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法治思維的理解
㈠ 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呢
1、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思維
任何法律均得從預設規則著手,明確告訴人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來做。有了法律規則,人們對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
2、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
法治思維要求重視程序,充分發揮程序的作用。遇到有爭議或糾紛的問題,即使是非對錯很清晰,也要善於考慮程序上的處理方式,讓爭議各方平等地發表意見。
3、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思維
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公權力行使者不得法外設定權力,不得在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情形下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要清醒認識到權力的本質和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
4、法治思維是一種責任思維
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有權必有責。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5、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
一方面,要服從規則及其邏輯,而不受情感因素的左右。另一方面,要注重價值權衡,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要求我們看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
6、法治思維是一種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是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思維。我國調解制度、社區矯正制度以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以定紛止爭、維護權利、實質性地解決社會問題為旨歸,體現了清晰的建設性思維。
㈡ 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內涵是什麼請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怎樣培養自己的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回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答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一般來講,法治思維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正正義、權利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
明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學會依靠程序辦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觀念;增強平等意識,自覺維護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沒有特權」,堅持公平正義。
(2)談談對法治思維的理解擴展閱讀:
嚴謹的法治思維,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思維能力要求。法治思維是現代國家治理應當確立的基本思維模式。大學生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學會和運用法治思維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
法治思維模式,就是運用法律的思維,是依靠法治本身固有的運行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與道德思維、政治思維、經濟思維、行政思維等思維模式的本質區別是,在治國理政、社會治理和行為方式上,它更側重於對法律規則和法律手段的運用與重視,強調法律的權威、依法行動和依法辦事。
㈢ 大學生如何培養法治思維,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答:法治思維是復指以製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一般來講,法治思維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正正義、權利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
培養法治思維,我們應該:(1)學習法律知識(2)掌握法律方法(3)參與法律實踐(4)養成守法習慣(5)守住法律底線
㈣ 如何理解「法治思維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含義有四層:
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精神為指導,蘊含公平正義民主人權等法治理念,是一種正當性思維。
二、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來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
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
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因此,法治思維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於一體的特殊的高級法律意識。
法治思維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平正義、人權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是與人治思維相對立的思維方式。
尊重法律權威有以下三點基本要求:
首先,我們要信仰法律。我們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
其次,我們要遵守法律。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再次,我們要服從法律。擁護法律規定,接受法律約束,履行法律義務,服從法律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最後,我們應當維護法律。正當做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
㈤ 法治思維怎麼解釋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維權,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建設性思路確定製度,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根據法治思維在不同領域、不同問題上的運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觀察、認識,自行得出初步判斷。這是普通社會成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這是法律職業人員應具備的法治思維。三是綜合決策和制度建構層次,即在上述兩個層次基礎上,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因素進行綜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或者建構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治思維。
㈥ 如何正確理解法制思維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
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
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
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6)談談對法治思維的理解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㈦ 什麼是法治思維法治思維的要求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摘要 您好,很高興能夠為您解答呢
㈧ 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㈨ 法治思維內涵是什麼
法治思維是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法治思維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法治思維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指導,蘊含著公正、平等、民主、人權等法治理念,是一種正當性思維。
第二,法治思維以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為依據來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規范性思維。
第三,法治思維以法律手段與法律方法為依託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糾紛,是一種可靠的邏輯思維。
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符合規律、尊重事實的科學思維。因此,法治思維是一種融法律的價值屬性和工具理性於一體的特殊的高級法律意識。
注意:
法治思維是一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質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維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㈩ 簡述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
法治思維的特徵:
一、法律至上。
指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規則治理與民主治理相輔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反映民眾期望,符合民眾利益,體現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應當受到尊重遵從。國家行為和公民行為都應在法治框架下進行,法不阿貴,法不阿權,法律是平衡器。
無論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還是社團組織、中介機構和公民個人在做決策、解決問題時,都要遵從法律、依法辦事,如違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學立法。
指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換言之,立法機關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對必須由法律進行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並形成法律規范的活動。
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立法,體現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嚴格執法。
它包含權由法定,權責相等,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說細一點,無權不執法,標准要一樣,不能放鬆,不能走樣,要嚴厲,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不憑好惡執法,不憑關系執法,不憑人情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如隨意執法,則會秩序混亂,就等於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稱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諸於實踐,即使寫在紙上,也形同虛設。公正司法指弘揚法治,懲惡揚善,匡正壓邪,要公開,要公平,要公正,無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當,公正裁判,禁止刑訊逼供這些現代法治原則,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標志。
當然公正司法,還靠獨立司法做支撐。司法不公永遠是司法腐敗之源。
五、保障人權。
以人為本,保護人權,實則是保障公民個人人權,規范公權,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權的本質特徵是自由與平等相統一。
這人權有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通信、宗教等諸方面的自由與平等權;後者指種族平等權,民族平等權、自決權、發展權、環境權。法治必然要以保護人權作為重要內容,才能成為法治國家與非法國家的重要標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責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守法是應盡的義務,是維權的有力保證。維權是權利的使用,但維權必須依法進行。非法維權不受法律保護。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全民守法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權、平等的經濟權、平等的受教育權、平等的勞動休息權、男女平等權、違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
(10)談談對法治思維的理解擴展閱讀:
法律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