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周朝是德治還是法治

周朝是德治還是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6-11 17:02:56

1. 西周有什麼法制思想

一、西周時期的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一)「以德配天」的指導思想
1、產生的背景
西周統治者通過總結商紂王暴政亡國的教訓,認識到「為政以德」的重要性,並用「德治」的理念改造夏、商傳統的「君權神授」的思想,建立起「以德配天」的指導思想。
2、「以德配天」的思想內容
(1)修養君主道德,適應天道要求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為自然規律。在西周統治者看來,上天選擇人間君主的標准,是「為政以德」。人間君主要想獲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條件是修養道德,以道德約束統治者的私慾。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與天道的要求,才能獲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統治的長久。
(2)「以德配天」的三大要素
①敬天,指祭祀與尊崇上天,服從天命。
②敬宗,指祭祀與尊崇祖宗。
③保民,指在維護王朝統治的前提下,保護百姓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3.「以德配天」思想是西周從神治到德治思想的重大轉折
「以德配天」是西周統治者逐漸擺脫神權思想控制,實施「以德治國」統治模式的重大轉折,是中國政治理念與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進步,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1、「明德慎罰」思想的產生
西周初期統治者以殷紂濫施酷刑為鑒,確立了德治理念,並作為治國基本方針。進而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罰」思想的主要內容
(1)西周「明德慎罰」,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明德,指倡導本階級倫理道德並用「忠」、「孝」等道德觀念教化灌輸百姓,使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形成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罰指在適用法律與實施刑罰時,保持克制與審慎。除不得不殺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寬緩處理。
(2)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奠定了中華法系治國的基本的理念

2. 周朝孔子提出怎樣的治國方案

以仁政治國,重回周朝時期的禮制時代。不過,這一思想到春秋和後來的戰國實際不相符。

3. 西周的以德治國和當代以德治國有什麼區別

服務對象不同,一個是為封建帝王,一個是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共同點是都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1.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一部人治的歷史,歷代統治者以其欽定的道德標准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法律在其中基本只起到懲罰的作用,這可以稱為古代的以德治國。
2.現在中國所倡導的德,是遠比古代進步的德,是一個幾乎可以說相當完善的德,但這個德終究比不上能不斷完善的法律.所以這十幾年來中國也在一直追求著以法治國。

4.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形成原因及主要原則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形成原因:
在夏、商時期,統治者的指導思想是「奉天罰罪」,統治的合法性來自於天的旨意。到了西周,老百姓就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西周統治的合法性,就成了西周統治者在建國之初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夏、商的統治者堅持的是「天命不可移」,西周統治者要論證自己建立國家、反對商朝、攻打商朝的行為是合法的、正當的、有依據的,就要更改「天命不可移」的理論。西周統治者運用反證法論證了天命是「可移」的,天命移到西周統治者是因為「天命歸於德者」。西周的統治者們還要去論證,周是不是「德者」,如果是「德者」,天命就可以歸於他們身上,周政權的建立就有了合法性。
周的「德」體現在兩個方面:
(1)社會生活方面:敬天保民;敬天保民要求統治者尊敬上天,同時要時刻小心翼翼地以高標準的德嚴格要求自己,要「懷保小民」。標榜「敬天」,最終落實到「保民」上。「敬天保民」在最高統治者與最下層的老百姓之間搭建起緊密的聯系,最高統治者再也不是絕對高高在上了,他必須關注民生,讓老百姓生活得好。
(2)法律方面:明德慎罰。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所謂慎罰,就是刑罰適中,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定罪量刑的刑法適用原則。即無論立法司法都必須崇德,慎重從事,制定法規,任用法官,審理案件,施用弄罰,不可輕率。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主要原則:親親、尊尊。親親就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尊尊就是要服從周天子和各諸侯國的國君。西周立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強化了血緣關系,並把血緣上的親親原則與政治上的尊尊原則密切結合起來。以血緣上親疏、嫡庶的標准,來確定身份等級,來分配權利義務。
1、親親
所謂「親親」即親其所親,親愛自己的親屬,它相對於疏而言,著眼於調整家庭內部的關系。至親莫如交,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關鍵是做到「孝」。
2、尊尊
「尊尊」即尊其所尊,尊愛自己的尊長,它相對於卑而言,不僅調節父子、夫妻之間的尊卑關系,更主要的是調整君臣之間、貴族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尊卑關系。至尊莫如君,臣對君要「忠」。
親親是尊尊的基礎,親親是為了尊尊。

5. 簡述西周時期法律思想的發展概況

西周法制指導思想::繼承神權,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罰:是西周時期提出的一種法制思想.內容簡單說來即提倡德治,謹慎使用刑罰.
西周各代統治者把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結合起來,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法制觀,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3、刑法世輕世重:(西周)是指應根據時世的變化來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具體內容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6. 誰能和我說說周朝和周朝之前禮(治)、法(治)、德(治)的關系

是三者的關系么
我覺得吧 要從歷史上來講周朝的法治不是能提上課程的事 周朝的法並不完善 到戰國後期的秦則是法治之典範了
但肯定的是周著名的是禮治 也就是制定各種各樣的禮節規矩 宗法禮樂 來保證周室強大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來達到穩定統治階級及內部關系 也就現在講的穩定政局!
其次則是德治 也就是用某種學說理論 (像後期的諸子百家)來達到穩定社會 來教化百姓(也可以說是愚民啦) 這樣則是穩定了國家!
而法制在周以及周之前則存在較少 主要是來彌補德治與禮治的不足之處 從外圍來保證國家穩定 安全! 總的來說 三者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共同維護國家安定 來維護統治
呵呵 個人見解 ····

7. 簡述西周朝代法律制度

「明德慎罰」思想的產生

西周初期統治者以殷紂濫施酷刑為鑒,確立了德治理念,並作為治國基本方針。進而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

2、「明德慎罰」思想的主要內容

(1)西周「明德慎罰」,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與法律指導思想
明德,指倡導本階級倫理道德並用「忠」、「孝」等道德觀念教化灌輸百姓,使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形成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罰指在適用法律與實施刑罰時,保持克制與審慎。除不得不殺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寬緩處理。

(2)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奠定了中華法系治國的基本的理念

西周統治者提倡「明德慎罰」,實際上,創造了道德教化與刑罰鎮壓相互結合的治國理念與治國模式。它區別於東西方同期國家的宗教與法律結合的治國方式,具有原生的中國法律文化的特色。這一思想的確立,影響了中華法系的二千餘年,成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思想觀念。

8. 我國最早提出德治的是哪一個朝代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儒家的德治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
也就是說是春秋時代!

9. 西周社會制度的特點和存在條件

1.分封制 魯、燕、衛、晉(王族);齊(功臣);宋(先賢)
西周建立後,為適應統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周王將土地俘虜賜給王族成員,傳說中聖王的後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區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通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封建制度確立後,它逐漸被郡縣製取代。
影響:
積極:鞏固統治、擴大疆域
消極:王室衰微、諸侯分立

2、井田制
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開始於商,盛行於西周,衰落於春秋。在這種制度下,土地所有權屬國王,層層分封後,受封的奴隸主貴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權,不能隨意轉讓買賣土地,同時還需繳納「什一」之稅作為貢賦,政治上要完全服從周王的命令,軍事上要隨同出戰,由於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井田上奴隸集體勞動,其勞動果實完全被奴隸主貴族佔有。隨著鐵器和牛耕的出現「私田」大量出現,奴隸主貴族控制著私田產品,逐漸出現「公田不治」的局面,再加上奴隸的不斷反抗,井田制在春秋後期開始瓦解,魯國的「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商鞅變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終為封建土地私有製取代。

分封制和井田制
(1)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
(3)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4)分封制實質上是在奴隸社會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利用宗法血緣紐帶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的制度。

西周統治者為了鞏固奴隸制統治,經濟上實行井田制,其實質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奴隸主利用井田制,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西周統治者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讓諸侯國拱衛王室,貢獻財物,從而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

西周社會制度之特點
政治思想大多因當時的制度而生,針對當時的問題而發,以前研究周禮大抵依據<<周禮>>,但<<周禮>>戰國未年的書,其中記載多屬空想,不能當作史料。西周時中國已踏進封建時代,今之封建與西周封建不同,西周的封建是指封國建侯;現代則為社會發展的一階段,有其政治、經濟、社會之特殊組織。天下的土地、人民都是周天子的所有物,國有封國與服國,前者是宗室和功臣,後者是周東征後臣服於周。封國及服國的諸侯對士地人民只有使用權,無所有權,並須按期朝王、納貢、出力役、兵役。此時的經濟基礎是大規模的農業,田分公、私,由庶人耕種,公田的收獲是地主的,私田歸自己。國家因民眾的團結而成一體,周能有如此大權力,是因天命觀使周人團結,天命是上帝委託,如失德,就會有另一政權代之,謂之」革命」。周開國時認為自己系出於天、受命代商、積德累世,人君應有條件,周人皆有,所以能統一天下。周人認為良好的政府最重的是要留心祭祀,並勤勞民事、注意農業、慎刑,法律代表當時的社會,周法最注重者有<1>殺人越貨:已有私有制,政府對其的保護<2>不孝其父、父疾惡其子、兄弟相仇賊:倫理觀<3>外主訓導官員背法立私、違道干譽,以病其君:對舞弊官吏的處罰,犯以上三條者,皆殺無赦。西周未因國運不佳,周人的虔敬變怨尤。西周影響後世最深的是神權及孝悌觀念。
心得:
歷史是由有權力的人所掌握的,中國尤其明顯,中國的歷史向來受當權者影響很深,像因儒學當道,周禮所著即被採納;為了聖人不能當王這個理論,對周公稱王一事,視而不見千年;成者為王,敗者寇,也是明顯的例子,周王朝為了統治的正統性,給紂王五條罪名,後來證實這些都是偽造的。中國許多傳統在西周時就已存在,中國的超穩定結構也在這時成形,大部分的古代國家都尃制的,雅典雖號稱是民主,但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奴隸,這樣還可以稱為民主嗎?古代的國家不論是城邦、帝國、封建,都是少數人佔有統治權,但中國的政權郤比其他的國家更有延續性,我想應該是大一統的天子觀和孝悌的觀念,因為大一統的觀念使每一個當權者都想要統一天下,使中國有天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說,但事實上,並非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此現像;孝悌的觀念也有延續性,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一個家族延續的概念。同時這兩個概念都有助於政權統治,大一統的天命說,給予統治者正統的地位、征伐的理由;孝悌觀念有助於社會的穩定,像宋朝未發生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其中一個原因是義田,而義田就是宗族用來救濟同宗較貧窮的族人。由西周的法律也可以看出法律重視財產、倫理、吏治,其中倫理與現在比較不同,父子地位較平等,近代子女有變成財產的傾向。西周許多觀念影響至今,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朝代。

西周早期統治者在對殷商國滅家亡的教訓進行全面總結及對殷商時期數百年佔主流地位的天命神權思想進行修正、改造的基礎上,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理論,解決了西周政權存在的合法性問題。在新的天命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又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政治方略。周王通過「積德行義」獲得了「國人皆戴之」的良好局面[1]。
一、從周部落時期就開始推行的德治政策主要特徵。

(一)明德慎罰。這里的「明德」,一方面是指統治階級要以德服人,另一方面要注重對百姓的教化. 西周時期的「德」主要指的就是以周王為首的高級貴族的一套好的政治行為,保民、惠民、安民是其核心,包括勤於政事、實行有限度的剝削、任用賢人、效法先王等內容。西周德治要求的「明德慎罰」,對今天法治社會的建立仍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如其所強調的「中刑」(量刑適中)原則、「非中」減輕原則與我們今天所強調的量刑不可畸輕畸重、偶犯減輕處罰等有著天然的聯系。而「注重教化」的作用在今天看來就是要注重對社會成員的素質教育,因為一個和諧社會的建立並不是僅僅意味著一整套規范或制度的和諧運作,更主要的是社會成員的和諧相處,更何況設計中的和諧社會制度也需要高素質的社會成員的遵守才能夠成為現實的、動態的和諧制度。

(二)保民裕民。統治者作為上天在人間的代表,要控制自己的慾望,要將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一樣去愛護,要讓人民富足安康。西周的「保民裕民」中有著合理的成分需要我們加以借鑒。維護人民生活的富足和安康是任何一個發展良好的社會形態所應當首先重視和積極追求的,也只有首先努力保證人民擁有富足安康的生活,使他們不至於對社會現實不滿,才能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執政者也才能長久地得到人民的擁戴,從而維護其執政地位。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保證社會成員的安居樂業,使其與當前執政的政府保持一種和諧相處的關系,這或許才是構建和諧社會所要實現的理想效果。西周「保民裕民」思想的合理內涵我們應當充分予以借鑒,並將其融入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之中。

(三)天道王制。所有的統治行為和日常行為都要符合天道,要遵循事物內在的秩序。所謂「天道」就是要注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界的平衡。然而,現代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為了自身的物質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自然資源,污染、破壞自然環境,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逐步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和諧共存、協調共進的問題已經成為人類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社會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的基礎上,人類社會來源於自然界,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的活動不能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從這一點上說,西周德治思想中的「天道」觀念確有其合理之處。

(四)自我修養。周初的統治者看到商紂王由於荒淫無道而失去了上天支持,最終兵敗身死,因此一直告誡自己的後代要以史為鑒。而作為統治者在教化民眾之時,自身首先應該是有德行素養的,以作為天下民眾的楷模。

二、從易文化角度探討周德治思想的對古代法治思想的影響力

周初的「明德慎罰」思想對《易經》也產生了影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書《周易》,既包括帛書《易經》,又包括帛書《易傳》。《易經》(指卦辭和爻辭)的成書年代在周初。帛書《易經》恆卦九三艾辭雲:「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注家認為:「『德』即德性、德行之義。『不恆其德』猶二三其德。」並譯此句為:「不能恆久保持其德行而朝三暮四,則或受他人之辱。」[2]此「德」字是指道德修養而言,「恆其德」是恆久保持德性的意思,若恆久保持德性則需時時謹慎修德。《易經》中的「德」還有一層含義,即德政。德政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利民(使民眾的物質生活有保障),二是教民(通過道德教化提高民眾的道德素質),三是慎罰(對犯法者謹慎動用刑罰)。

治國不用刑,這是《易經》作者追求的一種理想目標,但要達此目標,卻不可不用刑,用刑是通向無刑的途徑之一,這與法家「以刑去刑」說相近,但又有區別,法家主張以重刑去刑,而《易經》則主張以慎刑去刑。慎刑不是不用刑(除非輕微的犯罪),而是謹慎嚴格地依法論罪,在量刑上做到穩准狠,從而杜絕司法冤濫現象,實現司法公正。《萃•九五》:「卒(萃)有立(位),無咎,非復(孚),元永貞,悔亡。」卒借為萃,萃通瘁,病也。有猶於也。復借為孚,罰也。爻辭意謂勤於政事而有疾,並無禍患。治國不用刑罰,用來占問長期之吉凶,則無困厄。

這種「保民」思想對儒家的影響極其深遠。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代表人物對周公推崇備至並深受周公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周公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源頭。而儒家法律思想作為封建時代的最高政治原則,指導著當時的立法、司法活動,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興旺、與覆亡,「德」文化成為大中華文化圈的顯著標志。

三、西周德治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借鑒意義

自西周確立的德治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統治思想中無疑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可以發現,注重施行德治的朝代,其政治氛圍大多是非常和諧的。 我國歷代開明的封建統治者,大都一手運用法制的強制力以維持國家的統治,一手運用道德教化從精神上納民於「正軌」,綜合運用政治、法律、經濟、教育等手段,共同為治。這也就說明德治思想對於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有著重要的意義。現代社會的社會基礎和社會結構與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本質的差別,因此我們雖然對「德治」思想有所肯定,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德」的內涵到今天早已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一些諸如「忠君」、「敬天」等封建王朝時期作為「德」的重要思想的內容早已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箱,但是作為人類數千年文化所積淀的寶貴思想,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反映社會規律的內容,如前所述的「明德慎罰」、「保民裕民」、「自我修養」、「任人唯德」等思想對於今天社會的健康、良性發展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西周時期所確立的「德治」思想,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而應該根據新時代的特點,加入新時代的元素,使這一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德的提出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盡管其中有許多陳舊之物不應為當今社會所取,但仍有不少真知灼見,值得今天借鑒和發揚。

古為今用,德主刑輔,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制建設是一個從不完善向完善逐步發展的長期和艱巨的過程。自改革開發以來以來,我國經濟領域的深刻變革已經決定了政治領域的變革必要性、急迫性。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就,但「人治」現象還在深深束縛著我國法制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個相當長的過程,這要求我們必須全方位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教育,提高公民守法意識,這且有賴於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道德水準及精神文明層次。從目前我國法律建設的狀況看,公民法律意識淡等等,是我國法制建設中比較薄弱的基礎環節,只有人們法律意識和道德、文化修養的提高,才能促進他們更好地掌握、運用和遵守法律制度,充分發揮法治的作用。一定的法律制度是一定的道德要求和文化的反映,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法律文化的發展,必然會促進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社會主義法的實施具有積極影響,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法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的許多原則和要求。由此,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必然有助於增強人們守法的觀念和自覺性,帶動人們支持和擁護法的貫徹執行。道德作為啟發人們內心覺悟的無形力量,是國家強制力無法代替的。

社會主義道德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往往要擔負起單獨地調整某些社會關系的任務,起著彌補社會主義法的「間隙」的作用。在當前我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時期,努力去挖掘和研究我國古代法律文化遺產,去其糟粕,揚其精華,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M].北京: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7. 499.

[2]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

10. 周朝商重民親民,講究德治,以德化民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周朝商重民親民,講究德治,以德化民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重民親民,講究德治,以德化民是從西漢漢文帝朝代開始的

希望能幫到你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