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普遍論
❶ 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如何理解
德國復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制:「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們國家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的基礎上,及時做出了「以德治國」的科學論斷。「以德治國」對教育領域指明了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性。請根據品德形成的過程和影響因素,簡述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❷ 在道德領域存在「普遍真理」嗎
路思·本尼狄克特1934年在《文化模式》一書中這樣說過:「道德在每一個社會都是不同的,而且它是社會所認可的**慣的適宜術語。」那麼,在道德領域存在「普遍真理」嗎?
一、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規范
古代波斯的國王大流士(Darius) 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種不同的文化,這激發了他的興趣。例如,他發現,卡雷遜(一個印第安部落)人**慣於吃他們死去的父親的屍體。當然,希臘人不這樣做——希臘人進行火葬,並且他們認為把死者安置在火葬用的柴堆上是自然而適宜的方式。大流士認為,對世界的練達理解必定包含重視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一天,他為了傳授這一經驗,召集一些恰好在他的宮廷里的希臘人,問他們怎麼才能讓他們吃自己父親的屍體。正如大流士所預料的,他們非常震驚,並且回答說,無論給多少錢,都不能讓他們做這樣的事情。然後,大流士又邀請一些卡雷遜人,這時,希臘人在旁邊聽著,他問卡雷遜人怎麼才能讓他們燒掉他們父親的屍體。卡雷遜人感到非常恐怖,對大流士說,不要再提如此恐怖的事情。
這個故事在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一書中描述過,用來說明在社會科學著作中反復出現的主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規范。一個群體的人視為正確的東西,可能被另一個群體的成員視為十足可怕的東西,反之亦然。
很容易再舉出同類的例子,比如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是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和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土著人。(今天,這些群體不再稱自己是「愛斯基摩人」,我們用這個詞是因為只有它是用來指這些散居的北極人口的。)愛斯基摩人的**慣和我們的有很大的不同。男人經常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妻子,而且他們願意和客人共同分享他們的妻子,把讓他們出去過夜作為好客的標志。而且,在社區之內,一個居支配地位的男性可以要求——並且得到——和其他男人的妻子定期的性接近。而婦女,可以簡單地通過離開她的丈夫與另一個新的伴侶同居而打破這些安排——可以自由地這樣做,就是說,只要她們的前夫選擇不找麻煩。總之,愛斯基摩人的這種**慣和我們所說的婚姻有些相像,是一種不穩定的婚姻實踐。
但存在差異的並不只是他們的婚姻和性的實踐。愛斯基摩人還似乎缺乏對人類生命的尊重。例如,殺嬰是很普遍的。最著名的早期探險者克努德·拉斯馬森(Knud Rasmussen)的報告說,他遇到了一個女人,她已經生了20 個孩子,但她殺死了其中的10 個,在這些孩子剛出生時就把他們殺死了。只是簡單地出於父母的考慮,這樣做就是被允許的,不會有任何社會恥辱。老人也是一樣,當他們變得太虛弱以至於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的時候,就被遺棄在雪地里等待死亡的來臨。所以,在愛斯基摩人的社會,沒有一點顯著的對生命的尊重。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是令人困擾的發現。當我們聽到這些事情時,往往會立即給那些人貼上「落後」、「原始」的標簽。但是,對人類學家來說,沒有什麼可感到特別吃驚的。從希羅多德的時代開始,開明的評論者就接受了這樣的思想:一個文化與另一個文化關於正確與錯誤的觀念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假定自己的倫理思想可以與所有時代的所有人分享,那就太天真了。
二、文化相對主義
對很多思想家來說,這個觀點——「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規范」——似乎是理解道德的關鍵。他們說,在倫理學中,普遍真理的想法是一個神話。不同社會的**俗都是存在的。這些**俗不能被認為是「對」還是「不對」,因為那意味著我們有一個關於「對」與「錯」的獨立標准,我們依此來作出判斷。但是,這樣的獨立標准並不存在,每一個標准都是與文化聯系在一起的(culture-bound)。
社會學家威廉姆·格萊漢姆·薩姆納(William GrahamSumner)在1906 年的著作中這樣寫道:「正確」的方式是那種我們的祖先使用的,並且一直在傳承的方式。正確的觀點就存在於風俗之中。它不是外在於風俗、外在於獨立的根源的,也不是用來檢驗它們的。在風俗中,無論是什麼,都是正確的。這是因為它們是傳統,並且因此而在它們之中包含了祖先的權威性。
事實上,文化相對主義認為,在倫理學中,沒有普遍真理這回事,只有各種不同的文化規范。而且,我們自己的規范也沒有特殊的地位,它只是眾多規范中的一種。
文化相對主義者擁有下面的主張:
(1)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道德規范。
(2)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在那個社會的范圍內決定什麼是對的;也就是說,如果某個社會的道德規范說某個行為是對的,那麼這個行為就是對的,至少在那個社會內是這樣的。
(3)沒有客觀的標准來判斷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比另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更好。換句話說,在倫理學中,沒有「普遍真理」;沒有在所有的時代、被所有人堅持的道德真理。
(4)我們自己社會的道德規范也沒有特殊的地位,它只是眾多規范中的一種。
(5)對我們來說,判斷其他人的行為是否正確是一種自大。我們對其他文化的實踐應當採取一種寬容的態度。
這五個觀點似乎是一體的,又是彼此獨立的。其中的兩個觀點並不一致。第二個觀點說,正確與錯誤取決於一個社會的規范,第五個觀點則說我們應當寬容其他文化。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規范贊同不寬容會怎麼樣呢?比如,納粹的部隊於1939 年9 月1 日進攻波蘭,這是一個不寬容行為。但是,如果不寬容就是納粹的最終目的,又會怎麼樣呢?如果納粹所做的遵從了他們自己的道德規范,文化相對主義者似乎就不應批評納粹的這種不寬容。
假設文化相對主義者為他們自己的寬容而自豪,如果他們的理論居然支持不寬容文化中的人們不寬容其他社會,這真是一個諷刺。當然,文化相對主義必定沒有那樣的含義。正確地理解文化相對主義,他們所堅持的是:一個文化規范的最高統治權在文化自己的界線之內。因此,一旦德國士兵進入波蘭,他們就被波蘭的社會規范所約束——顯而易見,這些規范不允許屠殺波蘭的無辜群眾。文化相對主義者同意古諺所說的:身在羅馬就該像羅馬人一樣行事。
三、文化相對主義的後果
即使文化差異論證是無效的,文化相對主義仍然可能是真的。如果它是真的,那會怎樣呢?
在上文引述的段落中,威廉姆·格萊漢姆·薩姆納論述了文化相對主義的本質。他說:「正確的觀點就存在於風俗之中。它不是外在於風俗、外在於獨立的根源的,也不是用來檢驗它們的。在風俗中,無論是什麼,都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認真地對待文化相對主義,結果是什麼呢?
1. 我們將不能再說其他社會的風俗和我們的相比在道德上是低等的。這是文化相對主義強調的一個主要的觀點。我們將停止僅僅因為他們與我們「不同」而抱怨其他社會。
然而我們也會在譴責其他人不太好的實踐時受到阻礙。如果我們接受文化相對主義,就不得不認為那些不良實踐是不受批判的。
2. 我們能夠僅僅考慮我們社會的標准就可以判斷自身行為的是非對錯。文化相對主義推薦一個決定是非對錯的簡單測試: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問一問我們的行為是不是會被社會規范所質疑。
文化相對主義的這層含義正受到困擾,因為我們很少會認為社會的道德規范是完美的——我們可能認為所有的行為方式都有待提高。然而,文化相對主義不僅禁止我們批評其他社會的規范,也阻止我們批評自己社會的規范。
3. 道德進步的思想受到質疑。我們認為,至少有些社會變化的結果是變得更好了。縱觀西方社會的大部分歷史,婦女在社會中被劃在狹小的界限內。婦女不能有自己的財產,不能有選擇權或者擔任政治職務,她們幾乎處於丈夫的絕對控制之下。近來,這種狀況已經大為改觀,而且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種進步。
但是,如果文化相對主義是正確的,我們能合理地認為這是進步嗎?進步意味著以一種更好的行事方式替代原來的方式。但是,我們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哪一種方式更好?如果舊的方式與那個時代的社會標准相吻合,那麼文化相對主義者會說,以另一個時代的標准來判斷它們是錯誤的。
我們對社會變革的觀點也要重新反思。在文化相對主義的強制約束下,只有一種方式是可行的。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達到它自身的理想,改革者可能被認為是出於好意而在促進實現這些理想。畢竟,那些理想是我們判斷改革者的建議的標准。但是,沒有人會挑戰這些理想本身,因為它們是絕對正確的。那麼,根據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社會變革思想的意義僅僅局限於此。
文化相對主義的這三個結果已經使思想家從它似是而非的外表看就拒絕它了。他們說,譴責一些行為,比如奴隸制、反猶太主義,無論它們在哪裡發生,譴責它們都是有意義的。認為我們自己的社會已經發生了道德進步,同時又承認它還不夠完美而需要改革,這也是有意義的。
四、怎樣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不奇怪,雖然有前述那樣的表面現象,但愛斯基摩人是保護他們的孩子的。怎麼可能不這樣呢?一個群體如果不看重年輕人,怎麼可能生存下去呢?事實上,很容易理解:所有的文化群體必定會保護他們的嬰兒。如果不在幾年的時間內給幼兒以普遍的照料,他們是沒有希望,也不能存活的。因此,如果一個群體不關愛青少年,他們就無法生存,一段時間之後,這個群體也就消亡了。這就意味著,任何持續存在的文化群體一定會關愛青少年。沒有得到關愛的嬰兒一定是例外,而這樣的行為是不符合規范的。
相似的推理表明其他的價值觀也一定或多或少是普遍的。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社會不認為講真話是有價值的,會怎麼樣呢?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話時,不能假定他說的是真話,因為他就是容易撒謊。交流就會變得極端困難。如果社會的成員之間不能交流,復雜的社會就不能存在,所以,這樣的社會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推論出,在任何復雜的社會中,人們都一定贊同真誠。當然,也可能有這一規范的例外,也就是說,在有些情勢下,人們會認為撒謊也是允許的。
還有更多的同類的例子。一個不禁止謀殺的社會能夠存在嗎?那將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假設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殺害另一個人,並且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在這樣一個「社會」中,沒有人會感到安全。每個人都不得不持續地保持警戒,並且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盡可能地躲避其他人。這樣,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試圖變得盡可能地自足——畢竟,與其他人交往是危險的。這樣,任何大規模的社會都會崩潰。當然,人們可能以更小規模的群體聯系在一起,在這個小規模的群體中,他們可能相信其他人不會傷害他們。但是,請注意這意味著什麼:他們正在構造更小的、承認反對殺人這一規范的社會。那麼,禁止謀殺,就是所有社會的必要特徵。
這里有一個一般的理論觀點,即:存在一些所有社會必須共同擁有的道德規范,因為這些規范對社會存在是必要的。反對撒謊和謀殺的規范是兩個例子。事實上,我們在所有有活力的文化中都能找到這些正在發生效力的規范。在對這些規范的合理例外方面,不同的文化會有差異,但是這些不同是建立在廣泛的相同的背景之上的。因此,過高地估計文化之間的差異是錯誤的。
五、回顧五種主張
現在讓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前面列出的文化相對主義的五點主張。在我們的討論中,它們的情況如何?
1. 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道德規范。
這當然是真的,雖然有一些價值觀是所有社會共同擁有的,例如說真話的價值、關心年輕一代的重要性和禁止謀殺等。當風俗不同時,其深層的原因通常更多地與關於文化事實的信念有關,而不是與人們的價值觀有關。
2. 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在那個社會的范圍內決定什麼是對的;也就是說,如果某個社會的道德規范說某個行為是對的,那麼這個行為就是對的,至少在那個社會內是這樣的。
這里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個社會在道德上相信什麼和什麼確實是真的二者之間是有差異的。有很多道德規范,與人們在那個社會中相信什麼是正確的有關。然而,那些規范和那些人很可能是錯的。再舉兩個例子。2005年,一個澳大利亞的年輕婦女被確認有罪,她試圖偷運9磅大麻到印度尼西亞。由於這個罪行,她被判入獄20 年。如果根據印度尼西亞法律,她可能已經被判死刑了。(澳大利亞已經廢除了死刑,而印度尼西亞則保留死刑。——譯者注)2002 年,一個奈及利亞的未婚母親因為是在婚姻生活之外有**而被判處用石塊把她砸死的刑罰。(後來這一判決被推翻了,所以不清楚奈及利亞的價值觀在總體上是否贊同這種判決。)但是,當最初宣讀判決時,法庭上的每一個人都表示贊同。
實際上,文化相對主義堅持認為,那些社會在道德上是不會犯錯的——換句話說,一個文化的道德從來不可能是錯的。但是,如果我們看到那些社會竟然贊同如此嚴重的不道義,就會認為那些社會與他們的成員一樣需要道德進步。
3. 沒有客觀的標准來判斷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比另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更好。換句話說,在倫理學中,沒有「普遍真理」;沒有在所有的時代、被所有人堅持的道德真理。
想出被所有的時代、所有人都堅持的倫理原則是困難的。然而,如果我們批評奴隸制,批評用石頭砸死不守婦道的婦女,並且如果我們不想從「這種實踐確實真的錯了」這種想法中退卻,就一定會訴求一種不受特定社會的觀點束縛的原則。前文中我建議推行這樣的原則:它總是與實踐是推進還是阻礙受其影響的人們的福利有關。
4. 我們自己社會的道德規范也沒有特殊的地位,它只是眾多規范中的一種。
這是真的,我們社會的道德規范沒有特殊的地位。畢竟,在我們的社會周圍並沒有神聖的光圈,我們的價值觀沒有任何特殊地位,只是因為我們碰巧相信它們。然而,說我們自己社會的道德規范「只是眾多規范中的一種」,似乎排除了這種道德規范比其他道德規范更好或更壞的可能性。事實上,我們自己社會的道德規范是否「只是眾多規范中的一種」,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我們的規范可能是最好的之一,也可能是最壞的之一。
5. 對我們來說,判斷其他人的行為是否正確是一種自大。我們對其他文化的實踐應當採取一種寬容的態度。
這一觀點中有很多真理性的因素,但有些言過其實了。當我們批評其他文化時,確實經常是自大的,並且寬容一般地說也是一件好事。然而,我們不應該寬容每一件事。人類做了很多可怕的事,如果我們能夠說那些事都已經過去了,這是一種進步的標志。
❸ 道德的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的區別
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是相對的。
道德普遍主義主張無論民族,宗專教,性別,性取屬向,國籍,種族等因素,人性都有著共同的弱點。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民族,宗教,性別,性取向,國籍,種族等因素會影響道德的限度,道德只是在一個相對的范圍內成立的。
舉例,
在中國過去一夫多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現在就是重婚,男方在外面有小三,這是一個會受別人指責的事情。這個就是道德相對主義主張的,隨著文化因素的改變,道德的范圍再改變。
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啊,阿富汗啊,朝鮮啊等等國家不尊重人權,限制人權,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自己的文化影響得出的社會形態和美國所主張的自由民主不相符。而美國的邏輯就是道德普遍主義,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和美國一樣講究自由民主。它不承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對社會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樣的社會形態是不道德,不合法的。
❹ 道德的普遍性如何理解
道德作抄為一種價值觀、社會意識、文化形式、上層建築,是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政治的歷史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社會群體的實踐中形成的。
既有共性也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因此,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都是相對的,不能誇大。
普適性有時也叫普世性,在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國家,這種道德的普世性是有條件地存在道德作為群體的整體意識,在群體內具有普遍性
❺ 道德普遍主義的歷史
范圍廣泛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家都支持道德普遍主義的某一種形式,從古代的柏拉圖學派和斯多亞學派,經過基督教,到現代的康德哲學、客觀主義、天賦權利、人權和功利主義思想家。《世界人權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義付諸實施的一個例證。
❻ 道德普遍主義的介紹
道德普遍主義是一種一元倫理學立場,認為存在對所有人普遍適用的普遍倫理,不論其文化、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徵。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點,各種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與各種形式的道德相對主義相反。
❼ 道德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嗎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的道德取得統治地位。但是還存在著剝削階級道德殘余,存在著公與私、善與惡的矛盾和斗爭。因此,或多或少地使不良道德反映到青少年的頭腦中,形成道德品質不良。學生道德品質不良是指學生經常發生違反我國道德准則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學生的不良道德品質是在某種客觀條件影響下通過學生一定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分析不良品德產生的原因與心理因素將有助於教育上來取預防與矯正的措施。
一、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客觀原因。
家庭環境的不良因素:家庭環境的不良往往是造成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某少管所對少年犯罪的原因進行調查,發現不檢點的家庭佔27.5%,不廉潔的家庭佔26%,不健全的家庭佔30%,不和睦的家庭佔70%。因此,可以說犯罪和家庭環境就像人和影子一樣密不可分。
社會上剝削階級殘余勢力的侵蝕: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不僅自己作案而且常常使用欺騙的手段誘使教唆少數青少年學生作壞事,使他們心靈受毒害,從而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惡習;社會上流傳的一些壞書、壞故事、壞風俗,以及殘存的剝削階級的生活方式、意識觀點,也可能使學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改革開放後,國門打開,從外邊飛進來的「蒼蠅」、「蚊子」對於缺乏分析能力的學生如果沒有及時的指導也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教育觀點上的錯誤和教育方法的不當也可能給學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惡化提供條件。
二、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主觀原因
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如果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就可能被強烈的個人慾望、要求所驅使,結果就可能會發生不考慮共產主義道德准則和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
學生意志薄弱:意志薄弱的學生可能使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需要,而不合理的個人慾望卻驅使學生做出某些粗野、消極、利己的事情。
不良行為的習慣作用:從許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表明,他們在校學習期間,不良行為在開始時常常是偶然發生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發生,便使學生形成不良的習慣。錯誤道德觀念的影響:「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等這些腐朽甚至反動的道德觀念,一旦被學生接受就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三、矯正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方法消除學生對教師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矯正學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使學生消除對教師的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使他們相信教師是真心善意的,教師應當懷著深厚的愛心從多方面關心和幫助他們,同時熱情而嚴肅地對他們提出希望,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教師的真心善意。
教師可明確地告訴學生「一旦從頭做起,好壞看今後的實際表現」。從而激勵犯錯誤學生的上進心。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及集體榮譽感。經常犯錯誤的學生不但缺乏自尊心,而且也缺乏集體榮譽感,因此,他們對教師的批評可能會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這主要是他們經常受到過多的指責和懲罰所造成的。為了培養個人自尊心應當更多地採取贊許、表揚、獎勵、或給予信任性的委託,盡可能多地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利用嚴格要求,組織輿論和獎懲分明的方法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所謂嚴格要求就是提出的要求要切實可行,一經決定必須嚴格執行,同時在執行中作出對每個人的評價,這樣可使學生明確地體會到什麼是正確和高尚的行為,知道應該怎樣嚴格地要求自己。所謂組織輿論就是通過教室牆報、板報、討論會、小評論、演講、文藝節目等提醒、督促學生形成是非觀念。所謂獎懲分明就是有獎有懲,獎,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情上的愉快。懲,使學生受震動,感情上產生自疚。獎懲分明不僅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而且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是非感的一種手段。
經驗證明,矯正學生的不良道德品質必須防微杜漸,從細微處抓起、抓緊、抓早、抓徹底。只要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終會使學生改正不良品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❽ 道德相對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普遍主義
此二兩者觀點相對,如世界人權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義實踐。同時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客觀主義(moral objectivism)、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義(moral naturalism)相區別。
盡管道德相對主義的表現形式林林種種,但一般來說,其主要觀點如下: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而不是絕對統一的。這里的「相對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動力基礎是有所差別的。按照道德相對主義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准。與此相反的道德客觀主義,則對客觀的是非標准深信不疑。
人們對待倫理和道德問題的現實態度與人們對待科學的一般信仰大不一樣,如果把兩者加以比較的話,我們會對道德相對主義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自然科學(諸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以及它們的現代分支學科)為我們打開了認識自然界的一個又一個窗口,而且確實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幾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科學在自然界祛魅和認識世界結構方面大有作為、突飛猛進。不僅如此,科學似乎具有廣泛的有效性和絕對的可靠性。不論人們的個性特點和文化背景有多大差異,自然界向來一視同仁,對那些真誠率真和腳踏實地的探索者們敞開門戶。人們普遍認為,在某種範式主導之下,科學會像滾動的雪球一樣日漸壯大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哲學家們則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科學的境況相當復雜且問題重重。但不管怎麼說,把人們對待科學的這一普遍觀點與人們對於道德的一般看法相比較,總會大有裨益。 道德總是缺少一種客觀統一性。人們的道德信仰千差萬別,諸如前文中那樣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關於是非對錯問題,不僅難以達到一致的意見,我們有時甚至以為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我們常常認為道德是一種純粹主觀上的問題。這可謂是道德相對主義的基本內容。在道德相對主義者看來,道德只不過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說得具體些,在道德這個領域內,不存在像我們在自然界通過科學探索可以發現的科學真理那樣的客觀道德真理(准則)。
❾ 存在普遍客觀的道德原則嗎
存在。
這是一種至高理念的存在,偉大哲學家康德認為是存在這種普遍客觀的道德回原則的。
現在一般答也是認為存在普遍客觀道德。
當然,有的人認為不存在,是以自己意志為道德原則的存在,比如叔本華的唯意志論,現在自由主義的一些觀點。
❿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什麼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美德論、義務論、結果論倫理學、正義倫理。
這四種理論分別是由亞里斯多德、康德、密爾、羅爾斯這四位西方學者提出的。
美德論
美德倫理學誕生於古希臘,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其關注的中心詞便是美德、強調存在而非作為。
柏拉圖曾主張知識即美德,他以二元論的觀點來看世界,將世界劃分為理念的世界和現象的世界,並且認為由於經歷了出生的血腥,人類原本干凈純真的靈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哲學思考,不斷地汲取知識。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其最為擅長的正是哲學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是建構在目的論基礎上的。
義務論
經過近代啟蒙運動的價值顛覆,道德責任確定性的根據主要有絕對命令的義務論、功利主義、契約論、美德論等幾個基本理路。
康德絕對命令的義務論思想給義務的規定性提供了一種令人震撼與景仰的理路。這是一種普遍有效性的道德要求。康德合理地揭示:一種善的道德義務必定具有普遍性。
結果論倫理學
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主要哲學家有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傑瑞米·邊沁等。功利主義亦稱「功利論」、「功用主義」,通常指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
正義倫理
《正義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著作,作者是約翰·羅爾斯。1971年初版,1975年與1999年出版修訂本。在該書中,羅爾斯嘗試用社會契約的衍生方式來解決分配公正的問題。
由此產生的理論被稱為"justice as fairness"(以公平體現的正義,或略作公平即正義),理論導出了他的正義兩原則:自由原則和平等原則。其中平等原則詳細表述為機會均等原則和差別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