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機關民國
㈠ 民國時期的法律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辛亥革命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政府頒布的法規,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法規,北洋政府法規和國民黨政府法規3個部分。
臨時政府法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以後,以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史稱南京臨時政府。在它存在的短短3個月內,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許多鞏固民主共和制度、保障人權、發展資本主義和改革封建惡習的法律、法令。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關於政府組織法
1911年12月 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通過並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於1912年1月2日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次日加以修正,共 4章21條。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體制的誕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滅亡。它確定南京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政府機關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臨時大總統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臨時大總統下分設各部,部長對臨時大總統負責。參議院為行使立法權的機關。參議院成立以前,暫由各省都督府代表會代行其職權。臨時中央審判所為行使司法權的機關。南京臨時政府還於 1月30月頒布了《中央行政各部及其許可權》,起草了《各部官制通則》和各部局的官制,編定了各類官吏考試制度。在這些法令中,規定了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各部的職權范圍及官員任免辦法。臨時政府在3月10日又公布了《南京府官制》,作為改革地方政權機關的模式。
關於改革司法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3月2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兩部通飭所屬禁止刑訊文》,3月 11日頒布《大總統令內務、司法部通飭所屬禁止體罰文》,規定行政、司法官署審理案件一概不準刑訊逼供,不法刑具悉令焚毀,其罪當處笞、杖、枷號者,一律改為罰金、拘留。違反命令者褫奪公權並治罪。臨時政府還擬定了《臨時中央裁判所官制令草案》、《律師法草案》,主張建立律師制度,實行陪審和公開審判制度。
關於保障人權
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 3月17日頒布《大總統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宣布廢除清朝法律中對所謂"賤民"的歧視和限制,規定水上居民(蛋戶)、"惰民"、丐戶、義民(奴)、優娼、隸卒等均享有選舉、參政、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等公民權利和自由。3月 2日和3月19日又相繼頒布《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明令禁止販賣華工,買賣人口,保護華僑,廢除奴婢賣身契約、主奴名分以及人身奴役等。臨時政府還明令取消清王朝官府中"大人"、"老爺"的稱呼,廢除跪拜禮,勸禁纏足,曉示剪辮以及禁煙、禁毒。此外還頒布了《維持地方治安臨時軍紀十二條》,強調"擁護人權為第一要義",嚴懲侵犯人民生命財產權利的行為。
振興實業
臨時政府制定了商業注冊章程、《商業銀行暫行則例》等保護工商業的法令,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農墾,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為此,還以大總統和內務部名義發布了保護人民財產的命令。凡在民國勢力范圍內,人民所有一切私產,均應歸人民享有,無確實反對民國證據的清政府官吏所得之私產,應歸該私人享有。工商企業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有權向中央平政院陳述或向都督府控告,一經調查確實,"立予盡法懲治"。
北洋政府法規
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於1912年4月在北京建立了北洋政府,直至1928年6月才為北伐軍的節節勝利所迫宣告結束北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主要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約法》《中華民國憲法》、《暫行新刑律》、《刑事訴訟條例》、《民事訴訟條例》、《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等。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1913年10月31日由國會組織的憲法起草委員會三讀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天壇憲草",共11章,113條。這部憲法草案採取資產階級憲法形式,實行責任內閣制,規定了對總統任期的限制和國會對總統的牽制權。這部憲草大大妨礙了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因此,袁世凱於1914年1月14日悍然下令解散了國會,"天壇憲草"隨之成為一張廢紙。
《中華民國約法》
由袁世凱一手操縱的"約法會議"所制定,並於1914年5月1日公布,又稱"新約法",以示區別於前臨時約法。該約法分10章,68條。它以確認袁世凱專制獨裁製度為基本特徵,取消了國會制,設參政院作為總統的咨詢機構。這個約法是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反動,為袁世凱推行專制獨裁提供了法律根據。
《中華民國憲法》
1923年10月10日直系軍閥曹錕賄賂國會議員當選總統後制定公布的憲法。它以"天壇憲草"為基礎,是北洋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個憲法,共13章,141條,內容十分龐雜。這部憲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民主偽裝下實行軍閥獨裁。它羅列了一系列有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的規定。但又賦予大總統凌駕於國會之上的權力,有權停止眾議院或參議院的會議等等。此外還賦予地方軍閥極大的許可權,藉以換取對曹錕政府的支持。這部憲法隨著1924年10月直系軍閥的倒台而作廢。
《暫行新刑律》
北洋政府對《大清新刑律》(見清代法規)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刑事訴訟條例》
1921年11月14日公布,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在清末《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是中國正式公布施行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分總則、第一審、上訴、抗告、非常上訴、再審、訴訟費用、執行,共8編,514條。
《民事訴訟條例》
《民事訴訟條例》也是在清末《民事訴訟律草案》(見清代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的,於1922年7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它是中國正式頒布施行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該條例計6編:總則、第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抗告程序、再審程序,以及特別訴訟程序,共755條。
《民律草案》和《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北洋政府曾於1915年起草了民律親屬編草案,至1926年完成民律各編的起草,但一直未作為正式的民法典公布。所謂《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即《大清現行刑律》(見清代法規)中關於民事的規定。1912年 3月10日袁世凱宣告"暫行援用"前清施行之法律,也包括《大清現行刑律》民事部分。同年4月3日,參議院在《議決暫時適用前清之法律咨請政府查照辦理文》中也指出:"嗣後,凡有關民事案件,仍應照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所謂民事部分,即指《大清現行刑律》中的"服制"、"戶役"、"田宅"、"婚姻"、"錢債"等大部分或一部分,以及戶部則例的"戶口"、"民人繼嗣","田賦"中的"開墾""坍漲撥補""牧場征租"、"寺院莊田"、"撤佃條款"、"灘地征租"等有關條款,直到1929年國民黨政府公布新民法才予以廢止。
㈡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的後續的議政立法機構
1924年12月13日,被抄奉系軍閥擁上台的段祺瑞,以曹錕賄選為罪名,廢除了民元國會。1925年2月1日,段祺瑞政府拒絕孫中山召開國民會議的呼籲,而召開善後會議,作為議政機構。善後會議的代表不是由選舉產生,而是指定的。2月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仰體總理意旨,對於善後會議不能贊同,決不參加。實際上仍然有楊永泰等12名國民黨人參加了善後會議。2月10日中國國民黨通電反對善後會議制定國民會議組織法,希望人民團體自行制定。
「在歷時3個月的會議上,160多位代表討論了30多項議案,包括遣散軍隊、整頓政治、稅制、教育經費、查禁鴉片,還有其他議題。會議通過的議案中有一項是召集國憲起草委員會(1925年8月3日成立,12月完成憲法草案)的規則和選舉「國民代表會議」(但從未實際進行選舉)的規則。」 1925年3月1日,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主持下,在北京舉行「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以與「善後會議」相對立。4月30日北京國民會議促成會機關被查封。
㈢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權分立是哪三權
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
內閣輔佐大總統,作為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增設法院,行使司法權;參議院作為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參議院還有彈劾大總統和國務員的權利
㈣ 議會,國會,參議院,內閣,這四個概念都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講究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而中國的民國稍有不同,是五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監察及考試),但二者在實質上是一樣的。
國會,即是議會,是立法機關。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負責立法、制定對內外政策、稅收政策等。
內閣,是行政機關。上由議會(國會)選出,並對議會負責。總攬國家政務,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一切重大方針與政策。
參議院,是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眾議院)的一部分,眾議院由人民提名選出,參議院由立法機構提名選出。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國家的創建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以及與一個較為慎重且具貴族氣派的參議院,以防護集體情緒的狂亂。憲法規定法律之通過須經兩院允許。
㈤ 中華民國實行兩院制嗎
孫中山在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權分立,即再加上監察和考試兩院,中華民國秉承孫中山這一政治設想,實行的是五院制。南京參議院是辛亥革命初告勝利,政府尚未組建完備的前提下成立的立法機構,最重要的功績就是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㈥ 誰介紹一下以前國民黨的機構組織
國民政府及國民政府主席: 國民政府為最高治權機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國版民政府由國民黨權中央執行委員會推薦委員若幹人組織之,並推定其中5至7人為常務委員,於常務委員中推定1人為主席。
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會議: 國民政府設委員若幹人,由國民黨中執會選任之,委員名額時有增減。
行政院: 國民政府最高行政機關。
立法院: 國民政府最高立法機關。
司法院: 國民政府行使司法權的最高機關。
考試院: 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
監察院: 國民政府最高監察機關。
㈦ 簡述中華民國時期的「六法」體系
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律體系,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兩大部分。成文法在南京國民政府法內律體容系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通常被概括為「六法」,其匯編被稱為《六法全書》;不成文法也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重要的法律淵源,它們是成文法的重要補充。雖然當時的不成文法都無須經過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機關通過立法程序制定和公布,但都具有法律效力,都是南京國民政府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成文法也是當時法律體系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成文法方面,《六法全書》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基本法典,是「六法」及其相關的單行法律和法規的匯編,是南京國民政府的主要成文法的總稱和當時法律體系的主體。南京國民政府成文法之所以被稱為「六法」,是因為其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六大類基本法典所組成的,一般認為主要包括憲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但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與商法合而為一,不再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統稱為民商法,因此邵分學者認為,行政法應當取代商法成為六法之一,這樣所謂「六法」就是指憲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及行政法這六部基本法典。
㈧ 美國三權分立和民國三權分立的區別
美國是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中華民國是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3+22式五權分立。
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美國憲法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體中比較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的矛盾。其中一種方法是採用議會制。在議會制之下,行政機關的領導來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行政、立法並不完全分離。現代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
五權憲法 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對於憲法的創見,是孫中山的重要思想。孫中山在十九世紀就有這種醞釀,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見於文字。五權憲法乃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各自獨立運作並互相監督制衡。
1947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大致採取了這種政治體制。五權制學說基礎是孫中山的「權能區分」學說,即是「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政權歸於人民,但中國國情不便全面行使直接民權,由國民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政權。國民大會可以選舉並罷免總統,對監察與考試兩院院長行使同意權,另有修憲權。
㈨ 民國之初實行的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
民國時期政權組織形式屬於專制獨裁的實質,先後實行過總統制、責任內閣制、君主制、執政制、大元帥制、委員會制、五院制等各種政體。
總統制:是1911年當時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辛亥革命導致清王朝統治的崩潰。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宣告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覆滅。
南京臨時政府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按照資產階級的分權理論,建立起以美國「總統制」為模式的、不完全的三權分立體制。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
內閣制:是袁世凱執政時期產生的,北洋軍閥專制制度確立的時期。1912年4月份,臨時政府遷到北京,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但袁世凱獨攬大權,使責任內閣名存實亡,後又下令解散取代臨時參議院的國會,實行獨裁。
(9)立法機關民國擴展閱讀:
1.總統在任職期間,沒有因政見不同而倒台的風險,可以積極推行政策,在行政與立法相互制約的情況 下,行政權力高度集中,運作效率充分發揮,適應形勢的變化。
2.在議會中反對黨佔多數時,反對黨在可有效的制衡總統的同時,減少發生憲政危機的可能。
3.在議會中執政黨佔多數時,反對黨同樣可以有效的制衡總統,並且總統制的反對黨不會像半總統制和議會制的反對黨那樣容易被邊緣化。
4.有限的任期可以有效的防止總統任期過長而走向獨裁的局面。只適用於有限制連任次數的國家,但多數亞洲及非洲總統制國家並沒有限制連任次數,進而造成該國總統皆為長期執政的獨裁者)。
資料來源:網路-總統制
㈩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規定什麼是國家立法機關。
參議院
採取一院制的議會政制體制,參議院是國家立法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