預習和復習習慣以及文具的整理習慣和使用習慣等。我根據住讀學生的特點,首先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學習行為訓練。如在訓練學生上課發言舉手時,告訴學生為什麼上課發言要先舉手,再進行示範練習,要求人人掌握規范的舉手姿勢(舉左手,略高於頭,不要碰撞桌子發出響聲)。發言的體態及聲音的高低。其次,以編兒歌的形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養成習慣。如在訓練學生課前靜息,按時上學和認真做作業時,把要求和方法編成兒歌指導學生。兒歌的內容是:"上課鈴聲響,快步進課堂,悄悄靜息好,等著老師把課上。""早上起床,穿衣疊被,快步進操場,跑步完到食堂,快快吃飯進課堂。""本子到,墊字板,拿起筆,細心做作業。"又如,在訓練學生擺放和整理學具時,把一般順序和方法利用晨會,班會讓學生演示說步驟,同時我把文具擺放的位置,也通過兒童的形式教給學生作為指導,兒歌內容是:"書包左邊放,圈筆刀放右上,今天用的各科書,放在右下好取放。"其三,注意了良好習慣形成後的鞏固。這是一項重要環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對技能的形成會產生遺忘,因此反復抓,抓反復,成為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在這一階段,多以比賽、競爭、奪紅旗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良好習慣。學生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得到了及時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統的訓練,使之形成行為遷移,養成良好習慣,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班風班貌自然得到了發展。愛語文網
二、 特殊學習習慣的培養。愛語文網
各個學科有學科的特點,因此,教學的方法,學習的方式各 不相同。那麼學習這些學科的習慣也就不同,我把它們稱為"特殊的學習習慣。"就拿語文學科中的書寫習慣來說,這是低年級學生一項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學習習慣。我不僅指導學生如何握筆、運筆,而且教會他們寫字的順序,嚴格看書、寫字的姿勢,做到"一拳"、"一尺"、"一寸"。書寫姿勢及習慣對兒童自製能力及穩定的心理品質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意義。其它學科的老師有哪些要求,作為班主任老師就該了解並配合養成。在和科任老師長期相處中,我逐步知道了各科老師的具體要求。又如,音樂老師要求他的學生進音樂室必穿舞蹈鞋,我就規定學生每人購買一雙並綉上名字,提醒學生上音樂課帶上,小幹部分組檢查。再如,體育老師要求他的學生上體育課必穿運動鞋,我也規定每人購買一雙,提前通知學生,體育課上要求人人穿好,確保安全。再如,其它美術、自然、勞動等學科的老師需要什麼,有什麼要求,我都做到心中有數,周末布置,回家准備,課前檢查。慢慢地學生也養成了習慣。我認為,班主任善於抓"特殊習慣"的培養,有利於與各科教師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習良好習慣的養成,從而也助於班風班貌的整體發展。 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還使我認識到學生的學習習慣應逐步內化,使之成為穩定的學習品質,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只要教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高度重視,從小行為入手,從低年級開始訓練,良好學習習慣一定能養成。因此,每一年的新生入學,我都把抓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作為班風班貌建設的一個突破口。愛語文網
我深感一個具有良好班風班貌的班集體,一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一定會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習慣養成的環境氛圍。我就是通過抓一般學習習慣與特殊學習習慣的養成,使我班的班風班貌得了整體發展,每位學生都能把班集體的榮譽與自己的行為緊密結合,都想為集體爭光。因此,學生不但成績和學習習慣好,而且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在各種比賽中都取得優異成績,班級年年評為先進班集體。由此可知,抓學習習慣培養,能促進班風班貌整體發展。
Ⅱ 【知道日報】關於道德行為的七個真相,你知道嗎
為了解人們在道德問題上的真實現狀,心理學家們通常會採用一些想像出來的情境來考驗人們。例如,他們讓參與研究的人面臨一個想像的道德兩難困境:一輛失控的電車沖向5個人,唯一拯救這5個的方法是把它轉上另外一個軌道上去,但是另一個軌道上有一個人會犧牲,你會把軌道扳過去嗎?或者,他們會詢問參加研究的志願者:「一個人從超市買回來一隻雞,跟它性交之後把它吃掉,你覺得這個事情是道德的嗎?」。通過這些研究,心理學家確實發現人們道德生活的一些重要現象,例如,政治上的民主派和保守派似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見喬納森·海特(Johnathon Haidt)的《the righteous mind》)、情緒比理性更能決定我們的道德判斷、以及道德許可效應(moral license, 當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情之後,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做不道德行為的通行證)。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的有那麼具有道德含義的行為嗎?我們真的是像心理學研究中表現出來的那樣嗎?最近,德國科隆大學的心理學家霍夫曼(Hoffman)及其同事突破了傳統心理學研究的限制,調查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道德行為的狀況。他們通過社交網站招募到了1252名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成年人志願者,通過手機的應用軟體來隨機在不同時間點提醒這些志願者,讓他們回答一系列道德相關的問題。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結果中,他們基本證實了先前實驗室研究的結論,也揭示出了日常生活中關於道德行為的7個現象:
1.別人的不道德行為多
調查結果顯示,在人們的個人日常交流中,更多地是去了解他人不道德的行為,而了解他人的道德行為要少得多。這個結果正好印證了2004年Dunbar提出來的關於八卦(gossip)的作用:人們之所以相互八卦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他人的人品,從而避免那麼喜歡搭便車而自己不付出的人。八卦作為一種社會機制,可以讓人們有效地結成聯盟。所以如何你做了什麼壞事兒,不要奇怪人們會在背後對這些壞事進行相當有效地傳播。
2.自己的道德行為多
在這個調查中,研究者問到了志願者自己做的與道德相關的事件,志願者對此問題的回答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自我偏見(self-bias):自己做的好事明顯多於自己做的不道德行為。這個結果是社會心理學中自我偏見的一種:人們有意識無意識地更加關注於自己好的一面,而不是一個公正的旁觀者一樣去客觀地觀察自己。正如80%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智商高於群體的平均水平,相信自己做好事次數高於群體平均水平的人,也是遠高於50%的。
3.政治立場可能決定你的道德視野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喬納森?海特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人類的道德應該包括關愛/傷害、公平/不公平、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純潔/墮落和自由/壓迫六個維度,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對這些維度的重視程度不同:自由派會更加關注於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壓迫;而保守派則比自由派更加關注於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和純潔/墮落;在關愛/傷害這個維度上兩派相似。霍夫曼等人的調查結果支持了這一結論,發現自由派報告的道德行為中,與關愛/傷害、公平/不公平和自由/壓迫較多,而保守派則更多地報告於忠誠/不忠誠、權威/服從和純潔/墮落方面的道德行為。
4.宗教信仰不影響人們道德行為
宗教與道德的關系一直撲朔迷離,關於兩者關系的研究在社會心理學雜志中占據很大的比例。但是,霍夫曼等人對有宗教信仰和無宗教信仰的所報告的道德事件進行比較之後,未發現他們在積極的道德行為上有顯著的差異。但有趣的是,宗教人士在面對道德事件時經歷更強烈的情緒體驗,他們會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表現出更強的內疚、尷尬和厭惡,對自己做的道德行為則會更加驕傲和感恩。
5.做好事不增加幸福感,被做好事才行
我們教導小朋友做好事兒時通常會說:助人為樂。那麼助人行為真的會讓助人者 「樂」嗎?沒有這么簡單。霍夫曼等人調查的結果顯示,比起不道德行為,道德行為確實與幸福感相伴,但這種快樂並非在自己做好事最強,而是在被他人「助」的時候。但做好事確實有助於增加志願者的目的感(sense of purpose)。要讓人生充滿意義,恐怕還是得多做好事兒。
6.道德行為會傳染
道德傳染(moral contagion),即將道德行為從一個主體傳遞到另一個主體,被許多人當作一碗美味的心靈雞湯,也曾經激勵過許多人行善。在霍夫曼等人的這個大規模的研究中,確實發現了道德傳染的現象:當某個志願者成為一個道德行為的受益者之後,他自己去做出類似善舉的可能性會更大。這個調查可能告訴我們,做好事確實是可以傳染的,不要吝惜你的善意。
7.道德行為會使壞
當你自己做過一件好事之後,你做壞事的可能性是否會增加?心理學先前的研究表明,確實會。這種現象被稱為道德許可現象,即人們好像將善行當作自己今後做壞事的許可證或者免責牌。這個現象在霍夫曼所調查的志願者身上也得到了印證:他們在做了一個道德行為之後,再做出好的行為的可能性就下降了,而做出壞的行為的可能性卻上升了。
霍夫曼等人進行的這個大規模調查是社會心理學家嘗試使用手機移動端進行研究的初步成果,引起了其他社會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的傑西?格雷姆(Jesse Graham)認為,霍夫曼的這個研究讓道德的學術研究走出了實驗室,是了解人們真正道德生活的一大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布雷恩?諾斯克(Brian Nosek)提醒我們對這個結果保持謹慎,因為畢竟這只是我們道德生活的「粗略草稿而不是精確的腳本」,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去釐清。
參考文獻:
Graham, J. (2014). Morality beyond the lab. Science, 345(6202), 1242. doi: 10.1126/science.1259500
Hofmann, W., Wisneski, D. C., Brandt, M. J., & Skitka, L. J. (2014). Morality in everyday life. Science, 345(6202), 1340-1343. doi: 10.1126/science.1251560
Benedict Carey (2014). In a Study, Text Messages Add Up to a Balance Sheet of Everyday Morality, New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14/09/12/science/a-window-into-everyday-morality-via-text-message.html
補註:上市三日榮登當當社科類新書熱賣榜首,4億網友熱捧的大數據辟謠寶典,網路知道邀您共同求真溯源,《那些年我們一起信過的謠言》,再不買就要搶光啦!http://..com/s/book/index.html
Ⅲ 求大學生個人日常道德與法律實踐報告
近來,有關大學生缺乏道德和違反法律規則的現象頻頻出現在社會公眾的視野之內,這令部分的公眾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法律素質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針對這種狀況,近日,我在大學生這群體里展開了一次關於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的現狀的調查。本次調查總共發放了50份紙張調查問卷,收回有效調查問卷50份,並且通過網路發送並收回了30份有效的調查問卷,總共有80份反饋問卷,而具體的調查情況以及我對此的思考觀點如下:
先從大學生道德修養的現狀方面談起,根據對調查問卷的研究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現狀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絕大多數人是思維活躍、目光遠大、樂於助人,廉潔自愛的,他們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道德倫理建構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認識,努力地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做一個知榮辱、講道理的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現狀的主流是好的,例如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當中,就有72.5%的大學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經常」讓座位給老,弱,病,殘人士;在大學里,「課桌文化」,「牆壁文化」一直都十分盛行,而有73.8%的大學生對亂圖亂畫的現象表示否定,等等。從一定程度上看,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還是比較高的。
然而,在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有部分當代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卻偏離了主流的發展方向,與主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學習上,缺乏學習熱情,上課經常遲到早退,課堂上不專心聽課,睡覺,敷衍完成學習任務,甚至出現隨便逃課現象,這對任課老師極不尊重,不識尊師重道之禮。第二,社會公德意識較差。有部分大學生在公共場所中,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公共財產,在互聯網上發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眾場合行為舉止不得體,特別是一些大學生情侶,他們毫無顧忌地在大街小巷裡親熱,一幅幅異常令人肉麻的畫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種種行為,都直接破壞了大學生的形象。因為在公眾的眼裡,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與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層次成正比的。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得道德如此低下的大學生,真的讓所有的大學生蒙羞啊!第三,勤儉節約意識淡化。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社會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有些大學生的生活便開始奢侈了,他們生活不節儉,鋪張浪費,穿名牌衣服,買高檔手機,根本就把他們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機。第四,缺乏應有的誠信。有的大學生在考試時作弊,例如,傳紙條、發簡訊等,這些已經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學貸款等違反國家法規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了。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大學普遍實行擴招,這導致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的同時,大學教育的問題也開始凸現,根據調查問卷顯示,有81.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數量上升的同時,大學生的總體道德素質並沒有隨之上升,那為什麼絕大多數受調查的學生都持這種觀點呢?我想這無非是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可能因為在受訪者的身邊或周圍經常出現一些能夠直接體現大學生道德素質低下的現象,他們已經看煩了,所以他們會認為大學生數量上升的同時,大學生的總體道德素質並沒有隨之上升,這樣講起來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是造成大學生道德素質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有45%的大學生認為「社會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了,環境導致大學生更加註重實際利益」,有13.8%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盲目擴招,林子大了就什麼鳥都有了」,關於這個主要原因,我是比較認同第一種觀點的,也就是環境導致大學生更加註重實際利益,而大學雖盲目擴招,但飛進林子里的不一定以劣鳥居多啊!
在如今這個充滿激烈競爭、弱肉強食的社會里,部分大學生已經看透了社會競爭的殘酷性,一旦出現了有利於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去辦妥事情,從而獲取相關利益。他們只顧著自己的感受與享樂,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自然也就變了。
大學生是促使國家未來能夠繁榮發展的生力軍,面對著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有所下降的現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辦法去改善它呢?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才能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
第一,以人為本,推崇「仁愛」原則。
要使大學生明確道德風尚的內涵,就要他們深刻理解以人為本,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孔子曾強調「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人為本是公民道德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每個人處理人我關系的基本原則。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是不應該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必然導致對他人利益的損害。理解人、尊重人才是可貴的。
第二,懷有感恩的心。
作為一個學子,首先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每一個曾經施恩於自己的人,學會知恩圖報。父母飽嘗艱辛把我們拉扯長大,我們應該記住父母的恩情,發奮學習,好好孝順父母,但是感恩的范圍不僅僅局限於我們的父母,我們可以感謝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人。有了這顆善心的支撐,才能在走向社會後處處散播愛的種子,才能回報社會和他人,從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完善我們的道德品質。當代大學生是不能缺少「感恩意識」的,否則,往往會使他們存在著人格缺陷,而馬加爵殘害殺死四名同學就是例證。
第三,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識。
當代大學生應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榮辱觀,引導自己能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行為導向,推進自身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加強對榮辱觀的理解和認識,能夠讓大學生知道做什麼事是光榮的和做什麼事是恥辱的,通過自身不斷地反省、批判與激勵,使榮辱觀逐漸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道德品質,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固然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也是不容忽視的。法律素質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大學生法制現狀的需要。
在這次調查中,有很多的被調查者例如被問到「你買了某種商品但你後來發現被騙了,你會怎麼做?」「假設不幸遭劫或被盜,你會報案嗎?」等關乎自身切實利益的問題時,他們都會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去保護自己。但是當被問到「當你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偷正往路人口袋裡偷東西,你會怎麼做」等不與自己利益形成直接沖突的問題時,雖然有42.5%的被調查者會立刻告訴被偷者,但是卻有22..5%的人會選擇「明哲保身,視而不見」,選擇後者的比例雖然不高,但這就表明了當某些大學生遇到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事情時,他們那種維護別人權益的主動性不會太高,因此,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於當前學校里有存在著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當今社會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存在著缺失,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對法律一知半解、沒有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2、法律意識淡薄,崇尚權力,忽視義務和責任,形成「只要有權就有勢,有勢就有錢」的錯誤價值觀念,對法治沒有充分的信心。
面對著這些問題,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呢?對於大學生來說,我認為至少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愉快的心境。要做到心理健康就要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有了良好的人格品質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方式,而不去超越道德的底線。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類實踐活動,閱讀優秀文學作品,觀看優秀影視劇等,去培養良好的人品。我們要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態度去看待四周發生的一切現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進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
2、加強法制教育,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大學生應自覺加強自身的法律素質,努力掌握法律知識,適當地參加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講座、模擬法庭、辯論會等活動,自覺地做到遵紀守法。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善於、勇於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護自己,就好像在本次調查中,有77.5%的大學生都肯定了以上這個觀點,這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強的。大學生在自己學習、掌握相關法律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向其他人宣傳法律知識,促使人們多一點了解、熟悉我國的法律法規,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遵紀守法風尚,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發展。
3、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當自己或別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勇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但是這必須以保護自身安全為前提。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式有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也可以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總之,一切都要按合法的途徑去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身和別人的權益都要同時維護,把已學的法律知識用於實踐中。
當代大學生比以往任何時期的大學生都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要抵制那些對大學生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就要求大學生能夠自覺地培養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做一個德才兼備、知法守法的稱職大學生。
Ⅳ 中學生主要道德行為怎麼寫
中小學生守則(修訂)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 2、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 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於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 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 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 6、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8、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 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10、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
一、 自尊自愛,注重儀表 1、 維護國家榮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 2、 坐、立、行、讀書、寫字姿勢正確。 3、 穿戴整潔、樸素大方。頭發干凈,不燙發、化妝、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 4、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不吸煙、喝酒。 5、 舉止文明。不打架罵人、說臟話。不賭博,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 6、 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兇殺、迷信的書刊、影視片,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參加迷信活動。 7、 不進營業性舞廳、營業性電子游戲廳、酒吧和音樂榮座等不適宜中學生活動的場所。 8、 愛惜名譽,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誘惑,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二、 誠實守信,禮貌待人 9、要講普通話。使用禮貌用語。講話注意場合,態度和藹。 10、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謙恭禮讓,敬老愛幼,尊重婦女,幫助殘疾人。遇見外賓,以禮相待,不卑不亢。 11、尊重教職工,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候。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接受遞送物品時要起立並用雙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誠懇。 12、同學之間團結互助,正常交往,真誠相待,不叫侮辱性綽號,不欺侮同學,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 13、待客熱情,起立迎送。鄰里有困難時,主動關心、幫助。 14、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房間、動用他人物品、看他人信件和日記。 15、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別人要道歉。 16、惜時守信。答應別人的事要按時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借他人錢物要及時歸還。不說謊,不騙人,不弄虛作假,知錯就改。 三、 遵規守紀,勤奮學習 17、按時到校,上課前准備好學慣用品。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 18、上課專心聽講,勇於提出問題,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 19、認真預習、復習,按時獨立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合理安排課餘生活。 20、積極參加團隊活動和學校、班級組織的文體活動、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21、認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園整潔優美。保持圖書館、閱覽室的安靜。不在教室和樓道內追逐喧嘩。 22、愛護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牆壁、課桌、布告欄等處塗抹亂刻畫。借用公物要按時歸還,損壞東西要賠償。 23、參加各種集會准時到達,不做與會議無關的事。 24、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愛惜糧食,節約水電,服從管理。 四、 勤勞儉朴,孝敬父母 25、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 26、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齊。 27、主動承擔收撿房間、洗 衣、做飯、洗刷餐具和打掃樓道、庭院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 28、生活節儉,不擺闊氣,不亂花錢。 29、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經常把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告訴父母。 30、外出和到家時,向父母打招呼,未經家長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31、尊敬體貼幫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關心照顧長輩和兄弟姐妹。 32、對長輩有意見,有禮貌地提出,不耍脾氣,不頂撞。 五、 嚴於律己,遵守公德 33、遵守交通法規,不違章騎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 34、乘公共車、船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婦及師長讓路、讓座,不爭搶座位。 35、遵守公共秩序,購票購物按順序,對營業人員有禮貌。 36、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惜莊稼、花草、樹木。保護有益動物和生態環境。 37、參觀游覽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保持肅穆。 38、觀看演出和比賽,做文明觀眾,不起鬨滋擾,結束時鼓掌致意。 39、尊重外地人,遇有問路,認真指導。 40、見義勇為,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
Ⅳ 個人日常道德與法律實踐報告,1000字,跪求啊啊啊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准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了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凈,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凈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別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盡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凈。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了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准,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並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Ⅵ 中學生道德行為部的總結報告怎麼寫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根椐長沙市教育局文件要求,以學生和諧發展為培養目標,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我校組織學生開展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系列主題實踐活動。結合學校活動要求,同學們積極參與,充分體現出了良好的道德素養。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召開主題班會,深化學生認識,做到人人參與,創設氛圍。
1、利用升旗儀式,在學校的倡議下,學生從情感上認識到必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2、為了使這次活動能夠更好的進行,學校大隊部組織各班召開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主題班會,班主任制定了詳細的活動方案,並對學生進行活動動員。各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有個人的道德實踐計劃匯報;有引人入勝的道德小故事;有生動活潑的德育小短劇;有激烈的道德大討論……。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動手實踐認識到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為活動的繼續開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
二、開展"我承諾: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簽名活動。
利用學校網站鏈接,班組群空間宣傳等多種途徑,號召同學們登錄中國文明網,進行登錄簽名,發表感言、表達心聲。這次活動充分發揮了網路受眾面廣、吸引力感染力強的優勢,充分展示了孩子們積極投身道德實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良好精神風貌,通過此次網上簽名,吸引更多孩子參與道德實踐,從而讓他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升華心靈,陶冶情操,真正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三、「愛心無價,真情永存」系列愛心活動
1、地震無情人有情,同舟共濟獻愛心」 緊急募捐援助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活動
5月13日下午2時30分,仰天湖小學全體師生在學校大操場舉行庄嚴隆重的緊急募捐援助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現場募捐活動。活動由仰天湖小學黨支部領導,學校少先隊大隊部主持。參與本次活動活動的領導有長沙市紅十字會的肖書記,長沙新聞頻道、政法頻道、湖南經濟電台和三湘都市報等新聞媒體的部分記者也參與此次募捐活動並對此進行了采訪報導。募捐活動首先由少先隊員代表向全校少先隊員發起「地震無情人有情,同舟共濟獻愛心」倡儀。隨著校園上空響起的那首溫暖人心的「愛的奉獻」之歌,全體師生開始了向地震災區獻愛心的捐款行動。全體師生共募捐「40470」元並當場轉交給長沙市紅十字會。長沙市紅十字會肖書記向仰天湖小學頒發了獻愛心證書。隨後,又有師生和部分退休教師繼續募捐,截止至5月15日下午,又募集善款12084元,已交到天心區紅十字會。
2、5 月19日星期一周會上,仰天湖小學下半旗向四川地震的罹難者致哀。14時20分通過電視直播,同學們認真聆聽張誠校長和陳思齊同學朗誦為地震死去的孩子們而作的一首詩《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以及姚華老師朗誦的《送給天堂的孩子》,所有人潸然淚下。緊接著,全校師生起立為四川地震罹難者默哀三分鍾。同時,仰小校園網站成灰黑色調運行以表哀悼!
3、5月19日,我校積極響應《現代教育報》「救助災區孩子�6�1我們在行動」倡議,決定捐養3名災區孩子。我們向全校師生發出「獻愛心無期限「的倡議,並且在學校門口設置「愛心捐款箱」,號召全校同學節約自己的零花錢,再一次幫助災區的小朋友,很多班級都開展了有意義的親子活動,走上街頭進行義賣報紙,現又第三次募得捐款2萬多元。
四、「風雨中我們共同走過」徵文比賽
地震發生後,無不給我校同學以心靈的震撼,大家的心中積聚著一種強烈的情感急待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全校分年級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徵文比賽。一、二年級同學寫下關於地震我最想說的一句話(災區孩子、災區人民、解放軍、老師、護士、國家領導人等)。三年級同學描述關於地震,我最想記錄的一個畫面(讓人震驚、感動、心疼、傷心的畫面等)。四年級同學寫下關於地震,我想寫的一首詩(鼓舞人心、表達心疼、記錄感動等)。五、六年級同學寫下關於地震,我最想寫的一封信(給災區孩子、災區人民、解放軍、老師、護士、國家領導人、地震等)。同學們積極參與,字里行間無不表達了自己對災區同胞們的無限關懷和愛心。
五、開展了「感恩父母」親情體驗活動——為父母做一件事。
這是本次活動開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讓學生利用假期的時間,主動為父母做一件事,例如:幫父母洗碗、掃地、澆花、送父母自製小禮物等。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體會父母的辛勞,。從各班反饋的情況看,活動所起到的效果非常好。
孩子能在家裡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學會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加強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進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同時,也增進了家校聯系,加強了家長對學校的信任。
六、開展「小小志願者」活動——為社會愛心奉獻。
以班級小隊為單位,號召學生走進敬老院、老齡家庭,為孤寡患病老人、殘疾人和軍烈屬提供服務,積極投身社區建設,參與社區清潔衛生、環境保護,培養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參加。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工作認真負責,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通過義務勞動,同學們體驗到了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社區工作者給予學生極高的評價,這向社會展示了我校學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風貌!
七、開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徵文活動——發表自己的感言。
在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所感所想,撰寫心得體會,發表自己的感想。學校大隊部進行評優展示。在這次徵文中,同學們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行動上都充分表現出了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所擁有的品質。同學們從什麼才是有道德的人,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所具備的品質、我們青少年該怎麼做等許多方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實際做法。通過開展本次活動在學生身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八、表彰獎勵——發揮榜樣的作用。
學校大隊部結合六一兒童節的表彰會,對這次活動涌現出的好人好事進行表彰獎勵,分別設立了「愛心小天使」、「禮儀小標兵」、「學校形象大使」等相關獎項,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
通過開展這次活動,我校學生對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個文明學生、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希望我們的青少年學生,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Ⅶ 大學生道德現狀和我們的責任 調查報告
當今,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要求大學生盡快成才。大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才,能否為社會發展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責任的履行。 一、大學生的責任 責任是對承擔一定角色的人所應當擔負的任務、職責、使命等方面的規定。人所承擔的角色不同,責任也就不同,責任總是與人的角色緊密相連。大學生的責任就是從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的責任主體出發,分析他們行為的價值取向,引導他們關注自己的行為後果、承擔起自己所應盡的責任、從而形成自覺的責任意識的一種理論形式。大學生尚未走向社會,許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學生的責任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責任或者說是向未來敞開的責任,因而大學生的責任更多地所表達的就是國家、社會對大學生一種社會使命或歷史任務的期許和引導。 從倫理的角度來審視,大學生應當從如下維度來關注自己行為的價值取向:關心國事、關心民生、關心家庭、關愛自身、關心自然。 二、大學生的責任現狀 (一)責任意識淡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個性獨立化程度越來越高,加之不良的社會風氣使社會失去了過去那種強大的凝聚力,權力金錢化現象也使人們對社會的離心力逐漸增大,個人只要權利,不要責任、義務,這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必然的也是嚴重的。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89.3%的學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標是「為自己」,在人生奮斗目標上表現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社會責任感淡漠已漸成必然,突出表現為「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的「三無』現象。第一、「無興趣」。即有些大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對什麼都沒有勁,表現在行動中就是情緒冷漠、消極,情感萎頓、空虛,整天無精打采、懶洋洋的。第二、「無所謂」。就是學習無所謂,工作無所謂,成功無所謂,失敗無所謂,贊揚無所謂,批評無所謂。一切都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虛無主義態度。第三、「無意義」。有些學生似乎看破了紅塵,將社會發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戲」,將人們的活動都看成爭名奪利,因而對他人、對社會都看得很黑、很陰暗,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毫無意義,心態漸漸變得冷漠起來,嚴重者則走上出家乃至輕生的道路。 (二)人生價值錯位 人生的價值取向是貫穿於人生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個人價值評價和選擇的傾向性,主要取決於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關系。由於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調整和變革,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價值主體日益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轉化,從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現實和功利、從無私奉獻或奉獻與索取並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會責任和集體觀念。具體表現在:一是重個人利益,輕集體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學生只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社會需要,更有甚者以犧牲集體利益來獲取個人利益。更多的大學生表現為關注自身發展和現時利益,如獲得獎學金、困難補助、評先評優、入黨、擔任主要學生幹部等等,而很少關心他人、集體和社會,且對別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質享受,輕精神追求。大學生中對物質生活和個人需要過分看重,對精神生活和集體事業普遍冷淡,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學習目標短淺,缺乏遠大志向,學習目的功利化,在就業選擇時,以單位所在地、經濟待遇、工作環境等作為重要條件。三是重索取,輕奉獻。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過分強調權利強調所得,而忽視責任忽視奉獻,他們不再贊賞只講耕耘、不問收獲的觀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視為等價。撈黨票,是為了今後更好的就業;當學生幹部,是為了給自己積聚資本;獲得獎學金,只認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願從社會、集體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體、社會對自己負責,奉行利己主義;而不講奉獻、不願為他人、群體、社會負責,沒有履行自己責任、義務的自覺意識。四是感情冷漠、極端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大約有佔大學生總人數6.5%的學生暴露出的首先是個體的感情冷漠、極端自私,責任意識淡漠。 (三)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禮貌、說話和氣、待人熱情、自覺維護公共秩序等道德行為和倫理規范,會令人滿意並受到贊揚。但有少數大學生連起碼的社會公德都沒有。一是表現在倫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內反映在:教室垃圾視而不見、牆上腳印無故出現、桌上塗寫、圖書撕頁、購飯插隊、水電浪費等缺乏文明的傾向;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乘車無序、待人無禮、隨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會公德的缺失行為。也有的大學生明哲保身,面對他人不文明的行為往往不聞不問、熟視無睹、甚至見怪不怪。二是表現在法紀規范方面的意識不夠。譬如大學生劉海洋公園硫酸潑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會轟動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學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人生信條,為謀求金錢和私利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較低,不能正視人生矛盾,無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殺和傷人事件並不罕見,缺乏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四)行為失范 大學生的行為失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日常行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愛護公物、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與異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學術行為失范。有的大學生混文憑、信奉「60分萬歲」,把許多寶貴的時間消磨在吃喝玩樂之中;考試舞弊、科研造假、抄襲論文等現象已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聲譽和發展。三是就業行為失范。有的大學生一切以個人的得失為出發點:如少數大學畢業生毀約現象,在職業選擇上不願意從事收入較低、條件艱苦的工作:甚至為了博得用人單位的好感,昧著良心製造假證書、編造成績單。四是網路行為失范。部分學生沉溺網路之中,廢寢忘食,甚至忘記上課、考試,導致學業荒廢。五是競爭行為失范。有些大學生缺少良好的競爭風范甚至無視校紀校規。 總之,由於大學生自身責任感的缺失,對社會義務和責任存在一種淡漠態度,一方面導致自我評價降低,缺乏信心、勇氣,學習自覺性差,不要求上進;另一方面導致社會信任度降低,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人才質量紛紛提出質疑,紛紛批評大學畢業生在高校沒有學會做人,如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不會合作,欠缺團隊精神;缺少學習的動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等等。 三、大學生責任的道德引頒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愛國主義就是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民族利益為先,具有神聖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應當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大力宣傳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他們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愛國者。二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優良的道德傳統值得繼承發揚,大學生要深入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明確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將傳統優良品質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三是要注重歷史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中國的國情。只有銘記歷史,記住封閉、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把改革開放視為己任,樹立趕超意識,振奮民族精神,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二)堅持養成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習慣養成教育,也就是要逐漸培養大學生守規矩的良好習慣,是對大學生開展責任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旦養成了良好行為習慣、責任習慣,大學生就能夠做好本職工作,產生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目前,一些大學校園里的不文明行為,雖不成氣候,但卻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整體形象,因此,大學生應加強道德行為習慣訓練,提高文明素養,樹立大學生的良好形象。第一,大學生必須以公民道德建設為己任,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既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犯錯時不推諉、不找借口,要敢於承擔責任:要講誠信、重承諾,不能說話不算數;要尊師崇道和關愛身邊的人與事物;對人要有禮貌,要文明修身,謙虛謹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積極參與和管理校園的各級各類活動,在承擔責任中鍛煉自己,養成大處著眼、小事著手的思維方法,「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第三,樹立節約意識,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做起——節約一張紙、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節約一滴油、節約一粒米、節約一塊煤,要養成「飯菜不剩、錢不亂花」的好習慣,培養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切不可舍「小」求「大」。 (三)深化實踐教育 在大學教育中,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也不僅僅要具有承擔責任、奉獻社會的意識和品質,還應採取措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務於社會和人民。大學生承擔責任的落腳點就是要運用所學所知,即學以致用。社會實踐活動是在校大學生承擔責任、奉獻社會的途徑,也是磨煉意志、砥礪品格的重要條件,團中央16號文件明確提出,社會實踐對於增強大學生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使大學生了解國情、社情、民意,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體會,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服務群眾,錘煉出敬業、奉獻、愛民、親民的優良品格;也使大學生能進一步樹立孝敬、友善、勤勞的傳統美德。大學生通過實踐教育,還可校正價值觀,找到社會需求和自我價值實現的結合點,在實踐中校正就業、服務理念。 (四)強化榜樣示範作用 榜樣是人們模仿的對象,榜樣教育的效果是通過向榜樣學習而實現的,這種學習主要是靠大學生個人對榜樣行為的模仿,從而轉化為自覺、自願、自發的自我行為。第一,「感動中國」的人物、道德楷模、抗冰抗洪英雄等等,是青年大學生最崇敬的榜樣,先進典型的道德力量和倫理精神,使大學生不僅學到了優良的精神品質,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體會人生真義,發掘自身的道德潛能,自強自立,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第二,家長和教師,是青年大學生最接近的榜樣。勤勞善良的家長是青年學生最先模仿的對象,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不僅在於養,更在於育;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教師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對青年學生起著感化、熏陶和示範的作用。第三,青年學子中的優秀典型,如「三好學生」、「自強之星」等,都是青年學生最熟悉的榜樣。這些榜樣跟青年大學生生活在一起,年齡相近,經歷相同,有共同的語言,具有強烈的可比性,容易激發大學生的上進心。 (五)突出艱苦奮斗教育 鄧小平同志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後要抓緊,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今天提倡艱苦奮斗,並不是要我們再去爬雪山、過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艱苦奮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學習上要有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自覺抵制各種奢靡之風,增強艱苦創業的意識。其次,當代大學生要有正確的消費觀念,抑奢少費,崇儉守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提倡艱苦奮斗,大興勤勞節儉之風,人人奮發努力,個個勇於負責,才能生生不息,蓬勃發展。據調查,湖南某高校學生月消費一般在400---600元之間,月消費在iooo元以上的約佔18.2%,消費在3000元左右的竟達4.1%,大學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主要經濟來源還是來自父母的供給,要培養他們的節儉觀念,教育他們消費要恰到好處,不能攀比、更不能揮霍、浪費。艱苦奮斗是當代大學生成才的必由之路,當代大學生要真正擔負起振興中華的責任,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勇氣是不行的。 青年大學生只有牢記使命高於生命,責任重於泰山,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和倫理品質,培養德性,把個性的發展與社會要求聯系起來,使自己的成才目標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興祖國、強國富民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提高個人修養,使學業、德業得到不斷更新,「德」才不會蒼白,「育」才不會顯得乏力,「以德治國」才能深入人心。
Ⅷ <公民道德狀況調查報告>2千字的,第一次不會寫啊
目前,公民道德建設有許多不利因素。
1.政府道德建設行為職責模糊:一是責任者模糊。道德建設該誰來承擔,縣委?宣傳部?文明委?眼下將道德建設劃歸文明委負責,協調工作由文明辦承擔。實際上,道德建設問題文明辦遠遠無法協調。因為諸多問題都落在有關部門。尤其是司法部門與道德建設關系密切,文明辦能協調的下來嗎?
二是規范模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其總要求是:要將公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體的道德規范並不明確。哪些是道德行為,哪些是非道德行為,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工作誰來承擔?
2.政府行為中的不道德行為
由於部分政府官員(含司法人員)的腐敗和素質低下,往往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一是不守信用。由於情況的變化,政策進行調整,群眾利益受損。群眾打趣地說,「政策,政策,一時一色。」有的是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工作人員並沒有向公民作必要的解釋。有些新領導一上台,原先的政策就被推翻。領導一換,許諾不算。有的明擺著的合約,新領導卻以這是上一任領導的事與我何關為由,推卸不辦。
二是不顧全局,為了局部利益,政府往往做出許多不道德之事。比如,有的地方為了評上貧困縣,爭一些好處,就少報收入。有的地方,為評上先進,則拚命摻水,虛報成績。
三是不負責任。由於政府職責的交叉,有利益的各部門爭相插手,沒有好處的大家撒手。爭相插手的多為收費項目,使群眾利益受損。大家撒手的群眾找不到辦事之門。
四是不公正,處理問題偏袒,庇護。「法」隨情走嚴重。領導者出於私心,處事不公,使守道德者利益受損,動搖了群眾的道德信念。尤其是司法人員,收受好處而置法律於不顧,影響極為惡劣。在百姓心目中,這些都是共產黨的責任。
3.政府對道德建設的放任
政府就道德建設而言,具有雙重任務,一方面要搞好自身的道德建設,另一方面要搞好平民的道德建設。然而,在抓經濟建設時,往往忽略了道德建設。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句話很受大家的推崇,只要不違法就行了。言下之意是,違背道德無所謂。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放鬆了道德建設。自身榜樣無法塑鑄,群眾行為不加管束,有些事剛現苗頭不作處理,而後無能為力。
家庭道德建設中,政府滲入更少。農村老人不受尊重,有的甚至受虐待。有許多家長,放任.溺愛孩子,有的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重知識教育輕道德教育。家庭暴力,政府基本不過問。家庭中的其餘不道德行為,政府基本不幹預。這就導致家庭道德問題的突出。
三.公民道德建設中政府行為的思考
1.加強政府自身道德建設
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就決定了政府的性質:為人民。具體表現為:(1)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2)政府要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力;(3)傾聽群眾的意見,關心群眾的疾苦,為人民辦實事,不說空話;(4)維護人民群眾的自尊與人格;(5)政府要講信譽,不能朝令暮改。
政府宣傳的道德標准,政府首先要實行,要為公民做一個榜樣。要實施政府道德工程建設。
首先,要建設一個廉價的政府。建設廉價政府不僅僅節省開支,其道德意義勉勵百姓勤儉自強。我們國家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於發展中的國家。提倡節儉的傳統美德仍具有重大意義。古語說,成由節儉敗由奢。
建設廉價政府要消除臃腫,改善功能。實行機構改革,解決人浮於事的現實問題。從而減少內耗,提高效率。減少特權,節省開支。一個所長往往不止一輛小車,局長就更不用說了。要知道,一輛小車一年要耗費多少?加強財務管理,嚴格按國家財務規定列支。
其次,建設一個公正的政府。公正的政府可促公民愛國守法,敬業奉獻。要依法治國,依法行政。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第三,建設一個守信譽的政府。講信用的政府可使公民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地方政府有了困難,應與百姓協商,共同度過難關。政府不要一遇困難,就輕易改變政策。
2.營造氛圍與激勵內求並舉
道德形成的兩個條件,一是內求,二是氛圍。道德的形成過程是相當復雜的,但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內求是通過內因發生作用,進行自身道德修養;氛圍是通過外因的作用,促進道德養成。二者關系相輔相成。道德氛圍不好,政府的行政行為就顯得更為重要。
首先要完善道德評價體系。道德評價體系建立於道德標准之上。可使人們明晰道德具體行為,從而進一步規范自身行為。
宣揚社會主義道德,創造良好氛圍。一是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剛要》展開討論,使每個公民都明確道德規范。二是樹立道德楷模。道德楷模包括領導楷模和道德先鋒。古語說,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意思說,領導者的道德力量如同大風,對平民的影響極大。領導者對社會道德趨向負有重大責任。領導者道德楷模是指領導者道德表現的一貫行為,這種行為值得人們效仿,為多數人公認,什值得推廣。如果說領導的道德影響極大,道德先鋒則是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中堅力量。政府發現和培養道德先鋒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實施道德重賞,不僅創造良好氛圍,同時激勵道德內求。宣傳道德是道德建設的面的工作,那麼,獎勵先進就是點的工作。政府要重獎道德先進,激勵平民追求道德先鋒,以養成道德風尚。
第三,開展道德活動,創建道德日。道德活動形式多樣,不僅僅局限於扶助行為,募捐集資等。
政府組織要給公民道德行為以大力的支持。法律必須同樣要懲治家庭內違法行為。這表明法律對道德的支持。政府要給財力支持。道德宣傳,道德獎賞,道德活動必須有專門經費。這種道德建設投入完全可以從不道德之事大大減少而得以彌補。同樣,道德建設的硬體(道德建設基地等)建設,思想道德隊伍建設,也要投入,這可促發全民道德需求,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
3.加強道德建設管理,強化道德監督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形的法律。二者是一脈相承的。曾經對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進行討論,引起了理論上的糾緾。給人們一個誤解,法律與道德是不同性質的東西。其實,法律就是為了維護道德。道德行為的規范,道德行為的獎懲,道德理論的探究--必須有一個專門機構。
道德標準的不明確,給道德建設帶來困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剛要》進一步明確了道德規范。這是全民道德修養之綱。要以此為綱健全完善道德規范體系。道德規范解決道德行為的具體問題,道德評價對道德行為的調整起著重要作用。
將道德建設納入日常管理。道德建設不是孤立的事,應該溶入日常管理之中,管理也是教育,管理可以促成道德養成。對隨地吐痰的處罰,對亂插隊的批評等等,將促成良好公德的養成;工作中,諸多規章制度的嚴格實施,將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所以說道德建設建設是全社會的事。
從管理的角度,道德建設已有三重的制約。一是法律法規,二是行政規章,三是道德載體。法律保證最基本的道德規范。行政措施強化道德行為的完善,霞浦電影院秩序管理就是一例。道德建設載體是新時期道德建設的新舉措。就以商業道德建設而論,不僅僅通過市場經濟的規章制度來實現--規章制度是較顯化的道德,與人人恪守的良知是有距離--因此,近來又派生出許多載體,諸如服務承諾制,一條龍服務,創文明號等等,各種新載體只是臨時軌跡,因為這些載體只是過度時期採取的權宜之策。
美國在許多公共場所設立了監視器,並發布廣告。結果發現,凡是安裝監視器的地方,犯罪率大大降低。這說明缺德懼怕暴光和處罰。這就是監督的力量。
輿論監督是暴光。必須利用其在道德建設中特殊作用。
處罰也是監督,不要讓缺德者輕易躲過處罰。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監督就是道德監督。
4.實踐道德推行個性化修養
我們將道德先鋒方可實現的道德規范,即理想道德稱作提倡道德,將大多數平民現實之中履行的道德規范稱作實踐道德。提倡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層次,實踐道德雖也屬道德行為,但沒有那麼光彩奪目。我們宣揚提倡道德,要研究實踐道德。由於實踐道德在現實當中的普遍存在,研究它具有特殊意義。
人的各種行為,離不開個性。道德行為也一樣。宣傳媒體宣傳的多是高境界道德,那是道德先鋒才有可能實現。而作為平民,各人各人的道德標准。這個標準的形成,與其個性關系密切。一方面,道德促進個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個性完善了道德。因此,政府在宏觀上提倡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微觀上應推行個性化道德修養。
個性化道德行為目標:有益社會。個性化道德修養更貼近現實。道德的標準是善惡。如何判斷善與惡?是否對社會有利。由於個性的不同,從善者採取的方法也不同。如,由於信仰的不同,世界觀與方法論也不同。基督教信奉者,做好事為神;佛教信仰者做好事為佛;共產主義信仰者,為人民做好事。不管動機如何不同,方法可能不盡一樣,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同是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有個無偽商店,為了讓顧客辨明真偽,進了不少偽劣產品。工商管理者卻以其店裡查出偽劣商品為由查封了該店,摘下無偽的牌子。店主有口難辨。其實,這就是個性化職業道德的體現。
5.青少年的道德建設,政府道德建設行為的關鍵
青少年肩負建設祖國,實現中華復興重任,以德治國必須從青少年抓起。人的道德形成過程,青少年時期極為關鍵。因此,政府要將青少年道德建設作為重點來抓。
一是設立家庭道德建設獎項,促進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
二是建立青少年道德建設網。向青少年灌輸道德全方位知識。
三是建立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讓青少年知道道德的分量。
四是開展青少年道德活動,讓他們親歷道德行為,感受道德行為的幸福。
五是普及法律教育。讓他們明確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應該懂法守法。
道德建設是長期行為,是一個艱巨的社會工程。其間還有反復。道德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與反復性,決定了道德建設的復雜性。沒有堅定的道德信念,沒有強有力的措施,沒有永不鬆懈的努力,沒有全社會的協作,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
Ⅸ 怎麼寫自我道德修養報告
我一直喜歡學思想道德和政治這門課,因為我在生活中每每遇到不順心或生活學習有壓力時,我總是能按著以前政治老師教我們的思想方法正確的處理事情,上了大學又邁進了一個新的生活層次,要繼續學習生活,做社會分配給自己的任務,此時,我們不是只只孤身一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前進,學校還為我們設立了思想道德修養課,它就象我們生活前進的指明燈,帶著我和我的同學們一起向前去。
到底思想道德可我有學了些什麼,又有什麼感想呢,我在這里總結下。
我認為,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重點,是在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特徵、歷史使命與成才目標和適應轉變、健康成長方面。生活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劃分成若干個階段,大學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經歷。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第一章,就為我們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大學生活,使我們對自己的大學環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認識,在一些突入其來的問題,有了應對思想准備和認識方法,起到了引路標燈的作用,對大學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有了指南和參考。對新生的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思想情緒不計其數,環境的陌生、生活的適應、學習的壓力、情緒的波動,總能在人最脆弱的時候蜂擁而上,加之我們的心態並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難折倒,進入誤區。大學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階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覺多了一些;少了古板,靈活多了一些。這些新的變化要求我們學會接受並且適應轉變,健健康康地成長。《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從不同角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大學及其大學生活,迅速調整方位,積極適應大學生活。
人的本質,人生理想,人生價值,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等是大學生經常思考的問題,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改革開放年代,置身於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價值觀念的碰撞,復雜的社會現實和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使其人生選擇尤為艱難。
學了《思想道德修養》後覺悟,作為一名大學生,必須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奮斗動力和行為坐標。要認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著眼於實際學業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與發展,做到理論與實際、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客觀世界,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是人生觀教育的邏輯起點,只有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擺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確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人生責任、人生態度、人生尊嚴等問題。勤奮刻苦學習,永葆理論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堅定來自於理論上的清醒,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別是非的標准。為此,要切實把學習作為自己的第一需要,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強化系統性、條理性,以勤奮學習為先導,提高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為創造性開展學習奠定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從審美的含義、標准講起,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美與丑,正確處理真善美的關系,創造美與享受美的關系,內在美和外在美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做誠實守信的大學生是對自己絕對的要求,敬業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備素質,也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總之,《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修養教育課程,能使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將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Ⅹ 關於護工不道德行為報告怎麼寫
摘要 護理不良事件報告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