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糟糠

道德經糟糠

發布時間: 2022-06-11 19:56:07

1. 天道無親唯德是授語出自何

這句成語源於《老子》第七十九章,意為大自然非常公正,沒有親疏之分,給人以公平的機會。

基本信息
編輯
【詞目】天道無親

【拼音】tiān dào wú qīn[1]

【基本解釋】大自然非常公正,沒有親疏之分,給人以公平的機會。

詳細解釋
編輯

含義

親:親近。公正,不偏不倚。天道:自然規律。大自然非常公正,沒有親疏之分,給人以公平的機會。[2]

出處

《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句成語源於《老子》,但很多人無法理解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馬遷,他曾充滿疑惑地寫下這么一段話: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奇怪的是,同樣是老子,也說過,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按照通常理解,不應該出現這種勸善類說法,如心靈雞湯。

是否是傳抄過程中出現失誤,本意應該是天道無情,常愚善人。

很多人把「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理解為天道不偏私任何一個人,但暗中常常幫助善人這兒實在是對「與」的誤解,同時也是對整句的誤解這兒的「與」不是給予、授予的意思,天不仁,視萬物為芻狗,怎麼可能還要在人之間分出善人,惡人?而且還要暗中幫助「行善的人」?此豈不歪曲了天道?

示例

唐·陳子昂《梓州射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驕奢自咎,~,思我松柏,恭儉是遵。」[3]

2. 傳統文化里有精華跟糟粕,那民族文化是不是也一樣

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范疇有所不同,傳統文化的歷史成分多一些,民族文化的現實成分多一些。小到飲食、服飾,建築,待人接物的習俗,大到思想觀念、國家制度,都是一個民族文化現象的組成部分,現實存在的東西,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無所謂精華與糟粕。

3. 《道德經》三章,到底應該怎麼理解,為什麼有人說是「糟粕」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內。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容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這里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4. 古人名言名句大全書

一、《尚書》: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

喜歡戲弄別人,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太沉迷於一件事,就會喪失鬥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感到寧靜,別人的言論也要符合道才能讓人接受。

二、《春秋》: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

帶著私心去看問題,就會看不見;帶著私心去聽問題,就會變成聾子,帶著私心去思考問題,就會沒有準則。

三、《國語》:心如欲壑,後土難填。

慾望就像深谷,深不可測,多少東西都填不滿。人一旦被慾望控制,就會被引誘走向深淵。

四、《戰國策》: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太陽過午就會偏移,滿月後便會虧缺,事情一旦過盛就會走向衰敗。物極必反,萬事不求太完美。

五、《詩經》: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愛情婚姻需要忠貞,誓言不可輕易改變。諾不輕許,應允就要實踐。

六、《道德經》: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天下沒有一蹴可幾的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難的事,也是從簡單開始;再大的事也是從小地方開始做起。

七、《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反省才有進步,人要成長,就要學會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改進缺點,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八、《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以友愛之心待人,他人才能回報你以愛心。要想別人尊重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

九、《中庸》: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偉大人格的素質,關鍵就在一個誠字。

十、《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不忘記先人的賢德,以先人為榜樣,盡力效法。只有這樣才能留芳萬世。

十一、《莊子》: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有大智慧的人,態度總表現的十分豁達;小有才氣的人,反而容易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蘊含大道理的言論,總是通俗易懂;只有小聰明的言論,往往廢話連篇。

十二、《荀子》: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時則動,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

不沉迷過去,也不擔憂未來。事情來了就做,時機來了就把握。別為了沒有意義的事情煩惱,生活在當下。

十三、《韓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抱殘守缺,被既定的框架所拘泥,無法尋求突破與創新,是辦不好事情的。

十四、《墨子》: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

5. 怎麼學習老子的道德經比較好呢怎麼才能學其精華,去取糟粕呢

大多數年輕人,因為正在成長當中,成為管理者的機會並不多,基本上屬於被管理者的范疇,所以讀《道德經》,應該重點汲取民自化的思想,自立自強自愛自為自治自賓自勝自朴自富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做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同時,也不要一味自化一味單打獨斗,適當的時候,也要無為而治,做到:「無為,所以用眾為也。無智,所以用眾智也。無能,所以用眾能也。」靠眾智眾能成就自已的事業。

6. 《道德經》八十章,「小國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來」從哲學的角度怎樣理解

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軍,其軍勝;以道居國,其國昌。」②反之,因嫌貨財少,卻落吃糟糠;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也是這個極反規律的作用所致。這就是黃帝所說的「禍福同道」之義。其關鍵,就是一個明道理而用之與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區別。順逆之界,就是學道修身與不學道而任其本性的區別。
然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③一樣的簡單,哪有許多復雜的道理?老子的主張是走「小國寡民」的道路。
所謂「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不是讓大國主動放棄領土,自己變成一個「小國」,因為那樣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會發生。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之策,就是要像廚師「烹小鮮」一樣,將大國切割成菜丁一樣的小塊進行炒作,將人民分割、固定在一塊塊的「小國」之內,不讓其流動,不讓其做什麼大的事業,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且珍視生命,要人們「重死」。這個觀點與現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理論是多麼相近。所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人民從生到死,不相爭斗,和諧相處,友好往來)。

——————————
①《黃帝經·經法·四度》。
②《黃帝經·十六經·前道》。
③《老子·第六十章》。

7. 老子思想的糟粕是什麼

1.關於技藝和規律。某個人電影拍得好,我們就說他有道,某人乒乓球打得好,也叫有道,編程也有編程之道,管理有管理之道,什麼都有道,某人在自己領域上成功了,我們就誇他有道,失敗了,就趕緊說他無道,這根本就是馬後炮,你能在他行動之前就明白那個領域的道是什麼嗎?如果不能,你讀道德經有什麼用啊?琢磨道德經不就變成書獃子了?白的也是道,黑的也是道,安靜也是道,運動也是道,道這個東西,等於什麼都沒有說,所以它什麼都能說通。

2.關於世界的本體。又有說道是萬物的母體的,好,那母體是什麼樣子的呢?恍兮惚兮?沒說清楚,倒把你弄糊塗了。獨立而不改?怎麼證明?周行而不殆?怎麼個周行法?多學學西方哲學,看看人家是怎麼鑽研問題的,好得過摳住幾句道德經發呆。人家看蘋果樹能看出萬有引力,我們看蘋果樹只能發呆。
3.大道廣博精微。真是妙句啊!此句一出,什麼都讓老子說盡了,可是究竟有什麼用呢?多廣博?多精微?他懂?宇宙起碼150億光年那麼大,原子小到皮米級,這才是有用的話。

4.柔弱勝剛強。嘿,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啊,發大水能把整個國家滅了,這難道不是以柔克剛嗎?真TM好句啊!可是究竟有什麼用呢?暫時想不出來,得到了某一天,又碰到個什麼柔弱者勝的例子,才恍然大悟:「哦!原來老子是說這個啊!」——看,又是馬後炮。
5.柔弱、安靜、無欲、無為、守虛、無知。你知道老子要把你變成乖綿羊嗎?你知道他這么給你洗腦,是出於什麼目的嗎?帝王術懂不懂?
6.將欲斂之,比先張之。有個東西怎麼合也合不上,怎麼辦?先開放它!真J8好辦法,我想禁慾,可是怎麼也禁不了,按照老子的理論,我把貨都給噴了就自然收斂安靜了。妙啊!可是什麼實用價值也沒有。
7.將欲取之,比固予之。嘿,你當別人是笨蛋啊?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8.說來說去,就是一些「套套邏輯」,結論放在什麼地方都能解釋,可TM就是沒一點實用價值。
9.有人又要說了:「下士聞道,大笑之」,那我倒要問問你,你「勤而行之」了嗎?其實老子那些話是不能勤行的,至於為什麼自己去想。如果有人認為不能勤行是因為道行不夠深,那這人就是個傻瓜,因為自古以來,騙人的理論都是用這個借口,算命的算不出你的前途,是算命的功力不足,而不是麻衣相法有錯,醫生治不好病,是庸醫,而不是中醫理論有問題。經典是絕對不會有錯的。
10.最後我們下一個結論:老子大部分的話,都可以找出一些例子,證明其正確性,也可以找出例子證明其錯誤。總之,正反都可以,果然是「道」啊!

8. 天道與人道的關系

天道與人道的關系,既有親合的一面,也有疏離的一面。早聞老子的<道德經>有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句話非常清楚的說明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對立是廣泛的,而順應終不相違的,恐怕只有有道的聖人才能做到吧。果是如此嗎?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裡面說:「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事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最後總結出來:「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說起來,司馬前輩犯了一個錯誤,他所列舉的種種都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不能怪到老天頭上的。如果舉天道的例子,如「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典型損有餘的例子,被現在的人理解成槍打出頭鳥了,什麼事加了人,味就變了)。「道不同,不相與謀」倒很恰當地說出了天道與人道的疏離之處。
那麼人道與天道的親合表現在什麼方面呢?我想了三點:一是利益最大化。現在提倡雙贏的理念,實在是因為人們在經歷了戰爭、分離、消耗、破壞之後深受其害而達成的共識,如果不保護環境,如果不加強合作,恐怕連自身的延續都成問題了,出於人類本身的利益最大化,將視點轉向學習「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孰知不是必然呢)。二是人心向背。估計是傳統文化的影響,自然率真(老莊)、除強扶弱(墨子)、仁義道德(孔孟),是暗藏在人民心中的是非觀念,當人道太離譜的時候,人心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將人道控制在某限度之內,以便平衡和維持下去(很奇怪的是,人心都是向善的,又有偉大的傳統做後遁,為什麼還會出現與人心歸向相返的人道呢?或許真是人性的問題)。三是天道有其無形的力量掌握著人道的走向。因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之一,雖然處於萬靈之長的位置上,但也超不出這個界定。人一時的得失成敗表現出的是人道的特點,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天道隱含其中,其力量是潛移默化的。比如自然界之中,各物種之間也是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卻沒有因此防礙天道的運行。我猜想,如果一個非常熟悉歷史的人,把幾千年的歷史貫穿起來,一定能夠從中找到天道的蛛絲馬跡吧(只是我的猜想,因為我遠沒有到熟悉歷史的地步,等以後讀史時可以當成一個問題)。

9. 天道無親,常佑善人是什麼意思

一、「天道無親,常佑善人」的意思是:

1、老天爺沒有什麼厚愛的人,他只垂青保佑善良的人。常見解釋是「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2、天道不分親疏,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良的人同在,讓善良的人做起事情來猶如神助,順風順水。老子認為宇宙自然的大道,是沒有親疏之分,公平對待萬物,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它永遠只扶佑善為道的大德之人。

二、」天道無親,常佑善人」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教稱老子的「道」是天地宇宙的根本,萬事萬物之根蒂,生育萬物,蘊含一切;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公正無私,樸素自然地對待萬物生靈,不會產生人為的親近與疏遠;它常常把機遇,把美好,把道的真蒂作用,給予那些善為道的人。

(9)道德經糟糠擴展閱讀:

一、《道德經》簡介

1、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2、《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3、《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3、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4、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10. 道德經·小國寡民的哲學含義

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軍,其軍勝;以道居國,其國昌。」②反之,因嫌貨財少,卻落吃糟糠;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也是這個極反規律的作用所致。這就是黃帝所說的「禍福同道」之義。其關鍵,就是一個明道理而用之與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區別。順逆之界,皆從道來,順也是道,逆也是道,逆過既順,就是不管逆順都要遵循天道。就是學道修身與不學道而任其本性的區別。
然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③一樣的簡單。
《道德經》為遠古華夏語錄體著作。《道德經》第八十章是為小國設計,為小國提供自處的一個方案。但是她更多的是為大國,比如《道德經》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然後接下來有好幾張都是為大國。《道德經》不僅談小國、更多的是談大國。小國、大國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