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立法語言

論立法語言

發布時間: 2022-06-16 11:27:34

Ⅰ 什麼是立法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清楚點嗎

行政立法是行政主體根據法定許可權並按法定程序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Ⅱ 立法的表達技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規定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括的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2、法的內容要完整,法的要素應該齊全、完備。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3、法的體例安排要規范和統一。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4、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5、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化和系統化技術。

6、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①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②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③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2)論立法語言擴展閱讀:

用立法表達中國人的精神:

這些年,熱點社會新聞中常常有好心人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卻反而可能被要求賠償,讓「流血又流淚」。長此以往,誰還敢對陌生人出手相助?

民法總則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不僅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而且還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法不遠人,民法乃至法律中充滿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助理王雷認為,民法總則第183條、第184條中關於對見義勇為行為的鼓勵和寬容,是團結互助、友善待人的社會美德在民法典具體規則中的體現,增強了民法典的道德底蘊。

以法安天下,才能以德潤人心。在一個利益日趨多元、結構深刻變動的社會中,道德價值的堅守更加離不開可靠制度的支撐。老百姓對於得到廣泛認同、較為成熟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有迫切需求。

Ⅲ 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中國民法典何時

在《論立法和法學的現代使命》中,薩維尼認為:法律起源和發展取決於民族的特殊歷史,就如同該民族的語言、習俗和政治一樣。所有這些因素都是民族的統一的精神生活所創造的統一體,它們密切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法主要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民族意識、即共同體的一個部分。法最開始體現為習慣法階段,由習俗和人民的信念之中產生了法。法在後來的發展主要通過職業的法學家群體來推動。但是,推動法發展的決定性的力量是來自民族內部的。法的發展不是由立法者(包括法學家在內)的自由意志所決定。總而言之,薩維尼認為當時的德國還不具有制定民法典的能力。薩維尼主張回到傳統的羅馬法,通過系統、完整的羅馬法研究,來為立法積攢力量。
《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被稱為歷史法學派的綱領和宣言,被認為是薩維尼法律思想的集中體現。盡管有材料證明《使命》中的思想早在法典論爭之前即已形成,但是將《使命》置於那場歐陸法律史上聲勢浩大而曠日持久的論戰語境下理解,仍然不失為一種合適的路徑。

Ⅳ 畢業論文要求寫一篇「論立法的公正」。希望各位能提供點資料,或提點看法和意見。

程序公正才能保證立法公正
從程序上堵住漏洞

亂攤派、亂收費問題由來已久,甚至有些部門或單位打出「人民事業」的幌子堂而皇之的亂收各種費用,給企業或民眾帶來不必要的負擔,百姓怨聲載道。

雖然一再強調要避免部門立法的不公,可有些部門依然我行我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律不健全;另一方面就是局部利益的驅使。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要從源頭上抓起,從立法程序上堵住漏洞;其次是對明目張膽違規的單位和領導嚴加懲處,絕不姑息。(王建華)

僅有禁止是不夠的

打著「人民事業」的幌子亂攤派的歪風邪氣近年來愈來愈多,令老百姓深惡痛絕而又無可奈何。但是,僅僅口頭上說禁止亂攤派是不夠的,有必要將哪些是屬於「人民事業」向廣大群眾公開,使人人心中都有數,並且將「人民事業」專項資金專項管理,從而杜絕漏洞,讓老百姓能夠理直氣壯地抵制亂攤派行為。(周丹)

要讓立法過程更公開

要杜絕立法過程中部門利益作祟的問題,消除立法中爭奪管理權、執法權、收費權的現象。最關鍵的也是要亟待解決的是對傳統的立法操作方式進行改進,建立公開機制,使之更合理。

立法部門要充分意識到公眾參與法規草案實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立法程序更公開、更科學,才能夠取信於民.

Ⅳ 立法的意義

立法的意義:
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第二,掌握國家回政答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Ⅵ 如何正確地解釋法律

我們的社會需要法律人,所以,公民用稅金保障法律人的生活,甚至多數情況下我們還希望為法律人提供比一般公務人員更周到和更全面的生活保障;何況,公民有時還在用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和鮮血來捍衛法律人的獨立與尊嚴。那麼,法律人拿什麼奉獻社會並回報公民呢?除了對法律的忠誠以及相應的法律方法,還有別的嗎?我不相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解決糾紛和矛盾的方式方法。例如領導、長輩、居委會、可信賴的朋友等,都可能主持或者參與解決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糾紛,而且由於他們在可資利用的解決糾紛的資源方面各不相同,以至於運用的方法也不一樣,典型表現既是勸解與說話的方式可能根本不同。那麼,法律人解決糾紛的方式方法顯然與法律有關。一個實踐著的而非我們想像和虛構的法律人,總是擁有一種獨立的運用法律解決糾紛和問題的方法。反過來說,法律人是否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人而非簡單地冠以「法律人」的符號,也需要依靠法律方法加以檢驗,即我們可以通過法律工作者工作方法的成熟程度,來判斷法律人階層的發展水平和成熟程度。而什麼是成熟的法律方法呢?我以為這個問題與法律思維、法律語言大有關系,或者說,我們可以通過法律方法、法律思維、法律語言之間的關系,從一個側面展示和探討法律人的特點。
首先,法律方法的核心是法律思維,而法律思維的核心則是法律語言
狹義地說,法律方法就是獲得解決法律問題的正確結論的方法;廣義地說,法律人解決法律問題的獨特的方法就是法律方法。法律方法包括法律思維、法律技術、法庭設置、法律程序設計,等等。其中,法律思維是法律方法的核心內容,因為只有依靠正確的思維活動,包括嚴格合法的法律推理、法律解釋和法律論證,才可能形成、推導出解決法律問題的正確結論,真正做到「依法辦事」。 [1]法律技術、法律程序、法律設施等則都是圍繞著法律思維並為了配合法律思維的特殊性而生成的。例如,我們希望盡可能使法庭更為富麗堂皇,使法官在法庭上更為威嚴,使審判活動更為嚴肅以至於多少有些做秀的感覺,使法官的權力神聖化,其目的無非是希望法官們能夠確實依據法律正確處理案件,使案件的處理結果與法律所預期的結論一致。所以,盡管法律方法並不僅僅是指法律思維,但是法律方法的核心卻是法律思維。
法律思維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法律語詞。由語詞所表達的概念是所有邏輯思維活動都不可缺少的環節。實際上,大凡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與語言存在密切關系。語言不僅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和意思,而且也在建構特殊的社會關系,決定和制約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說話不僅是傳達說話人的想法,也反映了說者與聽者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依靠語言而建立的,比如你、我、兄弟、姐妹、上下級、師生以及法官、原告、被告、公訴人、辯護人等詞彙,使我們很容易地就可以辨認出我們在相應場景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該說該干什麼;同樣,人與世界的關系,也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思維是通過語言並以語言為媒介進行的,離開了語言,不僅沒有思維活動,而且沒有認識活動。例如,如果我們沒有「山」 、「水」、「樹」這些個詞,我們就沒有辦法識別我們用這些詞彙所指稱的對象。我們是通過建構各種語詞來認識我們的世界的,比如商品、貨幣、山水、樹木、房屋等。離開了這些概念,試想我們還能夠做什麼?我們既無法與別人交流,也不能認識世界。尤其耐人尋味的是,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中所必須的語言,它是先於我們這些生命個體而存在的。所以,當我們說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時候,人的社會性多多少少是由先於我們存在的語言所決定的。共同的語言決定了共同的思維,共同的語言促使我們具有了共同的歷史聯系和歷史性,共同的語言也使我們成為社會的人而非純粹自然的人。
語言給予我們的東西很多,我們能夠思考什麼,實際上取決於我們熟悉的先於我們存在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思考什麼。不同的職業擁有不同的語言系統和語詞,不同的語詞則產生不同的思維。我們學會了什麼語言,我們就學會了如何按照我們特定的角色思考問題。對小雞為什麼要過馬路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幼稚園的教師回答:要到達路的另一邊;柏拉圖回答:為了追求最大的善;亞里士多德說:這是雞的自然本性決定的;馬克思則可能說:這是歷史必然性!一切的關鍵都在於我們自己的話語系統及其中的詞彙庫儲藏了些什麼。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學會用法律語言思考問題,我們就能夠忠於法律;當我們的法律教育模式所傳授給我們的只是道德語詞和概念的時候,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必然是道德思維。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有時候坐在法庭上,穿著法袍,執掌著法官的權力,但他所能夠想到的詞彙和概念卻都是道德的?為什麼他的判決中充斥著道德語詞而他卻並不會為此感到難堪!
順便要說的是,法律思維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根據法律的思維,一是關於法律的思維。在主張理論與實踐兩分法的朋友們看來,前者是實踐思維,即根據法律的既有規定處理案件和法律問題的思維形式;而後者則是理論思維,通常為學者們所獨享,主要思考法律文字背後的東西。所以,也有人認為,前者是法律思維,後者是法學思維。這種區分實際上過於簡單化,是建立在法律實踐者無須理論思維以及法學理論研究者無須實踐思維的基礎上的。在這里,我不想全面地討論這個問題 [2],而是僅僅指出一點:所有擁有一定經驗的法律人都知道,法律人與其他人一起分享著自己民族的語言和思想方式,惟其如此,法律思維最終才能轉化為大眾思維,其結論才能為公眾所肯認。在這個意義上,法律思維與大眾思維並沒有絕對嚴格的界限。法律思維能夠成為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原本就是從人們關於法律的各種思考中發展起來的。所不同的可能僅僅是法律人對法律和法律語言有著更為深入、更為執著的思考。法律思維的獨特性是通過表層流動著的法律話語、法律術語、法律語言表達公眾的情感與意願。法律是通過法律人的語言向公眾語言的轉化,才成為我們的被稱為「法治」的生活方式的規則。從這一點來看,法律思維並不否定道德思維或者其他思維形式,法律思維需要運用公眾思維的基本形式將法律語片語合起來,形成特定的話語系統,進而建立特定的話語權威。所以,法律思維的內在力量仍然來自於公眾思維,它必須使公眾感受到其內在的公共邏輯。尤其是在法律本身並沒有清晰明確的含義(這種情況相當普遍,所有的疑難案件幾乎都發生在概念不清的背景下)時,法律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捍衛法律的尊嚴,幾乎完全取決於他的法律理論能力。當然,如果他並不打算維護法律,那就另當別論了!
法律思維中的法律語言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3]書面語言包括法律(立法)語言、司法裁決和執法決定語言、書證語言等;口頭語言包括司法口語、筆錄、證人證言、語音識別、錄音錄像證據、法律翻譯等。立法語言幫助我們了解法律的確切含義和內容,是我們進行法律推理的前提;司法裁決的語言,幫助我們把法律推理和論證的過程以及司法決定完整地呈現在當事人和公眾面前;書證語言幫助我們確定法律推理的小前提;司法口語使我們能夠通過訴訟程序進行交流和表達意見,等等。在我們的法律思維中,法律語言無所不在,法律語言中所包含的專業性問題也無所不在,而且法律思維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本身就是語言問題。法律語言學家吳偉平說:「語言就像空氣,無所不在,因為人人都用,往往就忽略了它的復雜性。」[4]從上述法律語言的種類可以看出,離開了法律語言,法律思維就無法進行。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習法律就是學習法律語言及其使用,熟練地運用法律語言是法律人的一個基本功。

Ⅶ 古代有哪些"立法"名言

車輕抄道近,則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遠任重也。刑罰者,民之鞭策也。――屍佼(戰國)《屍子》
法者,治之端也。――荀況(戰國)《荀子·君道》
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韓非(戰國)《韓非子·守道》
水者火之備,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寬(漢)《鹽鐵論·申韓》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漢)《鹽鐵論·疾貪》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諸葛亮(三國·蜀)《便宜十六策·賞罰》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唐)《砥石賦》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蘇軾(宋)《策別安萬民六》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蘇轍(宋)《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之一》
疏法勝於密心,寬令勝於嚴主。――呂坤(明)《呻吟語·治道》

Ⅷ 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1 褚宸舸 論立法語言的語體特點 非立項成果 論文 人大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9年第7期(原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 2009年第2期) 獨著,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2 褚宸舸 「憲政」與「民主」的表達(1940—1947)——基於資料庫統計的中國憲法思想史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論文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獨著
3 褚宸舸 中國憲法學說史研究的難題與對策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論文 《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獨著
4 褚宸舸 中國式「憲政」的概念發展史 非立項成果 論文 《政法論壇》2009年第3期 cssci和北大版核心,第二作者
5 褚宸舸 憲法學教學如何適應國家司法考試?——以西北政法大學憲法學教學改革為例 陝西省教研重點課題 論文 《西部法學評論》2009年第1期 第一作者,與張佐國合作
6 褚宸舸 立法語言中的兩對矛盾 非立項成果 論文 浙大公法所編《公法研究》(第7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第一作者
7 褚宸舸 董必武人民司法理論述要 非立項成果 論文 載孫琬鍾主編:《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8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一作者
8 褚宸舸 立法監督三題 非立項成果 論文 俞榮根主編《天憲》(第四輯),西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獨著
9 褚宸舸 網路政治化是不可避免的 非立項成果 學術評論 《二十一世紀》(香港)2009年第6期 獨著
10 褚宸舸 臨潼信訪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專著 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合著 個人負責全書35萬字統稿
11 褚宸舸 立法學 非立項成果 合著教材 法律出版社2009年2月
12 褚宸舸 為什麼要同情「史上最牛抄襲者」 非立項成果 文章 《中國青年報》2009年6月3日「青年話題」欄目
13 褚宸舸 《懲罰吸毒的根據——〈禁毒法〉(草案)引發的思考》 省市自治區社科研究項目 論文 2009年6月9日陝西省教育廳「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14 褚宸舸 《「憲政」與「民主」的表達:以1940-1947 中國社會政治運動為視閾 非立項成果 學位論文 2008年12月31日獲重慶市教委、重慶市學位委員會「2008年重慶市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表彰
15 褚宸舸 《中國禁毒立法三十年——以立法體系的演進與嬗變為視角》 論文 2009年4月獲中國法學會中國法學法律網合作機制舉辦「中國法治三十年網路徵文」三等獎
16 錢錦宇 一個法律人眼中劉少奇 非立項成果 論文 《博覽群書》2008年11月 獨立成果
17 錢錦宇 清代刑案審讞的法律發現 非立項成果 論文 《法律方法》2009(第九卷) CSSCI獨立成果
18 錢錦宇 規范性語詞的法理意義與范圍 非立項成果 論文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5期 CSSCI第一作者
19 錢錦宇 國家法與民間規則互動的必要性及其實現方式 論文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CSSCI第二作者
20 尹權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問題與對策 非項目成果 論文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年11月 一般刊物

Ⅸ 民法的立法論與解釋論的含義

民法的解釋論抄,是通過解釋既存的民法規范而形成的理論,其目的在於正確地理解和適用民法規范。民法的立法論,是圍繞著如何設計出合理的民法規范或者如何改進既有的民法規范而發表的見解、觀點和理論,其目的在於指導或者影響民事立法實踐。

Ⅹ 論述題 1.論司法的基本原則 2.論立法的基本原則

1、論司法的基本原則
(1)司法法治原則。司法法治原則是指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依法司法。既要遵循實體法又要遵循程序法,具體體現為:「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司法機關對案件作出處理決定,只能以被合法證據證明了的事實和依法推定的事實作為適用法律的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就是指司法機關在司法時,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把法律作為處理案件的唯一標准和尺度。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必須在司法中全面貫徹執行。

(2)司法平等原則。司法平等原則是現代法律平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司法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司法平等原則具體地體現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它是指各級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在處理案件、行使司法權時,對於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也不論其出身、政治歷史、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何不同,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任何的特殊和差別。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公民個人,也適用於法人和其他各種社會組織。

實行這一原則,對於切實保障公民在適用法律上的平等權利,反對特權思想和行為,懲治司法腐敗行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尊嚴和統一,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加速實現法治,有其重要意義。

(3)司法獨立原則。即司法權獨立行使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司法權。這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一條根本法原則,也是有關組織法和訴訟法規定的司法機關適用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司法權只能由國家的司法機關統一行使;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只服從法律;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時,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辦事,准確適用法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司法權不受監督,這里包括:黨的領導和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上下級以及同級之間的監督;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人民群眾的監督等。

(4)司法責任原則。即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行使司法權過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後果而應承擔責任的一種制度。這是根據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法治原則而提出的權力約束機制。

(5)司法公正原則。司法公正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應堅持和體現公平和正義的原則。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其中實體公正主要是指司法裁判的結果公正,當事人的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違法犯罪者受到了應的懲罰和制裁。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過程的公正,司法程序具有正當性,當事人在司法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對待。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是司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價值准則。

2、論立法的基本原則
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最終通過的<<立法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的中國立法基本原則有四項:一是憲法原則,二是法治原則,三是民主原則,四是科學原則。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作為一項立法原則,可以稱其為立法的憲法原則。這一原則,本來可以列為立法的法治原則之中,作為法治原則這一基本原則中的一個方面的原則,或一個具體原則。各國立法遵循憲法原則或憲法基本原則,也就是從一個重要側面遵循法治原則。強調立法的法治原則,首先需要強調的,就是立法應當遵循憲法原則特別是憲法的基本原則。正因此,在闡述立法基本原則時,沒有專門闡明立法的憲法原則,而是在闡明法治原則時,包含憲法原則。在現代國家實行法治,不能不堅守憲法,不能不遵循憲法原則。立法法草案第三條本來也是將立法的憲法原則作為法治原則的組成部分的:「立法應當根據憲法,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但2000年3月所通過的立法法正式文本,並沒有明確確立立法的法治原則,而是將立法的法治原則分解開來,首先確立了作為法治原則組成部分的憲法基本原則。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原則,這是當今各國立法最基本的准則之一。那麼各國憲法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這是問題的一個關鍵。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國基本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在憲法中的集中體現。各國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是有差異的,因而各國憲法的原則也不盡相同。但是必須指出,由於憲法主要是近代以來所發展起來的一種法律形式,而近代以來各國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盡管存在差異,卻都是近代以來的主流文明所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因而它們是有文明的相通性的。這種文明的相通性或普適性體現到憲法中,就使各國憲法盡管呈現種種特色,卻同時也使各國憲法在基本原則方面具有共通語言。觀察近代以來各國憲法,其共通性的原則主要有這樣幾項:人民主權原則;權力制約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法治原則。各國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以這些原則為指導,就是要體現這些原則。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無疑也是要遵循這些原則的。研讀中國憲法,人們不難看到,這些原則在不少條文中得以體現或貫徹。 然而立法法所確立的立法應當遵循的憲法原則中,並沒有明確包含這些內容。從立法法的規定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的憲法原則,更主要的是政治原則。根據立法法的規定,中國立法所遵循的憲法基本原則,是指執政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按照這條基本路線,執政黨及其領導的國家,在現時期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也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為兩個基本點。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按照權威人士的解釋,也就是應當以執政黨的這條基本路線指導立法。這條基本路線是歷史和現實的基本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國情的反映和結論,因而為憲法所充分肯定,應當作為立法的基本原則。1993年八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正式確立了這條基本路線,從而使其成為基本的國策。立法以這樣的憲法基本原則為原則,就使中國立法的憲法原則,成為世界上非常具有本國特色的一種憲法原則。這樣的特色,是各國立法所遵循的憲法原則在具體內容上具有差異性的一個表現。不過,如果立法法在確立中國立法的憲法基本原則時,能夠既體現各國憲法基本原則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色,當會使中國立法的憲法原則完美得多。就是說,在這方面,中國立法法尚待改進和完善,中國立法的憲法原則尚待進一步完備。 中國立法法以其深具特色的憲法基本原則,作為中國立法的首要基本原則,這一點已如上述。那麼遵循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內容的憲法基本原則,意味著什麼呢?遵循這項原則意味著:其一,立法應當以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大局。應當積極制定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積極建設市場經濟法律體系。20多年來,立法實踐已經充分注意這一點,制定了相當數量的經濟法律、法規,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宏觀框架亦已大體形成。其二,立法應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專政是國家的根本制度,立法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民主專政性質不能改變,立法應當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各項事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因而立法需要堅持黨的領導。立法堅持黨的領導,主要應當堅持以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導立法,而不是代替立法機關和其他立法主體的立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各項事業的指針,也是立法的指針,在現時期特別是要注重以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立法。其三,立法應當與改革開放相得益彰。這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各方面的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產生大量的新的社會關系需要立法調整,由此推動立法獲得很大進展。另一方面,立法也應當積極確認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使改革獲得法的依據從而名正言順地進行;將改革開放的成果和成功經驗確立和鞏固下來,使改革開放能夠穩定地、成功地、深入地進行下去;通過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為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提供保障。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突出地體現為:一切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社會組織或成員以立法主體的身份進行活動,其行為應當以法為規范,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據中,憲法是最高規格的根據。堅持立法的法治原則,就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為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為立法活動的進行,提供法的根據。特別要有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與政府、與司法的關系和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關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體的法律制度。這方面的制度一般在憲法和憲法性法律中加以規定。這是各國立法的法治原則的共性方面。 在中國,立法法正式確立了立法的法治原則,這就是:「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這一原則一方面反映了現今各國立法的法治原則的共性方面,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反映了中國立法的法治原則所具有的國情特色。「立法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是前一方面的體現;「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是後一方面的體現。 堅持法制統一原則,是單一制國家的立法區別與聯邦制國家的立法的一個重要特徵。中國是統一的單一制大國,立法應當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從傳統的角度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除了間或存在過少數分裂割據的時期外,包括立法在內的整個法制是統一的,這在世界上差不多是所僅見的。這個傳統不能不影響至今。所以現今中國立法應當堅持法制統一原則,是有厚重的歷史淵源的。就政治體制而言,執政黨的統一領導,也需要立法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執政黨及其領導下的國家政權的方針政策,才能通過統一的法律制度渠道得以實現。在經濟方面,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建立統一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全國統一的、開放的、有序的市場環境,是需要以制度建置為基本內容的立法活動堅持國家法制統一原則的。還有,中國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還是法治國家建設,所走的都是政府推進型道路,而政府推進的一個基本途徑,便是以統一的法制促進和保障這三方面事業獲取成功。最後,在立法上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同立法和整個法制的本質是吻合的,當代中國立法和法制,從根本上說是為著保障和實現人民的統一意志和利益而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實現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統一意志和根本利益,要求有統一的立法、統一的法制。 立法的法治原則所具有的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在中國立法中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立法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就需要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就需要有一套統一的關於立法許可權和程序的法律制度。為要使有關立法許可權和程序的法律制度得以統一,就需要由統一的機關和統一的法律來規定立法許可權和程序。立法法就詳細具體地規定了中國現今中央立法的許可權和程序,特別是立法法集中地列舉了只能由法律規定的十個方面的事項:國家主權方面的事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必須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立法法的這一具體列舉,明確和統一了中央立法的專屬范圍。立法法也比較集中地規定了除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外的各有關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和立法程序架構。另一方面,立法要堅持法制統一原則,也需要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在中國,法律只有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才能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都不得同法律相抵觸。各立法機關或立法主體都應當丟棄以往那種立法行為往往不規范的做法,而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 在中國,立法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就要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就要充分考慮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就要拒絕只強調本部門、本地方利益的狹隘的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還有,立法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就要保持法律體系內部的和諧一致,不同層次或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規章之間應當保持在遵循憲法原則和精神的前提下的和諧一致,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各種部門法之間,也應當保持和諧,盡可能地相互配合、補充以求相得益彰;在整個法律體系中,要盡可能地防止出現矛盾,對已存在的矛盾,應當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予以消除。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在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其主要理由在於:首先,這是實現人民主權所必需。中國是人民主權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主體,國家活動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權利。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實的主人,正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列寧說:「民主組織原則……,意味著使每一個群眾代表,每一個公民都能參加國家法律的討論,都能選舉自己的代表和執行國家的法律。」其次,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所必需。要使所立的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就要使人民成為立法的主人。要使所立的法正確反映客觀規律,就要注意總結實踐經驗,因為法要符合客觀規律,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中介來實現,而人民群眾正是實踐的主體,讓最有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主人、參與立法,便能有效地反映客觀規律。如果只由少數人閉門造法,這種法即使「很完備」,也難以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客觀規律。再次,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也是對立法實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濫用立法職權、個人獨斷或不盡立法職守所必需。可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是現代立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國情的雙重要求。 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看,中國立法所應遵循的民主原則,其含義和內容應當包括三個要素:其一,立法主體是廣泛的,人民是立法的主人,立法權在根本上屬於人民,由人民行使。立法主體是多元化的,中央與地方、權力機關與政府機關應當有合理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和監督體制。其二,立法內容具有人民性,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為宗旨,注意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而不是以政府的意志或少數人的意志為依歸。其三,立法活動過程和立法程序是民主的,在立法過程中注重貫徹群眾路線,使人民能夠通過必要的途徑,有效地參與立法,有效地在立法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願。 在中國,遵循立法的民主原則,也需要把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同中國國情吻合起來。首先需要從國情出發,健全較為完備的民主立法制度。在立法許可權劃分和立法權行使方面,既要注意保障全部立法權歸於人民,又要注意在初級階段由於人民的政治覺悟、文化水平、管理國家的能力和國家的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尚不能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權,只能將立法權委託給人民代表或有關主體代為行使。其次,要根據國情,在觀念和制度的結合上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中國是封建專制的遺毒極深的國家,過去沒有民主傳統,缺乏公民權利意識。因而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應當注意以立法的形式反對封建特權和專制,不允許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特別要注意用立法肯定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三,在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方面,應當注意使立法面向社會公眾,使公眾能有效參與和監督立法。立法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應當客觀,把各方面的矛盾、問題、意見都擺出來,多方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使立法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第四,也要注意民主與集中相結合。在立法的本質、內容和目的上,所立的法要反映經過集中的人民共同意志,即立法不是反映人民的所有意志,而是反映經過選擇的有必要提升為國家意志的人民共同意志。在立法權方面,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其他法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在立法過程中,既要保障群眾能有效地參與立法,也要加強專門機關的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專門機關、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的作用。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中國有著悠久的成文法傳統,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驗。但這種經驗中的主要成分,是統治者運用立法的方式治國安邦維護家天下的經驗,其中堪稱科學立法的因素並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當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學立法的經驗、理論和知識,也難以受到重視,更難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層面而在立法實踐中得以貫徹。最近二十年來,關於立法的科學化問題,在有關立法學者的著述中已引為注意,但立法實踐中對立法的科學化問題,殊少有人看重。這種狀況不能不從負面嚴重影響到立法的質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規難以成為良法,難以在生活中獲取好的實效。轉變這種狀況,提升立法質量,更多地產生良法和更多地減少惡法、笨法,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亟待重視科學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國立法的科學原則。 立法遵循科學原則,首先需要實現立法觀念的科學化。要把立法當科學看待,以科學的立法觀念影響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貽誤立法的所謂新潮觀念和過時觀念。構造立法藍圖,做出立法決策,採取立法措施,應當自覺運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對立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應當給予科學解答和理論總結。立法實踐主要是摸索的實踐、試驗的實踐而不是自覺的實踐,立法經常付出沉重代價、高額學費,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第二,需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要建立科學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和立法運行體制。整個立法制度應當合乎社會和立法發展規律,合乎國情和民情,合適、合理、完善。立法主體應當由高素質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員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義的,是要解決方法、策略和其他技術問題。從方法說,立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注重理論指導相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總結借鑒和科學預見相結合,中國特色和國際大勢相結合。從策略說,要正確處理立法的超前、滯後和同步的關系;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確定立法指標;要盡可能選擇最佳的立法形式、內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顧及全局並做到全面、系統,同時還要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個項目的先後順序。從其他要求說,要注意各種法之間的縱向、橫向關系的協調一致,法的內部結構的協調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為人接受,寬嚴適度易於為人遵守;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亂等弊病。

熱點內容
廢品收購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12:30 瀏覽:707
2015武漢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27 12:10:51 瀏覽:34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
釘釘告上法院 發布:2025-01-27 11:27:45 瀏覽:142
減肥店老闆走了該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7 10:49:37 瀏覽:530
行政法上的行政就是指 發布:2025-01-27 10:04:10 瀏覽:109
撫遠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7 08:59:48 瀏覽:152
法學方法論與法理學 發布:2025-01-27 08:50:39 瀏覽: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