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道德說
① 求大神編童謠,限制十五行,關於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六個方面寫得,請一定是
太陽公公起得早,我們去學校。努力學習和勞動,發憤圖強學知識。愛祖國,愛他人,樂於助人是美德,講道德,人人誇,遵紀守法成佳話。誠實守信要牢記,美好品質心中立。中國夢,靠大家,團結協作,困難也不怕
②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愛國篇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國語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賈誼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司馬遷
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司馬遷
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班固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范曄
投死為國,以義滅身。——曹操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曄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其然。——崔顥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李白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杜甫
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甫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韓愈
以國家之務為己任。——韓愈
憂國者不顧其身,愛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專利國家,不為身謀。——司馬光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蘇軾
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一寸赤心惟報國。——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辛棄疾
一身憂國心,千古敢言氣。——樓鑰
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陸沉!——鄭思肖
盡忠報國。 ——脫脫
一寸山河一寸金。——脫脫
富貴倘來君莫問,丹心報國是男兒。——於謙
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李夢陽
丈夫所志在經國。——海瑞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宋纁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張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已。——顧炎武
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陳恭尹
富天下,強天下,安天下。——顏元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丘逢甲
海水沸騰,耳中夢中,炮聲隆隆。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圖避謗乎?閉戶之士哉!——康有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梁啟超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梁啟超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
粉身碎骨尋常事,但願犧牲保國家。——秋瑾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拚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擻精神,喚起國魂,思獨立,心如百煉金堅。把微軀為國捐,把微軀為國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難全。——黃遵憲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
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誅不避貴,賞不避賤。——晏子春秋
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論語
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
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慎到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李悝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商君書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商君書
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戰國策
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戰國策
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屍子
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子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子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韓非子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子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不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韓非子
好以智矯法,時以私雜公,法禁變易,號令數下者,可亡也。——韓非子
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韓非子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持國。——呂氏春秋
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禮記
矯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圓。——淮南子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司馬遷
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司馬遷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司馬遷
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桓寬
曲木惡繩直,姦邪惡正法。——桓寬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
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均刑殊則百姓惑。——班固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王符
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王符
賞毫釐之善,必有所勸;罰纖芥之惡,必有所阻。——桓范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陳壽
刑罰者,治亂之葯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范曄
賞一勸百,罰一懲眾。——王通
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吳兢
若甑生獲免……有功之人,皆須犯法。——吳兢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吳兢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權衡所以定輕重,准繩所以正曲直。——吳兢
賞妄行則善不勸,罰妄行則惡不懲。——魏徵
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
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劉昫
法者,國仰以安也;順則治,逆則亂,甚亂者滅。——宋祁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歐陽修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歐陽修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國,則一國治。——王安石
執法而不求情,盡心而不求名。——蘇洵
約之以禮,驅之以法。——蘇洵
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蘇轍
賞而不誠不勸也,刑而不誠不戒也。——崔敦禮
法無寬嚴,清者斯貴。——徐禎稷
凡事不可輕疑,惟斷獄不可不疑。——呂坤
賞及壬人,則善者不以賞為榮;罪及善者,則惡者不以罰為辱。——呂坤
嚴下吏之貪,而不問上官,法益峻,貪益甚,政益亂。——王夫之
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毋貪,不可得也。——顧炎武
立法非難,守法為難;聽諫非難,樂諫為難。——張廷玉
強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魏源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誠信篇
無信患作,失援必斃。——左傳
信,國之寶也。——左傳
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左傳
失信不立。——左傳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左傳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民無信不立。——論語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荀子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
君子必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大學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禮記.大學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禮記•中庸
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禮記•表記
君子不失口於人,故言足信也。——禮記•表記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韓嬰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司馬遷
人先信而後求能。——劉安
誠無垢,思無辱。——劉向
布令信而不食言。——劉向
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班固
夫高論而相欺,不諾忠論而誠實。——王符
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王符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楊泉
開誠心,布公道。——陳壽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玄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范曄
巧偽不如拙誠。——顏之推
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顏之推
為國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莫不由之。——李廷壽
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王通
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魏徵
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敗德,為下則危身。——吳兢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盡誠可以絕嫌猜,徇公可以弭饞訴。——劉禹錫
推誠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林逋
齊斗堆金,難買丹誠一寸真。——晏幾道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保國。——司馬光
不誠於前而曰誠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司馬光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司馬光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蘇軾
成事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蘇軾
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楊時
處己、事上、臨下,皆當以誠為主。——薛瑄
諾而寡信,寧無諾。——彭汝讓
輕諾者必寡信,與其寡信,不如勿諾。——申涵光
半句虛言,折盡平生之福。——唐彪
忠誠敦厚,人之根基也。——魏裔介
誠信相接,如坐人春風。——王晫
心口如一,猶不失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梁啟超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知禮篇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令儀令色,小心翼翼。——詩經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管子
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左傳
禮之可以為國久矣,與天地養。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左傳
富貴而驕,自遣其咎。——老子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老子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
道之以致,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荀子
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權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猶規矩之於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荀子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辱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權力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荀子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私。禮者,表也。——荀子
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行,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不為危易行。——韓嬰
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大戴禮記
忠信,禮之本也。忠信之人,可以學禮。——禮記
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禮記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
富潤屋,德潤身。——禮記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遇士無禮,不可以得賢。——劉安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司馬遷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司馬遷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班固
在官唯明,蒞事唯平,立身唯清。——馬融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曹操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陸機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葯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吳兢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韓愈
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
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苟營。——張籍
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歐陽修
禮貴從宜,事難泥古。——王安石
禮之始作也,難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難久。——蘇洵
民習禮義,易與為善,難與為非。——蘇轍
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私,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陸游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楊萬里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知恥是由內心以生。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朱熹
鋤一惡,長十善。——脫脫
種樹者必養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守仁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於謙
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顧炎武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朱柏廬
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張廷玉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陳弘謀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申居鄖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張潮
③ 道德的意思
道德
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其他定義: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各種文化中的道德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④ 道教中的五行是怎樣算的
五行,是用五個文字元號代表物質能量的形態間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其中:
五行相剋(克即勝過)是描述物質形態的相互關系
金勝木(物質上很容易理解,簡單的助記就是哪個更堅硬,就勝過軟一點的。),木勝土,土勝水(這里的土僅指泥土而非廣義的大地),水勝火,火勝金(用道德經話來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五行相生(生即出現轉化)是描述事物的變化規律
水生木(水為寒,為下降,陰極一陽生,用木代表向下趨勢的減少及向上勢頭的出現),木生火(慢慢的陽佔了上鋒,向下的勢頭好像看不到了,就像火一樣的快速上竄),火生土(陽極一陰生,熱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減慢了升勢,開始很短暫的平穩過度),土生金(短暫的平穩之後陰開始快速聚集,有如雲的聚集一樣,金即收斂,即指高度聚集),金生水(聚集到一定程度,至陰之像便出現了,有如雲聚而雨下一般,水代表下降、回歸。)
正因如此,我們就能從陰陽五行中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又正如道德經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不出戶能知天下為何?因為掌握了一切事物的規律。有些人不理解事物的規律,他走的路不少,見到的事物也不少,但他卻無法瞭解事物的規律,所知道的事情只能是很有限的。)
⑤ 五行學說 金勝木說成是剛勝柔 而道德經說 柔勝剛 這兩個矛盾嗎
沒有誰一定勝誰,只是平衡2者關系。所以才有剛柔並進說法,那種過於側重只是真對具體情況一種修正,並非一定是。萬物都是變化,沒有陽一定勝陰,還是陰一定勝陽說法!
⑥ 五行思想的基本內涵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到漢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認為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五行在中醫里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
「土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紅 黃 白 黑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時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節 春節(正月初一) 上巳(三月初三) 端午(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重陽(九月初九)
五星 歲星(木星) 熒惑(火星) 鎮星(土星) 太白(金星) 辰星(水星)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五音 角 征 宮 商 羽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情 喜 樂 欲 怒 哀
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無名指 小指
五感 目 耳 鼻 口 皮膚
五覺 色(視覺) 聲(聽覺) 香(嗅覺) 味(味覺) 觸(觸覺)
五液 泣 汗 涎 涕 唾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
五味運行的所在 筋 骨 肉 氣 血
五事 貌 視 思 言 聽
五獸 青龍 朱雀 黃麟 白虎 玄武
五畜 犬 羊 牛 雞 豬
五蟲 鱗 羽 裸 毛 介
五果 李 杏 棗 桃 栗
五穀 麻 麥 稻 黍 豆
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
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
五政 寬 明 恭 力 靜
五惡 風 熱 濕 寒 燥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祀 戶 灶 溜 門 井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未·戌·丑 申·酉 亥·子
月(農歷) 1月~3月 4月~6月 3、6、9、12月 7月~9月 10月~12月
⑦ 最早提出五行說的是誰
五行說起於戰國後期,其創始人是鄒衍。
鄒衍憑借久已有之的零碎的五行思想造出了一套整齊的五行說,以說明「歷代的符應及其為治之宜」。按鄒衍的說法,「土、木、金、火、水」五行,按相勝的原理轉移,與世間朝代更替有相應的關系。新朝的興起必因前朝道德的衰落,新朝所據之德必為前朝所不勝之德。這就要求那後來要做成天子的,要在五德中得到符應,才可確實表示其受有天命。鄒衍的五德說,到秦始皇時得到了應用,秦朝按著五德說定為水德尚黑,以表秦朝勝於周代的火德。但《世經》記載的古史系統與五德說有了明顯的不同。
《世經》把五德的次序改為「木、火、土、金、水」(這是從董仲舒的五行次序說);二是把朝代伸展了兩倍。原來,鄒衍時的古史系統是:天地未生——天地剖判——黃帝——夏——商——周,到秦時剛湊滿五德。《世經》記載的古史系統,夏之前被加上了三皇和五帝,以及神農、伏羲等,到周代已是第三次終始了。由於《世經》中的古史系統最完備,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成了正統和權威。
⑧ 五行中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准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庄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
(8)五行道德說擴展閱讀
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
一般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溫良恭儉讓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
忠孝廉恥勇指忠心、孝悌、廉潔、羞恥、勇敢。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⑨ 為什麼五行學說里金勝木 被說成剛勝柔 而道德經里卻說柔勝剛
因為金勝木是五行說。道德經是講人。
⑩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10)五行道德說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