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建德

法治建德

發布時間: 2022-06-10 19:43:13

Ⅰ 名人名言 名人古詩

http://www.m-r.org.cn/
古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法言.吾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荀子》
爾無我詐,我無爾虞。《左傳》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六代代》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莊子》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禮記》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警世通言》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晉書》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禮記》
掛羊頭,賣狗肉。《晏子春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容齋續筆》
管中窺豹,只見一斑《晉書》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楚辭》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史記》
華而不實,脆而不堅。《左傳》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
禍兮福氣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遊記》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史記》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陳情表》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賣柑者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龜別壽》
本是同根生,想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捐躲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死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左思《詠史》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史》(世胄:世家子弟)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雜詩》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劉世慶《世說新語》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輝。----何遜《贈諸游舊》(遲暮:晚年)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陳子昂《春夜別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眺》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念。----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李白《古風》(冠纓:官帽,此指官吏)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
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趙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會當:終當,表將來定要這樣)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心》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烽火:借指戰爭。抵:值得)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白居易《澗底松》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買花》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劉禹錫《學院公體三首》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鶴《春宮怨》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吟:吟詩,作詩)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王安石《孤桐》
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蘇軾《雨過後步至四望亭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絕句》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示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西江造口壁》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錢鶴灘《明日歌》(蹉跎:光陰白白地過去)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屈原《涉江》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白頭吟》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飛流直下三知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灑》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高適《封丘縣》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燕歌行》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四首》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晴蜓款款飛。----杜甫《曲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日斜深巷無人跡,時見梨花片片開。----戴叔倫《過柳溪道院》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庄》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人生幾回仿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志》
長恨人生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劉禹錫《樂天見示......以寄》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白居易《楊柳枝詞》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李賀《南園》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李商隱《韓東郎即席為詩相送》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詠史》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一寸功。----杜荀鶴《題弟侄書常》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今朝有灑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羅隱《自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題菊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無題》
不畏浮雲遮望月,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花不須多。----王安石《詠石榴》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蘇軾《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天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冬景》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蘇軾《荔枝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楊萬里《竹枝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允《鵲橋仙》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賀鑄《蹭莎行》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陸游《九月一日,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歐陽修《踏莎行》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蘇鱗《獻范仲淹詩》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高明《琵琶記》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正氣滿乾坤。----王冕《墨梅》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白樸《喜來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詠石灰》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改忘危負歲年。----戚繼光《過文登營》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題竹石》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五言雜詩》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
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
2.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詩經)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4.黃鍾毀棄,瓦釜雷嗚。(屈原)
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8.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
9.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
10.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11.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國無事憂天傾。(李白)
13.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淵明)
15.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16.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
1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1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19.山隨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2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
2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27.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2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33.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
3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3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37.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38.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39.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陳子昂)
4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1.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
44.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45.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唐,邵謁)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
47.蟬噪林愈靜,鳥嗚山更幽。(王維)
48.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
49.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51.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
53.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石達開)
54.疾風知勁草,板盪識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
57.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5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
60.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62.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
63.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6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68.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69.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
7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72.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73.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蘇麟)
7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杜甫)
76.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78.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79.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80.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
8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82.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
8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8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85.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
86.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
87.空床卧聽風吹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宋,賀鑄)
88.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8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9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葉紹翁)
9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
9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韓)
9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流無人舟自橫。(韋應物)
9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
9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
96.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
9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於謙)
98.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
99.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明,王慕)
10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
10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
10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
104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張繼)
10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
106.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07.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
108.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09.縱橫自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
110.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111.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關漢卿)
11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11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
116.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蘇軾)
118.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曼殊)
119.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120.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12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12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123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台。(陸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唐,楊敬之)
12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杜牧)
127.一片丹心圖報國,千秋青史勝封侯。
12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129.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
130.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龔自珍)
13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
132.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
13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
134.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
13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13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137.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
139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你東南西北風。(鄭板橋)
140.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14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142.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
143.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144.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幸苦為誰甜。(唐•羅隱)
145.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146.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147.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
148.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
149.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嘏)
150.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
151.今年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杜荀鶴)
152.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劉禹錫)
154.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
15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157.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
158.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
16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16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64.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16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166.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
168.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
169.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
170.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171.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172.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陳毅)
173.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
174.男兒未展凌雲志,空負天生五尺軀。(王達強)
175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里爬出!(葉挺)
177.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熱血化春雨,壯志千秋泣鬼神。
179.滿目雲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黃興)
180.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
181.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楊超)
182.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183.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嚴避壘,更加眾志成城。(毛澤東)
185.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毛澤東)
186.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毛澤東)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
188.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
189,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毛澤東)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毛澤東)
191.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
192.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毛澤東)
193.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毛澤東)
194.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澤東)
195.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196.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
197.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毛澤東)
198.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
199.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
200.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
201.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毛澤東)
202.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
20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毛澤東)
204.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毛澤東)
205.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
206.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
207.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毛澤東)
208.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
209.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毛澤東)
210.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
211.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毛澤東)
212.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毛澤東)

Ⅱ 三國曹操傳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他的父親曹嵩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祖父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關於曹操的姓氏,有一說認為曹嵩本姓夏侯,後來因為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與曹操同族;按照這種說法,夏侯敦和夏侯淵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但此說則無法解釋夏侯氏與曹氏的親緣關系。對此有人提出因曹氏於夏侯氏皆為譙縣漢初功臣(曹參與夏侯嬰)之後的地方望族,彼此間可能本有相互聯姻的關系,從非與夏侯氏有直接血緣關系的曹氏也與曹操本人以表兄弟相稱來看,或者也可如此推論。但卻沒有明確考證的證據可為此說提供有力支持。

早年
曹操年少時就機警過人,並通權謀機變,但是他以俠義自任,行為放盪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認為曹操並沒什麼奇特之處。只有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見橋玄對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顯赫時,橋玄已經去世。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禮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結果被許劭接納,曹操才逐漸知名。相傳有一天曹操問起自已「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許劭便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據說曹操聽了之後,仰天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他身手矯健,曾經偷偷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能夠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著作傳世。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

174年,曹操二十歲,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所謂郎官,名義上是當時朝廷從貴族大臣子弟中選拔出來,擔任宮廷宿衛的優秀人才,實際上是學習做官,熟悉朝廷事務和增加閱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職。因此,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後的第一個行政職務。曹操上任之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贊他做得好,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曹操被免官後,在洛陽無事可做,便回到家鄉譙縣閑居下來。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便不再進言。

創業
184年,黃巾軍起義,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鎮壓。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了貪污瀆職的高官將近八成,並嚴令禁止當時風行的宗教迷信。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法令嚴明,濟南國的違法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又過了很久,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而是稱病回鄉了。當時天下已開始大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這時,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時(189年)靈帝駕崩了,年幼的太子劉辯即位登基,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機誅滅閹黨,但沒有取得太後的支持。於是何進便想召時任並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後同意。不想此舉打草驚蛇,沒等董卓到京城,何進卻被宦官先下手謀殺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後來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於是,京城也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沒有接受董卓給他的官職,而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

據傳曹操在回鄉途中路過成皋時,拜訪故友呂伯奢,因疑心呂伯奢的兒子圖謀殺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對方殺死。完事之後又悲傷地說:「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原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故此前句為誤解,古語「寧」有「難道」之意;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毋」的意思並沒有「不準」、「不可」、「莫叫」的意思,只有「沒有」、「沒有人」的意思,而通句之中,並沒有「允許」、「可以」等意義的字眼,在文法中這些字眼是不可省略的,故此,通句的解釋應當為:「難道是我對不起人,沒有人對不起我嗎?」並由於當時曹操是「悲傷地說」,根據感情色彩,在人自認為鑄成大錯時,不可能說出如此自負大氣的話語的,故此,曹操原句解釋為「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是不正確的。此事各書記載不一,但大體情形相近。在《三國演義》中,這個情節被小說作者大肆渲染,並通過讓陳宮目擊的角度表達對曹操品性的懷疑。事實上,史書並未記載陳宮與曹操一起同行,只有殺害呂伯奢兒子的記載。

回到家鄉陳留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率先揭竿起義,討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地方勢力,一齊舉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但董卓軍勢力強盛,袁紹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認為董卓焚燒皇宮,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大失人心,正是與之作戰的好時機。於是獨自引兵西進,結果於天水遭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身中流箭,坐騎也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此時曹操自己所帶領的兵士不過五千人[3],而其他諸軍兵士十餘萬,卻每天只知飲酒作樂,不思進取。曹操為聯軍出謀劃策,但未被採用。曹操只好與夏侯敦一起前往揚州招募兵勇,但也並不順利。

局面僵持之時,聯軍內部卻發生了變故。先是劉岱殺死橋瑁,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接著袁紹和韓馥又考慮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曹操表示他還是擁戴長安的獻帝,「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從此,曹操就更加認為袁紹行事不正,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埋下伏筆。而劉虞最後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冊立新帝未成,袁紹卻趁機脅迫韓馥,奪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紹上表朝廷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

同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接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個地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這時的曹操是袁紹麾下的將領,劉備、孫堅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正當曹操協助劉表,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的殘忍嗜殺,亦多為後世詬病。但另一方面據《三國志·程昱傳》所引裴注《魏書》的內容看,誅降卒在亂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權宜做法,且合乎當時的戰時律法,同樣的故事可參看《三國志·武帝記》建安10年的一段記載。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復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195年,漢獻帝遷出長安,進駐安邑。次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進。不過此時皇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曹操勢力強盛,數月之間又擊破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朝廷乃封曹操為建德將軍。稍後不久,升任鎮東將軍,且進封為費亭侯。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爵號,可見朝廷已對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漢獻帝入駐洛陽。隨後曹操也進軍洛陽保衛京城,皇帝賜曹操節鉞,標志著曹操對中央朝政的實際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陽經董卓破壞,已殘破不堪,董昭等勸曹操定都許。

兩個月後,東漢遷都許。皇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又封袁紹為太尉,袁紹恥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強大,因此曹操堅持把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車騎將軍之職。

連年征戰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發生過由於糧食極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定都許昌之後,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實行屯田制。曹操因為奉戴天子,某種程度上促使漢朝「宗廟社稷制度」得以重建,這也吸引了許多擁護東漢朝廷的人才來歸附,加之曹操用人有術,不停地舉著天子旗號東征西討,實力越來越強。

197年征討張綉,張綉舉眾投降,之後因曹操納張濟之妻,張綉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但曹昂與典韋也陣亡。此後,曹操又兩次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後來張綉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消除了許都南面的威脅。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呂布、陳宮,把徐州納入勢力范圍。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到這時,曹操已經實際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兗州、豫州和徐州,並向南延伸到荊州北部,向北則進入河內。這時,袁紹也已兼並公孫瓚的勢力,占據黃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並州,軍隊十多萬人,正試圖發兵攻打許都。當時,很多曹軍將領都認為無法抵擋袁紹的進攻,曹操卻自信的說:「我了解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而智謀短淺,表面嚴厲而膽量微小,畏懼勝利而缺少威信,將領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雖然廣大,糧草雖然豐足,正好作為送給我的禮物。」

南征北戰
主條目: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四月,曹操在白馬之戰中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丑,頂住了袁紹的猛烈攻勢。十月,正在戰事進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曹操採納許攸的意見,奇襲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輜重,扭轉了戰局。隨後,袁紹大敗,僅剩八百騎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紹病逝,其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趁勢進攻。最後,曹操在207年徹底消滅袁氏集團,統一中國北部。從204年起,曹操又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昌則只留個別官吏,但正當壯年的漢獻帝十幾年間卻不敢違背其意志。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為丞相。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九月,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重創,不得不與孫權聯合。十二月,曹操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劉備和孫權聯軍(赤壁戰後,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嘆:「若郭奉孝在,我不會敗的這么慘!」)。曹操損失慘重,失去一舉統一天下的機會。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加官晉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對荀彧不悅。不久之後,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迫服毒自盡。(一說是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因憂慮而死)。213年,曹操自封為「魏公」,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甚至遠遠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王國,更加違背了「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

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消滅張魯後,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錫,217年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勢,權傾朝野,漢獻帝形同手上傀儡隨意擺布。並任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

漢中之戰
217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孫權也偷襲合肥,由於形勢緊張,曹操便在九月親自到長安坐鎮,與劉備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大破夏侯淵。漢中為劉備攻佔,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還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都為劉備所敗,魏軍無功而返,劉備還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曹操再度敗於劉備,此段心境為「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典故

襄樊之戰
219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大舉攻進襄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殘軍於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龐德援救,適時漢水暴漲,淹沒於禁七軍,於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擒殺,關羽還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

219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覬覦荊州而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此時,曹仁出城與援軍徐晃一同出擊,擊退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不久之後,關羽被孫權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襄樊戰役結束。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孫權上書稱臣,史書上說孫權「陳說天命」,就是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此時陳群、夏侯敦、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曹操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稱臣於紂王,他的兒子周武王才滅商紂統一天下。有人認為這是曹操暗示要讓兒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薨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謚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

220年長子曹丕以魏篡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贊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朴,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家庭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養祖父
曹騰
父親
曹嵩
妻妾
曹操正妻及後宮可考者有十六位:

武宣皇後,就是卞氏,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丁夫人,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與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劉夫人,丁氏的侍女,隨丁氏陪嫁至曹家,後亦為曹操之愛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鑠二子。
環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沖、曹據、曹宇三子。
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袞二子。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王昭儀,曹操之妾,生有曹干一子。
孫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李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周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劉姬,曹操之妾,生有曹棘一子。
宋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趙姬,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來鶯兒,東漢洛陽之名妓,後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
陳妾
子女
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曹操長子,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綉所殺,庶出,但是由曹操原配丁氏撫養長大。
曹丕,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223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甥魏明帝曹睿後追封其為殤王。有子曹潛及孫曹偃,曹偃死後絕子嗣。
曹沖,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
曹據,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232年封為燕王。
曹霖,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232年封為楚王。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與曹操及曹丕不和。232年封為曲陽王。
曹操的7個女兒和記載她們的史書:

曹憲,漢獻帝貴人。(《後漢書.獻帝紀》)
曹節,漢獻帝皇後。(《後漢書.獻帝紀》)
曹華,漢獻帝貴人。(《後漢書.獻帝紀》)
安陽公主,名不詳,為荀惲之妻。(《魏志.荀彧傳》)
金鄉公主,名不詳,何晏之妻。(《魏志.曹真傳》引《魏末傳》)
清河長公主,名不詳,夏侯茂之妻。(《魏志.夏侯敦傳》引《魏略》)
臨汾公主,名不詳,疑為曹操女兒。(《魏志.司馬芝傳》)
後裔
曹霸,曹髦後人,唐玄宗時期畫家,能文善畫,官至左武衛將軍,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表達對其畫藝的贊嘆。
族人
夏侯敦(?-220年):字元讓,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約為189-220。初為奮武將軍司馬。建安12年(207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謚為忠侯,其七子二孫皆為關內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敦之族弟,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9-219。初為別部司馬、騎都尉。建安21年(216年)封邑800戶。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建安24年(219年)死於與劉備、黃忠的爭奪漢中的戰役。死後謚為愍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仁(168-232年):字子孝,太祖堂弟,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7-232。初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權。建安25年(220年)封邑3500戶,封陳侯。文帝年間官至大將軍。死後謚為忠侯。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曹純(170-210年):字子和,曹仁弟弟,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96後-210。初為議郎。約建安12年(207年)封邑300戶,封高陵亭侯。死後謚為威侯。
曹洪(?-232年):字子廉,太祖堂弟,有記載的活動時間為189-232。初為鷹揚校尉。黃初年間,封邑2100戶。官至驃騎將軍,封樂城侯。死後謚為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休(?-228年):字文烈,太祖族子,有記載的活動時間約為188-228。初為虎豹騎宿衛。黃初7年(226年)封邑2500戶。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死後謚為壯候。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真(?-231年):字子丹,太祖族子,有記載的活動時間189-231。初講虎豹騎。太和3年(229年)封邑2900戶。官至大司馬,封邵陵侯。死後謚號為元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Ⅲ 作業題目

山水詩
一、「神韻」與禪
唐代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詩派,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山水詩派的創作及其藝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詩歌的特質。
清代著名詩論家王士禎(漁洋)論詩「獨以神韻為宗」(《清史稿》卷266),標舉「神韻」,作為其詩論體系的核心范疇。無論是否明確地使用這個概念,漁洋處處是以「神韻天然」作為評詩的價值尺度的。以他的「神韻」說來衡量詩史,最為符合漁洋審美理想的就是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唐代山水詩派的創作風格。在漁洋詩論中,對王維、孟浩然、常建等人創作,是非常推崇的。
同時,我們不難發現,王士禎的「神韻」說與禪學有十分深刻的聯系。從漁洋的詩論中可以看出,漁洋以禪論詩,並非是在一般的比喻層次上,而是將禪的特徵內化到「神韻說」的美學內涵中去。在這點上,王漁洋比嚴滄浪的「以禪喻詩」又大大推進了一步。
王士禎在論及山水詩派諸家創作時,常常以「入禪」的獨特情境來形容詩的妙諦。如他說:「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與凈名默然,達磨得髓,同一關捩。觀王(維)裴(迪)《輞川集》及祖詠《終南殘雪》詩,雖鈍根初機,亦能頓悟。」(《香祖筆記》)這里側重指出王維、裴迪等人的五言絕句與禪悟相關的「得意忘言之妙」。又說:「嚴滄浪以禪喻詩,余深契其說,而五言尤為近之,字字入禪。他如『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常建『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劉眘虛『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論旨與前語相近,都是推崇一種超越語言局限的渾化境界。漁洋還論山水詩派諸人差別說:「會戲論唐人詩,王維佛語,孟浩然菩薩語,劉眘虛、韋應物祖師語,柳宗元聲聞辟支語。」(《居易錄》)都以佛事喻之,而論其他詩人「杜甫聖語,陳子昂真靈語,張九齡典午名士語,岑參劍仙語,韓愈英雄語,李賀才鬼語,盧仝巫覡語,李商隱、韓偓兒女語」等等,都不涉佛教。實際上是透露出王孟一派詩人與佛禪的內在淵源。
王士禎以「入禪」論王孟一派詩人,並且以之為「神韻」在創作上的典範,並非主觀虛擬,並非憑空比附,而是從這派詩人的身世與創作中總結出來的。也就是說,以王孟為代表的唐代山水詩派,無論是在思想觀念上,還是藝術風貌上,都與佛禪有客觀的淵源關系。揭示其間的內在因緣,對我們了解這派詩人的藝術傳統,確實是有一定裨益的。
二、山水詩派諸人與禪的瓜葛
我們所說的山水詩派,包括盛唐時期到中唐時期以山水為審美對象來表現詩人內心世界的一些詩人,不僅是王維、孟浩然、裴迪、常建、儲光羲等主要活動於盛唐的詩人,而且也包括如劉長卿、韋應物、柳宗元等主要活動於中唐的詩人。在時間上,這些詩人往往都經歷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滄桑變故,很難做機械的劃分;在藝術上,他們的題材大致相近,手法、風格又有一脈相承之處。而且,他們大多數都與禪學、禪僧有密切關系,思想觀念上深受禪風的熏陶。
王維之篤於佛,染於禪,已是治文學史的學者們的常識,勿庸贅述。清人徐增曾將王維與李、杜相比較,指出其詩與佛禪的關系:「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一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指釋迦牟尼)之學,字字皆合聖教。」(《而庵說唐詩》)說王維詩「字字皆合聖教」,雖然渲染過甚,但卻道出其詩深於佛禪的特點。
關於孟浩然,論者們極少提及他與佛禪的關系,可資考證的文字材料也很少。但是最有力的論據莫過於他本人的詩作。從孟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孟浩然與禪僧往來頗為密切。與他經常唱酬的禪僧就有「湛法師」、「空上人」、「皎上人」等。詩人還常棲宿於禪寺僧房,與禪師們講論禪理。題寫於禪寺的詩作有《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游明禪師西山蘭若》、《題大禹寺義公禪房》、《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登龍興寺閣》、《登總持寺浮圖》等二十餘首。從這些詩作中,可以看到孟浩然是深受禪風熏染的。
在這派詩人中,裴迪、常建、劉眘虛、綦毋潛等,都與禪僧多有往還,詩風也深受禪的影響。裴迪是王維的摯友,也是他的「法侶」。所謂「法侶」,也就是禪門中的同道。裴迪現存詩二十九首,《輞川集》二十首是與王維唱和之作,其中頗多禪韻。而其餘九首中,與禪寺禪僧們有直接關系的就有《青龍寺曇壁上人院集》、《游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西塔寺陸羽茶泉》等四首。在詩中多次表達了對於禪門的嚮往,如「浮名竟何益,從此願棲禪。」(《游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靈境信為絕,法堂出塵氛。自然成高致,向下看浮雲。」(《青龍寺曇壁上人院集》)「有法知不染,無言誰敢酬。」(《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等等。都可以說明裴迪與禪有較深的關系。常建的詩也以富有禪意而為人知。其中最有名的是《題破山寺後禪院》,明顯地表現出詩人對禪學的涵養工夫。綦毋潛在這派詩人中不太惹人注意,但是他的詩作卻頗能體現出山水詩派的藝術特色。綦毋潛存詩只有26首,但與禪有直接關系、並在詩題上明確標示的,就在10首以上。如《題招隱寺絢公房》、《題靈隱寺山頂禪院》、《過融上人蘭若》等。《唐才子傳》評其詩:「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歷代未有。」「方外之情,正是棲心釋梵、遠離塵俗的情味。劉眘虛,也是山水詩派的詩人。他於開元十一年(723)進士及第後曾任洛陽尉、夏縣令等職,」性高古,脫略勢利,嘯傲風塵。」「交遊多山僧道侶。」(《唐才子傳》)一方面是與禪僧多有往來,另一方面也就使其詩「善為方外之言。」(同上)詩中如「心照有無界,業懸前後生。」(《登廬山峰頂寺》)等句,流露出他的禪學修養。儲光羲是山水詩派中較為重要的詩人,其詩中與禪僧、佛寺直接有關的有十餘首,如《題辨覺精舍》、《題慎言法師故房》、《苑外至龍興院作》、《題虯上人房》等。號稱「五言長城」的著名詩人劉長卿,人們很少把他和王孟一派詩人聯在一起,實際上,就藝術上看,劉長卿正是這派詩人中的勁旅。他的詩作,更多地表現出由盛唐而入中唐的士大夫的心態。長卿詩中那種清冷幽邃的山水畫面,是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驚悸之後的士大夫心靈的外化。劉長卿的詩,有更深更泛的禪跡。與禪寺禪僧有直接關系的篇什有近三十首之多。從中也可看出,他與禪門關系之深。禪的幽趣,完全滲透於山水清暉的描寫之中。如《和靈一上人新泉》、《送靈澈上人》、《游林禪師雙峰寺》都是如此。韋應物是中唐著名詩人,一直被視為王孟一派的有力後進。「王、孟、韋、柳」並稱,說明中唐時期韋應物和柳宗元對從陶、謝發端的山水詩藝術精神的繼承與發展。韋詩中與禪寺禪僧有直接關系的也有近三十首之多。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的禪學意識是自覺的,也是很濃厚的。如詩中說「心神自安宅,煩慮頓可捐」(《贈李儋》)分明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壇經》)的禪學觀念在人生觀中的推衍。「緣情生眾累,晚悟依道流」(《答崔主簿問兼簡溫上人》)是佛教十二緣起說的回響。柳宗元對佛教的信奉,更為人們所熟知。尤其是被貶永州之後,對於佛教有了更深的領悟。他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說。於零陵,吾獨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詩中如《晨詣超師院讀禪經》、《禪堂》等作,都是借禪宗的觀念來使自己達於「忘機」的境地。
綜上所說,唐代山水詩派的詩人們,大多數與禪宗有著密切的關系,浸染於禪悅之風中,他們同禪僧有或多或少的交遊。由此使我們不能不考慮到,禪的觀念,禪的思想方法,對於這派詩人的藝術風貌,是否有著較為內在、深刻的影響呢?易言之,唐代山水詩派的藝術特徵中是否有著禪的基因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空明詩境與淡遠風格
從質實到空明,這里中國古典詩歌藝術上的一個躍遷,這個躍遷的實現,主要是在盛唐時期,而主要是體現在以王孟為代表的山水詩人中。這方面王維的詩作是最為典型的。如有名的《終南山》一詩:「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入處宿,隔水問樵夫。」這首詩描寫終南山的雄渾氣勢。「白雲」兩句,把山中的雲靄,寫得閃爍不定,飄渺幽約,詩的意境闊大雄渾,但又有一種空明變幻的樣態。《泛前陂》一詩也是如此:「秋空自明回,況復遠人間,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澄波澹將夕,清月浩萬閑。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也創造出十分空明靈動的境界。這類詩作在王維集中比比皆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泛》)「高城眺落日,極浦映蒼山。」(《登河北城樓作》)「寥廓涼天凈,晶明白日秋。圓光含萬象,醉影入閑流。」(《賦得秋日懸清光》)都有著空明搖曳而又雄奇闊大的境界!
不僅是摩詰詩,山水詩派其他詩人的創作也多有這種詩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立公房》:「何如石岩趣,自入戶庭間。苔間春泉滿,蘿軒夜月閑。」《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宿王昌齡舊居》:「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漁浦》:「碧水月自闊,歲流凈而平。」儲光羲的《釣魚灣》:「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等等,這類空明澄澹的詩境,在山水詩派中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
與唐詩相比,魏晉南北朝詩盡管在形式美感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但還較為質實,缺乏空明靈動的神韻。而盛唐詩之所以被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有了這樣的詩境。嚴滄浪謂:「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花,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詩辯》)主要指這樣一種詩境。
由質實到空明,決不止是一個詩歌的風格問題,也不止是個意境問題,而是詩歌藝術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著它對於人類的價值。人們不再以客觀摹寫自然山水為目的,而是使山水物象成為心靈的投影。正如黑格爾所說:「在藝術里,這些感性的形式和聲音之所以呈現出來,並不只是為著他們本身或是他們直接現於感官的那種模樣、形狀而是為著要用那種模樣去滿足更高的心靈的旨趣,因為它們有力量從心靈深處喚起反應和回響。這樣,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顯現出來了。」(《美學》)第一卷中譯本49頁)對於空明詩境,我是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它們的價值的。
那麼要問,禪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回答是佛教禪宗的「空觀」對詩人藝術思維的滲透。「空」是佛教第一要義。在佛家看來,「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只有把主體與客體盡作空觀,方能超脫生死之緣。但要把實實在在的事物說成是虛無的,無疑是難以自圓其說的。於是便「以幻說空」。大乘般若採用「中觀」的思想方法,有無雙遣,把一切事物都說成是既非真有,又非虛無的一種幻想。正如僧肇在《不真空論》所說:「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僧肇以「幻化人」為喻,說一切都非有非無,而是一種「幻化」。在哲學上,這當然是地道的唯心主義。但它對文學創造所形成的影響,便是復雜的了,難於用「唯物」和「唯心」來劃界。
王維信奉佛教,主要是禪宗,而禪宗主要是發展了大乘般若學。對於這種有無雙遣的理論,王維深諳其妙,在《薦福寺光師房花葯詩序》中,他寫道:「心舍於有無,眼界於色空,皆幼也。離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過於有無之際。故目可塵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嘗物,物方酌我於無垠之域,亦過殆矣。」王維是以這種「幻化」的眼光來看人生,看世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一切都在有無色空之際。這種思想方法,滲透在詩歌藝術思維中,便產生了空明搖曳、似有若無的審美境界。
山水詩派詩歌藝術風格,總的說來,以淡遠最為突出,詩人以恬淡之心,寫山水清暉,意境悠遠,詞氣閑淡。前代詩論家不約而同地談到這派詩人的淡遠風格。胡震亨引《震澤長語》中說:「摩詰以淳古澹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無非是言其「淡」。胡應麟把王孟與高岑相比較:「王孟閑淡自得,高岑悲壯為宗。」(《詩藪》)胡震亨又引徐獻忠評孟浩然語:「襄陽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近,真彩自復內映。雖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調不及王右丞,而閑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獨長。」(《唐音癸簽》)「淡遠」,是這派詩人的共同風格特徵。
舉幾個具體作品為例。王維的《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山中寄諸弟妹》:「山中多法侶,禪悅自為群,城郭遙相望,唯應見白雲。」的確可以稱之為「水墨不著色畫」,「淡」是最突出的特徵。這種「淡」,不僅是語言色澤上的「淡」,更多的是創作主體心境的「淡」。
關於孟浩然的詩作,更是以「淡」著稱。明人胡應麟以「簡淡」概括浩然風格,評孟詩雲:「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閑而匪遠,頗覺輕揚。可取者,一味自然。」(《詩藪·內編》)如《北澗泛舟》:「北澗流恆滿,浮舟觸處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尋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不在家。」都是沖淡的。孟的一些名作如《秋登蘭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宿建德江》等篇,都以「淡」見稱。聞一多先生形容得好:「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築在一聯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詩沒有。」(《唐詩雜論·孟浩然》)
王孟一派詩人基本上都有「淡」的詩風,那麼,這與禪存在著什麼聯系嗎?
禪所達到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禪本體,但它不略脫事相,而是即物超越。禪宗有「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要旨,所謂「無相」,並非完全剝離「相」,而是「於相而離相」,也就是寄寓於「相」而超越之。正因為如此,禪宗主張任運自在,隨處領悟,反對拘執束縛,更反對雕琢藻繪,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無為,而不應是牽強著力的。禪家公案強調這種淡然忘機、不系於心的精神。「僧問:如何是僧人用心處?師曰:用心即錯!」(《五燈會元》卷11)禪在自然而然中,不可以用心著力。又如:「問:如何是學人著力處?師曰:春來草自清,月上已天明。」(同上)意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樣自然。
「平淡」或「沖淡」的風格,來源於一切不系於心的主體心態,任運自在,不執著,不刻摯,如天空中的游雲一般。山水派詩人,多有如此心態。摩詰所謂「萬事不關心」是正面的表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正是禪家「不住心」、「無常心」的象徵。柳宗元《漁翁》詩中:「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也正是「不於境上生心」的禪學觀念的形象顯現。「淡遠」「平淡」的風格,實際上是與無所掛礙、無所系縛、任運自如的主體心態有密切關系的。
四、幽獨情懷與靜寂氛圍
唐代山水詩派主要以山水景物作為審美對象,作為創作題材,但實際上是在山水中「安置」詩人的幽獨的心靈。這派詩人的篇什詠讀既多,你就會發現在山水物象的描繪中,詩人那紼獨孤寂的身影,似乎無所不在。最為突出的便是劉長卿的作品,常常出現的是自來自去,幽獨自處的身影。有時不是寫詩人自己,是寫別人的形象,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那不過是詩人心靈的投影。如《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這似乎是寫靈澈禪師,實際上卻是詩人幽獨情懷的外射。再如《江中對月》:「空洲夕煙斂,望月秋江里。歷歷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在一片澄明而迷濛的月光中、秋江里,「沙上人」靜消消地獨自渡江,詩人偏愛這類意象,不能不說是由創作主體的幽獨心態決定的。在長卿詩中,即使是僅從字面上看,就可以隨處看到「孤」「獨」這類詩句。如「獨行風裊裊,相去水茫茫」,「悠悠白雲里,獨往青山客」、「片帆何處去,匹馬獨歸遲」,「江海無行跡,孤舟何處尋」,「人語空山答,猿聲獨戊聞」。「芳時萬里客,鄉路獨歸人」。實際沒有辦法多舉,到處都是,詩人的幽獨情懷是一望即知的。
豈止是劉長卿,這派詩人多在山水描寫中寄寓幽獨心境。孟浩然《澗南即事貽皎上人》:「約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歲除夜有懷》:「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王維《答張五弟》:「終南有茅屋,前對終南山,終年無客常閉關,終日無心長自閑。」《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空欲二更。」《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韋應物《寺居獨夜寄崔主簿》:「幽人寂不寐,木葉紛紛落。寒雨暗更深,流鶯度高閣。坐使青燈晚,達傷夏衣薄。寧知歲方晏,離群更蕭索。」《善福寺閣》:「殘霞照高閣,青山出遠林。晴明一登望,瀟灑此幽襟。」韋的名作「《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似寫「幽草」,實則是「幽獨人自傷懷抱。」柳宗元《禪堂》:「發地結青茅,團團抱虛白,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萬籟俱緣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跡。」不僅寫出了自己被貶之後的幽獨處境,而且道出了禪觀對這種心境的影響。
這么多表現幽獨情懷的詩篇出現決非偶然,幾乎成為這派詩人的共同心態。回過頭來又可以使我們意識到他們更多地以山水為題材寫詩,並非為了摹寫山水形貌,而是為了在一方山水物象中,寄寓幽獨的情懷。他們渲染山水的寧靜與遠離塵世喧鬧,正是為了寄託一顆幽寂的詩魂!
與此密切聯系的,就是唐代山水詩人創作中那種共同的特點,靜謐的氛圍。詩人們在寫山水物象時不約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靜,而沒有誰在寫它的喧嚷。實際上寫山水也正是為了寫這種遺棄塵世的靜謐。同時寫風聲、水聲、蟲聲、林聲……,卻是為了更加反襯其靜。王維《過香積寺》、「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聲,更顯得深山古剎的靜謐。《秋夜獨坐》中:「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這些詩中的果落、蟲鳴、鳥聲,恰恰是為了反襯山林的極度靜謐。詩人是孤獨的,似乎這世界只有他一個人,他用心諦聽著大自然的心律。孟浩然、常建、劉長卿等人的詩作,也都以十分靜謐的氛圍來寫山水。如孟詩《尋香山湛上人》:「松泉多逸響,苔壁饒古意,谷口聞鍾聲,林端識香氣。」《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常建《白湖寺後溪宿雲門》:「洲渚晚色靜,又觀花與蒲。入溪復登嶺,草淺寒流速。圓月明高峰,青山因獨宿。松陰澄初夜,曙色分遠月。」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野寺來人少,雲峰水隔深。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這類例子甚多,是沒有辦法盡數列舉的。靜謐的氛圍,是山水詩人的一個突出特點。
這與禪有什麼關系?有的。禪宗之「禪」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禪那」的修習方式,突出地表現為反對、廢棄坐禪,但有一點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對「心」的修養——不過修養方式不同罷了。禪宗不再限於靜坐凝心,專注觀境的形式,進一步擺脫了心對物的依附關系,把心視為萬能之物。
禪畢竟是避世的,它盡管可以混跡於塵俗之中,但要取得一份心靈的自在,「參禪學道,須得一切處不生心。」(《黃櫱宛陵錄》)「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壇經》),對一切事物採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實際上還是一種「鴕鳥政策」。禪又是一種對於自己內心世界的返照,於外間世界的風雲變幻不取不舍,而以本心為獨立自足的世界。這種對內心世界的返照和體認,必然帶來的體驗的獨特性。參禪者的內心是孤寂的、幽獨的。唐代山水詩派詩人們的幽獨情懷,是與「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巨大變革有極大關系的。唐王朝從鼎盛的峰巔跌入了一個幽深的峽谷,親身經歷了這場大變亂的詩人們,熱情凝結了,心態幽冷了,由外向投射轉入主觀內省。其社會原因是主要的。但是,詩人們在與禪的接近中,與禪的反照內心一拍即合,於是在幽獨情境的描寫抒發中,就參入了相當多的禪的底蘊,像柳宗元的《禪堂》、《晨詣超師院讀禪經》、王維的《鹿柴》、《過香積寺》、《終南別業》等,都是相當顯豁的例子。
禪家盡管一再宣稱「行住坐卧,無非是道」,而實際上,還主要是在靜謐山林中建立寺院,在生滅不已的朝暉夕陰、花開花落中「妙悟」禪機的。禪僧樂於與大自然打交道,傾心於禪的士大夫也樂於棲息於山林,至少是暫時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王孟一派詩人,把山寫得如此空明靜謐,實非偶然,這與他們的禪學習染有直接關系。
其實,山水中的靜謐氛圍,並非全然是客觀描寫,主要是一種心境的建構。「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壇經》)禪是以心為萬物之本體的,所謂「靜」,只是一種心靈之靜。大乘佛學以「心靜」為「靜土」,「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境,則佛土凈」(《維摩詰經·佛國品》),把「凈」易為「靜」,道理全然是一樣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公的《飲酒》,說明此意最為恰當,又安知其中沒有大乘的影跡?
禪與唐代山水詩派的關系很深,也難一一說明;而山水詩派的藝術精神,其形成因素也決非一端,禪的影響也只是一個側面,然而,從這個視角所進行的透視,會有補於對唐代山水詩的深一層理解。
山水詩: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居秋瞑》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過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Ⅳ 分析《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字數越多越好

三國演義正面英雄之曹操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曹操殘暴、多疑、為人不厚道,挾天子以令諸侯,雖廣納天下英雄,但不以仁義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講究寧我負人,而不可天下人負我的為人處世原則,廣大讀者稱之為奸雄,是封建正統思想的反面英雄。

現代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局面,勢必要求我們對社會上的英雄引入多元化的評判方式,不宜站在一種絕對正確的政治觀角度,竭力批判另一個政治觀的錯誤,如果這樣,就陷入了以自我為絕對中心的狹隘思想境界,不能客觀、公允地包容不同政治觀。

國富民強,人民幸福,社會公平,應當是所有不同政治觀所要達到的終極目的,縱觀世界各國的社會發展,無不如此,對曹操的認識亦當如此。

一、挾持天子

漢靈帝駕崩後,何進立太子辯即皇帝位,董卓廢之,立漢獻帝,宦官和各路實力人物相互挾制皇帝以爭權奪利。第十三回,曹操大敗呂布,平了山東,朝廷封為建德將軍費亭侯。太尉楊彪、大司農朱俊暗秦獻帝曰:今曹操擁兵二十餘萬,謀臣武將數十員,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黨,天下幸甚。獻帝泣曰:朕被二賊欺凌久矣,若得誅之,誠為大幸!

曹操在山東,聞知車駕已還洛陽,聚謀士商議,荀彧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曹操大喜。正要收拾起兵,忽報有天使齎詔宣召。操接詔,克日興師。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自此,漢獻帝過上了穩定的生活,錦衣玉食。在形式上,是漢朝的皇帝,曹操最終只稱魏王,未僭越稱帝。

漢獻帝為擺脫曹操的控制,在小說中二次較激烈的舉動。

其一,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第二十四回,曹操識破衣帶詔陰謀後,仍保留了漢獻帝的皇帝位。

其二、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後為國捐生。漢獻帝密詔皇丈伏完,要求暗遣人往吳、蜀二處,令約會起兵。曹操識破後,殺死伏皇後,漢獻帝憂慮交加,連日不食,曹操勸解曰:陛下無憂,臣無異心。臣女已與陛下為貴人,大賢大孝,宜居正宮。獻帝安敢不從。於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慶賀正旦之節,冊立曹操女曹貴人為正宮皇後。群下莫敢有言。

小說中,其它人又是如何挾持天子的呢?

董卓立漢獻帝後,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李傕、郭汜既掌大權,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楊奉、董承救駕後,帝與大臣議事於茅屋之下,百宮稍有觸犯,競於帝前歐罵,故意送濁酒粗食與帝。

曹操在人格上是給了漢獻帝最起碼的尊重,雖然實掌大權,但是封賞官員,在形式上還是上奏皇帝,皇帝的衣食起居也應當是相對充裕和穩定的。

二、挾天子以令諸侯

由於小說作者貶曹頌劉的創作立場,對於曹操縱橫天下,劉備偏居蜀中的現實,故而以此語來宣洩心中的不滿,這種不滿同時又符合了儒家思想對於亂世英雄的價值判斷。

我們來細數小說中曹操與各路諸侯發生的二十場戰爭,看是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一場戰爭。第十四回,苟彧獻計曰:今劉備雖領徐州,未得詔命。明公可奏請詔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事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漸可圖;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此乃二虎競食之計也。操從其言,即時奏請詔命,遣使齎往徐州,封劉備為征東將軍宜城亭侯領徐州牧;並附密書一封。

劉備、呂布、袁術、孫策相互戰爭。

第二十六回,張綉統其眾,用賈詡為謀士,結連劉表,屯兵宛城,欲興兵犯闕奪駕。曹操起兵十五萬,親討張綉,張綉舉眾投降後,後反叛,兵敗投劉表。

第二場戰爭。第十七回,袁術稱帝,孫策為自保,遣書曹操,勸曹南征,孫策為後應,擊敗袁術。曹操起馬步兵十七萬,糧食輜重千餘車,一面先發人會合孫策與劉備、呂布。兵至豫州界上,玄德引兵來迎。袁術敗逃,曹操攻破壽春,焚燒偽造宮室殿宇,一應犯禁之物。

第三場戰爭。第十七回,操奏張綉作亂,當興兵伐之。天子乃親排鑾駕。送操出師。建安三年夏四月,張綉敗。

第四場戰爭。第十八回,曹操、劉備聯手攻呂布,呂布被殺前對劉備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誰知劉備卻勸曹操殺之,呂布目視劉備曰:是兒最無信者!

第五場戰爭。第二十三回,袁紹廣發討操檄文,操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袁紹心懷疑惑,不思進兵,於是曹操安排防禦之事後,競回許都,餘下戰事為曹操部將所為。

第六場戰爭。第二十四回,識破衣帶詔陰謀後,為斬草除根,起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下徐州攻劉備。劉備敗走投袁紹。

第七場戰爭。第二十五回,在劉備的游說下,袁紹興兵攻曹操,曹操引兵十五萬迎之。於是引出了關雲長掛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第八場戰爭。第二十九回,曹操聞孫策之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張諫曰:乘人之喪而伐之,既非義舉;若其不克,棄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說,乃即奏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會稽太守。袁紹聞之大怒,遂起冀、青、幽、並等處人馬七十餘萬,復來攻取許昌。於是便引出著名的官渡之戰。

曹操正准備回許都,待秋後再攻袁紹,苟彧遣使送書,曰:劉備在汝南得劉辟,龔都數萬人之眾。聞丞相提軍出征河北,乃令劉辟守汝南,備親自引兵乘虛來攻許昌。

第九場戰爭。曹操自提兵往汝南來迎劉備。劉備兵敗,荊州依劉表。

第十場戰爭。第三十一回,建安七年,春正月,曹操親統大軍赴官渡攻袁紹。袁紹舊病復發而亡,其二子因為爭權發生內訌,長子袁譚求救於曹操,曹操因勢而為,占據了冀州、並州。

第十一戰場。占據冀州、並州後,遠涉沙漠,西擊烏桓,憑借強大氣勢,遼東守將俯首稱臣。

第十二場戰爭。第三十五回,此戰爭不是曹操親為,而是其部將曹仁所為。由於劉備有徐庶協助,曹仁兵敗。

第十二場戰爭。第三十九回,夏侯惇曰:近聞劉備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為後患,可早圖之,操即命夏侯惇領兵十萬,直抵博望城,以窺新野,夏侯惇兵敗回許昌,自縛見曹操,曹操大怒,起大兵五十萬攻打江南。於是乎引出了諸葛亮火燒新野,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鬧長板橋,諸葛亮舌戰群儒,群英會將干中計,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等一連串眾人皆知的精彩事故,曹操敗回許都。

第十三場戰爭。第五十七回,曹操兵敗赤壁之後,劉備與孫權相互爭奪地盤。有人報到許昌,言劉備有諸葛亮、龐統為謀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連結東吳,早晚必興兵北伐。曹操聞之,遂聚眾謀士商議南征。為鞏固北方,荀彧曰:不若降詔加馬騰為征南將軍,使討孫權,誘入京師,先除此人,則南征無患矣。

馬騰識破陰謀,引西涼兵五千攻打許昌。馬騰兵敗身亡。

第十四戰爭。第五十八回,曹操為阻止劉備攻取西川,擴充地盤,進攻江南。孫權求救於劉備,諸葛亮修書西涼馬超,馬超進攻長安,曹操被迫放棄南征,轉而與馬超交戰,馬超兵敗遠循。

第十五場戰爭。第六十一回,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興兵下江南,與孫權相持而戰。孫權修書曹操要求罷戰,書背後批兩行雲:足不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畢,大笑曰:孫仲謀不欺我也。重賞來使,自引用大軍回許昌。

第十六場戰爭。第六十四回,馬超兵敗入羌,結好羌兵,攻拔隴西州郡。夏侯淵得曹操軍令,擊敗馬超,馬超兵敗,後投劉備軍中。

第十七場戰爭。第六十六回,曹操威勢日甚,會大臣商議收吳滅蜀之事。夏侯惇曰:吳、蜀急未可攻,宜先取漢中張魯。曹操興師西征,平定漢中地。司馬懿勸曹操乘勢進攻劉備,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遂按兵不動。

第十八場戰爭。第六十七回,劉備猜測曹操必來攻取西川,諸葛亮獻計,令孫權進攻合淝,曹操自漢中領兵四十萬前來救合淝。在濡須,孫權、曹操相拒月余,皆不能取勝。曹操留曹仁、張遼屯合淝,班師回許昌。

第十九場戰爭。第六十九回,曹洪把守漢中,與張飛、馬超、黃忠交戰,丟失天盪山。曹操起兵四十萬親征。兵退斜谷,失了漢中。

第二十場戰爭。第七十三回,劉備自稱漢中王,修表漢獻帝。曹操大怒,司馬懿獻計,利用劉備占據荊州不還,勸說孫權興兵取荊州,曹操興兵取漢川。

孫權遣諸葛瑾到關羽處,希望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誰知關羽勃然大怒,將諸葛瑾逐出。孫權大怒,約兵曹操共同攻劉備。引出關雲長放水淹七軍,關雲長刮骨療毒,關雲長敗走麥城故事。孫權將關羽首級送與曹操,曹操以禮葬之。

在這二十場與曹操有關的戰爭中,看不出有絲毫曹操挾持天子以令諸侯的內容,看到的只是相互之間為鞏固地盤、爭奪新地盤而發動的戰爭,劉備更沒有高舉聲討漢賊曹操、鞏固漢獻帝政治地位的政治大旗興兵討伐曹操。相反,倒是在曹操、劉備死後,諸葛亮、姜維高舉聲討漢賊的政治大旗數度兵出祁山。

在小說中,曹操沒有利用掌控漢獻帝的事實,要求和嚴禁各路諸侯做什麼事和不能做什麼事。即便如此,廣大讀者仍然認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對小說中的事實的故意忽略,原因在於曹操作為正面英雄的形象不符合儒家對於亂世中正面英雄的定義。

三、所謂的不仁不義與廣納人才

以儒家的價值觀閱讀全書,曹操不仁不義之事多矣。

第四回,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在逃回家鄉途中,殺其父結義兄弟呂伯奢全家,留下一句著名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認為不仁不義,離曹操而去。

儒家思想認為,我與天下人的關系應當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果不能獲得天下人的理解和支持,則隱跡山水之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曹操完全顛倒了我與天下人的關系,將自我擺在了極突出的地位,天下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我這個中心。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另一種解釋。

第十回,曹操威鎮山東之後,欲將父親接來享受富貴,徐州太守陶謙為拍曹操馬屁,自作主張加派官兵護送。隨知護送官兵中有黃巾余黨,見財起意,將曹操父殺死。

按道理,曹操報殺父之仇的對象應當是那些護送官兵,但是曹操不這樣: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盪徐州,方雪吾恨。大軍所到之處,殺謬人民,發掘墳墓。

在此過程中,劉備仁義著於四海的謙謙君子形象得到了完美展現,三讓徐州之後,劉備實際占據了徐州。曹操大怒曰:我仇未報,汝不費半箭之功,坐得徐州!吾必先殺劉備,後戮謙屍,以雪先君之怨!但在荀彧勸諫下,曹操停止進攻徐州,轉而進攻陳地的黃巾余黨,以鞏固既得地盤。後來,曹操收容劉備時,並未提及報父仇之事。

這就是講究現實利益的曹操。站在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曹操是一個值得人們學習的正面英雄,而不是奸雄。縱觀全書,曹操沒有做出加劇社會動盪的事情,沒有對社會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傷害。

第六十六回,操將欲起程南征,參軍傅幹上書諫操。書略曰:干聞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相濟,而後王業成。往者天下大亂,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耳。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勝。愚以為:且宜增修文德,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待時而動。今若舉數十萬之眾,頓長江之濱,倘賊憑險深藏,使我士馬不得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天威屈矣。惟明公詳察焉。

曹操覽之,遂罷南征,興設學校,延禮文士。

曹操非常重視廣納人才的工作,在家鄉起兵討董卓和與諸侯長期征戰過程中,發現好的人才,曹操都希望收歸己用。有一大批人才是盡心盡力幫助曹操的,正是由於許諸、張頜、典韋、張遼、夏候淵、夏候敦、曹洪、曹仁的集體努力和智慧,曹操才能在諸侯混戰之中立於不敗之地,並逐步強大,成為三國鼎立局面的最大勢力。由於評價成功的價值觀不同,小說雖然描寫了曹操將領許多事跡,但沒有獲得廣大讀者廣泛稱贊。

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斗馬超。第六十七回,張遼威零逍遙津。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這中間表現出來的高超武藝,決死氣慨,忠心事主精神,一點兒也不比張飛大鬧長板橋、趙子龍單騎救主遜色。但是,人們故意忽略,尤其在戲劇演出節目中,歌頌曹操戰將英雄事跡少之又少,家喻戶曉的絕大多數是張飛,趙雲、關羽等人。

出現這種現象是不奇怪的,歌頌張飛、趙雲、關羽的事跡,能夠很好地體現中儒家忠、孝、廉、義、悌的思想價值觀,如果在戲曲舞台上歌頌曹操將領的英勇事跡,那麼體現出來的政治觀、人生觀則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於是乎,廣大讀者在潛意識深處集體採用了一種淡化處理的方式,既不歌頌,也不貶損,任其在小說中客觀地存在著。

曹操對於不同於自己政治觀、人生觀的人才也是非常愛惜的,但小說卻通過曹操的這種愛惜,描寫出被愛惜人才的崇高、堅定的儒家思想英雄的光輝形象。

第三十六回,劉備得到徐庶幫助擊退了曹操的進攻,曹操知道情況後,將徐庶母親搬取到許昌,徐庶孝心至上,不得已離開劉備,到了曹操身邊。第四十七回,龐統為配合諸葛亮火燒赤壁,假意投奔曹操,曹操親自出帳迎之,誰知龐統出了個連環計,曹操渾然不知,曰:先生果能成大功,操請奏聞天子,封為三公之列。徐庶識破了卻只顧遠身避禍。

道不同,不相為謀。可惜曹操勘不破此中味道,赤壁之戰得了個落荒而逃的結局。

關羽千里走單騎的故事,更是體現了曹操對於具備儒家思想人才的一種單相思。程昱曰:若縱之歸袁紹,是如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之,以絕後患。曹操曰: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謂張遼曰: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

第四十一回,趙子龍單騎救主,曹操在山頂看到了趙雲的勇敢,嘆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如果不是曹操的這道命令,百萬大軍之中,趙雲焉能活著闖出?可以說,是曹操的愛才惜才之思想成就了趙雲的美名。

站在實現心中理想,沒有加劇社會動亂,沒有阻礙社會發展,沒有破壞社會生產,能相對創造出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生活局面的角度,曹操是值得人們學習和效仿的正面英雄。

Ⅳ 朋友圈曬無證駕駛交警看後怎麼處理的

浙江女子朋友圈曬「無證駕駛」,交警兩月後看到後依法處理。

這條2017年10月29日發布的朋友圈截圖傳著傳著,1月3日被乾潭交警中隊的民 警看到了。盡管離事發時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民 警還是決定:如果該女子是無證駕駛,絕不能姑息。
2018年1月9日,乾潭交警中隊民 警在日常設卡檢查時發現了該女子駕駛的橘色吉普,駕駛員和微信中的自拍照是同一個人。經查,駕駛員洪某是乾潭鎮人,1979年出生,從事個體經營工作。2017年5月,洪某因駕駛車輛超速50%以上被記滿12分,目前仍處於駕駛證扣留狀態。
經過交警的批評教育,洪某當即刪除了朋友圈,並表達了悔過之意。針對洪某在駕駛證被扣留期間駕駛機動車的行為,交警依法對其處以200元罰款。

Ⅵ 建德一男子為報警謊報實情,他犯了妨礙公務罪嗎

為了有效地執行公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就需要一定的法律來懲治干預這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公務的行為。但這種懲罰也有一個應有的度,這個度的把握是維護社會穩定性的關鍵。我認為這位男子為報警謊報實情不構成上述所說的罪名,以下是我的一些拙見。

其次我認為這位男子的行為構成了謊報警情的違法行為,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謊報警情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因為這位男子的行為只構成了警力的浪費,擾亂了公安機關的工作秩序,已經構成了一個違法行為,但情節輕微,還不至於構成犯罪。所以這種情況為了維護民眾對法律的敬畏,維護社會的穩定,設定了謊報警情的違法行為,並判處了一定的處罰,避免造成警力浪費的行為。

所以對於具體問題,我們還需要具體分析,這對於法律的完善以及法治社會的健全都是很有好處的一件事情。

Ⅶ 歷史簡答題:比較秦朝和隋朝

1、統一意義:
秦: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有利於發展經濟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與交往,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朝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結束了中國奴隸制的歷史,開辟了中國更輝煌的時期封建制時期。

隋:隋的統一結束了自西晉南遷後的幾百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打擊了魏晉以來南方的士族勢力,重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加強了大陸與台灣的聯系,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發展,並為隋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隋的繁榮正是以國家統一為前提條件的,也為唐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2、滅亡原因:
秦:刑法苛刻。官吏執法粗暴。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秦國的統一進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
隋:隋煬帝百役繁興,征斂無度,揮霍浪費,窮兵黷武。開鑿大運河。繁重搖役。隋煬帝政治改革過急推進,激化矛盾。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又四處征討,過度耗費隋朝國力。
3、重大政治制度:
秦:創皇帝制 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中央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制度 郡縣制度 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郡縣制。
法律制度 以法治國,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隋:中央制度 三省六部制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
地方制度 隋代地方上分為州、郡、縣三級,後廢除郡的行政設置,以州直接統縣。
科舉制度 隋朝時,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
法律制度 隋文帝即位後,完成了《開皇律》,簡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優點而成,是唐代及其以後各代法典的基礎。
4、重大工程
秦:萬里長城,白渠,靈渠,都江堰,阿房宮。

隋:京杭大運河,通濟渠 ,邗溝 ,永濟渠,江南河 。

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都是「弊在當時,功在千秋。」
5,、後朝影響
秦:創立皇帝制度、郡縣制、法家治國理念、重農抑商這些都為後朝所沿用。
隋:科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Ⅷ 問李世民與康熙誰是千古一帝

許多人把康熙作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那我們就將中國皇帝的樣板---唐太宗李世民同康熙比較一下,相比之下你就自然知道誰更勝一籌: 首先、李世民利用4年左右就天下大治、萬國來朝,而康熙到60多歲國家仍集弊甚多,給繼位的雍正到來不少麻煩; 其二、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周邊少數民族以舉國內附為榮,唐朝天下文明、是世界最強盛的大國,世界當時有2/3的文學家、秋學家、藝術家等生活在唐朝,直至現在人們仍以被稱作唐人而自豪,而康熙時代的中國如同井底之蛙、閉關自守,當時歐洲已進行了文藝復興後的工業革命,但我們大清天朝仍坐在井裡、自給自足,從唐朝就用火葯大炮到清朝仍用火葯大炮,那可是1000多年的歷史,計算一下現在至以後的一千年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其三、李世民用人不分敵我、不分華夷,如此才有仇敵魏徵、李靖、尉遲敬德、寒士馬周、劉洎、張玄素、薛仁貴、外族阿史那社爾、執思失力、契畢何力等為大唐、為中國民族的繁榮昌盛而克勤克儉、兢兢業業的奮斗,而大清王朝除在滅絕之年方才用起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張之洞等漢人,比較一下清朝在重用漢人前和漢人後有何等的天壤之別啊,這里並不是說漢人比其它族人利害,而是用人應唯賢是用、唯才是舉、英雄莫問出處,說到這一點,歷史上沒人能超越李世民,在中國的名相名將名臣中,漢唐佔有絕大部份,特別是漢武帝同李世民時代,名相名將輩出,而大清王朝,至始至終,除了範文程、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張之洞等少數幾個漢人外我知悉的並不多,就算二月河先生大力吹捧、清宮戲無比炫耀,但有幾人能舉出康熙、雍正、乾隆朝的名相名將名臣,但又有幾人不知道東方朔、司馬遷、李廣、衛青、霍去病、魏徵、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馬周、褚遂良、李靖、李勛、李道宗、柴紹、阿史那社爾、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蘇定方、薛仁貴等名相名將名臣呢; 其四、統一戰爭,李世民只用了4年就當時同唐朝實力差不多甚至更強的五個對手消平: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蕭銑,而康熙平一個三藩競然用了8年之久,抗日戰爭雖然打了8年,但力量太過懸殊、沒得比,而當時清國同三藩相比自然是強盛的多,只是軍事戰略不好以及將才缺乏,國家整體協調不好而已; 其五、對外戰爭,李世民一戰就平定突劂、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而一個葛爾丹就搞的大清帝國焦頭爛額,需知李世民實施的是什麼戰略,李靖、李勛、柴紹、李道宗、薛萬徹、候君集、阿史那社爾、契畢何力、蘇定方是何等優秀默契的軍事組合,如此陣容,不打已氣勢勝矣,無怪貞觀時期戰事百戰百勝、無一失手;【個人批註:就這些來說,連漢武帝和始皇帝都遜色不少。 他們都是靠人海站術,而唐朝時的一個小使者竟然帶了兩三百人平定了一個國家。太宗的淺水原大戰和虎牢關大戰以及圍城打援的站術,以及和李靖的對話被寫入兵書,老毛的:自古能軍者,無出世名之右者,等等...可以說,太宗就算不是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數的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其六、文學、藝術、經濟、文化,這不比都知道誰強; ;【個人批註:李世名的書法和詩詞也是很牛的哦!他的[晉祠銘]偶就不多說拉,他的詩詞流傳下來的也太多。】 其七、國家行政,貞觀朝有斷刑才29人、290囚縱而復歸的經典,連法治都如此了,其他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需知一個人若能誠心遵紀守法,那他自然能安居樂業,而康熙在搞什麼「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文字獄,平心而論,文字獄比秦始皇焚書坑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大(知識越多就越反動,誰還敢不要命的讀書長進); 其八、納諫是李世民的強項,就不用比了; 其九、既然用人、行政、對內對外軍事、對外政策、經濟文化等都比了,那就比一下民族政策吧,李世民不分華夷、四海一統,少數民族內遷同中國人一樣待遇,人以內遷為榮,而清朝只重用滿人,不注重漢族的先進知識文化、智慧及經驗、不注重與外界交流勾通,自高自大,丑態百出,最終落得割地賠款,連國門都讓外國人站崗,真是丟盡中國人的臉; 最後說一說對歷史的影響,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佔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請問在中國的老百姓中,有多少人知道愛新覺羅-玄炫,而康熙也是近年來電視劇影響順口說說罷了,但李世民就不一樣了,許多老百姓都知道他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不可謂影響不深遠。 通過上述比對,康熙屬那類的帝王就不言而喻了,正如評論家所說,康熙皇帝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勤奮且有作為的皇帝,但他作為順應歷史潮流,推進國家快速發展,實現民族的進步方面則明顯遜色。

Ⅸ 蘭溪有哪些名人

舒元輿
舒元輿(?-835)字升遠,今建設鄉(土+見)坦人。少聰穎,唐元和年間中進士。先任(雩+阝)縣(今陝西戶縣)縣尉,以干練知名。宰相裴度用為興元書記,所作文采燦然,頗得時人稱許。升監察御史,轉任刑部員外郎。元輿自負高才,銳於進取,有志革除弊政。大和五年(831)上書自薦,文宗李昂頗為嘉許,但宰相李宗閔以為浮躁不可用,改任著作郎,再遷左司郎中。不久,李昂錄囚,因元輿奏辨明審,升任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宗時,宦官仇士良集團專權。大和九年十一月,宰相李訓、王涯、舒元輿及節度使鄭注以左金吾衛石榴村上有甘露,欲誘仇等觀看時,伏兵起而誅除。事敗,李、王、舒、鄭均被殺,史稱「甘露之變」。無輿擅長文學。所作《牡丹賦》,深為李昂稱賞。雖急於事功,但尊敬舊臣,無爭寵之意。如裴度貶官,元輿為相後,復以斐為中書令。大中八年(854)詔雪,次年歸葬於白露山麓。

貫休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太平鄉登高里人。7歲在和安寺出家為僧。天資聰敏,日誦《法華經》千字,過目不忘。精修之餘喜愛吟詠,16歲已有詩名。其後往洪州(今南昌)等地求師及講學。60多歲至杭州,作《獻錢尚父》詩呈吳越王錢鏐。詩雲:「貴逼身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天秋。東南永作擎天柱,誰羨當年萬戶侯。」鏐見詩大喜,因有統一海內之意,傳語命改《十四州》為「四十州」,方許相見。貫休答道:「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閑雲野鶴,何天不可飛!」於是收拾衣缽,拂袖而去。先至富陽申屠山小住,再經江西、湖南至荊州(今江陵)。因與節度使成訥不愜,被流放黔中。天復三年(903)入四川,作《陳獻蜀皇帝》詩,自稱「一瓶一缽而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蜀主王建甚悅,稱為得得和尚,賜號禪月大師,並建龍華道場以待之。蜀永平二年(912)病卒,葬成都北門外。
貫休形體矮胖,落拓不拘小節,又好俳謔。著有《禪月集》一卷,《西嶽集》三十卷。其詩多勸善懲惡,指斥弊政。如《酷吏祠》雲:「霰雨(氵+爵)(氵+爵),風吼如(屬+斤)。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嘆自語,雲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吳姬唱一曲,等閑破紅束。韓娥唱一曲,錦鍛鮮照屋。寧知一曲兩曲歌,曾使千人萬人哭?不惟哭,亦白其頭飢其族!所以祥風不來,和氣不復。蝗乎(上賊+下蟲)乎?東西南北。」又擅書畫,草書尤佳,人稱姜體。畫有十六羅漢圖傳世。

梅執禮
梅執禮(1079-1127),字和勝,梅街頭村(當時屬浦江縣)人。宋崇寧五年(1106)中進士,有人於宰相前介紹他的才能,並勸他親自謁見宰相,以謀進取。執禮答道:「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不肯聽從,歷任鴻臚丞、比部員外郎,擢中書舍人、給事中,遷禮部侍郎。因譏諷宰相王黻奢侈宴樂,出知蘄州,又被撤職。欽宗接任,徒知鎮江府,召還為翰林學士。未至京,於途中升吏部尚書,旋改戶部尚書。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東京,執禮勸欽宗親征,不從。翌年京都失守,徽、欽二帝被擄,執禮與宗室及諸將吳革等,謀集兵夜襲金營,迎二帝歸,為奸人范瓊所泄,未成。金兵以二帝為質,勒索金帛數以百萬計。執禮與陳知質、程振等不忍京都塗炭,力陳民力已困,而宦官挾宿怨密告金帥,稱城中富有,所取未百分之一。金帥怒,呼執禮等責之。執禮對道:「天子蒙塵,臣民皆願致死,雖肝腦不計,於金繒何有哉?顧比號枵空,無以塞命耳。」金帥益怒,執禮猶堅拒強敵無饜之欲,於是被撾殺,時靖康二年。

范浚
范浚字茂明(1102-1150),香溪人,人稱香溪先生。浚出自宦門而不喜榮利,刻苦讀書,諸子百家無所不通。祖鍔、父筠、兄弟溶、渭、滸、浩、洵、(氵+徵)皆中進士,浚獨隱居不仕,於保惠寺講學授徒,屋室簡陋而怡然自樂。南宋紹興間,以賢良方正數薦於朝,因秦檜當權,堅辭不出。但以《策略》25篇,詳論富國強兵御金之道,與經國要務,供朝廷采擇施行。浚精於理學,講究存心養性。朱熹兩次至其家拜訪,皆不遇。紹興二十年(1150)卒,年49歲,朱熹又親臨弔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聯雲:「朱子三訪地;朝廷七聘家。」即記其事跡。著有《香溪文集》22卷。

作者: 元佑讜人 2006-9-26 13:18 回復此發言

--------------------------------------------------------------------------------

2 蘭溪名人

范鍾
范鍾(?-1248),字仲和,純孝鄉清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進士。歷官武學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累遷刑部郎官,尚書右郎官兼崇政殿說書。朝見時,寧宗說:「仁宗時甚多事。」鍾對道:「仁宗始雖多事,乃以憂勤致治。徽宗始雖無事,余患至於今日。」寧宗甚喜,又遷秘書少監、兵部侍郎兼給事中、權兵部尚書兼侍讀。嘉熙四年(1240)授參知政事。淳佑五年(1245),特拜左丞相兼樞密使。明年辭官歸里。鍾為官多年,雖無赫赫功勛,而清德雅量,惜重名節。雖位極人臣,廉潔奉公,未在家鄉建造私宅。淳佑八年歿於金華旅邸,時稱「無地起樓台宰相」。贈少師,謚文肅。

金履祥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號次農,芝堰鄉桐山後金人。少時即抱經世志,學於金華何基、王柏。凡天文、地理、禮樂、圖乘、兵謀之書無不通曉。尤精經史,主張學以致用。因奸佞當權,絕意仕進,但仍憂心國事。元兵攻襄樊,上書進牽制搗虛之策。主張用重兵由海道直趨河北,襄樊之危將不戰而解。並詳敘海運所經遠近難易,翔實可據,惜朝廷未能採用。德佑初年,征為迪功郎、史館編校,辭不就。宋亡,隱居仁山下,著書講學,教育後進,諄諄不倦。學者稱為仁山先生,與何基、王柏、呂東萊齊名,為浙東學派中堅。元大德七年(1303)卒。著有《尚書表注》、《大學疏義》、《通鑒前編》等書,皆有獨到見解。清雍正二年(1724)詔從祀孔廟。

柳貫
柳貫(1270-1342),字道傳,橫溪鎮柳村(當時為浦江縣通化鄉烏蜀山)人。入元,歷任國子監助教、太常博士、翰林院待制兼國史院編修。曾就學於金履祥,凡六經、兵刑、律歷、數術、方技諸書無所不通,文學尤為世所稱。所作散文長於議論,詩善寫景物變化。與黃溍、虞集、揭徯斯齊名,號稱「儒林四傑」。至正二年(1342)卒。著有《柳待制文集》、《近思錄廣輯》、《字系》、《烏蜀山房類稿》等書。

貫端莊凝重,廉正不阿。幼年即不苟取,某日隨父逛廟,拾得價值萬緡珠寶,候主失尋找,原物歸還。作地方官治獄明察公平,為京官正直敢言。生平以獎進人才為已任,人有一善,諄諄稱譽,唯恐不聞。門生宋濂稱其「負魂雄絕特之才,蓄峻大剛方之德,發而為文則沉雄而雅勁,見於行則端重而遂直。怠色不形於面,媚古不出於口。所學以聖賢為師而不戾俗以為異,所至以教化為重而不阿近以為同。」品行文章皆為世所推崇。

吳師道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家城內隆禮坊(今解放路)。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元至治元年(1321)中進士,任宣平錄事,代知縣。遇大旱,師道動員富戶輸捐購米三千七百石,平價出售。又用官儲及贓罰錢銀三萬八千四百餘錠賑濟災民,使30萬人免於飢餓,百姓頌德。至元初年,遷池州,建德縣尹,旋召為國子助教,升博士。教誨不倦,人以為得師。再遷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於學,剖析精嚴。曾采蘭溪歷代人物言行可為後世取法者,撰《敬鄉錄》。又採金華一郡人物言行撰《敬鄉後錄》。尚著有《易詩書雜說》、《戰國策校注》、《蘭溪山房類稿》等書。至正四年(1344)卒於家,終年62歲。次子吳沉,字浚仲,明洪武十五年(1382)官東閣大學士。

吳履
吳履(?-?),字德基,明初紫岩鄉人。通《春秋》,善書法,尤工行草。朱元璋部李文忠定婺州,聘為本郡學正。洪武初,任江西南康縣丞。南康民性強悍,頗輕之,履摘發奸伏,吏民皆懾服。時有王、羅二姓械鬥,牽連千餘人。履諭以禍福,化解宿怨,兩姓皆甚感激,謂「吳公活我」。縣令周某下鄉巡視,受鄉有辱罵,欲捕之而其人逃逸。周怒甚,將其鄰人全部拘禁。履閱案卷審明情由,即將所拘鄰人釋放。當地風俗多巫祀,以蛇為神。履下令禁止,召巫責之,又沉神像於江中。在南康6年,深得百姓愛戴。調任湖南安化知縣。其他鄰近三苗,有萬夫長易俊者據險自守,江陰侯吳良將發兵征討,召履商議。履以為易俊據險原為保命,並非謀反,以招安為上策。履於親往易俊家招之,俊果應命而至,得免干戈之苦。於是升山東濰州知州。山東俗以牛羊代秋稅,且須遠驅至陝西交納,途中多病患死亡,鄉民多因此破產。履改牛羊為糧食,濰民稱便。在任2年,奉詔回京。乞歸,病歿於家。

作者: 元佑讜人 2006-9-26 13:18 回復此發言

--------------------------------------------------------------------------------

3 蘭溪名人

姜璉
姜璉(1427-1482),字遷器,紫岩鄉人。明天順四年(1460)進士,授山東寧海知州。在任興利均役,除莠安良,儲糧備荒,荒年發賑救濟,不取其償。又建廟學、社學,選俊秀者800多教之讀書。更定婚姻喪葬之禮,風俗從而大善。升贛州知府,在任七年,重視教育,常集諸生親自講課。調永平知府。永平地近遼沈,兵部倚重其才略,命兼治軍旅,凡在境軍隊皆聽其節制。時璉已患病,猶乘輿巡視。又增選義勇數千人,教習武藝,戒備不懈。成化十八年(1482)卒於官,終年56歲。

璉居官清正廉明,在寧海任內,曾手書吳隱之《貧泉》詩自勉。知贛州時又書「戒得」二字為齋額。每至任所,即大書「治官事如家事,以民心為已心」十二字於句堂,故所歷州郡皆有政績,稱良吏。治學但求通大義,不孜孜章句。著有《凝香稿》、《論喪禮書》、《詠史詩》等書。

章懋
章懋(1436-1522),字德懋,號暗然翁,女埠鎮渡瀆村人。幼穎異,成化二年(1466)會試第一,授翰林院編修。憲宗朱見深於元宵大張燈彩煙火,命詞臣撰詩進奉。懋與同官王仲昭、檢討庄昶諫雲:「今川東未靖,遼左多虞、江西、湖廣赤地千里,百姓嗷嗷,張口待哺……優乞將煙火停止,移此視聽從明目達聰,省此資財以賑飢恤困,則宋祲可銷,太平可致。」朱見深惡懋等之言逆意,杖之闕下。修撰羅倫先以言事被黜,時人乃合稱懋等四人為「翰林四諫」。懋貶臨武知縣,未行,改南京大理寺評事,遷福建僉事。成化十二年(1476)辭官歸里,於楓木山讀書講學,四方學士仰慕其風范,稱楓山先生。弘治十四年(1501)起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士人皆以為得師。既而見劉瑾專權,恣意為惡,又辭歸。正德五年(1510)征為南京太常寺卿,明年又征為南京禮部侍郎,皆力辭不就。嘉靖元年(1522)即家進南京禮部尚書,旋卒。贈太子太保,謚文懿。

懋難進易退,襟懷坦盪,器度宏恢,生活儉朴,道德文章為世所惟重。明代蘭溪文風最甚,懋實為先導。生三子,皆在家務農。知縣至其家,諸子釋鋤接待,知縣驚詫不知為貴公子。所纂《蘭溪縣志》,為蘭溪現存最早方誌。侄拯,字以道,幼從懋學,累官至工部尚書。

黃傅
黃傅(1452-1492),字夢弼,因家居白露山麓,自號白露山人。天資聰敏,在章懋門下就學時,備受贊許器重。懋嘗感嘆:「吾婺有三大擔,自東萊(呂祖謙)、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後,道學無人擔;自宗簡(澤)、潘默成(良貴)後,功名無人擔;自吳(師道)、黃(溍)、柳(貫)、宋(濂)後,文章無人擔」,殷切期望傅能繼承比三大擔。傅於明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授江陰令,遷貴州道監察御史。廉潔奉公,剛直不阿,精究法治,興利除弊,扶賢良,抑豪強,權貴憚其風,相戒斂避。弘治五年,因病卒於家,時有既奇其才又惜其不壽。傅傅學強記,經史百家皆能鉤引貫穿。為文雍容宏麗,有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之勢。著有《江陰縣志》、《白露山八集》。

陸震
陸震(1464-1519),字汝亨,號鶴山。明代純孝鄉人。及長,受業於章懋,以學業呂行兼優知名。正德三年(1508)成進士,任泰和知縣。時劉瑾專權,其黨羽誣泰和民欠鹽稅,借端苛斂,震不避風險,於上官前極力爭辯得免。又增築學舍,建倉儲谷。官兵擾民,震請於總督,准由縣供應糧秣,不許官兵私自勒索,民甚感德。離任後,為立生祠。調京任兵部主事,疏諫武宗北游,被嚴譴,得大臣營救獲免,而剛直不改。升武選員外郎。正德十三年(1518)江彬誑武宗朱厚照南巡,內外洶洶,變且莫測。震雲:「事急矣,既不能去,又不能言,何以官為?」於是與同官黃鞏力諫南巡,請斬江彬以謝天下,語甚激烈。朱厚照大怒,下震於獄,三被刑杖,創甚,作書與諸子雲:「吾雖死,汝等當勉為忠孝。吾筆亂,神不亂也。」於家事無一言,遂卒。

唐龍
唐龍(1477-1546),字虞佐,號漁石,城中北隅人。少時受業於章懋。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授剡城知縣。升陝西提學副使、山西按察使、太僕卿。嘉靖七年(1508)中進士,改官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諸府。在任奏准免徵准西官馬種牛,壽州正陽關榷稅,通、泰二州虛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感恩。遷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攝銓人事。十一年陝西大飢;延綏邊境告警。以龍為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兼理賑務。龍邊救荒邊御敵,措施皆得宜,召還為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轉吏部尚書。二十五年卒。次子汝楫於二十九年殿試第一,狀元及第。

作者: 元佑讜人 2006-9-26 13:18 回復此發言

--------------------------------------------------------------------------------

4 蘭溪名人

趙志皋
趙志皋(1521-1601),字汝邁,號(氵+縠)陽,家城中南隅。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編修。萬曆初年遷侍讀,因忤宰相張居正,出為廣東副使。居正歿,歷任國子監祭酒,吏部左侍郎。十九年(1591)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二年後為首相,年已70餘。志皋秉政,穩重得大體,臨下寬和,臣僚獲得罪者,多盡力解救。好吟詠,平易近人,與親友交談不涉朝政。因病求退,疏80餘上,神宗皆勉留。二十九年(1601)卒於官,終年81歲,謚文懿。

徐用檢
徐用檢(1529-1611),字克賢,號魯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條陳《恤囚議》。出補山東按察副使,專抑豪強。遷江西參議,擢陝西督學,精力課校,好賢重才,得士尤盛。再調蘇松參政,適有吳江災民喧擁軍門,巡撫欲論罪,徐請從寬不究。累升至廣東按察使。其時粵人往邏羅、占城等國航海經商者多至萬人,常與內地奸徒勾結生事,徐設法防止,其患漸息。又遷河南布政使,興學濟貧,疏剔累年積弊,後以太常卿致仕,萬曆三十九年(1611)卒,年84歲。

徐為官30餘年,行跡半天下,而清操始終不易,生平致力理學,曾三赴婺州崇正書院,兩赴新安霞源講學。講朝日手一編,寢食不釋。病劇猶與子侄輩娓娓論學。著有《婺州新安記》、《會友聲編》、《已亥二錄》、《五經辨疑》、《劍虔錄》等,又匯錄薛瑄、陳獻章、王守仁三家語錄,分類編纂成《三儒類要》。

熱點內容
名詞解釋立法機關 發布:2025-01-25 04:38:00 瀏覽:721
勞動法司法考試真題2012 發布:2025-01-25 04:37:48 瀏覽:25
道德經密法 發布:2025-01-25 03:56:02 瀏覽:663
法治化論述 發布:2025-01-25 03:55:51 瀏覽:743
司法扣押退回 發布:2025-01-25 03:53:53 瀏覽:713
夫妻動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5 03:53:52 瀏覽:938
交通法與民法典 發布:2025-01-25 03:38:19 瀏覽:74
法院現場直播 發布:2025-01-25 03:35:15 瀏覽:953
按摩受傷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5 02:45:11 瀏覽:582
民法典房子 發布:2025-01-25 01:55:36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