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太上忘情
『壹』 太上之忘情的出處和故事
"太上忘情":忘情而至公,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
太上忘情——太上老君所言的道家哲學。
太上忘情,忘情而至公,得情忘情,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於恩。愚人以天地
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聖人不為情感所動。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太上忘情——太上:至高無上的盤古三清。忘情:忘記一切之情,達到無
情之境。無為,無不為,無所不為。闡教道法之根本總綱。天道聖人~元始天尊的修煉之法。天道無情,太上忘情。兩者皆是拋棄一切之情,但一者為無、一者為
有,不可同語。
--------------------------
太上忘情 -
神話傳說:
太上忘情:
乃是天道聖人~元始天尊的修煉之法。
言不語:眾生聽令,身不動:天地俯首。以無情化大愛。
昔日盤古開天,寧死無悔。雖對自己是無情,但對蒼生則是大愛。
故而《道德經~道篇~第七章》有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出處
王戎: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太上忘情,並非無情,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古人講『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聖人,太上老君。太上忘情』不是沒有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層次。照原始的解釋,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
莊子說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忘言不是說把要說的話給忘了,而是默默的體味它的意思,不以說話來表達。忘情也是如此。
忘情絕不是無情,而是有情的,可是有情卻不為情牽、不為情困,要把情處理得豁達灑脫。有情是好的,但是有情一有到沾滯、一有到不灑脫的地步,就把情給弄得烏煙瘴氣了。『聖人』和『太上』絕不這樣把情給弄糟了,甚至弄成惡形惡狀化。
晉朝王戎死了兒子,他悲不自勝。他的好朋友山簡去看他,說何必如此。他回答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這段話重點不但在『聖人忘情』,更在『最下不及情』,『最下』就是三流的、不入流的人,這種人對情一片號啕,全無抑制、轉化與升華的修養。結果,情就淪為惡形惡狀化。
王戎說『最下不及情』,就是指這種水準的人,『最下』是全無格調的,連情字都不足語也。『太上忘情』的范圍是廣義的,當然也包含男女的愛情在內。我總覺得,在愛情的離合上,尤其在離別、分手時所表現的,最能看出一個情人的水準。
晉朝王戎的忘情論,認為『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有別於『太上忘情』、『聖人忘情』。
此正所謂: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
希望能幫到你!
『貳』 大道無情,太上忘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和,了凡四訓,這兩本書,那個值的一看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四篇家訓。文理俱暢,豁人心目。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竭力提倡,因而流傳甚廣,成為後人積善累德,改造命運的經典。
明朝時期的了凡先生,家境並不富有,但卻非常喜歡布施。平時常常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每日有一定的課程。不管公私事務多麼匆忙、繁重,也不曾暫時廢止。他曾寫下四篇【戒子文】,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是如今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一書。
文中自敘了早年命運被孔老先生算定,絲毫都無法跳脫「命數」的范疇,無論是考試名次,還是官位升遷,都一一應驗了,因而相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對於世上的一切,心灰意冷,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進取之心了。直到雲谷相會,由雲谷禪師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闢開示,徹底改變其宇宙觀。此後,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認識到自己宿命論的錯誤,從追求不墮落是凡夫的理想出發,改號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說」。
以下是由《了凡四訓》里精選的改命警句,還望各位讀者細細品讀,立命改過,從而改變命運。
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譯:一切的福田,都離不開我們的心地,只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去尋求,絕對不會得不到感應的
省悟:福田就是凈化我們的內心,斷惡修善。只要將我們的心地凈化了,那麼才是真正的種福田,而從福田出發去尋求,不僅可以成就道德仁義,就連身外的功名富貴也一樣可以獲得。
二,「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譯:人世間能夠享有千金產業的,一定是個擁有千金福報的人;享有百金產業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報的人。上天只不過是就每個人所造的善惡質性,厚實地來對待他,讓他獲得應有的果報而已,何曾加上一絲一毫的喜愛和厭惡的想法。
省悟:能夠在世間享受千金,肯定不是普通人,他必須得有千金的度量,千金的福報。當一切都歸於零時,其實就是拼福報而已,上天只不過秉著這種「自然的規律」,來執行「獎善惡懲」的職責罷了,並不會刻意去加重。而自己是多少金的人物,回首一生,自有答案。
三,「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做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譯:不能夠生兒子,這是上天註定的,但是可以避免或改造;現在只要擴充德行,盡心努力去行善,廣積陰德,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裡不能享受應得的福報呢?
省悟:《易經》中有趨吉避凶,專解如何趨向吉祥、避開凶險的道理。如果命運已定,不可改變,那麼如何能夠趨吉避凶呢?
四,「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譯:天底下聰明才智優秀的人很多,他們之所以不能夠修養德行,所要做的事無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讓自己得過且過,以至於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省悟:每個人才能智慧都不會十分低下,而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堅持自身,創造價值,而有些人因循守舊而沒有進步呢?不過就是有僥幸心理,每天滿足於現狀,不願改變自己。
五,「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只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譯:只要能夠發出一個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積下的罪惡,譬如上千年幽暗的山谷中,只要有一盞燈光照射進去,那麼這千年來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所以過失不論是久遠前犯的,還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夠改過,才是最可貴的。
省悟:了凡先生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把註定不能得子的命數到最後的兩個兒子。改變自己的言語過錯,以致自己能夠得享天年。所以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六,「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譯:一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積功德,對人對事也一定要寬宏包容,待人更須和氣慈悲,而且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種種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經死了,都成為過去了;從今以後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剛剛出生,一切重新始;這就是義理再生、永恆不滅的智慧生命。
省悟:上天是仁慈的,廣積德,修善心。《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們改過自新,重新努力,不就彌補自己以前的過錯了嗎?改變命運權在自己手裡,不屬於造化。
一般人,對命運多是感到很迷茫,論語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簡單。因為這個學問很深,如果對命運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亂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人心來講,有相當大的穩定作用和凈化效果。因為無論儒釋道,都講究【德】字,孔子、孟子講德,老子有《道德經》,我們從德入手,必能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命運!
『叄』 老子、莊子說的「道」,究竟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道家所謂的“道”,不能用狹隘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進行簡單粗暴的二元區分。談及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道家始祖,春秋戰國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老子和他所創立的道家學說,數千年以來,一直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深切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家中的“道”,似乎無物不包,天下萬物都是道;這到底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呢?
道家認為,道不可名狀,不可捉摸,卻是一切事物運行的“客觀尺度”。我們只能說,道家的哲學思想,包含了一部分“樸素的辯證法”。
『肆』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吾輩 出自意思是
這句話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意思:最高明的人能不為情所累,不涉情,最下之人擾於世,顧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鍾的,只是我們這樣的人罷了。
原文: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吾輩 。
說的是晉朝王戎死了兒子,他悲不自勝。他的好朋友山簡去看他,說何必如此。他回答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山簡佩服他的話,更加為之悲痛。
晉朝王戎的忘情論,認為『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有別於『太上忘情』、『聖人忘情』。
(4)道德經太上忘情擴展閱讀:
《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忘情絕不是無情,而是有情的,可是有情卻不為情牽、不為情困,要把情處理得豁達灑脫。有情是好的,但是有情一有到沾滯、一有到不灑脫的地步,就把情給弄得烏煙瘴氣了。『聖人』和『太上』絕不這樣把情給弄糟了,甚至弄成惡形惡狀化。
王戎說『最下不及情』,就是指這種水準的人,『最下』是全無格調的,連情字都不足語也。『太上忘情』的范圍是廣義的,當然也包含男女的愛情在內。在愛情的離合上,尤其在離別、分手時所表現的,最能看出一個情人的水準。
『伍』 這世間有什麼人可以相信啊大道無情,太上忘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個是宇宙大道的特性 就是任萬物生長 包容萬物 也任萬物自生自滅 又置之冷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道教三尊之一太上老君的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經>.
「不仁」,是無心仁慈,無意偏愛。「芻狗」是用草紮成的狗,上古時所用的祭祀品,人們對它並無愛憎。天地無情感、無意識,對萬物無所謂仁慈和偏愛,純任萬物自運自化、自生自滅。《陰符經》雲:「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亦是說天生萬物並非因為愛,天殺萬物亦非因為恨,而是自然運動變化之規律。天道運行,四時成序,陰陽消長,其中自有生殺之機。春夏到,陽長陰消,萬物應時而生長;秋冬至,萬物應時而收藏。此皆自然之道,而非有意作為也。
『陸』 道德經中有沒有說人是 自利的
我想你基本知道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了~~(芻狗就是祭祀時用草扎的狗,用完了就扔掉)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說是嗎??~你可能認為「難道在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大慈大悲的人??難道連上天,連聖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思考得很好!恭喜一下!!~
不才有一點愚見供你參考:
這個要全篇參考老子的思想中心,立論基石是什麼~
歷來有道家一種說法叫「太上忘情」,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僅僅知道有這么回事就完了。沒有很多的感動與贊揚,歌功頌德~ 因為那些東西是比較低級的,與大道不符合,所以該章接著說:「其次,親而譽之」。那些是次一等的了!!
道家另一本經典《陰符經》中說:「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很多時候對人的仁愛反而會害了一個人不是嗎??~~
有仁,而忘記這份仁,超越這份仁與不仁。你就放下了所有的妄想追求,你就向道靠近了~ ~
至於連仁愛都做不到的,還被世間的是非得失所糾纏痛苦的。那還遠遠在後面呢!!如果乾脆不仁不義,單獨一知半解地抽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這些話去弄陰謀詭計去暗算謀害別人,必將走上邪道~~這就叫「畫虎不成反類犬」!!沒有資格說自己懂道家思想!!
孔子晚年的時候去請教老子。這個是為什麼呢?~ ~
『柒』 【再一次請教】什麼是「太上忘情」如何才能夠讓自己修煉到達「太上忘情」的境界
太上忘情--太上老君所言的道家哲學。
"太上忘情":忘情而至公,得情忘情,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散形為氣,聚形太上老君。"
所說太上老君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太上老君就是大道之主宰,萬教之祖宗。
太上忘情
言不語:眾生聽令,身不動:天地俯首。以無情化大愛。太上老君
昔日盤古受命開天,寧死無悔。雖對自己是無情,但對蒼生則是大愛。太上忘情,自是開辟造化之情。
故而《道德經▪道篇▪第七章》 有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