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法治觀
Ⅰ 為什麼海洋文明就會滋生民主、法治思想
1.自然條件:多山,環海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的氛圍.2.經濟條件: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其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發達,是民主政治產生的物質基礎;商品交往自由平等的環境,易於接受民主平等的觀念.3.文化因素:靠近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便於從亞非文明中吸取豐富營養.4.政治前提:希臘半島的高山,河流將希臘人分隔在城邦的地理單元內,難以形成統一的國家,城邦狹小使公民更能直接參與政治.5.人文條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較高的素質,積極參與城邦的政治事務.必修一的內容..
Ⅱ 怎樣走海洋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對海洋環境保護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因此,在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必須重視對海洋環境的保護,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持續發展。
在開發保護海洋資源方面,主管部門要通過海洋資源的價值核算和評價,對海洋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利用價格體系調節海洋資源的供求關系,盡可能保證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在保護海洋環境方面,要集中控制陸地上污染物的排放,強化鹽田、海水養殖池廢水、石油開采、拆船和海洋運輸過程中廢物排放的管理,維護海洋的生態平衡和資源的長期利用。逐步實施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重點治理和保護河口、海灣和城市附近海域,繼續保持未污染海域環境質量。加強入海江河的水環境治理,減少入海污染物。加快沿海大中城市、江河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垃圾處理率和脫磷、脫氮效率。限期整治和關閉污染嚴重的入海排污口、廢物傾倒區,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渣,嚴格限制重金屬、有毒物質和難降解污染物排放。臨海企業要逐步推行全過程清潔生產。加強海上污染源管理,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設備的配備率,做到達標排放。海上石油生產及運輸設施要配備防油污設備和器材,減少突發性污染事故。實施誰污染誰治理的環境問責制度,優化海洋環境保護的法治化進程。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對陸地資源而言,難度和風險更大、綜合性更強、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也會更大。海洋資源從調查、觀測、勘探、開發利用到管理的各階段,都是科學和技術運行過程的結果,要不斷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施科技創新,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和科學管理的總體技術水平、規模和效益。
實施海洋開發戰略,必須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我國的八大海洋產業中,海洋捕撈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鹽及海洋化工業等傳統產業發展早,聚集的勞動人口多,有些產業生產技術落後,低水平盲目發展造成資源破壞嚴重,自身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劣。調整產業結構,改造傳統海洋產業,大力發展海洋油氣業、海洋醫葯、海洋旅遊業等新興產業,已成為海洋開發的重要政策命題。同時,應注重優化海洋資源配置,積極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的高技術產業,促進深海采礦、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發電等潛在海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眾所周知,海洋產業結構不同,對海洋資源的依賴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也會不同。一般來說,從海洋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對海洋資源依賴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是在逐漸減弱的。我國的海洋產業結構一直在以第一產業為主,因此應根據我國海洋資源與環境的特點,調整海洋產業結構,逐步降低第一產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提高第二、三產業的比重,重點發展油氣開采、海濱旅遊、水產養殖、遠洋交通運輸;積極發展觀測服務、海洋葯物、海水資源利用;努力開展海底采礦、海洋能利用,提高第二產業在海洋產業中的比重。海洋產業的效益應從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綜合考慮。因此,要重視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以高新技術改造海洋傳統產業,推動海洋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產業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Ⅲ 制定環境法律制度的意義
一、環境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法律部門,正是在人類對生態法律終極訴求的過程中伴隨著人與自然沖突日益加劇卻難維持的情況下做出的理性反應。
1、環境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堅持生態主義倫理主導的法治觀即生態法治觀。
2、人類在行使自己消費權利的時候,應當受到合理的限制。
3、環境法以維護人類和生態的共同利益為己任,強調對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重建要求,力圖消除人類消費活動中所帶來的種種對立和不協調,從而在消費活動中培養出社會公眾自覺的生態法治意識。
二、環境法是引導社會公眾塑造健康文明、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1、環境法承認人與自然關系的互動和整體性,不是要求社會公眾單向片面地為生態平衡而放棄消費活動和生活水平的增長。
2、環境法是和諧性法律、限制性法律而非遏止性法律,是制度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
3、環境法所堅持和主導的發展理念就是協調共生的和諧發展理念。
三、環境法律制度與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都具有超凡的深遠意義
1、對人與社會的價值意義
2、對人與自然的價值意義
3、對人與自我的價值意義
四、結束語
總之,基於前述價值意義作為洞察的進路來解讀環境法發展觀的意義,我們可以發現環境法絕非只是國家蓄意強加在個人身上的「戒律」,其更為重要的乃是協調個人自由、群體自由與自然生態、社會秩序相互和諧的關鍵手段。筆者以為,環境法倡導的和諧發展理念,也並不僅僅局限於一種社會發展理論,而是在建構一種新的哲學、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實現人類過一種簡約、真實、有節制、有德性的幸福生活,並最終達致身心合一、物我兩契、人際和諧溫馨、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境界。當然,這種本真生存的主體必然是全面發展、內外和諧的本真的人,而造就這種本真人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實踐中讓我們每一個人處於環境法律制度的限制與調整之中。
Ⅳ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4)海洋法治觀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Ⅳ 什麼是法治觀
我個人認為,它是對統治階級依法治理國家、社會的根本看法,是對法治理性專精神和屬文化意識的抽象,是人們對法治的態度、信念亦即對法治價值、法治要素、法官等的認識、評價、反映以及要求等的泛稱,是法治所有社會內涵在人們心目中的映射與回應。法治觀的核心是法治的實質價值觀與法律權威觀。前者主要是指人們關於正義、自由及平等的看法,後者則重在指人們對法律的感知和信仰。
請採納。
Ⅵ 我們可以通過那些途徑增強法治觀
一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應該包括文化、思想政治、道德、審美等各方面的素養。要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這個過程必定是循序漸進的。平常可以多看些時事新聞、歷史書籍、名人語錄、時事點評,多關注下民生、民事,從各個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個人內在修養,從而奠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法律素養是在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上養成的,就多了解些法律常識,多看些法律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及法制新聞,比如法制在線、法眼欄目、一個人作為道德行為的主體,時刻面臨著自身道德價值的選擇。 都市夜話之類的節目都可以看,遇到問題多從法律的角度去思考,慢慢地可以提高自己的維權意識。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市場機制不健全、不規范,相應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建設相對滯後,由此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二律背反現象,令眾多一個人無所適從,為師者亦措手不及,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面對紛繁甚至沖突的道德價值,一個人時常陷入兩難或多難選擇的境地。尤其是近年來社會評判標準的不確定性,給一個人進行自我道德價值的選擇和實現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為他們同樣的行為,往往在社會中得到不同的評價,時褒時貶,時贊時斥,以致於一個人的自我評判標准也難免發生左右擺動,難以確定。因此,從理論上回答一個人的道德價值選擇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德原則,以及在這些根本原則指導下,如何幫助一個人實現自我選定的被社會認可的道德價值,這是大學德育的根本目標之一,同時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教育的原則,對於把握道德教育的方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毛澤東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科學的理論就像一面引導千軍萬馬朝著正確目標沖鋒陷陣的旗幟。思想道德修養課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青年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一個人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青年一個人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這對於置身於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一個人來說,尤為重要。理論聯系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系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利用課堂教學等形式,與一個人共同討論應當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樣做的道理。一個人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但獲「知」並不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一個人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非專業意見,建議多參加社團活動多參加公益活動多看報紙多關照新聞等各種傳媒和輿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涵蓋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的道德要求和價值觀。當代一個人肩負著建設祖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社會的歷史重任,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建設法治、民主社會的主要力量。因此,當代一個人必須提高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通過自覺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提高法律素質一個人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時代呼喚英才,希望在於青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 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一個人的參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個人去奮斗。時代為當代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廣 闊的舞台,也對當代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人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不僅 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那麼,應該如何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呢?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是提高一個人學習思想道德修養的有效方法。一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過程,是一個 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的積極揚棄過程,它既需要自己主觀的努力,也需要客觀外界的幫助。接受教育,可以不斷提高自 己的理論水平,還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但外因畢竟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接受 教育的同時,還要善於運用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也可稱為自我修養,它表現為一種自我主觀積極努力、勇於進 取的狀態,表現為在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不斷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監督、自我反省、自我改進的 能力和水平,我國儒家學說中提倡的「慎獨」就是自我修養的 最高境界。一個人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例如進行自我總結和鑒定,通過分析解剖自己的優缺點,樹立新的奮斗目標; 立座右銘,針對自己的弱點或根據自己的願望把名人名言置
於床邊、案頭,朝夕相望,就能起到激勵、督促、潛移默化 的作用;記日記、 寫讀後感等也不失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 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一個人既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應具備相應的法律素質,樹立「以遵紀守法為榮, 以違法亂紀為恥」的觀念。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律 意識,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是培養一個人法律素質的基本 內容。只有認真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加強法律修養,才能在社會主義 法治國家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做一個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培養一個人法律素質,教育是基礎。高校是一個人接受系統 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對一個人進行法律素質的培養,除了靠健全法律、實行依法治國外,還要從學校內外、課堂內外著 手,要從理論與實踐上著手,要做到以下幾點:一、要確立科學培養觀念,提高對法律素質認識;二、要改善課堂教學 環節,豐富一個人法律知識;三、要營造立體培養環境,增強一個人法律意識;四、要強化有效的實踐環節,培養大學 生法律能力;五、要建立健全保障機制,提升一個人法律素質。 這樣才能全面提高一個人的法律素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實 踐長才幹,實踐提高能力,一個人只有書本還很不夠,因此, 我們應該鼓勵一個人走出校園、深入實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樣才能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通過勤工儉學、社會調查、生產實習、青年志願者等社會實踐活動,一個人能 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此同時,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能 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和提高,為全面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個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 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體現者和傳承者,一個人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健康成長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大學是知識的海洋,人生的理想將在這里確立,未來的發展也即將在這里得到奠基,所以我們必須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來爭取更多的知識和本領,讓自己能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大學是一個新環境,注重的就是獨立思考和生活,無論是學習、交友乃至認識社會和人生,都需要更多的依靠自己的思考、判斷和選擇。因此,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讓我們更好的面對未來。1.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意義從青年一個人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 ... 電視電影《地道戰》 電視電影《地道戰》觀後感唐傑摘要:電影《地道戰》講述了日軍侵華時,1942 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 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 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關鍵詞:團結;人物形象;抗爭;幽默引言電影《地道戰》是 60 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也是一部經典回顧歷 史愛國教育影片。我們一個人應當注重誠信,以誠待人。
Ⅶ 為我國維護海洋權益和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人有哪些青少年應怎樣學習
教師職業道德是從事教育職業的人從思想到行為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為了培養造就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教師隊伍而開展的師德教育活動,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教師隊伍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僅涉及教師個人道德修養,也不僅是教育系統內部師德師風好壞的反映,而且還是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以身作則、嚴於利己,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對教師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不斷增強,良好的師德師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會的尊重。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受影響的因素多樣化、社會利益主體和價值取向多樣化,社會上出現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的現象,教師團隊中少數教師也出現了以教謀私、言行不一、敷衍塞責、體罰或變相體罰等現象。這些現象有損於人民教師的形象,也危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當前,在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施實綱要》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師德建設必須發揮表率示範作用,教師應成為全社會先進、文明的表率,這也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共同奮斗的目標。
一、用全新的視角認識師德建設的重要性
l、以黨的大政方針為方向,加強對師德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加強師德建設,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范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先進文化,把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結合起來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著力點之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師德建設既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全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中指出,教育的發展目標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實現這一目標的主體在教師,關鍵在師德。因此加強師德建設不僅關繫到教師自身的修養,更重要的是關繫到黨、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2、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根本,增強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使命感
加強師德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特殊使命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也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美德的體現者。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是未來的國家公民,是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重要而持久的影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和師生觀,要求不斷改善師生關系和教學行為,要求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之中,從而形成尊重理解、平等交流的教育氛圍。所以,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先決條件,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全面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抓緊、抓實、抓好。
3、以實現教育現代化為目標,加深對師德建設重要性的理解
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者要深刻認識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正朝著深層次推進,學校的布局調整不斷深入,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家長對教育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關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諸多因素和情況給每一位教師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教育要想率先實現現代化,重要的標志是樹立社會認可、群眾滿意的教育整體形象,教育整體形象的形成,不可或缺的是教師的師德形象,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是教育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之一,這已經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
二、用以人為本的觀點明確師德建設的針對性
以人為本是師德建設的核心。教師是教育者,教師的職業是以人育人的工作,尊重教師的職業勞動,充分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積極性,提高服務於社會、家長和學生的自覺性是加強師德建設的落腳點。以人為本,加強師德建設必須面對教師團隊的具體思想和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行業化、職業化的運作,把握好原則。
1、共同願景和個人目標相結合的原則。在師德建設中,不僅要講社會的共同願景,而且要講個人的願景目標,以利於調動教師實現社會目標的積極性,這也是師德建設適應轉型期人們的價值從集體取向向個人取向轉化的一個方略。
2、宣傳教育與制度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師德建設,教育是基礎,制度是保證。堅持不懈地進行理論灌輸、開展教育活動是加強師德建設的有效載體。要緊緊抓住影響師德形成的各個環節,通過學習、教育使師德內容入腦、入耳、入心,耳熟能詳,並逐漸轉化為自覺行為。使每位教師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什麼是提倡的,什麼是堅決反對的。同時要把輿論引導與建章立制結合起來,把宣傳提倡與約束管理結合起來,保證師德建設的科學化、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
3、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的原則。要廣泛宣傳和樹立教師團隊中愛崗敬業、師德高尚的先進模範人物,發揮典型示範作用,為廣大教師樹立學習榜樣。同時,要從廣泛的現實基礎出發,從社會關注的事情入手,從師德的底線抓起,保證教師隊伍全體人員的基本師德水準,認真貫徹、落實《綱要》和《規范》的要求,採取有力措施杜絕社會反映強烈的一些失德行為,從而一步一個台階地切實推進師德水平的穩步提高。
4、個體要求與集體要求相結合的原則。師德建設首先要向教師個體提出要求,對教師個體做出評價;其次,要對一所學校教師的整體師德提出基本要求,對學校做出評價。因此,必須把對師德建設的個體要求和集體要求結合起來,把對教師個體的師德評價與對集體的師德評價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整體提高。
三、用發展的眼光尋求師德建設的創新性
師德建設是當今實施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是學校軟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師德是教育發展的永恆話題,個體規范、群體創建、社會評價、整體推進是創新師德建設的必由之路,是以法治教的有機組成部分。師德建設「創新」要在堅持傳統做法的同時,在實踐中出新,探索新途徑,挖掘新招法,總結新經驗,實現新提高。要實現政策導向與教育理念和諧統一,傳統和先進管理和諧統一,民主公開與依法治校的和諧統一。
l、健全和落實評價機制是師德建設創新的切入點。正確的師德評價,可以增強教師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規定教師道德修養的指向,促使教師沿著正確的修養道路前進,從而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現在社會上人們對教師期望越來越高,對師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進一步探索完善教師評價制度,逐步建立學校、家長、學生、社會四位一體的全員參與、全員監督的教師評價機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要在加強內部評價的同時,特別要增加外部(家長、社會)評價的比重,這是師德建設的突破點。要通過對問卷、意見箱、一票否決等形式的外部制約力與教師考核、評定職稱、獎懲等形式的內部約束力進行有機整合,逐步形成科學、規范的師德建設評價體系,提升師德建設的整體水平。
2、深化創建活動是師德建設創新的有效途徑。師德創建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開展教師樂於參與,有思想深度的創建活動是師德創新,取得扎實成效的有效形式。實踐證明,創建文明組、創建師德風范校、贏得了教師積極地響應,增強了師德建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趨勢,積極推進學習型學校的創建,要求師德建設必須與時俱進,進行創新,努力為學習型學校的創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3、德法並重,是高層次師德的體現。當今,人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的觀念也深入人心。因此,高層次的師德建設必須以法律、法規為保證,納入到法治軌道中來,依法治教和師德建設密不可分。以德治國的方略和依法治國的戰略是實現新時期師德建設向高層次發展的根本指針,教師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在依法執教的過程中,努力實現思想道德新的提升。
師德建設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將師德建設提升到新的水平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只要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師德建設必將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Ⅷ 什麼叫法治觀
所謂法治復觀是指人們對法制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也稱法治觀念。
法治觀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法治觀念是指以人們的法律觀、法制觀和法感情為基礎的一系列法律觀念,它是人們在參與有關法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自身認識發展的內化與積淀,是主體將自己的經驗和法律知識加以組合的結果。
在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意識或稱為法治觀(念),中國正在建設的是一種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但建設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又無時不刻不受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當然,這種西方法律文化也包括了WTO法律文化。再如:「法制觀念」是指「遵守法律的意識」,「法治觀念」則是指「不是依據長官意志、而是依據法律來進行治理」的觀念。
Ⅸ 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基礎
亞里士多德著作中談到法律的言論相當多,很難說明哪個是他為法律下的確切定義。他對法律的定義性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城邦所有成員力量集中的基礎上所產生的近似於神的"集體異人";
2、法律基於理性,是理性的具體化;
3、法律是正義的化身和體現,用以衡量人間的是非曲直。法律的目的就是實現正義;
4、法律的功能在於給人以自由和過一種優良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根源於人的城邦動物本性,是正義的派生物,是城邦中制度化了的用於衡量事物是否符合正義的具體標准,其目的就在於利用法律的理性和強制性來指導和規制人們的行為,使其更符合正義的要求或更具有德性,使城邦更具有正義性。
(9)海洋法治觀擴展閱讀:
亞里士多德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對法做了分類:
1、基本法與非基本法。基本法即城邦憲法,是規定國家治理形式的法律;非基本法是指除了基本法以外的涉及城邦公民在買賣、貿易、賠償和城邦在稅收、維持治安等方面的法律。
2、自然法與人定法。這是從法的性質、地位角度的分類。作為自然法是指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在性質是自然的,體現了自然正義的要求,其內容普遍使用,且永恆不變;自然法地位高於人定法,是人定法制定的依據。
所謂人定法,即人為制定的法律,它源於自然法,是每一個社會制定出來的約束自己成員的法律;人定法還可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習慣法)。亞里士多德把法分為自然法和人定法這種二元論的法的分類,對西方法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法的分類方法也被一直延續下來。
3、良法和惡法。這是亞里士多德在談論政體和法治問題時,對法進行的劃分。他認為,法治應該以良法為基礎,區別良法與惡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看政體的性質。一般來說,正常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而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
4、習慣法(不成文法)與成文法。如前所述,人定法又可以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習慣法是指在希臘城邦中那些世代流傳下來的通行的習慣規則;成文法則是指各個城邦制定的條文規則。
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以憲法為統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在內,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從法律體系的層次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結構上表現為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特徵,既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有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還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法定許可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從法律體系的部門來看。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兩個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憲法為統帥,包括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10)海洋法治觀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與法律體系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第二,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第三,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
第四,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第五,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