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隋朝法治

隋朝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6-15 18:36:41

1. 隋朝施政相比秦朝,有什麼重大進步

隋朝施政進步於秦朝,主要取決於其制度的革新;換句話說自秦始皇以來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到了隋唐之際已經日臻完善,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樞機構內部分工日益詳細,新興的三省六部製取代了原先機構設置相對簡單的三公九卿制。宰相一人專權的現象被打破,中樞有尚書令、侍中、中書令三人共同分擔和行使宰相的各種工作和職能。不僅如此,三位宰輔都有屬於自己辦事機構以及配套僚屬,例如『尚書省的不僅有尚書令還有左右僕射、左右平章等各級官吏、中書省除了中書令之外還有專門負責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舍人等人員、門下省亦然』。三省分別負責執行、監察、決策等工作,既相互配合有相互制衡,可以提高工作質量和辦事效率。
原先執掌軍權的三公之一『太尉』的職能被名叫『十二將軍府』的機構所取代,十二將軍府又叫『鷹揚府』,各府長官為郎官和副郎官。各府郎官地位平等,互不統屬,直接向皇帝負責,如此既方便了國家隊軍隊的管理又避免了隋以前權臣依靠軍權顛覆國家的隱患。
九卿的職能被六部和其專屬機構所取代,禮、工、度支、民、刑、兵等各部均設有尚書、左右侍郎、郎中若干、主簿若幹人。充實的人員班底不但將各部內部的分工進一步具體化而且還使得這些國家常設中央機構有了很大的抵禦風險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水平。這些都是機構設置簡陋的九卿衙署所無法比擬的。
二、決策和制度更具有時代性、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隋文帝開國不久即宣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輸籍定樣』、『大索貌閱』,成功的在第一時間掌握全國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國家『數字化』管理水平。這種依據檔案和調查來制定稅收的政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隋主宣布重鑄和統一貨幣,新貨幣號『五銖錢』,無論質量還是外觀式樣均優於前代。
均田制和府兵制的推行是在北朝社會大改革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新的均田制與府兵制二者相互依存、互為表裡。均田制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納稅的編戶齊民,這一點與豪強世族的衰落和奴婢解放有著密切關系。府兵制是國家在義務兵征制和軍事管理上的又一大改進,府兵來源於民間,戰則為兵,閑則為民,兵農合一使得國家不僅獲得了廣泛的徵兵基礎還間接節省了軍費開支,同時也簡化了國家軍事管理。
俗話說得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隋帝國的管理是在借鑒前朝經驗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他的進步和完善與秦帝國所開創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始皇帝破天般所創造的一切,隋帝國的繁榮和強大是無法現象的!

2. 隋朝如何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

隋朝時實行了 三省六部制,門下、中書、尚書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三省相互牽制和制約,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吏、禮、兵、戶、刑、工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從而完善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另外實行了科舉制,開放殿試有利於打破 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提高了效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隋朝建立後,將北周仿照周禮設立的官爵制度廢除,設立了以三省六部制為主體的中央官僚體系。隋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秘書省類似於後來的館閣,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其中,決策者為內史省,長官稱內史令;審議者是門下省,長官稱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置尚書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長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3. 隋文帝法治改革的作用

隋文帝楊堅(541年一604年)晚年,手下的開國功臣都被他或殺或貶,所剩無幾也。盡管他篤信佛教,教育臣民一心向善,但他自己並未放下屠刀,而是變得更加殘暴嗜殺,殺人的理由也是奇怪得讓人吃驚。

公元581年_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所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初為皇帝,曾大力革除前朝苛政,刪減北周舊律,用輕刑代替重刑,把一些應判死刑的條律改為流放,稱為「化死為生」。然而,在隋土朝政權逐漸穩固後,楊堅便開始隨心所欲地狂屠濫殺,所有法律在他眼單,都變得一錢不值。

楊堅生性猜忌多疑,常以精通法制、明察秋毫自詡,對臣下非常苛刻。他經常命左右近臣充當特務,偵查中央和地方官員,誰若犯有小過,便處以重罪。

他擔心臣僚和官吏貪贓枉法,就想出了「釣魚執法」的高招,私下派人給一些縣令、刺史送錢物,這些人如果收受,就立即處斬。不少人因見則眼開,一時糊塗,經不起「考驗」,或以為是中央的賞賜興高采烈地收下了錢物,結果卻把腦袋弄丟了。

楊堅有打人的嗜好,經常在朝堂上打人。行刑的人若揮動 棍杖力度不夠,他就大發雷霆,認為行刑者有私心,甚至下令 將行刑者砍頭。

尚書左僕射高熲等人進諫,說朝堂不是責罰人 的地方,勸楊堅不要在殿廷上杖責大臣,楊堅卻置之不理。不論是朝廷要員,還是文人學士,只要他一聲令下,武士們就沖 上去按倒在朝堂,當著眾臣的麵杖擊。被打者不但人格上受到 羞辱,肉體上也遭受巨大痛苦,輕則皮開肉綻,重則一命嗚呼。

有一次,身為宰相的高熲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帶領一幫大臣到朝堂請罪,說:「陛下養育天下生靈,致力革除弊端,而百姓無知,犯罪的人沒有斷絕,致使陛下處罰過於嚴厲。這都是我們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請讓我們辭職,為賢才讓路。」

楊堅一聽說高熲等人要辭職,覺得事態有點嚴重,回頭問站在身邊的領左右都督田元:「我的杖重嗎?」

田元覺得應該提醒皇上收斂一下了,便實話實說:「陛下的刑杖的確很重。」

楊堅又問: 「我的杖難道有什麼特別嗎?」

田元用手比劃說: 「陛下的杖粗如拳頭,比平常的杖大得多,打人30杖,相當於平常杖數百下,所以經常把人打死。」

楊堅龍顏不悅,但因高熲等人以辭職相勸,又不好發火,便很不情願地下令撤去殿內的大杖,再有受處罰者,交有關部門處理。

事後,楊堅仍一如既往地憑自己的好惡在朝堂上殺人。一天,有位大臣上朝匯報工作,因言語觸怒了楊堅,楊堅便下令將此人就地斬首。兵部侍郎馮基一再諫阻,楊堅不聽,堅持要在朝堂上行刑。楊堅後來也覺得事情做得太過分,卻又不願認錯,便輕描淡寫地贊揚了馮基幾句,又准備對那些沒出面諫阻的臣僚動刑。

楊堅還經常隨心所欲地制定法律條文。

開皇十六年(596年),有官員奏報稱,邊境合川糧倉少了7000石糧食。楊堅命大臣斛律孝卿負責查辦此事。斛律孝卿調查後報告,糧食為主管官吏所盜。楊堅大怒,又令斛律孝卿即刻乘坐驛車馳往合川,將該主管官吏處斬,家屬沒入官府為奴,標定身價出賣,用以填補糧倉空缺。此後,楊堅對監管邊境地區糧倉的官吏都很不放心,下令凡盜竊糧倉里糧食達1升以上者,均判處死刑,家屬沒官為奴。

在楊堅看來,地方官吏都是些陽奉陰違的人,經常會鑽法律的空子,放縱犯罪者,使中央的政策難以貫徹執行,他於開皇十七年 (597年) 下詔說,各級政府所屬官吏,如有犯罪者,可以在法律規定之外酌情處以杖刑。結果各級官吏上下驅逼,寧左勿右,對被審訊的人重復施以重刑,致使冤案日增。

盡管楊堅一意推行嚴刑峻法,但全國的犯罪率仍居高不下,京城的治安狀況也不斷惡化,盜匪竟然於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市上搶劫,偷盜事件更是層出不窮。楊堅為此向群臣詢問如何處置。但群臣還沒來得及發表意見,他又自問自答地說: 「我知道該怎麼辦啦。」隨後便詔令凡舉報盜賊者,沒收被舉報者的家產,作為對舉報人的獎賞。

詔令頒布後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有的地痞無賴卻發現此法有利可圖。他們故意在路旁丟棄財物,路人一旦拾取,便將其 扭送官府,誣為竊賊,以領取獎賞。此法執行的結果是人心大壞,不少人專以誣陷他人為能事。

楊堅隨後又接二連三頒布更加嚴酷的法令:盜竊1錢以上者處死;官吏貪污1錢以上者處死;聽到舉報或親見盜賊而不告發者處死;4人合夥盜竊1根屋椽、3人合夥盜竊1個瓜果者處死……

新法令頒布後,引來民怨沸騰。有人劫持了執法官吏,對他說:「狗官聽好,你代我們奏報皇上,自古以來,不論哪個朝代,都沒有盜竊1錢而死者。你要是不向皇上轉告我們的話,我們會再來找你。到那時,你全家人都別想活命!」

這個執法官立即入宮奏告楊堅。楊堅正為自己下達的一系列律令使社會治安迅速改善而得意,聽了官吏的報告,猶豫了半天才很不情願地說:「那就把『盜取1錢處死』這一條取消吧。」

有一年春節,有人向楊堅報告,御史監師沒有彈劾那些穿戴與佩劍不整齊的官員。楊堅大怒,認為這是對皇帝的不敬,就對監師吼道:「你身為御史,為何放縱官員不遵守制度?」立即下命將他處死。

諫議大夫毛思祖覺得楊堅太過分了,上前勸諫,也被楊堅以袒護罪臣的罪名砍頭。官員因各種小事被砍頭的更是舉不勝舉:有因延誤了收麥秸季節被砍頭,掌管武器庫的官員因辦公地雜草太多被砍頭,有因接受西域使者送的鸚鵡被砍頭……

楊堅喜怒無常,一發怒就要打人、殺人。有一年六月,楊堅又要在朝堂上殺人。按法律規定,處死罪犯應在秋後,於是大理少卿趙綽諫阻道: 「現在是夏末,是天地生長萬物的季節,不可在這個時節殺人。」

楊堅辯駁道:「六月雖說是生長的季節,但也有雷霆嘛!天道既然在炎熱的時候也會震怒,我效法天道行事,有何不可?」隨即下令把那人殺了。

刑部侍郎辛亶聽說穿紅褲子有望陞官,便穿著紅褲子上朝。不料楊堅卻說他是以巫術詛咒別人,下令將他處斬。趙綽上奏說:「按照法律規定,辛亶不應處死,我不敢奉詔。」楊堅大怒,便將趙綽抓到朝堂准備斬首。趙綽仍堅持己見,面不改色地說:「寧可陛下殺我,不可殺辛亶。」然後從容解衣,引頸受斬。

最後,楊堅怕殺了趙綽引起太多人反感,才下令把趙綽放了。

楊堅無視法律,憑自己的情緒、好惡決定群臣的生死,一些佞臣看準這一點大鑽空子。

宰相楊素善於玩弄權術,經常在楊堅面前進他人的讒言,公卿大臣無不心懷畏懼。楊素與鴻臚少卿陳延有矛盾,一日,他經過陳延的官衙,見庭院中有馬糞,幾個仆從正在地氈上賭博。楊素覺得報復的機會來了,立即向楊堅報告。楊堅大怒,吼道:「主官不打掃庭院,仆從玩游戲把官府的氈子弄臟弄壞,還有什麼罪過比這更嚴重的?」當即下令將賭博的人拉到西市亂棒打殺,陳延遭到鞭笞,被打得死去活來,險些喪命。

楊堅在位最後幾年,法網越來越密,上至功臣勛將,下至官吏小民,被冤殺者無數。他翦除了一個又一個心腹之患,自以為江山可以永固傳萬代,卻沒有想到,在他咽氣後才十幾年,兒孫便被別人砍瓜切菜般一一宰殺,隋王朝江山也改成了李氏唐王朝。

4. 隋代法制的歷史教訓有哪些

仿北齊律的結構,確立並完善了封建刑律的十二篇體制,刪除了北周不少苛酷的刑罰內容,標志著封建刑罰制度趨於成熟,很好地維護了封建宗法關系,有效地鞏固了封建皇權與封建國家的統治,為隋初的社會興盛和國家統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並直接影響到唐代.隋文帝統治後期和隋煬帝在位期間以法壞法、有法不依、濫用酷刑,使自己制定的良法如同具文,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5. 隋文帝在位時實行了什麼政策使當時社會出現了繁榮現象

隋文帝在位時,改革(制度),發展(生產),注重(吏治),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6. 唐朝和隋朝時代的經濟,文化,思想,政治發面實施的政策

隋朝:
1、政治: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2、經濟:出現了開皇之治。
3、思想文化:兼收並蓄,由於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文化的全面繁榮,影響很多國家.
4、軍事: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這樣,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 革府兵制。
5、民族關系:隋朝在對外交往上,主張眾國臣服的朝貢體制。各藩屬國奉隋朝為宗主國,定期朝貢,各國和平相處。如果有國家不願意臣服,必要時隋朝會採取戰爭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國家侵犯另一國,隋朝為了維護朝貢體制會幫助弱國擊敗強國。如果各國臣服隋朝,隋朝也給予優惠回饋。在這樣外交理念下出現萬邦來朝的恢弘局面,然而隋煬帝過度誇耀,浪費不少人力與物力。
6、對外交往:隋唐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隋唐與東南亞的驃國(緬甸)和南亞的天竺有使節、技術、宗教等交流。隋唐與中亞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
唐朝: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皇帝充分發揮臣僚作用,減少了政策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在於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為那些制度不僅適應隋朝,在隋朝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適應,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鑒於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關於革新、完善制度,將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節里講,這里不必重復.
(2) 經濟方面:① 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無休止地征發徭役,迫使農民起義,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封建統治者立國的基礎在農業,此項措施可以看做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從簡.這與上面的措施互為表裡,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儉,「貞觀之治」的出現,與這種風氣不無關系.
(3)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興科舉是繼承隋制,以儒為師是繼承漢制.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大辦學校,就其規模、種類、數量和課目設置,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7. 隋朝法制的得失與隋朝的興亡有何關系

仿北齊律的結構,<開皇律>確立並完善了封建刑律的十二篇體制,刪除了北周不少苛酷的刑罰內容,標志著封建刑罰制度趨於成熟,很好地維護了封建宗法關系,有效地鞏固了封建皇權與封建國家的統治,為隋初的社會興盛和國家統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並直接影響到唐代.隋文帝統治後期和隋煬帝在位期間以法壞法、有法不依、濫用酷刑,使自己制定的良法如同具文,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8. 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法治角度分析

隋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隋煬帝好大喜功,耗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修建大運河以及三征高句麗導致的

9. 中國古代法制的三大時期

奴隸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末期以祭祀祖先儀式為核心的 「 禮 」 由習慣逐漸演變為法 。夏朝國家形成伊始,法制尚處草創階段,奉天罰罪的法制觀 《左傳》中記載的 「 禹刑 」 ,大抵是啟及其後繼者根據氏族晚期習俗陸續積累的習慣法。至商朝,刑法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法已初具規模,所謂「 刑名從商 」 。以殘害人體為主的五刑(墨、劓、刖、宮、大辟)在商朝已較為通行,但處刑的手段尚未規范化,還沒有一套嚴格的刑罰制度。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葉以後,井田制遭到破壞,郡縣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權旁落,政權下移,宗法制日趨衰落,奴隸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由於經濟基礎的變革,階級關系的變化,從而引起法律制度的變革,最重大的改革莫過於各諸侯國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中心的成文法。鄭國執政子產, 「 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 」 ,這 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鄭國鄧析所作竹刑,便於攜帶和流傳,在法律發展史上又是一大進步。
封建社會初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取得了政權的地主階級,運用政權的力量先後在各國進行旨在發展、鞏固封建生產關系,建立封建政治的變法運動。魏國李悝制定《法經》,分為盜、賊、網(或作囚)、捕、雜、具六篇,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系統的封建法典,為以後歷代法典的濫觴。
後來商鞅入秦國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入秦,並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強調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穩定性、必行性,是穩定而普遍的規則,從此以後,中國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為名。秦朝建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韓非的以法治為中心 ,法、術 、勢相結合的思想,對秦始皇政權和法制活動影響極大,成為其指導思想。秦朝法律令名目繁多,體例和內容已經相當完備,司法機構和訴訟制度逐漸形成。
漢朝建立後,蕭何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章,製作了《九章律》,就是通常所說的漢律。漢朝董仲舒提出的 「 德主刑輔 」 ,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是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刑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至此中國刑罰制度從野蠻走向文明和進步。在司法制度方面,有中央和地方司法機構,訴訟與審判制度。「春秋決獄 」 是儒家文化滲透法制的直接體現,其要旨是:必須根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頗有建樹,魏國的《新律》,東晉的《晉律》(又稱《泰始律》),北魏的《北魏律》和《麟趾格》,西魏的《大統式》,北齊的《北齊律》,北周的《大律》等。這時期的封建法律形式日趨完備,篇章體例的設置日趨科學,刑罰制度日趨規范,禮律日趨融合,其中《北魏律》為隋唐律典的淵源。為維護地主階級特權, 「 八議 」 「 官當 」 入 律。所謂 「 八議 」 ,是指八類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和減刑的規定。「 官當 」 即官員若犯徒罪,允許其依法以官品與爵位抵罪。在訴訟制度方面建立了 「 登聞鼓 」 直訴制度。登聞鼓設於朝堂之外,有冤情者可以擊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長官訴 冤,這種制度經過改革,一直沿用至清朝。
封建社會發展時期
承上啟下的是隋朝的《開皇律》,無論在篇章體例和基本內容上, 較以前的封建法典均有顯著 改進,是對秦漢律以來的法律的總結,也為唐律奠定了基礎。
唐朝以「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 為法制指導思想上,將封建立法推向高峰,有《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及《律疏》、《開元律》及《開元律疏》、《大中刑律統類》、《唐六典》 等。其中《永徽律》及《律疏》合稱《永徽律疏》最負盛名,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 注律的經驗,不但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從歷史上尋根溯源,說明其沿革,而且盡可能引 證儒家經典,用以作為律文的理論根據。使 「 疏 」 與 「 律 」 具有同等的 法律效力,從此 「 天下斷獄,皆引疏分析之 」 ,成為統一解釋律文的法律依據。 民事、行政、刑事立法空前完備。
宋朝初年制定的《宋刑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這一時期的法律特點是:確認封建的租佃關系和田宅典賣制度,加強活動對司法權的控制,刑罰更加野蠻,折杖法、刺配之法、凌遲等酷刑的濫用是刑罰制度的倒退。
元朝的立法有《大札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這一時期的法制發展沒有顯著進步,有幾個特點: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把人民劃分為高下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殘酷鎮壓農民階級的反抗;維護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確認蓄養奴婢的合法性;在繼承漢族法律的同時又保留了蒙古族的習慣法。
封建社會後期
明律於唐律比較,大為嚴苛,所謂「輕其輕者,重其重者」。明太祖以「重典治亂國」為指導思想。《大明律》增加、充實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發展的封建法典。明太祖親自製定《大誥》,匯集了當時用嚴刑峻法懲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規范,兼有明太祖對臣民的訓誡,直接反映了重典思想。為調整封建國家各機關權力職責更好地集權於中央,制定了行政法典《大明會典》。
《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清會典》康熙時仿《明會典》制定《康熙會典》,此後雍正等四朝均加以修訂。其詳細記載了清朝從開國到光緒朝各級行政機關的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完備的行政法規,也是中國封建時代行政立法的總匯。
請採納

熱點內容
北京市東城法院 發布:2025-01-28 09:55:21 瀏覽:135
貴州金沙縣律師電話 發布:2025-01-28 09:21:49 瀏覽:316
反壟斷法條例 發布:2025-01-28 09:06:49 瀏覽:425
中外法學家對勞動法的概念 發布:2025-01-28 08:54:43 瀏覽:899
舊婚姻法共同財產 發布:2025-01-28 08:36:52 瀏覽:536
華旭司法考試培訓 發布:2025-01-28 08:11:26 瀏覽:146
我的夢想律師 發布:2025-01-28 07:48:06 瀏覽:883
從法社會學角度寫論文 發布:2025-01-28 07:35:21 瀏覽:102
黑龍江歷任司法廳長 發布:2025-01-28 07:18:04 瀏覽:41
司法行政機關申請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8 07:16:47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