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勸學篇

道德經勸學篇

發布時間: 2022-06-16 07:29:44

❶ 請問 勸學中那兩句話與《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意思,相近

知明而行無過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勸學的所有問題及答案1、在《勸學》中連用了「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等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的觀點。2、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勸學》中提出「」的觀點,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3、劉禹錫詩雲:「芳林新葉催新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和荀子(作品)中的「青,,。」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後人超過前人的思想。

❷ 老子勸學篇 大幾學

老子沒有勸學篇吧
應該是荀子吧
======================
我非常肯定的告訴你
老子沒有勸學篇,勸學篇出自《荀子》,而且高中已經學過節選。

❸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出自哪裡速求答案。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出自《勸學》「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意思是: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3)道德經勸學篇擴展閱讀: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第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後保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出自哪裡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出自《勸學》「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意思是: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道德經勸學篇擴展閱讀: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第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後保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❺ 積一時之跬步,臻千里之遙程的意思

積一時之跬步,臻千里之遙程的意思是說:

行程千里,都是從一步一步開始,無邊江河,都是一個個小溪小河匯聚而成。

引申意思是如果做事不從一點一滴中做起,那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這句話出自《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

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5)道德經勸學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❻ 什麼詩句說明了要積少成多

說明了要積少成多的詩句有: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譯文: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譯文: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勸學》

譯文:積累泥土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積累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會在這里生長。

4、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荀子《勸學》

譯文: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6)道德經勸學篇擴展閱讀

說明積少成多的成語有:滴水成河、聚沙成塔

1、滴水成河

讀音:dī shuǐ chéng hé

釋義:一滴水一滴水匯集起來能成河流。比喻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終會有很大的收獲和成就。

出處:現代周立波《山鄉世變》上一:「幾年過去,聚少成多,滴水成河,手裡以有幾塊花邊了。」

近義詞:積少成多

用法: 作賓語、定語;同「積少成多」。

2、聚沙成塔

讀音:jù shā chéng tǎ

釋義:聚細沙成寶塔。原指兒童堆塔游戲。後比喻積少成多。也作「積沙成塔「。

出處:南北韓鳩摩羅什、李海波《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譯文:哪怕是小孩子玩耍,聚一堆沙做成佛塔。

例句:他雖然年邁,但仍以聚沙成塔的精神頑強地寫作,每日堅持爬一千字的格子。


❼ 老子《道德經》中與勸學有關的篇目是哪一篇

老子道德經主體內容是讓人為道的,屬於主觀上進的為學內容佷少,第四十八章提到為學曰益即是說在做學問上要有所增益,第六十四章說合抱之木生於亳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些也是教導人做事做學問要循序漸進……

❽ 道德經屬於什麼學

屬於哲學,具體說是道家思想哲學,也是中國古代道教經典。

❾ 道德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的評析

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恆,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認為,一個人應發揮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狀態,只有在心理平靜的自然狀態下才能做到。總之,在最後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失敗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個部分中,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勸學篇》中所寫的這幾句話:「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他們在思想觀點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繼關系,或者說,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這一觀點。但接下來的結論,荀子與老子不同,他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金」;提出積極進取的主張;而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鬆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熱點內容
道德經中的敬 發布:2025-01-27 12:33:28 瀏覽:427
江西省工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29:08 瀏覽:468
我的理想法官 發布:2025-01-27 12:21:41 瀏覽: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讀後感 發布:2025-01-27 12:21:39 瀏覽:73
民法456 發布:2025-01-27 12:14:19 瀏覽:822
廢品收購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12:30 瀏覽:707
2015武漢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27 12:10:51 瀏覽:34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