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利益是統一

道德與利益是統一

發布時間: 2022-06-11 01:05:26

道德與利益的議論文

孔子學生救人後接受了報酬就該被說成貪心嗎?難道用愛托起孩子的最美媽媽吳菊萍不應被授予感動人物的頒獎嗎?難道解決千萬人糧食問題的袁隆平不應獲得最高科技榮譽獎嗎?難道奉獻之後一定不能拿回屬於自己應得的利益嗎?接受並不代表貪心,更能代表的是一種責任心,能鼓勵更多人去做好事。
道德與利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是統一的。在一些國家通過立法實現了倫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規定:如果有人拾到東西歸還失主,無論失物是金錢還是物品,失主須按照失物價值的5%至20%支付酬報。如果不支付這筆酬金,就無法領回失物。當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應該的,任何人都不應說他貪心,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這樣的規定會鼓勵更多的人行善,同樣也讓人們學會先義後利,學會感恩,學會細心。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焦點訪談」一則報道說,有年輕人在一家醫療美容診所花了一萬多元做了增高手術後,不僅沒有達到診所承諾增加的高度,連正常的走路也成了問題。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幾乎成了常事,38元一隻的青島大蝦,「天價魚」,3.8萬元一次的理發店。此之謂失其本心,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損害顧客的利益,最終得到應有的懲罰。

75歲老人沈兆驊,先後資助了13位貧困學子,後來老人生病了,被資助的學生不是境況不好無力照料老人,就是因為資助中斷而再不跟老人聯系。在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這樣呢,而像學生這樣見利忘義的卻不少。人們總說這個社會很現實,確實,在利益面前什麼都願意,沒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們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在現在,社會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樣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做好事應該抱著不求回報的想法,事後就算得到回報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許會不經意地幫助了別人,也許在你的眼裡這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在他人的眼裡卻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他們會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想盡千萬百計來報答你,彌補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幫助了他們,何不再幫一次,完成他們的心願呢?那就坦然接受他們對你的報答吧。

❷ 有關利益與道德統一的名言有哪些

1、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狄德羅

2、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羅素

3、優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養。——洛克

4、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5、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6、意志來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這兩個因素。——林肯

7、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8、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9、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

10、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11、我所謂共和國里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鳩

12、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盧梭

13、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朱光潛

14、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15、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行。——培根

❸ 形容「道德和利益統一」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名言名句如下:

1、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培根

2、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3、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的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4、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狄德羅

5、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羅素

6、優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養。——洛克


7、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8、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9、意志來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這兩個因素。——林肯

10、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11、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12、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

13、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14、我所謂共和國里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鳩

15、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盧梭

16、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朱光潛

17、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18、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行。——培根

19、誰能從道德敗壞的地方脫出來,還保持潔白,便是有了最偉大的功德。——顯克微支

20、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凈的。——契訶夫

21、人類最大的幸福就在於每天能談談道德方面的事情。無靈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價值。——蘇格拉底

22、人而無德,生而何益。——法國諺語

23、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豈不見多少人在錢財上一貧如洗,但在美德上卻是富豪呢?——達·芬奇

24、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貝多芬

25、名譽和美德是心靈的裝飾,要沒有它,那肉體雖然真美,也不應該認為美。——塞萬提斯

❹ 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能否統一

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可以統一(第二屆國際大專辯論會)
正方:輔仁大學隊
反方:新南威爾士大學隊

辯詞:
正一:主席,各位評委,大家好!讓我們先對這個題目下個完整的定義.第一、「金錢追求」就是為滿足慾望而所為的一種財富創造與利益積累的功夫。第二、「道德追求」是指本著良知與理性去為大家創造幸福。誠如馬克思論理學裡面所闡述的,追求道德就是增進群體利益。第三、談到這個統一嘛,也許有點敏感。但是,我們從辨證的角度出發,統一應該是指事物在時間和空間內矛盾運動融合,既有矛盾雙方的各自揚棄和毀滅,又有雙方的吸納和保留。第四、「可以統一」指的是有希望、有機會、有途徑的統一。而反方所說的不能統一,就根本否認了這樣的所有可能性。接下來,讓我方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兩者可以統一的階段與過程。首先,依照中國傳統而言,孔夫子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但,「富而可求也,雖置鞭之士,吾亦為之」。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曾經告訴我們:「眾終日做買賣,義不在己為聖賢。」這就證明了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其次,就西方思想而言,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目的在於追求幸福,而幸福的來源基礎就在於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滿足。」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一書中也指出:「要達到自我實現,就要使得資本能與其傳統倫理互相配合。」再者,我方將從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論證兩者其實是可以統一的。第一、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原則之下,「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四個堅持」是立國之本,而兩者的辨證統一都建構在所謂的經濟建設這樣的中心之下。這不正說明了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同樣重要的嗎?第二、鄧小平先生也說過:「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也不能有窮的所謂社會主義。」今天致福並不是罪過啊!綜上所述,我方已成功地論證,今天不管在個人人生追求方面,或者是在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方面,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其實都是可以統一的。如果說兩者不能統一,那不就是誘導沒金錢成不了事,沒道德有金錢准會壞事嘛!因此,只有在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可以統一的情況之下,我們才能創建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也就是「全國上下皆經商,齊心合力創富強」。謝謝大家!

主席:……

反一:謝謝主席!觀眾們,各位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首先要澄清的是,今天我在這里談的不是金錢與道德能不能統一,也不是有金錢有道德能不能統一,我們要說的是「追求金錢與追求道德不能統一。首先我們來看看怎樣理解這句話。」追求「就是極力的探求和尋求,「統一」就是一致的意思,「金錢」是貨幣是財富的象徵,「道德」是一定的社會調整人與人、社會與個人之間關系的欣慰規范的總和,它的表現形式是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尊重和維護。「金錢追求」就是把對財富的佔有放在首位,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回報,最大可能的斂聚財富。這顯然不同於對方同學所說的物質文明的建設。「道德追求」就是對善、正義、公正、誠實的高尚境界的努力探求。這就不僅意味著對惡的、非正義的、偏私的和虛偽的追求金錢手段的屏棄,更意味著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作到最多的奉賢和最少的索取。這顯然也不同於對方同學所說的精神文明建設。這樣,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的矛盾不是顯而易見嗎?我們不是說遵守道德的人就不能獲取金錢了,因為我們都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以理智和體力合理地獲取金錢,但是這種遵守和獲取並不等於我們今天談的追求,因為追求顯然是一種更專一、更投入的狀態。正是因為對金錢或道德的追求,意味著對另一種追求的放棄。所以大多數人都在遵循道德和獲取金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才沒有成為聖人或惡魔。世界上有許多擁有大量財富又樂善好施善助的人,那麼是不是他們就找到了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的統一呢?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是大量獲取財富,就不是最多的奉獻,最少的獲取。既然他們樂施善助,就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所以,他們也是在獲取金錢和道德之間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處的話,那就在於他們用什麼手段以什麼樣的心態獲取金錢,也無從知道他們的善行義舉是否完全為了發揚道德,所以我們不宜枉加評論。我方將從理論、事實、價值方面論證我方的觀點,即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欲知詳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主席:……

正二:謝謝主席!在座的評委,在座的各位,大家好!對方辯友友好好象試圖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當一個人遵守誠實信用的時候,他就是沒有道德的,就不算是道德追求。如果我在享有天倫之樂的時候,我又在外面奉公守法地賺取金錢,請問如果把享有天倫之樂擺在第一位的時候,金錢追求是不是就應該被拋棄呢?好的,我方將從三個方面論證「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是一種錯誤的概念。第一,就金錢與道德的關系來說,如果只追求道德,沒有金錢是窮的,是荒謬的。因此,如果追求道德,「人人求道德,人人餓肚皮」呀!這樣的社會是亂的。所以說在對方的立論之下,社會必然是窮的、亂的。這里我要問對方辯友的是,難道我們的社會全部都是窮,全然都是亂嗎?第二,就實際的情況而言.如果金錢追求跟道德追求真的不能統一,我就請問對方辯友,難道認真本著良心奉公守法追求金錢的人民都是不存在的嗎?最後,我們就中國大陸的現狀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建設是整個中國的首要工作.如果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可以統一的話,我要問一問對方辯友,中國想要過度到道德完美經濟富足的共產主義社會,豈不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嗎?好了,我方已從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的關系\時政的狀況\中國的現狀三個方面成功的證明了」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不能統一」是一錯誤的思想.不論古代的貨殖三賢到現今的優秀企業家;不論昔日的販夫走卒到今天的市井小民;不管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原則,還是社會主義天下的均富天下的思想概念,都一再告訴了我們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應該是可以統一的。最後我想請各位摸摸自己的良心跟理性來問自己,如果我們以誠實信用、童叟無欺的、循規蹈矩的方法,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來賺取金錢的時候,有誰能夠污衊我們?我不能,相信各位也不能!謝謝大家!

主席:……
反二:謝謝主席!大家好!好象對方二辯聽錯了我方一辯的立場,我方並沒有說賺錢的人沒有道德,我們的立場只是:一個人不能同時追求金錢又追求道德.毛澤東同志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方要說:「追求道德使人進步,追求金錢使人落後。」下面我將從理論的層面來說明為什麼道德追求與金錢追求不能統一。第一,早在18世紀,保守主義的創始人埃蒙博克以及其他學者就已經認為,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打亂了固有的穩定的社會秩序,摧毀了人們判斷善惡的道德標准,取而代之的卻是狂熱的拜金主義以及利慾熏心的爭奪與佔有。第二,我們要看一看自由主義理論家的看法。市場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不能成為知道人類道德社會的基礎。」他告訴我們:「財富常常是人慾與虛榮心的產物,而人類謀求財富的慾望常常是一發不可收,所以私慾的膨脹可以破壞社會的和諧,而且,會阻止人類道德的追求.」第三,激進主義理論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金錢追求能帶來道德淪喪.」瑞士經濟學家基斯蒙地認為:「在殘酷的自由競爭世界裡,為所欲為的只是那些敗壞一切社會綱紀,沒有廉恥,沒有原則,沒有德行,沒有實體心靈的空虛的金錢拐騙者,他們就是一個拐、一個誆,能拐就拐,能誆就誆啊!」第四,馬克思更進一步揭示出金錢的追求與道德追求的內在矛盾.他說:「金錢是一種顛倒黑白的力量。它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善行變成惡行,惡行變成善行;把主人變成奴隸,把奴隸變成主人;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從保守主義到自由主義,再到激進主義,各學派的學者雖然對世界的看法大相徑庭,但是對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的對立關系卻有驚人相似的觀點。對方辯友在這些先哲們面前還要說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謝謝大家!

主席:

正三:大家好!首先必須指出對方辯友犯的第一個大錯誤。這個大錯誤就是對方辯友將「追求」定義為「極力地探求」,而且 必須擺在第一位去不擇手段的獲取。請大家想想,如果這樣的追求才叫追求的話,是不是每個人的生命只能有一個目標呢?當有人工作第一,家庭第二,是不是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家庭呢?在對方辯友邏輯下,似乎導出這樣荒謬的結果。請大家仔細地想一想,如果我們今天奉公守法地去賺錢,我每天就是為了拚命奉公守法去賺錢,這個時候是不是對金錢道德統一的拚命追求?是不是將這個「追求」擺在第一位,難道它們是不能統一的嗎?接下來,我方將從三個方面來給各位論證金錢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首先從理論的層面來看。對方有3位同學是從中國到澳洲去求學的,不知道他們信奉的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之下,富蘭克林早就說過:「只要行動合法,道德就是美德的結果和職業能力的表現。」近代的資本主義受到社會主義刺激之後已經開始致力於社會福利,社會公平增進了。這已經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單純追求利潤和剝削剩餘價值,它反而比較接近社會主義講求的平等和正義的主張。在資本主義,這樣的命題是可以成立的。再就社會主義來看。在座的各位都應該比我方四位更清楚,1987年中共十三大中所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如果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種經濟追求的話,那麼這種追求就已經是完全合乎社會主義道德的一種追求啊!再就實際來看。古代的范仲淹他「位崇祿厚設義田造福族人,以其所入濟其所簍」。這難道不是一種追求統一的例子嗎?各位比我方還清楚,中國牡丹電子集團公司除了以誠實信用受人肯定之外,更捐助了「希望工程」以及「亞運會」,對方辯友難道說她是「假仁假義」?難道說她是「沽名釣譽」嗎?第三點,從價值取向上必須告訴大家的是,只有金錢沒有道德是人吃人的社會,只有道德沒有金錢是餓死人的社會。在對方辯友的架構之下,究竟我們是要餓死,還是要去吃人呢?請對方辯友正面回答我方要如何建構這樣的社會?最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認識和透過金錢與道德的統一,才能滿足物質與精神的需求,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成功,人類的社會才得以綿延不絕……謝謝大家!

主席:……

反三:謝謝主席!大家好!對方辯友一再堅持「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那你可能還沒有聽過這句順口溜吧,叫做;「男人有錢必學壞,女人學壞必有錢」吶。下面我將從現實的層面上來再次論證我方觀點。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 的矛盾其實自古早有定論。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孟子為追求道德不惜放棄生命。假如真如對方辯友所說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而孟子又真的為追求真理而捨生取義,那他聽了今天對方辯友的這番見解,一定是「死不瞑目」了。被唾棄了上千年的陳世美假如不是為了追求自己對金錢名利的無限慾望的話,假如不是一心想當駙馬爺的話,那麼他至少也可以回老家當個縣太爺吧.但是,正是因為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根本上是不能統一的,所以他選擇了榮華富貴,而拋棄了賢惠善良的秦香蓮,結果不但掉了腦袋,落了碗那麼大個疤,還背了一個千古罵名.再回到紅塵滾滾物慾滿流的現實中來吧.請問對方辯友,這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行賄受賄、偷稅漏稅層出不窮;搶劫盜竊、車匪路霸日見猖獗;賣淫行娼、走私販毒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無所不在;見義不為、見難不助、見死不救、見暴不除時有發生。棉隊如此一幅景象,請問對方辯友,你們真的還要我們說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眼下令北京市民氣憤的事莫過於賣假葯的了。人類發明葯物原本是為了治病救人,但是,那些拜金者卻靠賣假葯來坑害無辜百姓,被人們視為職業殺人犯。其實這些人在台灣也不乏知音。比如一位台灣名醫,他因為收受賄賂而鋃鐺入獄,真可謂「手術刀與紅包齊飛,拜金狂與鐵窗一色」呀!與醫者父母心的高尚醫德相比,難道對方辯友還要說金錢追求與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嗎?以上事實無不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段名言。馬克思說:「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有人為此鋌而走險;假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有人敢踐踏道德和法律,甚至走上斷頭台」的呀。可對方辯友卻盲目樂觀地告訴我們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原本是可以統一的。假如人人都是如此盲目樂觀的話,那麼請問匡扶世風的重任將由誰來完成?宏揚道義的重擔又將落在誰人的肩上呢?謝謝大家!

自由辯論階段

正方:孟子所說:「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也」,那是指當二者一定發生沖突的時候,但是孟子並沒有說「二者總是沖突,捨生取義者也」。對方辯友請教您第一個問題,請您告訴在座的各位,當您認為道德追求跟金錢追求不能統一的時候,你到底希望的社會是追求金錢的社會,還是追求道德的社會?請正面回答,謝謝!

反方:我們希望的是一個又有金錢又有道德的禮樂之邦啊,我們在上面辯論的時候,不是已經告訴你們了嗎?

正方:《論語·泰伯篇》告訴我們:「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如果金錢和道德一定對立的話,那麼在座的外籍選手以及在座的各位國家不是都已經受到恥辱嗎?《燈小平文選》告訴我們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提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不正是有邦有道而富且貴的藍圖嗎?

反方:對方還是說金錢與道德可以統一,但是沒有聽到極力追求金錢與極力追求道德卻不能統一。對方三辯剛才不承認追求是極力追求,卻說可以是拚命追求,如果我為了金錢,拚命追求,殺人放火,算不算也是追求道德呢?

正方:對方辯友,如果我為了追求金錢而拼了老命去奉公守法賺錢的話,對方辯友,這個時候為什麼不是「統一」?

反方:耶酥說:「富人進天堂好比駱駝穿過針眼一樣困難。」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西方的文化最偉大的流派都認為對金錢的追求與對道德的追求是不可以統一的,對方怎麼認為啊?

方:孔子曾經告訴我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才,吾亦為之。」空子認為只要是符合義理,只要能夠追求這樣的財富,即使是作為一個卑賤的人,也要去做啊。對方辯友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問題?

反方:孔子也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一個人可以同時做「君子」,又同時做「小人」呢?

正方:對方辯友要來講遠的,我們就來講遠的。在孔子講這句話的時候,他是一個事實的判斷,這「君子」指的上在上位的統治者。他告訴在上位的統治者既要追求道德,又不能夠太過火地來追求金錢。換句話說,他這里指的君子應該是在上的統治者,應該要追求金錢與追求道德的統一來治理人民使人民過上一個更好的生活啊!所以對方辯友引用錯誤。

反方:對方辯友,將追求金錢與按勞分配獲得的生產資料混為一談,按此邏輯通過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的爆發戶和一個按勞報酬的普通工人還有什麼差別呢?

正方:對方辯友您不要忘記,社會上或許有這樣的人存在,但社會上有更多奉公守法誠實納稅的人民,不然的話,還有哪一個國家能夠靠人民的稅捐來維持他們自己國家的運作呢?

反方:我方早已承認,很多人在遵循道德情況下用合理的手段去獲取金錢,這並不代表著一味地追求其中之一。正方:遵循道德方式去追求金錢,這不就是一種統一嗎?鄧小平先生不就告訴我們說:如果只談精神而不去談論物質生活,這根本就是唯心論啊!

反方:對方辯友把立論的統一建立在辨證統一上面。對方辯友可能不知道,按照辨證法,善與惡也是辨證統一的,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善與惡也是統一的呢?

正方:對方辯友,難道要各位相信金錢和道德在這個社會中是沒有辦法相互融合互相揚棄之後能有一個統一的局面嗎?這樣的社會怎樣走向前進呢?對方辯友應該也知道,鄧小平先生在回答美國記者麥克·華爾士的時候,他曾經說: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致富不是罪過。那麼在你們的立論之下,哎呀!改革開放那不就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了嗎?

反方:我們還把辯論從鄧小平先生身上回到對方辯友身上吧!我很喜歡輔仁大學的校訓「真、善、美、聖」,如果對方辯友真的認為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是可以統一的話,那你不介意我把輔仁大學的校訓改成「「真、善、美、聖」和「錢」吧!

正方:對不起,對方辯友,輔仁大學校訓是「聖、美、善、真」,你念反了。對方辯友,接著進一步請教你的是……啊,第二次問您,到底希望在您的社會當中人民去追求金錢還是追求道德?第二次請問您,請您正面告訴大家。

反方:剛才我們早已經說過,我們贊成所有的人用合乎道德手段獲取金錢,對方把獲取、得到等同於追求,那追求的專一性和主動性在哪裡了呢?

正方:對方辯友說得好,您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您今天希望大家能夠奉公守法,能夠遵循道德去追求金錢。那我再問您一次,如果一個人拼了命去奉公守法去追求金錢。這個時候兩個目的是等狀的,為什麼那不叫「統一」,如果那不叫「統一」,那叫什麼?請您告訴大家。

反方:追求金錢就是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我要讀給對方兩句話看是不是能夠統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和另外一句話「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追求金錢當中去」——是不是能夠統一呢?

正方:原來對方辯友是要告訴在座的各位,當你們奉公守法克勤克儉地賺錢養家糊口的時候,對方辯友竟然指著你的鼻子說:「面對物質誘惑,你必然被私慾所蒙蔽。」如果這樣的話,人何異於禽獸呢?如果人是禽獸,我們寧願是一群螞蟻,因為他們至少懂得互助合作。

反方:對方對我們一再說的話還是充耳不聞,我們說「合理」地獲取不等於「不擇手段」地獲取。

正方:對方辯友,如果「不擇手段」才叫「追求」的話,那麼「合理」叫做追什麼?到底是追什麼?請您告訴大家。

反方:不是有個比較合適例子嗎?反方都理解追求是什麼東西。我們這里有5位都是學法律的,如果我們要真正的追求成功和錢,我們必須幫助壞人嗎?

正方:對方辯友還是沒有回答我方的問題。我方真的不知道對方上刻意的迴避還是聽不懂?再請問對方辯友,如果我以「合理的」而不是「不擇手段」的,這不叫追求,那可不可以叫「追夢」呢?請您說吧!

反方:那麼請問,你在賭場里賭錢,如果也是你們下定義的話,那麼那些輸了錢找不著南北,贏了錢就兩眼發光的人,是不是你們所稱贊的那種人呢?

正方: 所以我們會對那種人加以排斥、加以非難,所以我們才會說:「莫伸手,莫伸手,伸手就被抓。」

反方:對方辯友是否認為不擇手段的一個暴發戶和雷鋒可以統一在一人身上呢?

正方:對方辯友,我們今天辯論的重點是,我們的廣大群眾可不可用他們的精神和精力奉公守法的努力追求金錢?對方辯友,我不擇手段的奉公守法不叫做追求道德嗎?我不擇手段的奉公守法去追求金錢不叫做追求金錢嗎?對方辯友,如果今天按照您所說的追求的話,那麼平平淡淡、平平實實的追求叫做什麼?再一次問您,請您告訴大家。

反方:對方辯友混淆了道德追求與合乎道德的差別。合乎道德知識合乎社會規范,而道德追求是比合乎規范高得多的一種價值,它意味著要以最大的奉獻以換取最小的索取。謝謝大家。

正方:我們追求法律,我們去合乎社會的規范,這不就是一種追求嗎?當我在奉公守法的情況之下,我不就是合乎法律去追求法律公正、公平、正義了嗎!

反方:我們剛才一再說追求不等於合法,對方同學一再要說,不叫追叫什麼?為什麼一定要用「追」老組詞呢?詞語怎麼那麼貧乏呢?

正方:我們不知道對方辯友究竟要建構什麼樣的社會,對方一直不敢告訴我們,如果按照國家的法律合理的追求利益,這不是「統一」,這是什麼?

反方:如果追求金錢與追求道德可以統一的話,那為什麼中國有這種說法——「無奸不商,無商不奸」啊!

正方:對方辯友還是在逃避這樣的問題,在對方辯友的概念之下,請對方辯友告訴大家,你們怎麼去建構這樣的社會呀!

反方:我們好象也多次回答了這個問題,在我們的概念之下遵紀守法的合理地去獲取金錢,能達到富足和樂的禮樂之邦。

正方:如果真的是「無商不奸」的話,那麼我想請問一下對方辯友,每兩年頒發一次的優秀企業家獎,難道這是沒有道德的嗎?

❺ 道德和利益關系問題的歷史發展

一、道德與利益互通性的詮釋

德,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彳」旁的,是由殷墟甲骨文中的「惪」(音同德)演化而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惪,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從心」。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解釋道「內得於己,身心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得……行而有所取,是日得也。左轉日,凡獲器用日得」[3]。因此,「德」的字面意思是獲取財物、利益的意思,通「得」。到了周朝,周人為了破除殷人「帝立子生商」的天命,吸取殷商荒淫無道、殘害生靈而滅亡的歷史教訓,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口號,把「德」從獲得財物,利益的范圍擴大到「得百姓,得天下」,把治理國家與「德」聯系起來,賦予「德」以明確的道德意義。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賦予「德」更明確的道德意義,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認為「德」是一切利他行為的總稱,後來莊子把「德」解釋為「物得以生之為德」,即凡是使別人有所得,對別人有利的就是「德」。韓非也稱:「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韓非子·解老篇》)
可以看出,「德」從理解為佔有、獲得財富,延伸到一切利他的行為,表明一個人能夠「外得於人」的原因在於他是一個有德的人,強調得人心、得人力、得人助的前提下樹德、尊德和行德;強調內心的正直與外在的獲利之間的和諧統一,有德即可得其所欲得。這也就體現了「得」與「德」的內在統一性。

二、「道德」與「利益」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的背離性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道德與利益並不是在理想狀態下平衡發展,而是更多地表現出兩者的背離性。幾千年來,歷代思想家對它進行了反復討論,「德」與「得」的關系表現為「義」與「利」的關系。諸子中,法家提出了「貴利輕義」主張;道家以既超道義又超功利的態度來看待義利;而墨子既不是重義輕利,也不是重利輕義,而是義利合一,志功雙規;儒家主張「重義輕貴」思想。這三種義利觀在中國道德史上都有各自的影響,但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儒家創始人孔子是最先提出「重義輕利」(或者說「先義後利」)的思想家,他主張「克己復禮」的准則,即克制利慾,恢復周禮,把「闢土地」、「好貨」等追求財富的行為看作是「禮壞樂崩」。大力宣揚與「利」相對的「義」,表現出以義制利、先義後利的思想傾向,提出「見利思義」(《論語·憲問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篇》)、「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篇》)等觀點。但他也曾表示,「富而可求也,隨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富與貴,是人之所好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論語·里仁篇》),因此,孑L子並沒有因肯定「義」而否定物質利益對個人生活的意義,但他「以義為重」的思想,潛存著義利分離、對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深深地影響了後人。孟子繼承並發揮了孔子的「以義為重」的觀點,反對自利的價值取向,提出執政者應懷仁愛之心,而如果去關注物質利益,那麼「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又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元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師樂罷而悅於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悅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孟子·告子下》);「周道衰而王澤竭,利害興而人心動」(《孟子》)。可見,孟子不但重義,對利更加輕賤。西漢董仲舒進一步發揮了孟子的義利觀,乾脆要人們把「功利」二字從心中抹掉,只追求道義。他認為人性就是包括「仁」和「貪」兩種對立和潛在的道德性,即「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春秋繁錄·身之養重於義》)。所以他希望君王應該「正其宜(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只要道義在,功利可不必計較。宋明理學家朱熹將先秦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推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他說:「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與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慾,則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君子循天理,故日近乎高明;小人殉人慾,故日究乎污下」、「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四書章句集注》)。他宣揚的「利於私,必不利於公。公私不能兩勝,利害不能兩能」的禁慾主義,造成後人羞於言利、恥於獲利的思想詬病,義利也從此徹底地分離和對立。
回顧與反思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重義輕利」的思想或多或少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與和諧,也不同程度地給當代社會留下不良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人們逐漸地克服了傳統「重利輕義」觀念的束縛,開始關注個人的正當利益,敢於言利了。但在這回歸過程中,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強化了人們經濟利益至上的意識,導致了道德價值追求與經濟利益追求之間的矛盾激化,義利關系從一個極端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嚴重的重功利輕道德的思想傾向。人們對金錢態度的改變,對金錢的追逐不擇手段的嚴重性,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取向在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哪個時代能與之匹敵,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一小部分人沉溺於燈紅酒綠、貪圖物質享受;腐化墮落、拜金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等現象層出不窮;道德失范、誠信缺失、見利忘義、假冒偽劣、損公肥私、欺騙詐騙等現象屢禁不止;人際交往不再是「惟以感情為條件而已」,而是讓位於「權」和「錢」。這些都明顯地違背了利與義的統一性。
三、和諧社會下回歸道德與利益相統一的必要性

傳統儒學家對「義」的極度宣揚,固然能培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民族氣節,但過分強調「義」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允許個人有獨立自主的利益,鄙視商業活動和商人,羞於談利,輕視人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追求,崇義貶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發展緩慢。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遇到的阻力也是由於人們對「利」仍存在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追求物質利益是道德水平低下、可恥的事情;認為追求物質生活、追求名利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表現,這種錯誤的義利觀造成我國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難以提高,道德領域出現了危機。兩千多年來,它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回歸義利統一思想有其必要性:

(一)回歸道德與利益的和諧統一,是實現和諧社會目標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道德與利益的統一就是公正
所謂社會公平,概言之,是指人權公平。人權公平的原則,在經濟、政治、文化各社會領域,有不同體現,在經濟領域首先表現為追求個人利益的公平。要求個體遵守道德的前提必須是尊重個體正當的慾望和權益,不能用「犧牲」來忽略或否定個體的合法利益。其次,是承認適度貧富差距的公平。市場經濟會產生並且不斷擴大貧富差距,但是不能藉此搞殺富濟貧的「革命」、搞削富填貧的「共產」以及搞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而應將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度之內。貧富差距不可過大,否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公,引發社會動盪;貧富差距過小,對於競爭力強的人也是不公平的,而且會束縛社會創造財富的活力。貧富差距必須適度,既有利於社會穩定,也有利於社會保持活力,這樣才能體現社會公平。正義,是評價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價值標准,其核心問題是權利與義務的配置平衡問題。社會正義可以分為經濟正義、政治正義、法律正義、倫理正義等,從經濟正義角度來看,正義所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合理化,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對應化,人的付出和獲取的對稱化,人對效率與公平的正當需求和滿足的剛性化,是從制度、秩序、法則、權利、整體的角度來把握人的行為選擇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謀求個人的利益必須是正當的,必須遵循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人們道德境界高低都必須服從正義的要求。總之,和諧社會不要求超利益的道德,也不要求超道德的利益。

(二)回歸道德與利益的和諧統一,是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交換和流通遵循等價交換原則,注重經濟效益和物質利益是市場經濟的內在特性,所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也要追求經濟效益和物質利益。道德是建立在經濟利益基礎之上的,利益是道德的最直接的根源,起著決定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我們的道德完全服從於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利益。我們的道德是從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利益中引伸出來的。」[5](P258)但認為只要依據物質利益的要求,去從事生產和其他社會活動,使人們的物質利益得以不斷實現,從而人們的道德品質就會自然而然地從中產生出來得到發展的觀點是錯誤的,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利益決定道德的理論的庸俗化或片面理解。市場經濟是利益驅動的經濟,經濟主體有可能為滿足自身利益而不顧他人利益的自私行為,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道德將被邊緣化。因此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堅持以人為本,在改革開放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義利觀,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結合起來建設。
總之,道德與利益不是天然對立的,追求自利是人類正常的思維進路,有其內在的合理性。然而唯有把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素質的這種「利益」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來追求,達到利益與道德的融通,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

❻ 金錢利益和道德追求能統一:金錢利益和道德追求不能統一.

總體思路
金錢與道德觀不相違背的時候,可以達成統一
金錢與道德相違背的時候,不可以達成統一

❼ 「利益和道德的統一」寫一篇800學作文

古往今來,追逐利益的人往往只注重方法和手段,而不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他們以為,道德與利益是毫無關聯的。其實不然,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著利益的得失。

古人說,「信,乃立世之本也」。為什麼古人這么看重「信」呢?信,即誠信,是一個人對事對人應有的基本品德。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誠實守信的品德都不具備,那麼他又怎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呢?現代企業,無不以誠信待人為公司的第一立世准則,可見,不論是個人,還是一個企業,誠信的品德,是他獲取利益的首要條件。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什麼大海可以如此寬廣,如此波瀾壯闊?因為他有天地之間無與倫比的胸懷——包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與他的包容心有很大關系,善於包容別人的人,別人也願意為他效力。戰國時,齊國公子孟嘗君,注重自己道德水平的修養,同時用一顆包容天下的心歡迎天下賢士,一時,群賢畢至,門客三千,孟嘗君對每個人都禮待有加,後來,當他落難時,是這些門客幫他渡過難關,重新得到了丟失的利益。試想,如果不是孟嘗君有美好的品德,那麼即使他有一時的輝煌,也終會因為品德的低下而喪失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品德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利益,同樣,卑劣的德行也會使人得不到利益以至喪失到手的利益。如果龐涓當上魏國軍師後善待孫臏,即使孫臏的才華掩蓋了他的光芒,他也會因為舉薦賢能而受人尊敬。可是他沒有,他用卑鄙的手段迫害孫臏,最後只落得個身死人手的下場。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有誰會願意和一個道德品質敗壞的人結交?失去了眾人的依託,又怎能握住手中的利益?

美好的德行帶來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喪失手中的利益。古代如此,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品德的修養,這樣才能在以後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❽ 道德和利益統一的名言名句

道德和利益統一的名言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補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信息:
【出處】孟子《孟子·公孫丑下》
【解釋】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於孤立。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參考鏈接】

http://ke..com/link?url=EpgEpSNhBuK__5nh0XjNHszd8g26Op7u6fXa#4

❾ 利益與道德共存的素材

1、孟子所說:「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也」,那是指當二者一定發生沖突的時候專,但是孟子屬並沒有說「二者總是沖突,捨生取義者也」。

2、《論語·泰伯篇》:「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3、《燈小平文選》: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提高,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❿ 道德與利益是怎樣的關系

道德與利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有時是統一的。

在一些國家通過立法實現了倫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規定:如果有人拾到東西歸還失主,無論失物是金錢還是物品,失主須按照失物價值的5%至20%支付酬報。如果不支付這筆酬金,就無法領回失物。當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應該的,任何人都不應說他貪心,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這樣的規定會鼓勵更多的人行善,同樣也讓人們學會先義後利,學會感恩,學會細心。

當然,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焦點訪談」一則報道說,有年輕人在一家醫療美容診所花了一萬多元做了增高手術後,不僅沒有達到診所承諾增加的高度,連正常的走路也成了問題。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幾乎成了常事,38元一隻的青島大蝦,「天價魚」,3。8萬元一次的理發店。此之謂失其本心,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損害顧客的利益,最終得到應有的懲罰。

75歲老人沈兆驊,先後資助了13位貧困學子,後來老人生病了,被資助的學生不是境況不好無力照料老人,就是因為資助中斷而再不跟老人聯系。在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這樣呢,而像學生這樣見利忘義的卻不少。人們總說這個社會很現實,確實,在利益面前什麼都願意,沒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們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在現在,社會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樣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做好事應該抱著不求回報的想法,事後就算得到回報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許會不經意地幫助了別人,也許在你的眼裡這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在他人的眼裡卻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或許他們會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尋覓,想盡千萬百計來報答你,彌補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幫助了他們,何不再幫一次,完成他們的心願呢?那就坦然接受他們對你的報答吧。

熱點內容
法治思維解決信訪問題 發布:2025-01-25 08:48:09 瀏覽:232
法學專業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5-01-25 08:45:53 瀏覽:812
依法治國六項任務 發布:2025-01-25 08:23:41 瀏覽:554
法官被判法官 發布:2025-01-25 08:11:33 瀏覽:506
農村拆遷補償條例 發布:2025-01-25 08:11:25 瀏覽:543
司法行政法律全覆蓋圖版 發布:2025-01-25 07:43:53 瀏覽:158
2013合同法司考解析 發布:2025-01-25 07:42:04 瀏覽:4
定陶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5 07:39:18 瀏覽:826
航海條例影響 發布:2025-01-25 06:42:59 瀏覽:151
社區兩委班子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5 06:19:44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