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水科學立法

水科學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6-16 12:11:29

『壹』 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 何時提出

提出會議:黨的十八大。

2014年10月,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起草情況向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說明時指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新十六字方針,提高質量是核心;「發揮作用」是提高質量的重要衡量標准,也是提高質量的落腳點;「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重要途徑。

(1)水科學立法擴展閱讀:

新十六字方針還增加了控制總量的要求。近十年,黨員發展呈快速發展趨勢,全國黨員總數已超過8500萬,每年增加200多萬,增幅為3%左右。有些地方和單位出現了發展黨員質量不高,一些不夠黨員標準的人,甚至存在一些較嚴重問題的人進入黨內的現象,影響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規定「堅持慎重發展、均衡發展,有領導、有計劃地進行;堅持入黨自願原則和個別吸收原則,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禁止突擊發展,反對「關門主義」。

這意味著在黨員發展的總量控制上,發展比例有所降低,更加註重質量,注重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養考察,要優中選優。新十六字方針新增加了「發揮作用」。這意味著要阻止把一些不犯什麼錯誤,但也不起黨員作用的人發展入黨,要求黨員必須發揮新鋒模範作用。

『貳』 有關水環境或水資源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觀點,幫我找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多多益善

201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全國水政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學習貫徹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交流2009年、2010年水政工作的成績和經驗;研究部署今後一個時期的水政工作。會上,水利部部長陳雷作了重要講話。下面,現將會議的主要精神傳達如下。

陳雷部長講話的主要精神

陳雷部長在講話中深入分析了推進水利依法行政的重大意義。他指出,依法行政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2004年《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發布以來,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扎實推進水利依法行政工作,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利法治工作面臨一系列新情況。大力推進水利法治化進程,是實現「十二五」水利發展與改革目標,完成水利戰略任務的重要保證,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有力手段,是增強水利公共服務能力、提高水利社會管理水平的關鍵舉措,是加快民生水利發展,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重要保障。必須深刻認識做好水利部門依法行政工作的重大意義,牢固樹立依法行政觀念,堅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履行好法律賦予的職責,行使好人民授予的權力,不斷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公信力和執行力,為推進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陳雷部長對進一步做好水利依法行政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一要不斷健全符合國情水情的水法規體系。要堅持依法立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突出重點、把握規律,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協調,爭取立法資源,做好立法儲備,不斷健全和完善水法規體系。要著眼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水利中心工作,健全防汛抗旱、農村水利、農村水電、水資源管理、水利社會管理等領域的法律制度,做好《水土保持法》修訂等重點立法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水利改革發展深層次矛盾、推動水利科學發展方面取得更大進展。要進一步提高立法透明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程序和方法,重視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使水利立法充分體現群眾意願,法律法規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立法和出台規范性文件,做到上下不抵觸,相互不矛盾,堅決維護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要建立水利立法後評估制度,對已出台的涉水法律、法規、規章進行跟蹤研究,掌握實施效果,查找存在問題,研究提出進一步修改完善的措施。要按照中央要求,如期完成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探索建立健全清理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水行政執法工作。要認真履行法律法規賦予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流域管理機構的執法職責,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任何水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水事權益都要平等保護,對任何水事違法行為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把水法規的實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取水許可、水資源費徵收、入河排污、河道采砂、涉河建設等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水事違法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改進水行政執法方式,加強執法保障,既不失職,又不越權,過罰相當,不枉不縱,做到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要注重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完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深入推行水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和監督行政權力的行使。要繼續深化水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流域與區域相結合、水行政主管部門與相關部門相協調的聯合執法工作機制,繼續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努力提高水利執法效能。

三要扎實做好水事糾紛預防和調處工作。要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高度,充分認識做好水事糾紛預防和調處工作的重要意義,把依法妥善處理水事糾紛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抓實抓好。要繼續堅持預防為主、預防和調處相結合的方針,不斷加大協調協商協作力度,嚴格落實水事糾紛調處責任制,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健全和完善屬地為主、條塊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統籌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以及各行業、各部門、各區域之間的水事關系,不斷鞏固團結治水良好局面。要進一步加強水事糾紛排查,多從源頭、苗頭上下功夫,找准薄弱環節、隱患部位和症結所在,積極主動予以應對,力爭把水事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要著力規范各級水利部門的行政行為。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流域管理機構要帶頭樹立依法行政觀念,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要大力推進科學民主決策,健全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建立決策前的風險評估機制,科學、全面、客觀地論證行政決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減少決策失誤,防範政策風險。要積極推進政務公開,不斷加大信息公開力度,著力推進政務公開制度化和規范化,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政務公開的載體和平台,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適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深入推進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加強行政審批制度建設,嚴格規范行政審批行為,依法履行行政審批職責,努力做到程序透明、審批高效、服務便民,樹立水利部門良好形象。要加強行政復議工作,積極引導人民群眾通過法定渠道反映訴求,妥善處理涉水行政爭議,依法糾正違法或不當的水行政行為,做到渠道暢通、案結事了。要健全監督體系,支持審計、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監督權,重視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完善群眾舉報投訴制度,強化行政問責,督促和約束各級水行政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依法履職,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要嚴肅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

五要切實加強對水利依法行政工作的領導。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真正將法治意識內化於心,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利;要帶頭用法,真正將法律法規外化於行,對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做到以法說話、以法服眾、以法育人;要帶頭守法,真正將行政行為置於各類監督之下,及時克服和糾正自身工作的偏差,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要把依法行政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與水利發展改革任務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考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實現行政機關按法定許可權辦事,按法定程序辦事。水政部門作為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法制工作機構,要更好地承擔起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作用,有關業務部門要積極配合支持水政部門的工作,努力形成推進水利法治建設的整體合力。要著力解決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特別是市縣兩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水政機構人員少、經費保障不到位、執法裝備不足等問題,為他們依法履行職責和任務創造良好條件。要加強水政隊伍建設,及時開展交流培訓,強化業務指導,全面提高水政幹部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快提升水利部門依法行政的能力,推動水利依法行政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

『叄』 如何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

堅持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地位,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也是充分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必然要求。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於地方人大立法的工作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法定的立法機關和立法機構,在立法過程中應進一步明確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主體地位,彰顯主要的、導向性的主體功能,充分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一、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選項中的主導作用
法律法規立項工作是體現人大立法主導作用的關鍵,是立法主導性的第一道關口;制定立法規劃,選擇確定好立法項目,決定著地方立法的價值取向,關系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得失。一般法規立項要經過立法預測、立法徵集、調查研究、分析比較和科學論證。在立法選項階段,地方人大一定要牢牢把握主動權,不斷健全立法項目公開徵集制度,堅持立法公開、開門立法。首先要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廣泛徵求立法項目,積極引導公眾提出立法項目,廣納民聲民意,克服以往那種以行政部門申報為主、受制於行政部門立法積極性的不良現象。其次立法選項要體現人民意志。立法選項涉及具體應該立什麼法?需要立什麼法?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按照輕重緩急、成熟與否的原則進行逐項論證。應注意堅持問題導向,從服從服務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考量、且急需解決的事項中選取立法項目,而對那些涉及有關行政執法方面的立法項目、或一些立法條件不成熟、條件不具備、需要不迫切的問題,堅持能不立就不立,能緩立的就緩立,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把保障公民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作為立法重點,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再次要做好立法項目的統籌協調,做好立法選項的審查工作。一方面應積極探索立法協商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建立健全立法決策咨詢制度,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與政府的整體協調,通過召開立法徵集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初選立法議題進行逐一篩選,從而使立法選項既能充分反映民意,又能體現各方利益平衡;另一方面立法計劃編制要注重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相結合,長遠規劃要進行預測和頂層設計,注重前瞻性、戰略性,注重法律法規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年度計劃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防止受部門提議立法權的誘導,努力改變「政府提什麼,人大立什麼」的傳統慣例,從而為立法決策更加充分體現各方面、各領域對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的呼聲和期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起草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的起草工作直接關繫到法律的質量,也決定著立法工作的成敗。因此,立法計劃由誰來編制? 法規草案由誰來起草?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立法的質量和水平。目前,關鍵是加強人大的主導作用,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切實改變過去那種法律法規草案文本由政府部門起草、再提交人大審查,向社會徵求意見提請人大審議通過的錯誤做法,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地方人大在具體的立法實踐中,不能當「甩手掌櫃」,要敢於勇於挑起立法計劃編制和主導法規草案起草的重擔,推進立法主體多元化,一些立法事項,既可以聘請相關法律顧問、由人大專門委員會或常委會相關工作機構負責起草法規草案,也可以委託大專院校、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科研機構或者公民起草,還可委託市轄區(縣、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廣泛徵集民意、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建議稿。對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應當成立由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專門(工作)委員會牽頭、政府法制辦和有關部門、人大代表及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專項立法起草小組,積極探索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的立法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充分汲取各方智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通過座談、咨詢和分析論證,並將法規規章草案向社會公開,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最後協調決定。同時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集中起草制度,積極探索開放式、多元性的起草機制,建立健全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向下級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社會公眾溝通機制,發揮好人大在立法起草過程中的統籌協調作用。
三、要注重發揮人大在立法審議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審議是立法的重要環節,法律法規草案的審議工作也是立法工作的最後一道關口,必須精雕細琢,細之又細,充分發揮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的作用。首先,要嚴格遵守立法程序,依法行使立法權。立法審議法規草案是一項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很強的工作,決不能簡單省事走過場,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進行。提交人大審議的法規草案應有提案人、依法向本級人大提出法規案,先由專門委員會對法規草案進行審查,並向大會作出說明;列入大會議程的法規案印發會議,由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法規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可授權常委會相關機構根據代表的意見做出修改,提請下一次會議進一步審議;對法規草案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意見分岐較大、爭執不下時,可暫緩審議。這里需要說明和強調的是審議法規案,應盡量採用「二審三表決」(即經過兩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不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在召開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時不再進行審議,直接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或「三審」(即經過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三次會議表決)的審議模式。目前最常用的「二審」(即經過二次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提交第二次會議表決)方式,普遍存在以下缺憾:草案在第二次會議期間審議提出來的許多意見,由於馬上要提交表決,時間緊迫,人大法制機構來不及仔細推敲,難於充分研究吸收。「二審三表決」的審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間隔的兩個月時間,解決以上缺憾。其次要保證充分的審議時間,充分汲取各方智慧。一方面,要克服直到人大常委會會議召開前一天才拿到法律法規草案的現象,敦促有關議案提前提交並送到審議者--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有關人大代表手上,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審議前的研究、分析和論證,這是決定草案審議工作質量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審議時間也要給足,讓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逐條甚至逐句審議草案條文,同時也給人大法制機構留足時間研究吸收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提出的修改意見。對立法中的重大問題和分歧意見,需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把握好各方利益訴求,平衡好各種利益關系,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三,要明確各審次的審議重心,提高表決程序科學性和民主化水平。一審著重審議草案的體例、框架、結構和重點、焦點問題。二審要對草案的條文進行逐條逐句審議;三審重點看吸納公眾意見進行立法修改情況。同時應探索法規草案條文單獨表決機制,對經過修改後仍有重大分歧的個別條款,先實行單獨表決,然後才進行整體表決,從而真實反映審議者的意見。對涉及面廣、綜合性強,事關區域改革發展穩定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作出規定的法規草案,建議事先進行立法評估,進行科學論證分析,提請人代會審議通過,發揮好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功能作用,從而使地方立法上合國家法律政策規定,下合人民群眾的心願和要求,真正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準立法,推動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進程。

『肆』 愛剪輯導出視頻尺寸適合手機觀看

愛剪輯的出現大大普及了短視頻的製作,加之各個短視頻網站的興起,很多網友都用愛剪輯開始了短視頻的製作。雖然相比傳統視頻剪輯軟體,愛剪輯已經非常簡單了,但由於一些網友基礎薄弱,總是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譬如,部分網友就遇到了愛剪輯導出的視頻變小的情況。那麼,愛剪輯導出的視頻變小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這里小編就教大家來解決,其實非常簡單!
大小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個變小其實是相對的,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視頻解析度相比原視頻小;
二、視頻解析度相比硬體播放設備不足,譬如在手機播放時,解析度太低,達不到手機解析度,以致無法全屏,視覺上感覺就會非常小。
解決方法非常簡單,調對解析度就行了!!對於變小的情況,我們通常是需要調大解析度

『伍』 如何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科學立法——法治中國的前提

科學立法,首先要求繼續立法。雖然中國於2010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立法任務已全部完成。有許多重點領域還需加強立法,個別領域尚有「立法真空」。當前,特別要重點加強在深化體制改革、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以及網路監管等重點領域的立法。

二、嚴格執法——法治中國的關鍵

針對中國的現狀,重點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建立交叉執法制度。對於一些重要領域,如食品、葯品、環境等問題嚴重的領域,可以實施異地交叉執法,由外地執法部門來本地執法,本地執法部門到外地執法,以防止地方保護主義。

第二,為執法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要提高對執法者及其家屬的有效保護,對於報復執法者及其家屬的違法者要予以嚴懲,使其不敢想不敢為。

第三,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對於公民的權利,要做到尊重、保護、規范、限制並舉。而有的地方還存在「兩手軟」:對於公民的權利尊重、保護不夠,規范、限制也不夠;或者「一收就死」、「一放就亂」。

第四,要樹立政府的權威。法治政府必須是個嚴格執法的政府,是有效執法的政府。應該看到,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力,對各種違法行為的放任,都會導致社會成員安全感的喪失,導致對公民的合法權利乃至社會公眾利益的侵害,同時執法者無視公民的合法權利違法執法、粗暴執法,與執法者自身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不是法治狀態。

三、公正司法——法治中國的防線

要實現司法公正,需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實現司法公正,應當讓司法成為真正的司法,讓司法回歸司法,既不能讓司法機關變成立法機關以司法解釋代替國家法律,更不能讓司法機關成為行政機關。讓司法機關真正地從事司法工作,實現和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
同時,要實現司法公正,需要建立起社會監督機制。要實現司法公正,還要建立司法權威,不讓一份判決成為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四、全民守法——法治中國的基礎

全民守法,要繼續抓好法治宣傳和教育,扎實推進「六五普法」活動。要營造「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嚴格規范公民自身行為,引導公民學會在享受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時,尊重別人的權利和自由。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使每一個普通群眾都真正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合法權益,自覺履行法定義務。

更為關鍵的是,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幹部要切實尊崇憲法和法律,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唯有加快推動全民守法、建設法治社會進程,才能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5)水科學立法擴展閱讀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新16字方針。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針,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新16字方針確立了我國依法治國新階段的四大目標。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依法治國的目標並未全部達成,實現政治文明的征程仍在路上,需要我們繼續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克服法治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陸』 如何理解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以下內容全部手打,參考高中政治教材,均為原創。

  • 科學立法,一是指要求我國各級政府在動用行政立法權時要嚴謹、慎重,審慎行使政府職權。特別提醒:我國政府享有行政立法權,可制訂行政法規,不是法律。即只能在一定地區內和本地區執法(公安、城管等機關出動)時使用、生效的規章制度。在現行形勢下,科學立法也指要提高我國立法機關——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效率與立法水平,做到立法有質、立法務實;中國共產黨也要加強領導立法,完善「對人大進行立法申請」這一行為的規范與管理,減少執政失誤。

  • 嚴格執法,是指政府在進行執法(公安、城管等機關出動)時要遵守有關法律和行政規章,不可暴力執法、釣魚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效率與水平。

  • 根據我國憲法,享有司法權的國家機關為各級人民法院與各級檢察院(公安機關屬於執法機關,行政機構)。我國司法機關享有獨立司法權。這一點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有本質差別。在我國,即使是身為權力最大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也無權干涉司法進程。公正司法即指完善司法進程,避免其他機關對司法的干擾;也指加強司法工作,完善司法程序,避免司法誤判、漏判現象的發生。

  • 全民守法即是指加強對民眾的普法教育,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與知法、守法、用法、愛法的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構建法治社會,從而促進社會穩定、國家繁榮。

『柒』 怎樣實現科學立法

科學立法的實現路徑
實行科學立法,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遵循立法的科學理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科學合理的立法體制機制
1.立法決策體制機制。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立法主體,是立法決策和立法協調主體。不過,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和委員長會議(或主任會議)在立法決策和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立法許可權(體制)。現行憲法和有關法律對立法許可權劃分作了基本界定,確立了統一的、分層次的立法體制。現在看來,立法許可權的劃分還不夠明晰,需要修改憲法和立法法的相關規定,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這一體制。(1)從縱向來說,要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明確省(市、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與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許可權劃分。(2)從橫向來說,要著重釐清立法權與行政權的界限,既要明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細化憲法第八十九條關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界定何為「執行法律」、「行政管理職權」等,細化立法法第八條關於專屬立法權的規定;又要明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3)要明確人大與其常委會之間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目前法律法規大多在人大常委會上通過,而很少(有的地方幾乎沒有)在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依法將更多的法律法規草案提請代表大會審議和表決,既是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的應有之義,也是增強法律法規正當性的必然要求。
3.規范立法權的行使。(1)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權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不積極、不主動,而有利益表達訴求的主體又沒有提出法律法規案的權力,因此,適當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利於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需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等米下鍋」的問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可否考慮賦予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向省(市、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法規案的權力。(2)抓緊完善法律制度。我國法律體系內部不和諧、相互矛盾沖突的現象比較突出,還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比如,雖有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卻沒有民法總則、更沒有民法典;社會保障方面法律也較為欠缺等。當前,急需「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進一步健全稅收制度。(3)適當將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中的一些內容,吸收到法律中來或者說由法律予以規定。既然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都是適用於全國的,那從權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合法性)的角度來說,就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規定,而不應寄希望於國務院和「兩高」做細化規定,以免他們僭越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行使的立法權。
(二)完善的立法程序
立法本身是一件大事,所以立法的協商、協調,不僅要在會下進行,也要在會上進行,而且要採取公開立法這種讓人看得見的方式進行。當前,在立法工作中要實行更加廣泛的協商,「深入開展立法協商。」
1.擴大立法博弈。立法本質上是各種社會利益的分配和協調,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是對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是在打破現有利益格局的條件下,通過協商和博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既保護共同利益,也保護個人利益。這本身既是民主立法,也是科學立法。我國正處於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局面使得各項改革均步入了「深水區」,舉步維艱,實質上就是利益的表達與博弈不充分,而這又加大了改革的難度,延緩甚至阻礙了改革進程。因此,對利益的調整必須格外小心,必須與所涉及的利害關系人進行溝通,擴大和促進博弈,進而形成共識,達成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平衡各種利益,體現和保障各利益主體不同的正當利益。
2.進一步豐富方式方法。在立法過程中,已廣泛採取座談會、書面徵求意見、調查研究、列席和旁聽、公民討論、專家咨詢和論證、媒體討論、信訪等形式。立法法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但其中第五十八條規定:「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其實,這些方法也可在法律起草過程中加以使用。因為這些方法的廣泛運用,不但有助於法案起草者深刻了解和把握各有關方面的利益、願望及相關要求,而且有助於立法協調工作的實施,保證立法順利進行,使法案更加成熟,質量更高。這需要修改完善立法法,從法律上進一步予以明確,做好立法溝通協調工作。
立法工作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建立健全相關的具體制度,使群眾參與立法制度化、法律化,把「運動式」的參與變成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序參與,特別是要適當改變以往立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繼續徵求有關部門、有關方面的意見,但又不能局限於此,以免使得有關主管部門「借法擴權」、「與民爭利」,更要徵求法律所調整范圍內的利益集團和群眾的意見,擴大有不同利益的公權力機關的參與,特別是要擴大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利益階層的公眾參與和博弈。就是說,對政府部門組織立法起草或參與立法起草中可能滲入的部門利益,應當通過公眾參與、其他部門參與、立法審查、權力機關審議及其他程序博弈機制進行制約,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利益階層的利益和意志。
3.完善立法聽證制度。(1)明確立法聽證的范圍,什麼樣的法律必須經過聽證、什麼樣的法律不必經過聽證等。(2)規定立法聽證的程序和相關規則,如選擇參與立法聽證的人或團體,舉行聽證會的法律效果,舉行立法聽證會的程序規則等。減少聽證事項、范圍和適用程序確定的隨意性。(3)確定和強化「反對意見(原則性分歧意見)優先發言、重點對待」原則。
(三)高超的立法技術和藝術
1.關於立法技術。立法技術是實現立法目的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是指法律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的形式,法律的修改和廢止的方法,法律的文本,法律的系統化等方面的規則。法律的調整的對象不同,調整方法也不一樣,既有公法與私法的調整方法之分,也有刑罰、行政處罰、民事處罰之別,這都是有講究的。同時,法的目錄、標題,法的總則、分則和附則等的製作技術,也需要加以改進。
2.完善立法體例。立法法第五十四條對法律的體例作了一些規定,但沒有就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等的體例作出規定。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完善。
3.規范立法的語言。語言是法律條文的載體和表現形式,立法語言具有自身鮮明的風格和特質,所謂「法言法語」,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確性,同時模糊性是立法語言難以消解的屬性。這是因為,立法者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語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法的普遍性本身蘊含了模糊性、抽象性、概括性。因此,立法語言的使用,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立法須要兼顧語言的明確性和模糊性,該明確具體的一定要明確具體,該模糊的一定要模糊,既有剛性又有彈性,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四)嚴謹細致的立法論證
2013年10月30日,張德江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抓好立法項目論證,在充分論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科學確定立法項目。更加註重提高立法效益,建立健全法律出台前評估和立法後評估制度,使這些工作常態化、規范化。這需要在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
1.加強論證工作。在論證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立法的科學性、可行性,出台時機,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正面的和負面的)等內容的論證。作為一種公共決策和國家行為,立法本身、更不用說執法都是要耗費社會資源的,而社會資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因此,要採取成本效益法,對執法成本、執法收益等進行客觀分析和論證,其中執法成本包括:執法機構、人員編制、經費等。
2.開展立法評估。法律法規在實施一定時間之後,要開展評估工作,檢測其實施狀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改完善,增強可行性、可操作性,真正將紙上的規定變成現實的東西。
(五)專家學者的智慧與作用
1.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立法過程中廣泛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有利於提高法案的質量。但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在實踐中專家學者為立法貢獻智識的情況卻很少。要轉變思想觀念,切實防止「權力讓專家成為長官的奴婢」的現象,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立法中的作用。
2.健全專家學者參與立法的機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專家咨詢、顧問制度,發揮各方面專家學者的作用。現代社會中專業性、技術性問題大量出現,立法就必須徵求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要徵求語言、法律等方面專家學者的意見。在制定1954年憲法的過程中,憲法起草委員會聘請法律專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教育家葉聖陶、語言學家呂叔湘為語文顧問,從各個角度對憲法草案進行研究推敲。歷史證明,效果是很好的。

『捌』 九上道法必背知識點有哪些

九上道法必背知識點有:

1、改革開放使國家強盛、使人民生活幸福、提高了我國國際影響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改革。

3、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

4、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

5、生活處處有創新,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創新給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獲得成就感,各個領域都可以有創新,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6、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科技創新能方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時代需要弘揚創新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路,必須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7、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

8、企業是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企業需要提升創新能力。

9、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10、創新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福社,讓生活更美好。

11、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

12、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途徑和形式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

13、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4、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

15、公民要積極參與,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

16、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要求。

17、公民要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18、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做尊法守法的榜樣,帶動全體公民共同守法。

19.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

20、中華文化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1、美德的力量在於踐行。

22、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3、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

24、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5、人口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人口間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須長期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26、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

27、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形態,是人類的共識,也是時代的選擇。

28、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29、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30、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31、加強法治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32、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平、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33、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和光榮義務。

34、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35、兩個一百年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6、自信的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對文化有底氣。對發展有信心。

37、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們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

38、自信的中國人既是夢想家又是實幹家,既要胸懷理想又要求真務實,既要滿懷激情又要鍥而不舍。

39、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0、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41、我國的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4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3、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4、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45、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46、我國人口國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47、我國資源國情: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

48、我國的環境國情: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

49、我國的科技國情: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堅實基礎,但科技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對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

50、我國的基本國情: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1、我國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對外開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52、我國的發展戰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玖』 水質檢測的重要性

1 水質檢測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所在
因我國人口較多,水資源一直是處於比較匱乏的狀態,且南北方水資源分布不均衡,東西部地區水資源存在差異。尤其在西方地區,用水問題成為政府部分需要思考的頭等大事。因為存在水資源匱乏且水質較差的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造成影響。因此,水質的監控與檢測尤為重要。通過對水資源進行監控和檢測,可以隨時了解到我國河流、地下水等水資源的具體情況,並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地區情況的不同,可及時對被污染水質進行調控、整改和預防。進行水質檢測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效收集准確可靠的水質環境質量信息,以便快速處理水質問題。水質檢測對於水環境管理措施和科學立法具有直接的影響,正因為此,水質檢測的結果十分重要,其結果是否能達到准確、精密、具有代表性,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 水質檢測在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的條件下須達到的安全標准
2.1 良好的感官性
水質的感官性狀可通過對水的色澤、外觀、嗅覺等方面直接進行判斷,這也是人們對於水質的可接受程度進行判斷的重要指標。在沒有精密儀器的幫助下,人們普遍依賴通過自己的感官來判斷水質的安全性,一旦出現水質渾濁、異色、異味的問題,就會導致飲用者因其不安全而拒絕飲用。
2.2 保證流行病學安全
流行病學安全主要指的是在水質檢測中確保微生物學的質量安全性,防止飲用水體中存在傳染病,通過飲用進行傳播。截止到目前,微生物傳染依然是造成飲用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常見水體傳染病為腸道傳染病,其主要的症狀為腹瀉,污染來源是因水質被人或者是動物的糞便所污染[1]。
2.3 飲用水需消毒
為了有效殺死致病微生物,就需要對於飲用水進行消毒。而目前,比較常見的消毒方式有使用氯氣、臭氧、氯胺以及紫外線消毒等。因要確保從飲用水用戶水龍頭裡面流出來的水仍具有消毒作用,可能在用戶接收到自來水時仍然存在一些包含消毒劑的氣味。消毒劑中的主要副產物為二氯乙酸、氯仿、溴酸鹽、甲醛和亞氯酸鹽等,但只要飲用水的消毒副產物在規定的標准范圍之內,對於人類的身體健康就沒有損害。
3 水質檢測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1 體現在對水源水進行檢測的環節
水源的水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飲水的主要來源。在對於水加工、生產的環節中,對水質的變化應進行嚴密監控。確保准確的把握水質的特點,這樣有利於對於水質的檢測及時的進行調整,確保其順利運行,也便於進行後續的處理工作。品質優良的水從地下被抽取出來,稍經消毒處理即可正常使用。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地下水來說,是需要對其進行處理的,甚至一些水只有經過了特殊的處理方法才能夠放心的被人們所使用。究其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1)水在匯聚的過程中會造成地層中的礦物質進行溶解,導致一些微量元素溶解在水中,在溶解過程中超過了規定要求中的濃度。(2)人類的一些活動會影響地下水的品質,甚至造成水污染。使鐵和錳的含量超過了水質檢測的標准,從而對於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鐵與錳是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適量的錳和鐵對於人體並沒有害處,但如果人體內攝入過量的鐵和錳,導致鐵和錳嚴重超標,就會引發慢性中毒,甚至可能會導致地方性疾病的發生。因此對於水源水的檢測在水質檢測中尤為重要,它能夠確保人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滿足人們對於生活用水的需求。

『拾』 「法治進教材」,這事有多重要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還沒有在社會層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保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把法治精神當作主心骨。對於人民群眾來說,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和習慣,法治才能不斷釋放規則的正能量。四中全會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每一環節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終落腳點就是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凸顯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核心問題。 法治不會自動成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關鍵要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信訪不信法」,習慣於找門路、托關系、請客送禮,個中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扭轉這種現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人治觀念,關鍵要靠領導幹部。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顯,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導群眾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群眾發自內心地認同法治、信仰法治,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之風。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讓法治進學校、進教材,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只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的種子就一定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蔚然成風。 培育法治信仰,還必須付諸法治實踐。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讓人民群眾信仰法治,就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切身體會到法治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積累對法治的理性認識,從內心生發對法治的信仰。「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四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為人民群眾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參與法治實踐的途徑。讓每一個人的法律權益都得到切實保障,讓人們從每一個執法、司法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法治的信仰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崇尚法治的社會風尚新常態必將形成

熱點內容
我的理想法官 發布:2025-01-27 12:21:41 瀏覽: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讀後感 發布:2025-01-27 12:21:39 瀏覽:73
民法456 發布:2025-01-27 12:14:19 瀏覽:822
廢品收購站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2:12:30 瀏覽:707
2015武漢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1-27 12:10:51 瀏覽:34
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三款 發布:2025-01-27 11:59:23 瀏覽:420
雲南省高等級公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27 11:47:40 瀏覽:988
勞動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7 11:38:14 瀏覽:98
釘釘告上法院 發布:2025-01-27 11:27:45 瀏覽:142
減肥店老闆走了該付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7 10:49:37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