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治心中有他人

道德與法治心中有他人

發布時間: 2022-06-11 18:21:20

1. 道德法治

法治是根本,道德是要求

2. 簡述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總體要求的六個堅持

始終保持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道德是有立場和方向的。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方向。道德是歷史的產物,只有與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一致的道德,才能構成推動歷史發展的精神力量。在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就要求: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倡導共產主義道德。只有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引領社會文明進步,倡導共產主義道德,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同向同行。二是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只有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才能更好地實現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的有機結合。三是堅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在當前歷史條件下,只有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四是堅持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在道德養成過程中,唯有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道德是有價值取向的。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民精神家園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定位,也是人們在生活中調節人際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和倫理規范。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規范社會日常道德和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基本價值框架。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貫穿到道德建設各方面,堅持貫穿結合融入、落細落小落實,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主流價值建構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指引道德實踐,才能引導人們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作用。

堅持在繼承傳統美德中創新發展

道德是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堅持在繼承傳統美德中創新發展。我們應該自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繼承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道德,適應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積極推動中華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揚光大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道德,不斷增強道德建設的時代性實效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

道德是善良動機和效果的統一。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又要以先進模範的示範作用引領道德風尚,更要提倡每個人持之以恆的道德實踐。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鼓勵人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各類群眾性創建活動,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堅持發揮社會主義法治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道德與法律是相輔相成的。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堅持發揮社會主義法治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要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促進和保障作用,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及時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法律規范,推動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志願服務、勤勞節儉、孝老愛親、保護生態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發揮司法裁判定分止爭、懲惡揚善功能,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把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體現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之中,引導人們增強法治意識、堅守道德底線,以法治的力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

堅持積極倡導與有效治理並舉

道德建設需要自律和他律的結合。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堅持積極倡導與有效治理並舉。只有既發揮榜樣示範引領作用,又加大突出問題整治力度,才能達到樹立新風正氣、祛除歪風邪氣的社會效應。為此,首先要堅持重在建設、立破並舉。譬如,加快個人誠信、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讓誠信的人得到社會褒獎,讓失信的人付出代價。其次要遵循道德建設的規律。譬如,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要遵循不同年齡階段的道德認知規律,而不同職業的公民道德建設則要創建適合職業特點的道德實踐活動。再次要營造見賢思齊的氛圍。精心選樹時代楷模、道德模範等先進典型,綜合運用宣講報告、事跡報道、專題節目、文藝作品、公益廣告等形式,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突出貢獻,讓道德模範、先進人物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道德建設的良好氛圍,樹立新時代鮮明的價值取向,彰顯社會道德水平的高度。

3.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道德品德也,用道德說教,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是用法律來治理社會,讓人們遵紀守法

4.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

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5. 論法治和道德的關系

沒有法治就會沒有道德

6. 如何處理好個人和他人的關系 道德,法律

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人具有多種多樣的屬性,概括起來,人的屬性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人類社會生活是由各行各業的活動構成的有機整體,任何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的發展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作用。一切正常的個人總要在社會生活中擔負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事這樣那樣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會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的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的活動既是一個生命的自然過程,又是社會實踐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動都面臨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是進行個人正常活動的重要條件,又是作出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實現社會和諧、創建美好未來,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美好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繫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繫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關繫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這些特徵,要求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特別是應在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下功夫。

二、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背景中進行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意識受市場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居主導地位的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但少數人滋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前者是我國現階段提倡和奉行的價值觀,後者是我們必須堅決反對的價值觀。如何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價值觀,並作出正確的選擇,這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關系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與之相適應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行為選擇上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要求人們「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

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總要同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關心,相互支持,求同存異,才能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們想問題、辦事情總是從一己之利出發,彼此排斥,互不相讓,就不利於團結,就會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更談不上有所創造,有所貢獻。怎樣才能處理好這種關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別人,不要自以為是,自命清高,對別人的處境漠不關心。要同情人,體貼人,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礎和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思想和感情基礎,就不可能在行動上對人有尊重的表現。尊重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勞動,尊重別人的感情、愛好、興趣、個性、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貢獻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對人要寬容。促進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多一份寬容。對人要寬容,就是要心胸寬闊,能容人容物。有寬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夠正確對待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變沖突為和諧,化干戈為玉帛,使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當然,我們講的寬容,不是無原則的退讓和妥協,更不能以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代價,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異,和諧共處。三是要主動關心人。要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滿腔熱情地幫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暫時遇到困難的下崗工人、農民等城鄉貧困人群,切實為他們排憂解難。

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把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統一起來。但是,有的人片面強調個人利益,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甚至錯誤地主張「為個人主義正名」,用個人主義原則代替集體主義原則。現實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不講廉恥,不講道德,不是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謀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權力當作撈取私利、聚斂錢財的手段,徇私舞弊、貪贓枉法,這種做法的害處很大,人民群眾深惡而痛絕之。所以,要堅持集體主義,就必須堅決反對個人主義。

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顧全大局是集體主義的重要表現,是指個人和集體的言行應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顧全大局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和基礎,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只顧局部利益,不顧全局利益,這是小團體主義或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實質上是極端狹隘的個人主義,它的蔓延會渙散人心,導致社會不穩定,妨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克服小團體主義的根本辦法,就是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在促進各地區、各部門發展的同時,更多地關注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內在地包含著對人和人生的科學理解,是關於人的本質和價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的科學理論,它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人生觀,是指導人生的科學理論和根本指南。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基本觀點出發,正確地回答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一人生基本問題,認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必須通過個人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正確的實現。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本保障。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總是以一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發展為基礎的,而社會要滿足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必須首先把這些財富創造出來。為此,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作出更多的貢獻。如果人人只想從社會獲取東西,卻不對社會做出貢獻,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證。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價值在哪裡?人生價值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統一,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以及社會對個人貢獻的尊重的統一,其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會對個人的尊重或回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人生的價值主要是由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所決定的。所以,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必須以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衡量人生價值雖然必須考慮到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但其主要衡量標准還是要看個人的行動,看個人到底為社會做了些什麼。所以,個人要實現人生的崇高價值,首要的還是要積極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教育科學文化等領域,每個人只要對社會對人民作出了貢獻,都是人生價值的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千千萬萬的個人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貢獻,才推動了社會歷史的前進。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看他在物質文明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對社會的貢獻,至於哪一方面的貢獻大一些,突出一些,則是因人而異的。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時期,一些人見利忘義,金錢至上,陷入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泥潭。許多人堅持了正確的價值觀,像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等,就是堅持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優秀代表。從他們不平凡的事跡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他們的精神力量,看到他們閃光的人生價值。他們的先進事跡、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勵無數群眾在自己的崗位上奮發努力、開拓進取,創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傳承著先進人物的人生價值,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7. 道德與法治如何與異性相處

道德與法治如何與異性相處缺實在道德和法制觀念的面前與異性相處,應該做一個很正經的人,不要太隨便了。在道德和法制面前,如果太隨便說明自己。不是很嚴肅的人。所以在道德與法治相處異性相處時一定要保持好分寸拿捏好一個度。不要越界不要越線,否則的話可能與異性相處就會招來別人的閑話。

8. 在公共生活中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要心中有什麼心中有什麼心中有什麼遵守什麼

在公共生活中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遵守(社會公德、法律法規)。

社會提倡法制建設,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學生中的廣泛傳播。《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人文、社會、法律等多方面內容,有助於學生端正思想態度,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樹立符合個人發展和融入社會需要的三觀,培養學生強烈的法治觀念,從小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

然而近年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出現很多弊端使得該課程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不明白學習該課程的目的,無法真正做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本文就這些弊端進行分析,並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途徑進行探索。

(8)道德與法治心中有他人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治教育應注重啟迪學生心靈在現代教學過程中,注重強調運用啟發式,廢除"填鴨式教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更要如此。

應該說"灌輸"是必要的,但思想教育決不僅僅限於"灌輸"。本人在幾十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灌輸是一種不分對象、不問效果、不講方法的填鴨式教育原則和方法"不但效果極微,也容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

9.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9)道德與法治心中有他人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10. 道德與法治的作文600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