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畢節創建

法治畢節創建

發布時間: 2020-12-17 09:04:06

Ⅰ 畢節市實驗學校怎麼樣

簡介:來原名畢節市實驗學校源,創建於1998年9月,是香港商界名流邵逸夫先生捐資50萬港幣幫助修建的,是畢節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九年制」學校,後於2011年因畢節撤地設市,撤市設區,更名為畢節實驗學校,後又於2016年更名為七星關區第一實驗學校。是畢節市七星關區教育局直屬的一所「九年制」學校,集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於一體,是畢節市實施素質教育,推行教研教改的基地。
注冊資本:1165萬人民幣

法治畢節『五項行動』指的是什麼

創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強力推進,重點功堅。帶動整體創建工作亮點頻出,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涌現。

Ⅲ 畢節試驗區成立30周年後感作文

畢節是一個革命老區。貴州省第一個中共地下黨支部於1934年1月在畢節建立。
1935年2月5日,毛澤東同志率領的中央紅軍在雲貴川交界的七星關區林口鎮「雞嗚三省」村召開了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畢節時,創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提議在貴州省畢節地區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獲得國務院批准,此後全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以「貴畢」、「大納」等級公路和國道「321線」、「326線」為骨架,多條「省道」和通鄉公路相互編織起來的龐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網路,加上「內昆」鐵路貫穿威寧縣全境,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商旅往來十分便捷。即將建設的「隆黃」鐵路、織金「旅遊機場」、畢節「飛雄機場」以及全省規劃的公路建設「兩橫兩縱四聯線」中穿越畢節試驗區的「一橫一縱一聯線」,更使全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畢節還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大面積覆蓋,加上典型的、復雜的喀斯特地形,蘊藏了221.9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1萬千瓦)的水能。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洪家渡水電站(3×18萬千瓦)、索風營水電站(4×13.5萬千瓦)、黔北火電廠二期工程(120萬千瓦)、大方火電廠(120萬千瓦)、納雍火電一廠(120萬千瓦)、二廠(120萬千瓦)、黔西火電廠(120萬千瓦)、畢節頭步火電廠異地改建(120萬千瓦)、織金火電廠(240萬千瓦)等一批電站、電廠和輸變電工程,確保2010年發電量達1000萬千瓦,完成黔電送粵任務。充足的能源必將加快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貴州科學發展的試驗田」和「生態文明的示範區」,並為加快畢節試驗區的發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有力推進了該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正呈現出可喜的態勢。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是為喀斯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借鑒的全國第一個綜合改革試驗區。1988年1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審時度勢,倡導和推動了建立畢節試驗區的戰略決策,旨在通過對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人民貧困程度極深、生態環境極差的畢節地區試驗,探出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創建於1988年1月、由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倡導和推動建立的畢節試驗區,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國家實施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場,其改革試驗,對什麼是發展、為什麼要發展、怎樣才能發展、如何評價發展等這些涉及發展觀的根本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解答,是對科學發展理論的先行探索與實踐。
1985年,胡錦濤同志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在這個貧困的內陸山區省份,他不辭辛勞,走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組織專家學者論證的基礎上,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同樣的政策條件下,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存在著效益上的差距,其結果將是地區間差距的擴大,如果不相應採取有力措施,貧困地區將會更加落後。如何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成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問題。針對貴州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較深的特點,胡錦濤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貴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畢節地區。
畢節地區位於貴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徵,在建立試驗區之前是貴州省最貧困落後的地區之一。直到1987年,全區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僅為288.9元,農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未解決溫飽人口達300餘萬,農村貧困人口占其總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蓋率僅為8.53%。由於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畢節地區生態惡化、人口眾多,嚴重遏制畢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膨脹,糧食短缺,迫使陡坡開荒,林、灌、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致使生態環境惡化,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生活貧困,常靠政府救濟為生。貧困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伴隨人口的劇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將導致大片土地石漠化,從根本上將失去人類在此生存的基本條件。針對畢節地區嚴峻的現實,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構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贊同,1988年6月,經貴州省委、省政府上報,國務院批准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在「畢節試驗區」創建過程中,為了爭取對試驗區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錦濤同志代表貴州省委在京邀請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領導同志召開會議,介紹了擬建立畢節試驗區的設想,期望得到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智力支邊小組的支持。試驗區成立之後,智力支邊協調小組和各民主黨派中央17年來始終將畢節地區作為智力支邊的重點地區,並於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錢偉長任組長、常近時等任副組長的北京專家顧問組。此後,各民主黨派、專家顧問組與試驗區的廣大幹部群眾並肩戰斗,親密合作,共同走過了不平凡的17年。
與當時全國啟動的改革試驗特區、開發區不同,畢節試驗區是全國唯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試驗區。胡錦濤同志非常重視以創新的思路開展試驗區工作,1988年6月8日,他強調指出:「牢牢把握扶貧開發、生態建設這個主題,就要針對全區有300萬農村人口溫飽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這一現實,採取一切有利於擺脫貧困、落後的政策措施,加快資源開發,加速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逐步實現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要針對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佔總面積一半以上的現實,採取強有力措施,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把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緊密結合起來。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並逐步走向生態的良性循環。如果這兩大目標都能如期實現,那就表明試驗區的改革試驗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沒有實現,那就說明試驗區的任務沒有完成。」 這一明確的發展思路及決策,包含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為畢節試驗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試驗區成立25年來,畢節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區近700萬各族人民在歷屆地委、行署的具體領導下,在八大民主黨派中央和中央統戰部的共同幫扶下,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主題,面對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的實際,充分發揚「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試驗區精神,抓住機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加快經濟發展,控制人口增長,堅持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寓生態建設於經濟開發中,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開始走出了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的惡性循環怪圈,逐步實現人口、生態、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農村貧困狀況有較大改善;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人口的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成就顯著;人民生活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從1988年的23.4億元上升到196.03億元,糧食產量從1988年的103.8萬噸上升到238.22萬噸,農民純收入從226元上升到1665元,貧困人口減少到56萬人,5個國家級貧困縣已相繼越過溫飽線;人口自增長率下降到9.8‰,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3.92%。根據畢節市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畢節市已經成為貴州省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畢節試驗區發生的這些深刻變化,證明了胡錦濤同志的構想是前瞻性與現實性的統一、改革動力與發展思路的統一、局部突破與整體推進的統一。從其後的發展實踐看,畢節地區為《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進行了超前性試驗,具有跨區域、跨時代的巨大價值與意義。
第一,在什麼是發展、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畢節試驗區包含了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導致了發展觀的重大變化,這是20世紀發展觀演變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關於發展觀的爭論,在伴隨著工業化、經濟增長所出現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下,把發展簡單等同於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遭到了普遍批評。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大會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同的心聲。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把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結合在一起,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結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政策和行動措施。畢節試驗區與當時國際上方興未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發展看作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目標。
與當時全國已經啟動的經濟特區、開發區不同,畢節試驗區從一開始就不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目標,而是將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製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將物質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以及人口生產力統一協調起來,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目標展開的綜合性社會發展試驗。開發扶貧,就是啟動市場經濟機制、遵循商品經濟規律,變「救濟型」、「輸血式」的扶貧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貧;生態建設,就是採取一切有效措施進行環境治理,實行以退耕還林還草為重點的植物措施為主、並與「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以形成生態系統內各要素的優化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數量控制、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結構優化、人力資源開發進行通盤考慮,在一定時期內,著重以人口數量控制為核心,以人口素質提高為宗旨,以人口結構優化為關鍵,以人力資源開發為動力,使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適應的關系。
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以及圍繞三大主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實質上是把發展看作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目標,通過開發扶貧探索經濟建設、生態資源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整合,通過生態建設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人口控制促進人自身的全面進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全面、協調發展正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社會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為消除貧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質基礎,對這一點,試驗區的幹部群眾具有廣泛的共識。但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等同於發展,單純追求經濟的發展、單純追求GDP的增長,其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目的本身也不能真正實現,這是被畢節地區以往發展的經驗教訓所證明的。像畢節這樣人口過多、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經濟發展尤其要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人口增長、國民素質、文化教育等相協調,在人、社會與自然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這可以說是畢節試驗區17年改革試驗的一條根本經驗。
二是把生態建設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秩序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針對惡化的生態環境已經直接遏制畢節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試驗區在成立之初就把生態建設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並逐步走向生態的良性循環,作為評判試驗區成敗的一個重要標准,要求各級幹部對「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要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以對子孫後代負責的精神樹立從長計議的戰略觀點。」2 17年來保護生態、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紮根畢節,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種超前的、早熟的、具有後發優勢觀念的廣泛共識。生態建設這一現代名詞,已經被畢節廣大農民所接受,每年冬季,聲勢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農民都自覺自願參加。「3356工程」、「長防工程」、「長治工程」等生態建設的骨幹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綜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實實的成效。畢節在生態方面所取得的業績,為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樹立了榜樣。在一個貧困地區如此重視生態建設,並制定完整的方案大范圍實施,可以說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三是全面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是解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片面的發展觀之所以在實踐中造成嚴重的危害,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背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客觀規律出發的原則。在改革試驗的過程中,畢節試驗區既注重按經濟規律辦事,也注重按自然規律辦事。例如,針對本地山地面積大、立體氣候明顯,土壤類型多樣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逐步形成「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種地植樹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覆蓋地膜鋪毯子,山下搞鄉鎮企業、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紙幣經營收穀子」的「五子登科」的農業開發路子;再如,坡改梯工程、退耕還林與進行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以鞏固和保障生態建設的成果和經濟效益,等等,這些都是尊重客觀規律、辯證地解決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矛盾的範例。在實踐中,凡是按照經濟規律,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講究經濟效益,使之與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就能獲得較好的綜合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在發展的動力上,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的積極因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是畢節試驗區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
改革試驗既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偉大艱巨的事業,必須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畢節試驗區從成立之初,就著力營造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積極因素的社會氛圍,努力建立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積極因素的體制和機制,以使最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發展的主體。
一是充分發揮試驗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創造精神,注重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在指導和領導改革試驗過程中,胡錦濤同志著重強調:深化改革,最根本靠誰?還是靠廣大群眾,他們是改革的主人。能否代表群眾利益,為群眾所接受?制定的方案,要徵求群眾意見,特別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群眾,這樣,制訂的方案才是可靠的、可行的;他同時強調,在試驗區工作逐步展開後,能否有效地解決人才短缺的矛盾,將從根本上制約試驗區工作的進程,加強智力開發,注重培養、引進各類人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對於在改革開放中涌現出的商品生產經營者和企業家,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他們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帶頭人,是新生產力的代表。一定要正確對待他們,充分肯定他們在改革和發展商品經濟中的開拓精神」,3 要發揮「能人效應」帶動周圍群眾,以形成有利於改革探索、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良好社會環境。這些重要思想,明確回答了改革試驗要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運用和發展,對畢節試驗區的工作具有長遠的指導作用。17年來,畢節試驗區堅持富民為本,緊緊依靠群眾,創造了許多適應試驗區區情、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發展路子,有力地推動了試驗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例如,「五子登科」的農業開發模式,以集團承包的形式推進改革試驗工作,建立試驗小區與開發小區,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無不源於廣大群眾在實踐中的首創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成為試驗區改革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優勢推進試驗區建設。
畢節試驗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共同推進改革開放和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及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範例。畢節試驗區的發展凝聚了各民主黨派的智慧,顯示了統一戰線的強大力量。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中央智力支邊協調小組暨支援畢節試驗區顧問組17年如一日,深入畢節地區,指導制訂試驗方案,協調解決改革試驗中的重大問題。17年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共為畢節引進資金3.4億元,聯系項目80多個,涉及資金300多億元,直接投入各種資金7000餘萬元,培訓幹部8600多人次,幫助輸出富餘勞動力1.1萬人,興辦各種社會事業(僅各類學校就達30多所),直接推動了畢節地區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試驗區的各項工作。
畢節試驗區的發展經驗表明,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政治制度的優勢,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優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各民主黨派內匯集了大批專家學者,人才濟濟,要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的智力優勢,為他們幹事創業提供更大的舞台。牢牢把握發展這個根本任務,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基層層面的開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體制機制,把各民主黨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就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增添新的動力。17年來,畢節試驗區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開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多黨合作共同促進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提高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程序積累了經驗,推進了在基層層面開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實踐,對充分發揮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政治制度的優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第三,在發展目的上,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各族貧困群眾。
發展問題雖然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始終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但每個時代發展成果的分配最終都要到涉及到復雜的利益關系。所以,不同階級、不同政黨在為什麼發展這個涉及發展觀的根本問題上,都會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作出回答。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為民執政觀的本質要求。
早在試驗區建立之初,胡錦濤同志就明確指出,畢節試驗區必須堅持以改變貧困面貌,解決溫飽問題為目標,並把能否如期實現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作為衡量試驗成敗的首要標准。畢節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全區居住著漢、彝、苗等3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貧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數民族鄉佔全區重點貧困鄉比重大,是畢節地區貧困的主要特點。針對這一特點,17年來,畢節試驗區堅持以開發扶貧工作統攬全局,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在扶貧項目的安排上,優先解決群眾溫飽、優先投入見效快覆蓋面廣、優先投放貧困少數民族村組戶、優先投入技術物資配套、優先投放能帶動種養業發展的項目;同時,把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培育發展支柱產業結合起來,促進農民增收,等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切實把扶貧工作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全區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1988年的312.2萬人減少到2004年的56萬人,試驗區扶貧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促進了畢節地區社會安定和諧與民族團結。
當前,加快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佔有越來越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必須扭轉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必須實實在在地解決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的貧窮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畢節試驗區扶貧工作的經驗啟示我們,發展首先要明確發展的目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自覺地把完成發展任務同實現發展目的統一起來。我們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不是為了GDP而發展,而是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發展。人民是否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是否高興和滿意,應當成為我們考慮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成為檢驗我們發展的最高標准。
25年來,畢節試驗區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給我們多方面的經驗和啟示,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不同的發展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實現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畢節試驗區的發展經驗證明,即使在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貧困地區,只要勇於面對現實,創新發展思路,善於吸取人類對發展問題認識的科學成果,堅持對人口、資源、環境實行綜合治理,也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畢節試驗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是中國共產黨人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戰略思維觀察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生動運用和體現,也是對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人類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是在社會歷史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深化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長期探索實踐的產物,畢節試驗區是這種探索實踐的典型範例。17年來,畢節試驗區所走的是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之路,這也是科學發展觀所指引的道路。在新的改革試驗中,要更加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讓這項「具有國際意義的小試驗、大方向」工作結出更加豐碩之果。 1、胡錦濤:《在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工作會議結束時的講話》,1988年6月8日。
2、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規劃組編制:《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發展規劃》,1989年5月,第54頁。

Ⅳ 畢節屬於黔東南還是黔西南

畢節市不屬於黔東南,也不屬於黔西南。

畢節市是貴州省的一個地級市,從貴州省的地圖上可以看到,畢節處在貴州省的西北部。畢節是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區區域性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珠三角連接西南地區、長三角連接東盟地區的重要通道。

黔西南州山川秀麗,氣候宜人 ,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黔西南州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和國內外市場需求,通過三產融合,同時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打造並不斷完善利益聯結、帶貧機制,走出了一條效果好、可持續的扶貧新路徑。

黔東南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黔東南州圍繞創建中國苗侗風情國際旅遊目的地和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奮斗目標,深入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實施,初步構建了「大旅遊」發展格局。

Ⅳ 畢節市民族中學怎麼樣

簡介:畢節市民族中學創建於1992年,隸屬於市委市政府領導,為正縣級事回業單位,由市民答宗委和教育局共同管理,是全市唯一一所市直民族高級中學,也是全省唯一由民委部門主管的普通高中。學校集「民族性、農村性、扶貧性」於一體,面向農村、面向農業人口、面向少數民族、面向邊貧村寨招生,生源分布於全市250個鎮鄉(辦事處)。學校採取寄宿制、半封閉式管理,實行助學金和獎學金制度。
注冊資本:4196萬人民幣

Ⅵ 畢節市撒拉溪鎮因何而得名

據傳聞是撒拉方言里叫嗩啦,民間一種樂器,因其後山有水箐溝一地,原始土著人就把專那裡叫屬嗩啦溪,久而久之就叫成了撒拉溪了,因沒有歷史資料作考證滿意請記得採納吧,民間就是這個傳言,信不信由你。歡迎到本地貼吧發表意見http-://-tieba.-.-com/f?kw=%B1%CF%BD%DA%B9%A4%D2%B5%C7%F8(去-)

Ⅶ 畢節試驗區的經濟發展


畢節是一個革命老區。貴州省第一個中共地下黨支部於1934年1月在畢節建立。
1935年2月5日,毛澤東同志率領的中央紅軍在雲貴川交界的七星關區林口鎮「雞嗚三省」村召開了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畢節時,創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提議在貴州省畢節地區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獲得國務院批准,此後全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以「貴畢」、「大納」等級公路和國道「321線」、「326線」為骨架,多條「省道」和通鄉公路相互編織起來的龐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網路,加上「內昆」鐵路貫穿威寧縣全境,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商旅往來十分便捷。即將建設的「隆黃」鐵路、織金「旅遊機場」、畢節「飛雄機場」以及全省規劃的公路建設「兩橫兩縱四聯線」中穿越畢節試驗區的「一橫一縱一聯線」,更使全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畢節還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大面積覆蓋,加上典型的、復雜的喀斯特地形,蘊藏了221.9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1萬千瓦)的水能。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洪家渡水電站(3×18萬千瓦)、索風營水電站(4×13.5萬千瓦)、黔北火電廠二期工程(120萬千瓦)、大方火電廠(120萬千瓦)、納雍火電一廠(120萬千瓦)、二廠(120萬千瓦)、黔西火電廠(120萬千瓦)、畢節頭步火電廠異地改建(120萬千瓦)、織金火電廠(240萬千瓦)等一批電站、電廠和輸變電工程,確保2010年發電量達1000萬千瓦,完成黔電送粵任務。充足的能源必將加快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貴州科學發展的試驗田」和「生態文明的示範區」,並為加快畢節試驗區的發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有力推進了該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程,畢節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正呈現出可喜的態勢。
「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是為喀斯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借鑒的全國第一個綜合改革試驗區。1988年1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審時度勢,倡導和推動了建立畢節試驗區的戰略決策,旨在通過對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人民貧困程度極深、生態環境極差的畢節地區試驗,探出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創建於1988年1月、由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倡導和推動建立的畢節試驗區,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國家實施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場,其改革試驗,對什麼是發展、為什麼要發展、怎樣才能發展、如何評價發展等這些涉及發展觀的根本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解答,是對科學發展理論的先行探索與實踐。
1985年,胡錦濤同志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在這個貧困的內陸山區省份,他不辭辛勞,走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組織專家學者論證的基礎上,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同樣的政策條件下,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存在著效益上的差距,其結果將是地區間差距的擴大,如果不相應採取有力措施,貧困地區將會更加落後。如何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成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問題。針對貴州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較深的特點,胡錦濤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貴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畢節地區。
畢節地區位於貴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徵,在建立試驗區之前是貴州省最貧困落後的地區之一。直到1987年,全區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僅為288.9元,農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未解決溫飽人口達300餘萬,農村貧困人口占其總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蓋率僅為8.53%。由於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畢節地區生態惡化、人口眾多,嚴重遏制畢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膨脹,糧食短缺,迫使陡坡開荒,林、灌、草、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致使生態環境惡化,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生活貧困,常靠政府救濟為生。貧困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伴隨人口的劇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將導致大片土地石漠化,從根本上將失去人類在此生存的基本條件。針對畢節地區嚴峻的現實,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構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贊同,1988年6月,經貴州省委、省政府上報,國務院批准了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
在「畢節試驗區」創建過程中,為了爭取對試驗區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錦濤同志代表貴州省委在京邀請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的領導同志召開會議,介紹了擬建立畢節試驗區的設想,期望得到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智力支邊小組的支持。試驗區成立之後,智力支邊協調小組和各民主黨派中央17年來始終將畢節地區作為智力支邊的重點地區,並於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錢偉長任組長、常近時等任副組長的北京專家顧問組。此後,各民主黨派、專家顧問組與試驗區的廣大幹部群眾並肩戰斗,親密合作,共同走過了不平凡的17年。
與當時全國啟動的改革試驗特區、開發區不同,畢節試驗區是全國唯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試驗區。胡錦濤同志非常重視以創新的思路開展試驗區工作,1988年6月8日,他強調指出:「牢牢把握扶貧開發、生態建設這個主題,就要針對全區有300萬農村人口溫飽問題沒有徹底解決這一現實,採取一切有利於擺脫貧困、落後的政策措施,加快資源開發,加速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逐步實現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要針對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佔總面積一半以上的現實,採取強有力措施,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把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緊密結合起來。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並逐步走向生態的良性循環。如果這兩大目標都能如期實現,那就表明試驗區的改革試驗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沒有實現,那就說明試驗區的任務沒有完成。」 這一明確的發展思路及決策,包含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為畢節試驗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試驗區成立25年來,畢節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區近700萬各族人民在歷屆地委、行署的具體領導下,在八大民主黨派中央和中央統戰部的共同幫扶下,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主題,面對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的實際,充分發揚「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試驗區精神,抓住機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加快經濟發展,控制人口增長,堅持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寓生態建設於經濟開發中,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開始走出了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的惡性循環怪圈,逐步實現人口、生態、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農村貧困狀況有較大改善;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人口的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成就顯著;人民生活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從1988年的23.4億元上升到196.03億元,糧食產量從1988年的103.8萬噸上升到238.22萬噸,農民純收入從226元上升到1665元,貧困人口減少到56萬人,5個國家級貧困縣已相繼越過溫飽線;人口自增長率下降到9.8‰,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3.92%。根據畢節市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畢節市已經成為貴州省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畢節試驗區發生的這些深刻變化,證明了胡錦濤同志的構想是前瞻性與現實性的統一、改革動力與發展思路的統一、局部突破與整體推進的統一。從其後的發展實踐看,畢節地區為《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進行了超前性試驗,具有跨區域、跨時代的巨大價值與意義。
第一,在什麼是發展、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畢節試驗區包含了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導致了發展觀的重大變化,這是20世紀發展觀演變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關於發展觀的爭論,在伴隨著工業化、經濟增長所出現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下,把發展簡單等同於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遭到了普遍批評。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大會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同的心聲。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把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結合在一起,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結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政策和行動措施。畢節試驗區與當時國際上方興未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發展看作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目標。
與當時全國已經啟動的經濟特區、開發區不同,畢節試驗區從一開始就不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目標,而是將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製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將物質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以及人口生產力統一協調起來,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目標展開的綜合性社會發展試驗。開發扶貧,就是啟動市場經濟機制、遵循商品經濟規律,變「救濟型」、「輸血式」的扶貧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貧;生態建設,就是採取一切有效措施進行環境治理,實行以退耕還林還草為重點的植物措施為主、並與「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以形成生態系統內各要素的優化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數量控制、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結構優化、人力資源開發進行通盤考慮,在一定時期內,著重以人口數量控制為核心,以人口素質提高為宗旨,以人口結構優化為關鍵,以人力資源開發為動力,使人類自身的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適應的關系。
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以及圍繞三大主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實質上是把發展看作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目標,通過開發扶貧探索經濟建設、生態資源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整合,通過生態建設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人口控制促進人自身的全面進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全面、協調發展正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社會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為消除貧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質基礎,對這一點,試驗區的幹部群眾具有廣泛的共識。但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等同於發展,單純追求經濟的發展、單純追求GDP的增長,其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目的本身也不能真正實現,這是被畢節地區以往發展的經驗教訓所證明的。像畢節這樣人口過多、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經濟發展尤其要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人口增長、國民素質、文化教育等相協調,在人、社會與自然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這可以說是畢節試驗區17年改革試驗的一條根本經驗。
二是把生態建設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秩序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針對惡化的生態環境已經直接遏制畢節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試驗區在成立之初就把生態建設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並逐步走向生態的良性循環,作為評判試驗區成敗的一個重要標准,要求各級幹部對「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要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以對子孫後代負責的精神樹立從長計議的戰略觀點。」2 17年來保護生態、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紮根畢節,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種超前的、早熟的、具有後發優勢觀念的廣泛共識。生態建設這一現代名詞,已經被畢節廣大農民所接受,每年冬季,聲勢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農民都自覺自願參加。「3356工程」、「長防工程」、「長治工程」等生態建設的骨幹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綜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實實的成效。畢節在生態方面所取得的業績,為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樹立了榜樣。在一個貧困地區如此重視生態建設,並制定完整的方案大范圍實施,可以說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三是全面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是解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片面的發展觀之所以在實踐中造成嚴重的危害,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背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客觀規律出發的原則。在改革試驗的過程中,畢節試驗區既注重按經濟規律辦事,也注重按自然規律辦事。例如,針對本地山地面積大、立體氣候明顯,土壤類型多樣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逐步形成「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種地植樹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覆蓋地膜鋪毯子,山下搞鄉鎮企業、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紙幣經營收穀子」的「五子登科」的農業開發路子;再如,坡改梯工程、退耕還林與進行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以鞏固和保障生態建設的成果和經濟效益,等等,這些都是尊重客觀規律、辯證地解決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矛盾的範例。在實踐中,凡是按照經濟規律,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講究經濟效益,使之與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就能獲得較好的綜合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在發展的動力上,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的積極因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是畢節試驗區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
改革試驗既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偉大艱巨的事業,必須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畢節試驗區從成立之初,就著力營造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積極因素的社會氛圍,努力建立調動一切發展主體積極因素的體制和機制,以使最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發展的主體。
一是充分發揮試驗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創造精神,注重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在指導和領導改革試驗過程中,胡錦濤同志著重強調:深化改革,最根本靠誰?還是靠廣大群眾,他們是改革的主人。能否代表群眾利益,為群眾所接受?制定的方案,要徵求群眾意見,特別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群眾,這樣,制訂的方案才是可靠的、可行的;他同時強調,在試驗區工作逐步展開後,能否有效地解決人才短缺的矛盾,將從根本上制約試驗區工作的進程,加強智力開發,注重培養、引進各類人才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對於在改革開放中涌現出的商品生產經營者和企業家,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他們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帶頭人,是新生產力的代表。一定要正確對待他們,充分肯定他們在改革和發展商品經濟中的開拓精神」,3 要發揮「能人效應」帶動周圍群眾,以形成有利於改革探索、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良好社會環境。這些重要思想,明確回答了改革試驗要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運用和發展,對畢節試驗區的工作具有長遠的指導作用。17年來,畢節試驗區堅持富民為本,緊緊依靠群眾,創造了許多適應試驗區區情、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發展路子,有力地推動了試驗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例如,「五子登科」的農業開發模式,以集團承包的形式推進改革試驗工作,建立試驗小區與開發小區,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無不源於廣大群眾在實踐中的首創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成為試驗區改革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優勢推進試驗區建設。
畢節試驗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共同推進改革開放和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及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範例。畢節試驗區的發展凝聚了各民主黨派的智慧,顯示了統一戰線的強大力量。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中央智力支邊協調小組暨支援畢節試驗區顧問組17年如一日,深入畢節地區,指導制訂試驗方案,協調解決改革試驗中的重大問題。17年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共為畢節引進資金3.4億元,聯系項目80多個,涉及資金300多億元,直接投入各種資金7000餘萬元,培訓幹部8600多人次,幫助輸出富餘勞動力1.1萬人,興辦各種社會事業(僅各類學校就達30多所),直接推動了畢節地區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試驗區的各項工作。
畢節試驗區的發展經驗表明,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政治制度的優勢,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優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各民主黨派內匯集了大批專家學者,人才濟濟,要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的智力優勢,為他們幹事創業提供更大的舞台。牢牢把握發展這個根本任務,不斷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基層層面的開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體制機制,把各民主黨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就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增添新的動力。17年來,畢節試驗區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開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多黨合作共同促進發展的體制、機制,為提高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程序積累了經驗,推進了在基層層面開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實踐,對充分發揮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政治制度的優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第三,在發展目的上,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各族貧困群眾。
發展問題雖然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始終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但每個時代發展成果的分配最終都要到涉及到復雜的利益關系。所以,不同階級、不同政黨在為什麼發展這個涉及發展觀的根本問題上,都會從各自的立場出發作出回答。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為民執政觀的本質要求。
早在試驗區建立之初,胡錦濤同志就明確指出,畢節試驗區必須堅持以改變貧困面貌,解決溫飽問題為目標,並把能否如期實現絕大多數農民脫貧的目標作為衡量試驗成敗的首要標准。畢節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全區居住著漢、彝、苗等3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貧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數民族鄉佔全區重點貧困鄉比重大,是畢節地區貧困的主要特點。針對這一特點,17年來,畢節試驗區堅持以開發扶貧工作統攬全局,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在扶貧項目的安排上,優先解決群眾溫飽、優先投入見效快覆蓋面廣、優先投放貧困少數民族村組戶、優先投入技術物資配套、優先投放能帶動種養業發展的項目;同時,把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培育發展支柱產業結合起來,促進農民增收,等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切實把扶貧工作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全區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1988年的312.2萬人減少到2004年的56萬人,試驗區扶貧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促進了畢節地區社會安定和諧與民族團結。
當前,加快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佔有越來越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必須扭轉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必須實實在在地解決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的貧窮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畢節試驗區扶貧工作的經驗啟示我們,發展首先要明確發展的目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自覺地把完成發展任務同實現發展目的統一起來。我們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不是為了GDP而發展,而是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發展。人民是否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是否高興和滿意,應當成為我們考慮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成為檢驗我們發展的最高標准。
25年來,畢節試驗區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給我們多方面的經驗和啟示,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不同的發展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實現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畢節試驗區的發展經驗證明,即使在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貧困地區,只要勇於面對現實,創新發展思路,善於吸取人類對發展問題認識的科學成果,堅持對人口、資源、環境實行綜合治理,也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畢節試驗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是中國共產黨人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戰略思維觀察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生動運用和體現,也是對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人類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是在社會歷史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深化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長期探索實踐的產物,畢節試驗區是這種探索實踐的典型範例。17年來,畢節試驗區所走的是一條貧困地區科學發展之路,這也是科學發展觀所指引的道路。在新的改革試驗中,要更加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讓這項「具有國際意義的小試驗、大方向」工作結出更加豐碩之果。 1、胡錦濤:《在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工作會議結束時的講話》,1988年6月8日。
2、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規劃組編制:《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發展規劃》,1989年5月,第54頁。

Ⅷ 畢節兩創一建是什麼

畢節兩創一建是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建設山水園林宜居城市.

Ⅸ 畢節最出名的歷史人物是誰

從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牂牁郡(今畢節境內)土著人盛覽向武帝派遣出使西南的特使司馬相如討教作文之術,然後返回故鄉招生授徒開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畢節置衛,再到明正統四年(1439)土著人唐諫「獻宅基地修學廟」,明眼人可以從盛覽與唐諫兩個人物的身上,透視出這長達1550年的歷史期間,畢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特別在教育上,為史學界稱之為貴州教育的發端。明清兩代,貴州共培養出700名進士,第一名就是畢節的張諫(在外地求學)。

從明洪武十四年(1381)穎川侯傅友德率30萬大軍南征,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升領兵屯田畢節,再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都指揮使李煥著手修建畢節城池;從1949年毛澤東組織5.3萬幹部隨軍下江南,到同年11月28日畢節解放,首任縣委書記張西華、縣長牛林楓到任;從1964年中央抽調大批幹部赴貴州,到支黔幹部趙福亮出任中共畢節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書記、第二書記,人們可以看出,這總計長達580多年的歷史時期,畢節這個地方就迎來了三批北方客人,使畢節與外界溝通,實現南北文化交融,彝苗漢各民族共生共榮,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從l911年10月3日,周素園領導的貴州自治學社發動武裝起義,一舉奪取政權,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到1934年1月,中共貴州地下黨第一個黨支部———畢節支部成立,林青出任支部書記,繆正元、秦天真為成員,再到1936年2月,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鄧止戈領導的幾支地方武裝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部開到農村,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一彈未發進駐畢節,並在畢節建立川滇黔省蘇維埃革命委員、中共畢節中心縣委和貴州抗日救國軍,紅軍在畢節活動20天後,抗日救國軍司令員周素園率領600多人隨同紅軍撤離畢節投入長征這一歷史過程,人們可以看出,歲月流程雖僅有25年,但畢節已實現從舊民主義革命到新民主義革命的轉變,成了永放光芒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歷史人物

張諫
字孟弼,明朝赤水衛(今貴州畢節境內)人。明朝時貴州的第一個進士。少有志氣,北走四川就學於劉仲珩,很受仲珩喜愛。當時正值劉忠愍奉命出使四川,仲珩帶孟弼拜見,忠愍亦非常喜愛孟弼。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舉人,然後到京師留在忠愍門下受業。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進士。受行人。因母去世去職守孝三年,後官拜監察御史,出督福建銀課時,遇地方不寧,孟弼率兵協助官軍捕之,回到朝廷時,上疏請罷閩中銀課。後父親去世,又守孝三年,孝畢累遷順天府尹,因正直被貶穿州知府,後又升太僕寺卿,卒於任上,留有《望古》詩一首。
林蔡氏
女,明朝畢節衛(今貴州畢節)人。其夫為畢節衛指揮,早逝,其子林晟年幼襲職。蔡氏寡居,有志氣,且懂得軍事,因子晟年幼不懂軍事,她便出來管理軍事,衛中各軍指揮都敬佩蔡夫人。蔡氏有文才,軍政閑暇時又教子晟以詩文。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揮張祥來征不克而死,畢節震懼。時官軍皆調征平越,林晟又在守備貴陽,畢節城中僅有軍隊數百人。蔡夫人臨危不懼,率僕人及軍民修補城牆守衛。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眾來攻城,由於蔡夫人指揮有方,拒敵三月,賊自去她便率眾追擊,使敵大潰,畢節城得以保全。人稱蔡氏為"女將軍"。能詩,《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勞俠,湖南益陽鎮(今湖南桃江縣)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1919年,加入新民學會。曾參加湖南學生聯合會領導第一師范學生「救國十人團」,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旋與毛澤東等組織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0年,參加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學習、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加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受到列寧的接見。1922年回國後,在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員。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學聯幹事部主任,主編《湖南學生聯合會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後改為湖南省委)委員。曾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曾在益陽、寧鄉等地組織農民軍。後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被派往湘西根據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書記,在貫徹執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中,犯了肅反擴大化的嚴重錯誤,給洪湖革命根據地的黨團組織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造成了重大損失,紅三軍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據地。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上開始認識和糾正肅反擴大化的錯誤。1935年冬,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在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不幸於貴州畢節縣七星關犧牲。
林青,原名李遠方,又名李肅如。
1911年出生於貴州省畢節縣。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獄後返回家鄉畢節,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中,並在斗爭中發展進步青年入黨。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畢節建立了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黨在貴州建立的第一個支部。
林青在畢節的抗日救亡活動,積極而有成效。他將進步青年組織起來,成立宣傳革命的群眾團體——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以文藝的方式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林青的活動引起了反動軍閥的仇視。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遵義,林青聞訊後立即奔赴遵義。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長李維漢會見了林青。林青向李維漢匯報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李維漢代表中央肯定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並指示由林青等人組成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林青任書記兼遵義縣委書記。
不久,貴州地下黨組織通過秘密工作搞到敵人的軍用地圖和密電碼本,交給了中央特派員潘漢年,為紅軍長征做出了貢獻。同時,林青又將從遵義帶回的紅軍戰報秘密傳閱,並利用刊物宣傳紅軍、宣傳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獄中,敵人先以高官厚祿收買他,妄圖徹底破壞貴州地下黨組織,被林青堅決拒絕。敵人又對他施以各種酷刑和死亡威脅,妄圖撬開他的嘴。面對窮凶極惡的敵人,林青堅貞不屈,義無反顧地面對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敵人將林青押赴刑場。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高唱《國際歌》,大義凜然,從容面對死亡。兇殘的敵人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進他的口中……林青壯烈犧牲,年僅24歲。
余達父(1870—1934),名若泉,號達父,彝族傑出詩人、法學家,是畢節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之一。
余達父世居四川省古藺縣水潦鄉,自幼過繼給伯父余象儀為嗣,入籍於貴州省畢節縣龍場驛大屯。他沒做過土司,卻因過繼給伯父余象儀而成為大屯土司庄園的少主人。幼讀家塾,後受業於進士葛子惠門下,研習經史子集、詩詞文賦。1906年留學日本,入江戶和佛法律大學,專攻法律。他選學法律是為了要營救遭遇冤獄的哥哥若煌。在日本與貴州辛亥革命領導人平剛結為摯友。1910年學成歸國,秋試中舉,成為前清政法科舉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職,就回鄉守母喪。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一月後貴州自治學社領導的起義亦宣告貴州獨立。達父先生被選為省立法院議員,即自家鄉赴省城貴陽,但貴州革命政權很快就被滇黔軍閥勾結所顛覆。余達父被迫遠赴上海避禍,與安健(彝族)創辦《斯覺報》,鼓吹革命,鞭撻軍閥。後又赴北京開設律師寓所,任專職律師,又在法政學校兼任教員。時人稱他「學究申韓,辯媲蘇張」,「仗義直言,恥附權貴」,這樣正直剛烈的性情,不見容於腐敗黑暗的當時,居京5年,落寞歸里,在大屯家中讀書著述。後中風半身不遂,卧病3年治癒。這時鄉間兵匪頻仍,難以安居,經摯友周素園介紹給省長袁祖銘,出任貴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長,乃全家遷居貴陽。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時與官場相扦格,再次棄官入雲南,漫遊數載,又歸鄉里讀書著述,但仍不見容於地方權勢,復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時,受聘為省政府名譽顧問。1934年,貧病交加的余達父在貴陽不幸逝世,歸葬大屯故里。平剛曾親題其遺像,高度評價他在經學、史學、文學、法學上的成就,憐惜他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余達父先生學問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詩集》十四卷、《罌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龕拾塵錄》二卷、《通雍余氏宗譜》一卷;未刊稿有《且蘭考》一卷、《且蘭野史》四卷等。時人稱譽他「讀書萬卷,用宏取精工書善文,昔擅詩名」、「法律名家,文學泰斗」、「深諳政法,尤擅詩文」。其中《邃雅堂詩集》是先生手訂的平生詩作千餘首的精選本,在當時就廣受識者好評。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寧州遵化里(今貴州省赫章縣境內)人,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義的著名首領。周素園(1879—1958),又名培藝,別字樹元,澍元,貴州畢節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貢生,年輕時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

熱點內容
醉駕撞死人同車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12:28:10 瀏覽:193
和平法治公正 發布:2024-12-26 12:05:35 瀏覽:841
新源公司法人 發布:2024-12-26 12:02:41 瀏覽:561
電子版offer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6 11:56:54 瀏覽:593
有關於經濟法搜題的公眾號 發布:2024-12-26 11:47:20 瀏覽:386
自治區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6:02 瀏覽:19
湖南水務行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6 11:43:39 瀏覽:731
公司解僱懷孕員工最新勞動法如何賠償 發布:2024-12-26 11:13:28 瀏覽:376
援額法官 發布:2024-12-26 10:31:27 瀏覽:861
深圳電大經濟法基礎網上形考作業答案 發布:2024-12-26 10:24:09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