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法治與人治800字

論法治與人治800字

發布時間: 2022-06-11 17:02:51

A. 談談你對法治和人治的看法

人治是社會發展地下的標志,在人治的狀態下,人民不會得到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法治是人治的進級專階段,是更高的形態。他的達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但是根據法律強制性的轉變,法治階段我認為還能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低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法律中再也沒有人為的因素,初步體現出公平、正義的要求,是優秀的。人們在法律的規范下,自覺的進行著自己的社會行為。可以說,這個階段,法律的強制性仍然是從外部去規范人們的行為。
第二個是高級階段,法律已經融入道德之中,人們在進行社會行為時,自發的、下意識的從內心產生合法的評價。法屬律的強制性從外部規范人的行為轉變為了人們在實行行為前的帶有強制性質的內心評價。
個人粗淺看法,尚未成熟,請指證。

B. 人治與法治的根本區別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C. 談談你對法治與人治的認識

人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是治國方式的不同。人治是領導人治國,法治是法律治國。
法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中國歷史,從奴隸制的夏朝到封建制的秦朝一直到清朝無一不是人治,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依法治國。

歷史上早就有關於法治與人治的爭論.(1)儒家和法家關於法治有不同見解,爭論的核心是實行人治還是法制.儒家主張人治,或稱德治,禮治,認為國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賢明君主或聖人賢人通過道德感化和約束進行治理.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充分論證,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法使人民無廉恥之感,而禮則使人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有了規矩.相反,法家主張要由掌握國家權力的人,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如韓非要求統治者應該"不務德而務法","聖人之治國,不恃人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2)古希臘思想家關於法治與人治也有爭論,爭論的核心是是否實行"良法"之治.他們關於法治的論述,主要是與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龐大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柏拉圖是積極主張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為,如果沒有"賢人政治",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則人類永無寧日;同時,他較為藐視法治的作用,反對將法律的約束強加於"優秀的人".與柏拉圖相反,希臘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體現著理智的因素,並且免除了一切情慾的影響;而人治不能排除獸性的因素,雖然有最好的賢人,也不免會有執政的偏見.在古希臘,還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比較早又相對發達的法治實踐,這就是確立了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從梭倫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憲法",都維護雅典民主制度,它和專制相區別,是由人數較多的統治者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的體制.(3)近代以來,法治與人治之爭,在政治制度領域主要表現為實行民主還是專制之爭,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由於人治將國家治理寄託於一個賢明的君主之上,實際是擁護君主制或寡頭政治,而主張法治的思想家則對於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體下,如果繼任的後嗣是一個庸才,就必然會危害全邦,而在實行法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這一問題."他還說:"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17,18 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是把實行法治還是人治與政治制度,國家體制聯系起來.美國思想家潘恩宣稱:"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應該成為國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更高高地舉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因為惟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統治者,公共事務才是作數的".正是在這些啟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國等國的憲法,首先將法治原則體現在憲法之中,使該原則真正通過法律而貫徹到民主政治的國家生活之中.

D. 談談對法治和人治的看法

很多書上已經有的我就不談了,我來說下我最近聽老師講的和看書的一個內比較新穎的容觀點。法律最終都是要被人實施的,所以法的實施離不開人治,因此不能把法治和人治絕對的對立起來。區分法治和人治最主要的是看是由法律起決定性作用還是由人起決定性作用。人治更多出現在古代君主專制時代。

E.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

F. 談對社會法治理念的認識,(要結合法治,法制,德治人治)的1000字作文

當前,一場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育,正在全國檢察機關深入開展。檢察官作為行使國家檢察權的群體,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踐者,深入進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唯如此,才能全面理解依法治國這個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的理念,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才能努力實踐執法為民這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牢固樹立司法為民的理念,依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正確把握公平正義這個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和正義;才能勇於擔負服務大局這個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牢固樹立服務大局的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才能緊緊依靠黨的領導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們有如下體會: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的特點和要求。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法治有兩項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二是這種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所謂「良好的法律」,就是體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法律。所謂「普遍的服從」,就是法律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的實現。現代法治既是公平正義的重要載體,也是保障公平正義的重要機制。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關系的多元化,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高度重視、科學分析、正確解決這些問題,對於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減少社會風險和動盪,至關重要。解決公正問題要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堅持依法、及時、合理解決的原則,採用教育、協商、調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逐步建立並從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機制、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發展的機會。社會主義立法要體現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要求和願望,使正義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實現正義的途徑程序化、公開化。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由於我國封建傳統的影響,人們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實體公正、輕程序公正的觀念,特別是在執法環節,一些執法人員片面追求事實真相,重口供、輕證據,違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提倡和強調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的、全面的公正觀念。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人權是人之作為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對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確認。人權來源於人的理性、尊嚴和價值。基本人權則是當代國際社會所確認的一切人所應當共同具備的權利。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確認為權利,不僅是因為它們經常面臨著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險,需要社會道德的支持和國家強制力量的保護,而且是因為人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和動力。現代法律就是保護人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和強制力量。正是人權體現了現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權保障奠定了現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礎。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一切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就是為了爭取和實現人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改革開放的時代,隨著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完善,社會利益多元化和社會矛盾復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黨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突破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理論,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把工作重點從調整對立的階級關系轉移到承認和保護社會利益多元化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等權利義務關繫上來,轉變重政權輕民權的觀念,克服「防民」思想,提高人權保障意識和依法執政的能力。當前,在刑事司法領域,一些執法人員還存在著重打擊犯罪、輕人權保障的觀念,習慣於有罪推定,忽視刑事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提倡打擊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增強以人為本、文明執法的意識。
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會的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都要求有一定的權威,而法治社會的政府權威是置於法律權威之下的權威。憲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權威則是一個國家是否實現法治的關鍵。在現代法治國家,有的宣布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的宣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樹立法律權威作為實現法治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法律權威要通過立法建立具有客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隨時隨需而改,因人因地而異,那就根本沒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權威要通過執法、司法和守法保證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違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組織享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實質內涵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我國憲法第五條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確的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當前,樹立法律權威的觀念,要特別強調維護法制統一、反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反對把個人或組織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義。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法治的意義就在於,既能充分地利用國家權力促進和保障公民權利,又能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腐敗,保證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正確行使權力,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社會主義法治防止權力濫用和保證權力正確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把決策、執行等環節的權力全部納入監督制約機制之中,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運行。任何權力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實行法治就是要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國家權力的異化。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其監督。我們還要努力拓寬民主監督的渠道,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把民主監督、黨組織監督、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最重要的是保證各個監督系統的整體協調和依法進行,必須實現監督工作的法制化,健全監督法制。要樹立權力接受監督制約的觀念,必須全面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憲法原則,反對重配合、輕制約的做法,反對排斥監督的司法專橫主義。
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自由是人從自然力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下獲得解放,人的內在尺度與客體的外在尺度相互轉化、相互統一的進步狀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創造實現和保障人類自由的社會前提。社會主義法治就是創造和保障這種不斷發展著的自由的社會控制系統。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才能保證人的尊嚴、價值和主體性得到尊重,保證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古代法治的根本缺陷在於,普通公民沒有成為法治的主體,法治只是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工具,「依法治國」演變為「依法治民」,難以跳出人治的范疇。現代法治的優勢和成功之處在於,國家不僅要依靠法律的強制力、規定性來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用法律來限制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權力,以平等地保障公民的權利,使普通公民成為法治的主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我們必須把公民權利(個人自由的法律表達)作為構成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公民權利的平等保護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優越性的體現,而且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近二十多年來,每一項重大制度的改革實質上都可以歸結為重新認識和調整權利義務關系、加大平等保護公民自由和權利的力度。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法治發展的進程就是公民權利要求和權利意識不斷增長的過程,是公民權利平等保護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應當樹立權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增強平等地保護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的意識,擺正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反對官本位和長官意志。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今後,我們要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運用在實際工作中,用實踐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貢獻力量。

G. 求一篇關於「人治與法治」的論文

所謂法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人們
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法制變成法治,就要以人們的
權利平等、權力制衡、司法、立法和執法相互獨立作為前提。不
然法治就難以產生社會秩序。 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賴於法律制度與法治的本身
的成本與優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們的道德水準。不管多麼完
善的法律制度與法治,對野獸是沒有效果的,除非將其殺死。道
德水準極低的人們,其行為,其性質接近野獸,其法治成本其高
無比。 找出人治與法治最佳比重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
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要使道德制度變為德治,必須以
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
的好壞除了依賴於人們的道德水準外,主要要看國家治理者的道
德水準。只有賢德完善的人作國君,才有上樑正而下樑不歪的效
果。社會秩序才會產生。若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道德水準極低,
形同野獸,弱肉強食,其人治成本就會極高,其人治也就無效。 一個沒有賢君的國家,人治是無效的;一個沒有清楚界定權
利的國家,法治是無效的。人治與法治各有優劣,各有不同的前
提。一個國家,清一色的法治不好,也無效;清一色的人治也不
好,也無效。最有效的治理是要找出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和不
同的適用范圍。 有兩個關鍵因素能用來決定這一最佳比重。第一,增加投資
於教育與宣傳,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從而減少法治,減少投入
國家機器如警察的成本。或者增加投入國家機器,投入法治的成
本,減少投入教育與宣傳、投入提高人們道德水準的成本。 在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投資於改善道德水準和投資於加
強國家機器即法治水平的最佳比重,使得達到一定的治理水平和
社會秩序水平所耗費的投資最小。或者使一定的投資額達到最佳
的社會秩序水平。這就是人治與法治的最佳比重。 第二,人們的道德水準在家庭內部最高,在企業內部次之,
在人們與家庭,與企業之外的交往中道德水平最低。因此,人治
在微觀組織中會比在宏觀組織中有效。法治則在宏觀組中更能節
省成本。所以最好的組合是以法治為主人治為輔治國、治理宏觀
組織秩序;以人治和德治為主以法治為輔治家、治理微觀組織如
公司企業的秩序。 以最低成本達最佳治理效果 一個國家是否治理得當,主要就是要看如何適當根據國情、
人民的道德水準去構建人治與法治的比重和不同的適應范圍。在
理論上,一定存在著一個最佳的人治與法治結構使得在所定目標
社會秩序之下其治理成本最低。從治理成本和效果的角度看,法
治與人治並無好壞之分,好壞只在於他的比重結構和適用范圍如
何。 政治的本質就是發現人治與法治的最佳結構,用最低的成本
達到最有效的治理效果。完全否定法治是錯誤的,完全否定人治
也是錯誤的。以人性的不純,單一的法治和單一人人治都是浪費
性的。

H. 以「法治與人治」為主題的高考滿分作文

法治,這個詞,在我們的心中並不陌生。在生活中,法治無處不在。做一個好人,最基本的專就是要遵守法治,屬遵守規則。
而我認為,我的班主任老師就是一個擁有這樣的精神品質的人。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關於她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對老師更加的敬佩,還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老師騎自行車回家,那個時候交通管理並不嚴謹,經常有人闖紅燈,違反交通規則。就在這時,充滿正義感的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
紅燈亮起了,看到前面的人都在不顧自己的安全闖紅燈,心裡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停下呢?大家都在闖紅燈,我是不是該停下,遵守規則呢?」老師思考了一會,定下決心:應該停下,為大家樹立一個榜樣!
老師停下了車,在十字路口靜靜等待。這時,一個很好的現象發生了:後面的行人看到老師在等紅燈,都覺得應該遵守規則,不能闖紅燈,所以都紛紛停了下來。大家都以老師為榜樣,遵守交通規則,沒有闖紅燈。
老師感到很欣慰,認為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不僅自己成為了一個有正義感的好人,而且還讓其他人充滿了正能量。
老師的行為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要向老師學習,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
遵守法治,從我們做起!

I. 論人治與法治論文

所謂人治,就是國家以一套嚴格的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回從而產生答社會秩序。要使道德高度變為德治,必須以權利的不平等和權力的不制衡為前提。常見於我國的封建社會.用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利去進行國家的統治,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