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漢代法治

漢代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6-16 01:45:17

⑴ 漢代法律制度

漢朝的主要立法
1.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俱去秦法。」公開宣布廢秦苛法,是漢朝法制的開端。
2.《九章律》,相國蕭何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吸收奉律部分內容,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構成漢律的核心和骨幹。
3.《傍章》,它是漢高祖時叔孫通奉命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高祖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4.《越宮律》《朝律》是漢武帝時制定的法律。前者是關於宮廷警衛方面專門法規,後者是關於朝賀制度方面的法規。
(三)漢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國家的常規法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而「令」是皇帝隨時頒布的詔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於「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關規定,也可彌補「律」的不足。科即科條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無正條的情況下.採用可以比照判決的典型例進行司法審判,它是較「律」更為靈活的一種法律形式。
漢代文景帝時期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中央設廷尉專理司法,審理詔獄和疑獄。丞相、御史大夫參與司法。地方州為最高司法機關,州牧審理郡縣上訴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設決曹掾吏專理司法。縣由縣令兼理司法.並設縣丞佐理司法。
訴訟制度主要的有錄囚制,即慮囚,對已經判決但尚未執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員定期查訊,對有冤枉或可寬大之處予以平反或寬大的司法制度。春秋決獄是漢代司法制度的特點。它是指漢代中期以後在司法實踐中開始的,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判案根據的司法活動,實質是「論心定罪」.始創於董仲舒。
西漢初年,中央監察權由御史大夫執掌.御史大夫有權監督丞相,西漢末年.設御史台,作為中央監察機關,其長官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糾察不法。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及其臨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會,獨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書一起被當時人稱為「三獨坐」。地方監察體系方面, 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刺史成為固定的監察官。刺史監察內容主要是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等等

⑵ 漢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1.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進入咸陽,在統治基礎尚未穩定的情況下,為了擴大政治影響,籠絡人心,以利於奪取政權,他宣布廢除秦朝苛法嚴刑,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竊罪,余俱去秦法」,這可以看做是西漢王朝立法的開端。在天下「苦秦苛政久矣」的情況下,劉邦的約法三章,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約法三章只是政治策略性的口號,並沒有真正實行。但是劉邦的除秦苛法,並非長久之計,而是在楚漢相爭、勝負未定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一種爭取民眾的權宜之策。

2.《九章律》

漢朝建立以後,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依循秦朝舊律已不能適應需要,因此漢高祖五年,命丞相蕭何制定《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它遠取李悝《法經》,近取秦律,於盜、賊、囚、捕、雜、具六律之外,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其中,戶律主要規定戶籍、婚姻、賦稅的內容,廄律是規定畜牧馬牛、驛傳之事,興律主要規定征發搖役、城防守備等事。所增加的內容,大都是民事法規。由於漢初法律制度大多沿襲秦制,因此九章律的基本精神仍在於「御奸」,在結構上也是以刑為主,兼蓄諸法。

3.《傍章律》

這是漢高祖時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深感文臣武將缺乏應對禮儀,懦生叔孫通奉命制定《傍章律》十八篇,主要是參照儒家的禮儀制度,集中規定了君臣朝請及各種官延禮制。《傍章律》是對《漢九章》的補充,與《九章律》並行。

漢高祖時期,除了蕭何的《九章律》、叔孫通的《傍章律》,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由此可見,漢高祖時期立法活動是比較頻繁的,這就為漢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礎。

4.《越宮律》與《朝律》

《越宮律》與《朝律》是漢武帝時期制定的重要法規。《越宮律》是漢武帝即位後,命延尉張湯制定有關宮廷警衛方面的專門法規,共二十七篇《朝律》也稱《朝會律》,是御史趙禹奉命制定的關於朝賀制度的專門法規,共六篇。

《九章律》、《傍章律》、《越宮律》《朝律》總計六十篇,統統稱做漢律。這些基本法規構成了漢代成文法的主要內容。據史籍記載,至漢武帝時期,以這些基本法規為主體的漢律令已達三百五十九章,加上各種決事比,構成了漢朝法律極為龐雜的內容。

西漢初年及漢武帝時期的主要立法,形成漢代法律規范的主體框架,被之後漢代各朝所遵循。隨著社會情況的變遷,各朝在不改變這些基本法律的前提下,不斷頒布各種單行法規和法令,使漢律的內容越來越多,體系也越來越龐大。加上兩漢時期不斷積累增加各種判案成例,即「決事比」,使法令繁多,體系龐雜成為漢朝法律的顯著特點。總括兩漢四百年的立法活動,經歷了由繁苛到簡緩,再由簡緩趨向繁苛的多次反復過程。

⑶ 漢代法律制度發展進程的表現是什麼

漢朝法律制度
漢朝法律制度是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秦滅以後,劉邦和項羽進行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斗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全國,定都長安,建立了西漢王朝,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政權僅存17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以劉秀為代表的豪強地主集團奪取了農民起義的果實,於公元25年重新恢復了漢朝的統治,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兩漢歷經四百餘年的統治,封建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與此相適應,封建法制也進一步完備,在秦律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發展。

中文名
漢朝法律制度
指導思想1
與民休息,寬省刑法
指導思想2
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原因
秦末農民大起義
法律內容
刑事法律 民事法律
快速
導航
法律形式

立法活動

刑制改革

法律內容

司法制度
指導思想
與民休息,寬省刑法
漢朝統治初期,統治者深刻反思法家思想,嚴厲批判「專任刑罰」、「重刑輕罪」的主張,確立了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寬省刑法」的指導思想。
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漢初經過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封建統治已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決心改「無為而治」為「有為而治」,採納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將「禮法並用」、「德主刑輔」作為法制指導思想。漢代的刑罰適用原則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確定了「上請」、「恤刑」、「親親得相首匿」等刑罰適用原則。
法律形式
⒈律(基本法律):即法典,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法律形式,主要調整重要和基本的法律關系。漢律六十篇指的是蕭何所定的《九章律》(九篇),叔孫通所定《傍章律》(十八篇),張湯所定的《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所定的《朝律》(六篇),加在一起共六十篇。漢律還有一個名稱,「三尺法」,因為漢律是用三尺竹簡書寫的。
⒉令(臨時發面的詔令):又叫做「詔」,是皇帝根據形式變化及時發布的。「令」可以用於補充法律,解釋法律,甚至可以代替法律,「令」往往又可以成為以後修訂法律的根據。
⒊科(單行刑事條例):又叫做「科條」或「事條」,是從秦朝的「課」發展而來的,據劉熙的《釋名》記載:「科,課也,課其不如法者罪責之也。」科是關於考核,以及處刑標準的具體的法律形式。據《後漢書》記載:「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可見,漢朝的「科」作為法律形式已經被廣泛使用。
⒋比(決事比,又叫決事比,即可以用來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作為一種靈活的法律形式,「比」可以補充法、令的不足,在漢朝的時候被廣泛使用。可以比照的斷案成例。律無正條規定時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條文或同類型案件)。
.⒌《春秋》經是漢代的「憲法」,具有凌駕於各種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
立法活動
西漢初期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宣布廢秦苛法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這是西漢立法的開端「約法三章」。
建立西漢王朝以後,面對新的形勢,劉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丞相蕭何參照秦律制定漢律.蕭何在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個漢律的核心和主幹部分.

⑷ 簡述漢朝的法律形式

法律形式 1. 律 2. 令 3. 科 4. 比 1.律.自秦以後,律成為封建國家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它是由國家制定的,一般以刑法為主的法典.與其他法律形式相比,律有相對的穩定性.漢代的律很多,如《九章律》,《越宮律》,《朝會律》,《酌金律》,《左官律》等等.此外,與律相同性質的還有"沈命法","相坐法"等.
由於漢代的"律"是經各朝不斷增益而發展起來的,四百年間基本沒有進行過全面整理,因此,漢律的系統性較差,內容交叉,重復的情況比較嚴重,較為龐雜,這是漢代律的重要特點.
2.令.皇帝於律外發布的詔令.令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漢朝法律最基本的淵源,它可以改變,補充以至取消某些現行的法律.
由於漢代的令是歷朝皇帝隨時,因人,國事發布的,因此,它有如下特點:一是漢朝令的數量特別多.到西漢末年不得不分類整理編成"令甲","令乙","令丙".僅"集為令甲以下三百餘篇."二是漢朝令調整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有加強封建司法的"廷尉挈令","獄令";有警衛宮廷的"宮衛令";有賦稅徵收的"田令";有祭祀禮儀方面的"祠令","齋令"等等;三是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時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漢朝的令在司法實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這是關於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種條文,叫"科條",又叫"事條".漢朝科的種類也比較多,西漢初有"寧告之科"'武帝時曾有"首匿之科",到東漢章帝時,已經是"科條無限".
4.比.這是已經判決的典型案例,又稱"決事比".漢朝的"比"是秦朝"廷行事"的演變與發展.比在最初只是律條的一種補充形式,律無正條的,可以比附以為罪.但是由於"比"這種法律形式極為靈活,便於統治者任意斷罪量刑,所以"比"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數量也越來越多,到漢武帝時僅死罪決事比就有13472事.

⑸ 簡述漢朝法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漢朝法律的特點包括:

(1)兩漢統治者以「德主刑捕」即「大德而小刑」作為法制指導思想。

(2)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兩漢時期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採取了許多措施。首先,確立統一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次,打擊封建割據勢力,防止結黨營私;再次,漢武帝時在全國建立十三州部監察區,派刺史「六條問事」,以打擊強宗豪右和郡守二千石的不法行為。

(3)改革刑制。自漢文帝「除肉刑」後,景帝時又進一步改革,從而使刑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變化是中國法制發展史上的大事,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從野蠻走向文明和進步。(4)推行抑商政策,打擊商人的勢力。

四、兩漢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1、中央司法機構�

兩漢的中央司法機構,由尚書、廷尉和御史大夫組成。尚書的司法審判職能與廷尉並立,司法審判大權由廷尉和尚書共管。廷尉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詔獄,同時審理地方上報的疑難案件。其屬官有廷尉正,主決疑獄;工右監,管逮捕;左右平,掌平詔獄;還有廷尉史、奏讞(審判案件)掾、奏曹掾等。廷尉掌刑獄,漢時有所謂「召致廷尉」,即由廷尉決獄。

御史大夫為御史之長,下設御史中丞,主要職掌是舉劾案章。御史中丞還有權與廷尉等承詔治獄。

2、地方司法機構

地方司法機構基本上是郡、縣兩級。漢初由於郡縣與封國並存,封國享有相對獨立的審判權,但不構成獨立的司法管轄機關。據《反漢書。百官志》載:郡太守的職掌,包括賞罰、司法、監察等權。郡守、縣令因為有司法之權,故下設有關機關懲治不法。由此可見,漢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司法機構系統已很完備。

(二)訴訟與審判制度

1、告劾

漢代的起訴叫「告劾」,一方面是指當事人自己直接到官府告訴,就是今天所說的「自訴」;另一方面指官府官吏,主要是監察官吏御史和司隸校尉,「察舉非法」、「舉劾犯罪」,就是今天所說的「公訴」。

兩漢時期,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按司法管轄逐級告劾,但有冤獄,可以越級上書皇帝。

根據漢律「親親得相首匿」原則,除大逆、謀反之外,在一般情況下不準卑幼告發尊長,告者要受到懲處。

⑹ 漢朝法制與秦朝相比有何發展

漢朝在繼承、改革和發展秦律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形成了以漢九章律為代表的法律制度,還有大量判例法前例積累下來。在中國法制史上,漢代的立法活動為後世傳統中國社會的法律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至於《明史·刑法志》中有「歷代法律,皆以漢九章為宗」之說。漢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禮入於刑,從而確立了禮法合流、刑德並用的立法原則。

⑺ 漢朝法制指導思想的演變背景及過程

漢朝的法制指導思想的演變:第一時期:1. 時間:漢高祖高漢武帝即位之前的六十年間2. 法制指導思想:黃老的「無為而治」居統治地位,輔之以儒.法思想。3. 過程:為避免重踏秦二世滅亡之覆轍,以及鞏固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的現實需要,加之深受一批鼓吹道家學說的大臣的影響,從劉邦到漢景帝的汗初統治者,奉行黃老學派的「清靜無為」思想,採取「輕搖薄賦」.「約法省刑」的「與民休息」政策,從而緩和社會矛盾,和恢復經濟發展。 在黃老思想指導下,汗初經由劉邦到文景帝的幾代君主的身體力行,以及蕭何.曹參等輔相的實現,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第二時期:1. 時間:自漢武帝起2. 法制指導思想:強化中央集權,以儒家思想為主,禮法並用。3. 過程: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至漢武帝在位時,中央政權日益鞏固,社會趨於穩定,整個社會逐漸形成大統一的局面。面臨新的社會形勢,漢朝統治者希望以一種擴展進去的積極政治學說取代汗初的「無為」黃老思想,化解社會矛盾,鞏固中央專制主義政權。 董仲舒應時改造儒家理論,儒家強調皇帝的權威,而董仲舒利用神權使這權威合法化。 董仲舒在法律方面,主張「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輔。董仲舒的理論學說是在先秦儒家基礎上,吸收各家學說中有益成分的以儒法合流為特色的一種新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注視主張的「德主刑輔」. 禮法結合的思想被漢武帝採納,並以此為核心,形成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影響了以後各朝代的法律制度。

⑻ 漢代法律內容的變化和特點

漢朝法律的特點包括: (1)兩漢統治者以「德主刑捕」即「大德而小刑」作為法制指導思想。 (2)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兩漢時期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採取了許多措施。首先,確立統一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次,打擊封建割據勢力,防止結黨營私;再次,漢武帝時在全國建立十三州部監察區,派刺史「六條問事」,以打擊強宗豪右和郡守二千石的不法行為。 (3)改革刑制。自漢文帝「除肉刑」後,景帝時又進一步改革,從而使刑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變化是中國法制發展史上的大事,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從野蠻走向文明和進步。(4)推行抑商政策,打擊商人的勢力。 四、兩漢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1、中央司法機構? 兩漢的中央司法機構,由尚書、廷尉和御史大夫組成。尚書的司法審判職能與廷尉並立,司法審判大權由廷尉和尚書共管。廷尉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詔獄,同時審理地方上報的疑難案件。其屬官有廷尉正,主決疑獄;工右監,管逮捕;左右平,掌平詔獄;還有廷尉史、奏讞(審判案件)掾、奏曹掾等。廷尉掌刑獄,漢時有所謂「召致廷尉」,即由廷尉決獄。 御史大夫為御史之長,下設御史中丞,主要職掌是舉劾案章。御史中丞還有權與廷尉等承詔治獄。 2、地方司法機構 地方司法機構基本上是郡、縣兩級。漢初由於郡縣與封國並存,封國享有相對獨立的審判權,但不構成獨立的司法管轄機關。據《反漢書。百官志》載:郡太守的職掌,包括賞罰、司法、監察等權。郡守、縣令因為有司法之權,故下設有關機關懲治不法。由此可見,漢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司法機構系統已很完備。 (二)訴訟與審判制度 1、告劾 漢代的起訴叫「告劾」,一方面是指當事人自己直接到官府告訴,就是今天所說的「自訴」;另一方面指官府官吏,主要是監察官吏御史和司隸校尉,「察舉非法」、「舉劾犯罪」,就是今天所說的「公訴」。 兩漢時期,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按司法管轄逐級告劾,但有冤獄,可以越級上書皇帝。 根據漢律「親親得相首匿」原則,除大逆、謀反之外,在一般情況下不準卑幼告發尊長,告者要受到懲處。

⑼ 簡述漢代的法律形式

兩漢時期,以律、令、科、比為基本的法律形式。
律:是漢代的基本法律形式,包括以刑事法律規范為主的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的成文法典
令:皇帝所發布的詔令
科:是律以外關於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種單行禁條
比:又稱決事比,是指在律無正條規定時,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條文,或者同類典型判例處段

⑽ 漢朝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形式

⒈律(基本法律):即法典,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法律形式,主要調整重要和基本的法律關系。漢律六十篇指的是蕭何所定的《九章律》(九篇),叔孫通所定《傍章律》(十八篇),張湯所定的《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所定的《朝律》(六篇),加在一起共六十篇。漢律還有一個名稱,「三尺法」,因為漢律是用三尺竹簡書寫的。
⒉令(臨時發面的詔令):又叫做「詔」,是皇帝根據形式變化及時發布的。「令」可以用於補充法律,解釋法律,甚至可以代替法律,「令」往往又可以成為以後修訂法律的根據。
⒊科(單行刑事條例):又叫做「科條」或「事條」,是從秦朝的「課」發展而來的,據劉熙的《釋名》記載:「科,課也,課其不如法者罪責之也。」科是關於考核,以及處刑標準的具體的法律形式。據《後漢書》記載:「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可見,漢朝的「科」作為法律形式已經被廣泛使用。
⒋比(決事比,又叫決事比,即可以用來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作為一種靈活的法律形式,「比」可以補充法、令的不足,在漢朝的時候被廣泛使用。可以比照的斷案成例。律無正條規定時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條文或同類型案件)。
.⒌《春秋》經是漢代的「憲法」,具有凌駕於各種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

熱點內容
工作的條例 發布:2025-01-28 00:42:40 瀏覽:45
行政法中利害關系人 發布:2025-01-28 00:42:38 瀏覽:767
中級經濟法一周能過嗎 發布:2025-01-28 00:29:23 瀏覽:270
總經銷商與分銷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8 00:20:57 瀏覽:657
法律碩士會有補助嗎 發布:2025-01-27 23:48:49 瀏覽:631
襄陽法官受賄 發布:2025-01-27 23:39:11 瀏覽:971
四川農業經濟法 發布:2025-01-27 23:18:01 瀏覽:574
2015年中級經濟法教材 發布:2025-01-27 22:11:51 瀏覽:206
增加法律條例 發布:2025-01-27 21:51:34 瀏覽:321
交通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7 21:49:42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